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的意思(剔的意思)

风里有诗句 2023-06-11 06:09:48 互联网

《周易》的“易”字到底该如何理解

#头条创作挑战赛#

《周易》的“易”字是什么意思,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说法。

一、从“易”字的本义来探讨。

《说文》:“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许慎对“易”字的本义提出了三种看法,大约可以代表东汉时人们的普遍观点:一、“易”是指动物,蜥易之类的;二、“易”是日月两字的上下组合,象征白天黑夜(即阴阳)的转换;三、“易”字从勿,没说是什么意思。

先说第一种说法,“蜥易”就是蜥蜴,南宋罗泌在《路史》里说,蜥蜴“身色无恒,日十二变,是则易者,本其变也”。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也说:“易者守宫是矣,亦名蜥蜴。身色无恒,日十二变,以易名经,取其变也。”他们认为蜥蜴可以变色,《易》重在变化,所以用蜥蜴来命名。

近现代《易》家有不少人赞同这种说法,比如臧海亭《周易卦爻辞要义汇释》认为“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黄寿祺、张善文《译注》也认为“易”字的本义是“蜥易”,“易”字的篆文形状,正像蜥易之形,蜥易即壁虎类动物,以其能十二时变色,故假借为“变易”之“易”。

也有人反对,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说:“上象首,下象四足,尾甚微,故不象。”他认为“易”字的形状不像蜥蜴,否定了许慎的说法。

周振甫《译注》说:“按蜥蜴亦称壁虎,雄体青绿色,背面有黑色直纹数条,雌色淡褐,体侧各有直纹一条,并非‘身色无恒,日十二变’。说取它的变来‘以易名经’,完全不确。”

不错,不是所有蜥蜴都能变色的,壁虎(即上文所说的守宫)就不会变色。

再看第二种说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秘书,谓纬书。……按,《参同契》曰:‘日月为易,刚柔相当。’陆氏德明引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谓上从日,象阳。下从月,象阴。纬书说字,多言形而非其义。此非近理,要非六书之本。然亦非月也。”

据此,许慎说的“秘书”是一部纬书(汉代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类的书籍,相对于经书,故称纬书),即《周易参同契》,按照《周易参同契》的说法,易字的构形是上日,下月,象征阴阳刚柔相结合。三国时易学家虞翻的《易注》引用《参同契》的说法,认为“易”字是日月更迭、交相变易的意思。清儒专门研究《虞氏易》的,大多遵从这种说法。

但段玉裁认为易字的不是月的象形,从文字学的角度否定了这种说法。

周振甫《译注》说:“又‘日月为易’说,认为‘易’字为‘日月’两字构成。按‘易’字并不是日月两字合成,二说亦属附会。”

山东大学刘大均教授的《周易概论》赞同这种说法,他举《系辞》“《易》者,象也。象者,像也”“在天成像,在地成形”“悬象著明,莫大于日月”等句为例,认为“日月为易”的说法,正与《系辞》符合,说:“汉人对‘易’字的解释,是有根据的,此说可取。”

但“易”字下面并不是“月”字,这种说法终究难以让人信服。

第三种“易”字从勿的说法,古今《易》家大多觉得难解。中国人大李炳海教授的《周易古经注解考辩》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

他认为,易的字形从日,从勿;上为日,下为勿。日,指的是太阳。甲骨文的勿指的是云气,易的构形上为日,下为勿,是太阳在云气之上进行照射之象,它的本义是太阳光线穿透云层,使天空由暗变明。

他说,把易字与字形相近的昒、昜进行对比,其本义指太阳光线穿透云气,会显得更加明朗。《说文解字·日部》:“曶,尚冥也。从日,勿声。”曶,即昒字。曶字的构形是勿在上,日在下,与易字的构形刚好相反。易字的本义是太阳光照射云层,由暗转明。曶字的本义则是太阳被云气遮蔽,尚处于黑暗之中。《说文解字·勿部》:“昜,开也。从日、一、勿。”段玉裁注:“此阴阳正字也,阴阳行而侌昜废矣。”字形从日从勿的曶、易、昜,是表明暗度的三个词语,取象于太阳与云气的关联。曶,指的是云气遮蔽太阳,处于黑暗之中。易,是太阳光线穿透云层,由暗转明。昜,是日出云开,一片光明。由曶到易,再到昜,是可见度逐渐增高,是太阳日长而云气日消的过程。

