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婚配最难蛇盘兔(婚配最难蛇盘兔是什么意思)
“蛇盘兔,必定富”,谈谈这一系列的小本创业项目
春节期间,李济安创业暨《新奇特创业项目大全》(又名《中国创业致富项目大全》)电子刊(微信公众号自媒体)访查了许多民间民俗活动。
既然是兔年,那么今天我就来谈谈围绕“蛇盘兔,必定富”来开发的一系列(部分)小本创业项目。
兔子,谐音“吐子”,由于兔子是一种具有极强繁殖力(双胎妊娠,且孕期仅一个月左右)的动物,所以,常常被古人视为“多子多孙、家族兴旺”的象征。也正因如此,兔纹样在绘画、瓷器、饰品等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中十分常见。
蛇盘兔,
即是兔纹样(造型)的一种。
据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介绍,“蛇盘兔”主要有三种寓意,而且是先后发展而来。
1、
孝道说。
在清明寒食期间,人们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特别忠诚孝义的介子推先生,就用面粉捏成“蛇”和“兔子”的形状,“蛇”代表介子推的母亲,“兔子”代表介子推自己,“蛇”和“兔”缠绕在一起,表达孝道之心。
2、
姻缘说。
以前,男女婚嫁都很讲究属相结合,当然,现在依然有人在意这个。就拿蛇、兔来说,“蛇”代表财富,而“兔”代表着沉着和幸福,所以它们两个属相的结合就会给家庭带来荣华富贵和幸福美满。是以“蛇盘兔”的婚姻,非常受人青睐。
3、
财富说。
蛇盘兔这种习俗早期在山西、陕西以及甘肃某些地区流传比较广泛,而且仅限于蛇盘兔。后来在介子推的故乡(现今山西省介休市),当地方言中“蛇盘兔”与“必定富”谐音,人们就有意识地将这两段话组合在一起,图个吉祥,寄托着追求富裕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此之后,“蛇盘兔,必定富”这句俗谚口口相传,逐渐蔓延全国。
类似的“蛇盘兔,家家富”、“蛇盘兔,辈辈富”等等之语,无不由此而来。
通过“蛇盘兔,必定富”文化遗产来创业的传统小本项目主要有两种:
一是面点小吃。
如上所述,即将和好的面块分别捏成“蛇”和“兔子”的形状,然后再将它们缠绕在一起,之后蒸熟食用。至于缠绕的形状没有一定之规,有着充分的创意设计空间。
二是特色剪纸。
从本文附图蛇盘兔剪纸中可以看到,民间手工艺师巧妙地将蛇与兔进行了结合,并且恰当地融入了“福”字,喜感满满,妙趣横生。如果是婚嫁或其他主题,则又是一种设计。
…………
据创作者介绍,现在围绕“蛇盘兔,必定富”开发的文创产品越来越多,已经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还是体裁讨喜、市场受欢迎。
2023大年初六,借助这一系列的小本创业项目,衷心祝愿所有读者:新的一年,大家齐心协力,锐意进取!蛇盘兔,必定富!
「关于作者」
李济安创业,专门研究创业项目,主导策划《创业一招鲜》公众号自媒体、《新奇特创业项目大全》电子刊、《72种快速寻找创业项目的绝妙方法》。您对本文以及平民创业、营销管理方面有任何意见或建议都欢迎与我激烈交锋,商海浩荡,不洞察不洞明,无交手无交情。
传统非遗点亮文艺之乡 传承路上有新意有新人
走进文艺之乡,品味民间非遗。9月15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西晚报社承办的“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第五站活动走进吕梁孝义市。活动以线验、线上教学的方式展开,精彩纷呈的非遗展演、原汁原味的非遗技艺、丰富饱满的非遗故事让广大网友全方位走近山西非遗,感知传统魅力。
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百姓中生根发芽,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山西晚报社共同策划推出“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活动,通过非遗传承人走进景区、社区,以全媒体探访的形式,带大家欣赏非遗文创、观看非遗技艺、品尝非遗味道,全方位感受山西非遗的精彩。第五站活动由孝义市委宣传部、孝义市文化和旅游局协办。
孝义市是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皮影木偶艺术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皮影之乡”等美誉。目前,孝义共组织评审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0类58项,其中,国家级保护项目4项,省级保护项目9项,吕梁市级保护项目14项,孝义市级保护项目31项。
