酅(酅魁垒读音)
十个大一统王朝的亡国之君下场如何?他们死后都葬于何处?
文/格瓦拉同志
历朝历代,亡国之君的下场大都极为不堪,或被杀,或受辱,鲜有性命与尊严都能得到保全者。作为大一统王朝的亡国之君,这十位“倒霉蛋”的最终命运,便是以上现象很好的注解:
1.秦三世嬴子婴(?-前206年)
秦三世的身世由来众说纷纭,《史记》称其为公子扶苏之子,但也有说法称他是秦始皇之子或弟或侄,总之迷雾重重。秦二世被权臣赵高杀害后,子婴被扶立为帝,不久又自降称号为秦王,在位仅46天便投降率军进逼咸阳的刘邦。
秦王子婴被项羽杀死,葬所不明
同年,项羽率诸侯军队入关,为洗涮国耻家仇,杀尽包括子婴在内的秦朝皇族,纵火焚烧宫室,并对咸阳进行屠城。子婴遇难后,葬所不明。
2.西汉孺子刘婴(5-25年)
刘婴是汉宣帝的玄孙,广戚侯刘显之子,年仅1岁便被立为刚刚去世的汉平帝的“接班人”。权臣王莽借口刘婴年幼,只立他做太子,而自己则称“假皇帝”居摄践祚。公元8年,王莽“转正”成真皇帝,刘婴被降封为定安公,西汉灭亡。
刘婴被刘玄杀死,葬所不明
刘婴被废后遭到软禁,与外界隔绝任何联系,已致成人后不识六畜,心智与幼儿无异。公元24年,平陵人方望起兵拥立刘婴为帝,次年即败于更始,刘婴被乱兵所杀,葬所不明。
3.新帝王莽(前46-23年)
腐儒王莽篡汉后,依据早已与现实脱节的《周礼》治国方针改造社会,屡次改变币制、官制,恢复“井田制”,将盐铁酒等收归国有,又建立五均赊贷、六筦制度,意在建立一个相对平均的社会,结果却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王莽为乱军所杀,葬所不明
王莽改制的失败,使得新朝迅速崩盘,仅存在15年时间便垮台。王莽被乱兵所杀,尸身被割碎,首级被愤怒的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落得个尸骨无存!
4.东汉献帝刘协(181-234年)
刘协当了31年的傀儡皇帝,日子过得可谓暗无天日。公元220年,曹丕摘掉东汉帝国的牌子后,对自己的前任还算客气,不仅封刘协为山阳公,还待以外国君主之礼,允许他在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立汉朝宗庙。
汉献帝退位后被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死后葬于禅陵
刘协当了14年的安阳公,于公元234年寿终正寝,享年55岁。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并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即今河南省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南。
5.西晋愍帝司马邺(300-318年)
愍帝司马邺为晋武帝之孙,惠帝、怀帝之侄,吴王司马晏之子,在晋怀帝在平阳遇害后被拥立为帝,在位4年时间。317年初,前汉大军攻陷长安,愍帝被俘后押往平阳,降封为怀平侯。
晋愍帝被刘聪所杀,葬所不明
愍帝在前汉遭遇百般羞辱,经常替前汉皇帝刘聪充当狩猎队伍的前导,时不时还要给宴会洗杯子,在刘聪如厕时为他拿马桶盖。但即使受辱如斯,依然不能逃避被杀的命运。318年,愍帝遇难,葬所不明。
6.隋恭帝杨侑(605-619年)
杨侑是隋炀帝之孙,唐高祖的表侄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先后受封陈王、代王,炀帝南下江都后,奉命镇守长安。617年李渊攻入长安后,杨侑被拥立为帝,次年便被废黜,降封为酅国公。
隋恭帝被唐高祖毒杀,年仅14岁
公元619年,杨侑被李渊遣使毒杀,死后葬于今陕西省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为平地起冢,现已无任何建筑物。
7.唐哀帝李柷(892-908年)