他进一步说,易的本义是太阳光线穿透云层,使得天空由暗转明,由此引申出变化之义。易的本义是由暗入明,以光明驱逐黑暗,这也正是卦书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先民问卦,为的是能够解惑发蒙,指点迷津,因此,称卦书为《易》。易的本义是驱暗入明,这是三代卦书皆称为《易》的根本原因。

勿字的本义,赵诚先生的《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认为勿字构形不明,甲骨文用来指称物色,即后代所谓的云气之色,则为借音字。从这种意义来说,勿即物色之物的初文。

这是李炳海说法的依据,但勿字的甲骨文意思,说法并不统一。有人认为勿是会意字,右边像弓,旁边两小撇表示弓弦振动的样子,本意为引弓拨弦;有人认为勿是象形字,象刀溅血,是刎的初字;也有人认为勿是象形字,右边是农具“耒”的形状,左边是翻起来的土块,勿字的本义是用耒翻土。

所以,这种说法尚缺乏切实的证据。

和这种说法相类似的,近人黄振华有《论日出为易》一文(载《哲学年刊》第五辑,1968年11月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他根据殷代甲骨文“易”字字形,认为易字形象征“日出”,上半部尖顶表示初出的太阳,中间弧线表示海的水平面或山的轮廓线,下面三斜劈线表示太阳的光彩。并且说“日出”象征阴阳变化,也是“变易”的意思。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以下简称《今注今译》)认为“这种说法很有道理”。

但上文所说的“昜”(“阳”字的初文)才是日出的意思,“易”若也是日出,二字就重合了。二字虽然形近,但含义肯定有所不同。

也有人认为,“易”本来就应该是“昜”,是后人写错了。清代学者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说:“骏谓‘三易’之‘易’,读曰觋,《周易》之‘易’读若阳。……易者昜之误也。”他认为“三易”的“易”和《周易》的“易”不是一个字,“三易”的“易”是“觋”,《周易》的“易”是“昜”的误写。

周振甫《译注》说:“就三《易》讲,他认为‘三易之易读若觋’。觋,音檄,指易巫,是掌管龟卜的。照朱骏声的说法,那末‘易’当改作‘觋’,指男巫。按《说文》‘觋,能斋宿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那末觋是男巫。管龟卜的另有太卜,不归男巫管。朱骏声的说法也不可信。”

李炳海《周易古经注解考辩》认为:“朱氏认为易是昜的误字,但是找不到其他证据,这种说法很难成立。”

除了这些之外,对“易”字的本义,现代学者还有多种说法,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认为甲骨文的“易”的一个用法是用作“赐予”之赐,和金文易用作锡一样,高鸿缙《金文诂林》解释金文易的本义说是日光时晴时阴,孙常叙《周客鼎考释》解释金文易的本义说:“易,当是古翅字,象鸟伸头张翼飞提提也。”有人则认为“易”的本义是把容器中低熔点的锡注入模具,铸造新器皿,也有人认为“易”是鸟类解羽换毛。

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二、从字的引申义来释“易”。

最早从这个角度对《易》做界定的是《系辞上》:“生生之谓易。”生生,就是生而又生,生生不息。

孔颖达《正义·论“易”之三名》:“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说“易”是取变化之义。

程颐的《周易程氏传》说:“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朱熹《本义》说:“《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来知德《集注》说:“以易名书者。易字有交易变易两义。交易以对待言。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也。变易以流行言。如阳极变阴。阴极变阳也。阴阳之理。非交易则变易。故以易名之。”

他们的理解基本差不多。现代一些《易》家也赞同这种说法,比如黄寿祺、张善文《译注》认为“易”字的本义是“蜥易”,但用法是假借为“变易”之“易”。

周振甫《译注》说:“又变易说亦有问题,似本于《易传》的说法,《易传》是后起之说。《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看见的《易象》还没有《易传》,已经称《易》,可见《易》的取名早于《易传》。”