走过繁华街区、美丽乡村,穿越传统古村、历史古城,此行,“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活动的脚步走进非遗的沃土,在国家导游大师牛刚、山西金牌导游王瑾的带领下,众多孝义本土非遗通过直播间与广大网友见面。国家级非遗项目皮影戏、木偶戏、碗碗腔以及孝义市级非遗皮腔的传承人们表演了经典片段,为大家奉上了一场地地道道的民间非遗演出;省级非遗项目孝义面塑、剪纸以及孝义市级非遗项目孝义刺绣的传承人们带大家解锁了传统的非遗技艺,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非遗传承课。观看展示和学习技艺之余,网友们还有幸倾听了诸多非遗项目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孝义非遗,传承有新意,传承有新人。近年来,孝义发力以非遗文化为元素打造孝义非遗文化体验旅游品牌,助力孝义非遗活动传承,同时,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面对面教学指导等方式,拓宽非遗传承途径,打造学校非遗传承阵地,培育了一批非遗传承新人。
山西晚报记者 胡斌 赵丽娜 张彩云 柴旭晖
探访
非遗高手扎根民间 半生匠心守望传承
9月15日,“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吕梁孝义活动中,大家惊叹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坚守、非遗技艺的绝妙精湛、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非遗传承的生生不息,切实感受到了孝义非遗的新活力、新生机。
孝义皮影戏:光移影动成妙境
灯光渐暗、音乐响起,一面白色幕布,一张案板,一束灯光,在两位表演者的一牵一引之间,孙悟空、猪八戒、柳树精、观音、小鬼等影人粉墨般地登上屏幕。每个影人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灵动,或打或停、动作自如,上天入地、活灵活现,神奇的光影世界中,打斗一波三折,妙趣横生。
这是孝义皮影戏中较为古老和著名的一出戏——《孙悟空大战柳树精》。表演过程中,一面布屏,营造两个世界,台前观众如痴如醉,台后皮影艺人指尖飞舞。“皮影戏演出最难的就是要用动作诠释出台词,只有表演者和表演的人物心灵相通,才能把人物演活”,山西孝义皮影戏第八代传人侯建川介绍,孝义皮影戏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据史料记载,孝义皮影戏在宋代已有演出班社并有皮影的雕簇者存在,与所有的皮影表演相似,孝义皮影戏也是“三尺白幕,一盏麻灯”,皮影表演者可以用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用几根竹竿把戏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皮影戏舞台上,各色华丽的皮影全部由皮影艺人雕刻彩绘而成。走进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孝义皮影雕刻艺人胡发伟的工作室,色彩斑斓的道具引人注目,显现着孝义皮影的别样奇幻。一点、一笔、一划,纸转刀走、纤毫毕现,只见胡发伟一手轻轻压着半透明的黄牛皮,一手紧握着小小的雕刻刀,凝神屏气地完成手中的皮影作品。
孝义皮影的雕刻制作繁而不乱、简而不疏、刀法犀利、色彩简洁,线条遒劲有力,既于古朴粗犷中显现出古老艺术的率真气质,又体现了黄土高原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胡发伟介绍,从一张原始皮子变成色彩斑斓的皮影,需经过严格的选皮、制皮、潮皮、画稿、雕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装订等工序,才能成为影人上戏。
孝义木偶戏:或动或静总相宜
演罢《柳树精》(皮影戏),再演《梁祝》(木偶戏),从皮影到木偶戏,表演者切换自如。在孝义,同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木偶戏、皮影戏,确实不分家。
孝义木偶戏最初独立成班,后来和皮影合成一个班社,即“灯影班”。灯影班独具特色,少则7人,多则9人,就能开台演戏,俗称“七紧八慢九消停”。灯影班白天上演木偶戏,晚上上演皮影戏,早年有言道,“白昼间木偶作怪,夜晚时牛皮成精”。孝义木偶班社演出形式丰富,素有“两种形式,三种唱腔”之称,即木偶、皮影两种演出形式,皮腔、碗碗腔、晋剧三种唱腔。