哀帝李柷原名李祚,唐昭宗第九子,受封辉王。904年昭宗遇弑后,年仅12岁的李柷被扶立为帝,成为大军阀朱温手中的新傀儡。3年后,朱温废唐建梁,降封李柷为济阴王。
唐哀帝被朱温所杀,年仅16岁
李柷“禅位”后被迁往曹州软禁,但仍受到河东李克用、凤翔李茂贞、西川王建等割据势力的拥戴,常使朱温寝食难安。同年,朱温潜人毒杀哀帝,以王礼葬于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
8.元顺帝妥懽帖睦尔(1320-1370年)
顺帝在位37年时间,起初勤于政事,重用脱脱等人实行改革,力图挽救危局,但依然未能避免大规模民变的发生。晚年逐渐怠政,沉湎享乐之中,致使局势更加糜烂。1368年明军进逼大都前,顺帝北逃,蒙古人退出中原,正式结束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元顺帝逃往漠北,死后葬于起辇谷
顺帝死后葬所不明,极可能葬于蒙元历代大汗、皇帝固选之地-起辇谷。至于起辇谷的准确位置,历史上并无记载,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9.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年)
明思宗即崇祯帝,光宗第五子,熹宗异母弟,受封信王,1627年登基为帝。思宗在位17年间,宵衣旰食、朝乾夕惕,一心一意想要挽救大明危局,但由于多疑狂躁、刚愎自用,导致局势愈发不可收拾。1644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思宗在煤山自缢殉国。
明思宗自缢殉国,死后葬于思陵
思宗殉国后,起初被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葬于田贵妃墓穴中。满清入关后,被礼葬于思陵,在今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属于十三陵之列。
10.清宣统帝溥仪(1906-1967年)
宣统帝年仅3岁登基为帝,3年后便在袁世凯的逼迫下退位,被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暂居紫禁城。1917年在军阀张勋的扶持下一度复辟,但11天后即失败。1932-1945年间又投靠日本,出任伪满执政、皇帝,失败后被苏联俘虏,1950年被遣送回国服刑。
溥仪三次退位,死后葬于清西陵附近
溥仪在1959年获得特赦,后担任政协委员等职,1967年病逝。溥仪去世后火化,骨灰起初安放于八宝山,后入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荀瑶灭了知氏,改立荀宵做接班人会如何?栾氏也许就是前车之鉴
知氏是晋国六大卿族之一,祖上荀首、荀罃(yīng)都是名扬天下的战将。然而荀罃去世之后,知氏一度中落,差点就失去了嗣卿资格。直到荀跞凭借熬资历,才得以重新当上了正卿,知氏家族的地位得到了稳固。
荀跞担任正卿后,借赵氏与范氏、中行氏发生冲突的时机,驱逐了范氏、中行氏,打压了赵氏,让知氏一举成为剩余四大家族中的佼佼者。
荀跞去世后,其子荀甲继位成为家主。荀甲继位后不久,自感身体状况不佳,决心早日定下嗣子。自荀罃之后,知氏长期子嗣不繁。但荀甲却有两位儿子,荀瑶与荀宵。荀甲考虑良久,决心立荀瑶为嗣子。
可族人荀果听说了此事,急忙上前劝阻道:“不如立荀宵。”
荀甲一听,急忙摇头道:“荀宵为人太佷(hěn)。”所谓“佷”,就是凶狠的意思。作为未来的一家之主,太过凶狠之人只会惹祸上身,当然不能选他作为接班人。
荀果听了,依然反对道:“荀宵的凶狠只是外表,荀瑶的凶狠却是在内心。荀瑶有五大长处:鬓发美观,身材高大;善于射御,勇猛善战;才技过人,无一通晓;巧于文辞,能言善辩;性格坚强,刚毅果断。但他却有一致命短处:为人不仁。身有五大特长却借此而欺辱他人,行凶残之事,谁还能容忍他?如果一定要立荀瑶,恐怕知氏将来会有灭族之祸!”
