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的意思(搔的意思解释)
“权利”一词的由来
“权利”一词的由来
19世纪中叶以前,汉语词汇没有“权利”一词。词是用来表达概念的,没有“权利”这个词,意味着过去没有个人的权利观念。汉语“权利”是西方人遵照汉语规律造的一个词。这个词产生于19世纪中叶,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他专门地解释说:“公法既别为一科,则应有专用之字样。故原文内偶有汉文所难达之意,因之用字往往似觉勉强。即如一‘权’字,书内不独指有司所操之权,亦指凡人理所应得之份;有时增一‘利’字,如谓庶人本有之‘权利’云云。此等字句,初见多不入目,屡见方知不得已而用之也。” 刘禾进一步解释说:“汉语‘权’字的意义经过翻译之后,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跟‘权势’等词联系在一起的负面涵义,开始被过滤出去;复合词‘权利’,也把‘利’字从它往常的商业语境中抽出来,从而使它可以在国际法语境中表达某种正面的意思。” “权”过去只有一个特殊的意义,即“有司所操之权”,未包括“庶人本有”之“权”;“利”指经济方面的收益,不是构成人格的要素,新造的词“权利”指一定社会中人的规范性行为的自由度。“权利”的含义不是“权势”和“收益”直接并列,而是对“权”和“利”的高度抽象概括后的意义的结合,这个意义构成了“权利”这个概念的内涵。“权”与“利”结合在一起,它们各自的特殊的意义被过滤出去,共性的意义是以“权”和“利”为基础,从“权”和“利”抽象出来的,“权利”的内涵不同于“权”和“利”的相加。从“权”和“利”到“权利”,经过思维的加工,“权利”具有了统一的新意义,拆开之后就不能表达这个新意义。
我们现在虽然有了权利意识,但是,权利意识还比较淡薄,另一方面,我们很少意识到,要尊重他人的权利,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权利是平等的,从质和量的方面讲,各人拥有相同的权利,损害他人的权利就是损害自己的权利,维护他人的权利即是维护自己的权利。强化权利意识对于法治建设而言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
关于冠姓权:按照数学模型,1万个普通人,仅有10人能延续15代
特心疼Papi酱,没生孩子之前,想怎么毒舌就怎么毒舌,古灵精怪一女的,好不快活。
生完孩子,就像一个侠女被拖入了滚滚红尘。
先是一张抱着婴儿的自拍照被人说太憔悴了,妈耶,各位生过孩子的来说说,真的会觉得那些女明星加了18个美颜滤镜的粉嫩产后照,是现实世界吗?
接着这张图又被某大V感叹,“Papi酱生娃过后变得好疲惫啊,但是孩子还是随父姓”,一个意味深长的“但是”,再次掀起冠 姓权讨论的高潮。
人家的孩子,爱跟谁姓跟谁姓,怀孕生产你又没出力,言语间的恨铁不成钢,是几个意思?
我家情况就更“不像话”了。
孩子既不跟我姓,也不跟我老公姓。
生活中会遇到麻烦吗?
偶尔会有。
比如过海关的时候,歪果仁会疑惑,为啥我们一家的Last Name都不一样。
为了“亲子鉴定”,会指着我,问小孩:这个人是谁?
女儿抓着我的手,怯怯地答:是我妈。
也就顺利放人了。
也会被新朋友八卦一下,为啥小孩不跟你们姓?
当年生孩子之后,名字还没起,我老公提了一个奇怪的请求:
因为他从小是随母姓的,可不可以让孩子跟他爸姓?
这什么奇葩的想法,我和你的爱情副产品,不跟你我姓,那还是不是一家人了?
我当然断然拒绝了。
不仅拒绝,我还把我的身份证,户口本全藏了起来。
所以小孩出生一两个月之后,都没有名字,只好由月嫂起了个臭宝宝的外号先喊着。
因为姓啥的分歧,家庭关系一度僵到冰点。
后来突然有一天,灵光闪现,我想通了。
我若坚持孩子跟老公姓,也就是跟婆婆姓,孩子干嘛要跟婆婆姓?
