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解(姓解的历史名人)

未及挽留 2023-06-18 00:08:32 用户分享

这位语文老师姓解,倒是个少见的姓

本文由腐物生/物先必腐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图源网络,侵删

吴邪日记 十五

9月4日 星期四 天气:晴

今日发生了件大事,那就是我们请假的语文老师回归了。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语文老师,倒是吃了一惊,不曾想原来男子也有长得这么精致的,狭长的丹凤眼,自带魅惑感,这么好看的眼睛偏偏长在男子的脸上。

班上的人都沸腾了,不论男生女生都霎时间激动了起来。

我瞥了眼张起灵,他连头都未抬一下。

我戳了戳他的肩膀,他微微抬起头看了一眼,疑惑的看向我。

我压低声音,轻声说道,“这老师长得可真好看。”

张起灵又抬头瞧了一眼,然后看着我说道,“你最好看。”

哎呦喂,这小子嘴可真甜,我顿时笑的腿都合不拢了,回了句,“嗯,我最好看,所以你以后只能看我一个人!”

张起灵点点头,我对他这副模样很是满意,自动的献上自己的手臂给他枕着睡觉。

这位语文老师姓解,倒是个少见的姓。

我在发呆间忽然感觉那人的目光落在我的身上并对我微微一笑,我忙低下头,用书挡住了张起灵的脸。

解老师撇过头,开始上课。

我松了口气,幸亏他没找张起灵的麻烦。

其实张起灵经常上课睡觉,老师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为张起灵是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进来的,那简直就是学校的骄傲啊!

对于这样成绩优异的学生,老师总是格外能容忍。

本文由腐物生/物先必腐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图源网络,侵删

未完待续。

古代的姓、氏、名、字、号,你能分得清吗?

01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

“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

“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昧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

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嬴(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22个姓。

这些姓中有些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绝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

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1. 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2. 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3. 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

4. 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

6. 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已经相去很远了。

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下面就来介绍“氏”。

02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他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签·外纪》说: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和最初被确定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嬴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①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

②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

③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④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⑤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⑥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

另外,古代姓氏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①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那么男子称什么呢?(1)贵者称氏;(2)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有人认为里面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

③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缀、后缀。

A. 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 以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嬴。

C. 加氏、女、母、姬、媪、妪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03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

“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

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繻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即:

(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墅(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汉人取名:

(1)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很常用。

(2)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就体现这一特色。

(3)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

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可能是单名多于双名的原因。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名。

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随处可见,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也很多。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

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时,因《尚书·太甲上》有“旁求俊彦”《伪孔传》有“美士曰彦”。故而,据正史载,五代共有87人以“彦”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为时尚。

元末,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还不知,典出《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  

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

1744年,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垂维佑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令贴又在这30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清朝贵族则喜欢用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04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公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05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一是伦理道德加强,二是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

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祐,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枝山。朱彝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

3.以封爵、谥号为号。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1881—1936)先生一生,共用过140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1918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年26个和1934年41个。

由于不受家族、宗法、礼仪和行辈的限制,“号”是最能反映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的称谓。同时还有“斋号”,有识文风雅之士常将其书斋取名号,常常也成为书斋主人的代称。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斋号未厌居,俞平柏斋号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

END

来源|编辑校对

战功赫赫的参谋长|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解方将军

引子

解方(1908年—1984年4月9日)

解方(1908年—1984年4月9日),原名解如川,字沛然,生于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小四平镇。1930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参加东北军,曾任参谋、副旅长、师参谋长。中国优秀党员,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第一次授衔典礼,解方被授予少将军衔,彭德怀的心中十分不悦,他到毛主席的面前说:“解方要是只能授予少将军衔,那么我只能算是个中将。”

毛主席知道彭德怀性格直率,对于他突然的质问并不生气,只是耐心地解释道:“解方同志在抗美援朝中所做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入党时间晚,只能被授予少将,而且他位列少将第一,这样的荣誉还不够吗?”

对解方军衔的评定,在当时考虑了很多因素,为了尽可能实现“平衡”与客观公正,严格评定下来,解方就成了开国少将。

尽管彭德怀对于少将的军衔耿耿于怀,但是解方本人却并不十分在意。而在当时,既有像解方这样不甚在意自己军衔的干部,也有认为自己军衔评定不够公平,采取各种方式表示拒绝的干部。

成为开国少将之后,解方便一直深耕于国家军事教育行业。在十年特殊时期,解方也曾受到些不公平的对待,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信念,他始终对党和主义事业坚定不移。

正文

解方这个名字,凡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和对这场反侵略战争稍有一点研究的人,都深深地记着他,钦佩他,怀念他。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谋长,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联合司令部参谋长,在三年的艰苦战争岁月里,曾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作战,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还作为朝鲜停战谈判的我方代表之一,在谈判桌上同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出色完成了、中央军委以及志愿军党委赋予他的谈判使命。岁月流逝,冲刷了人们的多少记忆,但解方将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那精湛的作战指挥艺术,卓越的军事外交才干,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忘我的革命精神,却给他的战友们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

一、请缨北上

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副军长解方,刚刚抖落解放海南岛的征尘,到武汉休养,朝鲜战争爆发了。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出于军人职责的警觉,解方立刻预感到这场战争对我国东北边境的严重威胁。

