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的意思(陷的意思解释)
有一种为人处事的方法,叫“隐”
01
古人说:“隐,幽深邃也。”
每个人都希望成事,并且把自己推到事情的“前台”去。就好比一个舞者,唯有站在舞台中间位置,才说明自己成功了。
有道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所有能站在舞台中间的人,都经历了一段“煎熬”的日子,只是鲜为人知而已。
因此,真正懂得为人处事的人,都是“善隐”的人,在进退之中,成全更加优秀的自己。
02
第一,隐居:酒香不怕巷子深。
《陋室铭》里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如果你是君子,那么你就不怕没有人赏识你;如果你是富豪,就不怕没有人知道你的名号。就算是庸俗的人,也知道“富在深山有远亲”的道理。
一个人要做成大事,不要急于求成,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蛰伏起来。当自己的能力到了一定的高度,自然会有人找到你,给你一个巨大的舞台。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住在草屋里,但是刘备慕名而来,留下了三顾茅庐的典故。
其实,诸葛亮的老师水镜先生,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水镜先生淡泊名利,一辈子都过着躬耕的生活。
刘备、刘表等大人物,都去拜访过水镜先生,都期待他出山,但是他委婉地拒绝了。
水镜先生的弟子庞统说:“我出生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很少见识到大道理。如果不叩击一下声音洪亮的钟鼓,那就不知道它的声音之响。”
隐居的人不是得过且过,而是另眼看世界,不在圈子里,却是对圈子最了解的人。他发出的声音,就像洪钟一样,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去。
03
第二,隐退:条条大路通罗马。
文豪陶渊明,挂印辞官,然后用心读书、写作,留下了很多的文字,名声大噪。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随口就能说出他写过的诗。
在苏东坡的笔下,有一个叫“方山子”的人,原名陈季常,祖辈都是官员,他本人一心要入朝为官,还结交了很多官场里的人,但最终没有如愿以偿。
后来,方山子索性放弃了对官职的追求,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因为总是戴着方形的帽子出门,识别度很高,成为了当地的名人。
他的家庭很朴素,但是家人很有精神,生活很有烟火气。
他说:“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
摆脱了烦恼,成就了高贵的精神。活成了乡野的梅兰竹菊,不就是另外的成功吗?
“路径依赖理论”告诉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份职业,至关重要,如果选了自己不喜欢、也没有前途的岗位,就只能浑浑噩噩混日子,拿着工资,养活自己。
那些能够退隐的人,看起来是退步,其实是改变了自己的职业,更需要深思熟虑。从而,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成长。
04
第三,隐形:水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说:“上善若水。”
一个人最大的善良,就像水流一样,滋润着大地,但是从来不会去索求什么。并且很少有人记住,水的恩惠。
孔子广收弟子,不厌其烦地把知识传输给弟子,也不见疲倦。
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真的,没什么好隐瞒的,作为老师,把一切都公开,这是责任,也是人品。
我们总是把“隐形”当成是自私的行为,比方说,隐形飞机,暗处的小人,都令人不安。其实,隐形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就是隐藏自己的善良——润物细无声。
真正人品好的人,常常做好事,但是不在乎自己的荣誉,也不指望谁能回报自己。生活中,用自己的美德来教化别人,也没有收取“费用”,并且被教化的人,在无形之中就变得善良了,能改过自新了。
