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姓好听稀少的男孩名字(邱姓好听稀少的男孩名字2个字)

相见陌路 2023-11-10 18:51:11 网友投稿

源于孔孟之乡的姓氏(16)——邱姓

邱姓发源地:山东淄博 山东济宁邹城邱姓总体概述:

邱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有351万,占全国0.27%。

寻根溯源:

丘姓主要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3、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邾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居者皆以\"丘\"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清满洲八旗秋佳氏改姓邱,又彝、蒙、苗、土等族均有邱姓。

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初,清末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得姓始祖:

丘木。西周初年,姜太公吕尚作为开国功臣,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定都营丘。据传,太公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简化君臣之礼,又鼓励百姓利用本地鱼盐资源发展生产,齐国呈现出一派祥和富足之景象,太公受到国人拥戴。后因故将营丘改称临淄,太公之子木怀念都城故称,遂以地为氏,人称丘木,丘木后人遂沿用丘姓,奉丘木为得姓始祖。因“邱”姓为“丘”姓避讳加邑旁而来,实属同源,故丘木亦为邱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丘、邱二姓同源,故此处所述主要为丘姓播迁内容。丘姓发源于山东,早期主要向西、向南播迁,故很早河南境内便有丘姓名门望族,开基始祖为丘穆,世居河南卫辉府封丘县。秦汉时期,陕西、浙江、内蒙等省均有丘姓。西汉陕西扶风人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后因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吴兴(今属浙江),后成吴兴一带望族。此期,丘穆一支后人丘言封临海王,移居山东;丘和居开封府林村;丘茂平迁福建汀州上杭县。东汉应劭所作《汉书·楚元王传注》载“邱,姓也。”可见,邱姓最迟出现于汉代。汉以后,偶有丘姓为避孔子圣讳,改姓邱,数量极少,故历史上邱姓名人寥寥无几,五代十国时学者邱光庭为其一。魏晋南北朝时,河南光州固始丘姓为避战乱,与林、黄、陈、郑、詹、何、胡姓(史称“入闽八族”)一同南下,初居福建莆田,后分支长汀、上杭等地。丘穆一支传至四十七世丘宏达,于东晋永和年间迁居四川,后人又有迁河南,转福建汀州宁化等地,遂广播福建、广东省境。另外,此期陕西扶风一带丘姓族大人众,遂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唐代有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丘姓有随行者。宋代,福建有较多丘姓居住。上述入闽八族中丘姓有入粤分支,居广东饶平、梅县、龙川各地。北宋中叶,河南丘 秀一支迁福建莆田,其子丘成实,徙广东饶平。明代,贵州、云南等地也有丘姓聚居点。丘 秀后人又有迁福建长汀、上杭,转广东镇平等地者。陕西、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地有山西大槐树丘姓移民入居。清初,入台者多出闽、粤之地,此二地丘姓又多属丘 秀派下。又雍正三年,下诏避孔丘名讳,天下丘姓多改姓邱,至此,邱姓始成一大姓氏。今日邱姓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湖北等省多此姓,四省邱姓约占全国汉族邱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

郡望堂号:

邱(丘)姓郡望主要有三个:

1、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2、吴兴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

3、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

堂号:“河南”、“吴兴”、“扶风”、“敦睦”、“砚耕”、“思敬”、“忠实”、“文庄”等。

宗族特征:

1、邱、丘二姓本同宗,邱姓主源于丘姓。

2、历史上邱(丘)姓名人多见长于文艺诗歌方面。如唐代有诗人丘为,宋代有画家丘士元,元代有诗人丘一中,明代有大学士丘濬,清代有戏曲家兼画家丘园等。

3、丘(邱)姓堂号多取之有典。如“文庄”、“砚耕”分取丘濬、丘寂之事典。

4、丘(邱)姓字行辈份斟字酌义,读来意远。如清代邱吉成纂《邱氏族谱》,载河南商丘邱姓一支字行为:“元裕新德,圣传书宝,常荷国恩。”

邱氏名人:

丘灵鞠: 吴兴人,南齐长沙王车骑长史。才华横溢,有文集及《江左文章录序》传世。

丘行恭: 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大将军。勇武善骑射,因功斫石为人马,立像于昭陵阙前以旌之。

丘光庭: 吴兴(今属浙江)人,五代十国时学者。在哲学上,坚持元气论,并据此解释潮汐成因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著有《海潮论》等。

丘处机: 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亦为龙门道创始人。成吉思汗尊其为“神仙”。著作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石番溪集》等。

丘濬: 琼山(今属海南)人,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廉介持正,嗜好读书,熟知典故。著《大学衍义补》等。

