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说话不经大脑的人(献给说话不经大脑的人格言)

陪你演戏 2023-05-30 17:40:13 互联网

「《论语》青春版」38 如何开导说话不过脑子的司马牛 | 讲经典

撰文 | 王来宁 责编 | 廖玥

大家好,我是来宁老师。今天我们开始解读《论语·颜渊第十二》第1、3、4、5四则。

这一集,主要是孔老师对两个脾气、资质截然不同的学生的教导,一个是颜回,一个是他晚期的小学生司马牛。

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请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语行动都合乎礼,这就是仁。所以“克己复礼”,就相当于约我以礼,“我要控制我寄几”,是自我“心理的净化”。

“克己复礼”的这个“克”字,是约束、抑制,含有心理争斗的意思。用庄子的概念叫作“心兵”,心里在用兵;用现代语汇来说,是感情与理性的争斗。

要怎么克己呢?《尚书》里两句话:“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这个“狂”字,照佛家和道家的解释,普通一般的“凡夫”就是狂。如果平凡的人,能把芜杂的念头克服下去,就是圣人的境界;反过来,即使是一个圣人,如若放纵自己的思想、感情、观念,就变成了普通人。

“一日克己复礼”,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回复内心对自己的慎重,“天下归仁焉”,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仁境。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的心一天到晚念头纷乱、乱七八糟的,在佛学上名为“散乱”。不散乱的时候呢,又常常是睡着了,这是“昏沉”。不散乱也不昏沉的境界就是孔子的“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而这种练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真的需要每个人从内心练习。不是外面找的,不是老师教的,更不是高人赐的什么法门,要自己身体力行才行。

颜渊听懂了,然后继续问:“那么请问老师,实践仁的具体做法是怎样的呢?”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孔老师讲的道理的确比较深刻。不过,后面的四点具体做法也太简单了吧,一点都不高级。小学生守则都比这个复杂。

佛学禅宗有一句话,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意思是说,看佛经,如果只照文字去理解佛学的思想,那么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都要说:“冤枉呀!我并不是这个意思呀!”换句话说,我们读书,要透过语意,把握语句的内涵,进而找出思想、道理的真谛,这才叫学问。仅仅文字会了,不一定就是学问。

非礼勿视、听、言、动,视听言动是行为,“非礼勿……”强调的则是,不仅仅是外在行为上不要去做什么,而是做的时候,要是在其内心“仁”念的驱动下发生的,礼之内心即为“仁”。

同时,非礼勿视、听、言、动,在指向内心的同时,又全面细致地指出内心的修养必须外显在日常工夫之上。克己而复礼,则明白地指向外面行事,倘或自己的视听言动能一一复于礼,则克己正所以成己,也正所以天下归仁。

你看,颜回同学和孔老师,两个人都知道,“仁”作为儒学伦理道德的最高规范,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使自己提升,其实是一个不断克制私欲、并落实到生活日常的过程。

当然,仁德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实践,只要从自己的内心开始、而不是从任何人的要求开始,自我觉醒、自我改善,才能自我提升。

12.3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rèn)。”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司马名耕,字子牛,是孔老师班上比较特殊的一个学生,他的特点是“多言而躁”,也就是话痨,嘴快,喋喋不休的同时说话不经大脑。

按照孔安国的说法,他是贵族出身,是宋国大夫司马桓魋(tuí)的弟弟。同时他亲兄弟也很多,据说共有四个兄弟:巢,魋,子颀,子车。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其他兄弟都有参与,后来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他们不是他的兄弟,从此兄弟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司马牛问老师,怎样做才是仁。上一则颜回也问过这个问题,之前子路、樊迟、仲弓、子贡、子张等等也都问过相同的问题,孔老师都一一耐心作答,答案还都不一样。

因为孔老师因材施教嘛,而且孔子历来并不重视在理论的层面进行严密思辨,而更重视在实践层面的指导意义,所以学生个性不同,答案自然不同。

结合司马牛同学“多言而躁”的特点,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rèn)”,仁就是说话时慢一点、慎重一点,过一下脑子。司马牛马上说:“老师老师,说话慎重一点,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实践起来很困难,说话的时候怎能不慎重呢?”

孔老师因材施教,可司马牛显然没能领悟,嘴快地立马去追问,从耳朵到嘴巴,明显没把老师的话听到心里去,这不是招老师白眼儿吗?

