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的意思(谋的意思解释)
无私者 可置以为政
“无私者,可置以为政。”“不私,而天下自公。”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才能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有缺点克服缺点,有问题解决问题,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
——《党必须勇于自我革命》(2017年2月13日)(《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2021年版)》)
“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出自《管子》:“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意思是说天下不怕没有能臣,怕的是没有明君去任用他们;天下不怕没有财物,怕的是没有人去管理它们。所以,通晓天时的,可以任用为官长;没有私心的,可以安排作官吏。
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管子》堪称是最为庞杂的一部。其中既有道家、儒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还包含了天文、历法、农业、经济等方面的思想和知识。这本书虽托名春秋时期政治家、哲学家管仲,却非管仲亲著,它的主体是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一批尊崇管仲的齐国佚名学者的集体创作。他们通过收集、追记和整理管仲的遗说逸闻,汇集在齐地产生、流传、发展的特色思想文化,依托管仲之名并结合当时的现实来阐发他们自己的学术思想。由于他们的学术思想各有所主、各有所长,由此形成了《管子》书中的不同学派和科目庞杂的特点。
从“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可以看出,古人早就意识到,心底无私是为官从政必须坚守的原则。《礼记》“孔子闲居”篇中,孔子和弟子们曾讨论道德修养问题,子夏问孔子为政者怎样才能修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回答说:“奉三无私,以劳天下。”“三无私”就是天无私、地无私、日月无私。他又解释说,天无私才能覆盖大地,地无私才能承受万物,日月无私才能普照天下。为官从政者用“三无私”精神来管理国家,天下百姓就能获得幸福。
的确,“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私心愈大,则公心愈小;私念一多,则公念必少。为官从政者厘清公与私,就能因公生廉,因廉生威,从而得民心、得长久。从舜帝践行“只为苍生不为身”到韩非子提出“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从刘安说“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到苏辙谆谆告诫为官者要做到“不以私爱害公义”,无一不是在说明为官从政心底无私的重要性。一钱太守、二不尚书、三汤道台、四知先生、五代清郎、八一巡抚……历史上众多良吏能臣在处理公私问题上展现出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境界,跨越历史长河始终闪耀着光辉。
人们常常以“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来赞誉员,其所以特殊,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中国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每名党员在入党时都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党谋的就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也是中国的理想信仰决定的,我们党自诞生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谷文昌全家曾经被下放到宁化县禾口公社红旗大队,虽然妻子提醒他,“你是下放到这里当社员的,不要插手别的事”,但谷文昌毫无怨言,一进村就到各处农田搞调查,千方百计帮助生产队发展生产,群众看着金黄色的稻谷满囤满仓,亲切地称他“谷满仓”。甘祖昌戎马一生,却担心患病影响工作,坚决要求解甲归田,带领乡亲兴农业,不但出工不要工分,还把工资捐出来建桥、修水库、修公路、建水电站。心底无私天地宽,永远将干事创业摆在职位、地位、家庭之前,将群众利益视作首要之事,这正是员的胸怀和担当。
不谋私利才有资格、有底气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政党像中国这样,在理论上鲜明提出、在实践中明确要求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公而忘私、奉献牺牲作为对党员的基本要求。而这正是我们党敢于并善于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进行自我革命,守住初心使命的底气所在。正如总书记所说:“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才能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有缺点克服缺点,有问题解决问题,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这种无私的精神境界、强大的人格力量,让中国永远站在最广大人民这一边,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持久的向心力,让鲜红的党旗始终能凝聚起各种力量。(田心)
《鬼谷子·谋》“谋”的内涵;谋略的程序应怎样去一步步实施
