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的意思(衰的意思和含义)

横行天下 2023-07-08 09:49:32 网友投稿

农村葬礼上,孝子们为什么要拿一根孝杖,孝杖又有哪些“故事”

人生短暂生老病死是必然。一般情况下家人去世,后辈们会风风光光地为他们办好葬礼,让死者安息。葬礼这场仪式不仅仅是我们的习俗,更是告诉我们要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

如今农村还保留着较为全面而详细的葬礼习俗,在农村葬礼上,孝子出丧时一定要拿一根白色的棍子,也就是孝杖。那孝杖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拿着孝杖呢?

一、 什么是孝杖

孝杖又要做哭丧棒、孝子棍等等,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关于孝杖的文字记载。孝杖是葬礼仪式必不可少的一种,而孝杖的材质有很多,具体要根据当地的传统习俗而决定。

孝杖一般长一米左右,不会过人头顶。北方地区的人们喜欢用带根高粱杆做孝杖,然后在外面包裹上白色的纸。这个带肝的高粱杆可以表示死者有“节”,还有落叶归根的意思。

少数地区会用柳杆作孝杖,“柳”谐音“留”,有怀念、留恋的意思。用柳杆作为孝杖的材质表达了对死者的怀念之情,一根柳杆寄托了无限的哀思。当然还有不少地区会用竹杆、铜杆等等。不过无论是哪种材质,无论是贵与贱,表达了儿孙后代对逝者浓浓的思念。

如今男女地位平等,在此之前只有男性才可以拿孝杖,女性是不允许拿孝杖的。但是如今儿媳和孙女都要使用。直系的孝子贤孙,不分男女,必须要拿孝棒,旁系的可拿可不拿。

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就地取材,然后稍微加工就可以做成孝杖。如果一些地方缺少做孝杖的原材料,可以去专门的地方购买。但是一定要注意,如果是从别人处购买孝杖或者购买孝杖的原材料,一定要付钱。如果不付钱的话,会导致死者在阴间没有办法安生,因为逝去的人是不可以欠生者的人情债或者经济债务的。

关于孝杖还有两个传说。传说孝杖是黑白无常的武器,黑无常的是黑色的,白无常的是白色的,黑白无常用他们来勾住人的魂魄,所以你看的大部分无常神像,手中都拿着棍子。

另外一个则是民间传说,至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名为伯俞泣杖。说从前有一个人叫韩伯俞,小时候非常的顽皮,母亲就经常用一个竹杖打他,让他不要淘气。韩伯俞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希望儿子可以成为一个有才干的人,故不断督促着他学习。

每一次韩伯俞做错了事情,哪怕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母亲都会非常生气,拿着竹杆打他的身体。就这样打了很多年,但韩伯俞没有哭过一句,叫过一句。

但有一天,韩伯俞犯了错误,母亲打着他,他却突然间就哭了。母亲非常意外,我打了你这么多年,你从来没哭过一回,为什么单单这回哭了呢?

韩伯俞解释道,他觉得今天母亲没有打疼他。母亲虽然怒目圆睁的,但已经不似多年前一样有力气了,这说明日复一日中,母亲变得越来越老,身体也来越差,打人的力度也不如之前了。他觉得自己与母亲相处的时光越来越少,便悲从心来。母亲见状也叹了一口气,把竹竿扔在一边。

后来母亲去世了,韩伯俞留着那根竹杆,仿佛母亲还在他的身边一样。世人见到韩伯俞走到哪都要拿着一个竹杆,便好奇询问,韩伯俞给他解释了原因。所以一传十,十传百,所有人都知道韩伯俞这个大孝子,故韩伯俞手上的那根竹杆,也演变成了如今的孝棍。

二、 拿孝杖的原因

孝杖在传统葬礼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无论是守灵还是出殡,死者的男性后代都要拿着它去完成这些重要的丧葬仪式。如果没有拿这个东西,就会被村里人认为不孝,是会被所有的乡亲笑话的,

而拿孝杖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为了拄扶。亲人亡故后,兄弟姊妹和子女嚎啕痛哭,从人死亡到入土,孝子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要痛哭一场,也就是“哭丧”,而孝女们除了早中晚三个时候哀哭,还要陪着吊唁着不时痛哭。除此之外孝子孝女们还要整夜守灵,不能睡觉,看守着去世者,也叫“困棺材”。