他其实是赞成“变易”说的,只是不赞成由《易传》引申出来的“变易”说,他认为这个“变易”是指由龟卜到蓍占的“变易”:“《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王弼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因为龟卜太繁,有百二十体、千二百颂,改用蓍草就简化了,把百二十体简成六十四卦,把千二百的兆辞简化为三百八十四爻辞。但蓍占要经过揲蓍变易之数,见《系辞上传》,经过这种变易,所以称易。那末说易的取名本于变易是对的,不过不应用《易传》来作说明。”

《周易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是说“易”含有“简易”、“变易”、“不易”(即不变)三层意义。又详细解释说:“易者,其德也。光明四通,简易立节,天以烂明,日月星辰,布设张列,通精无门,藏神无穴,不烦不扰,澹泊不失,此其易也。变易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君臣取象,变节相移,能消者息,必专者败,此其变易也。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

郑玄《易论》也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也是现代流行最广的说法之一,为许多《易》家所采用。但一名三义,应该是后人的理解,最初命名时未必会想到这么多。

周振甫《译注》依然反对:“又‘一易三义说’,更是后起。三义中简易的易,读去声,与易的读入声不合。”

还有列举义项更多的,清初学者毛奇龄的《仲氏易》,概括前人的说法,认为“易”兼有“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五种意思。黄寿祺、张善文《译注》认为,他说的“反易”实际上就是虞翻的“反对”,“移易”就是荀爽的“升降”,“对易”也和虞翻的“旁通”一样。说他:“此多取汉魏说《易》条例以释‘易’名,义虽未为详备,要不为冥心臆测,用力亦勤。”

近人余永梁的《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册,1931年出版),认为筮法是周人所创,来替代或辅助卜法,较龟卜为简易,故名书曰《易》。其实是取《乾凿度》“易简”的含义。

李炳海《周易古经注解考辩》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可取:“这都是从字义上推衍引申,已脱离《易》本身。”

三、“易”为官名的说法。

近代吴汝纶《易说》:“易者,占卜之名。《祭义》:‘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是易者占卜之名,因以名其官。《史记·大宛传》:‘天子发书易。’谓发书卜也。又武帝《轮台诏》云:‘易之,卦得《大过》。’易之,卜之也。说者以简易,不易,变易释之,皆非。”

尚秉和《周易尚氏学》赞同这种说法,他说:“愚案:《史记·礼书》云,能虑勿易。亦以易为占。简易、不易、变易,皆易之用,非易字本诂。本诂固占卜也。”

他们认为,“易”是占卜的意思,后来把管占卜的官也叫做“易”,进而讲占卜的书也被称为“易”。

高亨先生的《周易古经今注》依据《礼记·祭义》:“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以及郑玄的注解:“立以为易谓作《易》。易抱龟,易官名。”认为,易是官名,掌卜筮。筮官称为“易”,就像史官称为“史”。

周振甫《译注》认为:“《礼记·祭义》:‘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王弼注:‘“立以为易”,谓作易。“易抱龟”,易,官名。《周礼》曰大卜。大卜主三兆、三易、三梦之占。’这是说先有‘作易’,后有‘易官’……吴汝纶因为《易传》是后出,不信变易说,改用易官说,不知先有‘作易’说,后有‘易官’说。用‘易官’说来释易,仍不能说明命名的用意。”

除了这三个方向的多种说法之外,还有一些非主流说法。比如臧海亭《周易卦爻辞要义汇释》又引用了一种“筮法说”,是说原始衍数工具并非蓍草,而是石子,甲骨文“易”字是双手与小石子互易的形象。“易”是双手拿小石子互换之意;“周”的本意是地上画的图形;“周易”本义则是指在地上画的图形中摆上小石子,双手拿小石子互换变易来进行数理衍算。

他说,这种说法现在在伏羲氏生地的甘肃西和县仇池山周边地域还能见到,俗名叫“走游罡”。地上画的图形中放的石子叫“游子”,手中的石子叫“握子”。在具茨山岩画中就有与走游罡完全相同的图形刻画符号。这种说法很新奇,既有原始衍算的孑遗,又有岩画佐证。持这种说法者,否定了历来学者们对《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的种种猜测。又认为“掌”者,手掌也;“三”,是三人各掌三个小石子;“易”,乃双手互换;“掌三易”,就是走游罡。三人各三个石子握法的变化为:“可握空,可握一石子,可握二石子,可握三石子。”每人握的可能性为“四”种,三人则为三个“四”连乘,正好组成六十四卦。