他顾不得继续休养,连夜给四野司令员写信,请缨北上,保卫东北边疆。信发出后,他焦急等待回音,连多年不见的老友请他到东湖游玩、吃酒,都索然无味。不久,令解方振奋的消息传来,他的请求被批准了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第13兵团和部分炮兵、工兵部队,共25万5千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向鸭绿江边集结。解方被军委任命为13兵团参谋长。

志愿军入朝誓师

中央军委的决定使解方异常兴奋,但参谋长的任命却使解方感到美中不足。说实话,他总想直接带兵打仗,哪怕职务低一些也毫无怨言。然而,纵观他的战斗生涯,总是出谋划策的角色多,而直接指挥作战的角色少。从抗日战争开始到解放战争结束,他先后在军内担任过358旅参谋长、东北挺进支队参谋长、东北联军副参谋长、12兵团参谋长,真可谓“老牌参谋长”了。解放战争后期,解方有幸得到了一次直接带兵作战的机会,虽然是40军的副军长,他也倍加珍惜、竭尽全力,在两广战役、衡宝战役,特别是解放海南岛的战役中,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作战指挥才能同能征善战的韩先楚军长一起,创造了木船渡海解放海南的奇迹。以致后来韩先楚将军谈起解方时,常赞不绝口地说解方:有勇有谋,敢打善拼,是个出色的指挥员。解方的许多老部下说:“跟着解方作战,心里踏实。”

几十年的戎马生涯,造就了他坚决服从命令的性格。他立即打点行装,来不及告别刚刚分娩的妻子和不到满月的儿子,匆匆忙忙踏上了保卫东北边疆的征程。

东北,这片淳朴、肥沃、美丽、广袤的土地,对解方来说,简直是太熟悉了。1908年,他出生在吉林省东丰县小四平乡。在奉天城他度过了中学时代。

东北局少壮派

正是从这时起,他结识了东北军的少壮派张学良、张学铭、孙铭久等人,被张学良看中,高中未完,就保送他东渡日本,考入赫赫有名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军人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他走富国强兵之路的艰难曲折的苦苦探索。20年后,他曾回到阔别的故乡,但不是以东北军少将的身份衣锦荣归,而是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高级将领,参加解放全东北的伟大决战。

早在1936年4月,身为东北军中校参谋的解方,就秘密加入了中国,成为东北军地下党的第一批党员,东北大地上,几乎到处都留下了他战斗的足迹。

1950年7月中下旬,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的第1 3兵团各部队陆续集结东北,在鸭绿江畔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解方向邓华司令员、洪学智副司令员报到后,立即开始战前的准备工作。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很快了解熟悉了所属部队的全部人员编制、装备状况,详尽考察了鸭绿江沿岸的地形、水势、桥梁等情况数据,并搜集了有关朝鲜战场态势的大量军事情报。全部的思想和精力都进入了临战状态。从当时的战争态势看,朝鲜人民军的攻势很猛,自6月25日以来,他们一路南下,连连克敌,战至8月中旬,已经解放了南朝鲜百分之九十的地区,将美国第8集团军和李承晚的残兵败将压缩到洛东江以东1万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然而,形势并不十分乐观。吃了败仗美军并未善罢甘休,它们利用海空优势,一面沿大邱、马山、釜山、庆州的四边地区建立了环形防御圈,负隅顽抗,迟滞了朝鲜人民军的攻势,一面在釜山港继续调兵遣将,准备反扑,使朝鲜人民军已经失去了各个歼灭敌人的机会。再者,朝鲜人民军一路南下,补给线延长,后方兵力不足的战略弱点已经暴露,如果美军大举时,以一部分兵力在现地与朝鲜人民军、牵制,其主力在平壤或汉城地区大举登陆,前后夹击,那么,朝鲜人民军将会腹背受敌,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解方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待到美军打下朝鲜、直接威胁我国东北后再作反击,不如尽快出兵,配合朝鲜人民消灭敌人,争取主动,粉碎敌人的侵略阴谋。他把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向邓华、洪学智作了汇报。

解方的这些想法,与邓、洪两位将军不谋而合。他们连夜叫来政治部主任杜平和作战科长杨迪,一起就朝鲜半岛的战争态势、敌人可能登陆的地点、以及我军的战前准备工作等,进一步作了详细分析和充分估计。临了,邓华决定让解方执笔,以邓、洪、解3人的名义,给中央军委起草了报告,报告发出的时间是1950年8月31日。

在这份报告中,他们提出:“朝鲜人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敌人的机会已经过去。”“估计敌人将来的意图,可能一为以一部分兵力在北朝鲜沿海侧后几处登陆,作扰乱牵制,其主力则于现地由南向北沿主要铁道公路逐步推进;一为以一小部分兵力于现地与我,拖住人民军,其主力在我侧后(平壤或汉城地区)大举登陆,前后夹击,如此人民军的处境会很困难的。”同时还就如何“速战速决”提出了新的建议,其中包括空军参战,增加参战部队,给部队增配高射炮、反坦克武器,加强后勤机构,派得力干部先期入朝侦察情况等等。邓、洪、解的这份报告,受到了主席、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他们在仔细研究了朝鲜战场的局势后,果断地做出了“麦克阿瑟可能在仁川登陆,实施两栖登陆作战”的判断,并电告13兵团:在9月底以前完成战前准备工作,做到有备无患。

