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灵签抽签解签(文王算卦解签)

凉话刺骨 2023-10-01 21:16:42 网友上传

错过上期《术数概观》课程的,文字版来啦

原文首发公号 玄学笔录

就在上周,【玄学笔录】宣布回归后,马上做了一期免费的公开课——中国术数概观,课程结束后收到不少“玄友”的称赞。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课程结束后还有不少朋友进群,鉴于此,我们现在整理出文字版供大家一起学习。

—正文—

首先,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课程的标题。

“中国”,“术数”,“概观”。

为什么术数前要加中国?因为术数这个东西并不是只有中国才有,在中国叫术数,在西方叫占星。如老子所说:此二者同出而异名。

那为什么说同出呢,因为西方有四大元素——土、风、水、火;我们中国则是五行,金、木、水、火、土。大家会发现有相重叠的地方,比如水火,再比如土。

文化的不同形成认知的差异,但是其根底都是相同的,都是对来源于早期人类对世界,对宇宙观察所产生的认知。也正是因为出发点相同,但是其中又有很大差异,所以我用“中国”来区分。

然后,我们来说“术数”。术数,很多人简单的认为术数就是算命,算卦。其实不然,术指方术,数指理数,术数是指以数行术。

清朝《四库全书》的分类方式是经、史、子、集,但是再往下分,子部还有术数类。如果有看过《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的朋友,会发现,术数类除了算命的书籍还有诸如《太玄经》、《皇极经世》这类书目,并不单纯的只有算命的书籍。

说到这里有朋友可能不太了解《太玄经》,《太玄经》是汉代扬雄的一部著作,有“白首太玄经”之称。《太玄经》是依据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阐述宇宙的一部书籍。所以,术数可并不等于算命,而是将命、相、卜乃至艰深晦涩的易理书籍包含在内。

最后我们说“概观”。为什么说“概观”,因为中国的术数实在太多。大到三式绝学,小到鸡鸣,眼跳占,观音灵签之类数不胜数。可谓是大道三千,实难以一言蔽之。

最初,术数并不叫术数,而是称作卜筮。《诗经》有云: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目前可以考证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其中出土的大量文字信息都是在记载卜筮相关的内容。

那什么叫卜筮呢?很多人会将“卜”、“筮”混为一谈,其实“卜筮”是分开的两个概念。“卜”指龟卜,“筮”指用蓍草进行占卜。

龟卜的方法是灼烧龟甲,根据其裂纹进行解读,而筮法则是用蓍草进行占卜。龟卜已经湮灭在历史的洪流中,而用蓍草进行占卜的方法则永远流传下来,并且焕发出新的生命,在简化革新后,它被称为——六爻。这是最早期的术数样子。

到周朝,大家都知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于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巨著诞生。《周易》的占卜方法能留存下来,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被称作“万世师表”的儒家圣人孔子记载下来的。我们都知道孔子韦编三绝,食不知味以作《易》,其中就有记载下《易经》的占卜方法。

春秋战国之后秦朝焚书坑儒,独留下卜筮书籍,《周易》得以幸免于难。短暂的秦朝覆灭之后,术数史上迎来第一次大的发展。

汉儒董仲舒提出“天副人数”“天人合一”的思想,来维护统治者的权利,进而形成“独尊儒术”的局面,而《诗》、《书》、《礼》、《乐》、《易》、《春秋》,也成了儒家门生必学之经典。

不止如此,汉朝涌现出一大批能人异士。比如上文说到的扬雄,终其一生写出一部《太玄经》,其地位之高超乎大家想象。

与扬雄同时期的刘歆,就是编订《山海经》的这位大哥,看了这书后说扬雄:你这是白费劲!如今的学者专家吃着皇粮搞学术,可是连《周易》这么简单的经典都读不懂,你居然还搞了个《太玄》出来,让不让人混啦!这么难的书,一般人只会拿去盖在腌酸菜的缸子上。

到宋朝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这里,一开始他也觉得《太玄经》不过尔尔,但是看完后感叹:“扬子云真大儒也!孔子既没,知圣人之道者,非子云而谁?孟与荀殆不足拟,况其余乎!”对扬雄推崇倍至,且一棒子就把孟子和荀子给打死了。

