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的来历和含义(苏东坡名字的来历和含义)

煮酒送别 2024-02-18 01:35:53 网友整理

姓名趣谈之二 名人轶事

因缘得名 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生于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出生。那天是八月三十,赤日炎炎。林则徐的父亲叫林宾日,是个在三家村训蒙童的穷教书匠,家徒四壁却洁身自好。林宾日因妻子分娩在即,接生婆也进了门,他自己便去镇上想买点龙眼等滋补品回家。

正巧,福建巡抚徐嗣曾从乡下察看灾情回衙,差役鸣锣喝道,随从们拥簇在大轿的前后左右。不想半路突然阴云密布,雷声隆隆,顷刻间大雨瓢泼如注。徐嗣曾是个体察民情、关心手下的好官,他当即吩咐众人找地方避雨。可是这儿旷野茫茫,唯见山边有间破旧小屋,众人赶忙去檐下暂避。

突然,屋内传出一阵婴儿坠地的呱呱啼哭声,正巧林宾日也在此时赶了回来。他见一位堂堂二品红顶花翎大官员居然站立在自己家门口,大吃一惊,也顾不得满地水淋淋,匆匆跪拜。徐嗣曾双手把林宾日搀扶起来说:“古人云:‘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你为大清国生了一个好子民——说不定将来还是栋梁之材,不能拜、不能拜,本官还应该祝贺你才是哩!”林宾日见这位巡抚大人和蔼可亲,全无半点官架子,内心十分感动。为纪念这次天造地设的奇遇,他兴奋地给儿子取名为则徐,希望儿子的前程能徐嗣曾一样高官显贵。 想不到徐嗣不经意的一句祝福话,竟预言成真。50年后林则徐果然成了湖广总督,封疆大吏,功名远在徐嗣之上。

偶然得名 冯玉祥本名冯基善,字焕章,是按照家族中“基”字的排行取的。十一岁因家境贫寒失学,只得住在父亲的营盘里自修功课,其父希望替他补上兵额,领得一些“恩饷”以补助家庭用度。当时他父亲所在的清朝保定府五营练军是著名的“父子兵”,意思是老子退休,由儿子顶名补替,普通外面不相干的人是很难补得上的。有时即使一年半载能出一个缺,就有许多人争着补,各方面托人保荐。所以他补了好几次都没补上。他父亲的同营好友虽然知道他们的家庭境况,但由于彼此都是在贫困中挣扎的伙伴,除了在精神上给予安慰外,没有什么办法能帮助他们。

有一次,营中出了一个缺额,外人还不知道,同营的苗管带就说,这一回把冯大老爷的儿子补上去。旁边有人问:冯大老爷的儿子叫什么名字?苗管带经此一问怔住了,因为他并不知道基善的名字。有人对苗管带说:我去给你问问吧。苗管带怕来往一趟,耽误了时间,缺额又让别人抢走了。于是赶忙拉住那人,连声说:我知道,我知道。随手写了“冯玉祥”三字。 这次补兵,经苗管带随便一写,“冯玉祥”这个名字就沿用了下来。本名冯基善反倒不为人所知了。

因错得名 李四光原名叫李仲揆,排行老二,秀才老爹希望他将来金榜题名之意。十三岁上一个偶然的机会改了名。1902年李仲揆走出黄冈老家,到武汉考取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官办小学堂。 李仲揆下船以后,打听了好几个人,才找到了南路高等小学堂,怯生生地走进 去办理报考的手续。买了一张报名表就填写起来。或是激动,或是疲惫, 李仲揆自己也不知是怎么搞的, 提起笔来,在姓名栏下端端正正写下的不是“李仲揆”,却是“十四”两个字。 当他发现这个错误的时候,“十四”已经无可挽回地摆在姓名栏里。他急忙将 “十”字改成“李”字,这“四”字却是不好改动的了。

重新买一张报名表吗?他 只带了借来的不多的一点盘缠,付了船钱和饭费,他已无力再买第二张报名表。就 叫“李四”吗?那多不好听,平常人们举例到什么不相干的人的时候,就用“张 三”、“李四”来代替,他不愿意自己就叫这样一个名字。 还有补救的办法吗?李仲揆冷静下来想了一会儿,又抬起头来环顾四周。这是 一所旧皇太子殿改建的学堂,大厅正中,挂着一块横匾,上面的油漆虽已斑驳,大 匾上的“光被四表”四个大字,还清晰可见。 “光被四表”――李仲揆的目光停留在那儿,他得到启发,提起笔在“四”字 的下面,加上一个“光”字。 “李四光!”仲揆端详着自己给自己起的这个新名字,觉得很高兴。“四面发光,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多么响亮的名字啊! 从此,李四光成为李仲揆的大名,也就是著名科学家李四光。