05
第四,隐忍:忍一时风平浪静。
我的一位朋友,说了这样一件事:她从小就讨厌呼噜声。
她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她和爷爷在乡下留守。爷爷的呼噜声很大。
后来,她有了工作,一个人单独租了房子。找对象,要求是“不打呼噜的人”。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找对象,怎么能自己把握呢?她到底找了一个打呼噜的男友,还结婚了。
为了让她睡好一些,丈夫总是改变睡姿,希望减小呼噜声。
结婚二十年之后,一天早晨,丈夫说:“昨夜,你也打呼噜了。”她才知道,自己也是打呼噜的人。身边的人,也一直忍受着。
家人相处,谁更能忍,谁就付出的爱更多。
同理,不管你和谁相处,如果能够忍受对方,那么情感就会变好,两个人要办的事情,也会更加顺利一些。
有了和谐的环境,做人做事都能齐心,并且很容易成功。大概,这就是“稳中求进”的智慧吧。
06
从汉字结构来说:“隐,从阝(阜),从爪,从工,从又(手),从心。”
阜是指山崖上的石头做的台阶;工和手合起来,就是用手去劳动;“心”就是平心静气。
人这一生,上台阶是本事。下台阶也是。不管是什么年纪,劳动最美,心安是福。
看清了人生,然后孜孜不倦地做好自己,帮助别人。当你老了,回头看,就没有遗憾了。成功,失败,不过是一缕青烟。
做一个“善隐”的人吧,不争而胜,不言而喻。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儿化音,逼疯南方人的“致命玄学”
听南方人讲儿化音,是北方人的快乐瀑布。可可爱爱的南方人们,总是把“儿”发得特别用力,而且你完全想不到,他们会把儿化音加到什么地方——
努力学北京话的“台湾儿”演员阮经天:
认真寻找“线索儿”的“鬼鬼”吴映洁:
大张伟吐槽:金锁儿,银锁儿,线索儿
南方人讲儿化音的段子,网上一搜一大把:把《十年》唱成“如果那两个字儿没有颤抖”,把“宝贝儿”念成“包贝尔”……听多了感觉,还蛮可爱的。
哈哈哈哈哈刚刚南方室友在下载东西,他说在“下崽儿”哈哈哈哈哈哈!
南方朋友终于学会说馅儿饼了,但是举一反三把“陷阱”念成“陷儿阱”。“你家这‘阱’还挺特别的,是猪肉大葱馅儿的还是韭菜鸡蛋馅儿的啊?”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儿化音,这门堪称逼疯每个南方人的“致命玄学”。
撰文 | 郑子宁
《南腔北调》作者
01
儿化音,一门“玄学”
传说中北京城门哪些该“儿化”哪些不该“儿化”,是门玄学,外地人就算学了一口再流利的京片子,要是不当心说了“德胜门儿”、“前门儿”都会被真北京人一眼识破,但是反过来“东便门儿”、“西便门儿”又是不儿化不行的。
当然,城门的名字说错顶多是会被看出是外地人,若是学“儿化”没学到家,把面粉叫成“白面儿”,要让热心群众听到了,弄不好就会被误会涉毒。
但是就算是地道的北京人,也不见得就能轻轻松松地闯过儿化音大关。有些词,就算是北京人,也不一定能在到底要不要儿化上取得共识。“橱柜”就是一个例子,大体而言,年龄大些的老北京说“橱柜儿”的多一些,而土生土长的北京年轻人,也多倾向于不儿化。
作为无数南方人学习普通话挥之不去的梦魇,儿化就如幽灵一般,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而当人信心满满守株待兔时,却发现屡屡扑空。变幻莫测的儿化,背后则是千年来汉语演变的结果。
虽然许多南方人眼里,“儿化”或多或少都和北京口音联系在一起。可是事实上,儿化在汉语里面的分布远远不限于北京城。四川人称呼老板肯定是说“老板儿”的,洛阳人叫小鸡也是叫“鸡娃儿”。乃至更南方的云南也有儿化音,安宁要说“秧”基本专指稻秧,要说“秧儿”就指其他作物的幼苗了,“烟秧儿”就是烤烟苗。
然而几乎没有两种有儿化的方言儿化的范围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就如之前所言,哪怕是北京内部,儿化也难说是全城统一。这和儿化的性质密切相关。
答案稍晚评论区公布,欢迎竞答
对于方言里有儿化音的人来说,一个儿化的词往往会带有亲切、可爱、细小的色彩。北京话里面,家里的小门是“门儿”,但是大城门如“前门”、“正阳门”则是不儿化的,儿化的“东便门儿”是后来为了交通方便新开的小门。也就是说,儿化的一大作用是“小称”。
