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字(粥字的演变过程)

一夜奈良山 2023-10-09 21:52:43 网友上传

教书育人:汉字“鬻”你认识吗?地方方言中经常会用到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本文给大家分享一个汉字“鬻”。一般人可能不认识它,但是在很多地方方言中我们可能会无形中说到它。我写文章不会写什么人生大道理之类的鸡汤文章,目的很简单:多掌握一点小知识便可。今日咱们一起来揭开“鬻”的面纱。[奋斗]

“鬻”,你认识吗?

汉字“鬻”的基本认识

当看到这个“鬻”字,您会想到哪个字?大部分人都应该和我一样吧:会想到“粥”,没错它和“粥”确实有关联。“鬻”字的读音为:yù。“鬻”,上下结构,上面一个“粥”,下面一个鬲。“鬲”有两个读音:lì和gé。鬲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煮饭用的炊器在这里读作:lì。而“粥”字上面的两个“弓”,像是做饭热气腾腾的蒸汽一样,中间的“米”代表着食物。你看这样分析,汉字“鬻”的含义你是不是就猜出来了?在最开始“鬻yù”就是“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请往下看。

汉字分解

方言汉字“鬻”锅:汤溢出来了

虽然有些人不会写它,不会读它,但可能您在说方言中会用到它。别的地方咱不先说,就我们山东聊城东昌府区方言来说:如果是做饭煮汤忘记关火、或者做饭火太大,里面的汤溢出来了,我们会来上这么一句:哎呀,“鬻锅了”快关火。您那边是不是也这么说?

鬻锅了

“鬻”和“粥”的关系:

在早期“鬻”是“粥”的本字,而“粥”才是“鬻”的异体字(大家通过汉字字形就能看出),后来经过慢慢的演变发展,这两个字不管是从字形和字义上发生了变化。难道这个汉字也是为了简化需要才改变的?这个问题我也有疑问。我昨日翻看《康熙字典》,我发现里面的汉字认识的不足三层。为啥不认识?因为它在演变过程中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模样。

随便翻开一页《康熙字典》,里面的汉字你认识几个?

“鬻”,字义发生了变化(我已不是原来的我)

由于后来“粥”字使用的越来越频繁,从而逐渐代替了“鬻”的本意。而在文学领域中把汉字“鬻”用作动词的更多,当它做动词时往往表示:卖、出售、买东西为生。比如有个词语叫:鬻文为生,说的就是以写文章或者画画来赚钱维持生计。还有词语:卖儿鬻女,说的是古代家里面穷,卖掉家里的孩子来换取钱财。我们在语文课本上会遇到这个成语叫:卖官鬻爵,形容封建社会形式,统治阶级靠售卖官位来搜刮财富。比如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了一些卖官鬻爵的勾当。

不正之风:卖官鬻爵

“鬻”和“卖”又有哪些不同?

那既然“鬻”含有出卖的意思,那它和“卖”又有什么区别?大家看,它们还是有区别的。“鬻”更多的像是一个贬义词,为了不正当的利益而去做事情。如:鬻狱(利用讼案而收受贿赂);鬻举(科举考试中使用钱财贿赂考官)。还有成语鬻声钓世,它和成语沽名钓誉的意思差不多,就是使用各种不正当手段以谋取好的名声和荣誉。“鬻”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无形的行为。而“卖”字更是一个中性词,比如卖水果,卖车,卖房等等,是一种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二者在性质上有本质的区别。

鬻,更多的含有一种贬义色彩

结束语:好了朋友们,本文关于“鬻”的讲解就写到这里吧。还是那句话:本文如能帮助您一点进步说明就起到作用了。关于汉字类其他文章,我们还会继续分享。

本人录制的《汉字与十二生肖》视频专栏,希望大家积极订阅噢[微笑]

腊八节,从“腊”的汉字演变看节日的变化

文:高天晨

今天是腊月初八,民间称之为“腊八节”,是“腊日”演变而来。现在腊八这一天,是一个既有民间节日气氛,又有古代祭祀农神的渊源、含有儒家宗法概念,同时也是佛教纪念意义的综合节日。

在中国最早的腊日并不是在腊八这天,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而“腊”这个字,本身也蕴含了节日的构成元素。今天,我们就来通过“腊”字的演变过程,看看腊八节日的演化。