如果说扬雄只是个例,那么京房,焦延寿,孟喜,荀爽一大批易学家的涌现足以证明汉朝是术数发展史上第一个盛世。说孟喜,荀爽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京房,焦延寿却是学习术数六爻,人所必知的人物。尤其京氏易学,可以说对后世的乾嘉六爻影响深远。

到三国时期,大家都知道有卧龙诸葛,有道人左慈,虽然都是演义记载,但是也可从中窥见一二。但是正史记载中确有一位宗师级人物,管辂。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称赞管辂:管辂之术筮,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矣。

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遁甲式,可以确定已经出现了。根据历史考证六壬式在汉代就已经有记载,而遁甲式大概在南北朝时期出现。当然,这时的奇门遁甲、六壬与现在的遁甲、六壬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

往后到隋唐时期,唐朝涌现出不少易学家,比如李淳风,袁天罡,李鼎祚,李虚中。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王希明这个人,前面说到遁甲式,六壬式,为什么独独没有说到太乙式。因为太乙式在历史流传的过程中,到唐代经历了一次重大革新,而这个革新的节点就在王希明身上。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关于太乙式记载的文献,就出自王希明,他的这次革新导致流传下来的太乙式存在很大问题。以至于到清朝纪晓岚做《四库全书》总校官时说出,“太乙式经纬错乱,繁杂无稽”,这样的话语。

再往后到宋朝,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是术数又一大发展时期。

首先就是宋朝的徐子平依据唐朝李虚中三柱命法,革新为四柱八字论命,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算命大法,八字。在宋朝徐子平以前,算命只有年月日,三柱六字,而徐子平的“四柱八字”一直延续到今天。

另外很多朋友都知道梅花易数,这本托名邵雍邵康节的术数书,让邵先生着实火了一把,邵康节就是宋朝人。实际上邵雍在易学的主要成就是《皇极经世》,而不是托名他的《梅花易数》。

宋朝新儒家,理学源流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据传太极图就是他首创的。岳飞之孙岳柯,太子洗马杨维德都著有三式相关书籍。

到明清时期各类术数如雨后春笋,疯狂涌现,很多托名前人的书,一些杂术,小术也都在这个时期产生。在此阶段,不论是三式,还是八字六爻,都有长足的发展,而这也是术数最后的一个灿烂时期。虽然这一时期鱼龙混杂,导致现代很多人难辨真伪,但是也侧面反映出术数的空前盛况。

讲到这里,术数的发展也就差不多讲完了。

说术数,永远绕不开《易经》,阴阳五行,河洛八卦,期待下次课程,我们再见。

—END—

玄学笔录招新

急需写手数枚

如果你对玄学感兴趣

对文字有自信

告诉我

我在玄学笔录

等你

***************

愿诸同好,所想必应,所学必成!

萧逸

易卦符号系统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蕴

作者:宣守有 (分别系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宣夙思(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它承载着上古先民的智慧,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一般认为,今本《周易》中有两个符号系统,一个是易卦符号系统,一个是汉字系统。易卦符号系统是文王演绎的《周易》系统,汉字系统是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和《易传》七种十篇,史称“十翼”。汉字系统是对易卦符号系统的解释和说明,是我们今天认识易卦符号系统的主要依据。本文试图据《易经》卦爻辞和《易传》的解释,谈谈对易卦符号系统的看法。