我若坚持孩子跟我姓,也是跟我爸爸姓,那还不如跟我最爱的妈妈姓?
这么一究竟,姓氏,就是个层层套娃,姓啥,她不都是我女儿吗?
待18年之后,她就是个独立的社会人。
她愿意把她的姓改成风暴降生丹尼莉丝、不焚者、弥林女王、安达尔人,罗伊那人和先民的女王、七国君王、疆域守护者、多斯拉克大草原的卡丽熙、打碎镣铐者、龙之母……我都管不着了啊!
前段时间,微博上出现个著名案例,一个妈妈决定离婚。
她找了一个不错的老公,身高183,一身腱子肉,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不抽烟不喝酒不应酬,下班就回家,带娃做家务,支持她追求理想发展事业。
但这个妈妈非要给孩子改母姓,老公也答应了改成“父姓+母姓”。
但她依然觉得愤懑不平:
“他却不理解我为什么我为什么一定要离婚,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并且愿意继续努力到我满意。怎么满意呢?能把我的冠姓权还给我吗?”
最后她终于成功离婚,“放弃了抚养权,只分割财产”。
婚姻的小船,刚走了3海里,就葬于冠姓权的风暴。
在这位妈妈身上,看不到她对孩子和丈夫的爱,只是把孩子当做一个实现诉求的斗争工具,完全走火入魔了。
婚姻这个千头万绪的大工程,如果不懂得抓大放小,那处处都是离婚的理由。
那冠姓权到底重不重要呢?
在当下二十年看来,女性对冠姓权平等的推动,有积极的意义。
讲一个例子,几年前,安徽长丰男女性别比失调严重,高达130:100。
当地政府想了个新政策,进行“姓氏改革试点”——倡导孩子可以跟父姓,可以跟母姓,也可以父+母姓,如果跟母姓的,奖励1000元。
这一个小小的助推,带来的改变,却是巨大的。
几年后,长丰县的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已经降到了114.7:100,得到了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的大力赞许。
小小的冠姓权就像蝴蝶的翅膀,带来了更多社会性别平等的意识,当地女厕所的坑位都多了起来。
最终提高了女性的生命权、土地权、受教育权、同工同酬权。
但是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看,执着于冠姓权,又不那么重要。
说句残忍的话求别揍我,几千年来,大多数普通男性的Y染色体,早已灭绝了。
现存的各个姓氏起源,大都是上古帝王的姓。
赵氏之先出于颛顼帝
钱氏源于有熊氏,出自周朝颛帝裔孙彭孚
孙氏源于姚姓和妫姓,舜的后裔
王氏源于姬姓
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
就连一些不常见的姓诸如佘,子,晁等等很多姓氏的来源,祖先要么是三皇五帝,要么是商周子裔。
在复旦大学的一篇论文《延续香火的理想与普遍绝嗣的现实——基于家谱的人口数据》中,我们得以窥见一个魏氏家族的香火,从清初169名男丁,到了初期,有146人已经绝嗣。
别说普通家庭,就连孔子这样的圣贤望族,也数次面临单传绝后的危机,能延续至今是个生命的奇迹。
因为按照数学模型,1万个普通人,仅有10人能延续15代,99.9%的人注定会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接受了这个设定之后,心情是不是豁然开朗?
执着孩子跟爹姓还是跟妈姓,还不如探讨下双方如何共同承担育儿责任,如何把后代养得健康快乐,如何与家人良性沟通,才是最重要的吧!
事实证明,我当年的“想得开”与前瞻性,给我省了不少烦恼。
孩子到了国外上学后,姓都写成拼音,姓ZHANG的,大家也不知道究竟是“张”还是“章”,姓LI的,大家也不在乎是“李”还是“黎”。
比如我女儿,在学校同学喊她TT,在家里,我们喊她妮莫。
至于带姓的全名?
呵呵,偶尔也喊的。
每当我开口喊她全名的时候,她总能从中敏锐地嗅出杀气:
妈耶,我要大祸临头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