对司马牛同学,孔子针对他“多言而躁”的特点,回答说仁就是管住你的嘴。这的确是对司马牛的对症下药,因为“仁”首先是要指向内心的自我审视,凡事不走心、只走嘴对司马牛来说几乎是第一大问题。然而,这位同学显然又没听进去。不过对这个孙子辈的学生,孔老师还真是耐心,继续启发式教学,说:“孩子啊,说话怎么可以不谨慎呢?” 暗示了又暗示,如果还听不懂,就真没办法了。都能想象孔老师脸上慈祥而又无奈的表情。

12.4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又请问孔子怎样算得上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愁,也不害怕。”司马牛说:“不忧愁,不害怕,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内省不疚”,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可忧愁、可害怕呢?

司马牛的确嘴快,这一次一样给人还没过脑子就顺嘴说的感觉。颜渊一定不这么问的。

的确是这样,所以孔子要对他强调“内省”,不能从耳朵到嘴巴,更应该从耳朵到心,如果一个人随时地反躬自问,并且能够问心无愧,他的内心就会是和乐的,克己和复礼都“勿忘勿助”,都是自然而然的追求,不需要特别的激励,不需要辛苦的勉强,更不需要求得迎合和表扬,哪会有“忧”和“惧”呢?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无)。”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其实,司马牛宣布断绝和自己亲兄弟的关系而跟随孔子学习,这个坚决的选择背后一定隐藏着幽深的伤感。

他其中的一个哥哥桓魋是宋国的司马,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离开曹国经过宋国时,司马桓魁误以为孔子到宋国是来和自己夺权的,所以对他高度戒备、充满敌意。当时孔子一行人在荒外一棵大树下稍作休整,并与弟子们讲习礼仪。桓魋得知后,立即派人前往监视,并命人砍倒大树,对孔子等人实施驱离。

虽然司马牛的确追随真理而来,可兄弟情却是他心底永远的暗伤吧。

有一天,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了解他的身世之后就会明白,司马牛的忧伤,那可真是特别的忧伤。

他的同学子夏劝慰他说:常言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死生听从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后来贝克汉姆把这句汉语文在了他的肋下。)你看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很认真不出错,对人恭敬有礼,那么,“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全天下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兄弟,立志成为君子的你、又何必忧虑自己没有兄弟呢?

看来司马牛不光有个好老师,还有好同学!孔老师的班级真的是一个包容关怀的大家庭啊,连资质并不出色的牛同学都能被这么温柔的对待!

孔老师班里真的有很多个性特点很突出的学生,豪迈而有些鲁莽的子路,谦恭好学的颜回,才智和口才同样出众的子贡,爱好抬杠逞才的宰我,为人诚恳却一根筋的曾参等等。

再有就是蠢萌蠢萌的司马牛,长相丑到连孔子都有点介意的子羽,隐形学霸子夏,跟子夏相爱相杀形影不离的子游。

他们各自不同,而且孔老师也从来没要求过一定有一个标准的样子,大家是“和而不同”,“不同”容易,可这么多的“不同”怎么才能和谐共处、亲如兄弟呢?关键是大家的心,都追求共同的仁爱至善明德。在这个高度上,我们再来看一看子夏同学对司马牛的开导吧:

你虽然失去了原来的血缘兄弟,但还有我们呀,而且随着自我修养的提升,你还会有很多好兄弟呀。一个人的天命是怎样的,必须靠自己来求证,也就是说,有没有好兄弟,有多少好兄弟,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事。

欢迎读者朋友转发分享

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作者:王来宁

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任教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自2013年始,面对高一高二学生教授《论语》《孟子》课程。

“《论语》青春版”系列文章,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将古老的论语和互联网时代洋溢的青春对接, 是具有“学生气质”的《论语》解读。

课程大纲

栏目主持人 李山教授

●●●

责编 廖玥

美编 薛宇

投稿信箱taoliguoxuetang@163

说话不经大脑的人!请认真看

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平时性格活泼大大咧咧,为人也非常好,就是有时说话经常不经思考而伤害到他人,所以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一个人,该如何做呢?

记住千万不要愤怒的时候,做任何决策。

2.注意倾听。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一个让人觉得礼貌和令人喜欢的行为习惯,有时候身边的人并不需要谁安慰,只是需要一个倾听者,所以学会倾听。

3.多学习别人怎么说话。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以改正或者弥补平常生活中自身的缺陷,假如你不会好好说话,那就多看看周围的人怎么说话,学习他们说话的方式。

4.多练习自己的表达能力。我们平时说话总能在无意的情况下伤害到别人,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表达能力不行,你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在网络上学习,在书上学,现在是新媒体的社会,而且说话达人也那么多,总会有我们值得学习的。

5.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我们说话经常会在无意的情况下伤害到别人,我们可以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换一种方法说你的想法。

男人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跟自己人,跟自己所爱的家人,无谓的争长短、论输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