荀宵为人是凶狠,但仅仅是表面,为祸不大;可荀瑶本性凶残、才能又高,将来一旦为祸,谁还能制止?所以,荀果才会坚决地反对立荀瑶为嗣子。
两个儿子的本性,荀甲都清楚得很——立荀瑶为嗣子,至少还能看到他的长处,风险怎么都比荀宵要小吧?因此,荀甲最终还是决定立荀瑶为接班人。
见荀甲不听劝告,荀果忧心不已。为此他特意找到太史,办理了脱离知氏的手续,改为辅氏,以躲开祸患。
荀跞去世后,赵鞅长期担任晋国正卿。
晋国六卿混战期间,齐、卫、郑等等国家都曾支助过范氏、中行氏,与赵氏为敌。为此,赵鞅多次讨伐这三个诸侯国。然而,无论赵鞅如何努力,霸主之位却再也难以挽回:东周霸主之位先是落入吴王夫差之手,后又被越王勾践给夺去。晋人的长年征伐,更多是发泄失去霸主之位的愤恨,却于大局毫无助益。
大约在公元前475年,赵鞅去世,荀瑶得以继任成为正卿。公元前473年,越国灭了吴国,勾践成为新一代东周霸主。
越、吴两代霸主新老交替,无力干涉中原事务,新任晋国正卿荀瑶决心再次讨伐齐国。此时的齐国,屡遭内乱,又在艾陵之战中惨败于吴国,实力远不如齐景公在位之时。荀瑶选择在这时伐齐,可谓是恰逢其时。
公元前472年6月,晋军到达了齐国边境,齐国派出上卿高无丕前来迎战。
面对担任正卿后的首次外战,荀瑶极其慎重,亲自前往战场查看军情。可不想他所乘战车的战马突然受惊,竟然拉着他直冲向齐营!旁人都惊出了一把冷汗,可荀瑶却毫不慌张,顺势就驱赶战车直接向前冲!事后,他向身边人解释道:“齐人都认识我的战旗,如果不向前,敌人就将误会我是惧战而返!”
开战之前,手下上前请求占卜,可荀瑶却大义凛然地否决了:“您已将此事禀报了天子,又已在宗庙占卜得了吉兆,我还占卜干嘛?况且是齐人侵占了晋国领土,国君才派我前来伐齐。奉辞伐罪已经足够,还要占卜干嘛?”
于是,荀瑶立刻宣布开战,与齐人在犁丘(今山东临邑西)大战一场,取得了胜利。在战场上,荀瑶还身先士卒,亲手擒获了齐国大夫颜庚。
犁丘之战,充分体现了荀瑶的勇猛和果断,让人们对这位正卿心悦诚服。
公元前468年夏,荀瑶又率师讨伐郑国,驻扎在桐丘(今河南扶沟西)。郑国卿士驷弘与国参(子产之子)紧急出使齐国,向齐人求救。
晋国六卿之乱期间,郑、齐二国就已经是同盟。见盟友前来求救,掌控齐国国政的陈成子(即田恒,亦即田常)三日内召见齐国战死将士之后,逐一对他们进行抚慰。在见到颜庚之子颜晋之时,陈成子说道:“当年你父亲在犁丘之战中战死,因为国家多难,还没来得及抚恤。如今奉国君之命赏给你一座城邑,请不要辜负了你父亲的功劳!”
抚慰一结束,陈成子立刻就率军出征了。可当齐军行进到濮水(今山东菏泽北)边时,突然天降暴雨,军队一时间无法渡河。见此情景,国参心急如焚,上前催促陈成子:“大队就驻扎在敝国屋檐之下,所以才前来告急。如今军队再不前行,恐怕就来不及了!”
陈氏掌控齐国国政之后,多次外战都惨遭败绩。这次救郑如果再无功而返,陈氏的威信怎样才能树立起来?因此陈成子也急了,披着雨衣、用戈当拐杖站在山坡上指挥渡河。有战马不肯前行的,陈成子还上前鞭打,助其前行。
听到齐军如此奋力向前,荀瑶顿时心怯,打起了退堂鼓:“我占卜与郑国作战,却没占卜与齐军作战!”随后,他就率军班师了。
临走前,荀瑶还故意派人去恶心陈成子:“陈氏是出于陈国;陈国之祀不继,就是郑国造成。所以,寡君才派我前来查探陈国被灭亡的实情。敢问大夫您还怀念故国吗?如果您以灭陈为利,我荀瑶又有何言?”
郑、陈之间,确实矛盾冲突重重;子产在世时,还曾率军攻破了陈国都城。但陈国之灭,却是楚人所为,与郑国无关。荀瑶如此玩弄辞令,就是在羞辱陈成子。所以,陈成子听了后,愤怒至极:“经常欺压他人都不得善终,知伯难道能长久吗?”