几乎所有语言都有小称,不管是哪里人,都会有需要表示亲昵等感情的语言需求。但是各种语言中,小称的表示方法却是大不一样的。
英语里往往通过在词尾加-ie的方法来实现小称功能。譬如sweet加了ie成了sweetie就成了“甜心”的意思,-le也是英语中非常常见的小称形式,如nose是鼻子,但是某个物体的突出部分,尤其是管道喷头之类的就说成nozzle,翻成汉语大概就相当于是“鼻儿”。在西班牙语中小称就更加发达,大量词汇都可以用-ito或者-ita变成小称形式,如señora意思是“夫人”,señorita就是“小姐”。
就汉语来说,“儿”和“子”算是最最常见的小称。细究起来,“儿”和“子”词义其实颇有相通之处。其本来的语义都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小”、“可爱”的含义。在汉语中,很多情况下“儿”、“子”多少都可以换用。譬如“枣儿”、“枣子”,“桃儿”、“桃子”,不同地方有的用子多一些,有的用儿多一些,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乃至同一个人也经常因为说话环境不同换用。
《南腔北调: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作者: 郑子宁 ,版本: 后浪 |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年2月
02
以“儿”为后缀,非北方独有
汉语中的“儿”作为小称后缀也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是的。
从汉语的历史来看,上古时代“儿”是作为实词出现的,意思是幼童,并不用作小称后缀。到了中古时代,“儿”的含义逐渐开始虚化,从拥有自己含义的实词逐渐变为一个附加成分。唐朝杜甫的诗歌中颇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之类的句子。这里“鱼儿”、“鹅儿”显然已经不指鱼或者鹅的幼仔。
中古以后,“儿”尾更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使用“儿”的并不仅仅是北方人。但凡看过一点元曲或者明清传奇话本,都可以看到里面到处充斥着“儿”。著名的《牡丹亭》中《惊梦》一折就有:“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这句堪称颇为露骨的唱词里面就连续出现了两个带“儿”的词。作者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可说是够南方了。
严格来说,近古以来发展迅速的儿尾并不能说是一种局限于北方话的现象,在很多南方方言里面,儿尾是相当丰富的,只是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儿”的读音和北方话不太一样。
以江浙的吴语为例,大体而言,越是靠南,“儿”用得就越多。最南的温州“儿尾”现象特别丰富,温州话里许多词不带“儿”是不能说的,如“篮儿”、“虾儿”、“枣儿”、“桃儿”、“碟儿”。只是在温州话里,“儿”是读ng的,这个读音往往会让北方人根本想不到温州人口中的ng其实和北方话的“儿化”是差不多的东西。不过如果要看汉语演变规律,温州话的ng可能某种意义上更接近古代的读音。
众所周知,儿的繁体字是“兒”,用它来作声旁的形声字“倪”就是鼻音声母的,中古汉语中声母是ng。在中古汉语中,“儿”的读音大致是nyi。浙江南部山区的龙泉、云和等地的儿尾至今还是nyi,龙泉话里有一种蜘蛛叫“壁蟢儿”,这里的“儿”就读nyi。温州话里面“儿”后来又演变为ng罢了。
复习一下形声字:汉字造字法之一,一部分表类别,一部分表读音。
03
从“儿尾”到“儿化”
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儿”尾词也会逐渐发生意义上的转移,久而久之,不少儿尾词就不单纯是小称,而被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很多情况下,“儿尾”发挥了相当重要的区别语义的作用,如同样一个“刺”,说成“刺儿”就是名词的刺,不儿化就是动词的刺。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譬如“头儿”指的是领导或者物件的头部,“头”就是脖子上的器官。“嘴”是吃东西用的东西,但是“嘴儿”则往往指类似“茶壶嘴儿”、“喷嘴儿”之类的。和英语的nose/nozzle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北京话里面,“白面”和“白面儿”也就起了语义上的分化了。
