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的意思
烟台方言撷趣 | 盘点黄县话里带贬义的“吃”
带贬义的“吃”
文 |王东超
关于“吃”,民间有很多不同的叫法,如“ ”。还有几种带有贬义的“吃”在方言中仍然常用,如“噇”“楦”“撑”“攮”等。
“噇”读作chuáng,本义为吃,《玉篇·口部》:“噇,吃貌。”唐张鷟(zhuó)《朝野佥载》卷五记载一则笔记故事:兵部尚书娄师德去往梁州途中,遇见同乡娄姓屯官触犯国法,临刑前娄师德“将一楪槌饼与之曰:‘噇却!作个饱死鬼去。’”后“噇”又引申作毫无节制地大吃大喝,《集韵·江韵》:“ ,食无廉也,或从口。”“廉”者“敛也”,“食无廉”就是吃起来不知收敛。在过去经常闹饥馑的年代,狂吃滥喝是一种罪,人们从骨子里对其带有敌意,故“噇”字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清翟灏《通俗编·饮食》“噇”条:“李昌符《婢仆》诗:‘个个能噇空腹茶。’寒山诗:‘背后噇鱼肉,人前念佛陀。’《集韵》:‘噇,食无廉也。’按:俚俗言‘噇嘴头’。”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八回:“布施的米粮麦豆,大布袋扛到家去,噇他一家的屁股眼子。”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你看这厮,到山下去噇了多少酒,醉的来似踹不杀的老鼠一般。”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杨老六)在镇上赌输了,又噇了几杯烧酒,噇的烂醉。”
“噇”字黄县话至今仍然在用,但多用于饭菜等固体食物,不用于酒水等液体。比如:噇儿一肚儿肉;吃饱喽还往里硬噇;你真能噇,两个大饼儿噇进去喽。
还有一种带贬义的“吃”,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一回:“李氏说你看借爹吃了多大点子,若是您达从来没见东西,不知待 多少哩。”《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二十四回:“好歹抓打上两三盘,哪管他揎与不揎。”《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十八回:“店小二说现成饭给他喧了罢,只顾着他吵甚么?”同一本书里用了“ ”“揎”“喧”三个字,大概是不知本字是什么,只是找了音近的字来代替。
“ ”是后造的字,字书上没有。“喧”是大声说话,与吃无关。“揎”的本义是捋起袖子露出手臂,《玉篇·手部》:“揎,捋也。”“揎袖”就是绾起袄袖,与吃也无关。且“揎”读作xuān,而在黄县话里带有贬义的吃读作xuàn ,本字应写作“楦”,本义是做鞋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制成,后引申作动词,用楦子填紧或撑大鞋帽的中空部分,比如:新绱嘞鞋要用楦儿楦一楦再穿。后泛指用东西填紧物体的中空部分,相当于填、塞。明郎瑛《七修续稿·奇谑类·尸行》:“成祖时,都御史景清犯驾伏诛,以尸楦草,悬于长安门。”这一义项黄县话里用得比较多,比如:用谷糠楦脰枕;往锅台里楦点儿草;手指头别楦儿嘴里;你楦小手巾儿布袋里。
“楦”之填塞之义用到吃上,表示的是一种令人厌恶的或贪婪的饮食动作,比如:你快把他楦歪饱吧;他不管别人,只管自己一个劲儿猛楦;一个大饽饽他三口两口楦儿肚儿里喽。
与“楦”相似,“撑”也是由抵住、支持义引申为饱胀、充满义,比如:布袋要撑破喽。再引申指吃饭吃到容不下的程度,比如:撑个死,饿个昏。也用来作“吃”讲,带有贬义色彩,比如:饭也堵不住你嘞嘴,快点撑!
在黄县话里,“攮”字作“吃”讲,也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攮”的本义为推,《字汇·手部》:“攮,推攮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又加家僮们推的推,攮的攮,不由你不走。”引申作捅、戳,《儒林外史》第六回:“半夜里不见枪头子,攮到贼肚里。”黄县话给匕首叫“小攮刀”“小攮儿”。又引申指跌,栽倒,比如:他一头攮儿乜去喽;你看儿孩儿点儿,别叫他攮下去。
“攮”也指言语上斥责、挖苦,比如:我攮喽他几句,他没敢吱声。“攮熊话”指散布泄气的、不满的言论,比如:别人都在乜忙儿干活,他藏奸耍滑不说,还到处攮熊话。《醒世姻缘传》第八回:“小选子也会走到后面,成大瓶的酒,成碗的下饭,偷将出来,任意攮颡。”《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一回:“外边的这七个族人,一个家攮丧的鼾僧儿一般,都进来谢了晁夫人家去。”《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四回:“素姐说:‘你头晕恶心是攮嗓的多了,没的干胳膊事么?’”“攮颡”“攮丧”“攮嗓”,一本书里用了三个词形,据此推断作者不知道本字是什么,笔者认为正确的应为“攮搡”,“搡”亦有推义,“攮搡”是个同义联合词组。“攮搡”有吃的意思,比如:你快攮搡你嘞吧,少操闲心。也指斥责、挖苦人,比如:你真能攮搡人;我把他好一顿攮搡。黄县也有的地方发“攮次”的音,比如:我叫她攮次儿一顿。
原文发表于2022年11月3日《烟台晚报-烟台街》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该如何区分?