美军仁川登陆

战争事态的发展,果然不出毛主席、周总理之所料,9月15日,美军集中了7万余人,在260余艘舰艇、近500架飞机的配合下,在汉城以西的仁川登陆,向朝鲜人民军发起攻击,其正面的10个师,也在16日开始反扑,使朝鲜人民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被迫转入战略退却,形势十分危急,在敌人“仁川登陆”前后,13兵团的战前准备工作也进入异常紧张阶段。根据解方拟制的战前训练方案,部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班以下战术、技术和排、连、营的进攻战术训练;还以研究朝鲜地理状况、熟悉美军作战特点、明确我军作战方针为内容,集训了兵团营以上军政干部,开办了防空和反坦克骨干训练班。到9月底,战前训练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此外,早在志愿军入朝之前,解方就向彭总提出过两条建议:一是志愿军过江时,为防止敌机轰炸桥梁,需将志愿军入朝部队全部集结江岸待命,在夜间分别由安东、长甸河口、辑安三路过江,防止过江后兵力不足,陷入被动;二是入朝作战难以就地取给,应充分准备一切靠国内供应,有计划地建立固定的战役供应点、线。解方的这两条建议,深得彭总的赞赏,并在以后的作战中采纳了。

二、在战斗中组建志愿军司令部

中朝联合司令部

1950年10月25日,根据彭总的建议,和中央军委决定:第13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及其它机构,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及其它机构,任命邓华、洪学智、韩先楚为副司令员,邓华兼副政治委员,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当彭总在志愿军入朝后的第一个总指挥部——大榆洞宣布这一命令后,在座的解方顿时感到肩上担子沉重了许多。解方主持的志愿军司令部,是在战争中一边打仗、一边组建起来的,司令部的人员比较复杂,既有13兵团司令部的原班人马,又有彭总从北京带去的工作人员,还有入朝前从东北军区抽调的干部。面对这样一个复杂、陌生的摊子,组建司令部的工作应该从何做起?解方首先想到的是司令部的团结问题。

在志愿军司令部召开的第一次机关干部大会上,解方除了部署工作、明确任务、提出要求外,着重对大家强调了团结问题。他说:“我们司令部,是整个志愿军的首脑机关,是彭老总的参谋部,任务完成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战场上的胜败,每个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重大责任。完成任务靠什么呢?首先是团结,靠我们全体同志的相互支持,相互关心和相互协作。大家虽然来自各个方面,许多人没有在一起共过事,暂时还不熟悉,这也许会给我们刚刚开始的工作带来一些不便,但只要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讲到这里,解方停顿了一下,然后提高了嗓门,“我先把丑话说在前头,大敌当前,如果有人不顾大局,闹意见,搞纠纷,破坏团结,影响了工作,我解方决不轻饶;如果我解方这样,我就请求彭总,拿我开刀!”。

彭总从北京带去的工作班子与13兵团司令部合并后,司令部的作战、侦察、通信、机要、军务等主要职能部门,大都有两套,而且两方面的主要干部大都是作战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较强的同志。究竟让谁来唱主角?在任命各处干部的时候,解方考虑到13兵团的人员自己比较熟悉,自己又曾是兵团参谋长,就从团结的大局出发,决定让彭总从北京带来的同志任正职,让13兵团的同志任副职。然后,利用作战间隙,一个一个地找他们谈话。开始,个别任副职的同志不服气,解方就对他说:“我们是四野的主力,过去作战有功,但思想也要过硬。有本事要在工作上争高低,不能在职务上争高低,斤斤计较职务高低,就不是真正的员。”三言两语就把思想做通了。后来,有位志司的处长说:“解参谋长把各方面人员合在一起,也把大家的心合在一块了。”

解方组建志愿军司令部的原则是,不求人多,但求精干。志愿军兵力最多时曾近百万人,而指挥这支浩浩荡荡大军的司令部却不过100多人。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这百十来人的作用,解方要求司令部所有同志要精通自己的参谋业务,“读、记、算、写、画、传”样样都应过得硬。他还亲自为司令部制定了“严、细、快、准”的四字工作标准,规范包括自己在内的司令部全体同志。

他向大家解释说:严,就是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严格遵守志愿军的各项纪律、规定;细,就是要过细地完成首长交给的每一项任务,不能有半点粗枝大叶;快’就是要迅速、及时,否则会贻误战机;准,就是要准确地上呈下达,否则会影响指挥员的正确判断和作战指挥。他对部属这样说,也亲自带头这样做。他向彭总汇报情况,总是以精炼、简明、扼要的语言,把问题说得清清楚楚,时间、地点、数量、方位等,都准确无误,从来没用过“大概”、“可能”、“差不多”之类模糊概念。对于参谋人员起草的作战文书,他总是亲自修改,认真核实,连错别字也毫不放过;他还经常自己动手起草文电,或口授作战命令,总是以迅速和准确赢得大家的赞誉。

