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的意思(襄的意思和组词)
“襄”字释义
襄阳,襄水之北或襄山之南,水之北山之南为阳。今人名流过襄阳的汉江为襄江,照理襄阳应在襄江之北。然实际的襄阳城却在襄江之南,何也?此乃襄阳之秘之一。
来自百度百科
先研究一下“襄”字,其源流如上图。
襄字从衣,衣内包围着几个符号,我们先识别一下其意象。
西周金文襄字,衣中的符号组合确有些难解,见后述。
战国的字形看起来有些象衣领处扣子将对襟扣住的样子。
“襄”字,从其衣中包围的字符猜测,其含义可能包括向成衣上钉扣子,绣花草图案,别徽章等意义,亦即一些起美化作用或辅助功能性质的工序。
西周字形中,中间的可能是指刺绣的主要图案,左下字符,右下的字符及上部的另立的一个圆圈,可能是指各种类型的图案。也就是说西周的“襄”字本义指刺绣。
这样镶嵌的镶字也好理解了,是对金属物体上再附加一些装饰物。
图3,4,5三个文字大体相同,上部两个口字代表刺出的许多图案,左下的折线和工字表示针线反复通过布帛的刺绣工艺,右侧的爻字符代表针叉重叠。
刺绣、钉纽扣、缝制标识、别徽章等等,都是在衣服布帛主体之上另加上东西,与金属主体上再镶嵌其它金属或玉石等类似,故称为“镶”。
问:壤,是不是土地上种植栽培花草作物,类似于在大地上织锦绣?
答:有道理。能长花草的松软湿润的土才称壤。
问:讓是不是从针刺上引伸为语言责备?
答:讓,以语言表达退让,取“襄”字辅助之义。
问:共襄盛举的襄也是辅助之意?
答:是的!
“襄阳”二字如何得来?现在的襄阳城所在地,汉代及之前是叫北津戌,不是襄阳城原在地。据考证,原襄阳城在现襄阳城南的那一片群山之南,欧庙镇邹湾村一带!三国初期才搬迁至现今之地。
红点所示即古襄阳城所在地,考古发掘证实。
那个深绿色象反问号的地方,就是现襄阳城南的那一片群山,也许这片群山就叫襄山,因为其独立于此,犹如大地上镶的一片锦绣,也象古代衣服上缝制的纽扣。邹湾西及南有一条河,现称渭水,半环抱于邹湾村,可为古城内居民提供水源。此地之形势才符合“襄阳”之名的意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材解读和学法指导
教材解读一、古诗解析
本册教材第九课精选了三首七言古诗。
1、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
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描绘了边塞将士战斗、生活环境。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描述了将士们戍边时间的漫长和战事的频繁,表现了将士们不怕牺牲、英勇报国的坚定意志。
2、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描绘了奔腾入海的黄河与高耸入云的华山。这两处标志性景物,代表着祖国北方的壮丽河山(此时尚被金人统治)。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渴望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3、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诗中“初闻”的表现是“涕泪满衣裳”,因叛乱逃亡的悲苦与听闻平叛以后的欣喜,相互交织,都浓缩在这五个字里。然后叙写了狂喜的表现:激动得“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似箭的归心急迫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情感步步推进,层层升华,全诗一气呵成。
二、插图赏析
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三首古诗都配了插图。第一幅图中,雪山连绵,层层浓云笼罩山头,与《从军行》诗中“青海长云暗雪山”相符合;第二幅画中,一座茅屋的篱笆门外,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手住拐杖,神情凝重,仰头远望,眼里充满了忧虑和期盼,这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望王师又一年”相吻合。第三幅图中,那叠嶂的山峦,预示漫漫归途,使人不由得联想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学法指导一、字
1、通过阅读教材(生字带有注音)与查字典读准“仞、岳、蓟、涕、裳、襄”6个生字的字音。
2、通过组词与形近字辨析组词的方式识记“仞、岳、摩、遗、涕、巫”6个字的字形。
例如:
仞(千仞) 涕(鼻涕)
韧(坚韧) 剃(剃刀)
纫(缝纫) 梯(楼梯)
3、多音字:“裳”古代读“cháng”,专指下身穿的衣服,组词“霓裳”;现代汉语中读“shang”,泛指衣服,组词“衣裳”。
4、通过联系上下文与查工具书理解字义。
二、词
我们可以借助教科书中右边的注释理解三首诗中一些词的意思。
【三万里河】古文中的“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
【摩天】碰到天,形容很高。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胡尘】借指金。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春天。
三、句
