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名称(手机名称怎么改)
通过手机端修改WiFi名称和密码的步骤
第一步,长按路由器的重置键5~8秒,等待路由器指示灯由蓝色变成橙黄色,松手,松手后等待路由器再次变成蓝色即可。
重置键:一般在路由器的背面,按键下方会标注“reset”。
重置键
第二步,打开手机的WiFi设置,在列表中选择你家路由器的名称,比如小米路由器是“redmi”或“xiaomi”开头的,点击之后会自动连接,然后自动跳转到网络设置界面,点击“马上体验”,系统会自动检测上网方式。如果你想要其他的模式,可以手动配置,选择正确的上网方式。
第三步,点击“马上体验”后,你的WiFi名称就可以修改为自己喜欢的名字了,管理密码默认为WiFi密码,也可以设置新的密码。
第四步,建议设置后打开显示密码按钮,截屏保存,防止以后忘记。
第五步,上述完成后,路由器的WiFi会自动重启,重启过程中手机会短暂掉线。在WiFi重启成功之后,重新点击新的WiFi名称,输入密码即可连接上网。
务必收藏!手机名称眼花缭乱,一文看懂不当冤种
厂商眼花缭乱的操作看的我眼花缭乱。
这两年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形象,即随着产品定位的变化,手机名称后缀变得愈加复杂,同一个机型可能有竞速版、青春版、狂欢版、直屏版,亦或是“E”、“SE”、“i”、“GT”、即便是高端旗舰也有“Ultra”、“Pro+”和至臻版之分。
手机命名代表了厂商对产品的定位,它的复杂化本质是手机更加细分,差异更大,尽可能让更多的消费者选择自家产品。
命名有多复杂,市场竞争就有多激烈,但也客观上增加了选购的难度。那么作为掏钱的那个人,该如何擦亮眼睛,避免踩坑,从花里胡哨的推销话术中脱身?看完本文再去买新机,心里就有数了。
SE、e、i、x:廉价版的体面叫法SE、e(E)、i、x,活力版当一部手机的名称带有这些字母后缀时,基本可以视作某条产品线中的廉价版本,含义与“青春版”基本一致。
但出于营销和销售的需要,这类机型需要有一个更为体面的说法,相比于“青春版”,字母后缀其实更有迷惑性,在一些线下也有更大的解释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类字母后缀代表廉价机型,由于承载的产品线不同,体验一样会天差地别。
Redmi K60E主要亮点
在中端机型中,代表了更高的性价比。典型的如Redmi K60系列,有K60、K60 Pro、K60冠军版和K60E,即便是定位最低的K60E,也有2K E4屏、Victus大猩猩防刮玻璃、天玑8200这样的配置。
iQOO Neo7 SE同理,其实像vivo S16e也是,只是它将性价比的侧重点放在外观、自拍而非性能。
在更低千元价位,这些字母后缀经常代表手机会有一些更具实用价值的特性。例如vivo T2x、真我Q5i、OPPO K10x、荣耀Play 6C等,5G网络、5000甚至6000mAh大电池、256GB大内存、快充为主要亮点,狂欢版/活力版同理。厂商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区分产品,作出细分。
这种情况在苹果阵营好很多,倒不是有多做什么解释,是因为就iPhone SE这么一款,看外观和配置,就能大概看出它是什么定位。
iPhone SE
尽管不用把带有SE、e、i、x字母后缀的手机一棒子打死,基本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些甚至还是高性价比选择,但确实增加消费者选择的难度。
T、竞速版、GT版:大多就是性能增强版在3G/4G时代,T代表的移动与厂商合作的合约机,至今依旧有很多千元机带有这个后缀,比如vivo的Y系列,荣耀Play系列或是一些国产手机的海外版本。但是T有时会和GT、竞速版这样的名称一起,代表主打性能的产品线。
Redmi Note 11T Pro+