之所以要守灵是怕出现假死的现象。逝者至少要放三天,而且男性逝者在入俭时,必须有舅家人到场,监督确实是死亡了。同理逝者是女性则需要娘家人到场。

总之,这是一项即为耗费体力的仪式,并且往往要持续好几天。在这段时间中,孝子孝女们得不到充分的休息。除了身体上的折磨外,心理上也有很大的折磨,亲人去世,这种丧亲之痛无可比拟。身心俱疲的他们急需一个可以支撑自己的工具,而孝杖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它们在四处奔走之时,可以有一个支撑点。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孝子在报丧时方便行路,这是针对古代的孝子而言的。什么是报丧?就是亲人去世后,死者的后代要在家里挂上白布和白纸,告诉别人我们家里有人去世了。

除此之外还要派人写白纸字帖,到指定的亲友家送信。报丧的规矩是不允许进人家家门,要在门外行礼。送信是一种礼节,无论亲朋好友是否知道家里有人去世,都要送信。

通常情况下,会由孝子亲自跑到亲朋好友家说信以表敬意。说信时要单膝下跪,如果逝去的亲人是男性,那么孝子就必须得左腿下跪,如果失去的亲人是女性,孝子则右腿下跪。无论对方出来迎接的是老是少,是男是女,孝子都要下跪。

在江浙区域,报丧的人无论是下雨还是不下雨,都要拿一把雨伞。到了亲友家之后,报丧者直接把雨伞倒放在门外的墙面上,但一定不能进家门。亲友家一看倒放着的雨伞,便明白了一切。

当然,这种习俗在现代已经变得越来越少,因为一般情况下都会给期末好友打一个电话,或者是发一条短信,只有少数地区仍然保留着当面报丧的规矩。然而在古代,交通不便利,又没有移动电话,只能靠孝子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的去报信。

那么在爬山的过程中,孝杖就可以帮助孝子们爬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爬山运动员会手持两个棍子,那个叫登山杖。在爬山的时候,如果用到登山杖,就可以减少一半的体力消耗。登山杖还可以很好地平衡我们的身体,避免摔倒。另外如果孝子在爬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有危险的动物,也可以通过孝杖赶跑他们。

那么第二点原因是为了开路,这里的指路可不是给开人指路。人有三魂六魄,当人死去之后,魂魄就要离开肉身去往他处。传说人的魂有三处去处,其中的一魂和二魂分别去泰安府和西天极乐世界。最后一个魂要环绕着自己的坟墓,享受着祖孙后代的供奉,同时也庇佑着祖孙后代。

但是人死后没有办法自己找到前进的方向,只因还有很多妖魔鬼怪不让亡灵通过。所以只能靠这世间的活人向逝去的人开路。而孝杖,就是那开路的工具。孝子孝女们拿着孝杖,妖魔鬼怪看到了这个东西,就会躲得远远的,所以逝去的人的灵魂也可以快速通过。

而这只是一种美好的传说,究竟到底有没有妖魔鬼怪,阻拦着人的灵魂通过谁也没有看见。孝杖不过是人们寄托哀思的一种工具罢了,怀揣着对逝者的思念。

三、 孝杖的讲究

关于孝杖还有不少的讲究,除了古代的时候不允许女性手持孝杖外,还有很多特殊的规定。死者家属是不可以直接参与孝杖的制作过程,需要在亲戚朋友中找一个比较可靠的人来制作,而原材料大多在家中长的树木获取或者是通过购买获取。

在棺椁下葬的过程中,所有人都必须要手持孝杖,直到顺利下葬。随后把孝杖插到坟墓的面前。关于孝杖的次序问题,还有一定的讲究。如果逝者只有两个儿子,那么大儿子的孝杖要放在上面。这是因为在我国古代长幼有序,在丧事中老大是主事的,无论是施礼还是祭拜,必须是老大在先,其余依序。

如果有三个儿子,那么儿子的就要放在中间。所以人们很容易就可以通过坟墓上的孝杖数量来判断子孙个数。而在现代女性也可以持孝杖,就可以判断出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的个数。

不过还是有很多地区是直接将孝杖与棺椁一起埋进墓穴中,不出现在地面上。还有的地区风俗是,随着之前一块烧掉。总之百里不同俗,各个地区有各个地区的说法。

老人说,孝杖最好是一根不落的都要带去墓地,不能留在家里。并且不要忘记扔掉孝杖,如果忘记和棺椁一块埋进墓穴的话,直接将它坟头也可以,总之是不可以带回家,要留在墓地处。

制作孝杖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将原材料拿在火上烤一烤。因为很多孝杖是直接拿植物的树枝来做成的,插在土上之后就容易发芽。孝杖发芽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会对子孙后代产生影响,人们很忌讳孝杖成活,一定要用火烤好,这样就不会发芽。