在解方主持下,志愿军司令部迅速在炮火硝烟中组建起来,很快形成了一个团结一致、战斗力强、效率很高、指挥灵便的战斗集体,在作战指挥中,立下汗马功劳,多次受到彭总的夸奖。许多曾在志司战斗过的老同志,至今回忆这段难忘的经历,也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和自豪。

三、称职的参谋长

在朝鲜战场,每当彭总筹划一次战役,调整一次部署,常常这样说:“叫诸葛亮来谈谈情况”这个“诸葛亮”就是指的解方参谋长。彭总与解方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并不相识,志愿军入朝后,解方一直伴随彭总左右,并以他超常的记忆、敏锐的思维、深邃的谋略和出色的工作,很快赢得了彭总的信任和器重。

第一次战役发起前夕,战场的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解方立即把急剧变化的情况向彭总作了报告。报告中,他从敌人大举向北进犯的战略、战术,讲到敌人推进的路线和速度;从各路敌人的兵力、装备,讲到途经的地形、地貌,就连时间、地点、方位和敌主要指挥官的姓名、特点,都说得清清楚楚。他还在讨论作战方案时具体比较、分析敌我双方的强弱之点,积极建议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我军夜战、近战、善于穿插迂回、分割围歼的长处,避开或减少敌人空中和炮火优势对我的威胁,灵活机动地在运动中歼灭敌人。解方的详尽报告和具体分析,为彭总英明正确地指挥志愿军夺取初战胜利,及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重要依据。这一战,连续进行13个昼夜,共歼灭敌人1万5千余人,把疯狂进犯的敌人从鸭绿江边一直赶到清川江以南,有力地粉碎了敌人企图于“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美梦。特别值得庆贺的是,我军在云山战斗中,首次以劣势装备打败了具有现代化装备的美骑兵第一师,极大地激励了志愿军全体将士。

首战告捷后,彭总根据敌我双方的态势,决定第二战役采取内线作战,诱敌深入,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解方参谋长深深领会彭总的作战意图,立即根据彭总的指示,亲自口授,由参谋人员记录制定了一个周密、详细的诱敌深入方案:在敌人的地面部队开始试探性进攻后,我军派出部分兵力节节阻击,边战边撤,逐步减少阻击时间,使敌军误认为我军兵力不支,每况愈下;在撤退的道路上有意丢弃一些缴获的破旧、器材,给敌人造成我军已溃不成军的错觉。主力部队则撤至崇山峻岭之间,严密伪装隐蔽,布下天罗地网。其中,我军各部队的具体行动步骤都在方案中一一做了安排。诱敌深入的方案实施后,敌人果然以为我军“怯战退去”,并错误地断定我军的兵力“最多不过六、七万人”,便狂妄地加快了他们的进攻速度,发动了所谓“圣诞节前返乡”的全线总攻。然而,麦克阿瑟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大军正按照彭总的指挥走向死亡的陷井。

解方深知通信联络对于保证战役胜利的极端重要,战役发起后,解方为保证彭总指挥畅通无阻,亲自组织作战,机要、通信部门的领导和参谋人员,联合“办公”日夜坚守在作战室,命令开通所有通信设备,亲自传达彭总的作战指示,沟通上下联系。按照预定方案,我113师能否按时抢占三所里,切断敌人后路,是整个战役的关键,因此113师的进展情况就成了彭总和总部各位首长关注的焦点。在预计快要到达的时刻,解方命令各种电台、报话机一齐开通对准113师,很快收到了“113师先敌5分钟抢占三所里”的讯号。解方立即把这一喜讯报告给彭总,彭总十分兴奋,当即让解方命令该师象钢钉一样钉在那里,38军其它主力“迅速向113师靠拢!”。解方下达了彭总的命令,看看手表,这才发现,从接通讯号到下达命令,前后只用了5分钟。这一战役,先后共歼敌3万6千余人,其中美军2万4千余人,收复了原三八线以北(除襄阳外)的全部土地。美联社、合众社为此惊呼:这是美军历史上“最丢脸的失败”,“最黑暗的年月”。战后,彭总在给38军的嘉奖电上情不自禁地写了“三十八军万岁!”也兴奋地赞扬志司的保障工作创造了奇迹。

抗美援朝战争经过要图

从第一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解方时刻伴随彭总,出谋划策,协助彭总指挥,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常常布面血丝。有人说彭总有时爱训人,但很少有人见彭总训过解方。有一回,有位同志说解方是旧军人出身,话没说完彭总就火冒三丈,气愤地说:“旧军人出身怎么啦?我彭德怀,还有朱德、贺龙、,哪一个不是旧军人出身?我看解方是个好同志,是个称职的参谋长!”

