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的意思(曰的意思古文)
理解《论语》第一篇第4节-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进行多次反省:为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对于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和实践了?”
逐句解释: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参(读shēn,也读cān),字子舆,以孝著称。
三省(xǐng):多次反省。
曾子说:“我每天要三番五次次地自我反省”。
曾子并不是最聪明的学生,然而是一个做事情非常认真的人。在曾子杀猪的典故里他就信守承诺,把猪杀了给孩子吃。曾子对于个人品质修养非常关注,其著作《大学》就是专门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品。曾子不断地自我反省,严以律己,终成一代大儒。
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尽心竭力、忠心不二。
替人谋划做事,是否尽忠职守、尽心竭力?
替别人做事情就是当认真以对,仔仔细细,而不是敷衍了事,更不能有二心。尤其是对待工作,要么不做,要么就尽心竭力、竭尽所能。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信用、信义。
与朋友交往时是否遵守了信用?
朋友之交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如果说假话、不讲信用,那再好的朋友也会变成路人。人和人的交往,讲的是将心比心,如果你不讲信用,那别人凭什么相信你呢?
传不习乎?
传:传授。
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和实践了呢?
对于老师传授的或者要传授给人的知识和学问,是否进行了温习和实践很重要。上课只是听了,记了笔记,下课就再也不看,也不去实践应用,那种知识和学问是不牢固的,很快就会忘记。只有不断温习和实践才能牢固掌握,并从中发现新知,得到更多的增长。
心得总结:“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值得每个人深思。人们都知道这句话,可是又常常忽略这句话。
曾子说的三省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关于修身养性的教诲,旨在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行。
现代人可能不如古人那么地自律和高要求。如果我们能每天回顾下自己在工作、学习上干了什么,有什么心得,再反思下在待人接物方面是否足够尊重他人和保持耐心,那么就很不错了。我们不需要反省多大的事情,也不需要对着成功的目标检讨,我们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足,每天改进一点点。
人的品行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没有人是天生的善人或者恶人,也没有天生的君子和小人,只有不断地反省、不断地自我修正,才能达到一个完善的人格。
反省是一种内修,即通过自我内心来检讨和修正自己的行为。自我检查、严格的自律可以培养人良好的习惯和品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错了事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错了还不改正。曾子就是告诫人们应该不断反思、不断修持、不断改进。
人生本身就是一场修行。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所创造的价值并不相同,每个人的道德品行也不相同。自我反省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指出他人的错误总是容易的,而指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往往并不容易。人们往往要么是望洋兴叹,感叹技不如人,要么就是无视自己的不足与缺点,不思进取。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跟他人攀比,也没有必要怨天尤人,我们只需要不断地反省和自我改进,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附图:理解《论语》第一篇第4节-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进行多次反省:为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对于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和实践了?”
逐句解释: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参(读shēn,也读cān),字子舆,以孝著称。
三省(xǐng):多次反省。
曾子说:“我每天要三番五次次地自我反省”。
曾子并不是最聪明的学生,然而是一个做事情非常认真的人。在曾子杀猪的典故里他就信守承诺,把猪杀了给孩子吃。曾子对于个人品质修养非常关注,其著作《大学》就是专门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品。曾子不断地自我反省,严以律己,终成一代大儒。
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尽心竭力、忠心不二。
替人谋划做事,是否尽忠职守、尽心竭力?
替别人做事情就是当认真以对,仔仔细细,而不是敷衍了事,更不能有二心。尤其是对待工作,要么不做,要么就尽心竭力、竭尽所能。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信用、信义。
与朋友交往时是否遵守了信用?
朋友之交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如果说假话、不讲信用,那再好的朋友也会变成路人。人和人的交往,讲的是将心比心,如果你不讲信用,那别人凭什么相信你呢?
传不习乎?
传:传授。
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和实践了呢?