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灵活地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用来解释诗句的意思。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去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例如课后作业第二题:“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 诗意:将士们在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中无数次奋勇拼杀,他们身上的盔甲已被磨得破旧不堪,不打败西域进犯之敌,就不会班师返回家乡。
② 情感:表达了边塞将士不怕牺牲、英勇报国的豪情壮志。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① 诗意:沦陷区的人民在金兵压迫下,眼泪已经流尽,往南方企望南宋朝廷的军队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② 情感:表达了渴望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① 诗意:在白天就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着春天启程返乡。
② 情感:表达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
四、篇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进而背诵古诗。特别注意容易写错写别的字词,再进行默写。切忌死记、硬背、强默!
2、简要地了解诗作者(朝代)
《从军行》:(唐)王昌龄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3、灵活解释诗意:首先借助课文右边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把字词的意思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用来作为诗意。不要拘泥于老师或教辅参考书上的诗意解释,更不能把某种解释当作标准答案去死记硬背。
4、善于从关键的诗句中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 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句中,体会边塞将士不怕牺牲、英勇报国的豪情壮志。
② 从“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句中,体会渴望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③ 从“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诗句中,体会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
5、善于归类整合,拓展延伸阅读同类古诗。
例如学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可以拓展延伸阅读陆游的同类古诗《示儿》,将其归类整合,用来丰富自己的古诗文积累。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欢迎点击关注“烛光照耀星空”。假如你对文本有更深更广更独到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举报/反馈
橐、囊、蠹、束与其他
要讲“种树郭橐驼传”,觉得“槖”字难写。不妨来认识一下。
槖:如果在字典中查偏旁,根据现代汉语,查到的或许是“木”字旁。
但从词义上解释,倒不如理解为“束”字旁更妥当。
小篆的“束”字,它的古字形像用绳子将树枝捆扎起来的样子,本义指“捆扎,捆绑”,这里可理解为:把口袋扎紧。
接下来,我们看囊:
囊:形声字,上形下声。装有物品的袋子是囊之范式,小圈儿象征扎系口袋的绳索,襄省声。
大曰“囊”,小曰“橐”。
“橐”字中,中间的“石”是声旁,其余是形旁,代表意义。“橐驼”,言其负囊橐而驼物也,就是像骆驼一样背负着东西。俗称“驼背”。
蠹:[dù],木中虫,象虫在木中形。引申比喻祸害国民的人和事。
只是一家之言,或许未必准确,还请各位内行不吝赐教。
襄阳城为什么是“铁打的”?
襄阳人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面,配一碗黄酒开始的。
大块的牛肉、浓厚的牛油、辛辣的味道,如此“豪横”的早餐,怕是只有侠义大度的襄阳人才会这样吃。
“铁打的襄阳城”
或许很多人听过“铁打的襄阳城”这样的说法,没错,襄阳古城的攻防系统极为完善,全国少见。
古城临汉江而建,周长7300多米的城墙,被宽阔的护城河环绕。
护城河最宽处达到250米,乃是中国现存最宽的护城河,它和古老的城墙一起,构筑起襄阳古城强大的防御体系。
修筑如此坚固的城池,和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襄阳地处汉江中游,西接川陕、东临江汉、南通湘粤、北达中原,乃是连通四方的水陆交通枢纽,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湖广之形胜,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连通南北、畅达东西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从2800多年前建成那刻起,就是天下重地。
“乱世宁州”
来到襄阳,有一处不得不去的地方,就是位于城南的古隆中。
古隆中,不言而喻,与诸葛亮有关。
当年,诸葛亮随叔父投奔刘表而来,他就是在这里走向历史舞台,协助刘备成就一番蜀汉霸业的。
其实,当时来到襄阳的可不只诸葛亮一个,名士王粲、徐庶,以及饱受战祸的各地百姓,涌向襄阳的流民多达十万多户。
襄阳有什么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来到这里?