四、要绝对保证彭总的安全

解方十分重视志愿军总部、特别是彭总的安全。总部机关还好说,他一声令下,同志们就会立刻行动;但对彭总,他可为难了。因为彭总不怕死,为了便于指挥,他常常把指挥部选定在距前沿阵地很近的地方;敌机在头上盘旋扫射,他照常聚精会神,镇静自若地看文件、查地图、想问题,甚至敌机轰炸时也很难让他躲一躲。因此,解方对彭总的安全分外注意,格外小心,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疏漏。

在麦克阿瑟发起“圣诞节前返乡”攻势的一天黄昏,哨兵突然发现有12架美军战斗轰炸机从志愿军总部的上空飞过,不大一会儿,其中几架飞机又飞了回来,在总部上空盘旋了半个小时,有时飞得很低,然后在夜幕降临之前飞走了。这一情况,引起了解方的警觉,他判断,这几架飞机是来侦察的,已经发现我们的驻地,待明日天亮以后就会前来轰炸。他立刻将自己的判断报告给彭总,并建议召开会议,布置一下防空问题。谁知,彭总根本就没把敌人的几架飞机放在眼里,一边看着地图一边满不在意地说:“怕什么,有马克思在天之灵保佑,我彭德怀命大着呢。要开会,你们自己开去吧。”解方无奈,又将此事报告给邓华和洪学智副司令员,请他们出面做彭总的工作。自己在当天晚上主持召开了紧急防空会议。会上,决定全体人员在第二天凌晨3时吃饭完毕,4时疏散,进入指定的防空地域,首长和作战处、机要处、通信处等机关人员进入干河沟的一百多米长的矿洞里。还严格规定了若干条防空纪律,以防万一。

会后,解方又亲自在比较隐蔽的后山沟里,为彭总选定了一个防空地点,派人连夜给彭总挖了个小防空洞。接着,又亲自向彭总身边的工作人员交待了任务,强调在必要时,要不惜一切保证彭总的安全。可是,到了第二天凌晨,机关的同志都疏散完毕了,彭总却不愿进洞。总部的其他首长着急了,机关的同志们着急了,解方更是心急如火。他向身材魁梧的洪学智副司令员求救。洪副司令员带着彭总的秘书杨风安和警卫员,连拉带拖地把彭总送进了防空洞。解方这才感到一阵轻松。

果然不出解方所料,这天上午10点多钟,敌人的12架轰炸机飞过来,下雨般地投了大批凝固汽油弹,志司的驻地顿时陷入一片火海,有几发凝固汽油弹直接命中彭总办公室、作战室,大火熊熊燃烧,浓烟四起。目睹眼前的一切,解方不由得一阵后怕:要不是把彭总“请”进防空洞,后果将不堪设想啊。

这件事情发生后,解方组织志司机关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深感其它事情都好办,只要明确规定,计划周密,在安全上就不会出现什么漏洞。只是彭总不进防空洞这一条,实在让人伤脑筋。“我是志司参谋长,是彭总指定的彭办秘书长,是志愿军军直党委书记,彭总万一有个闪失,不要说会直接影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就连中国的老百姓我也无法交待呀。怎么办才好呢?对,请、毛主席给彭总施加压力,讨一支尚方宝剑来,彭总或许能听劝了。”于是,志司就把指挥所被炸,彭总不进防空洞的情况,如实报告了中央。对此十分重视,周总理很快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发来电报,明确指示“一定要注意彭总的安全”,并指定解方负责。为什么要指定解方负责呢?周总理对他的军事秘书雷英夫同志说:解方同志办事精细,责任心很强。

接到周恩来总理的电报后,解方对志司安全工作、特别是防空的措施,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发现疏漏,立刻弥补,尽可能做到万无一失。而且,打这以后,每当防空警报响起,彭总不顾个人安危,执意不肯进防空洞时,解方就说这是中央的决定,问题就好办多了。总部在空寺洞时,彭总夜以继日地思考下一步战役的作战部署,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敌机在上空盘旋,他根本不屑一顾。一次,敌机突然俯冲下来,对着彭总的住处猛烈扫射。由于事先早就采取了防范措施,解方已经命令警卫人员拉走了彭总。结果,敌机的;子弹只是打穿了彭总的行军床,彭总则安然无事。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有一件事,几年以后,乃至回国之后,解方仍常常引咎自责,讲起来十分动情。有一次,解方随彭总在一个废旧铁路的隧道里指挥作战,隧道的前面不远处停着被敌机炸坏的列车。事先,解方到列车前看了看,觉得没有问题,就回到隧道里继续与彭总研究作战方案。不料,列车末尾的一节车皮突然脱勾,顺着铁路下滑进隧道。洞口的卫兵,不知所措,大叫不好!解方听到喊声,车皮已快到彭总跟前了。他立即奋不顾身地把彭总推向路边,并用身体护着彭总,车皮擦着他的衣边滑了下去。一场重大事故避免了,但解方心里很不平静,深感内疚:因自己事先安排不周,险些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他主动向彭总检讨,彭总却说:“我们从来没有把指挥所设在隧道里,没这个经验,怎么会想到车皮脱勾呢?这件事不能怪你解方嘛!”