公元前464年,荀瑶再次率军围攻郑国。
这次晋队还未到,郑国卿士驷弘就提出:“知伯刚愎自用,为人又好胜心切,如果我们能早点向他示弱,那他就可能早退军。”于是,郑队就先驻守在新郑城外的南里,等待着晋军来进攻。
可荀瑶攻下南里后,却继续前进,攻打郑国远郊城门——桔柣(dié)之门。
两军交战期间,早有防备的郑队虽然退却,却也俘获了晋人酅(xī)魁垒。为收买酅魁垒,郑人承诺立他为卿,引诱他投降。但酅魁垒始终一言不发,郑人无可奈何,最终还是将他给杀了!荀瑶为人虽然刚愎自用,可手下却不乏忠臣。
在郑国都城之外,荀瑶望着桔柣之门,也准备攻城了。但这次,荀瑶怎么都不肯争先了。他望着赵鞅之子赵无恤,命令道:“攻进去!”赵无恤心里明白,荀瑶这是要借刀杀人,当然也不愿白白上前送死,答道:“您可是主将啊!”言外之意,荀瑶作为主帅应该身先士卒!
一听这话,荀瑶顿时火冒三丈,骂道:“人长得丑又懦弱无比,当初赵简子怎么选了你来作继承人!”——我荀瑶长相俊美而英勇过人,赵无恤你真是个一无是处的孬种!
赵鞅嫡子原本是伯鲁,后来赵鞅却放弃了伯鲁而立赵无恤为嗣子。荀瑶这么辱骂赵无恤,正是在当面揭他的伤疤。
听了这话,赵无恤强忍巨大耻辱回了一句:“就是因为我能忍受耻辱,或许才无害于赵氏宗族吧!”
这么一来一往,荀瑶不高兴,赵无恤心中也埋下了对知氏的仇恨种子。公元前453年,因为赵无恤不肯向知氏进献土地,荀瑶率韩、魏二家前往围攻赵氏,却不想韩、赵、魏三家私下携手知氏,将知氏彻底灭族!
而早前脱离了知氏的辅氏,则成功地避过了这场灾难。
知伯以己之长肆意他人而导致知氏灭族的故事家喻户晓,后人往往因此而非难荀瑶之父荀甲,说他选错了接班人:如果荀甲听从荀果之言,选荀宵为接班人,知氏就不会遭遇这场灭族之祸。
如果荀宵真成为接班人,知氏就不会灭族吗?
当年栾氏家族的栾黡,为人也十分凶狠。但纵观栾黡一生,对于公室始终保持着忠心,也不会以阴谋去陷害别人。以栾黡而言,他的凶狠也在表面,与荀宵极为相似。可正是因为栾黡表面的凶狠,让栾氏人心尽失。所以,到了他儿子栾盈之时,其他卿族就联手陷害栾氏,最终让栾氏在晋国被灭族。
栾黡的前车之鉴尚在,荀甲怎么敢立荀宵为接班人?
因此,知氏悲剧不在于选错了接班人,而在于知氏家族根本就没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揭秘杨广后代子孙,在唐朝留下的历史痕迹,有两支在唐朝传承
杨广在江都之变时被杀,而他的儿子和孙子,在江都也被杀,其实杨广的孙子有的没有跟着到江都,还剩下几个,一个在洛阳,一个在长安,一个遗腹子辗转到了突厥。
在洛阳的是杨广长子杨昭的儿子杨侗,被王世充杀害,没有后代。
在长安的是杨广长子杨昭的儿子杨侑,李渊登基为帝后,也是不明不白的死了!但是有过继的儿子。
一个是杨广孙子,齐王杨暕儿子,遗腹子杨政道。
杨广死后,他的后代并没有被杀绝,起码还有两支为他传后代,来我们看看杨广后代子孙,在唐朝的历史痕迹!
第一支杨政道
杨政道是齐王杨暕的遗腹子,生母不详,他的名字在《北史》中为杨愍 、而《新唐书》中为杨正道,比较有争议;他是杨广的孙子,在萧皇后的保护下没有被杀,经历是挺坎坷的!
他的父亲和哥哥,都被宇文化及在江都之变中所杀害,窦建德在619年打败宇文化及,萧皇后和杨政道落入了窦建德手中,杨政道被窦建德封为勋公。
因为窦建德是突厥所支持的势力之一,他又惹不起突厥,620年,处罗可汗派人,将萧皇后和杨政道接入突厥,并拥立杨政道为隋王,还把一些前隋的官员,老百姓们都给了杨政道,建立大隋,史称“后隋”,一干人等被安置在定襄郡。杨政道设置百官,全部依照隋朝制度,居住在隋朝时的定襄郡,拥有部众一万多人。
处罗可汗想夺取并州作为后隋的治下,但是其部下大多不同意,处罗可汗给出的理由是“我父亲就是靠隋朝,才得到的汗位,如此恩情怎么不能够还呢?”可惜还没有出兵,处罗可汗就去世了,此事不了了之。
厥在630年被李靖灭亡,颉利可汗的亲信康苏密带着杨政道投降了,被带到长安后,李世民封了个员外散骑侍郎的职位,这个职位几乎不入流,在当时七品或八品的级别,李世民还和萧璟魏征开玩笑“我对杨政道,比杨广对杨政道的父亲好多了吧”!李世民有点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意思,你给的不入流的官职,还好意思说啊!
