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的成语(亿的成语大全四个字)

舍我其谁 2023-11-23 08:52:53 用户分享

北京东城:小米粒大文章 藏在“0”和“1”中的节约密码

“379301”是按14亿同胞一人节约一粒米之后,所得到的“碗”数,这道独创的数学公式出自北京史家教育集团的小学生。

坚持18年的“零米粒”行动

吃完午饭,立马举起右手比划个“OK”,和老师交换一个心领神会的眼神,“光盘”!早在2002年,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就向同学们发出了“零米粒”的倡议并逐渐辐射到教育集团内的成员校,号召大家养成“不挑食、不浪费、吃多少、盛多少”的好习惯。这一坚持就已是18个年头,如今,已经成为学生光盘行动的专用手势,而节约粮食如同一颗小种子早已培植在他们心中。

校园里,“零米粒”俨然是节约粮食的“代名词”,融入到师生的校园生活中。从绘制海报、漫画到布置班级壁报,从校园广播到升旗仪式再到开学典礼,处处都能见到“零米粒”的身影。不仅如此,学校还会定期评选“节粮小标兵”来鼓励学生。

关于“一粒米”的小调研

餐餐做到“零米粒”,但一碗饭到底会吃掉多少粒米呢?2016年,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成员校史家七条小学的于敬轩小同学一时好奇,便实实在在手动数米,结果着实被“3327粒米”震惊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同学一起加入数米粒的行列,计算出一碗饭有3691粒米这个平均数。更要紧的是,假如全国14亿人每人节约一粒米,就相当于节约了379301碗饭。这可是发现了“一粒米”的惊人力量!在当年学校举办的“零米粒,我们在行动”主题教育活动中,小敬轩和小伙伴就率先发布了《关于一粒米的调查报告》。

其实,这个小研究也在一届一届学生中持续开展下来。前不久,还因为学生在参加录制的电视节目中讲解了关于“一粒米”的计算题,在微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走进课堂,就会发现对“一粒米”的研究绝非算数这么简单。这学期,史家胡同小学四年级12班的师生们就把对“一粒米”的研究融入学科知识。比方说,语文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从小米粒出发,领会“积少成多”“积水成渊”等成语的意义,大家还创造出“积米粒成美德”的班级口号。数学课更是结合“认识亿有多大”这个知识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懂得节约。

为了数米,同学们各有方法。有的数生米,有的数熟米,有的采取了一粒粒数数的精准计算法,有的则是开动脑筋先测算一匙米的数量再乘以匙数。数学老师刘伟男说,“就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有温度的数字,才能体会数字背后的力量。现在完全不用老师监督,班里每个孩子都能做到‘光盘’”。

节约不止于“小米粒”

围绕着厉行节约、俭以养德的品德培养,学校不仅在“零米粒”与“一粒米”上下功夫,也通过形形的课程和活动,把节约的理念贯穿到方方面面。在德育特色课程“服务学习”当中,也有不少聚焦环保、节约能源的学习主题。比如,有学生对用电、用水,甚至纸巾的消耗量展开调查,倡导节能减排,也有同学通过实地走访,真正了解一次性塑料用品的污染危害,呼吁“减塑行动”。孩子们还走出校园,用小宣讲等形式服务社区,弘扬勤俭。

就在这学期,“节约”还进入了学校的精品特色课程“博悟课”之中。课堂上,老师通过情景对话带领学生走近“北海团城”,探秘古人节水工程的奥秘,从文物入手让学生了解自古传承的节约美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北京东城文明网

千古成语今日析之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那就掉下来了

一个笑话:老师看到一个后进学生有点进步,鼓励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小伙子吓坏了:那要掉下来。于是老师叹了口气: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小伙子来了精神:可以用手抠。

宰予昼寝,孔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但这朽木是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而且更是在“孔门十哲”里的,但似乎孔子不这样看,还因此发了一场议论: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说这就有点大了,而且很有哲理:不要看他怎样说,重要看他怎样做?我们往往在现实中栽了不少的跟头,还不能领悟,足见认识一个人和知道一件事是多么的难。

不过孔老夫子还说过一个话,那是在陈绝粮,颜回攫甑中而食之:(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

这就更复杂了:看他怎么做也不对,这世界太让人们无奈了。

虽然无奈,但人还得活着,活着就得进步,虽然我们普通老百姓在杆的末尾,但还得往前面挤。过独木桥吗?这不像高考,如今的高考是桥好过,但过桥后去好的地方,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杆头的那些人呢?要保证自己不下来,至于更进一步,那用脚尖站在杆顶的人没有多少?那才是天下的佼佼者。

使人不由得想起撑杆跳高来,人们借助于这一器材,可以使自己飞身越过6.14米的横杆,不过人家是布勃卡,35次打破世界记录,而且都是自己保持的: 25次把世界纪录提高了一厘米,七次提高了两厘米。这一步步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人羡慕还是嫉妒,真不好说?

所以人家借助别的成为富二代、佼佼者,我们不要嫉妒。

不过我们知道,这个成语说的是到达顶点还不满足,还要进步的意思,不是真的要掉下来,那还不如不进步。

物极必反,高处不胜寒,我们见了很多到达顶点的人,摔下来惨的很,于是我们的心里满足了。

三天不学习,跟不上。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不是我们所有人喜欢的了,所以我们永远进步不了。

百尺竿头,想起来数学上的两个故事。

圆周率是个常数,这是古代就知道的,但它到底是多少,古代包括东方和西方,许多当时的大科学家都希望算出它,在没有计算机和现代先进的技术下,他们殚精竭虑,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我们知道祖冲之用割圆和筹算的方法算到小数点后七位,那种辛苦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而且在当下还有个故事,有了计算机,计算这个常数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并且早在1761年已被人证明为无理数,计算机已经计算到27000亿位,有人又开始了背诵这个数的竞技,据说最新的吉尼斯纪录是2005 年11月20日,当年24岁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在读硕士生吕超经过连续24小时04分的艰苦努力,无差错背诵圆周率达到小数点后第67890位。

比这个更有名的是“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哥德巴赫猜想,二百多年来,许多数学家都想证明它,明珠不好采,只有一步步缩小范围,每一次都令人欢欣鼓舞,但始终没人能证明,当中国的数学家陈景润算出“1+2”的时候,最后一步似乎停止了。这百尺竿头,果真离珍珠还有一段距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