盦(盦的笔顺)

旧人陌兮 2024-01-18 18:44:27 网友上传

「昔文在线」下坡、令盦:峄山北齐董珍陁刻经

闻是启用「昔文在线」,在于掘地三尺,把往昔的好文、好字、好画,挖掘出来,呈现给各位文友分享。各位且看且珍惜。一起进入「昔文在线」吧!

峄山北齐董珍陁刻经

文/下坡、令盦

整理编辑_《闻是》

峄山为齐鲁名山,素有「岱南奇观」之称。自秦始皇登山刻石,历代皆有碑铭刊之。北齐董珍陁的《文殊般若经》即其中之一。

峄山北齐董珍陁刻经

董珍陁经刻于山阳乌龙石上「妖精洞」西侧摩崖石壁上,刻面前倾,高三·八、宽二·六米。经文七行,行十四字,字径二十五厘米。开头有题名一行,十一字,字径略小,曰:(酉升)(斛)律太保家客邑主董珎(珍)陁」。下为经文,首曰「文殊师利白……」。(见图版)

此刻自北宋以来久匿于山林,宋以后,尤其是清代,访碑拜碣者虽代不乏人,而此刻却鲜为人知。至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始有记,惜仅见上半部分。陆氏曰:「此刻每行下少六字,疑拓未全。一九八四年文物普查重又访得此刻,九〇年秋,我们与胡新立同志一道,对此又作了专题考察并进行了传拓。

一、刻经的年代 《八琼室金石补正》推测此刻不晚于北齐武平三年(五七二),我们同意此说。刻经题名中董珍阤称是「斛律太保家客」,这里,斛律太保即指斛律武都。《北齐书·斛律金传》:「光有四子,长子武都,历位特进、太子太保。」「武平元年……时光子武都为兖州刺史。」光,即斛律光,斛律金之长子。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北齐著名王公,朝廷重臣。武平三年,遭祖珽、穆提婆等人陷害被杀。「下诏称光谋反,今已伏法,其余家口并不须问。寻而发诏,尽灭其族。」是年斛律武都在梁兖州刺史任上。「光死,遣使于州斩之。」同时被杀的还有斛律光的其他儿子,唯小子锺「年数岁,获免。」董珍陁自称斛律太保家客,必在斛律太保(武都)被杀之前。所以刻经的年代当不晚于北齐武平三年。

题名中的「邑主」,按:邑为县的别称,《汉书·傅宽传》:「赐食邑雕阴。」雕阴,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县名,属上郡。」邑主与邑宰同。此题记中邑主董珍陁当为邹县令长。当时邹县县城就在峄山脚下,属兖州所辖。董珍陁自称太子太保、兖州刺史斛律武都家客,说明了这位邑主与兖州刺史的双重关系。

二、刻经的书法 董珍陁刻经的字体介于隶楷之间。用笔以圆为主,方笔极少见。行笔中锋,起落提按不显,笔画浑圆丰满,横笔大多数藏锋,竖笔起笔处有时露锋,露出起笔时捻管下行的痕迹。撇笔挑脚较显,有的出锋,有的则藏起来。捺脚取势短。折笔用隶法,不见顿笔。结体方正平稳,横平竖直,取中和之态。笔画安排匀适茂密而又丰实。

刻经以隶为基调,吸收了很多楷的成份,是带有楷意的隶书。与山东地区其他刻经相比,较接近于汶上水牛山和新太徂徠山刻经。与经石峪、铁山、葛山、尖山等刻经相去甚远。

董珍陁刻经的正文与题名作风相差悬殊,显然非一人之手笔。从事理上推测,题名或为董珍陁自书,正文出自何人之手,便很难臆猪了。

《闻是》整理编辑不易,转载请标明出处。我们将尽力为粉丝们提供优秀的文章、书画作品以及艺术家们的生活点滴!

