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的意思是什么(古代曰的意思是什么)
《说文解字》中同一个字有“一曰”、“又曰”等解释,如何理解?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200课(不知不觉),讲《说文解字》“走”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此六字几乎全部是生僻字。因为内容十分无趣,所以今天顺带介绍两个关于《说文解字》的小知识:
一、《说文解字》中,“形声字”的明显标记是什么?
形声字是《说文解字》中占比重最大的一类字,许慎对于这一部分字指出的也最为明确,凡是《说文解字》中标明“从某,某声”、“从某,某省声”以及“从某,某亦声”的,都属于形声字。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某亦声”是会意字兼形声字。对于形声字,则自然有形与声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又都是独立的组字部件,因其特性,我们一般不作字形方面的解说,因为这些组字部件,通常我们会单独做字形解说。
二、《说文解字》中对同一个词的说解,常常出现“一曰”、“或曰”、“又曰”等字眼,该如何对待?比如今天和前一课的字:
(《说文解字》中,“一曰”经常出现)
《说文》中的“一曰”、“或曰”、“又曰”经常出现。据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中称:“乃并录不同之说解。或形、或义、或音,两说并存。”也就是说,不管是形、义、音,均为两说并存,许慎只是全部照录,而我们要全部理解,不过这两说往往较为接近,只要认真做辨析,并不难理解。
今天这六个字全部是形声字,因为对这些字我们只校释读音、解释字义,内容相对无趣,请大家坚持学习热情,六字详情如下:
1、趬。读qiā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趬,行轻貌。一曰趬,举足也。从走,堯声。”
显然,这里是对“趬”字义的说解是“两说并存”,即在《说文解字》系统之下,趬字有两种本义:其一:举步轻捷的样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俗语轻趬当用此字。“《篇海类编.人事类.走部》:”趬,轻貌,疾走轻健也。“比如《后汉书.马融传》:“或轻訬趬悍。”李贤注称:“趬,《说文》曰:‘趬,行轻貌。’”清代谢阶树在《审己说》里说:“予之趬悍骠疾之材令其斗也。”因为野兽凶悍,于是安排身形轻捷又彪悍的人去跟猛兽搏斗。
(马融像)
其二,举足。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说:“即《国策》之翘足。”《集韵.笑韵》:“趬,举足高。”
本义之外,趬字另有几个用法:(1)转行貌。《直音篇.走部》:“趬,转行貌。”
(2)向上翘起。《玉篇.走部》:“趬,起也,高也。”清钱坫《说文解字斠铨.走部》:“趬,凡翘举之义应为趬,俗皆用翘。”也就是说,翘是趬的俗字,只是后来翘反倒成了通用字。比如《西游记》第三十三回:“(孙悟空)说了誓,将身一纵,所尾子趬了一趬,跳在南天门前,谢了哪吒太子麾旗相助之功。”
(趬尾巴鸟)
(3)方言。跛。清代唐训方《里语征实》上卷:“妇行脚歪曰趬。”
趬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趬字的小篆写法)
2、<走+弦>(这个字GBK字库没有,大多数设备不能正常显示)。读xiá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走+弦>,急走也。从走,弦声。”形声字,本义是急走。《篇海类编.人事类.走部》:“<走+弦>,疾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形声包会意,从弦有急意也。”他认为这个字还有会意字的成分,即弦声有急意,只作了解即可。
<走+弦>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走+弦>字的小篆写法)
3、趀。读cī 。《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趀,苍卒也。从走, 声。读若资。”形声字,本义是仓猝。《广雅.释诂二》:“趀,猝也。”王念孙《广雅疏证》:“趀之言造次也。《论语.里仁》篇:‘造次必于是。’郑注云:‘造次,仓猝也。’仓卒,造次语之转。次、趀古同声。故《广雅》趀、造二字并训为猝也。”造次的意思,就是匆忙,仓促。次和趀古代同声,所以二字同训为“猝”。