孝杖的根如果长到棺内的遗体上,长到哪里就代表着孝子孝孙身体上哪个部位会出现问题。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枝条拿在火上烘烤,然后再在外面粘上白色的纸。这也不能说所有人都裹的是白纸,曾孙和玄孙裹的是红绿色的,侄子和孙子只裹上半截。

结语

人们总是把丧葬仪式视为后人对先人尽孝的最后机会,毕竟这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礼俗。很多地方讲究丧葬礼仪式大操大办,无论是棺椁还是寿衣,都是要上好的材料。有些老人还在世时,就已经为自己置办好了这些。

随着发展,孝杖的长度越来越短,以至于孝子们需要弯着腰才能将孝杖够着地。人们似乎觉得孝杖过长,孝子们拿着太方便,不能体现出浓浓的孝心,所以故意将孝杖的长度设计的越来越短。但是归根结底,孝杖的长度不能成为孝心的标准。对此,您有什么看法,请在下面留言吧!

小说阅读:精准分析文本特征

文本特征

虚构与真实是小说的本质特征。抓住小说中“虚构”与“真实”二者的辩证关系,学会从文体特征的视角审视小说文本,从文体视角考虑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达成、审美效果等,既有利于深入把握小说作品的内容,深入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在对小说的分析解读以及考试的应对中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有助于小说深度阅读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虚构性与真实性

虚构是小说的本质特征,甚至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虚构的特质是想象、夸张、怪诞和荒谬。小说家是专业“说谎者”。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显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它绝然有别于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触手可及的现实世界。小说中的真实不能只局限于现实里业已发生的事情;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小说即便写的是历史或广为流传的故事,也可以进行再创造甚至是虚构。

真实与虚构二者似乎朝着两个方向前进,有着不可调和的张力,但二者在小说中却如同血与肉一样难以分开,现实是虚构的支点,虚构则提升了现实,使现实摆脱了庸俗。小说通过真实和虚构的结合,更好地反映生活和历史的真实,使读者在领略生活和历史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真实的魅力。

典题赏读

小说是虚构的,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请从“虚构”与“真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于博《黄豆飘香》)

答案 ①小说中,于放等人物以及于放带领抗联小分队攻打庆城前后发生的故事是虚构的。②东北抗联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军纪严明,并得到群众的支持,抗联战士手足情深,都是真实的。③小说通过真实和虚构的结合,更好地反映生活和历史的真实,赋予生活和历史审美价值,更能感染读者,使读者在领略生活和历史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真实的魅力。

二、真实性与文学性

小说是一种文学艺术,无论它有多少种类,其特征都是建立在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一基础之上的。

什么是真实性?真实不等于事实。事实是针对客观而言的,真实是针对主观而言的。事实是小说创作的原料,真实则是对这些原料的加工制作,形成具有感染力的艺术真实。事实是真实的基础,社会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这是文学创作的一条基本规律,但小说不以呈现事实为目的,小说要表达的是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而不是单纯呈现他所目睹的事实。因此,文学的真实、小说的真实不只是生活的真实,更是加工、提炼过的艺术真实。

什么是文学性?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因为一切文学作品都具有文学性。那么,小说的文学性又指什么呢?它是指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曲折的情节等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尽管这种说法不一定人人都认可,但“文学性”的基本因素还是能达成共识的,如虚构的形象、语言、结构、技巧、手法等一些形式要素。当然,也包括作家在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的其他手法,如典型化等。

典题赏读

历史小说是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的文学创作,请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郑武文《万年桥》)

答案 (示例一)①小说于史有据,既有具体的年代数据,又有宋国与契丹交战的历史背景,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小说运用文学的手法进行历史讲述,如人物对话、神态和心理描写的虚构以及曲折情节的设计。③小说创作将历史和文学融合,拓宽了小说的表现境界,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涵。

(示例二)小说的历史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有具体的年代和桥梁的寿命延续数据;②有宋国与契丹交战的历史背景;③有今天尚存的遗迹做证明。

小说的文学特征主要表现在:①运用细节描写、衬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②有人物对话、心理和环境描写等虚构内容;③有曲折的情节设计,如在工匠束手无策时突然有人献计,在民工奇缺时释放俘虏,在快要修好桥时又遭弹劾。

三、科学性与文学性

对于科幻小说来说,所谓科学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内容、题材有关科学问题;二是以科学事实和预见为基础,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所谓文学性,一是指有较强的文学思维,如注重场景设计、想象奇幻;二是指有强烈的文学手法、方法,如精巧的构思、出彩的叙事、精彩的描写等;三是指表达目的不只是表现科学原理、发现等,更是科学幻想背后的人情、人文、文化和文明,如人类与宇宙的关系、人类社会未来的命运等。