局部

临帖

「形趣诗之二」  拆字诗(上)

(下篇预告:《蘸血带泪拆字诗》。感兴趣的朋友,可加这个头条号“知识眼”)

【形趣诗之二】 拆字诗(上)

作者:阿青

拆字诗,是“形趣诗”的一种。它根据汉字的特点,将合体字拆成独体字,或拆成相关的部件(偏旁加独体字),创作诗意诗境。拆字诗与谜诗、离合诗(另文介绍)相近似,但又不尽相同。

拆字,原本是占卜术的一种形式,它利用方块汉字偏旁部首的特有结构,附会演绎以测吉凶。卦术中叫测字,又叫破字、相字,拆字。以汉字加减笔划,拆开偏旁或打乱字体结构,加以附会,以推算吉凶。后来是怎么融入诗词文化的不得而知。《后汉书》载了东汉末年流行一个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这里的“千里草”为“董”, “十日卜”为“卓”,是诅咒董卓不得善终的一句谶语,当然也是表达人们对专权者的不满。据此,有人认为拆字诗或许就是由这类俚俗民谣演变而来。

汉字作为表形的文字的独特性提供了进行拆字的条件,而用于诗各创作中会产生另外一个新字,从而产生另外一种新意义,这是非常奇妙的。诗歌也在这种创造中更加拓宽了新的意境,使得读者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

先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游紫霄宫七言八句》:

水洗尘埃道未甞,甘于名利两相忘。

心怀六洞丹霞客,口诵三清紫府章。

十里采莲歌达旦,一轮明月桂飘香。

日高公子还相觅,见得山中好酒浆。

这是一首顶针拆字诗,从前一句最末一字分离出其中的一个部首,作为次句的首字。具体说,第二句第一个的“甘”字对应第一句末尾“甞”字的下半部,第三句“心”对应第二句“忘”的下半部;依此类推。首句的“水”又对应末句末字“浆”的下半部。诗中写了诗人游紫霄宫所见诸多美景,意境恬淡,禅味十足,启人思维。

清代著名诗人赵翼《陔馀丛考·拆字诗》,记载了南宋文人刘一止的一首《志士诗》:

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

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

永言咏黄鹄,志士心未已。

刘一止(1079--1160),字行简,南宋初年有名学者,为官有节有品,博学多才,诗词皆可观,《宋史》有传。这首诗的巧处除第六、八两句外,每句第三字都可拆为前两字,如“明”拆为“日”和“月”、“岚”拆为“山”和“风”等;而第六句则“重”拆为“千里”、第八句“志”拆为“士心”。 此诗不仅因拆字而生趣,富有哲理,且将坚定不移的志士之志表达得十分强烈。

写景言志皆可用拆字诗。所以,对拆字诗的理解,绝不可把局限于一种“文字游戏”范畴!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它具有游戏娱乐方面的功能。

拆字诗在民间流传较多,很多都与民俗风情、民间故事结合在一起,颇具戏谑斗智之趣。如一首广为流传的《行酒令》:

三个朋友在酒馆里喝酒行令。其中一位因罢官失职,闷闷不乐,另一位嘲笑他说:

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了溪边水,添鸟便成鸡。得势猫儿雄似虎,褪毛鸾凤不如鸡。(鸡,繁体:奚+鸟)

罢官者听后,不甘示弱,反驳道: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了棋边木,添欠便成欺。鱼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

第三个朋友见他俩争锋相对,担心大家下不了台,就赶紧打圆场说: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了湘边水,添雨便成霜。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再如《龟与鳖》:

传说苏东坡做官时,一次微服出访,遇到几个当地称霸的乡绅设宴祝寿,便前去拜访。宾客中有两个口碑不好的官僚,一个叫杨贵,一个王笔。他们两人不问来访者是谁,就一起在席间赋起诗来。

王笔云: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

杨贵云: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

苏东坡云: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

注:龟,谐音杨贵的“贵”;鳖:谐音王笔的“笔”。

民间百姓常以这种拆字诗来帮助孩子增添文字知识,提高应变思维能力。

拆字诗中的“拆字技巧”也常常用在其他非拆字诗的创作中,也使诗歌意趣大增。如,唐朝时期,大诗人李白就写过一首《永王东巡歌》:“海东山青古月催”其中的“古月”就是“胡”字的拆字。此诗共44句,仅这句用了拆字的表达方式,我们不能把它叫拆字诗,但由于拆字技巧的运用,给诗句来了更多的意味。