五、让美军的“海空优势”见鬼去吧

从志愿军入朝作战到1951年6月间,不到一年的时间,经过了五次战役,先后共歼灭敌军23万余人,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到了“三八线”,迫使美伪集团不得不从战场转到停战谈判桌上来。一天上午,彭总把解方叫到办公室说:我建议让邓华和你代表志愿军参加停战谈判,中央已经同意了。听说你懂点外国话,谈判也不外行,相信你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别的就不多说了,我只有一句话:敌人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也休想在谈判桌上得到。彭总让解方出任志愿军谈判代表,可谓知人善任。他的确精通日语,粗通英语,也参加过军事谈判: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促成高级将领曾泽生、陈明仁起义的谈判桌旁,都有过解方的身影。这一次,虽说是初次与美国人在谈判桌上打交道,心里底数不足,但一想到谈判代表团的其他组成人员,解方则信心百倍。中方谈判的真正领导是毛主席、周总理,在第一线临阵指挥的是李克农和他的助手乔冠华,公开露面的除邓华、解方外,还有朝鲜人民军方面的南日、李相朝将军,我方联络官柴成文等,此外,还有外交部、新华社、志愿军派去的专家、学者、参谋组成的工作班子。人才荟萃,阵容颇强。

左一是解方,中间是南日大将,右二李相朝中将,右一张平山少将

正式谈判的第一次代表团会议,于1951年7月10日上午10时在开城来凤庄举行。从这天开始,到7月26日,经过半个月时间的唇枪舌战,终于达成了谈判的5项议程:一是通过议程;二是作为在朝鲜停止敌对行为的基本条件,确定双方分界线以建立非军事区;三是在朝鲜境内实现停火与休战的具体安排。包括监督停火休战条款实施机构的组成、权力与职司,四是战俘的安排问题;

五是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事项。但当谈判一进入第二项议程,就马上僵持住了。我方代表提出了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方案。本来在停战谈判前也主张在“三八线”停火的美方,这时却突然拒绝了我们的方案,说什么他们是陆、海、空三军参战,现在双方虽然相持在三八线,但空中、海上他们仍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划分军事分界线时,“海空军优势必须在地面上得到补尝”,无理地要我方向后退出1万2千平方公里。这一强盗逻辑,立刻遭到了我方严厉的驳斥。我方代表指出:凡略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把海空军作为独立的军事力量的理论早就过时了。现代战史以及13个月的朝鲜战争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对方无言以对,又不肯善罢干休,就狡猾转移了论题,胡说什么在三八线“东线后撤后难以重新攻取”等等。解方当场指出:“我们在这里到底是在讨论停止战争以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还是在讨论停火一下再打更大的战争呢?”弄得美方代表哑口无言。就这样,代表团会议谈了10几次也毫无结果。为了探索打破僵局的途径,从8月15日开始,谈判转入小组会进行。双方各派两名代表出席:我方是解方和朝鲜人民军的李相朝,美方是霍治(美第8集团军少将副参谋长)和勃克(美远东海军少将副参谋长)。小组会议开始后,美方代表仍然喋喋不休地为他们的“海空军优势补偿论”寻找各种莫名其妙的根据,妄图不战而侵吞北朝鲜的大片土地。解方立即回敬说:我承认你们的海空优势,你们是陆海空三军参战,你们海空军确实有优势。但是,你们不要忘了:我们“一军对三军”就把你们从鸭绿江边赶到三八线,如果是“三军对三军”早就把你们赶下大海了,还有什么谈的余地呢?在另一次小组会上,又幽默地说:“既然你方说你海空军强,我方说我陆军强,我们是否同样可作这样的设想:在停战时,只让双方数目相等的陆军停火而我方多余的陆军不停火,你们的海空军也不停止行动。这样好不好?”一句话揭穿了敌人的“海空优势”谬论,把在场的人员逗笑了,霍治也搭讪着笑了,无法反驳,却坚决不干。

小组会连续开了几天美方仍是不肯从原有方案退后一步。敌人在谈判桌上谈不赢,就狂妄地叫嚷:“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你们今天不给,将来我们自然会有”。

对于这种威胁和恫吓,解方针锋相对地说:炸弹、大炮、机关枪有什么可怕,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你们在战场上也休想得到!会后,解方及时把敌人准备挑起“大炮与机关枪辩论”的情况电告志司首长。8月18日美军发动了“夏季攻势”,8月23日谈判被迫休会。

美军司令李奇微曾得意忘形地说:“用我们联合的威力,可以达到联合代表团所要求的分界线的位置。”但是,李奇微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早已做好一切战斗准备的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给敌人的夏、秋两季攻势以迎头痛击,从8月18日到10月22日的两个多月时间,就歼敌15万7千余人。这时,伤亡惨重的美军才重新考虑恢复谈判问题。因为在战场上他们除了失败以外没有得到任何东西。于是,因美方破坏而中断了63天的停战谈判终于在10月25日在板门店复会了。

朝鲜战争双方停战谈判

重新恢复谈判的第二项议程小组会,气氛比较平和,双方都在试探对方下一步如何出手。当霍治再次重谈海空优势的老调时,解方说,“我劝你还是不要谈那套刺激感情的什么补尝论吧,如果一定要谈,那么地面部队的优势难道不要补尝?