典题赏读

作家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请从“科学性”与“文学性”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刘慈欣《赡养上帝(节选)》]

答案 ①科学性。小说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激发人们对宇宙、科技等的思考,开拓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如文中的上帝经由外星飞船往来太空和地球,由反物质发动机推动的飞船可以进入光速飞行等超现实的存在。

②文学性。小说除场景宏大震撼、想象奇幻之外,还注重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等方面的细致刻画,体现出较强的文学思维。如上帝与秋生一家离别之时和秋生在灿烂星空下的思索,都极具文学思维的细腻和真实。

活动一 借助教材,认识“诗意小说”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材料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节选自《哦,香雪》)

材料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1.请根据小说的特点,给上述三则材料拟写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材料一:美好的遇见/微笑的媳妇

材料二:细腻的心思/闪光的盒子

材料三:唯美的等待/诗意的编席

(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文学体裁的特点,抓住形象或细节等拟题即可)

2.三则材料都有着相近的风格,是“诗意小说”的典范。请结合文本,从矛盾冲突、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人物特点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诗意小说”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三则材料的诗意之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百合花》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描写了新媳妇和通讯员美好的第二次相见,虽误解却有情趣。

②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哦,香雪》通过满月、山谷、小路、败草、树干等诗化景致的描写,烘托了寂静、清冷的氛围,为下文香雪心境的变化做了铺垫;《荷花淀》选取诗意的意象,如洁白如雪的苇席、透明的薄雾、荷叶荷花香等,字里行间充满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

③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百合花》中“不断向房里瞅着”“好像在掂量”等细节,表现出新媳妇为是否献出新被子而展开的纠结;《哦,香雪》中,香雪端详铅笔盒时一系列的细微动作,如“打开”“一拍”“合严”“又打开”“摸出”“放进去”“又合上”等,表现了她爱护珍惜铅笔盒的心理;《荷花淀》表现了在唯美诗意的情境下,水生嫂等待丈夫回来的恬静而不急躁的心情。④清新自然的人物形象。三篇选文分别塑造了娴静美好、深明大义的新媳妇形象,细腻纯真、自尊自爱的少女形象,勤快利落、温柔贤淑的水生嫂形象,这些人物都是美好自然、淳朴善良的。总之,清新、温柔、情趣、明媚、细腻、娴静、美丽,这些诗意之美洋溢在三则材料中,故可称之为“诗意小说”。(写出两个角度即可)

活动二 借助魔幻小说,提升文本特征分析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

他在夹克和衬衫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

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径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战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廓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夹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

“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这么简单,而且也的确不错。要新的柴火,还是学小孩的方法比较好。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在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说,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那个晚上,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警察阿斯托弗便骑车去巡查。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

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一溜烟跑掉了。

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

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有删改)

精做试题

有人说,这篇小说在荒诞中藏着真实。请从“荒诞”和“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荒诞:①情节荒诞。如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作森林,马可瓦多知道了小米开尔拆的是广告招牌还要学习小米开尔的做法,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招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招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②笔法荒诞。小说情节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变形。如现实生活中,城市里不可能没有树木,上学的小孩也不可能没有见过树木,而作品却把小米开尔写成连树和广告招牌都分不清,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变形的荒诞笔法。

(2)真实:①塑造的人物真实。马可瓦多和家人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代表,真实可信。②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如介绍小米开尔“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从而使后面他把广告招牌当成树木的情节显得合理可信;叙述阿斯托弗的近视以及他不戴眼镜的原因,为下文阿斯托弗没看见蜷缩着的马可瓦多这一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③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情况)真实。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分析小说基本特征是一种全新的高考题型,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整体性、综合性,甚至有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凸显了高考文学鉴赏专业化的趋势。要应对这种题型,既要在实战中摸索答题规律,又要积累并迁移文体知识,特别要重视教材文体知识的学习和转化,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答好这种题型有两个关键:

1.找出答题角度

(1)从题干中找答题角度

作为一种新题型,其题干表述语往往很多很长。审准题,从题干中找出答题角度十分必要。例如,2018年全国Ⅲ卷第6题,要求谈谈“科学”与“幻想”的关系。这其中既有“科学”对“幻想”的作用,也有“幻想”对“科学”的作用,这么“双向”想想,两个答题角度就出来了。