(孔子像)
论语里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仁,匆忙、仓促之间也不能违背仁。注意,这里《说文解字》有个误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仓,俗从艸,误。”
趀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趀字的小篆写法)
4、<走+臤>(这个字GBK字库没有,大部分设备不能正常显示)。读qǐ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走+臤>,行貌,从走,臤声。读若菣(qìn,就是青蒿,之前艸部讲过这个字)。”形声字。本义是缓行的样子。《集韵.稕韵》:“<走+臤>,行缓貌。”《广韵.諄韵》:“<走+臤>,行也。”因为《说文解字》是对字进行归类排序的,我们认为解释为缓行的样子更准确一些。比如模特走路,就算是<走+臤>行。
(缓步走的模特)
<走+臤>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走+臤>字的小篆写法)
5、<走+票>(这个字GBK字库没有,大部分设备不能正常显示)。读piā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走+票>,轻行也。从走,票声。”形声字,本义是轻行的样子。桂馥《说文义证》:“轻行也者……<走+票>捷轻便也。清代高绍陈《永清庚辛记略》记载:“而此次德兵,来自固安属之牛头镇,其行<走+票>捷,该探飞报不及,而城已被围。”指德兵行进轻捷,哨探未及报告,城已被围了。高氏于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庚子年)五月至次年(1901年,辛丑年)十月知永清县,当时正值八国联军蹂躏京畿附近州县。这部书于英、德等军杀掠罪行多所揭露。
(八国联军入京畿)
又引申为行疾貌。因为行动轻捷,所以行动迅速。
<走+票>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走+票>字的小篆写法)
6、趥。读音有两个:
(一) qi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趥,行貌,从走,酋声。”形声字。本义是行貌。典籍不见更多说解,故只能从略。
本义之外,趥还有其他几个意思,均不常用:(1)徒行。《集韵.尤韵》:“趥,徒行。”徒步行走。(2)伏地行走。明代焦竑《俗书刊误.俗用杂字》:“伏地而行曰趥。”伏地行走,或者就是现代汉语里的匍匐。
(匍匐前行的少年)
(3)蹴(cù)。《篇海类编.人事类.走部》:“趥,蹴也。”就是踢、踏。(4)藉。《篇海类编.人事类.走部》:“趥,藉也。”相当于践踏,。
(二)cù。这个读音出自《字汇补》趋玉切。
驱迫。《字汇补.走部》:“趥,驱迫也。《荀子》:‘趥以刑罚。’”今本《荀子.议兵》写作“之以刑罚。”即(秦国)用刑罚驱迫他的民众去作战。
趥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趥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00,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说文解字》中同一个字有“一曰”、“又曰”等解释,如何理解?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200课(不知不觉),讲《说文解字》“走”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此六字几乎全部是生僻字。因为内容十分无趣,所以今天顺带介绍两个关于《说文解字》的小知识:
一、《说文解字》中,“形声字”的明显标记是什么?
形声字是《说文解字》中占比重最大的一类字,许慎对于这一部分字指出的也最为明确,凡是《说文解字》中标明“从某,某声”、“从某,某省声”以及“从某,某亦声”的,都属于形声字。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某亦声”是会意字兼形声字。对于形声字,则自然有形与声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又都是独立的组字部件,因其特性,我们一般不作字形方面的解说,因为这些组字部件,通常我们会单独做字形解说。