现在的问题是,你们不同意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我们决不能接受你的无理主张,难道我们就这样僵持下去,无所作为吗?”霍治无话可讲,会议陷入僵持。其中有几次小组会,双方一言不发,即宣

布散会。为了谋求下一步谁先打破僵局,霍治提出了一个令人可笑的办法:“我建议现在丢硬币,各自选择一面,以丢硬币的结果来确定谁先走下一步。”话音刚落,解方便大笑起来,在座其他代表们甚至捧腹大笑。当霍治在解方的嘲笑中回过味来,不禁窘态百出。谈判桌上,敌人的“海空优势”没有帮上他们什么忙;战场上,敌人的“海空优势”却让他们连吃败仗。无可奈何之下,美军代表把他们“海空优势补偿”方案悄悄收了回去。解方说:让他们的海空优势见鬼去吧。

六、开城之争

美方在事实和公理面前,被迫放弃了要求我方退出1万2千平方公里的荒谬方案,第二项议程的小组会谈判在艰难中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是,他们又提出了片面要求我方退出1千5百平方公里的无理方案,妄图垂手占据开城地区。从1万2千平方公里到1千5百平方公里,单从数字上看,敌

人是做了很大让步,然而,开城地区谈判前就在我们手中,而且是谈判的会场所在地。因此,对于美方代表索取开城的企图,我方当然不会答应。

谈判开始后,美军代表制造种种借口,为他们的侵略性方案辩护,都被我方代表一一揭穿、驳倒了。特别是解方的发言,反应迅速,,语言犀利,逻辑性强,常使美方代表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1951年7月27日在关于军事分界线问题的谈判中美方所提军事分界线图

美方说,把开城划在他们一边,是为“防卫汉城”。解方当即驳斥:“你们提出索取开城的理由之一是防卫汉城,这种话我们已经听过很多了。你们借口防卫侵占台湾,侵占日本的许多岛屿。这种论据是说不通的。”

美方一看这招不行,就颠倒黑白地说:“谈判开始前,开城就不在你们手中。”解方立即揭穿道:“你们也太健忘了。讨论谈判会址的时候,你们曾争辩说,你们从来不愿在开城谈判,一定要改变会址,理由是开城在我们手中,于你方不利。如今,时间才过去两个多月,就改变了你们自己原来说的话,又说不在我们手中,难道当初是信口开河吗?”

美方无话可答,急忙商量后又抛出一个借口:“你方是借着非军事行动而进入开城的。是不合理的,因此,在这一特定地区作让步是正确的。”

解方听后轻蔑地一笑说:“你们说我方未用武力就取得开城是不合理的,因而必须让出,那么我问你,朝鲜人民未用武力而长期以来住在朝鲜,难道也要让出吗?”

美方无可奈何,只得承认开城在谈判前为我占领,但又狡辩说,“开城之所以被你们占领,是因为我们没有进攻,这表示了对停战的诚意。”解方笑道:“难道你方没有进攻鸭绿江,也是表示对停战的诚意?”

美方急了,凶狠狠地说:“要不是因为开城是中立城市,我们原可以很容易把它拿过来的。”解方提高声音回敬道:“请不要忘记了,你们在所谓秋季攻势中,曾企图绕过开城,进犯该城东北,因而使第一骑兵师的大部分士兵丧失了生命。这就是你所说的“很容易吗?”

经过几场唇枪舌战的较量,美军代表终于败下阵来,但是,他们并不甘心,尤其是李承晚,在他看来,开城是朝鲜的古都,是开国之城,丢了古都,觉得政治上很难交待,因此再三请求美方在谈判中索要开城。于是,美军在会场内“索要”不成,就在会场外武力夺取。结果,美军“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仅一个多月,妄图武力夺取开城的敌人又被我歼灭1万余人。在这种情况下,美方终于放弃了他们索取开城的无理主张,被迫同意了我方提出的方案。即以现有的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后撤2公里,以建立非军事区。在划定双方实际接触线的小组委员会和参谋人员会议上,美方总想占点便宜,有些高地明明是我方控制,美方代表却说是他们的地盘,而且拿出地图一连指出了10几处,暗地里偷偷派兵企图夺去。解方对此十分气恼,会后转告我方部队不仅守住了这些阵地,而且有些争议的“拉举”高地也连夜夺回到我们手中。敌人这才不得不在11月27日与我方达成了停战谈判的第二项议程的协议。只是附加了个条件:如果在30天内军事停战协议签字,则已经确定的军事分界线将不再予以变更。否则,将根据停战协议签字时的实际接触线进行修改。

美军原以为,这样一来就会凭借着他们的军事实力向实际接触线的北方蚕食。然而,事实证明这又是一个“夜郎自大”到停战协议签字时,军事分界线不是向北,而是又向南推进了322.6平方公里。解方说:“这就是彭总说的,打的坚决打,谈的耐心谈的战术所取得的胜利。”第二项议程的谈判,从当年7月26日开始,到11月27日达成协议,先后召开了18次代表团大会,37次小组委员会会议,14次参谋人员会议,整个花费了4个月的光阴这是连解方自己也始料不及的。

停战谈判的第三项议程是有关停战的具体安排。谈判自1951年11月27日至1952年5月2日进行。解方参加了这个阶段的谈判,并继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回顾这段唇枪舌战的历史,李克农同志曾给解方以很高的评价,说他在谈判桌上“立场坚定,善于动脑子,讲话有水平,非常机敏,是个难得的人才。”彭总不只一次地对他的办公室主任杨风安说:“回国后,我要把解方推荐给周总理,让他干外交。这样的军事外交人才不多呀!”随同解方一起参加过板门店谈判的许多同志也说:“解方在板门店谈判中,是有卓越贡献的。他的发言反应迅速,势如破竹,鞭辟入里,让人听后有一种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美事史专家赫姆斯说解方在谈判桌上“足智多谋”,令人“望而生畏”。美军谈判的首席代表乔埃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朝中方面谈判的“主要对手是解方”,说解方“思维敏捷”,“很难对付”,“有外交才华,无八股气”。然而,解方却在生前不止一次地说:“板门店谈判的胜利应归功于毛主席、周总理、彭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归功于金日成主席,归功于李克农的临阵正确指挥,归功于朝中代表团的各位同志。就我个人来说,仅仅是尽到了一个志愿军代表的责任,没有志愿军全体将士做后盾,我这代表恐怕也当不好。”