“腊”和“臘”是两个字

我们经常以为,“腊”是“臘”的简化字,其实不然,我们现在使用“腊”其实是来自汉字的合并。在古代“腊”和“臘”是两个字,而臘的另一种写法是“臈”

“腊”和“臘”是两个字

【腊 xī】

腊在古代的读音是xī,左边的是“肉月旁”,是形声字。从肉,昔声。本义是干肉。我们可以理解为“有一定存放时间的肉”。

金文,腊 xī

腊,脯也。——《广雅·释器》

噬腊肉。——《曷·噬》

鱼腊。——《穆天子传》。注:“干鱼。”

无腊与肤。——《仪礼·有司彻》。注:“腊为庶羞。”

布千匹,腊五百斤。——《晋书·谢安传》

上面这些引用,都是腊xī,而不是臘。腊有时候还做动词,表示晒干肉,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里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严格来说,应该念做xī。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九成宫》中的“腊”

【臘、臈 là】

“臘”字, 巤,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獵”的省略,表示捕猎、并将猎物腌晒成肉干。古人在冬季大雪封山前大量捕猎,并将富余的野味腌熏烤晒,以便长久保存,为过年和来年开春储备肉食佳肴。

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说文》。字亦作臈。

夏曰嘉平, 殷曰清祀, 周曰大蜡, 汉曰腊。—— 蔡邕《独断》

腊先祖五祀。——《礼记·月令》

虞不腊矣。——《左传·僖公五年》

臘”最早是描述“打猎”的动态和成果,后来专门指一种祭祀形式。而“腊”只是指晒干肉和肉干这两个具体含义,臘的含义包含了“腊”。

因此,“臘”与“腊”合并,多用“臘”表示“臘”和“腊”两个含义。简化字方案推行之后,用“腊”来表示表示“臘”和“腊”。需要注意的是,“腊”合并“臘”之后,“腊”不读它原有读音 xī ,转读被合并字“臘”的读音 là ,这是合并简化过程发生的“变读”现象。

(以下的表述,根据简化字习惯,通用“腊”)

蜡祭与腊祭的合并

前面我们说到,腊和臘的含义合并。这是因为古人的生活方式更加具体,更加讲究用字的效率,于是相近的含义就慢慢合并了。另一方面,是一些生活方面的细节的变化,让古人无须分辨细节,于是合并。

我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农业就更加看重天时,所以从官方到民间,都会产生祭祀的形式,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很多祭祀活动,如对祖先的祭祀,对山川河流等自然神的祭祀等,并且有春、夏、秋、冬不同的祭祀时间。其中冬季有两个重要的祭祀——蜡祭和腊祭。

【蜡祭】

冬季是一年的结束,“冬”和“终”是同义,所以冬季的祭祀就更加重要。 “蜡”,是虫旁,可见“蜡祭”主要祭祀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虫害。

“蜡祭”是年末对相传古代八位农神的祭祀,目的是报答诸神一年来对庄稼的庇护,并祝愿来年继续保护庄稼,不要有灾害。《礼记.郊特牲》记载说:“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蜡祭的时候,还有一首很有趣的带有咒语、命令和祈祷性质的“祝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意思就是(风沙不要作恶),让土好好地待在田里;水,都按沟渠流动;昆虫,不要繁殖那么多来伤害庄稼;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之十二月

【腊祭】

“腊祭”就是另一回事了。是岁终对祖先的祭祀,以及让“劳农休息之”。是具有儒家色彩的祭祀仪式,儒家强调孝道,“慎终追远,民德厚矣”,腊祭往往是教化百姓行孝的重要内容。

可以说,“蜡祭”更侧重实用的祈祷功能,“腊祭”则注重教化功能。“蜡祭”更古老,通过祝辞可以看出当时的生活水平还比较困难,而“腊祭”已经可以用肉来祭祀,腊日田猎,就是为了给腊祭准备祭品。所以,腊祭是生活水平满足之上的一种精神追求。

由于这两个祭祀都和农业息息相关,并且都在岁末,时间又都在这几天,后来就合并在一起,统称为“腊祭”了。而后来对腊祭的表述,就包含了“蜡祭”和“腊祭”。

古代祭祀场景

腊日与腊八的合并,腊八节是一个“合成节”

