璋字的寓意和含义(璋字的寓意和含义是什么意思)
分类不可描述的玉礼器——璋
摘要玉璋对于玩古玉的人来说是个无可奈何的物件,因为它形无定论。收藏古玉的人玩到最高阶段通常是要看各种考古报告的,在各种有大量玉器出土的考古项目报告中会发现:似乎所有长条状的不能被称为玉圭的玉器都会被专家称为玉璋。就象这三幅图中的玉璋,从逻辑上完全得不出它们顶部形状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答案。最左边这幅图里的就是《古玉图考》中的牙璋,它又确实很象商代的玉刀。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古代,似圭非圭者即为璋。从这个角度说,跟玉圭比,玉璋确乎不那么高大上,是一种稍显马虎的礼器。
第三编 第四章、远古的遗绪:玉圭与玉璋第二节、说璋一、弄璋
在古代,如果一户人家生了个大胖小子,出门碰到熟人,人家都会拱起手来给一句真诚的祝贺:“恭喜弄璋”!收到的贺礼帖子上,多半也会写“贺某某弄璋之喜”。这是一个来源古老的习俗,起自三千年前的西周。《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牀,载衣之裳,载弄之璋。”生了儿子得让他用小手摸弄一下玉璋,久而久之生儿子就被称为“弄璋”了。为什么一定要让儿子摸弄玉璋呢?因为要让儿子将来成为“君子”,玉德比君子嘛。注意,这个时候还是西周,“君子”还是大人物的代名词,而且家里可以有玉璋放着等儿子出生的,也绝不是普通人家,必是贵族。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夏代玉璋
那么为什么是摸弄玉璋而不是其他玉器呢?《说文解字》:“璋,半圭也”。圭是何等之物我们刚说完,“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至少是伯以上的诸侯才可以执圭!想来绝大部分贵族都不够执圭的资格。在西周那个严格遵守等级的时代,让初生的儿子弄圭显然是太过僭越,会惹出麻烦,所以就拿半圭的玉璋来代替。说到底,“弄璋”寄托的是对儿子光大门楣的期望。等到“礼崩乐坏”之后,社会重构,君子不再代表等级地位。特别是科举实行以后,理论上任何人家的儿子都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上层。于是弄璋之礼虽然没有了,弄璋之名却下沉到社有阶层,任何人家生了儿子都可以听别人恭维一句“弄璋之喜”了。在这件事上倒是真正实现了各阶层平等,也因此,“璋”大概就是玉礼器里唯一跟平民能扯上关系,最接地气的一个了。
璋号称“半圭”,当然就跟圭渊源极深,或者说它几乎就是玉圭的伴生物,从有玉圭起就有玉璋。但这个半圭之“半”可不是拦腰一斩,事实上玉璋的个头只比玉圭大不会比玉圭小,这个“半”是在玉圭的顶部做文章。因为在汉代以前,大部分玉圭是平头顶或弧形顶的,半圭的意思就是把玉圭的顶部斜着削掉一半,如此说来,玉璋就应当是一个顶部为直角三角形的条状玉器。在吴大澂的《古玉图考》里,“璋”的图示上确实就画的是这么一个东西。
《古玉图考》·璋
不过,在传世玉器和考古发现玉器里,玉璋却是最模糊不清的一种玉礼器。特别是在各种考古报告里,我们会发现考古学家倾向于把所有无所依归的长条形玉器都叫做“璋”。这反而让璋的形象更具疑问,因为我们实在不能想象六器之一,用以礼南方的玉璋是这么一种随随便便的东西。但是璋这种玉器,在考古的发现里确实比玉圭、玉璧都要少,大概只有一个金沙遗址中有大批的玉璋出土,并且形成了灿烂的玉璋文化现象。可以说,金沙文化之于玉璋就如同良渚文化之于玉琮。
二、金沙之璋
金沙文化遗址是位于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一处商周时代遗址,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遗址出土了世界上同一时期遗址中最为密集的象牙、数量最为丰富的金器和玉器。它的发现,把成都城市史提前到了3000年前,由此被视为成都城市史的开端。它距离三星堆遗址50公里,该文化所处年代约在前1250至前650,在前1000年时较为繁荣。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因此通常把它的前期视为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转移,而它的中后期则相当于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