邱象升、邱象随: 系兄弟,清代江苏山阳(今淮安)人,皆吏,以诗文闻名,并称“二邱”。兄有《南斋诗集》、《白云草堂集》等,弟有《西山纪年集》。

邱心如: 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清代女作家,晚年曾设帐授徒,著有长篇弹词《笔生花》。

邱远才: 广西人,太平天国“淮王”。作战勇猛,有“邱老虎”之称,同治七年三月,在冀中饶阳战役中阵亡。

邱宝仁: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后任北洋海军左翼前营副将,在与日舰激战的黄海一役中,退守威海卫,所乘来远舰遭敌偷袭,其下落不明。

邱逢甲: 广东蕉岭人,近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其诗多爱国篇,风格近杜甫、陆游诸家。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邱少云: 四川铜梁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受命与战友们潜伏于敌营附近,后不幸被敌燃烧弹之烈火烧身,为了不暴露部队埋伏地点,忍受剧痛,丝毫不动,以至壮烈牺牲,换取此役胜利,年仅二十二岁。

邱会作: 江西兴国人,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丫霸!原来福州话里有这么多的文言文

福建历史中有一段意义深远的事件——"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根据《三山志》记载:"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其中有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建安(今建瓯)及闽东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福州长乐人,林姓。笔者村中族谱中亦有记载林氏起源与入闽:殷商太师比干被商王朝纣王所害,正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后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寻找比干后嗣,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夫人携泉归周。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姓林名坚。后为躲避战祸,从洛阳一路南迁,直至入闽。

史料中也有记载闽太祖王审知,为河南固始人。

闽太祖王审知

福州人作为古代中原移民的后代,如今的日常口语,其实还是保留了相当多的古时汉语发音和词汇。说福州话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并无不妥。福州人日常对话,可以说是文言文对飙现场。现在,掌握“福州话”这门“外语”,也是相当“霸”!今天就举例聊聊还活在福州话里的古文。

先来看看称呼。

“你”福州话说“汝”,可以追溯到西周时《诗经·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他”福州话说“伊”,有著名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自己”福州话说“自家”,唐《望夫词》有:"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父亲”福州话说“郎罢”,“儿子”福州话说“囝”,唐朝顾况有诗:“囝别郎罢,心摧血下。”

“男孩”福州话说“丈夫囝”,早在《战国策》里有:“非徒不爱子女也,又不爱丈夫囝特甚”。

“儿媳”福州话说“新妇”,早有《战国策·卫策》:" 卫人迎新妇。"

“客人”福州话说“人客(侬客)”,有唐朝王建的《田家留客》:“人客少能留我屋,客有新浆马有粟。”

“老师”福州话说“先生”,在《礼记·玉藻》中:“﹝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 孔颖达疏:“先生,师也。”

福州话;这样啊

还有日常用语也藏着文言文。

“喝”福州话说“歠”,读chuò,《楚辞·渔父》里有:“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

“站”福州话说“企”,三国时有何晏《景福殿赋》:“鸟企山峙。”

“今天”福州话说“今旦”,“明天”福州话说“明旦”,《史记·孟尝君列传》有:“今旦代从外来。”

“傍晚”叫“半晡”,“晚上”说“暝晡”,“半夜”就是“半暝”。暝,《玉篇》有注:夜也。晡,本义指一天中的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汉书》有:“贺发,晡时至定陶”。

“上学”说“去斋”,“放学”说“放斋”,古文有《陶侃》:“(侃)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

“瘥”指病已去体,病有好转,音chài,《续世说》有“患既未瘥,眠也不安”。福州话音似chā,比如福州人会关切地问人说:“今旦瘥些了吗?”

“看”叫“觑”,就是面面相觑的觑。

“晒”说“曝”(pù),有一曝十寒之说。

“明白”直接说“白”,古有《荀子·天论》:“功名不白。”

还有“厨房”说“灶前”,“筷子”说“箸”。“锅”说“鼎”。

“很”福州话叫“ya”,至于为什么叫ya,我也不清楚。

虎纠丫霸!