二、《说文解字》中对同一个词的说解,常常出现“一曰”、“或曰”、“又曰”等字眼,该如何对待?比如今天和前一课的字:
(《说文解字》中,“一曰”经常出现)
《说文》中的“一曰”、“或曰”、“又曰”经常出现。据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中称:“乃并录不同之说解。或形、或义、或音,两说并存。”也就是说,不管是形、义、音,均为两说并存,许慎只是全部照录,而我们要全部理解,不过这两说往往较为接近,只要认真做辨析,并不难理解。
今天这六个字全部是形声字,因为对这些字我们只校释读音、解释字义,内容相对无趣,请大家坚持学习热情,六字详情如下:
1、趬。读qiā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趬,行轻貌。一曰趬,举足也。从走,堯声。”
显然,这里是对“趬”字义的说解是“两说并存”,即在《说文解字》系统之下,趬字有两种本义:其一:举步轻捷的样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俗语轻趬当用此字。“《篇海类编.人事类.走部》:”趬,轻貌,疾走轻健也。“比如《后汉书.马融传》:“或轻訬趬悍。”李贤注称:“趬,《说文》曰:‘趬,行轻貌。’”清代谢阶树在《审己说》里说:“予之趬悍骠疾之材令其斗也。”因为野兽凶悍,于是安排身形轻捷又彪悍的人去跟猛兽搏斗。
(马融像)
其二,举足。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说:“即《国策》之翘足。”《集韵.笑韵》:“趬,举足高。”
本义之外,趬字另有几个用法:(1)转行貌。《直音篇.走部》:“趬,转行貌。”
(2)向上翘起。《玉篇.走部》:“趬,起也,高也。”清钱坫《说文解字斠铨.走部》:“趬,凡翘举之义应为趬,俗皆用翘。”也就是说,翘是趬的俗字,只是后来翘反倒成了通用字。比如《西游记》第三十三回:“(孙悟空)说了誓,将身一纵,所尾子趬了一趬,跳在南天门前,谢了哪吒太子麾旗相助之功。”
(趬尾巴鸟)
(3)方言。跛。清代唐训方《里语征实》上卷:“妇行脚歪曰趬。”
趬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趬字的小篆写法)
2、<走+弦>(这个字GBK字库没有,大多数设备不能正常显示)。读xiá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走+弦>,急走也。从走,弦声。”形声字,本义是急走。《篇海类编.人事类.走部》:“<走+弦>,疾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形声包会意,从弦有急意也。”他认为这个字还有会意字的成分,即弦声有急意,只作了解即可。
<走+弦>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走+弦>字的小篆写法)
3、趀。读cī 。《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趀,苍卒也。从走, 声。读若资。”形声字,本义是仓猝。《广雅.释诂二》:“趀,猝也。”王念孙《广雅疏证》:“趀之言造次也。《论语.里仁》篇:‘造次必于是。’郑注云:‘造次,仓猝也。’仓卒,造次语之转。次、趀古同声。故《广雅》趀、造二字并训为猝也。”造次的意思,就是匆忙,仓促。次和趀古代同声,所以二字同训为“猝”。
(孔子像)
论语里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仁,匆忙、仓促之间也不能违背仁。注意,这里《说文解字》有个误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仓,俗从艸,误。”
趀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趀字的小篆写法)
4、<走+臤>(这个字GBK字库没有,大部分设备不能正常显示)。读qǐ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走+臤>,行貌,从走,臤声。读若菣(qìn,就是青蒿,之前艸部讲过这个字)。”形声字。本义是缓行的样子。《集韵.稕韵》:“<走+臤>,行缓貌。”《广韵.諄韵》:“<走+臤>,行也。”因为《说文解字》是对字进行归类排序的,我们认为解释为缓行的样子更准确一些。比如模特走路,就算是<走+臤>行。
(缓步走的模特)
<走+臤>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走+臤>字的小篆写法)
