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男女比例(人口普查男女比例2023)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显著变化:男性一年减少105万,女性增加20万
今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2022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其实去年人口数据发布后,大家就都预测今年人口会出现负增长。今天的发布的数据也没有什么意外,中国人口出现61年来首次负增长,减少了85万。
从出生人口数据来看,2022年出生956万人,相比上年继续下滑,少出生了106万。而死亡人口则有所上升,2022年死亡1041万人,相比2021年的1014万,增加了27万。
虽然说人口负增长是长期趋势,但2022年的数据也有偶然性,疫情减少了出生人数,也增加了死亡人数。
中国男性人口加速减少,女性人口继续增加
虽然从性别结构上看,2022年末男性人口72206万人,女性人口68969万人,男性还比女性多3237万。但是中国人口性别结构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男女性别比正在改变。
2021年中国男性人口72311万人,女性人口68949万人,男性比女性多3362万人。也就是说去年一年,中国男性相对女性人口减少了125万人。从绝对值上,男性人口减少105万人,女性人口增加20万人。对于国内几千万剩女来说,这肯定不是什么好消息。
再往前看,2020年中国男性人口为72357万人,女性人口为68855万人,男性比女性多了3502万人。 2021年一年,中国男性相对女性人口减少了140万。男性人口绝对值下降了46万人,女性增加了94万人。
2021年中国男性人口从1978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22年男性人口加速减少。而女性人口则继续增加。
女性人口增加,男性人口减少的原因可能有:生育观念变化,人们更愿意生女孩了;女性比男性更加长寿,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男性死亡人数多于女性。
其实现在不仅在城市里女性人口多于男性,越是大城市,女性人口比男性人口越多,而且在大学里女性也比男性多了,高等教育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人数都早就超过男生了。
印度已成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红利期会持续到2035年
中国和印度人口早就非常接近。全球人口在2022年11月15日突破了80亿,中印两国人口各自超过全球六分之一。
据联合国数据,去年印度人口推算为14亿1200万。由于中国人口2022年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85万,现在印度人口应该已经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印度本来应该于2021年进行人口普查,后来因为疫情一直延期。根据联合国预测,印度人口将在2050年达到16.7亿,中国则下降到13.17亿。
虽然印度人口仍在增长,但是印度的总和生育率多年来也在持续下降,并没有出现“人炸”的趋势。印度总和生育率已降至2.0,印度生育率下降,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其实印度和中国一样,也有计划生育的国策。印度在1952年就提出人口计划,是世界上最早将计划生育作为国策的国家。而中国1982年9月才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
印度政府长期以来也一直通过各种办法提倡和鼓励降低生育率。不过相比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印度计划生育没有强制性,所以效果并不明显。
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已经结束,而印度人口红利期会持续到2035年。2022年,印度人的平均年龄为28.7岁,其中15–64岁人口的比例约占63.6%。印度到2035年老年人口比例才会显著上升。
中印两国人口形势的变化,也会直接反映在两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未来经济增速上。
-----------------------------
上林院:杨飞,经济学博士,高校教师,深度观察产业经济与财经事件。
越南人口将过亿,越官员:当前人口质量不平衡等问题仍很突出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黄东日】据越通社报道,越南计划投资部统计总局预测越南人口将在4月破亿,并称届时越南统计总局将和公安部、等有关部门配合,组织第1亿个婴儿欢迎仪式、游行和前往医院看望慰问第1亿公民等三大活动,随即引起世界关注。曾任驻华公使的越南前资深外交官裴仲云认为,越南迎接第1亿公民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将有助于提升越南的国际地位。
从计划生育到“鼓励生育”
在经历数十年战争后,越南于1986年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主导的革新开放、和平发展时期。时年总人口为6120多万,两年后激增至6400多万,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1984年越南的失业人口为250万,而1988年增至400万—500万。为应对人口暴涨带来的挑战,越南政府于1988年10月18日颁布计划生育政策,规定每个家庭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提高生育年龄至母亲22岁、父亲24岁,第一胎和第二胎之间必须间隔3年。此后,越南的人口增速趋于放缓,2009年—2019年间年均人口增长率为1.14%,处于较合理区间。到2019年,越南人口规模超过9620万。