邱燕原创诗歌散文佳作欣赏:老家过年

老家过年

文/邱燕

传统的过年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开始的,小年这一天传说是辞灶日,请来的灶君,已在人间饭屋的墙上待了一年,体察百姓疾苦,二十三这一天,灶王爷吃一顿甜食,让他“上天言好事”,打发灶王爷上天。从这一天开始,人人说话都很注意,和和气气,害怕让神灵听到争吵声,怪罪下来麻烦大了。

小时候我是在老家肥城长大的,肥城的西南角上有几个村庄,分别是前衡鱼、后衡鱼、东衡鱼,三个衡鱼呈锐角三角形分布。衡鱼据考是史圣左丘明的故里,据传我们就是左丘明的后人,此事一直到前些年台湾的邱姓族人,来衡鱼认祖归宗续家谱才明朗起来。逢三逢八是东衡鱼大集,年二十三,年二十八两个大集,人们必定要来集上购买年货,我们都称之为“花花集”。

每年的花花集,是附近十里八乡——远不止十里八乡,所有的父老乡亲都要赶的集。走出家门,就有同伴,走下我家的石坝子,赶集的人就三五成群了。人们都拿着布袋背着筐或挎着篮子,都朝着一个方向急匆匆赶路。一到东衡鱼南门桥时,各处汇集的人就开始熙熙攘攘起来,过了桥,东西两侧的河坝上又汇来一些人,除了买的就是卖的。人挤人,人挨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河里无鱼市上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吃穿住行的物品集上都全了,粮食,瓜干,鸡鸭兔子,猪肉,鸡蛋,鸭蛋,鹅蛋,年糕,青菜,粉条粉皮什么的。蔬菜不过就是些白菜萝卜芹菜香菜,像韭菜黄瓜等是见不到的。

花花集上最热闹的是炮仗市了。隔着几里地,就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人们不由的都加快了脚步,恨不得一步就到了。随着人群前行,往东北那条路上走,就远远的看到那些卖鞭炮的了,一个个站在桌子上,或者凳子上,用竹竿高高的举着点燃了的鞭炮,听不到嘴里吆喝着什么,空中弥漫着好闻的硝烟味,地上是一层鞭炮碎屑。大人孩子们都捂着耳朵,瞪大了眼睛看着,带着满脸的喜悦。那一刻,一年生活的艰辛都随着烟雾去了九霄云外。哪家鞭炮放得多,放得响,哪家就围观的多,卖的也多。

父母赶集只买生活必需,因为缺钱缺布票,至于要给谁添置衣物,也由母亲看着办,我们从不争,争也争不来。爸爸知道我们女孩爱美,要是不能给我们添置衣物,最后的年集上一定会给我们买回红头绳或着买回纸花来,粉红的大红的桃红的橘红的,都是鲜亮的绿叶,黄色的花蕊,十分喜庆。爸爸给我梳好头,戴上花,心里美极了。而这种纸花一般是看一场电影,跳一天房子就会被挤掉花蕊,折断花瓣坏掉的。而哥哥弟弟他们,爸爸就给他们一人发一挂鞭炮,就过年了。

进入腊月后,妈妈一般都是先滚下厚厚一摞煎饼,叠好了,用包袱包好,这仍是主粮。临近年根蒸几锅馍馍,馍馍是招待客人和走亲串友用的。拉着风箱烧大锅蒸馍馍,是我小时候最难以胜任的工作,那时人小,没耐心,一锅馒头先温水至半开,等妈和姐姐揉好了馒头放进锅里,需要停一停火,让馒头醒一醒,再开始烧火直到大开,大开后再计时半小时,才能蒸熟一锅。这个漫长的半小时啊,总是不到,往往得要跑到堂屋里去看几次表,那个分针才慢吞吞地指到点上。从锅里往外拾馍馍,也是技术活,总要趁热,馍馍才不沾笼布。趁热总是好烫手,妈教我舀上半舀子水,放到锅台上,蘸蘸手再拾,果然不烫手了。

看妈做豆腐,也是快乐的事。先提前泡上七八斤豆子,待到豆子都吸饱了水分,涨鼓鼓的都像刚刚成熟的样子,给豆子换上新水,用勺子一勺一勺均匀地往磨子上面的圆眼里倒豆子,水不能多也不能少。沫糊就顺着磨子流下来,白乎乎的,泛着白沫。碾这么一个豆腐的沫糊,一般需要大半天的时间。推磨子走在磨道里,一圈又一圈,我就想那拉磨的小毛驴是多么不容易啊。只是觉得好玩,我是绝不可能推完一个磨子的,姐姐哥哥他们都比我强。熬豆浆,满满一大锅,开锅以后,就得用小火,大火沸锅,沸锅后豆浆跑出来就做不好豆腐,不能糊锅,糊了锅豆腐有味不好卖。简易的小饭屋里,窗户上都糊了纸,因为做豆腐水汽大,爸爸又钉上了塑料纸,门口也不严实,保温不好,爸爸就弄了个草簾子挂上,里面也附了一层塑料纸。那时的冬夜特别冷,饭屋里是热气腾腾,妈妈爸爸姐姐忙活着,我和弟弟凑热闹,出来进去,围着锅台转悠。豆汁熬好了,我们拿碗排号,等着喝豆汁,豆腐脑好了,我们等着喝豆腐脑,幸福满满。只是后来才听妈说起,那个冬天,要不做豆腐卖豆腐,过年的吃的都不宽裕,没有什么可卖了换钱,过了年我们姊妹五个的学费书钱都没有着落,借钱也没地方借。就是那个冬天,妈妈有了许多白头发。