木偶戏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傀儡戏,起源于三国时期的木偶杂技表演。隋始用木偶表演故事,20世纪后,木偶戏的演出形式逐渐丰富,剧目也不断增加。孝义木偶戏属杖头木偶戏,于宋代形成,到明代发展为“晋中的杖头木偶戏,以孝义为中心”的局面。
孝义木偶戏,戏路广,内容丰富。表演者通过双手的搓、捻、掂、摆、转、拧等方法的灵活应用,使偶人的动作明快洒脱。舞台上,年过花甲的程海香与90后传承人赵永琪,联袂上演了一出动人心弦的《梁祝》,一个不舍转身,衣袂飘然,一个急切伸手,挽住那片衣袖。动静之间,默契配合,两位传承人传神演绎了这一经典剧目。非遗在这里,跨越年龄,一代代传承,一代代接力,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愈加发扬光大。
孝义碗碗腔:真假转换腔悠扬
“过节不听碗碗腔,酒肉再好也不香”“听声咦咦咦,美如过生日”……诸如此类朴素、真挚的赞美之声,在孝义一带广泛流传。孝义碗碗腔是山西的一个地方稀有小剧种,原为孝义纱窗皮影戏曲调,因有一个“碗碗”状的铜铃参与伴奏,故以物定名。
国家非遗孝义碗碗腔老艺人孙爱珍称,碗碗腔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唱句一般为七字句、十字句,偶尔也有五字句、八字句和十二字句的出现。碗碗腔的唱腔真假声混用,腔调细腻绵长,沁人心脾。碗碗腔的假声唱法,分“尖音子”和“二音子”两种。“二音子”是一种翻高八度的假声拖腔,有时按韵行腔,有时变韵行腔,全部旋律用衬字“咦”来唱出;“尖音子”是比“二音子”更尖更细的假声,在“二音子”基础上翻高形成。
孝义碗碗腔的伴奏乐器也颇有特色。碗碗腔的表演过程中,老艺人穆正平左手用细铁棒敲击“碗碗”,右手灵活地打着“节子”,悦耳的铜铃声和清脆的木击声相互配合,时快时慢、余音绕梁。穆正平介绍,“碗碗”和“节子”是一组乐器,由一人演奏,是孝义碗碗腔的主奏乐器,“碗碗”也叫“盅盅”,用响铜做成,音色和碰铃一般,“节子”主要是配合碗碗掌握唱腔速度,渲染唱腔气氛的。此外,孝义碗碗腔的伴奏乐器还有月琴、节子、铙钹、鼓子、手板、胡呼、二股弦等等,后又增加了扬琴、笛子、大提琴等乐器。
孝义面塑:揉捏艺术送祝福
面塑,顾名思义,是用面经过艺术加工后的食品。而在孝义,它不仅是香甜美味的面食,更是一年当中所有重大节庆必不可少的参与者,是孝义人联系感情的纽带。
孝义面塑历史悠久,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传统手工技艺。据了解,从宋代起,孝义大量吸收本地和外来的其他民间艺术营养,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完善;到了明代,这一技艺由简单花样发展到复杂花样;清代以后,由单件到拼件,再到创新发展,成为群众喜爱的一种面食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制作原料除小麦面之外,也加进了糯米面等。“在孝义,每逢喜事都要蒸不同的面塑表达祝福。”作为孝义面塑的传承人,王钟嘴上介绍着孝义面塑的历史,双手也不停地拉、扯、揪、捏,面团在他手中逐渐改变形状,头部、身子,剪刀分开耳朵、切出嘴巴,再在眼睛的位置嵌一颗小黑豆,一个小小的面团变成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面兔。“孝义面塑实用性强,选取最健康的原料,不光好看,还好吃。”据王钟介绍,孝义面塑的造型具有广泛的民俗寓意,如喜庆节日的枣花馍、面羊、花馍等,婚丧嫁娶的供献、寿桃、吉兔等,春节的枣山、清明节的燕子、蛇盘兔等。“传统节日、孩子庆生、老人过寿,什么时候捏什么样的面塑是有传统和讲究的。就拿孩子过满月来说,要准备‘莲花’‘圆馍’,还要制作‘如意’‘核桃虫’等,寓意孩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等,而3岁生日时,就需要制作‘蟾蜍’‘鱼虾’等,这里面讲究可多呢。”王钟说。
据王钟介绍,由于有孝义民间节庆日的需求,加上非遗文化越来越受关注,孝义面塑的发展前景不错。“马上就要到国庆节了,整个10月份的订单都排满了,现在已经不接单了,人手不够啊。”王钟表示,随着时代发展,孝义面塑也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新的原料、新的制作方法,都让孝义面塑更具活力,不仅保留了面塑的实用性,也更具收藏价值,希望通过这些改变,为孝义面塑开拓更大的市场。
孝义剪纸:纸上镂空簇繁花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双巧手持剪循着痕迹在纸上来回游动,片刻工夫,花鸟语虫、亭台楼阁、人物风景等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就是孝义剪纸。