2020年5月,时任越南总理阮春福签署启动计划生育“新政”:鼓励男女30岁前结婚、35岁前怀第二胎;生育两个孩子的女性可享受减税;到2030年将生育率低的省市的总生育率提高10%;各省、市达到生育更替水平,每名育龄女性生育2至2.2个孩子。虽然“新政”尚未完全否定之前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鼓励生育”的用意已经非常明显,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悄然华丽转身。一位前越南计划投资部黄姓司级官员告诉记者,越南起初实行计划生育,虽然写明对于违反者要处罚,但实际执行中,超生者很少被处罚。
据了解,胡志明市是越南生育率最低的城市,2000年以来生育率持续下降,从2000年的1.76降至2021年的1.48。35岁的媒体人阮氏姝,生于河内,大学毕业后到胡志明市工作,她25岁嫁给一位银行职员,29岁生育2个孩子。近年来,她发现胡志明市的年轻人越来越难找对象了,结婚成家的意愿也不强烈,原因基本都是生活压力大、交际圈小。为扭转生育率下滑的局面,胡志明市政府近年一再发布鼓励生育政策,出台《2030年生育率调整计划》,确定到2030年实现每名育龄妇女生育1.6个孩子的目标。并提出在住房、就业、孩子入托入学等方面给予生育2孩家庭补助,“鼓励生育”政策正在见诸行动。
新旧生育观念并行
与中国类似,多子多福思想曾经主导着越南家庭发展,尤其在农村落后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开始改变。在越南城市,尤其是公职人员,一对夫妇生育2个孩子被看作是最理想的家庭结构。记者20多年来所接触的越南人几乎都生育了2个孩子,在农村生的孩子则多一些,北部山区的生育率基本都保持2.4以上。
原先在国家部委机关工作,后来辞职下海经商的陈维显告诉记者,他今年37岁,生育2个孩子,虽然下海后经济收入可观,再多生1个孩子没问题,但他和爱人还是决定不再生育,感觉有2个孩子已经很满足。他表示:“我有2个弟弟,父母生育了3个孩子,最小的弟弟已经算是超生了。但我父亲那一代不同,共有11个兄弟姐妹。”至于养育孩子有没有压力,陈维显说,起初夫妇俩都在政府机关工作,收入不高,养育孩子很成问题,所以才辞职开公司。
10年前硕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陈女士,如今已经是越南著名的出版人,她30岁结婚,生育1孩之后就不想再生育。她的孩子一直在河内最好的私立国际学校接受教育。她的想法是,与其分散精力养育2个孩子,还不如在追求事业的同时集中精力财力养好1个孩子,让孩子成为精英。
陈女士还告诉记者,20年前,大多越南女性大学毕业后都会首先选择结婚生育,有孩子后再找工作;现在不同了,像河内、胡志明市等大城市,多数年轻人都是先工作再考虑结婚,27、28岁结婚的女性慢慢多了起来。同时,年轻夫妇离婚率也高了。
越南国家大学博士范文大2022年曾在该校做过问卷调查,被问及是否愿意晚婚晚育时,82%的男生和71%的女生选择“是”;问及是否愿在30岁前生育2个孩子,68%的男生和78%的女生选择“是”;问及结婚后是否只生1个孩子,18%的男生和22%的女生选择“是”。
不平衡是个大问题
对于即将迎来“人口过亿”,越南人口与计划生育总局副局长范武黄认为,这对越南来说意味着国家形象更加引人注目,带来的“人口红利”也是很明显的。但同时,越南当前的生育率差距过大,人口结构、人口质量不平衡问题仍很突出。33个高生育率的省市占人口规模的42%,且都属于经济落后地区。21个生育率低的省市,占人口规模的39%,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这种格局对未来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事实上,越南从2006年就进入“黄金人口”时期,预计将持续到2042年。从2019年人口普查结果看,越南总人口平均年龄仅32.5岁,其中15—64岁人口占69.3%,年轻化程度很高。“人口红利”无疑给越南持续带来充沛的新生劳动力,促使经济保持相当长时期的高速增长。但如何提高人口质量,解决人口结构不平衡的问题,显然是越南现阶段面临的挑战。
同时,越南老龄化问题也得提前布局,2022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预计到2050年,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将升至26.1%。因此,如何尽快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带来的机会促进国家发展繁荣,同样也是越南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据悉,越南2023年的全国人口工作任务指标包括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3.8岁,男女出生性别比例为111.2比100,总和生育率达到每名育龄女性生育2.1个孩子。越南政府制定的2030年人口战略显示,至2030年,越南将维持替补出生率(一家生两个孩子)稳定,维护与发展少于1万的少数民族人口,保持出生人口性别比自然平衡,提高人口质量,促进合理人口分布,善用人口结构黄金期和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全国人口规模达到1.04亿。
若不搬走这“三座大山”,中国总人口数,将在2056年被美国反超
文|思琪
编辑|议史纪
中国是国际公认的人口大国,根据联合国于2022年世界人口日公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数据表明,中国以14.26亿位列世界人口排名榜首,而位居第三的美国仅有3.37亿人口。
然而这份数据同时还预测中国的生育率将会呈现出逐年降低的态势,难以提高生育率的弊端将在本世纪下半叶逐渐显露。根据美国智库的预测,中国人口总数将在2056年被美国反超。
如果持续走低的生育率难以得到改善,那么到了下一个世纪中国人口预计将会下降到7.7亿,人口数量基本上是回到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
2022年中国生育率仅为1.175%,世界排名倒数第五与蝉联人口排名榜首多年竟然发生在同一个国家,实在是令人费解。
而事实上低生育率的真相是现代社会压倒生育主力军的“三座大山”——教育、医疗、房价。
毫不夸张的说如若这三项重担始终存在,中国生育率的颓势回天乏术,那又该怎样找寻解决之道呢?