林林总总,莫衷一是,难以一一列举。

“易”字的本义尚待进一步论证,用“易”给卜筮书命名的原因也一时难有定论。综观众说,“变易”之说最能体现《周易》的精神实质,也最能兼顾上述的多种观点,在没有更为合理的说法之前,我们不妨认为“易”就是“变易”的意思。

“《周易》释辞”系列文章之二。

《周易》的“易”字到底该如何理解

#头条创作挑战赛#

《周易》的“易”字是什么意思,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说法。

一、从“易”字的本义来探讨。

《说文》:“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许慎对“易”字的本义提出了三种看法,大约可以代表东汉时人们的普遍观点:一、“易”是指动物,蜥易之类的;二、“易”是日月两字的上下组合,象征白天黑夜(即阴阳)的转换;三、“易”字从勿,没说是什么意思。

先说第一种说法,“蜥易”就是蜥蜴,南宋罗泌在《路史》里说,蜥蜴“身色无恒,日十二变,是则易者,本其变也”。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也说:“易者守宫是矣,亦名蜥蜴。身色无恒,日十二变,以易名经,取其变也。”他们认为蜥蜴可以变色,《易》重在变化,所以用蜥蜴来命名。

近现代《易》家有不少人赞同这种说法,比如臧海亭《周易卦爻辞要义汇释》认为“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黄寿祺、张善文《译注》也认为“易”字的本义是“蜥易”,“易”字的篆文形状,正像蜥易之形,蜥易即壁虎类动物,以其能十二时变色,故假借为“变易”之“易”。

也有人反对,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说:“上象首,下象四足,尾甚微,故不象。”他认为“易”字的形状不像蜥蜴,否定了许慎的说法。

周振甫《译注》说:“按蜥蜴亦称壁虎,雄体青绿色,背面有黑色直纹数条,雌色淡褐,体侧各有直纹一条,并非‘身色无恒,日十二变’。说取它的变来‘以易名经’,完全不确。”

不错,不是所有蜥蜴都能变色的,壁虎(即上文所说的守宫)就不会变色。

再看第二种说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秘书,谓纬书。……按,《参同契》曰:‘日月为易,刚柔相当。’陆氏德明引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谓上从日,象阳。下从月,象阴。纬书说字,多言形而非其义。此非近理,要非六书之本。然亦非月也。”

据此,许慎说的“秘书”是一部纬书(汉代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类的书籍,相对于经书,故称纬书),即《周易参同契》,按照《周易参同契》的说法,易字的构形是上日,下月,象征阴阳刚柔相结合。三国时易学家虞翻的《易注》引用《参同契》的说法,认为“易”字是日月更迭、交相变易的意思。清儒专门研究《虞氏易》的,大多遵从这种说法。

但段玉裁认为易字的不是月的象形,从文字学的角度否定了这种说法。

周振甫《译注》说:“又‘日月为易’说,认为‘易’字为‘日月’两字构成。按‘易’字并不是日月两字合成,二说亦属附会。”

山东大学刘大均教授的《周易概论》赞同这种说法,他举《系辞》“《易》者,象也。象者,像也”“在天成像,在地成形”“悬象著明,莫大于日月”等句为例,认为“日月为易”的说法,正与《系辞》符合,说:“汉人对‘易’字的解释,是有根据的,此说可取。”

但“易”字下面并不是“月”字,这种说法终究难以让人信服。

第三种“易”字从勿的说法,古今《易》家大多觉得难解。中国人大李炳海教授的《周易古经注解考辩》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

他认为,易的字形从日,从勿;上为日,下为勿。日,指的是太阳。甲骨文的勿指的是云气,易的构形上为日,下为勿,是太阳在云气之上进行照射之象,它的本义是太阳光线穿透云层,使天空由暗变明。