剪纸工匠赵宝香,从小受奶奶、母亲的熏陶,加之本人对剪纸艺术的喜爱,通过自身悉心钻研,潜心打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剪纸技艺。她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得世界级、国家级大奖,把孝义剪纸艺术传播到了世界。
孝义剪纸历史悠久,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传口、手把手,孝义民间将这门技艺流传至今。据《孝义县志》记载,孝义剪纸历史悠久,多数作品现仍保留着传统的线条结构手法,氤氲着汉代石刻的古老遗风,夸张中求真实,变形中求神似,简洁中潜丰厚,象征中透意趣。“孝义剪纸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寓意美满幸福、吉祥喜庆的作品是最常见的。过年、过寿、各种喜庆的日子都有不同的图案对应不同的祝福,对于孝义人来说,剪纸可以说是伴随了一生中所有的重大事件。”据赵宝香介绍,孝义剪纸既有北方的粗犷豪放,又有南国的纤秀细腻,小则方寸之间,大则几米之外。剪纸题材十分丰富,既有人物、走兽、花鸟、器皿,也有吉祥图案、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皮影模仿等。这些剪纸作品不仅仅是用作装饰,更是寄托了孝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真挚情感,表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
多年来,赵宝香一直致力于孝义剪纸的传播与推广,借助本次活动,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喜欢上它,吸引更多人来学习,把孝义剪纸传承下去。
孝义皮腔:相生相伴皮影戏
孝义皮腔由孝义纸窗皮影戏的伴奏音乐而得名,因主奏乐器是小唢呐、笙与笛子等吹奏乐器,又称孝义吹腔。
孝义皮腔音乐独特别致,地方色彩浓郁,古朴高亢、清新明快,闻之令人振奋。主要曲牌有“走马腔”和“三吹三打”等,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是孝义纸窗皮影戏的伴奏音乐,也是当地民间婚丧嫁娶中的常用音乐。“孝义皮腔只在我们当地流传,流布范围极小,所以,它在音乐方面受外剧种的影响很小,也因此保留了自己古老的风韵和色彩。”孝义皮腔第九代传承人侯毅介绍,而今,孝义皮腔已经申请为孝义市级非遗项目,当地有关部门正在对这一地方戏曲剧种,进行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和保存,让这项古老的非遗项目重现光彩。
孝义刺绣:一针一线总关情
穿针引线、上下翻飞,绣出来的是鞋垫,纳进去的是祝福。孝义市级非遗项目——孝义刺绣在吕梁工艺美术大师王月琴的演绎下,更加栩栩如生、生动有趣。
民间刺绣在山西广为流传,尤其作为服饰刺绣,被大量运用、大受欢迎,作为一种灿烂的民间文化,刺绣真真切切地反映着当地的民俗生活。无论晋南还是晋北,山区或是平原,受当地古老文化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各地的刺绣除了纯朴、热烈的统一风格外,每处又有自己的小性格。
在王月琴的一针一线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些文化差别。操作台上一对对精美的鞋垫,有大有小,“在服饰刺绣中,小孩和女性服饰数量较多。”王月琴手中针线不停地和山西晚报记者聊着天,孝义当地,从孩子出生、满月、周岁及至加冠前的每一次生日、年节,长辈、亲朋都会做精美的鞋帽衣装馈赠。送给男孩的通常会是老虎帽、老虎鞋、狮子帽,送给女孩的衣饰主要以“佛手莲花”“牡丹蝴蝶”等图案为主。婚前的馈赠物一般刺绣图案都是双双对对,寓意情深意长、和美幸福;婚后的刺绣图案则以石榴、白菜、葡萄等祝福多子多孙为主。小孩的装饰生气勃勃,成年人饱满明快,老年人则庄重大方。
山西晚报记者 胡斌 赵丽娜 张彩云 柴旭晖
1.孝义面塑的传承人王钟(左)在直播间教大家制作孝义面塑。
2.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孝义皮影雕刻艺人胡发伟讲述皮影雕刻技巧。
3.吕梁工艺美术大师王月琴(左)与山西金牌导游王瑾在直播间介绍孝义刺绣。
4.国家非遗孝义碗碗腔表演现场。
5.国家非遗孝义皮影戏第八代传人侯建川(右)讲述非遗故事。
6.采访团成员与工作人员一起合影。
7.剪纸工匠赵宝香(左)、国家导游大师牛刚在直播间介绍孝义剪纸。
8.国家级非遗项目孝义木偶演出现场。
(责编:李琳)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