起源和发展

历来人们都认为易卦符号是伏羲发明创造的,这在《周易·系辞下》亦有明确记载。今天看来易卦符号可能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发明和应用的,然后由伏羲系统整理和推广,后经神农、黄帝改革,夏、商的运用,文王演绎,孔子的解说方得以流传下来。不仅专家们的研究成果使这一过程越来越清晰,而且也得到出土文物的佐证。如自2014年9月开始正式发掘的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大量彩陶。“许多彩陶上有奇怪的乳白色凸起点,三个一组或六个一组,形状有三条杠,或三个点。”“还有一个由六杠‘白条纹’组成的图形。这些由点点组成的图案正是展示了《易经》的河图、洛书的信息;而白条纹组成的图形则是易经中的六爻卦——雷地豫。之前考古发现过的伏羲八卦都以原始八卦图文为主,这些原始八卦图文记录的是八卦太阳历的内容,还需要考古学者进行破译和转化,这类标志在大汶口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也距今6500—4000年的时间。而此次桥头遗址中发现的伏羲卦图文则不同于以往的原始八卦图文,桥头遗址中的纹饰则直接以阴阳爻的形式出现,与流传至今的八卦乃至六十四卦完全一致。”这些三个点、六个点;三个杠、六个杠图案,说明了以下三点:一是在伏羲前已出现易卦符号,伏羲是第一个对易卦符号进行了系统整理,使之形成完整的体系,而非“始作八卦”;二是说明伏羲前不仅存在零散的数字卦,也存在阴阳符号卦;三是反映了易卦符号由数起的事实。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历史上应当存在结绳记事时期、易卦符号记事时期和汉字记事的开始。这三个阶段并非截然断开,而是有过一个长期并存的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当易卦符号开始使用时,结绳记事可能还在使用。当汉字萌芽并逐步走向成熟时,易卦符号已经数次改革,并最终定型于今本《周易》。其中易卦符号由于其文字功能明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使用,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被完全舍弃。

从文字的定义看,易卦符号虽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文字,因为它不能和语言无缝契合,精准地使语言书面化,但它却能“以象告”,说明各种事物和道理,具有明显的表意功能。这是它同时期的各类刻符所不可比拟的,比距今5500年前的埃及圣书字和两河流域的丁头字还要早3000余年。

结构和含义

易卦符号主要指八经卦(简称“八卦”)、六十四别卦,它们各司其职,发挥着文字功能。具体说八卦以表意为主,六十四卦以说理为主。

八卦主要是表意,说明具体事物的。八经卦就像成熟的文字一样,每一卦都有它的含意,每卦的义项《说卦》最早对其作了阐述。分类说明了其基本属性和象征意义,明确说明的卦象就达150种。其中乾卦卦象18种,坤卦卦象16种,震卦卦象20种,巽卦卦象20种,坎卦卦象26种,离卦卦象20种,艮卦卦象16种,兑卦卦象14种。尽管如此,要用这一百多种卦象说明世间万事万物是还远远不够的。即使加上卦、爻辞及《彖传》《象传》中提到的卦象,也是很有限的。所以汉代易学家根据《周易》经传的说明,在原有卦象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逸象,其中以虞翻影响最大,据专家统计虞氏逸象仅乾卦就达109种之多。此后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今人温少峰著《周易八卦释象》一书,对八卦卦象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使我们对八卦卦象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据书后“《周易》八卦释象详目”统计,乾卦卦象206种、坤卦卦象244种、震卦卦象280种,艮卦卦象246种、坎卦卦象248种,离卦卦象259种、巽卦卦象257种,兑卦卦象247种,八卦卦象合计1987种。若再加上太极、两仪、四象的象征意义,可达2000多种,而常用汉字也不过3000余个。所以善于利用八卦,已基本上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六十四卦主要是说理,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系辞》指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这个“道”就是道理、就是自然规律。但和今天用明确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说理的方式不同,六十四卦则用取象譬喻的方式说明之,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以卦名和卦辞说理。和八卦一样,《周易》六十四卦,每卦都有一个名字。每卦的卦名便是对该卦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这些卦名,我们便大体了解该卦的基本内容。如《需》卦,看到卦名,我们便知道该卦谈的是人们需要、需求方面的理。《讼》卦,看到卦名,我们便知道该卦讲的是诉讼方面的道理。每一卦的卦辞是一卦内容的概述,从中可以看出一卦要说明的道理。

2.以卦象和爻象说理。以象说明道理是易卦符号说理的主要方法。《周易·系辞下》指出:“易者,象也。”“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易卦有大象、小象之别。

大象是一卦之象。《易经》六十四卦就有64个卦象,以卦象说理主要是根据其上下经卦的象征意义及其关系解说,如地山《谦》,山本在地上,现反居其下,有以高就下之象,故谓之谦。