5、<走+票>(这个字GBK字库没有,大部分设备不能正常显示)。读piā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走+票>,轻行也。从走,票声。”形声字,本义是轻行的样子。桂馥《说文义证》:“轻行也者……<走+票>捷轻便也。清代高绍陈《永清庚辛记略》记载:“而此次德兵,来自固安属之牛头镇,其行<走+票>捷,该探飞报不及,而城已被围。”指德兵行进轻捷,哨探未及报告,城已被围了。高氏于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庚子年)五月至次年(1901年,辛丑年)十月知永清县,当时正值八国联军蹂躏京畿附近州县。这部书于英、德等军杀掠罪行多所揭露。
(八国联军入京畿)
又引申为行疾貌。因为行动轻捷,所以行动迅速。
<走+票>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走+票>字的小篆写法)
6、趥。读音有两个:
(一) qi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趥,行貌,从走,酋声。”形声字。本义是行貌。典籍不见更多说解,故只能从略。
本义之外,趥还有其他几个意思,均不常用:(1)徒行。《集韵.尤韵》:“趥,徒行。”徒步行走。(2)伏地行走。明代焦竑《俗书刊误.俗用杂字》:“伏地而行曰趥。”伏地行走,或者就是现代汉语里的匍匐。
(匍匐前行的少年)
(3)蹴(cù)。《篇海类编.人事类.走部》:“趥,蹴也。”就是踢、踏。(4)藉。《篇海类编.人事类.走部》:“趥,藉也。”相当于践踏,。
(二)cù。这个读音出自《字汇补》趋玉切。
驱迫。《字汇补.走部》:“趥,驱迫也。《荀子》:‘趥以刑罚。’”今本《荀子.议兵》写作“之以刑罚。”即(秦国)用刑罚驱迫他的民众去作战。
趥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趥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00,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约会的时候,女生主动结账,她是什么意思
当你在约会期间遭遇女人主动结账,想必你会当局者迷,进而引发犯嘀咕,其实只需要沿着蛛丝马迹进行顺藤摸瓜就能够破解谜题。
一、女人已经喜欢上了你,眼里面充斥着柔情蜜意,跟你约会体现出高兴的神采,不是跟你唱反调,而是会用听之任之的方式顺着你来,即便你没有把她当成你的女人,女人也已经把你当成她的男人了,因此女人就会不分你我,并且女人不想给你压力,生怕你不堪重负导致望而生畏,女人就会主动结账。
女人把你当成心上人之后,将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替你经济状况着想,女人知道男人的经济压力比女人的经济压力大,女人即便挣多少,花多少,女人也感觉无所谓,然而男人就需要攒钱买车或者买房,如若再承担约会吃饭的费用,女人会于心不忍,何况女人期望你早日攒够钱把她娶回家,总之女人主动结账就是她的人以及她的身外之物统统属于你。
二、女人跟你约会体现出漫不经心或者不冷不热的态度,往往会在说起话或者办起事会防备你,跟你始终保持格格不入的距离感,如若在此情此景女人主动结账,女人意在跟你撇清关系,既不会占你或大或小的便宜又不会欠下你或多或少的人情债,如若你送给她礼物,女人就会请你吃饭,你们之间会两不相欠。
女人主动结账就是意在跟你两不相见,既不会拿你的手短又不会吃你的嘴软,占小便宜不是节外生枝就是拖泥带水,并且女人会避免非议,女人主动结账就是在证明不是在情场骗吃骗喝,而是在寻找钟爱的男人,唯有女人真爱的男人请她吃饭,女人才会欣然领受。
三、女人不是等着你追求,而是反客为主,女人会用倒追你的方式主动外加积极撩你,这种女人虽然少有,但是确实存在,不仅吃过饭会抢着结账,而且会送给你衣服或者鞋子之类的礼物。
现在的女人拥有工作或者拥有事业,因此在感情方面会独立自主,如若女人真心实意倾慕你,女人不是等着被你撩,而是积极主动反过来撩你,不是你吸引女人就是女人花心导致见一个男人爱一个男人,女人为男人消费既乐意又高兴。
结语:女人主动结账的情形务必要分门别类对待,察言观色就能够从同一种情形分辨出不同的意思,审时度势才能进退自如。
你知道古代最大和最小的数字单位是什么?亿、兆?毫、丝?又或?
你知道古代最大和最小的数字单位是什么?亿、兆?毫、丝?又或?
文‖衡东诗勤
古代的数字单位,我们很难想象它们到底是有多小?又有多大?比如小数单位:清静、虚空、六德等,又比如大数单位:穰、沟、涧、正、载等。我们知道微乎其微、小如尘埃、差之毫厘是形容很小很小的词,也知道瞬息万变、刹那之间、弹指一瞬是形容很快很快的词,那古代的数字单位到底有多少呢?