教育:转变观念教育对于生育率的影响主要在于女性生育观念的转变和抚养子女成本的提高,精神和物质层面上双重设防使得解决生育难题更加棘手。
据《普查年鉴》显示,近年来中国女性初婚年龄大约在28岁。在部分经济发达省份,甚至延迟到了30岁,与之伴随的还有持续低迷的结婚率和持续走高的离婚率。
晚婚晚育、晚婚不育甚至脱离婚姻枷锁的束缚逐渐成为多数女性的选择,其中教育程度的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女性反思生育是否是人生必经之路。
回顾中国的三次生育高峰,皆是出现在上世纪。那个时候的女性大多数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被传统社会观念所裹挟,即使有少数不婚不育者也将被当做异类对待。
而随着最后一波生育高峰来临的90后在传递生育接力棒时早已不像父母一辈那样被动,义务教育的普及也让这种转变在女性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
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明白合理布局人生规划的重要性,要将有限的精力投入给家庭还是事业是现代女性无法回避的抉择,而教育传递的自主理念开阔了女性的眼界,促使其优先选择后者。
即使部分事业型女性想要回归家庭时,也早已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甚至还要面对高龄产子和事业受损的风险,权衡利弊后,做出放弃生育的选择也是在所难免的。
教育事业的发达除了推动女性生育观念的转变之外,也产生了一个横摆在男女之间的共同难题——养育下一代所需要投入的教育成本。
是知识型人才成了当今社会求职的普遍需求,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成了父母职责的重中之重。
从进入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横跨了孩子的十八年,教育成本也成为长期主导家庭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显示,中国家长要将孩子培养到本科毕业平均花费62万元。
而经济越发达的省份需要投入的成本也就越高,上海家长养育孩子的成本已经突破了100万元,紧随其后的就是北京。
这两所一线城市中的年轻人往往也要承担巨大的工作压力,生养小孩并将其培养成才或许只是中产阶级的美梦,于大部分真正的适龄青年而言犹如天方夜谭。
如此高昂的投入还不包含上学以外的其他教育支出,例如课外私人辅导也是中国家长的心头好。
超过90%以上的父母都会通过请家教的方式来让孩子获取更丰富的教育资源,越是优秀的老师则需要支付越多报酬,攀比心理加剧竞争效应,获利的只有教育机构。
与常规教育相伴的还有家庭教育,这对于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夫妻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养家糊口已经自顾不暇,还要将精力分担给子女,在精神层面上也增加了更多的负担。
教育促成的更多是年轻人观念上的转变,对于是否生养子女和如何培养子女,我们这一代比老一辈考虑的确实更为细致。
年轻人们精打细算后便会洞悉生育这份责任实在太过沉重,与其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还不如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恐婚恐育也就随之而来。
医疗:价格高昂与教育成本制造的焦虑感相同的还有高昂的医疗成本支出,年轻人在赡养原有家庭的基础上对于再次组建一个新家庭的伴随责任,产生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巨大压力。
看病贵、看病难是近年来多数中国人认同的观点,这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国家财政投入密切相关。
除去近年来疫情影响而导致的医疗需求增加,在尚未发生疫情的2019年,中国卫生费用总支出早已达到了6.58万亿人民币,近两年则突破了7万亿的大关。
如此庞大的医疗支出平均到每一个家庭而言同样是沉重的负担。在包含易患病的老年人以及幼童的家庭中,医疗支出更是难以忽视的巨大开销。
对于正处于育龄期的主要群体而言,赡养家庭的任务正在逐渐从父母一辈向自己过渡,而他们的处境却十分尴尬。
年轻人工作刚刚进入稳定期,不向家里伸手要钱才证明自己足以在外自立。面对将要或者已经退休的父母,孝顺懂事的孩子甚至还会为家里补贴收入让父母安享晚年。
可一旦父母生病,以他们的收入难以独当一面。
父母身体稍有不适便要送医,一整套的检查流程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检查花费少则几百多则几千,一整套流程之后发现身体并无大恙的不在少数,而真正确诊才是最大的打击。
“试错”和“纠错”对于一个家庭而言都是重大的考验。
因此在供养“母家庭”中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也让年轻人开始反思,是否有能力再承担一份由自己延伸而出的“子家庭”所产生的新的责任?