小象即爻象。以爻象说理,一是以初爻至上爻的递进关系说明事物由始至终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二是以各爻的当位、失位、乘、承、比、应,上下、往来等概念说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关系及应对策略。

3.以卦序说理。即以六十四卦的整体排列顺序说理,《易经》六十四卦从《乾》《坤》到《既济》《未济》,反映事物发展的一个大的周期。上经《乾》《坤》开篇说明“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下经《咸》《恒》开篇说明“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样从《乾》《坤》到《既济》说明事物发展告一段落。“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说明新事物的萌芽和新阶段的开始。

此外,六十四卦还用来说明具体时间、时序。如十二辟卦分别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及每个月的中气。反映了阴阳二气的消息。

由西汉孟喜开创的卦气说本质上已是一种历法。它以坎、离、震、兑四正卦纪一年四季,其24爻纪二十四节气。余60卦纪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又以12月卦72爻纪一年72候。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历法的制定产生很大影响。

由此可见,掌握八卦、六十四卦并能熟练运用,基本上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需要。

思维方式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易卦符号的文字功能十分明显。总结它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这个符号系统的具体特征。从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及其所表达的含义,我们不难看出这套符号系统具有以下几种思维方式:

1.自然直观的思维方式。存在决定意识,古人质朴,他们的意识必然源于实践。这从八卦、六十四卦生成说便可见一斑。《周易·系辞上》指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有了八卦再加以引申、类推,便能说明天下一切事物。可见这里没有丝毫人为的臆想与造作,完全源于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六十四卦说理,主要也是根据每个别卦的上下两经卦的关系及爻位说来解说。甚至六十四卦的书写和读法也是自下而上,这和先民目睹万物生长都是自下而上不无关系。

2.象思维模式。在易学史上人们从《易》的象、数、理、占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形成象数派和义理派。特别是象思维在易学研究中占首要地位。这是世界上一切文字所共有的特点,一个字或一个单词,它首先呈现在人们脑海中的便是它的物象、意象信息。八卦、六十四卦也是一样。当我们看到一个经卦便知道它的象征意义,如《离》卦象征火、光、明、网罟、得、利等。看到一个别卦便知道它要说明的道理。这个道理也是一种象,即一个义理之象。如《乾》卦取龙像为喻,说明人才培养循序渐进的道理。又如《谦》卦是说谦虚谨慎之道,《彖传》从天道、地道、人道、鬼道四方面解释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所以《谦》卦六爻皆吉,全卦亨通,是谦谦君子之道。总之,六十四卦中卦有卦象、爻有爻象。正是通过这些卦象、爻象才使我们了解了一卦之理。

3.类推、联想和比喻的思维方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模糊到清晰,由现象到本质,由少到多。当人们的认知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周易·系辞上》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八卦就是将社会与自然界所有物象分为八大类。每一卦均包含若干基本卦象,然后再由这些基本卦象联想和类推出更多卦象。

六十四卦也是以类推、联想和比喻的方式来说明世间万事万物之理。《周易》把天下之理归纳为64个,以六十四卦说明之。如天火《同人》卦:上乾为天、为明,下离为火、为明,有天火同明,上下同心之象;二爻阴柔得位得中,五爻阳刚得位得中,有相应之象,故曰同人。所以《周易·系辞上》说:“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九三为三公之位,上九无应,故有受阻之象,但“三岁不兴”,坚守正道,故终有成。该卦要说的就是二人同心协力,共同奋斗,虽有挫折,终能迈向共同目标这样一个道理。它可用在择友、安家、治国、工作、创业等方面。可见,类推和联想是易卦符号创作和使用的重要思维方式。

至于比喻,《周易》六十四卦几乎都是取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象来作比喻,用以说明一个道理。如泽地《萃》卦,取地上有沼泽有聚集之象;又九五阳刚居中,六二相应,群阴顺而从之,亦有聚众之象。说明凡事顺天时、讲诚信,方可得人心,成大事。这和诗词借景抒情、借景说理的比喻是一样的道理。

4.发展变化的思维方式。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易卦符号就是要说明世间万物及万物之理,当然不是静止、孤立地看问题,而是以发展、变化,彼此联系的思维方式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首先八卦、六十四卦的生成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其次每卦从初爻到上爻就是说明一事物从开始到终结的发展和变化。最后六十四卦的排序,也是按彼此联系和发展的关系来排列的。