(2)从小说文体要素中找答题角度

这是最关键的。尽管题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它还是绕不开小说的文体要素,即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手法、语言、读者七大要素,而且每个要素下又可找出多个角度:如情节,可以有情节的合理性、技巧及作用等角度;人物,可以有主人公自身及其与众人关系,甚至人物与环境、形象意义等多个角度;手法的角度就更多了,如叙事特点、描写技巧及其他抑扬、对比、虚实等手法。只要仔细一想,多个答题角度就会不断出现。

2.从文本中找根据

这种题型以理寻据,即题干给出“特征”,要求结合文本印证。

巩固学案

一、对点集群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凶 犯

[俄]契诃夫

在法院审讯官面前站着的是一个身材矮小、瘦弱无比的庄稼汉,穿着花粗布衬衫和打补丁的裤子。他的脸上胡子拉碴的,一脸的麻子,两条浓眉耷拉着,让人很难看清他的眼睛。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他还光着脚。

“杰尼斯·格里戈里耶夫!”审讯官开口说道,“你往前站一点儿,回答我们的问题。本月7日,也就是7月7日早晨,铁路护路员巡查路况时,在141俄里处,当场发现你在拧铁轨上用来固定枕木的螺丝帽,瞧,就是这种螺丝帽……他便把你和螺丝帽扣留了。是这样吗?”

“啥?”

“事情是护路员说的那样吗?”

“是的。”

“好的。嗯,那你拧螺丝帽干嘛?”

“啥?”

“你别老‘啥、啥’的,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你拧螺丝帽干嘛?”

“要是不干嘛,我就不去拧了。”杰尼斯声音嘶哑地说,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

“那你用螺丝帽做什么?”

“就那种螺丝帽吗?我们用它做钓鱼坠儿……”

“你说的‘我们’是指哪些人?”

“我们,就是老百姓呗……也就是克利莫夫斯克村的农民。”

“听着,老兄,你别跟我装糊涂了,用不着胡扯什么钓鱼坠儿!”

“我打娘胎里生下来就没撒过谎,在这里我敢撒谎吗……”杰尼斯嘟囔着,眨巴着眼睛,“再说了,大人,没有坠儿能行吗?你把鱼饵或者蚯蚓挂到鱼钩上,要是没有坠儿,它能沉到水底吗?我撒谎了吗……”杰尼斯发出了一阵冷笑。

“这样说来,你拧下这个螺丝帽就是为了拿它做钓鱼坠儿了?”

“不为这个又为啥呢?它又不能当羊拐子玩儿!”

“你也可以拿铅块、子弹壳做坠儿啊,或者钉子什么的……”

“铅块在路上捡不到,得去买,而钉子又不合适。螺丝帽虽然难弄,但比其他东西都要好……很沉,而且有个窟窿。”

“你装什么糊涂!难道你还没弄清楚,笨蛋,你这一拧会拧出什么后果?如果护路员没有发现,火车就有可能脱轨,就会死很多人!而这些人是你害死的!”

“大人!我干嘛要害他们呢?难道我是恶棍吗?”

“在你看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火车出了事故呢?你虽然只拧掉了两三个螺丝帽,但也许火车就是因为这而出了事!”

杰尼斯阴笑着,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看着审讯官。

“得了吧!这些年来,全村人都在拧螺丝帽,还不是照样平安无事?假如我撬了铁轨或是搬了一根木头放在铁路上,哎呀,那么,火车可能会被撞翻,可是……呸!就那么一个螺丝帽!”

“你知道不,就是那些螺丝帽把铁轨固定在枕木上的!”

“这个我们懂……我们又没拧下所有的螺丝帽……还留着许多呢。”

杰尼斯打了个哈欠,并在嘴巴上画了个十字。

“去年这里就有一列火车脱轨,”审讯官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去年的火车脱轨……我终于弄明白了!”

“您可是读过书的人,所以您是懂道理的人,您刚才所说的,句句在理。而那个护路员不过就是个乡巴佬,什么都不懂。他抓住我的衣领就把我给拽来了……”

“你听着,《刑法》第一千零八十一条规定:凡蓄意破坏铁路,致使该路上行驶中的运输工具发生危险,且肇事者明知该行为有可能将造成灾难……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会引发什么后果……该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

“您当然知道得最清楚了……可我们是睁眼瞎……我们哪懂这些啊!”

“你其实什么都懂!你只是在撒谎,装糊涂而已!”