古代最小的数字单位叫做“涅盘寂静”(10的负24次方),可其后是阿摩罗(10的负23次方)、阿赖耶(10的负22次方)、清静(10的负21次方)等。
古代最大的数字单位叫做“古戈尔”(10的92次方),古戈尔是一个比宇宙粒子还要大的单位,其后是无觉(10的88次方)、无想(10的84次方)、无知(10的80次方)、无数(10的76次方)、无边(10的72次方)、无量大数(10的68次方)、不可思议(10的64次方)、那由他(10的60次方)、阿僧祗(10的56次方)、恒河沙(10的52次方)、极(10的48次方)、载(10的44次方)等。
古代算盘里最小的数字单位叫做清静,是10的负21次方。清静(10的负21次方)、虚空(10的负20次方)、六德(10的负19次方)、刹那(10的负18次方)、弹指(10的负17次方)、瞬息(10的负16次方)、须臾(10的负15次方)、逡巡(10的负14次方)、模糊(10的负13次方)、漠(10的负12次方)、渺(10的负11次方)、埃(10的负10次方)、尘(10的负9次方)、沙(10的负8次方)、纤(10的负7次方)、微(10的负6次方)、忽(10的负5次方)、丝(10的负4次方)、毫(10的负3次方)、厘(10的负2次方)、分(10的负1次方)、钱、两,有23个数字单位,是10进制,比如:10清静=1虚空。
古代算盘里最大的数字单位叫做“载”(10的44次方),有十(10的1次方)、百(10的2次方)、千(10的3次方)、万(10的4次方),亿(10的8次方)、兆(10的12次方)、京(10的16次方)、垓(10的20次方)、秭(10的24次方)、穰(10的28次方)、沟(10的32次方)、涧(10的36次方)、正(10的40次方)、载(10的44次方),有14个数字单位,从万之后就是10000进制,比如:从万到亿中间是十万、百万、千万、亿。
东汉时期<<数术记遗>>中有基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穰、沟、涧、正、载共23个。后来加上“极”这个汉语中最大的基数,它们与“零”一起共25个。
《数术记遗》中记载:黄帝为法,其下数者。十十变之,若言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京也。中数者万万变之,若言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上数者数穷则变,若言万万曰亿,亿亿曰兆,兆兆曰京也。从亿至载,终于大衍。下数浅短,计事则不尽,上数宏阔,世不可用。故其传业,唯以中数耳。
1979年版<<辞海>>仅到“穰”,而且还有一个“经”(同京),京、经、穰、沟都是平声,既然都是基数,用法完全相同;例如:按照大爆炸理论,科学家认为全部宇宙的星星总数约为“百垓”个(垓为10的20次方),陈以鸿说:“事实上除了京垓连用形容很多外,京垓二字分别表示具体事物数目的例子还没见过”。
从小学时我们就学会了数字单位个、十、百、千、万,是十进制;但后来学到了万以后数字单位,我们就会发现它是万进制了,那时只知道亿和兆,至于其他的数字单位就不知道了,因为现实生活中根本用不到这些数字单位,即使是计算国家GDP时,人们也通常会水八十三万亿,而不会说八十三兆。
有些人可能会问:“还有没有更大的数字单位?”很遗憾,在我所学的知识中、且有中国古籍记录的没有找到比“古戈尔”还要大的数量单位,不过在天竺的佛经中对于大数有着更为详细的记载,总共有123个单位。其中最大的是“不可说不可说转”,其数值为:10 的7*2^122次方。
二、我国古代常见的数字单位
古代常见容量单位有:石、豆和斛。
古代常见重量单位有:石、钧。
古代常见长度单位有:跬、仞、舍和寻。
容量单位:豆;斛,五斗为一斛;石,古代的容量和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重量单位:钧,三十斤为一钧;石。
长度单位:跬,半步为跬;仞,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寻,八尺为一寻。
《仪礼·聘礼第八》: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十薮曰秉,二百四十斗,四秉曰筥,十筥曰稯,十稯曰秅,四百秉为一秅。
三、数字单位寸、尺、寻、仞、丈、常是多大
1、寸
这是小篆中“寸”的写法,“寸”字的上面是“又”,即一手,“又”下一小横为指事符号,指出中医学上诊脉之处,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长度单位“寸”就是古人根据这一距离来确定的。 “寸”在长度单位中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因此又引申出“极短”或“极小”的意思。如“寸步难行”的“寸”,就是比喻“极短”的意思,还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里的“寸”都是短小的意思。