不过后来杨政道担任尚衣奉御,从五品上的官职,掌管提供冕服、几案等,后来史书关于杨政道的事迹没有记载,去世时才又出现寥寥几笔,唐高宗永徽初年,杨政道去世。
杨政道的一生坎坷,没有萧皇后为其保驾护航,不可能过的如此多娇,回到大唐后,李世民给的职位太低了,一点权利都没有,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官职才有所提升,天之骄子可惜生不逢时啊!
杨政道有一个儿子杨崇礼。
杨广的曾孙杨崇礼,原名隆礼,因避讳李隆基而改的名字。他是后隋皇帝杨政道的儿子,齐王杨暕之孙。历仕四朝,武则天,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
杨崇礼在武则天时期,起家天官郎中,这是正五品的官位,其实就是原来的吏部郎中,武则天上位后,改的官职名称,杨崇礼一入仕就是正五品的官,起家不低。
杨崇礼在唐中宗李显时期,仕途履历比较丰富,先后任洛、梁、滑、汾、怀五州刺史。从中宗到唐玄宗这段时间,他的才能没有显现出来,从唐玄宗开元初,当上太府少卿时,由于工作认真,被李隆基看重,也为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玄宗开元初年,杨崇礼被李隆基调到太府寺,任职太府少卿,太府寺是干什么的,相当于国库啊,国家的钱袋子,由于杨崇礼任职期间,兢兢业业,钱财宝贝等都是亲自查看,从来没有出过错,一切明细都清楚无误,被李隆基提升为太府卿,加银青光禄大夫,封弘农郡公。唐朝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这也算是三品大员了!
自此以后,从开元初到开元二十一年,杨崇礼在太府寺一干就是二十年,他任职期间,经过他手中的器物,没有假的,精美绝伦,深得李隆基宠信,也为李隆基赞下不菲的家底,史载:“每岁勾剥省便出钱数百万贯”。每年检查节省出来的钱有数百万贯,谁不喜欢这样的臣子啊!要不然李隆基中后期,骄奢淫逸,大肆赏赐,挥霍无度,哪来的钱,这都是杨崇礼的功劳啊!
李隆基在杨崇礼九十多岁时,恩宠于上,授户部尚书致仕。这也是对杨崇礼的最大褒奖了吧!离职的时候,相当于我们现代的财政部长了!两年后病逝。
杨崇礼被李隆基看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了,这是厚积薄发啊,从杨崇礼的工作认真程度来看,有其父亲的功劳,其父亲经历坎坷,人生大起大落,杨崇礼经历也很丰富,身为杨广的后代子孙,看透了官场,心胸豁达,能活到九十多岁,不无关系。
杨政道孙子辈
杨崇礼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一女嫁曹州参军辛氏,生子辛景凑。一女嫁给萧氏。
杨慎矜,官至御史中丞;杨慎名和杨慎余。
主要讲讲杨慎矜,其它两兄弟被杨慎矜牵连。
杨慎矜门荫入仕,起家汝阳县令,他本身很有才华,又有“任侠”的好爽,所以朋友特别多,尤以治理地方闻名。
他也是被李隆基看重,并子承父业。李隆基中后期开始变得刚愎自用,骄奢淫逸,只知贪图享乐,大肆挥霍家底,当时的历史背景,蕃镇节度使看李隆基大量赏赐,他们也眼馋啊,想着法的要赏赐,本来蕃镇是朝廷给钱给粮,属于国家养着的!这个时期也是财政改革的过度期。
李隆基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又想起了杨慎矜的父亲,他每年能给国库省下数百万贯的财富,因此就想看看他的儿子们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当时的宰相认为杨慎矜是他们兄弟中的佼佼者,于是杨慎矜调任太府,官拜监察御史,掌管太府的收入支出,这也算是子承父业了,因为他父亲杨崇礼在太府干了二十年。