千元价位有Redmi Note 11T Pro系列,天玑8100的高性能和高性价比,让该系列手机经常见诸于推荐文章和视频中。该系列跟Redmi Note 12系列放在一起,是一条产品线针对不同人群做出的细分,千元价位看重快充、拍照、外观选Note 12系列,注重性能则选择Note 11T系列,因此彼此之间很难构成所谓的迭代关系。
GT代表着高性能、高配置。荣耀80 GT的配置比荣耀80 Pro更高,多了插帧芯片,换成IMX800传感器,曲屏换成直屏,起步价还便宜200元,但侧重点不同,前者注重性能、游戏,后者则是外观、自拍、影像、Vlog,realme更是直接将“GT”作为自己一条产品线的名称。
iQOO Neo7竞速版
竞速版与GT基本同理,只是这次稍微有点不同。iQOO Neo7原本搭载天玑9000,是一款主打游戏和性能的手机,随后破天荒地出了一个竞速版,将天玑9000换成了3.2GHz的满血骁龙8+,内存起步规格从8GB+128GB升级到8GB+256GB,新增16GB+256/512GB两个版本,其他配置一致。
对比一下价格,这次的竞速版基本是加量不加价,同样12GB+256GB,竞速版2999元,Neo7是3299元,难得有一次竞速版比本体更值得买。
不过相比SE、e、i、x等后缀,T、竞速版、GT版没那么常见的,其实S后缀也代表着增强版,例如iPhone 6s,后来到国产多用于千元机,今天也少见于市场。上面提到的这几款细分机型建议强烈关注,不仅重性能,甚至影像质量不输本体。除此之外,还有些甚至作为系列流传至今。
Note、Max、Plus:大屏用户的最爱Note、Max、Plus,都是曾经智能手机高端型号的代表,意义也不复杂,就是大屏。
以iPhone 6/7/8为例,最开始的Plus真的只是字面意思,即更大的屏幕,在4.7英寸之外提供一个5.5英寸的大屏,也是当初iPhone最高配的代表。
左:iPhone 14 Plus 右:iPhone 14
有一说一,那个时候iPhone的选购可比现在简单多了。到iPhone Xs系列的时候,Pro Max取代Plus,成为iPhone的大屏选择。到了2022年,Plus后缀随着iPhone 14 Plus的发布会重新回归,只是这时候代表的,也仅仅是大屏,不再是iPhone的最高配。
说到Note,三星Note系列是绕不开的,直接将这个单词作为了系列名称,在3.5英寸时代,三星能掏出一部5.3英寸机型是非常震撼的。只是今天大屏成为标配,Note特性难以凸显,代表折叠屏的Z系列取代Note系列的位置,Note则和S系列合二为一,变成S系列中的Ultra机型,历经多代辉煌的Note系列就此结束。
左:vivo X note 右:主流21:9手机
三星的Note结束,vivo的Note起来了。在vivo X Note上,Note的意义很纯粹,就是大屏+商务,正面搭载一块2K+7英寸大屏,120Hz LTPO,其他该有的诸如蔡司全焦段影像、5000mAh大电池、超声波指纹一个也没落下。
如果热衷于超大屏,那这个vivo X Note确实是个很好的选择,也不用太担心背刺,因为这个系列的更新周期可能会比想象的长一些。相比前面提到的几个后缀,代表超大屏的确实没那么热闹了,其中结局最好的恐怕还是Plus,转变为Pro Plus,即Pro+。
Pro、Pro+、Ultra:没有最高端,只有更高端跟Pro Max一样,Plus后期渐渐和Pro概念融合,厂商将大屏幕、长续航、大内存放在Pro和Pro+机型上,加上厂商精湛的刀法,变成今天的中杯、大杯、超大杯。但厂商为了提高竞争优势,往往不会把超前的技术集中一款手机上。
vivo X90 Pro+
vivo X90系列就有这个意思,该系列有X90、X90 Pro、X90 Pro+三款,X90承接了vivo新一套算法和影像功能,加上首发天玑9200和3699元起的价格,很好地充当了价格锚点的角色。
作为高阶的Pro和Pro+同样搭载1英寸超大底,前者配了4870mAh+120W有线快充+50W无线充电,后者则是继续加码影像,用上了更好的4800万像素超广角和6400万像素潜望长焦,冲击顶级影像。由于精湛的刀法,平衡的亮点分配,让X90系列三部手机在所处价位都显得十分“水桶”。