当然,光是有“儿尾”,还是和北方话里的“儿化”有些区别。“儿化”是“儿尾”发展而来的结果。
最开始的时候,“儿”只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后缀。但因为是虚化的后缀,所以在词里面,这个“儿”字会读得弱一些,轻一些。久而久之,“儿”就丧失了自己独立音节的地位,粘上了前一个音节,从而完成了从儿尾到儿化的转变。如果“儿”并没有充当小称词缀的功能,也就不会走上这条弱化路径。因为“容祖儿”、“我儿”里面的“儿”并不是儿尾,所以都是不会儿化的。
名字“儿化”与否,会导致意义差别:
于谦:明朝时期的历史人物于谦儿:玩摇滚,跟郭德纲说相声的
很多方言的儿尾最终都会走上儿化的道路,在多数北方话中,近古以来“儿”的读音从中古汉语的nyi逐渐变成ri最终变成er。所以儿化也就变成了在韵母后面加上-r。而在刚才提到的温州话中,ng在有些词中也和前面的字粘上,变成了温州特色的儿化。如温州话“笑话”一般要加儿尾成“笑话儿”。但是因为这里的“儿”和“话”结合很紧密,读音类似温州话里的“红”,所以旧时有些初学写字作文的学生会把“笑话儿”写成“笑红”。米饼在温州话叫做“馃儿”,这个词已经彻底儿化,读成“巩”了。
实际上,这种鼻音“儿”的儿化在普通话中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麻将是全国各地人民都喜欢玩的游戏。不过麻将两字在语义上实在是说不通。而要想解决麻将的语源,就得从麻将的起源开始。早期的麻将被称作麻雀,作为一个游戏,玩麻将的人爱称其为“麻雀儿”。由于麻将起源于浙江宁波一带,这一带儿化的方式和温州一样,都是加上鼻音,所以“麻雀儿”在地方话里面和“麻将”同音。传到外地,不明就里的外地人也就直接听成“麻将”了。同样,“耳光”也有认为是“耳刮儿”讹变的。
《方言与中国文化》,作者: 周振鹤 / 游汝杰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6月
04
儿化现象正在逐渐消亡
一旦儿化真正形成,它就具备了改变一种方言音节结构的能力。
在北京话中,并不是所有韵母在儿化以后都只是加上-r就可以的。如“把儿”、“板儿”在多数北京人的口语中并不能区分。歌儿-根儿-梗儿能不能区分,在北京人里头也并不统一,有人三个都分,也有人其中有合并的。
而要考虑到整个北方话地区的话,那情况就更加复杂了,譬如四川大部anr和enr是不分的,西安eir和enr是能分的。而在有些方言里面,由于语音的进一步演变,儿化韵母已经失去了翘舌的动作了,如洛阳话的“儿”就已经变成了有点像普通话e的读音,洛阳话的儿化也变成了在字后面加这个音的读法,而附近不远的登封话不但保留了-r,甚至儿化都带得声母也一道加了卷舌,如“腊八儿”读成了labrar。
这种在洛阳、户县等多个地方出现的卷舌丧失情况颇为类似英语的ar ir ur er,在美国大部仍然有卷舌动作,在英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失去了-r。在未来会不会继续扩散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经常有一种说法把儿化归咎于满语的影响,其实,作为汉语内生的现象,满语对儿化的促进作用应该是不大的。
满语当中确实有-r,但是大体上限于一些拟声词,如bodor(嘟哝)、kutur fatar(亲热殷勤)、kiyatar(雷声轰鸣),并不算特别发达。对满语影响说更加不利的是,根据对于北京城满族人、汉族人、回族人的调查,满族北京人的儿化非但不多于另外两个民族的北京人甚至要相对少一些。
对为儿化现象感到头疼的人来说,有一个好消息——在绝大部分汉语方言中,儿尾或儿化已经过了高峰期,正在逐渐消亡。
譬如反映明朝苏州地区方言的《山歌》中,“儿尾”现象相当丰富,今天的苏州话几乎已经没有“儿尾”,功能主要由“子尾”分担。南京老人还颇多儿化,年轻人除了少数常用词已经不太有儿化了。就算在北京,对北京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的调查显示,总体趋势是年纪越轻,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口语中儿化的使用频率也越低。