他说,把易字与字形相近的昒、昜进行对比,其本义指太阳光线穿透云气,会显得更加明朗。《说文解字·日部》:“曶,尚冥也。从日,勿声。”曶,即昒字。曶字的构形是勿在上,日在下,与易字的构形刚好相反。易字的本义是太阳光照射云层,由暗转明。曶字的本义则是太阳被云气遮蔽,尚处于黑暗之中。《说文解字·勿部》:“昜,开也。从日、一、勿。”段玉裁注:“此阴阳正字也,阴阳行而侌昜废矣。”字形从日从勿的曶、易、昜,是表明暗度的三个词语,取象于太阳与云气的关联。曶,指的是云气遮蔽太阳,处于黑暗之中。易,是太阳光线穿透云层,由暗转明。昜,是日出云开,一片光明。由曶到易,再到昜,是可见度逐渐增高,是太阳日长而云气日消的过程。

他进一步说,易的本义是太阳光线穿透云层,使得天空由暗转明,由此引申出变化之义。易的本义是由暗入明,以光明驱逐黑暗,这也正是卦书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先民问卦,为的是能够解惑发蒙,指点迷津,因此,称卦书为《易》。易的本义是驱暗入明,这是三代卦书皆称为《易》的根本原因。

勿字的本义,赵诚先生的《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认为勿字构形不明,甲骨文用来指称物色,即后代所谓的云气之色,则为借音字。从这种意义来说,勿即物色之物的初文。

这是李炳海说法的依据,但勿字的甲骨文意思,说法并不统一。有人认为勿是会意字,右边像弓,旁边两小撇表示弓弦振动的样子,本意为引弓拨弦;有人认为勿是象形字,象刀溅血,是刎的初字;也有人认为勿是象形字,右边是农具“耒”的形状,左边是翻起来的土块,勿字的本义是用耒翻土。

所以,这种说法尚缺乏切实的证据。

和这种说法相类似的,近人黄振华有《论日出为易》一文(载《哲学年刊》第五辑,1968年11月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他根据殷代甲骨文“易”字字形,认为易字形象征“日出”,上半部尖顶表示初出的太阳,中间弧线表示海的水平面或山的轮廓线,下面三斜劈线表示太阳的光彩。并且说“日出”象征阴阳变化,也是“变易”的意思。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以下简称《今注今译》)认为“这种说法很有道理”。

但上文所说的“昜”(“阳”字的初文)才是日出的意思,“易”若也是日出,二字就重合了。二字虽然形近,但含义肯定有所不同。

也有人认为,“易”本来就应该是“昜”,是后人写错了。清代学者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说:“骏谓‘三易’之‘易’,读曰觋,《周易》之‘易’读若阳。……易者昜之误也。”他认为“三易”的“易”和《周易》的“易”不是一个字,“三易”的“易”是“觋”,《周易》的“易”是“昜”的误写。

周振甫《译注》说:“就三《易》讲,他认为‘三易之易读若觋’。觋,音檄,指易巫,是掌管龟卜的。照朱骏声的说法,那末‘易’当改作‘觋’,指男巫。按《说文》‘觋,能斋宿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那末觋是男巫。管龟卜的另有太卜,不归男巫管。朱骏声的说法也不可信。”

李炳海《周易古经注解考辩》认为:“朱氏认为易是昜的误字,但是找不到其他证据,这种说法很难成立。”

除了这些之外,对“易”字的本义,现代学者还有多种说法,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认为甲骨文的“易”的一个用法是用作“赐予”之赐,和金文易用作锡一样,高鸿缙《金文诂林》解释金文易的本义说是日光时晴时阴,孙常叙《周客鼎考释》解释金文易的本义说:“易,当是古翅字,象鸟伸头张翼飞提提也。”有人则认为“易”的本义是把容器中低熔点的锡注入模具,铸造新器皿,也有人认为“易”是鸟类解羽换毛。

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二、从字的引申义来释“易”。

最早从这个角度对《易》做界定的是《系辞上》:“生生之谓易。”生生,就是生而又生,生生不息。

孔颖达《正义·论“易”之三名》:“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说“易”是取变化之义。

程颐的《周易程氏传》说:“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朱熹《本义》说:“《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来知德《集注》说:“以易名书者。易字有交易变易两义。交易以对待言。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也。变易以流行言。如阳极变阴。阴极变阳也。阴阳之理。非交易则变易。故以易名之。”