5.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易卦符号处处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其阴阳观,实际上就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说卦传》指出,圣人“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既然易卦符号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阴阳变化现象而创立,就必然包含阴阳变化之理。首先是阴阳互根,即阴阳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鱼太极图对其作了形象化的说明;其次是阴阳彼此消长、互相转化。十二辟卦对其作了明确的说明。最后,阴阳属性是阳刚阴柔。爻有阳爻、阴爻,卦有阳卦、阴卦。阳为刚健,阴为柔顺。如《乾》为纯阳之卦,表示阳气、刚健、向上,所以《乾·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为纯阴之卦,表示柔顺、贞固、厚德载物,所以《坤·彖》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所以《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道理、规律。这里讲的就是对立统一规律。

从《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及关系看,有“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一说。“覆”即颠倒,一卦颠倒过来便是另一卦,如《屯》卦倒过来就是《蒙》卦,这样的卦共有28对56卦;“变”即变化,即六爻阴阳全变,这样的卦共有4对8卦。它们是《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实际上被列为覆卦的《泰》《否》、《既济》《未济》也可视为变卦)。可见六十四卦的排列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此外,《易经》中关于消息盈虚、“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否极泰来、刚柔相济等思想,都是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的体现。不仅对先秦思想家影响巨大,而且对后世思想界也有深远影响。

6.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易》卦符号最早体现了先民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八经卦中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上爻代表天。六十四别卦中初、二爻代表地,三、四爻代表人,五、上爻代表天,谓之“三才”。可见每一卦都包含天地人三才之道,含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说卦》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可见天地人各有其自身规律,但是它们彼此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天道孕育万物,地道厚德载物。“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就是说自然规律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而动,方可获吉,反之或吝、或悔、或不吉,甚至凶。那么怎样才能顺应自然规律呢?《乾·文言》指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就是说要与天地日月融合到一起,遵循四季时序,顺应时势办事就能符合客观规律。

尽管古人对天地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没有今人全面、深刻。但他们将天地人融为一体,认为人要顺应自然,和天地和谐相处,方可获吉的看法,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由此可见,《易》卦符号的文字功能十分明显,我们甚至可以将其视为早期的文字,是汉字的前文字形态。世界上一切文字均源于示意图画,而易卦符号源于数,是世界文字发展史上一朵奇葩、一大奇迹。直到今天,它在数理、哲理以及自然与社会的预测等诸多领域仍有待发掘。认真地研究它的起源、结构和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易经》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6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今天,我抽了一个上上签儿

我也是偶然从朋友圈看到朋友晒的图,摇出的好卦给大家分享,我也凑了个热闹,给自己摇了一卦。我也不是迷信,就是无聊,揺好了,让自己开心一下;不好,自己干什么都注点儿意就好,不太会放在心上。

有时候,自己不太忙时,也会产生迷茫,或意志动摇,这时,就放缓自己的工作节奏,让自己紧张的神经舒缓一下,听听音乐,看看散文,还会到某个免费分析你什么属性在今年或在本月及本周,甚至每天的工作运,学习运,情感运,财运等给你说几句,刚开始我就是走马观花,时间长了,我发现人家分析的还有些道理!我会记住人家告诫你的话,注意自己的言行,多做好事,孝顺父母,积极向上。

这段时间,北京疫情依然严峻,大家的心情也不是太好,连续三天做核酸,看着新闻,神经都是绷着的,随即点开未来一周的运势,摇一卦!不停晃动手机,感觉自己都快成半仙儿了!结果是上上签!很开心!工作会越来越顺,会赢得领导器重,并提拔委以重任;平时注意语言与沟通,对家人多加关心;学习还要加强,不能偷懒;只要不懈努力,会有大财不期而遇,小财滚滚而来,要会理财哦!

我现在就等上班了,迎接崭新的一天,给自己加油!就像一首歌唱的好——我要上班儿呀我要上班儿,我要上那科特威里吃美味果盘儿;我要上班儿呀我要上班儿,我要去趟,搂一顿海鲜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