1975年多大岁数了

倚势凌人 2023-06-24 22:48:39 网友上传

1975年去世,毛主席说了三个字,背后有何深意?

1975年5月,在杭州的一个会馆里,一个穿着中山装的年轻人快速地奔跑着。不远处的庭院里,坐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手里还拿着一本书。老人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浑然不知有人正在疾跑而来。

那名疾跑而来的青年站定,在老人身边的守卫耳边低语,听到青年传来的消息,那人的脸上不禁带上些许笑容。

“主席。”他走到老人身边:“据台湾那边传来的消息,去世了。”

是了,坐在椅子上看书的不是别人,正是在杭州休养的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毛主席将手中的书放在膝盖前,神情肃穆,望向远方说:“知道了。”

毛主席低沉地情绪惊到了那两名青年,在他们看来,自解放战争以来,一直站在的对立面,而更是与毛主席进行了多年的较量,为什么主席在听到他离世的消息,情绪会如此消极呢?

毛主席与的渊源,还要从1924年的一大开始说起。1924年,一大召开,毛主席作为代表在一大上发言。这个操着一口湖南口音的青年在主席台上侃侃而谈,丰厚的知识储备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给在座的党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是其中的一员。彼时毛主席已经是方的代表人,但是却还只是观众席上的一员。任凭谁也没有想到,这两位看似不起眼的青年,会是未来几十年间在中国争权夺利的中心人物。

后来,1927年,发动四一二,国共两党关系发生质变。另一边,在赣湘边界,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率领红军登上井冈山。后与朱德将军汇合,组成了闻名天下的朱毛红军。

此后,毛主席的影响力在越来越大,朱毛红军的实力也在不断加强,对于来说,此时的毛主席,已经不再是曾经会议上见过的湖南小伙,而是会影响到自己的雄心壮志的对手。

于是,自那时起,毛主席与的明争暗斗,就此开始了。对于来说,与毛主席争是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而对于毛主席来说,与的争斗,是为了新中国的被动之选。

时间来到了1945年,在多年的争斗中,逐渐势微,却是一日千里地向前。终于,在1945年时,成为中国的领导党已经是不可逆转的现实了。于是,为了最后的利益,向毛主席发送了邀请,邀请毛主席到重庆与他见面会谈。

所有人都劝毛主席不要去,这就是明晃晃的鸿门宴,但是根据毛主席对多年的了解,主席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重庆的旅程。最终,历时两月,毛主席与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

那便是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了。后来,毛主席成为了新中国的领导人,带着撤到了台湾。

看到在台湾安家,美国坐不住了,在美国人看来,是个绝对不甘居于人后的性子,只要用好这把刀,就可以将台湾从中国出去。美国人想的不错,但是却想的不够全面。

确实是不甘于人后,想要成为新中国的领导人,这个想法即便是他已经退到台湾,依旧是没有改变。

但是,美国想要来插一脚就不对了。美国的加入,并不是想让他“问鼎中原”,而是让他国土,成为千古罪人啊!虽然在小事上拎不清,但是在国家主权这样的头等大事上,还是分得清轻重缓急的。

但是,美国还是不断向施压,让放弃与大陆接近的两个小岛——金门与马祖。这并不是为了好,相反,这是为了彻底切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这边拖着不愿意撤兵,另一边的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立刻派人佯攻金门。

这样一来,就有了坚决不撤兵的借口。美国的计划也就随之破灭。后来,眼见着在的带领下,新中国发展地越来越好,于是,放下了自己的雄心壮志,秘密邀请毛主席到台湾一聚。

但是这时的毛主席身体已经不足以支撑路途颠簸,于是,前往台湾小聚的人选,变成了同志。说着是小聚,实际上是洗心革面的向大陆提出解放台湾的提议的会议。会议进行的十分愉快,同志也秘密回到了北京。

但是就在这时,台湾传来了同志因病去世的噩耗。于是,台湾问题到现在也没能解决。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毛主席的内心百感交集,在回复了一个“知道了”以后,伴随着收音机里张元干的送别词,久久无法回过神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