他们的理解基本差不多。现代一些《易》家也赞同这种说法,比如黄寿祺、张善文《译注》认为“易”字的本义是“蜥易”,但用法是假借为“变易”之“易”。

周振甫《译注》说:“又变易说亦有问题,似本于《易传》的说法,《易传》是后起之说。《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看见的《易象》还没有《易传》,已经称《易》,可见《易》的取名早于《易传》。”

他其实是赞成“变易”说的,只是不赞成由《易传》引申出来的“变易”说,他认为这个“变易”是指由龟卜到蓍占的“变易”:“《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王弼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因为龟卜太繁,有百二十体、千二百颂,改用蓍草就简化了,把百二十体简成六十四卦,把千二百的兆辞简化为三百八十四爻辞。但蓍占要经过揲蓍变易之数,见《系辞上传》,经过这种变易,所以称易。那末说易的取名本于变易是对的,不过不应用《易传》来作说明。”

《周易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是说“易”含有“简易”、“变易”、“不易”(即不变)三层意义。又详细解释说:“易者,其德也。光明四通,简易立节,天以烂明,日月星辰,布设张列,通精无门,藏神无穴,不烦不扰,澹泊不失,此其易也。变易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君臣取象,变节相移,能消者息,必专者败,此其变易也。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

郑玄《易论》也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也是现代流行最广的说法之一,为许多《易》家所采用。但一名三义,应该是后人的理解,最初命名时未必会想到这么多。

周振甫《译注》依然反对:“又‘一易三义说’,更是后起。三义中简易的易,读去声,与易的读入声不合。”

还有列举义项更多的,清初学者毛奇龄的《仲氏易》,概括前人的说法,认为“易”兼有“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五种意思。黄寿祺、张善文《译注》认为,他说的“反易”实际上就是虞翻的“反对”,“移易”就是荀爽的“升降”,“对易”也和虞翻的“旁通”一样。说他:“此多取汉魏说《易》条例以释‘易’名,义虽未为详备,要不为冥心臆测,用力亦勤。”

近人余永梁的《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册,1931年出版),认为筮法是周人所创,来替代或辅助卜法,较龟卜为简易,故名书曰《易》。其实是取《乾凿度》“易简”的含义。

李炳海《周易古经注解考辩》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可取:“这都是从字义上推衍引申,已脱离《易》本身。”

三、“易”为官名的说法。

近代吴汝纶《易说》:“易者,占卜之名。《祭义》:‘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是易者占卜之名,因以名其官。《史记·大宛传》:‘天子发书易。’谓发书卜也。又武帝《轮台诏》云:‘易之,卦得《大过》。’易之,卜之也。说者以简易,不易,变易释之,皆非。”

尚秉和《周易尚氏学》赞同这种说法,他说:“愚案:《史记·礼书》云,能虑勿易。亦以易为占。简易、不易、变易,皆易之用,非易字本诂。本诂固占卜也。”

他们认为,“易”是占卜的意思,后来把管占卜的官也叫做“易”,进而讲占卜的书也被称为“易”。

高亨先生的《周易古经今注》依据《礼记·祭义》:“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以及郑玄的注解:“立以为易谓作《易》。易抱龟,易官名。”认为,易是官名,掌卜筮。筮官称为“易”,就像史官称为“史”。

周振甫《译注》认为:“《礼记·祭义》:‘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王弼注:‘“立以为易”,谓作易。“易抱龟”,易,官名。《周礼》曰大卜。大卜主三兆、三易、三梦之占。’这是说先有‘作易’,后有‘易官’……吴汝纶因为《易传》是后出,不信变易说,改用易官说,不知先有‘作易’说,后有‘易官’说。用‘易官’说来释易,仍不能说明命名的用意。”

除了这三个方向的多种说法之外,还有一些非主流说法。比如臧海亭《周易卦爻辞要义汇释》又引用了一种“筮法说”,是说原始衍数工具并非蓍草,而是石子,甲骨文“易”字是双手与小石子互易的形象。“易”是双手拿小石子互换之意;“周”的本意是地上画的图形;“周易”本义则是指在地上画的图形中摆上小石子,双手拿小石子互换变易来进行数理衍算。