“我为什么要撒谎呢?如果您不信,就到村里去问问没有鱼坠儿只能钓到欧鳇鱼。”

“嗨,住嘴……”

整个法庭鸦雀无声。杰尼斯不时地变换双腿的位置,望着铺着绿色桌布的桌子,使劲儿地眨巴着眼睛,仿佛他看到的不是铺着绿绒布的桌子,而是刺眼的阳光。审讯官在快速地写着什么。

“我可以走了吗?”杰尼斯沉默了一会儿,问道。

“不行。我得先把你抓起来,然后让你去坐牢。”

杰尼斯不再眨眼,微微抬起浓眉,疑惑地望着审讯官。

“为什么要坐牢呢?大人,我没空,我还得去赶集呢,还得到叶戈尔那里要回三卢布的油钱……”

“住嘴,别吵了……”

“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

“我烦透你了,喂,谢苗!”审讯官吼道,“把他带下去!”

“我们家三兄弟,”杰尼斯嘟囔着,两名强壮的法警正拽着他走出审讯室,“兄弟帮兄弟又不是义务……兄弟交不上税,而我杰尼斯却去承担什么责任……你是什么狗屁法官!……你们应该靠本事断案,不应该无中生有……哪怕是该被刀剐,也得犯了事才行啊,也要凭良心啊……”(朱宪生译,有删改)

1.契诃夫说:“我善于长事短叙。”请从“长事”与“短叙”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杰尼斯受审本身是有前因后果的“长事”。这一事情由拧螺丝帽、被抓、送进法庭、判处坐牢等事件组成。②作者只将事件集中在审判这一场景中进行“短叙”,将其他事件在审讯官和杰尼斯的审讯答辩中都交代出来。③对“长事”进行“短叙”,着眼于叙述留有余地,使作品形成一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特色,能启发读者深思。

解析 本题题干中有两个重点信息“长事”和“短叙”。“长事”是指小说内容,“短叙”是指表达方式。从内容上,杰尼斯拧螺丝帽、被抓、送进法庭、判处坐牢等事件构成了故事的主要情节,是“长事”。从表达方式上,文章将“长事”的内容集中在审讯官对杰尼斯的审讯过程中,是“短叙”。“长事”“短叙”综合运用,使作品含而不露,意蕴深刻。

2.“叙事的对话性”是该小说的特色,这种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全篇几乎全为对话,法院审讯官和农民杰尼斯的对话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②在对话中呈现人物的言行和心理,在个性化的人物对话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刻画。③在对话中呈现人物思想情感的冲突与对立,推动情节的发展,蕴含小说主题。

解析 全文主体是审讯官和杰尼斯的对话。从情节上,他们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一步步地展示了杰尼斯拧螺丝帽、被抓、送进法庭、判处坐牢等事件,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从人物上,通过对话,杰尼斯的性格逐一展现出来,和审讯官不能沟通的事实也表露得淋漓尽致。从主题上,在整个审判过程中,两个人有效的交流非常有限,对话中蕴含着人物思想情感的冲突与对立,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同阶层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问题的思考,明确了小说的主题。

二、对点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骡 子

王 宇

①马棚里来了新的入住者,骡子。

②马棚里原来的那匹马走了。

③有人说:那匹马因为跑得快,被新主人相中,去赛马场效力了。有人说:那匹马天生好看,被新主人相中,去马戏团了。有人说:那匹马太贪吃,爱炫耀,又不爱干活儿,被主人送屠宰场了。总之,那匹马再也没有回来,这是不争的事实。

④骡子住进马棚,兴奋不已。这环境,这待遇,这享受,比以前好多了。尤其是它独享着那个硕大的马槽,谁也不和它抢食,而且人们抢着给它喂草料。这日子过得惬意极了。想一想,自己曾经过的是什么日子。每天与马和毛驴在一块草地上吃草,今天马看见不顺眼,就飞奔过来,照着它的脖子咬几口,嘴里骂道:“你这杂种,滚远点儿。”明天驴看见不顺眼,就撅着屁股,给它几蹄子,嘴里骂道:“你这杂种,快快离开这块草地。”骡子忍着疼,不敢吱声,很委屈,也很纠结。怎么自己长得又像马又像驴,可什么也不是?