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玉璋
此器是燔玉(即经火烧后瘞埋的祭玉),全身呈鸡骨白色。而此器最能体现考古学家对于玉璋命名的宽泛,因为将其称为玉匕首、玉戈甚至玉锥形器亦有迹可循。
金沙文化出土玉器400余件,有玉琮、玉壁、玉璋、玉戈、玉矛、玉斧、玉凿、玉斤、玉镯、玉环、玉牌形饰、玉挂饰、玉珠及玉料等。出土的玉器十分精美,其中出土的最大一件高约22厘米的十节玉琮颜色为翡翠绿,其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大量玉璋雕刻细腻,纹饰丰富,有的纹饰上饰有朱砂。从其出土的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件事:
六器中的璧、琮、璋都有出土,而最重要的圭反而未见,这说明了金沙文化确实是流离于中原文化之外的。金沙玉琮与良渚一致,说明金沙文化并非是独立发展的,也在与其他文化进行着交流和融合。金沙的前期文化层还出土了大批石璋,这些石璋制作极为粗糙,与位于中后期文化层的玉璋之精细天壤之别。而金沙的中后期已经相当于商末周初,似乎可以将其制作精良的玉璋视作西周玉璋的一个分支来看待。因此也可以说,审视金沙玉璋几乎就等于看到了周代玉璋的真面目。金沙文化玉璋
金沙文化玉璋
金沙文化玉璋
金沙文化玉璋
玉璋对于玩古玉的人来说是个无可奈何的物件,因为它形无定论。收藏古玉的人玩到最高阶段通常是要看各种考古报告的,在各种有大量玉器出土的考古项目报告中会发现:似乎所有长条状的不能被称为玉圭的玉器都会被专家称为玉璋。就象这三幅图中的玉璋,从逻辑上完全得不出它们顶部形状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答案。最左边这幅图里的就是《古玉图考》中的牙璋,它又确实很象商代的玉刀。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古代,似圭非圭者即为璋。从这个角度说,跟玉圭比,玉璋确乎不那么高大上,是一种稍显马虎的礼器。
三、玉璋源流
金沙玉璋的顶部有的似玉圭切去一角呈一面坡,有的似玉圭顶部被挖掉一个三角呈V字形,总结起来共有五种形态:凹弧形、斜弧形、V字形、鱼嘴形、平方形。而底部则明显比圭长出一截并带有装饰性扉棱,按照高古玉器“形必有用”的原则,玉璋的拿法很可能是用手握底而持,这就与玉圭有着明显不同,从敬畏程度来说要比玉圭差一档次了。此时,就到了要考虑玉璋从何而来问题的时候了。从它与玉圭的关系来看,它也是出自远古兵器无疑。但是什么兵器呢?难道跟玉圭一样也是石斧吗,又显然不是。否则干吗要将石斧最重要的顶部削来削去变成璋呢,要知道石斧的刃在顶部,破坏了顶部就不是斧了。
在《古玉图考》里还有一种璋的图示,它被单列出来,叫做“牙璋”,就是金沙玉璋里斜弧形顶部的那种。如果把这种牙璋横过来,我们几乎马上就可以找到它的源头——是玉刀。在考古发现中也可以找到这种渊源的证据:金沙的刀形玉璋和三星堆遗址的刀形器十分相似,而三星堆的这种刀形器又与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纹饰相近,足见三者之间是有演变关系的。而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是绝对的中原文化,至此,可以说玉璋应该就是由玉刀发展而来。
《古玉图考》·牙璋
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夏代七孔玉刀
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夏代七孔玉刀
这两个相距几百年的玉刀,几乎揭示了玉刀形制演化与牙璋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也就解释了它与玉圭虽然皆是远古兵器的后裔,但为何到了玉礼器里,地位却相差甚远:因为玉圭的前身玉斧是王权的象征;而玉璋的前身玉刀却只是个为王权护驾的仪仗器而已。同时,这也说明了玉圭为什么进入六瑞,成为王与诸侯的身份信物,而玉璋在六器之外获得的却是另外一种身份。《周礼·春官·典瑞》:“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其注曰:“牙璋,若今之铜虎符”。牙璋是兵符!这就把玉圭和玉璋的来龙去脉解释的节节相扣了:作为兵器的石斧,变成了象征王权的玉斧,又变成了作为王权信物的玉圭;作为兵器的石刀,变成了护卫王权的仪仗玉刀,又变成了同样由王权指挥的代表兵权的兵符——玉璋。