1953年6月,根据中央军委轮换部队和干部的指示,解方从朝鲜战场返回祖国。为了表彰解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做出的贡献,解方先后被朝鲜授予自由独立一级勋章和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在武装斗争中,他能参善谋;在谈判桌上,他能言善辩。作为志愿军参谋长和停战谈判的代表,可以说是出色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他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退居二线之后,解方受洪学智将军的委托,主持编写了《抗美援朝后勤经验总结》。还在军委副主席的鼓励和支持下打算撰写一部全面论述抗美援朝战争经验的专著和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录。可惜的是,尽管他有非凡的记忆力,有生动的文笔,有得心应手的语言,有懂得两国外语的基础有较深的军事理论功底,却因突然病逝而中断了这些宝贵经验的总结。“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正是解方临终前的真实写照。

资料来源:

1、解方:中国人民志愿军首任参谋长--党史频道--人民网

http://dangshi.people/n1/2020/1221/c85037-31972931.html

2、解方_百度百科

/d/file/gt/2023-05/huhmyrj0tbl 金慕 (jīn mù)

字义内涵:金:金属,藏在地下的矿物。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用作人名意指权利、财富、荣华富贵。慕:指向往、敬仰、敬慕、依恋、思念,如向风慕义。,用作人名意指才貌出众、发扬光大、备受尊崇、风度之义;名字出处:1、钱起的《海上卧病寄王临》独余慕侣情,金石无休歇。2、余靖的《送希昱上人永嘉觐亲》聆师金石词,郑重加钦慕。

㈡ 旭云 (xù yún)

字义内涵:旭:旭字指光明,早晨初升的太阳和光亮。,用作人名意指蒸蒸日上、意气风发、活泼开朗之义;云:云彩,指水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微小的水珠,成团地在空中飘浮;也指说话、高空、云中、或轻柔舒卷如云之物;,用作人名意指抱负不凡、心怀广阔、前程远大。名字出处:1、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2、寒山的《诗三百三首 一三○》旭日衔青嶂,晴云洗渌潭。

㈢ 咏志 (yǒng zhì)

字义内涵:咏:指唱,声调有抑扬地念;抒发感情。,用作人名意指富明理、文雅、有才华之义;志:志向,意志,心之所向,如意向,志向;也指记号,记在心里,如永志不忘。,用作人名意指有抱负、有理想、有志趣。名字出处:1、张栻的《三月七日城南书院偶成》敢云昔贤志,亦复咏而归。2、朱槔的《道中》寻幽本素志,触热咏嘉句。

㈣ 昌松 (chāng sōng)

字义内涵:昌:本义是善,正当,指正当的言论。还有兴盛繁荣之义。,用作人名意指善良正直、兴旺繁盛之义;松:本义指松科植物的总称。松树象征着坚韧、顽强、不渝和永恒。,用作人名意指坚强、品德高尚、长寿之义;名字出处:1、白居易的《闻崔十八宿予新昌弊宅时予亦宿崔家依仁新亭一宵偶同两兴暗合因而成咏聊以写怀》新昌七株松,依仁万茎竹。2、方回的《送□景文长兴丞》昌黎调笑崔蓝田,哦二松间何匆匆。

古诗词取名男孩名字大全及寓意

❶ 寒彻

——寒:指冷,与“暑”相对;冷清,寒天。,用作人名意指独立、不凡、坚强之义;彻:指通,透;结束。,用作人名意指明白、透彻、灵活、灵敏之义;名字出处:1、郭印的《少虚以中秋有月预作诗亦次韵矣而月不为出因成数语以解前篇》彻灯不掩户,伫对清辉寒。

❷ 坤成

——坤:指大地,土地;也指帝后功德博厚,如干端坤倪。,用作人名意指财富、有魄力、出众;成:指有能力、成功、成就、完成。,用作人名意指成功、成就、完成、优秀之义;名字出处:1、苏颂的《次韵祷雪有感》寒凝一雨成飞雪,泰长三阳应上坤。

❸ 轩召

——轩:古代车子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引申为高大。,用作人名意指高大英俊、气度不凡;召:指召唤,召致,引来。,用作人名意指具有领导才能、组织能力之义;名字出处:1、杜甫的《壮游》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

❹ 祺鸿

——祺:指吉祥,安祥。,用作人名意指祥瑞、幸福之义;鸿:大雁;书信;旺盛,兴盛;学识渊博。,用作人名意指学富五车、兴盛、文采斐然之义;名字出处:1、郊庙朝会歌辞的《淳熙十二年加上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尊号十一首 太上皇后出合升御坐用《坤安》。降坐同。》懿典鸿名,永绥多祺。

声明:本文为 天赐佳名 编辑,图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