他说,这种说法现在在伏羲氏生地的甘肃西和县仇池山周边地域还能见到,俗名叫“走游罡”。地上画的图形中放的石子叫“游子”,手中的石子叫“握子”。在具茨山岩画中就有与走游罡完全相同的图形刻画符号。这种说法很新奇,既有原始衍算的孑遗,又有岩画佐证。持这种说法者,否定了历来学者们对《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的种种猜测。又认为“掌”者,手掌也;“三”,是三人各掌三个小石子;“易”,乃双手互换;“掌三易”,就是走游罡。三人各三个石子握法的变化为:“可握空,可握一石子,可握二石子,可握三石子。”每人握的可能性为“四”种,三人则为三个“四”连乘,正好组成六十四卦。

林林总总,莫衷一是,难以一一列举。

“易”字的本义尚待进一步论证,用“易”给卜筮书命名的原因也一时难有定论。综观众说,“变易”之说最能体现《周易》的精神实质,也最能兼顾上述的多种观点,在没有更为合理的说法之前,我们不妨认为“易”就是“变易”的意思。

“《周易》释辞”系列文章之二。

唯美寓意的诗词歌赋取名

古人在取名时,通常会参考儒家道德、佛教思想、道家哲学、诗词歌赋等,将美好的意境反映在人名之中。同时,这些人名也会附带一定的寓意和道德教化。 现代人取名也逐渐注重多样性和创意性,而诗词歌赋作为文化遗产之一,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取名方式。诗词歌赋具有高雅、浪漫、典雅等特点,可以在给予人名优美的韵律和意境的同时,也赋予姓名文化深度。以下给大家推荐了一些取自诗词歌赋的名字:

云茜

出自古诗《染丝上春机》的“玉罂汲水桐花井,茜丝沈水如云影。”云指天空中的云彩,茜指茜草,无论哪个字的寓意都是非常好的。而且在古汉语中茜也指“深红”,表示鲜艳、茂盛。这个名字意义优美,预示着女孩光彩夺目,有着绚烂璀璨的人生。

承书

出自《全唐诗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承书”作为男孩名合适,又可以理解为满腹经纶,擅长读书,寓意着孩子很有才干,对于他人委托之事竭力相帮,有学识、有修养,是个谦谦君子。此名也有儒雅清隽、才华横溢之义。

为茂

出自诗词《全宋词 水调歌头(题烟雨楼)》"自有茂林修竹,不用买花沽酒,此乐若为酬。"茂林修竹指的是茂密高大的竹林,多指风景幽雅秀丽的地方,在这句宋词中是引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增添不少文雅意境。“为茂”作为男孩名字,表达了父母希望孩子有一颗丰富的内心,能够积极向上的生活,同时也希望孩子学业进步、事业有成,经文纬武,做到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双丰收。

奕宸

出自诗词《全宋词 木兰花(送张中行·般涉调)》"庆门奕世隆宸眷。"奕宸选自于句中,适合作为男孩名字,这一句写了显赫家族出人才,从中能赋予孩子一身贵气,寓意孩子出生好,有教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奕宸”这个名字就像是书中的男主角,霸气中不失儒雅,寓意才华横溢、英俊挺拔。

星南

出自诗词《全宋词 贺新郎(贺大卿生日)》"南极上,星璀璨。"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祝愿,希望他能长寿,如星光般璀璨恒久。“星南”选自于句中,适合作为男孩名字,带有主角气质。“南”字指代南方,引申为温暖之义,“星南”也可以理解为永远在温暖的地方闪耀,寓意前途似锦、朝气蓬勃。

更多诗词好名推荐

铂宇、翊洋、馨华、常源

桐新、桓羽、栎安、桐萌

芊秀、石萌、文樾、恩知

春熙、彦允、莲香、馥瑜

逸德、菡轩、青熙、哲含

禹鹏、渊华、茗航、弈杉

漫霓、梓桔、泽杉、泽煦

鸿谦、崇屹、兰汐、可洋

无论是古人的取名方式,还是现代人的创意方式,都是反映着一代文化和价值观。人名并不是名副其实的标识,而是代表着一个人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在用诗词歌赋取名时,更要注重意境和精神内涵,让人名体现出时代的语境和精神氛围。婴儿的名字不仅是家长之爱的体现,也是未来的记忆,是需要珍视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