因名字找麻烦。彭德怀原名彭得华,家里兄弟三人,他是长子,二弟叫彭金华,三弟叫彭荣华,都以华为字,本无什么特别含义。另外,他还给自己起了个号叫“石穿”,不外是鼓励自己要有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精神。后来,他依据《论语》中“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的说法,改名为“彭德怀”,意为自己不想升官发财,置田买地,而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多为人民办好事的人。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因为彭德怀讲真话,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集团”主要成员。“理论权威”兼“整人专家”康生在批判彭德怀时,就把他早已弃置不用的老名翻出来,还别出心裁地进行诠释:“你彭德怀,早年起名叫‘彭得华’——为什么?不就是想一人得有中华吗?说你是野心家,一点都不冤枉!还起个号叫‘石穿’,水滴石穿,搞阴谋嘛!”

还有一个人也很冤,这人叫王百得——他原名不叫这个,而叫王白旦。一听这名字,就不难明白他出身草根。事实也如此,他是河北省太行山区井陉县地地道道的农民,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在太原钢厂当工人,因为机灵,学东西快,后来作为骨干“支援”到齐齐哈尔的北满钢厂。

1969年,工农兵吃香,像王进喜等劳模都上去了,这位老实的白旦同志,也被选为九大代表,去了北京。4月24日下午,九大进行正式选举,当宣布中央委员候选人、工人代表王白旦以全票当选时,会场立即响起一片议论声——大家奇怪,怎么选个“王八蛋”做中央委员?后来,在小组会上,周总理也忍不住说了一句:“王白旦,这名字念白了不太好听啊。”时任“”小组组长的陈伯达文采出众,当即道:“我给他改个字,‘旦’字底下加一竖为‘早’,音变意不变。”既然是中央首长过问,那就改呗。次日,九大中央委员名单正式公布,“王白旦”变成了“王白早”。而且,这新出炉的王白早一回到齐齐哈尔,就被任命为厂党委副书记。

然而,福兮祸所伏,他很快因为这个名字倒了霉:1970年8月,在庐山召开的九届二中全会上,陈伯达因为支持在政治上被判了“死刑”,有人就提出了陈伯达为“王白早”改名一事,提议成立专案组,好好整他一下。幸而周恩来出面表示:“改名是我的提议,陈伯达改的。这件事我负责,不能叫工人同志背包袱。”

事已至此,本可了结,偏偏又冒出来自告奋勇道:“我再给他改一个名,在原基础上再加几笔,叫王百得吧。”主席夫人赐名,还能说什么?捏捏鼻子接受吧——于是在党的十大上,王百得又成为一名中央候补委员。“”结束后,这“王百得”又成问题:陈伯达、都给你改过名,这不搭上了两个集团么?这是什么性质?于是,王百得被列为市“揭批查”的重点审查对象。从1978年起,先是被审查8个月,等待处理则延续了3年多。等到审查组将所有电文、信函查了个底朝天,看不出他与陈、江有什么“特殊关系”后,才解除审查。有人建议王百得把名字改回去,免得沾晦气,王百得却来了倔劲儿:“名是名,我是我,改不改有什么关系。”这倒多少能看出此君的耿介。

《清稗类钞》中曾记录了历史上最为有名的谐音案“慈禧恶王国钧之名”。这段掌故说的是江苏举子王国钧,清同治戊辰年进士,殿试列入前十本卷子,进呈御览时,慈禧因王国钧三字之音义与“亡国君”相同,触痛自己的心事,非常恼火,于是将其扔在一边不予理睬。后来随便给了一个闲差,在山阳县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后因才能卓著被选为云南某县令时,未到位就死了。

因名生事。有个吴姓老汉,生有四子,因族里排到“耀”字辈,便分别取名为:耀中,耀华,耀民,耀国。中,有好事者一琢磨,可琢磨出大问题来了:这不是吴(吾)耀(要)中华么,分明是想要回大陆呀。这还了得!可怜吴家全家因此遭殃。