那是因为在当时,这里是一处难得的“乱世宁州”。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乱不断,为防止北方袁术大军南下,荆州刺史刘表把治所迁到襄阳,使这里成为统辖千里沃土的荆州首府。
随后,刘表接受当地谋士蒯良、蒯越的建议,以仁义行政安定荆州,给老百姓谋福利,深得民心。
外图安定,内行仁义的刘表,在襄阳很快站稳了脚跟,襄阳城成为了那个战乱年代少有的一处避风港,襄阳因此成为一处“乱世宁州”。
不仅如此,刘表还邀请天下名士共同治理襄阳,从北方过来的流民,有学术能力的,便“人尽其才”,让他们发展学术、整理古籍。
在刘表“保境安民、人尽其才”的政策之下,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在这里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铁血铸忠魂
刘表治下的襄阳古城,是“乱世宁州”,但不是所有的时代,都可以如此幸运。历史上,襄阳古城经历过无数烽烟战火,最惨烈的一战是南宋末年的襄阳之战。
当时,已经横扫欧洲、饮马多瑙河的草原铁骑挥师南下,在忽必烈的计划里,攻破南宋要从打襄阳开始。
当元军临城下时,襄阳城的军民并没有退缩,孤立无援的他们据险而守,竟然把横扫欧洲的草原铁骑挡在城外五年之久。
由于常年围困,襄阳城内弹尽粮绝。如不及时补给,城池恐怕难以守住。
这时,当地义士张顺、张贵带领一支三千百姓组成的义军,以轻舟百艘装满物资,杀入重围抵达襄阳城。
他们的到来,使城内军民士气大振。
正当他们一鼓作气,意欲在几日后乘夜袭击元军时,消息不幸泄露,三千义士被占据襄江两岸、汉水两岸的敌军伏击,全部阵亡。
忠义之魂虽逝,但铁骨铮铮的义气却不会消散。
此后,襄阳城民继续死守,元军见久攻不下,便隔着护城河,用上了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武器——襄阳炮。
襄阳炮的石质炮弹,最重可达150斤,射程足足有300米,威力无比。
面对从天而降的炮弹,孤立无援的襄阳军民,再也无法坚持下去,知府吕文焕不得不举城投降,长达六年的襄阳之战宣告结束。
襄阳城民以六年时间的坚守,数十万条生命的代价,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燃情筑梦 共建新城
历史的硝烟散去,在和平年代,襄阳这座古城依然打开城门,接纳着八方来客。
20世纪60年代,新生的共和国,开始了一场由东向西的工业战略大转移。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的襄阳古城,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
四十多家国家级重点企业迁到了襄阳,数以万计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从全国各地来到襄阳,古城又一次张开了接纳包容的臂膀。
热情包容的襄阳人,在生活上关照着远方来的技术骨干;来自全国各地的师傅们,也尽心尽力地传授技术。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时许多中国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在襄阳古城中运转了起来。
那是一段燃情岁月,印刷厂、制药厂、机械厂、桥梁厂陆续投入了生产,产品通过便捷的水陆交通运往全国各地。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新的力量,而古城也一如既往地接纳着这些远道而来的人,并积蓄着未来的发展力量。
今晚20:00,走进襄阳,看一座南北交融之城,看一座铁骨铮铮之城。
《记住乡愁》第七季
播出内容:《襄阳——汇通南北 崇文尚义》(上)播出时间:2021年2月15日(周一)20:00播出频道:CCTV-4 中文国际频道
编辑 | 邵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