与老年人不同的是,婴幼儿的医疗成本在其尚未降生时便已产生,包括产前检查到生育再到产后护理,大概需要向医院支付3万-30万元不等。
前提还是健康的新生儿,如果一出生就患病又将制造一连串的治疗费用。因此家中若没有稳固的收入来源和一定的经济基础,轻易生下小孩显然是隐患重重。
年轻人不论是赡养老人还是照顾新生儿,家庭人口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多一份责任。
承担责任的难易度不仅与他们的收入多少相关,其背后折射出的更是中国医疗事业继续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房价:现实压力而这三座大山中最为沉重的就是居高不下的房价。
人均收入的增长早已追赶不上一日千里的房价,让我国年轻人对于是否开启人生下一个阶段愈加迷茫。
拿我国首都举个例子,北京房价高居榜首多年,每平米在60000以上,而北京市人民平均工资在9000元左右,同样位列全国第一。
但二者的差距显而易见,一个年轻人即使你拿着高出同年龄段群体的工资,享受着北京的优渥条件,却依然无法在这片土地安居。
这样的情况在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了向下延伸的趋势。房价突破万元的三四线城市近年来也在不断增加,越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却更难以寻找到栖身之所。
中国房价排名在全球而言都相当瞩目,对于尚处在工作高峰期的年轻人而言,上千的租房支出已然占据了收入的很大部分,其他生活支出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独善其身尚可在大城市生存下去。但组建了家庭的年轻人则要承担起养家的责任,而有房才有家,买房是进入婚姻必不可少的一步。
或许有人认为有情饮水饱,即使不买房也可以结婚,然而现实并不能被爱情充盈。
房子之于家庭犹如水之于鱼,据社会研究调查也表明有房子的家庭更有利于维系婚姻长久,并且抚育下一代安稳成长。
对于没有房子的家庭,夫妻齐心协力难能可贵,但要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则会增加更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也有人称“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
等到一部分夫妻真有充足资金交出首付时,生育意愿和生育年龄也不如当初。
一路飙升的房价轻而易举的抑制了年轻人的生育欲望,但生育率对房价的影响在短期内却是微乎其微的,即使在生育率提高推动需求增加的影响下,房地产行业库存严重的问题也难以得到缓解。
自从2015年二胎政策施行以来,新生人口在接续三年中呈现的虽然是过山车式的起伏,不过对长期不振的生育率仍然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尽管主要表现仅在于二胎数量的增长。
而房地产行业却并没有因为人口的增长发生喜闻乐见的变化,尤其是在过度城市化的发达地区,在政策鼓舞下生小孩也难抵现实中不断攀升的房价压力。
在中小城市甚至是小城镇,这种由需求导致的楼市升温更为明显,这与其房价和生活成本较低相关。
但这种影响却不能持续存在。毕竟市场一旦饱和,需求便会趋向平稳甚至下滑。即使现如今推行生三胎的政策,也再难激起水花,更不用提由下及上的影响了。
在未来大概二十年内,人口的逐年下降确实会实现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但却与现如今推行的生育政策预期相违背,只能说要把握好生育率和房价之间的关系任重道远。
解决之道正如动物世界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当环境恶劣时,动物就停止繁衍”,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说出了根源。
要想提高生育率最需要的还是这个社会环境作出改变,在多次放开生育政策已经难以调动积极性之后,就需要从推翻这“三座大山”入手。
女性有选择不生育的自由,但其中也不乏是因为社会对孕期职业女性的不公平对待而让她们害怕生育,因此这一份责任是需要公司来践行,政府来监督的,应当给予她们更多的关照和理解。
投入更多的教育成本虽然反映出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但对于孩子成长以及家庭和谐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双减政策的实施将对校外补课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制,家庭教育的逐步回归才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
至于医疗费用的高昂则更需要国家重视福利政策的推进,国家财政加大医疗支出的投入才能让便民利民落到实处,不再让“看病难、看病贵”的观念强化国人对于生育责任的沉重压力。
对生育意愿呈现出最负面影响的高房价更是国家需要关注的重点,一味的降低房价并不能解决燃眉之急,但支持年轻人购房的举措刻不容缓。
例如可以通过给予房贷优惠以及增加补贴的方式确实能够从实处降低购房难度,年轻人的生育意愿需要长期有效的鼓励才能够提高。
从教育、医疗、房价这三个方面对于生育率的影响就可以得出中国年轻人不想生育虽然有社会观念的转变,但其主要还是受到了现实因素的影响。
生育和培养一个孩子的重大责任对于大部分当代年轻人而言,他们已经很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是很难承担的,这是上一辈催生的人与这一辈不生的人之间一个难以互相理解的时代鸿沟。
解决的路径是必须要通过社会和个人的努力相结合的,面对日益严重的现实压力,搬走“三座大山”的意义不止在于提高生育率,更是增强年轻人对于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