开炸,那时吃的都是豆油,有一年还是棉籽油,炸鱼炸虾炸肉,炸地瓜条,炸绿豆丸子,萝卜丸子,炸花生米,炸荠菜,深的瓷盆、筐子里铺上煎饼。棉籽油炸出来的东西发暗,但也无妨,根本不影响我们的食欲。炸货都是冒尖的一盆子加一筐子,这是过了年招待客人的主菜了。

剁馅子,一般需要一个上午的时间,一般都是白菜和荠菜两种,年三十的年夜饭,妈妈都要包素馅的饺子。过年的饭油水大,素馅饺子全家人都爱吃。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春节重要的事情。爸爸一支毛笔,哥哥姐姐帮着研好墨,四邻八舍都带着红纸来,有人负责裁纸,有人给爸爸拉着纸,写完一副晾上一副,不能弄混了。爸爸根据各家情况给他们写春联,一般说出词来,都十分如意。打发走邻居,该贴自家的春联,贴福字了,院子里树上贴是“满院春光”,小仓屋墙上贴的是“丰”,影壁墙上是“迎门见喜”,大门的门框上,上联是:父耕子读耕耕读读,下联是:母贤女孝勤勤恳恳,横批:耕读之家。

太阳刚下山,临近黄昏时分,远远近近开始响起鞭炮声,各家用杆草(谷子秸秆)扎成一个把子,把子下面放了打好的火纸,用长长的杆子挑了鞭炮点燃,在噼噼啪啪中点燃杆草把子,黄昏时的这次放鞭炮叫“照庭”,是给自家的神灵引路的意思。而这时各家的大门屋门都要大开,家中的所有大人和孩子们都要来到自己的大门外边,肃立恭迎自己的家亲,也就是迎接所有故去的亲人回家过年了。

接回家亲来,牌位就供在八仙桌上,上面写着先考先妣,先祖先祖母,还有先姑母。八仙桌上点香,摆筷子满酒,在爸爸妈妈带领下给家亲磕头,两个椅子谁也不能上了,作为孩子谁也不能哭闹,更要小心不能磕着碰着,大人也不着急发火,大家都格外谦和,有商有量,专说过年的话。

各屋里的灯都打开,院子里也拉上了电灯。到处都有神灵,已逝的亲人都来偎着自己的子孙来过年了,地上不能洒水,灯底下也有神灵,爸爸说,姜子牙封神之后,各神归到各庙里,他自己倒没地方了,就站在灯底下。一家七口人,团聚在一间十多个平方的西堂屋里,哥哥们和弟弟和爸爸他们摆开棋盘,象棋军棋大战酣畅,姐姐和妈妈在小桌菜案子上忙活,我是端茶倒水,也下手包饺子,一家人有说有笑。斗室不大,挤挤巴巴,承载着一家人大大小小的欢乐。

丰盛的年夜饭,什么都有,从置办的年货里多的种类里拿出一点来吃。“礼到神知”照例是先供再吃,一家人谈笑着享用着就已经很晚,陆续又有鞭炮声响起,人们陆续上供吃饺子了。炉子里火旺旺的,大锅里的水也开得嘎嘎的,一个个水饺欢快地下水了。饺子一熟,就安排哥哥他们去院子里“拉码子”了,噼噼啪啪,欢快的鞭炮在院子里炸响,端着水饺浇奠完,神享用完了,就该人吃了,而我们的肚子也基本差不多了,眼馋肚子饱。新年的钟声响起的时候,我们都怀着喜悦,把新的一年迎来了。纸牌也玩够了,我们在爸爸或哥哥的故事里也都睏了。

年年有余。初一一大早,大家吃些去年的剩下的水饺,就该跟着大哥小哥去先给西院的小老奶奶去拜年了。

【作者简介】邱燕(女),是一个热爱生命,讴歌生活,喜爱诗词歌赋并以实操弘扬传统文化的文艺女青年,业余创办九如诗社、嘉尚学堂,汇集八方文人雅士为泉城添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