Ultra(包括至臻版和保时捷设计)的定位和Pro+类似,但区别还是有的。Pro+更多是在Pro的基础上作出取舍,而目前命名为Ultra的产品看起来则多了一些集大成之作的意思,它们往往有明显别于Pro的外观、配置。
从左到右:小米12S、小米12S Pro、小米12S Ultra
如果挡住logo,将小米12S Ultra和小米12S Pro放在一起,很难想象它们隶属一个系列,还有像三星S22 Ultra、荣耀Magic4至臻亦是如此。
它们都具备同系列顶级的硬件,顶级的屏幕,顶级的影像,但大部分因为超前的影像占据了相当的内部空间,导致电池容量或充电功率不如Pro,还有更为夸张的重量。这其实也变相为手感更好、电池更大或快充更快的Pro机型留出了生存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三杯机型”不仅在高端旗舰,近两年也有逐渐下沉的趋势。比如去年5月的荣耀70系列,去年年底的Reno9系列,都有Pro+这样的超大杯机型,有的虽没有超大杯之名分,但定位其实不亚于超大杯。
Redmi K60冠军版价格
这里以K60系列举例,不得不说这个产品线在一些方面真的很有代表性。严格来说,该系列只有K60E、K60、K60 Pro三款,但Redmi在Pro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个冠军版,配置完全一致,新增了一个,也仅有的一个16GB+512GB的大内存版本。
Redmi利用冠军版的定制外观和大内存,将K系列价格上限顶到了4599元的价位。你看,K系列价格覆盖空间一下就大了。如果下一代K系列要继续上探价格,应该会大力提升手机质感、工艺以及副摄水平了。
这是高端旗舰技术下放以及供应链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厂商有更多的亮点和技术用于增强产品竞争力,推出更多细分机型,覆盖更多价位段。相对的,这也增加了选择的难度,中端机型本身就多,一细分就更多了,一个荣耀80系列,分出了5款。
荣耀Magic4至臻版
旗舰产品线比中低端拥有更清晰的产品线,消费者是更好选择的,但麻烦也是类似的,就是该如何更清晰地区分Pro和Pro+,或者是和Ultra的配置区别。
现在手机厂商开发布会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对优势猛烈宣传,对于彼此差异又很少公开去讲,大多以一句“按需选择”就带过去了,部分机型会细心一点地在商品详情页列一个表格,但大部分还是没有。要我掏钱,又要我上网查配置或去线下问,了解彼此差异,用消费者的时间成本弥补厂商的宣发成本,这合理吗?
繁琐的命名也许会成为品牌认知度的负担目前,仅各品牌的旗舰、中高端手机还能保持着相对清晰的命名规则,中低端手机的命名则进入一个十分混乱的状态,彼此亮点重叠,或者定位相同导致左右互搏,仅为一个12GB+256GB就能单独出一个独立版本……这些乱象恰恰是出现能够大量出货的手机,直接面向最多的消费群体。
现在从命名来区分每个型号的区别已经非常难了,对于不了解科技数码的人,能依靠的只有官网字面说明和操作空间很大的销售话术。这种对名称后缀的滥用,影响的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信任。
这种滥用是今天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以及手机同质化的结果。作为企业,不可能裁撤能大量出货的产品线,那么就对每条产品线和每个字母代表的后缀进行更为清晰的说明,让消费者选择的时候,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不当冤大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