⑤住进马棚里的骡子,很向往马过的日子。虽然被主人骑着,但是高高地仰着头。在众目睽睽之下,能得到人们的赞美,甚至还有闪光灯的特写,登上报纸的头版头条。相比之下,毛驴过的是什么日子,默默无闻,不是拉磨就是驮东西,整天不辞辛苦地为主人干活儿,又苦又累,还得不到主人的夸奖,更不用说别人的赞誉了。

⑥住进马棚后,每天除了吃东西要低头外,其余时间,骡子总是把头仰得高高的,学着马的步伐,有节奏地走路。得空儿就去美发中心,把尾巴稀疏而灰暗的杂毛煸染得黑而光亮,蓬松如马尾。把短而直的鬃毛尽量拉长,烫成波浪状,形如马鬃。乍一看,这骡子还真有点儿像马了。它很期待主人能对它另眼相看。

⑦主人欣赏骡子的力量比驴大,脾气没有驴那么倔,模样比驴好看,但又没有马那么娇气,而且比马低调而适用。没想到新来的骡子把自己整成个马的样子,心里真有点儿不舒服。主人动了念头,想把骡子再次放归草地,心里埋怨那个饲养员,这骡子根本就不是当初推荐时所说的那样: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脑瓜绝顶聪明,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

⑧主人在马棚前来回地踱步,若有所思地看着骡子吃草。骡子嚼着新鲜的青草,却读不懂主人的心思,但它从主人的眼神里感到一丝丝的不安。骡子想,自己住的是马棚,吃的是精饲料,却没干出什么给主人露脸的事情,心里也很愧疚。于是,骡子想在主人的面前好好表现一番。

⑨主人来了,原本是想让骡子去驮东西的。可是,骡子走出马棚,驮起主人,高扬着头,一声长嘶,奋起四蹄,狂奔起来。主人在骡子身上骑着,飘飘忽忽。没走多远,骡子突感身体不适,虽咬牙坚持,但无济于事,最终轰然倒下,猝死。

⑩主人从骡背上摔下来,灰头土脸的,半晌,才从地上爬起来。他拍拍衣衫的土,看着死去的骡子,颇有些伤感。

⑪尽管浑身疼痛不已,但主人还是觉得,骡子活得挺不容易。

⑫主人决定写一讣告,以告慰死去的骡子。提起笔来却难以下笔。一匹骡子……不合适,“匹”是马的专用词;一头骡子……也不适合,“头”是驴的专用词。实在没办法,索性写道:某骡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过度劳累,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实在骡之楷模也,云云。

⑬出殡那天,天阴沉沉的。曾经同在一块草地上吃草的马和毛驴都来了。哀乐声中,毛驴张开大嘴,引颈长鸣,一声连着一声,高亢有力,似对骡子离去的惋惜,又像宣泄心头的幽怨,也或许是对明天充满期待。

⑭主人听着,心潮澎湃,不禁低下了头。

⑮马棚总不能这么空着,新的入住者,应该很快就要来了。

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环境,这待遇,这享受,比以前好多了”,作者连用几个短句,形象地表现了骡子对现有境遇的兴奋之情。

B.作者极力写以前马和驴对待骡子的态度,主要目的是突出骡子对环境和待遇得到改善后的满足。

C.入住马棚后,骡子的实际表现与饲养员的评价存在鲜明的反差,由此可以看出饲养员欺骗了马棚的主人。

D.“高扬着头,一声长嘶,奋起四蹄,狂奔起来”等句,既写出了骡子的逞强,又暗示了它猝死的结局。

答案 C

解析 “由此可以看出饲养员欺骗了马棚的主人”错。

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便呈现出一种错位——马棚里的新入住者却是骡子,这样写赋予之后的情节以生发的动力。

B.第⑥段运用神情、行为和外貌描写,表现了骡子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以及渴望得到主人赏识的迫切之情。

C.小说写出殡那天,毛驴张开大嘴,引颈长鸣,至于它为何长鸣,作者并未明示,这样处理耐人寻味。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以全知视角描写了骡子和主人的言行心理,冷静客观而又意蕴深长。

答案 B

解析 “对美的热爱和追求”错,应是表现了骡子因爱慕虚荣而迷失自我的性格特点。

5.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可怜又可恨的骡子形象,请简要分析骡子的可恨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贪慕虚荣,一心渴望得到夸奖赞誉;(2)迷失自我,企图活成马的样子;(3)自不量力,逞强驮主人狂奔。

6.虚幻性与讽喻性是寓言体小说的两个显著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这两个特征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虚幻性:骡子不合现实的种种表现,如“去美发中心”“驮起主人狂奔”等,是小说对生活现象的提炼、虚构与夸大。

(2)讽喻性:骡子、毛驴和马隐喻社会中的不同人群,主人这一形象也蕴含象征意味,故事言此意彼,借小喻大。

朱光潜:谈休息

懂得休息才能更好地生活

这个假期

好好睡觉,好好休息

看完这篇文章

就放下手机睡觉吧!