对于老师传授的或者要传授给人的知识和学问,是否进行了温习和实践很重要。上课只是听了,记了笔记,下课就再也不看,也不去实践应用,那种知识和学问是不牢固的,很快就会忘记。只有不断温习和实践才能牢固掌握,并从中发现新知,得到更多的增长。
心得总结:“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值得每个人深思。人们都知道这句话,可是又常常忽略这句话。
曾子说的三省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关于修身养性的教诲,旨在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行。
现代人可能不如古人那么地自律和高要求。如果我们能每天回顾下自己在工作、学习上干了什么,有什么心得,再反思下在待人接物方面是否足够尊重他人和保持耐心,那么就很不错了。我们不需要反省多大的事情,也不需要对着成功的目标检讨,我们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足,每天改进一点点。
人的品行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没有人是天生的善人或者恶人,也没有天生的君子和小人,只有不断地反省、不断地自我修正,才能达到一个完善的人格。
反省是一种内修,即通过自我内心来检讨和修正自己的行为。自我检查、严格的自律可以培养人良好的习惯和品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错了事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错了还不改正。曾子就是告诫人们应该不断反思、不断修持、不断改进。
人生本身就是一场修行。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所创造的价值并不相同,每个人的道德品行也不相同。自我反省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指出他人的错误总是容易的,而指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往往并不容易。人们往往要么是望洋兴叹,感叹技不如人,要么就是无视自己的不足与缺点,不思进取。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跟他人攀比,也没有必要怨天尤人,我们只需要不断地反省和自我改进,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附图:古汉语中的“是”字义项详解,从成语和例句轻松掌握
89.是(1)对,正确,认为正确
【成语】
自以为是
自行其是
招是生非
一无是处
习非成是
无间是非
百无一是
比比皆是
播弄是非
大是大非
各行其是
似是而非
谁是谁非
是是非非
是非自有公论
是非曲折
是非之地
是非颠倒
实事求是
口是心非
混淆是非
积非成是
【例句】
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②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
(2)这,这个,这样
【成语】
作如是观
如是我闻
莫衷一是
亦复如是
不宁唯是:宁:语助词,无义;唯;只是;是:这样。不只是这样,即不仅如此。
【例句】
①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④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勾践灭吴》)
⑤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⑥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六国论》)
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六国论》)
⑧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⑩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⑪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⑬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3)表示肯定判断
【成语】
有奶便是娘
一是一,二是二
丁是丁,卯是卯
一身都是胆
物是人非
触目皆是
耳听是虚,
眼见为实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俯拾皆是
回头是岸
听风是雨
挑得篮里便是菜
面是心非
貌是情非
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
【例句】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③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追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脊轩志》)
④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孔雀东南飞》)
⑤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雨霖铃》)
⑤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⑦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⑧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
(4)语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成语】
惟命是听
惟命是从
惟利是逐
惟利是营
惟力是视
唯邻是卜
唯利是图
唯马百是瞻
唯力是视:指在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能否达到目的,主要就看自己的力量。
【例句】
①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祜,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③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与陈伯之书》)
【注】
“是故"“是以”意思是“因此,所以”。其中的“是”都当“此”讲。
【语义提示】
“是”的本义是“正直”。由此引申出事理的“正确”。其意动意义即是“认为正确”,故又引申出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这,这样”。
【思维导图】
古人自称“吾、余、予、我”,有啥区别?
“朕”,是古代皇帝的专属自称,在前年的时候咱们做过一期节目,详细解释了“朕”这个字的内涵,没看过的朋友可以翻一翻之前的内容,题目好像是《秦始皇为何用“朕”自称》。
咱们知道,现代人的自称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我”字就行了,但是我们的古人,可就讲究多了,同样是表达“我”,但是他们却可以玩出很多花样来。
古人
比如在古文中,吾、余、我、予、都可以作为自称,也就是第一人称的代词,其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相同的,也就是“余”和“予”,这两个字都是读“yú”。
读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吾、余、我、予,都是表达“我”的意思,比如在论语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说:我从十五岁开始,就立志求学。
论语中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其中必定有人的优点值得我去学习。
古人
再比如,论语中还有“子曰:予欲无言”,就是我现在不想说话了的意思。您看,光是一部《论语》,其中就用到了“吾、我、予”这三种第一人称代词,但是《论语》中好像没有用“余”字来代称我的情况,不过,在《左传》中有“余将老”这样的表述,意思就是“我准备告老还乡”,这里的“余”就是当成“我”在使用。
当然,根据目前我手头的一些考证资料,“吾、余、我、予”这四个古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最常使用的还是“我”,其次就是“吾”,使用最少的,就是“余”字,而且基本是多见于《左传》,那么,吾、余、我、予,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古人
在古文中,“我”字最常用,它既可以用来表示单数“我”,也可以表示复数,也就是“我们”的意思,“我”字是相对口语化生活化的普遍自称。
一直到现在,咱们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都习惯用“我”来作为第一人称,所以“我”字的用法,咱们就不需要多做介绍,因为古时候“我”字的用法和现在几乎是一致的,而且读音也从未改变。
古人
那么“吾”字,上面的“五”用来表示读音,下面是一个“口”字,表示说话的这个人就是我自己。“吾”字,相对“我”字而言会显得更加郑重一点,一般都是用作主语,在两个人的对话场景中,“吾”字比较多见,它同样可以用来表示复数“我们”的意思,在春秋时期,“吾”字基本可以和“我”字相通。
“予”字,虽然同样也是表达“我”的意思,但是它多见于自述类的表达,同样也显得比较正式,比较庄重,比如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还有《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古人
“余”字用来作为第一人称的情况虽然比较少,不过它和“予独爱莲”的“予”字基本也是相通的,最大差别的,就是“余”作为“我”的意思使用时,会显得更加谦虚一点,因为“余”字有多余剩余之意,用“余”来表示我的时候,有种我和“你”比起来没那么重要的意思,是一种自谦的表达。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余”字和“寡人”、“孤”一样,都是君王的自称,所以普通人比较少用“余”字,这也是为什么古籍当中的自称,只有“余”字比较少见的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