腊日的祭祀,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祭祀之一。典籍中经常出现“蜡宾”一词,指的就是腊日祭祀中,儒士作为主持祭祀的傧相之职。孔子曾经在鲁国出仕,参与助祭。

古代所谓的腊日的时间,《说文解字》里说,“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也就是说,腊日的时间并非固定的腊月初八,而是每年会有波动的“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

以今年为例,2018年12月22日是冬至,之后的第一个戌日,是2019年1月1日戊戌日,第二个戌日,是今天,1月13日庚戌日,第三个戌日是1月25日壬戌日。

也就是说,按照过去的说法,真正的腊日祭祀,在今年应该是1月25日,腊月二十那天,而不是今天。那么为什么我们把腊八节固定下来了呢?这个和佛教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释迦牟尼接受牧羊女献乳糜

中国腊月初八这一天,恰恰又是佛教的“佛祖成道日”。传说乔达摩悉达多在成佛之前,曾在山林中苦修六年,因每日进食甚少而饿的奄奄一息。牧女迦罗越(意为“善生”)以金碗盛乳糜(奶粥)给他吃,使他得以不死,又经静修,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得道成佛。

后来佛教徒于此日吃腊八粥,纪念释迦牟尼成佛。后世此日,寺院都会煮粥给僧侣及俗众施主,民间也煮粥斋僧。因此,在南北朝时,腊日就变成了和佛成道日同一天的腊月初八,两个文化的节日合成为一个,即“腊八节”。

寺院腊八节施粥

腊八粥的习俗来源

腊八节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了。佛成道日是喝奶粥,怎么后来变成了腊八粥?其实在我国传统的腊月初五,有一个“吃五豆节”,以五种豆子加小米做粥来喝。这很可能是腊八粥的前身。

冬舂图

同时,我国还有冬舂的习俗,所谓“ 一年辛苦到腊中,舂米碓杵运成风。筛簸分藏三日毕,除夕香满饭盎馨。”

江南至腊八日,家家舂米。因腊月米较坚实,舂时可少损耗。南宋范成大有《冬舂行》诗云:“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

总之,腊八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丰厚的节日。它体现了中国人热爱生活,期盼幸福的心态,也表达了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厚度。

寒冬腊月,最暖不过一碗粥

导语:今天是腊八,丁酉年仅剩二十多天便跨入庚子鼠年了。老话总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不只是一个吃吃喝喝的节日,它更是标记中国人时光记忆的一把尺子,它让我们知道,年即将到来。寒冬腊月,在这个节日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粥,是无比幸福的事情。除了腊八的民俗以外,腊八还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更体现着中国人的道德感,看看于丹老师是怎么解读“腊八”的吧!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于丹。到腊八了,家家户户熬腊八粥、吃腊八蒜。

这一年眼看就要到年底,农历的丁酉年剩下也就二十多天,过去总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眼看新年就近了,一到辞旧迎新的时候,大伙儿就会祈福,盼着新一年顺风顺水,多来点福气。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寒冬腊月,确实想喝碗热腾腾的粥,让人暖和起来。腊八,顾名思义,腊月初八,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今天我们从“腊”字说起。

解读腊八

《说文解字》上解释说:“臘,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从肉巤(liè)声。”意思是说冬至之后的第三个戌日,就是腊祭之日。这一天要举行祭祀百神的活动,把猎来的猎物拿去祭祀。“腊”字之所以是肉月旁,就是用猎物的肉来进行冬祭。

今天我们用“腊”作为“臘”的简体字。在古代,这确实是两个不同的字,读音、意义都不相同,只在腊肉、干肉这个意思上是相通的,所以就采用了“腊”字作为“臘”的简体字。

其实过去的“臘”字,是指古人在一岁终了之时举行的祭祀百神的活动。祭祀是它的本义。

再来看看“腊”。这个“腊”字原来不读là,而是读xī。你看它右边的音旁,是往昔的“昔”,甚至“腊”原来的写法也是“昔”。

甲骨文·昔

我们看,“昔”的各种字形里都有的部分是什么?是太阳和波纹。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说,这个小波纹,就是远古时候洪水泛滥的情形。

所以“昔”的本义应该是指洪水暴发的时期,它既可以指洪荒的远古,又可以指刚刚过去的昨天,那就是往昔了,我们今天不也用这个意思吗?