记叙:重在叙事,就是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事件发展的经过。
描写:重在细致刻画,就是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议论:就是讲述道理,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或对人和事件进行评价。
抒情:就是抒发、表达自已的感情。
说明:重在给人以知识,就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平实的、科学的解说和介绍。
如“豆子发芽”一句,就有五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1、豆子发芽了.(叙述)
2、豆子长出了瘦弱的小芽.(描写)
3、豆子发芽很重要.(议论)
4、啊,豆子发芽了!(抒情)
5、豆子发芽需要水分.(说明)
说明的特点是“解说事物,剖释事理”时,进行冷静的静态介绍和解说;它不进行动态的叙述、描绘和论证;
说明 ,它不像记叙那样,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和人物的活动;也不像描写那样,去发挥感情的变化;也不像议论那样,去发表、论证作者的观点;
而说明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平实的、科学的解说和介绍(这是说明的基本特征)。
中国唯一拥有百种姓氏的古镇,它一脚踏三省,名字有点儿怪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为中国留下了诸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而在这众多古镇中,有这么一个地方,镇辖面积不过67平方公里,居民不过三四千,镇上却有142个姓氏和13种方言,是名副其实的“百姓古镇”和“方言王国”。
此镇名曰“廿八都”。
廿八都的“廿”,读音是“nian”,指二十的意思。
之所以被称为“廿八都”,是北宋时江山设都44个,这里排名第28,故名。
廿八都古镇,地处浙江衢州仙霞岭,因一条仙霞古道被载入历史,由古时的古驿站发展演变而来,历史上是边区的重要集镇,素有“枫溪锁钥”之称。
中国文化历来以宗族脉络繁衍,一个村往往就是一个姓氏,但这座始于唐的小小古镇,却拥有142个姓氏。这也反映了这里的移民特征。
浙、闽、赣三省边界的特殊地理位置,浙、闽的崇山峻岭间唯一的仙霞古道,让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古时,人们一直用“东南锁钥,八闽咽喉”来形容它的重要战略位置。而历史上频繁的战争、屯兵、移民,使得廿八都有了“百姓古镇”的雅号。
有人自然就带动了商业。明清时这里就是三省边界最繁华的商埠,鼎盛期光饭铺酒店就有50多家,南北杂货批发商就有40多家。
这个隐藏在高山深谷中的长条形布局的小镇,古代旅游达人徐霞客曾先后三次来此游历,有学者称这里为“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专家则誉其为“文化飞地”。
走进廿八都,从斑驳墙上的各种标语中,可见此处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好几个时代的历史印迹。
古镇沿枫溪自南向北铺展,北为浔里街,南为枫溪街。青山绿水间,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错落有致,有浙派、徽派、闽派、赣派,甚至西方的巴洛克式等多种建筑风格。
镇南的浮盖山,是仙霞古道的入闽端口,这里“怪石拿云,飞霞削翠”,站在高处远眺是,大有种一山望三省的高远。
廿八都入口处,有一座造型别致的木质风雨廊桥——珠坡桥。
古时的廿八都人擅唱歌,而走到此处意味着即将到家,心中欢喜歌声随之而起,正所谓“一人唱歌,众人和”。久而久之,珠坡桥便成为有名的赛歌桥,后来也就有了古镇十景之一的“珠坡樵唱”。
据历史记载,在晚清至年间,浔里街和枫溪街两条各长400米的街道,街边林立着将近200家街边的店铺和作坊,其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彼时的繁荣再难寻,但古街两侧排列着的钱庄、旗袍店、银饰店、工艺品店.....都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气息,成为我们如今访古的好去处。
在入街口处,有一农博馆,在这里我们能看见已经消失的大型木质水车、石磨、石碾等传统农用工具。
地处边界的廿八都虽然靠着古道经商致富,但仍然尊崇着"学而优则仕",故廿八都建有两个文昌阁,一大一小,大的在镇北头,小的在镇南端,用"悬梁刺股"、"衣锦还乡"等名言警句来激励后代进取。
整个小镇五方杂居,各地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多种外来文化经过上干年交融、碰撞,造就了廿八都奇特的“文化飞地”现象。山歌、民舞、旱船、花灯、剪纸、木偶以及民谚、民谣、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均在此盛行。
移民们给廿八都带来各地的文化精华与艺术智慧,也带来了各方美食,在时间的造化下,以及本地原材料的加持中,廿八美味处处有。
廿八都的美食有很多,廿八都豆腐就是其中一个。廿八都豆腐鲜嫩爽滑,尝起来回味无穷,其好吃的秘诀在于它的原材料,豆是本地的优质新鲜大豆,水是高山泉水。
本地有一道排骨豆腐尤为一绝,是用泥制的小火炉慢慢煨炖而成,豆腐的香醇渗入排骨,排骨的鲜香浸透豆腐,尝之难忘。
铜锣糕,廿八都传统节日的必备糕点,据说已有千年历史,其在浙闽赣边界地区被奉为"糕中之神"。
铜锣糕的制作材料有大米、糯米、艾叶、山药、白糖、佛耳草、丹桂、野生山茶油等,揉成面团后放进摊满了粽叶的蒸笼,可根据个人喜好放上些枸杞红枣点缀,而后加盖蒸熟。食用时可切片蒸食,亦可煎食,滑腻爽口,清香至极。
廿八都的麻饼可谓一绝,其制作材料与他处的麻饼别无二致,而在于其制作步骤。在经过“乌龙下海”“ 春风拂面”“ 神龙摆尾”“ 凌波微步”等十一招“武林绝学”后,麻饼吃起来确是比别处要香上许多。
此外,去廿八都一定不能错过当地赫赫有名的八大碗,分布是风炉仔、枫溪鱼、黄麂羹、豆扣猪手、腊肉鱼干、笋干炖排骨、石斛炖石蛙、廿八都野菜,这八道特色农家菜由当地新鲜食材制成,味道鲜美无比,且有荤有素,能一次满足。
.....
历史蹁跹而过,古镇依旧,旧宅古朴而恢弘,石板小路沉重而悠远,炊烟定时定点袅袅升起,一代又一代演绎着“文化边城”的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