四、赤璋何物
当然,兵符只是玉璋的兼职,它的正差依然是六器之一:“以赤璋礼南方”。《冬官·考工记》一共记录了三种玉璋的尺寸:“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厚寸,黄金勺,青金外,朱中,鼻寸,衡四寸,有缫,天子以巡守;牙璋中璋七寸,射二寸,厚寸,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玉璋礼南方,南方属火,代表的是炎热的夏季,配祭的也是带着两个“火”字的炎帝,自然根据五行原理此璋必须是红色的,就是赤璋。
但这里就出了一个很尴尬的事情,在自然界里就没有红色的玉!除非是使用红玛瑙。确实,从史前文化开始,玛瑙就作为玉的第一备胎使用。从史前文化一直到战、汉时期,组玉佩里都有红玛瑙制作的玉管、玉珠存在,不过还没有发现过用玛瑙制作的大器,更遑论礼器。试想一下,同为六器,其他几种都是用上好的和田玉制作,唯独玉璋用属于“假玉”的玛瑙制作,这不是故意轻视南方的“王气之神”吗。
因此,所谓赤璋绝不可能是玛瑙制品,那么就只有一条路可行,就是染色。给玉染色在中国是历史非常古老的,所以后来才能在古董做假的领域里,把假玉色做得如此神乎其技。在金沙出土的玉璋上已经见到,有的纹饰上饰有朱砂。
金沙文化带朱痕的玉璋
根据金沙玉璋与西周玉璋的联系,我们大约可以猜测,西周礼南方的赤璋之“赤”极可能是来自于朱砂。玉璋这种和玉圭一样来自于远古的遗绪,到此时不得不染面示人——为了汉儒的新儒学理想。
朱元璋有四个名字,一般人只知道俩,另外两个鲜为人知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传奇人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朱元璋也有人们许多不知道的一面,比如说他的名字就有四个之多,但一般人最多也就知道两个。那么朱元璋的四个名字都是啥呢?这些名字又有着哪些含义呢?且看【纵横五千年】的编者独孤雁一一道来!
咱们先说“朱元璋”这个名字,这是他加入义军之后所起的。璋是古代玉器的一种,所谓“璋,剡上为圭,半圭为璋”,另外璋这种玉器非常锋利。“元”指的就是元朝。“朱”字与“诛”同音。合起来就是“诛元璋”,朱元璋改名正是表示自己解决反元的决心,寓意自己是诛灭元朝的利器。
咱们再说第二个人们比较熟悉的名字“朱重八”!众所周知,朱重八这个名字是朱元璋早年时用的。话说朱元璋家里的情况是这样的,祖父名叫朱初一,父亲名叫朱五四,大哥叫朱重五,二哥叫朱重六,三哥叫朱重七,老四就是朱重八啦,也就是朱元璋。
读者可能会纳闷了,朱元璋家是搞数学研究的么,名字怎都是数字呢?这里面还真有一段历史。原来在元朝时期,“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也就是说在元朝,底层百姓没什么功名的,不允许取名,只能用排行和父母的年龄相加,作为名字。
朱元璋家的这种情况应该是用兄弟之间的“行第”来的,朱元璋的父亲排行第四,朱元璋排行第八,当然他们的这种排行是在家族内部的排行。比如说朱元璋的大伯叫朱五一,朱五一有四个儿子,名字分别叫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四,这四位是朱元璋的堂兄。
接下来再说第三个,这个是朱元璋的“字”。根据《明史》记载,“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也就是说朱元璋也可以叫朱国瑞。古代人和现代人是不一样的,有名有字,古代男子成年后,不便直呼其名,于是“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字本来是朋友之间称呼的,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估计谁也不敢称他为“国瑞”了。不过“国”、“瑞”,这俩个字依然是需要避讳的。临川侯胡美原名胡廷瑞,后来就因避瑞字,改名胡美。曾割据一方的方国珍投降明朝后,也得改名方谷珍。
最后再说说朱元璋的第四个名字“朱兴宗”,估计这个知道的人寥寥无几。话说朱元璋发达之后,总觉得自己家族成员的名字太土气,于是他先给父亲朱五四改了名,改为朱世珍。接着朱元璋又给自己三个死去多年的兄长改了名,大哥朱重五改为朱兴隆,二哥改为朱兴盛,三哥改为朱兴祖。
改完之后,立马显得“高大上”啦!咱们再加上朱兴祖,连起来看不就是“隆盛祖宗”嘛。朱元璋的寓意很明确,而且眼下自己做的就是“隆盛祖宗”的事儿。不过知道朱兴宗这个名字并没有传播开来,人们还是更习惯叫他朱元璋!
