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字五行属什么(晴字五行属什么寓意女孩名字)
浅谈中医学“时”概念的基本特征
文|张医生
编辑|张医生
在我看来,中医学的“时”是一个范畴化的概念,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体系。
今天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中医学“时”概念的基本特征:基于体验的认知属性、语义多样性、多重关联性。
1. 基于体验的认知属性
虽然“时”的概念是中医学理论的一部分,但根本上来讲,“时”首先是一个词汇,是一种语言现象。中医理论的形成是基于体验,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基于人类体验。
因此,“时”概念也具有基于体验的认知属性。
首先,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基于千百年来人们对于自然万物、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医疗实践的观察、体验与验证,是体验哲学在医学体系发展中的体现。
正如《易传·系辞下》所载:“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仰观于天则察日月运行、昼夜交替;俯观于地则知寒热冷暖、生长收藏;近取诸身则明五脏六腑、筋脉骨肉;远取诸物则见根茎叶果、血肉有情。
如此诸多具体的物象构成了古人对天地万物、时间、空间以及人类自身生理病理现象的最基本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直接的观察、体验、劳动实践经验以及临床诊疗经验,是构建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和源泉。
中医的天人相参观、四时五脏论、三因制宜等理论都生动地体现着人们这些最朴素的观察与体验。
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经历了人们对自然界、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现象的体验、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复杂过程,是认识和实践反复作用、相互验证的结果。
这个过程恰恰见证了体验哲学的主要观点:经验的获得离不开人的身体与心智,人类身体的结构、功能决定了人类的认知方式。
人们通过身体的体验获得经验,经验通过认知加工和处理,初步形成语义、概念、范畴、推理链条等,进而建立中医理论体系,并逐步完善。
语言的形成过程也同样具有体验性。
德国哲学家赫尔德认为,语言的发展过程是“现实—体验—认知—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为人类提供了感知和体验的空间与客体,人类用复杂的感官与身体进行感知与体验。
最初的体验是无意识的,但在心智的作用下,人类开始加工处理繁杂的体验,形成对世界的理性认知,并将这些认知具化为语言或文字。
由此可见,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既是认知的基础和起点,也是语言产生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因。语言在本质上源于人类的体验活动,“所有词汇的所有意义最终来自身体经验”。
因此,词汇的语义研究和概念化研究也应该始于体验性。
中医学概念“时”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时间”,更不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所定义的“时间一维,朝着一个方向驶去,是不可分割的过程整体”。
中医学的“时”,源于古人对“天”的观察和对日月运行的体验。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
也就是说,四时轮回、万物生长是“天道”的体现。
“时”概念的产生和特征与人们对大自然和天象的观察密不可分。“时”字为描述日月运行而产生,原意为“太阳的运行”。
中医学的“时”,既不是一维的,也不是单向的矢状线,而是兼具线性、方向性、循环性、连续性和可分割性等特征的复杂概念。
“时”的线性特征和方向性特征源自于人们对“时光流逝,永无休止,且无法重复”的体验。
“时”的循环性的动态特征源自于人们对日月运行状态的观察,日月的周期性运行产生了四季更迭、昼夜交替的现象,植物生长和人的生理现象也都有明显的时间节律。
“时”具有可分割性,《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然而,“时”的周期性循环运动又具有连续性,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这些概念特征的形成都是基于人们对日月运行、万物生长和人体自身生理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形成理性认知,并进一步具化为概念和文字表达。
2. 语义多样性
一词多义是自然语言中的常见现象。其普遍性和必然性是由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无限性决定的。
宇宙是无穷的,在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新的发现、新的思想、新的创意、新的事物和新的理念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假如人类坚持“一词一意”,新词的数量将无限增长,并超出人类认知和记忆的能力限度,最终导致语言表达的混乱和知识传承体系的崩塌。
这也违背了人类语言发展的经济原则和认知规律。
人类在对新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倾向于从自身体验出发,用已知的和熟悉的关联未知的和陌生的,这样人类就能够用最小的认知成本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
这种从已知向未知的拓展常常赋予词汇以崭新的含义,延展语言,扩展原有的词义范畴,从而形成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
作为最古老的汉字之一和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时”在人们对世界数千年的认识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被赋予新的意义,最终构建了我们今天所见的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体系和语义范畴。
根据《中医经典词典》,在中医学经典典籍中,不同语境下,“时”的义项多达 16 个,包括四季、季度、时间、时候、天时(即即日月星辰运行及气候寒温变化的规律)、主时、应时、相克之时、四时主气等等。丰富多变的语义和跨越时空的复杂语境使得“时”的正确解读成为很多典籍的重点。
笔者仅讨论“时”的语义多样性特征。
3. 多重关联性
“时”概念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多重关联性”。中医学重视时间范畴,无论是人体生理病理研究,还是诊断和治疗过程,都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
作为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与道、气、神、机、阴阳等核心理论都密切相关。
“道”即宇宙万物按照一定时序自然而然的变化,故“时”与“道”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古人坚持时是“以身为度”,与人的活动存在密切关联,把时间定义为生命化的时间,而生命的本质在于气化,生命化的时间也不外乎为一种气化的时间,时间也就被贴上了“气”的标签。
对气的认识也是时间性的。《管子·四时》云:“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阐明了时与阴阳五行的相互包含、相互作用。
同时,时与神又以阴阳五行为中介相互关联。《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神明之府也……阴阳不测谓之神。”
“时”与上述核心概念的相关性研究,无疑会为中医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时研究提供新的路径。
尤其是“时”与“机”、“时”与“顺势思维”的渊源都是以往研究未曾涉足过的,对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都有着深刻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