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字五行属什么(锌字五行属什么及解释)
字知字明|元素周期表中的汉字
现代化学里的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首创的。一开始是将63种元素依照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以表的形式排列,后来新增到 118种元素,这么多新的元素如何用汉字命名?新元素如钴、钯、钠、镉、烷、炔、烃、氯、氢、氮、氨等,这些字又是谁造出来的呢?中国人又是如何快速消化吸收现代科学的呢?
中国人开始普遍认识现代化学是在19世纪后期,比西方晚了一两百年。实际上,当清朝徐寿翻译《化学鉴原》时,化学已经是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如何将新的西方科学引入到我们原有的汉文化中,是新造字还是直接采用拉丁文或英文,对当时的化学学术界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如果真是用拉下文字或英文的话,我们现在看到的氧气就需要用 oxygen 来书写,用汉字大概要书写成“奥克西津”,那么念完118个元素的周期表大概需要现在四倍长的时间。
元素周期表中的汉字,许多是徐寿确定下来的,但“确定”不等于全部重新造字,他一开始选用的大部分的字,其实是来自于中国古代原来有的一些金字旁、火字旁的生僻字,徐寿不过是“废物利用”而已。
然而,元素众多,己有的字很快就不够用了,徐寿很聪明,他根据物理性质翻译了“氢、氧、氮、氯”(原文作“轻、养、淡、绿”),又根据形声法则,对于众多的金属元素,以金字旁加上音译之后的声符汉字组合,于是“钙、镁、钍、铋”等一大波新字出现了。
近代化学家们在翻译化学著作时,同样巧妙地将两个字的部分凑起来造出新字,读音也是两字相切而来。如“烃(碳氢)、羰(碳氧)、巯(氢硫)、羟(氢氧)”等。“烷、烯、炔”则为形声兼会意字,声旁分别取自“完”“稀”“缺”,以表示其不同的饱和度。
随着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科学大发展,以徐寿为启蒙者的中国化学家们的眼界越来越宽,造字也就变得更加完善。首先造字的规范性得到提升,最突出的贡献是元素周期表。如果仅仅用汉字排成周期表的序列,我们同样可以解读出很多信息:因为是形声字,所以不认识的字一概读半边,解决了读音问题;“气、石、水、金”四个偏旁说明了金属与非金属,以及常温下物理状态的问题;由《化学鉴原》脱胎出来的“氢、氧、氮、氯、溴”等还体现了其密度、生物、颜色或气味方面的性质,这让中国人学习化学元素比西方人还容易。
很多元素名称和明朝王室的姓名雷同,比如:永和王朱慎镭、封丘王朱同铬、鲁阳王朱同铌、临安王朱勤烷、唐山王朱诠铍、庆王朱帅锌、伊简王朱颙炔、唐靖王朱琼烃等一大批藩王。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些明朝王室子弟为何有如此奇怪的名字?
原来,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四房子孙,他考虑到随着子孙繁衍,可能名字会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字的方法。他为二十四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订了二十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凡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一个字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朱元璋孙子辈的建文帝朱允炆,他是“允”字辈,“火”行。
这些“五行字”看起来好像是朱元璋和宗人府为子孙后代造的字,其实绝大多数在《说文解字》《玉篇》《广韵》《集韵》里面都能查到。比如:
朱公锡的“锡”字:《说文解字》解释为“银铅之间也”。朱均铁的“铁”字:《说文解字》解释为“黑金也”。朱恩钠的“钠”字:《玉篇》解释为“打铁”。
朱恩铜的“铜”字:《说文解字》解释为“赤金也”。朱恩钾的“钾”字:《广韵》解释为“铠甲也”。朱帅锌的“锌”字:《集韵》解释为“刚也”。
朱诠铍的“铍”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大针也”。《黄帝内经·灵枢》中已经出现了“铍针”。
朱安汞的“汞”字:《集韵》解释为“丹砂所化,为水银也”。朱勤烷的“烷”字:《集韵》解释为“火也”。朱颙炔的“炔”字:《集韵》解释为“烟貌”。朱琼烃的“烃”字:《广韵》解释为“焦臭”。
徐寿大量地用这些生僻汉字对译西方的元素名,后来它们的本义逐渐被人们淡忘了,而大家常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也不会收录这些字的古义、本义,但是在阅读古书的时候,当然不能依照元素的意思,仍然需要依照古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