参考资料:1.《明史》;2.《说文解字》;3.《鸿猷录》
------------------------------
品读千年变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请关注【纵横五千年】
微信公众号:纵横五千年
用美玉起名,不光吉利还霸气
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就认为玉有天然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是权威、高贵品格的象征养对玉石的崇拜之情,充溢了上下五千年。
古代早期,“玉”和“王”是同一个字,后来为了区分,就在“王”字上加了一个点,比喻王者腰间佩戴的东西,也就有了“玉”字
古人创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也就是斜玉旁汉字,比如琪,瑞,琼,班等等。虽然几乎都是好字,但是却有等级高低之分。
这些字可以大致分为:第一梯队:礼玉和瑞玉
第二梯队:配饰或装饰玉
第三梯队:普通玉或玉器
第四梯队:似玉非玉的美丽石头
其中第一梯队中:
璧:
琮:
圭:
璋:
琥:
璜:
图中介绍了对应的含义,器型及用途。用这几个字起名,自然贵不可言,霸气外漏,气宇非凡。
但是,起名用字不能一味图大图强,还要结合看自身是否承担的了,德不配位,容易有反作用。每日一字:琰
若论中国古代的女文学家,蔡琰当在其列。蔡琰字文姬,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之女。她博学有才辩,且妙于音律。在汉末董卓之乱时为南匈奴所获,在南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赎回。她曾奉命忆补其父散佚典籍,文无遗漏。她曾作《悲愤诗》两首,一首为五言体,为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之作,相传《胡笳十八拍》亦为所作。
中国人爱玉,既喜爱玉的温润,也喜爱玉所象征的美好品德。琰即为美玉的一种,故常用于人名之中,以寄托美好期望。琰字从玉炎声,《说文解字》言“琰,璧上起美色也”,严格意义来说,琰是圭的一种,指上端斜削成尖锐的形状的圭。
古籍中常用“琬琰”指美玉,如《楚辞·远游》中说“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琬也是圭的一种,两者皆为玉名,古人常用玉之美好比喻人之美德,因此琬琰也就用来比喻品德或文辞之美,《楚辞·七谏》言“厌白玉以为面兮,怀琬琰以为心。”即是在说自己施行清白,心面若玉。《抱朴子·任命》言“崇琬琰于怀抱之内,吐琳瑯於毛墨之端。”是说内心崇敬美好的品德,笔端挥洒出优美的诗文。
中国古代对于玉器是极其看重的,而圭是西周玉器六瑞之一,琰又是圭的一种,所以认识琰,必然先要认识圭。《说文解字》言“圭,瑞玉也,上圜下方”,圜,古通圆,许慎所理解的圭,应当是下部为方形上部为圆形的玉器。又说“剡上为圭,半圭为璋”。剡是削尖的意思,又有锐利的意思,与琰相近,有的时候也会写成琰。而根据汉代画像石和碑刻上的有关图形,圭应该是一种扁状的玉器,其底部侧边与底边交接成直角或近似直角,底部与中间整体呈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上部两侧边斜削而上,至顶端成一个尖锐的锋,有的时候也这个锋变成了圆形的(也就是许慎所理解的圭了)。
在认识了圭的形状之后,再去看看圭的作用和种类。圭在古代主要的作用,一是当做礼天地四方以及祭祀祖先鬼神的祭器,一是象征身份的瑞器,一是用作盟誓之质,还可以用来观测时间、丈量土地,等等。而用作不同的功能时,所使用的圭不同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圭有大圭、命圭等多种种类,因为大致形状基本固定,其定名主要与其形状的小差异、颜色、质地、尺寸、长短有关。
那么回过头来看琰。我们一开始说,琰是上端斜削成尖锐的形状的圭,相比一般的圭,琰是在圭的顶部削尖,更为尖锐锋利。据《周礼·典瑞》说,“琰圭,以易行,以除慝。”郑司农曰:“琰圭有锋芒,伤害征伐诛讨之象,故以易行除慝。易恶行令为善者,以此圭责让喻告之也。”琰圭是“王使之瑞节”,瑞节即玉节,指古代朝聘时用作凭信的玉制符节。古代将琰圭作为征讨不义的符信,诸侯有不义者,王便命使持琰圭之节执之。
那么总是和琰并称的琬呢?“琬圭,以治德,以结好”。琬,犹圆也,琬圭是一种上端比较圆的、没有棱角锋芒的圭,所以说它“治德”“结好”。所以这样来看琬琰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锋芒。而将两者并称,是因为他们都是王使之瑞节,都在征恶辟邪、互结友好之中发挥着作用,无论是否有锋芒,其用意都在于让人们去掉不好的行为、做一些好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玉圭的名称在演变之中,逐渐成为美玉的代称,而不再专指某一种。千年的玉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之中,而人们喜爱玉,更喜爱玉所代表的的高尚情操。因此人们在使用的时候,也更多的是借助其美玉的内涵与品德的比喻,希望以玉为名,能拥有如玉一般高洁、晶莹、温润的品格。琰是如此,琬、环、珍、琼、瑶、琳、琅等等,都是如此。
以玉为名,怀玉在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施希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