还有人说,这个小波纹不就是肉片吗?和“日”合在一起,就是太阳曝晒肉片的意思,这个“昔”本义就是晒干的肉。古时候没有冰箱、没有防腐剂,打一次野兽不容易,所有的肉都得留着,就得放到太阳底下曝晒。

腊八历史

腊八粥据说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宋代《东京梦华录》中有这样的记载:

“十二月初八日,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周密的《武林记事》中也有提到:

“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草、柿、栗、粟、豆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从此,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上至帝王富贾,下至贫民百姓,都会煮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欢庆腊八节的到来,祈求平安。

到清朝以后,腊八粥的风俗更盛行,这个时候从皇上就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然后给个个寺院发米、干果,让这些个僧侣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做腊八粥。

这个时候还专门有寺院,还有大户人家舍粥的,就是那些饥寒交迫的穷人,热热乎乎的喝上碗粥,能够暖身暖心。所以做腊八粥对于各家来讲是一个过冬的小温暖,也是祭祀祖先的一个仪式,而且还是馈赠亲朋好友的这么一种礼仪。

从古至今,腊八节这一天,民间各式各样的饮食,那可真是丰富。咱们一开始说的腊八粥,最早其实就是红小豆粥。后来结合不同地方的特色,材料越来越丰富。

《燕京岁时记》里清代北京怎么熬腊八粥?

“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这样看来,基本原料就已经九种了,点缀的原料又有九种,这加在一块都十八种了。

腊八粥为什么这么流行?因为里面有很多讲究,首先是要敬神祭祖,然后要馈赠亲友,而且给人送腊八粥,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之后才是全家人吃,吃剩下的腊八粥要存着吃好几天,还能剩下才是好兆头。

小孩盼过年,就是因为这个时候好吃的特别多,打从腊八就一直在吃。这时节天寒地冻,还有很多穷苦的人吃不上饭呢,所以腊八还有舍粥的传统,熬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粥,一勺一勺给乞丐、吃不上饭的人,是积德行善的善行。所以腊八粥不光是时令的美食,也包含着过去中国人的道德感。

到今天,遗憾的是很多人家都只在超市里买腊八粥,用配好的豆子,甚至就买一罐一罐的八宝粥,家里都懒得熬了。应该说,这么好的习俗,家里还是恢复一些仪式感吧。现在各种煲粥的电锅,各式各样能用的东西,比过去要方便多了。其实熬熬腊八粥,过过这个节,过去过年的那点人情味还能回来。不知道今年,大家熬不熬腊八粥呢?

腊八记忆

我印象更深的除了腊八粥,还有腊八蒜。我小的时候真是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在腊月初八这天做腊八蒜,按我姥姥的说法,节令都是有道理的,要哪天做的事情一定不能误了。

我记得从初七,我们就跟着姥姥坐桌边上剥蒜,那个时候是弄一笸箩蒜,而且我姥姥是摘下来大蒜辫子,从蒜辫子上一头一头拧下来大蒜,扒粗皮,再一点一点的把里面的透明的薄皮再剥下来,那个时候我们特别喜欢跟着姥姥坐在那剥蒜,要剥很多很多蒜。

那个时候我姥姥总是弄很多广口的大空玻璃瓶子,在腊八当天把蒜泡进去,蒜瓣搁进去,倒上醋,口一定要密封好,垫着一层塑料纸,把盖拧得紧紧的,放在冷的地方,慢慢的从过上个把星期,十来天,就看泡在醋里的蒜变得越来越绿,最后像翡翠一样的小蒜瓣,非常漂亮,而且小孩再吃,也不辣了。

到了大年吃饺子的时候就着腊八蒜,真是觉得清香清香的。看看这个腊八粥,这一天开始做腊八蒜,就会觉得老百姓的家里也是有过四九大寒天的这些礼俗的。

腊八了,捧一碗暖暖的腊八粥,内心温暖平和,迎接一个新的年头,只要自己做好了准备,那福气就真的能够来临了。祝福大家!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