《谋》篇我们已经讲解了七章内容,相对于前面的几篇,谋篇需要的理解更深一些。接下来这一章节,主要来讲述“谋”的内涵。做一个全面的总结,更深入的了解“谋”。
“谋”的内涵谋什么?鬼谷子在本篇强调了五谋:
(1)谋齐
本篇首段就强调谋奇,这是历史经验。从古以来,奇谋所向无阻。
第七章又强调“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
谋奇,是对谋的基本要求,是谋的深化,是谋的结果。谋生计,计必须奇,只有谋出了奇计,才能说完成了谋的基本过程。何谓奇?奇,是相对正而言的。正,是常规;奇,是特殊。孙子兵法曰:“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又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齐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鬼谷子读过孙子兵法,欣赏奇正之说,他说“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这就是孙武奇正之变的应用。从哲学来讲,正,反映的是事物普遍规律,一般人都能想得到;奇,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殊规律,并非所有人都能认识到。只有既把普遍情况研究透了,又把特殊情况研究透了,把握住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才可能寻找出奇计。
奇计从何而生?鬼谷子指出了三个要点:
1、“审得其情”。不仅要知情,而且要审情。如何理解这个审字,在论述战略策划时讲过:“指挥员要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来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审,要达到孙子兵法所要求的“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地知天,胜乃可全”。审,要达到所要求的“实事求是”。是,即规律性,只有找出了事物的规律性,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乃立三仪”。三仪指什么?鬼谷子未言明,后人有各种解释:或曰:上指天时,中指人和,下指地利;或日:·指上智,中才,下愚;或曰指上策、中策、下策。个人认为三仪,只是古人对决定事物成败的诸多要素的分类而已。古人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决定国家军事、政治斗争成败的主要因素。这个观点,至今仍不可忽视,只是有些事情更为复杂,决定胜败的因素更多。例如,孙子兵法把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分为五类:“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再例如现代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时,经常综合考虑企业本身、竞争对手、市场环境、国家政法以及社会的科技人文环境等五个方面。“乃立三仪”,其精神实质是要对事物做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分析,切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切不要只看眼前,不见发展;切不要只见物不见人,只看硬环境,忽视软环境。
3、\"参以立焉,以生奇。”就是在上述分析、比较、计算、模拟的基础上,把决定胜败的三仪或四仪、五仪等诸多因素联系起来,做全面、反复的思索、研究,做科学的探讨、争论,最终寻找出一个异乎常规、出人意料、利多弊少、较有成功把握的奇计。这个过程是谋事的最难、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灵感的爆发,是智慧的碰撞,是高智商的创造,是丰富经验的升华,是大量艰苦劳动的结果,绝非懒汉和头脑简单者所能为。
(2)谋合
任何计谋,均靠力量去实施。谋合,实质是谋求建立统一战线。当年美国打朝鲜,后来打越南,打伊拉克,打南联盟,无不借联合国名义,实在借不到联合国的名义时,也力图联合更多的国家。即使是很强大的国家,也要尽一切可能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如此,才能减少损失,确保成功。本篇的谋合思想,对于现代建立统一战线,仍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本篇指出:人的亲疏,是有规律性的。“同欲俱成则相亲,同欲偏成则相疏;同恶俱害则相亲,同恶偏害则相疏;相益则亲,相损则疏。”这些话,都是精辟的名言。故在设计谋略时,要\"察同异之分”,就是说要先察各方在情欲、好恶、利益和危害上的同与异,善于利用同欲、同情、同恶,实现联合办事;继而要注意联合办事所取得的利益分配,只有同欲俱成、同恶俱害,才能维持相亲;要尽量避免出现同欲偏成和同恶偏害的不合情理的局面出现。归根到底是同利同害的联合,以利益为纽带,只有相互带来现实利益,才能维持联合;只有相互带来长远利益,才能维持长久联合;绝对不能相损。有人说,在国际关系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归根到底是以利益为纽带。
鬼谷子还指出是有原因的,“故墙坏于隙,木毁于其节”,在维护统一战线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那些“隙”,那些“节”,联合的破裂,往往是从这些环节开始的。
(3)谋材
盖大厦离不了钢筋,盖高楼离不了栋材。一支队伍依靠骨干支撑,一个联合体靠的是人才的亲和。鬼谷子在谋合的同时,还强调谋三材,材与才通。谋三才,就是谋得仁人、勇士和智者,为之所用,使仁人出费,使勇士据危,使智者立功。
如何谋得三材为我所用?鬼谷子叫人们抓住三材的各自持征,因人而异。仁人对钱财看得很淡,故不可诱之以利,却可发挥其仁德之特性,使之为国为民献出钱财,从而帮助解决经费供给问题;勇士英勇顽强不怕死,可使据守危地,冲锋陷阵;智者达数明理,只能示之以诚,示以大局,讲明道理,使之以智立功。