当时陕郡太守出事了,杨慎矜胆小怕事,不敢去补缺,因为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掌握大权,他的升职不是走的李林甫的门路,所以坚决不去任职,授任谏议大夫,兼任侍御史,仍依旧掌管太府的收入支出。在这里又和御史中丞萧谅弄得关系很差。
杨慎矜的表侄王鉷,进入御史台就有杨慎矜的推荐之功,他们在同一地方上班,杨慎矜因为对于人情世故方面不太懂,所以总是像小辈一样喊王鉷的名字,弄得他很没有面子。此后这两人就有了纠葛,因为以前杨慎矜和王鉷来往密切,跟王鉷讲过关于谶言方面的知识,又与还俗僧人史敬忠交往过。
杨慎矜的婢女犯错,被史敬忠救下,卖给了杨贵妃的姐姐家里,就因为这个婢女和史敬忠,杨慎矜落了个惨死。
这个婢女辗转到了宫里,随侍李隆基左右,知道了史敬忠夜里拜访杨慎矜的事,而且史敬忠还夜观星象为杨慎矜驱邪的事,李隆基大怒。
婢女又把这事告诉了杨国忠,而杨国和杨慎矜的表侄王鉷关系很好,王鉷还和李林甫是一个派系,唐玄宗还特意告诉王鉷,不要和杨慎矜来往了,而王鉷确定李隆基对杨慎矜憎恨后,不久,便对李林甫编造了杨慎矝的罪状,说他是隋家子孙,心中计划克复隋室,所以藏有谶书,与坏人来往,更是谈论国家的吉凶。
最终杨慎矝被构陷成功,其实他家里根本没有关于谶言的书籍,而是被人彻底诬陷的,是卢铉造了一个小盒子,里面放入了谶言书籍,由于史敬忠的证明,杨慎矝无可争辩,承认全部罪状。杨慎矝三兄弟被赐自杀,和杨慎矝有关的人解职的,流放的都有。
杨慎矝的遇事不决,不善于处理人情世故,交友不慎,最终被一个婢女引发了连锁反应,加上又没有彻底投靠李林甫,被表侄联合李林甫构陷,落了个自尽的下场,还牵连了不少人,这跟他父亲杨崇礼差远了,没有他父亲那样始终如一的,在一个岗位上干到老,所以才有了灾祸临身,谶言和星象是皇帝非常忌讳的事情,不管哪个皇帝都是一样的!
杨广后人,这一支在杨慎矜一代,在史书上到此为止。当然女儿们的后代不算。
第二支杨广后人
这一支是杨侑的后嗣。
杨广玄孙杨柔,袭封爵位酅国公,酅国公爵位也是有来历的。
杨广孙子杨侑留守长安,在李渊起兵攻破长安后,来了一出三辞三让,把大隋江山禅让给了李渊,傀儡皇帝杨侑被降为酅国公,被幽禁于长安。
杨侑什么时候死的?怎么死的?史书记载不同,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认为是武德二年,就是619年八月初一死的,而他的死因,一说是病死的,一说是被害的,不管他是怎么死的,他是没有后人的,死时年仅15岁。
因为杨侑小小年纪就死了,所以没有后人留下,李渊为了杨侑有子嗣,把杨侑的族人杨行基过继给了杨侑,史书记载是族子,古代的族子指的是祖父的亲兄弟的曾孙,具体是杨广的哪位兄弟的后代,小编没有找到。
而杨行基的资料也不全,生卒年不详,不过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杨怀让,一个是世子杨柔,在杨行基死后,酅国公爵位被杨柔继承。
杨柔本名杨棻,字怀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
据杨柔墓志铭记载,永昌元年春二月甲申朔,酅国公薨。公讳柔,字怀顺,弘农人也。名犯太原王庙讳,改为仙掌焉。公即隋炀帝之玄孙,元德太子之曾孙,恭帝之孙,酅国公行基之子,享年五十五。
永昌元年是唐睿宗的年号,永昌元年是公元689年,杨柔是689年二月去世的,他后人资料不详,杨柔传承世系杨坚、杨广、杨昭、杨侑、杨行基、杨柔。
在我国古代过继的儿子,也算是儿子,虽然不是直系子孙,但是在宗族观念里也得承认。
这样看来除了杨坚或杨广的直系子孙外,比如杨政道就是直系子孙,还有另一支系后人存在。
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