《谈休息》

(节选)作者/朱光潜

我们对于休息的重要性太缺乏彻底的认识了。它看来虽似小问题,却为全民族的生命力所关,不能不提出一谈。

人的力量,无论是属于身或属于心的,到用过了限度时,必定是由疲劳而衰竭,由衰竭而毁灭。譬如弓弦,老是尽量地拉满不放松,结果必定是断裂。

一般人以为多延长工作的时间就可以多收些效果,比如说,一天能走一百里路,多走一天,就可以多走一百里路,如此天天走着不歇,无论走得多久,都可以维持一百里的速度。凡是走过长路的人都知道这算盘打得不很精确,走久了不歇,必定愈走愈慢,以致完全走不动。我们走路的秘诀,“不怕慢,只怕站”,实在只有片面的真理。永远站着固然不行,永远不站也不一定能走得远,不站就须得慢,慢有时延误事机;而偶尔站站却不至于慢,站后再走是加速度的唯一办法。

我们中国人做事的通病就在怕站而不怕慢,慢条斯理地不死不活地望着挨,说不做而做着并没有歇,说做并没有做出什么名色来。许多事就这样因循耽误了。我们只讲工作而不讲效率,在现代社会中,不讲效率,就要落后。心理学家对这问题做了无数的实验,所得的结论是,以同样时间去做同样工作,有休息的比没有休息的效率大得多。

比如说,一长页的算学加法习题,继续不断地去做要费两点钟,如果先做五十分钟,继以二十分钟的休息,再做五十分钟,也还可以做完,时间上无损失而错误却较少。一般人以为休息是浪费时间,其实不休息的工作才真是浪费时间。此外还有精力的损耗更不经济。

休息不仅为工作蓄力,而且有时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赉研究数学上的难题,苦思不得其解,后来跑到街上闲逛,原来费尽气力不能解决的难题却于无意中就轻轻易易地解决了。通常我们在放下一件工作之后,表面上似在休息,而实际上潜意识中那件工作还在进行。

詹姆斯有“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比喻。溜冰本来是前冬练习的,今夏无冰可溜,自然就想不到溜冰,算是在休息,但是溜冰的肌肉技巧却恰在此时凝固起来。泅水也是如此,一切学习都如此。比如我们学写字,用功甚勤,进步总是显得很慢,有时甚至越写越坏。但是如果停下一些时候再写,就猛然觉得字有进步。进步之后又停顿,停顿之后又进步,如此辗转多次,字才易写得好。习字需要停顿,也是因为要有时间让筋肉技巧在潜意识中酝酿凝固。习字如此,习其他技术也是如此。休息的工夫并不是白费的,它的成就往往比工作的成就更重要。

我国先儒如程朱诸子教人为学,亦常力戒急迫,主张“优游涵泳”。这四个字含有妙理,它所指的功夫是猛火煎后的慢火煨,紧张工作后的潜意识的酝酿。要“优游涵泳”,非有充分休息不可。

大抵治学和治事,第一件要事是清明在躬,从容而灵活,常做得自家的主宰,提得起也放得下。急迫躁进最易误事。我有时写字或作文,在意兴不佳或微感倦怠时,手不应心,心里愈想好,而写出来的愈坏,在此时仍不肯丢下,带着几分气忿的念头勉强写下去,写成要不得就扯去,扯去重写仍是要不得,于是愈写愈烦躁,愈烦躁也就写得愈不像样。

假如在发现神思不旺时立即丢开,在乡下散步,吸一口新鲜空气,看着蓝天绿水,陡然间心旷神怡,回头来再伏案做事,便觉精神百倍,本来做得很艰苦而不能成功的事,现在做起来却有手挥目送之乐,轻轻易易就做成了。不但作文写字如此,要想任何事做得好,做时必须精神饱满,工作成为乐事。一有倦怠或烦躁的意思,最好就把它搁下休息一会儿,让精神恢复后再来。

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生趣是在生活中所领略得的快乐,生机是生活发扬所需要的力量。诸葛武侯所谓“宁静以致远”就包含生趣和生机两个要素在内,宁静才能有丰富的生趣和生机,而没有充分休息做优游涵泳的功夫的人们决难宁静。

我生平最爱陶渊明在《自祭文》里所说的两句话:“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动中有静,常保存自我主宰,这是修养的极境。现代人的毛病是“勤有余劳,心无偶闲”。这毛病不仅使生活索然寡味,身心俱惫,于事劳而无功,而且使人心地驳杂,缺乏冲和弘毅的气象,日日困于名缰利锁,叫整个世界日趋于干枯黑暗。

早点休息

别再熬夜了

身体真的不会跟你开玩笑

放下手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