与轻钱财的仁者相对应的是贪者;与勇士相对应的是不肖之人;与智者相对应的是愚者。鬼谷子叫人们在谋三材时,还要裁制贪者、不肖者和愚者,避免他们打击三材,避免他们搅乱三材的事业。例如,谨防贪者损害仁者,把仁者拖下水;谨防不肖者拖勇者的后腿;谨防愚者干扰智者立功,谨防正不压邪。在歪风邪气盛行的单位里,仁者也难免变贪,勇者也难免变得胆小怕事,智者也难免变成愚者,这是领导者和谋士不能不注意的问题。
(4)谋积
任何新生事物,一开始总是比较弱小的,有些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有些可能在弱小中遭遇外力摧残而死亡。怎样才能从小变大、从弱变强?弱小事物怎样才能战胜外界强力摧残?这是谋略家不能不研究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谋积。
积,积累。积累是与耗费相对的。无论作战、办事、做生意,均难免耗费,用今日语言说,就是要花成本,付代价。耗费,可使富者变穷,可使强者变弱,可使大者变小;而积累,可使穷者变富,可使弱者变强,可使小者变大,可使愚者变智。
鬼谷子在本篇提出谋三积:
1、“为强者,积于弱也。”这是说:弱者,应谋积累实力,减少实力耗费,日积月累,就可以转化为强。
2、“为直者,积于曲也。”这是说:要想得到直路走,必须先走弯路。平时,要不怕走弯路,走弯路是为了减少牺牲,保全实力。这就是孙子兵法强调的“以迂为直”的辩证转化论。
3、“有余者,积于不足也。”这是说:贫穷者平时应谋增收节支,积累财富,日积月累,就可以转化为富。若能积累得很强的实力和财力,则必有利于成功。
鬼谷子谋三积,当然不是事物积累的全部。今天一个企业,不仅要积累资金,还要积累人才,积累管理经验,积累技术创新和专利,积累营销网络和信息,积累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等。
事物发展的规律,总是从量变到质变。高明的谋略家,从不拘泥于一时一事、而是用发展的眼光设谋办事。每走一步,均为以后几步创造条件。从不把质变的希望寄托在空想上,而是脚踏实地佷累,在最变上下功夫。在量变积累到条件成熟时,又不失时机,以大无畏的勇气,促成质变,取得发展。这不仅是兵家取胜的哲学,也是办任何事情不可违抗的规律。
(5)谋制
鬼谷子曰:“事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可见谋制,就是谋取主动权,谋取制人之权,谋取实施既定战略的权柄,避免受制于人。若失去权柄,受制于人,轻则使既定战略无法实施,重则会遭杀身之祸。
如果说,谋奇,谋合,谋材,谋积,基本属于谋略设计,则谋制,就是为了谋略的推销和实施。如何向当权者推销计谋?鬼谷子指出了四个要点:
一要因人制宜。要分析考虑当权者的事业需求、进展状况、个性特征和彼此关系。“因其疑惑”“因其见解”“因其言语”“因其所处形势”“因其爱憎”“因其利害得失”,采取不同的说辞和献谋方案。
二要选好途径。“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这是说:公开进献,不如私下进献为好;直接进说,不如有人引荐帮助说的好;公私结合比只讲公利为好。
三要顺乎自然。不要以人之所不欲,强加于人;不要以人之所不愿知,为难于人。投其所好,避其所讳,强调顺乎自然。在顺乎自然的基础上,巧释其疑,巧解其惑,巧说以理,巧陈利害。推行计谋,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其权力必会经常遇到挑战,使你难以长期制事。
四要外柔内刚。谋制,实质是团结人,争取人心,化解矛盾,化解阻力。必须外柔,采用平和的方式,为众多人所接受。但谋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没有刚强的性格和手段,是不行的。商鞅变法虽然成功,但其下场很惨,原因在于少柔过刚,忽视了人们接受变法有一个认识过程,忽视了团结教育大多数人支持变法。
以上五谋,归根到底,均是为了谋取成功,避免失败。谋奇,是为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以实击虚;谋合,是为了改变力量对比,创易胜之形;谋材,谋积,是为了创制胜之势;谋制,是为了掌握制胜的主动权。
然而,谋取成功,也不可超过客观条件去强求。鬼谷子在本篇特别强调一句话:“无为而贵智矣。”中国有句俗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者,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不是迷信。无为,并非不为,而是要顺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而为。无论做什么事,均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无为,而无不为,如此,才是大智。“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就是说,见可为则为之,见不可为则止之。用今天的话说,凡谋事时,必须先做可行性分析,可行则行,不可行则止。谋略家绝不要求事事成功,也不强求成功,只是反对盲动,只是力求发挥主观能动性。
无论谋什么,还有一条原则:“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施谋的过程,也是对方窃密反谋的过程。要注意隐匿机密,隐匿意图,谋之于阴,成之于阳。
本篇集中讨论了“谋略”的方方面面,如谋略的产生、谋略的运用、谋略的效用等。实施谋略的目的在于\"制人”“制事”,而不是“见制于人或事”。鬼谷子的谋略非常高深和广博,在具体施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要按照对方的意图或想法去制定策略;二是要把握好决策的原则;三是要根据计策施行对象的品行来制定决策。由此可见,今人要想将“谋术”运用到做人、办事和经商领域,也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过,只要经商者头脑中装有“谋术”,并灵活机巧地加以运用,就一定可以心想事成。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