2、尺 尺的长度是伸开右手,张开拇指与食指后其间的距离。许慎则认为“尺”是在“寸”的长度基础上确定的。《说文解字•尺部》:“尺,十寸也。”一尺等于十寸,所以尺大概是二十厘米到三十几厘米的长度。
3、寻、仞 “寻”也是古代的长度单位。《说文解字•寸部》:“度人之两倍为寻,八尺也。”这是说“寻”相当于一个人两臂张开所示的长度,一寻等于八尺,大概是一米五六到两米四五的长度。《说文解字•人部》:“仞,伸臂一寻。”说明仞和寻的长度是一样的。
4、丈 《说文解字•十部》:“丈,十尺也,从又,持十。”其中的“又”就是“手”,手持“十”,表示十尺就是一丈,所以一丈就是两米到三米多的长度,根据古代的尺码,一个成年的男子约有一丈高,所以古人称成年男子为“丈夫”,而称那些身形高大的男子为“大丈夫”。 后来妻子称自己的男人也叫“丈夫”,其中自然有褒称之意。但是实际上古代很少有人能长到两米,所以这是一种略为夸张的说法。
5、常 常与寻有关,“寻为八尺,倍寻以常”,因此,常是寻的两倍,大概是三米到四米多的长度。正是因为寻与常有关,后来,它们就经常被用在一起,组成“寻常”,意思就是平常、普通。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中写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除此以外,毫、厘、跬、咫、里等长度单位也是古代常用的,例如“咫尺天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这些在使用古代长度的同时,还对它的意思进行了引申,表达了更加深远的意思。
五、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一]、战国
1齐:1钟=10釜, 1釜=4区,1区=4豆, 1豆=4升
2秦:1斛=10斗, 1斗=10升
3楚:1筲=5升
4三晋:1斛=10斗, 1斗=10升
[二]、秦朝
1斛=10斗, 1斗=10升,1斛=20000毫升, 1斗=2000毫升, 1升=200毫升
[三]、汉朝
1斛=10斗, 1斗=10升, 1升=10合,1合=2龠, 1龠=5撮, 1撮=4圭
统一换算
1斛=20000毫升, 1斗=2000毫升, 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 1龠=10毫升, 1撮=2毫升, 1圭=0.5毫升
[四]、三国两晋
1斛=10斗, 1斗=10升, 1升=10合
统一换算
1斛=20450毫升, 1斗= 毫升, 1升=204.5毫升,1合=20.45毫升
[五]、南北朝
1斛=10斗, 1斗=10升, 1升=10合
统一换算
1斛=30000毫升, 1斗=3000毫升, 1升=300毫升,1合=30毫升
[六]、隋朝
1斛=10斗, 1斗=10升, 1升=10合
统一换算
开皇:1斛=60000毫升, 1斗=6000毫升, 1升=600毫升,1合= 60毫升
大业:1斛=20000毫升, 1斗=2000毫升, 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
[七]、唐朝
1斛=10斗, 1斗=10升, 1升=10合
统一换算
大:1斛=60000毫升, 1斗=6000毫升, 1升=600毫升,1合=60毫升
小:1斛=20000毫升, 1斗=2000毫升, 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
[八]、宋朝
1石=2斛,1斛=5斗, 1斗=10升 1升=10合
统一换算
1石=67000毫升,1斛=33500毫升, 1斗=6700毫升, 1升=670毫升,1合=67毫升
[九]、元朝
1石=2斛,1斛=5斗, 1斗=10升,1升=10合
统一换算
1石=95000毫升,1斛=47500毫升, 1斗=9500毫升, 1升=950毫升,1合=95毫升
[十]、明朝
1石=2斛,1斛=5斗, 1斗=10升,1升=10合
统一换算
1石=100000毫升,1斛=50000毫升, 1斗=10000毫升, 1升=1000毫升,1合=100毫升
[十一]、清朝
1石=2斛,1斛=5斗, 1斗=10升 1升=10合
统一换算
1石=100000毫升,1斛=50000毫升, 1斗=10000毫升, 1升=1000毫升,1合=100毫升
六、度量衡单位的变革
自秦朝以来,历朝历代多建有度量衡单位制度,而且变革较多,单位量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河南于1932年曾在部分县实施《度量衡法》,推行公制,但各县政府并未完全执行。1937年,日本侵占河南以后,旧制复燃,市场上新旧制同时使用。
解放后,进行过3次重大计量制度改革,截止到1987年,除少数民众仍存有旧制计量器具外,各单位等都按照国家规定的计量制度使用了法定的计量器具。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3.4.29.13:2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