在当代汉语里,儿化是一个口语现象,在书面形式下并不会像明清传奇话本那样喜欢用儿化。而这也是儿化难以掌握的原因之一——一个缺乏标准化而又多变的口语现象,很难以规律系统的方式类推学习,而只能以浸润在语言环境中来不断摸索哪些词周围的人会儿化,哪些不会。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和笑话也就难以避免了。
在并不久远的未来,除了少数极常用的儿化词之外,儿化作为一个复杂而又捉摸不透的语言现象,可能会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对儿化头疼的人也不用高兴得太早。当儿化消失之后,自然会有替代品取而代之,制造新的学习难题。
作者 | 郑子宁
编辑 | 余雅琴
校对 | 薛京宁
毫发之间六十九谈
原创作者:李郎杰
“憬景”,应为“憧憬”。憧憬即向往,例句:憧憬未来。近义词是遐想、期待等。憧,可组词憧憬、憧憧、人影憧憧等;憬,可组词憬悟、憬然等;景,可组词风景、美景、景仰等。
“零晨”,应为“凌晨”。零,可组词零食、零星、零公里等;凌,可组词凌晨、凌云、凌空等。凌晨是指午夜以后,天亮以前。
“苕帚”,应为“笤帚”。苕,可组词红苕、连苕、红苕粉等;笤,可组词笤帚、笤把、笤帚星等。
“必恭必敬”,应为“毕恭毕敬”。必,可组词必要、必须、必然等;毕,可组词毕业、毕竟、毕恭毕敬等。
“颌联”,应为“颔联”。颌,可组词上颌、下颌、颌首等;颔,可组词颔首、颔联、颔下之珠等。颔联,是指七律诗的第二联(第一联为首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直接了当”,应为“直截了当”。接,可组词接待、直接、接人待物等;截,可组词截图、截屏、直截了当等。直接,形容不经过中间事物,例如直接关系。直接的反义词是间接。直截,意思是不拐弯抹角,表示完全如此。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办事不绕弯子。
“测隐之心/侧隐之心”,应为“恻隐之心”。测,可组词测量、测绘、检测等;侧,可组词侧面、侧身、侧重、辗转反侧等;恻,可组词恻隐之心、凄恻、缠绵悱恻等。
“常娥”,应为“嫦娥”。常,可组词经常、往常、常来常往等;嫦,可组词嫦娥、月里嫦娥、嫦娥奔月等。
“贵溅之分”,应为“贵贱之分”。溅,可组词喷溅、溅水、溅血等;贱,可组词贵贱、贫贱、自轻自贱等。
“走露风声”,应为“走漏风声”。露,可组词白露、露水珠、透露等;漏,可组词漏网、滴水不漏、走漏风声等。
“幺哦子”,应为“幺蛾子”。哦,可组词吟哦、嗟哦、好气哦等;蛾,可组词飞蛾、蛾子、幺蛾子等。幺蛾子:(方言)鬼点子、坏主意。
“轰呜声”,应为“轰鸣声”。呜,可组词呜呜声、呜呜咽咽、呜呼哀哉等;鸣,可组词打鸣、奏鸣曲、轰鸣声等。
“情不自竞”,应为“情不自禁”。竞,可组词竞争、竞赛、物竞天择等;禁,可组词禁忌、禁止、情不自禁等。
“口若悬壶”,应为“口若悬河”。壶,可组词茶壶、漏壶、水烟壶等;河,可组词河水、河流、黄河、口若悬河等。
“型式主义”,应为“形式主义”。型,可组词型号、型钢、型材等;形,可组词形式、形容、形式主义等。
“显为人知”,应为“鲜为人知”。显,可组词明显、显示器、大显身手等;鲜,可组词鲜花、鲜果、鲜为人知等。鲜为人知的释义:鲜:少;为:被;知:知道。鲜为人知就是很少有人知道。
“身有体会”与“深有体会”。身,可组词身体、身材、身体力行等。身有体会是某件事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体会。深,可组词深刻、深浅、深情、深有体会等。深有体会指的是对某种事物有很深的理解。
“恒古不变”,应为“亘古不变”。恒,可组词恒心、守恒、持之以恒等;亘,可组词亘古、横亘、亘古不变等。
“稳坐钩魚船”,应为“稳坐钓鱼船。钩,可组词铁钩、挂钩、秤钩等;钓,可组词钓钩、钓鱼、钓鱼台、钓鱼竿、、钓鱼船等。
“说是迟,那是快”,应为“说时迟,那时快”。是,可组词是的、是否、可是等;时,可组词时间、时速、时光等。说时迟,那时快,指事物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道欠”,应为“道歉”。欠,可组词欠费、欠账、欠揍等;歉,可组词歉意、抱歉、道歉等。
2022.12.12.
编辑:方迎欣《白浪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