宋朝的吴文英的《唐多令》词中的一句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广为流传,正是因为拆字之妙。全词是这样的: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吴文英是宋代著名的词人,有着“词中李商隐”之称。妙处就在于首句刚一开篇,就将愁字的上下两部分拆开,从而使得他写的这首词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这首诗歌写了凄凉的景色,一直贯穿着伤感。在作者眼里,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

一些小说、散文中,也常常含有拆字诗或拆字技巧。《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宝玉)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或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 清代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科场对》:“谢金圃、 吴玉纶 、德定圃、 沈云椒初典试,颇不满於众口,做对云:“谢金圃抽身便讨,吴玉纶倒口就吞,德定圃人傍呆立,沉云椒衣里藏刀。”双关拆字,巧不可阶。(你看“谢”字去掉中间的“身”不就是“讨”字?“吴”字倒过来不就是“吞”字?……)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对联中也有很多运用拆字的,比如“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锺”,“鸿是江边鸟,蚕是天下虫”等等,都有极大的趣味,值得我们用心欣赏。

(感兴趣的朋友,加这个头条号“知识眼”,可为您推送更多有趣内容!)

太有趣的比喻:“君子如水,小人如油”

读《两般秋雨盦随笔》07

书中卷二,有短文“魏环溪语”。魏环溪实际是一个人,他在这篇文章里有些什么高见呢,请往下看:

书中原文:魏环溪尚书象枢《有庸斋闲话》云:“偶见水与油,而得君子小人之情状焉。水,君子也,其性凉,其质白,其味冲,其为用也,可浣不洁者而使洁,即沸水中投以油,亦自分别而不相混。油,小人也,其性滑,其质浊,其味浓,其为用也,可污洁者而不洁,即沸油中而投以水,必至搏击而不相容。”诚名论也。

魏象枢在这篇文章里,详细的阐述了“水”、“油”的形状、性质、味道以及作用。因此,他认为“水”具有君子的特征和品质,所以他认为“水”就似君子。而油呢,魏尚书说其质浑浊,还要污染干净洁净的东西,而且,当你把沸腾的油倒进水里去必然呈现出相互搏斗的不相容的场景,所以,他认为“油”就似小人。而且,小人与君子还要相互激烈搏斗的!

他居然把君子比喻成水,小人比喻成油,太有趣了!

我们再来认识认识魏环溪这个人。他的大名叫魏象枢(1617—1687年),字环极(一作环溪),号庸斋,又号寒松,进士出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魏作为言官,敢讲真话;作为能臣,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大功;作为廉吏,他“誓绝一钱”,甘愿清贫;作为学者,注重真才实学。现有魏象枢《寒松堂全集》九卷存世。

后人以“好人、清官、学者”六字,对他的一生进行了概括,他的确算得上是一位君子。

其实,古人对于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及怎么做有很多论述,下面分享四个《四书五经》中的例子给大家。

1.《论语》中“为政篇第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把孔子的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2.《论语》中“述而第七”,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而且,先贤们认为,要做一名君子,有很多高标准的要求。

3.比如《大学》中“传六”: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这是告诉我们,君子品德高尚!君子即使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非常谨慎,要意念真诚!

4.《诗经》中“国风•淇奥”云:“瞻彼淇奥,绿竹漪漪。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斐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兮谑兮,不为虐兮!”

这首诗,颂扬了一位君子,他似象牙经过切和磋,似美玉经过琢和磨;他威武庄严,光明磊落,文采风流,德行洁如玉璧。他谈笑风趣,平易近人。这实际上是对做君子的高标准要求哟。好一幅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画啊!

现实生活中,社会的人群是君子与小人并存的。特别是在职场中,有很多人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不阿谀奉承,不拉帮结派,不打小报告,不耍阴谋诡计。而有的人专门搞小圈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告黑状、不择手段等等。

本人希望像诗经里的“有斐君子”更多一些,让整个社会风清气正,都充满正能量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