因名字成富贵。清乾隆五十四年乙酉科开考时,乾隆皇帝已经79岁高龄。年龄问题,成为他主要的心理负担。殿试后,阅卷大臣将前十名的卷子呈送他审定。当乾隆看到第十名时,见其人名叫胡长龄,不免心中一动。“长龄”两字,不是意味着长命百岁吗?于是大笔一挥,钦点胡长龄为状元。

南宋的文天祥在殿试对策中,直指时弊,慷慨激昂,下笔千言,阅卷官们无不惊叹其文采,但有人认为言辞过于激烈,锋芒毕露,怕皇帝看了不高兴,就排在了第七名,理宗皇帝审阅试卷时按顺序从前往后看,发现文章没有什么新意,当看到第七篇时,不有精神一振,仔细读去,只觉情理通达,见解深刻,便把主考官叫来拆开密封的卷头看姓名,一看叫文天祥,当时朝廷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皇帝看到文天祥之名,不由自主地说:“天祥者,宋之瑞也。”于是高兴地提笔点为状元,主考官把皇帝的赞誉告诉了文天祥,于是文天祥就把宋瑞作为自己的字。 

明朝永乐22年(1424)年殿试,原拟第一名是孙曰恭,当大臣们把写好的名单呈明成祖朱棣过目时,朱棣一看就说不行不行,孙暴怎能做状元呢?古人直行书写,“曰”和“恭”连起来看,就像个暴字,

最后按皇上的意思,将第三名的邢宽点为状元。朱棣为什么忌讳“暴”字而推崇“宽”字呢?应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本来没有资格当皇帝,是通过阴谋和暴力夺取皇位的,害怕别人说他残暴,

所以对暴力有着特殊的敏感,他晚年力图树立宽厚仁慈的形象,所以邢宽得了便宜,因为朱棣认为邢宽这个名字隐含着“刑政宽和”的意思。

清朝光绪29年(1903)年,正逢慈禧太后70大寿,这一年的殿试中,主考官们发现有个叫王寿彭的应试举人,寿彭意思是“寿比彭祖”,彭祖是传说中的老寿星,活了800多岁。为了讨慈禧欢心,考官们决定

拟王寿彭为第一名,呈太后审定。慈禧太后果然见到此名字很高兴,很顺利的点他为状元。

也有投机取巧临时改名的。咸丰皇帝即位时,有个应试的孙举人立即悄悄改名字为孙庆咸。开科后,虽然他的文章平平,但考官看的这个名字好,为博得新皇帝的欢心,遂将他录取为会试第一名。

  刘春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之中状元,实属偶然,还有一段趣事。 公元1904年7月,清廷照例又举行了一次殿试,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

  当时内外交困,忧心忡忡的慈禧太后正准备做七十大寿,想从科举之中得到一点吉兆。她首先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字迹流利清秀,文词畅顺华丽,内心颇喜。但目光一投向落款时,一股阴云陡然开起。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一见“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因为珍妃支持光绪皇帝改良,使慈禧太后十分不悦,后来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死,所以一见“珍”字便肝火上升;又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更使慈禧火上浇油。想起太平天国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还有再早以前一炮打死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袁崇焕……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人是她的克星,是无法容忍的,于是将朱汝珍在试卷扔到一旁。

当慈禧翻开第二份试卷时,心头又不禁高兴起来。因为第二份试卷是直隶(今河北省)肃宁人刘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加之直隶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大笔圈定,名列榜首,发榜时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而成了头名状元,经过主考官的保奏,为照顾社会舆论,朱汝珍的名字虽然没有抹去,也只得屈居刘春霖之后了。

改名得志 正统十四年,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土木之役”事件,郕王(即后来的代宗)面对也先的威胁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徐珵根据星象变化,别出心裁地建议将都城南迁,这一荒诞不稽的建议,遭到群臣的讥笑和反对。徐珵的名声大坏,致使多年未得晋升。懊丧之余,他转而大肆奉承阁臣陈循,又通过收买于谦的门生,求于谦为他在代宗面前美言和推荐,意欲担任国子监祭酒,代宗听说是徐埕,便鄙夷地说:“就是那个建议南迁的徐珵吗? 此人心术不正,任国字监祭酒之职岂不败坏了诸生的心术!”后来,徐理在陈循的劝说下,将名字改为徐有贞。后来才逐步晋升为右谕德,左副都御史、兵部尚书,武功伯华盖殿大学士。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