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的成语(奕的成语开头)

10对成语“双胞胎”:长得很相似,词义大不同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将一件事情或者一种概念,进行完美总结,继而形成的一个高度凝练的词汇。成语,大都来自古代的文化典籍或者诗词文章,以其简洁、固定的形式与准确、生动地传达丰富多彩的语言信息,而流传不息。
据不完全统计,中华成语有三万多个。成语多了,也难免产生了一些“双胞胎”,有的“双胞胎”,不仅长得像,词义也几乎完全一样;比如怅然自失与怅然若失;高天厚地与天高地厚;苦海无边与苦海无涯;夸大其词与夸大其辞,等等。
也有的成语“双胞胎”,长得很相似,词义却大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成语时,要特别注意,以免一不小心,词不达意。
下面,我们就来分享10对长得很相似,词义大不同的成语“双胞胎”。
1、爱财如命/爱才如命。
读音完全相同的两个成语,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
爱财如命,是不折不扣的贬义词,是形容一个人对钱财的贪婪,吝啬;
爱才如命,则是指爱惜人才就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是形容某人非常珍惜人才。
2、鸿鹄之志/鸿鹄将至。
鸿鹄之志,出自《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是形容一个人志向远大。
鸿鹄将至,出自《孟子·告子上》,““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形容一个人做事不专心,一心二用,另有所求。
3、不负众望/不孚众望。
不负众望,指的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不孚众望,则指的是不能令人信服。
4、前赴后继/前仆后继。
这又是极其相似,很容易被弄混的一对成语。
前赴后继,指的是前面的人英勇前进,后面的人紧跟上去;
前仆后继,则指的是前面的人倒了下去,后面的人跟着前进。形容的是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5、鹤发鸡皮/鹤发童颜。
鹤发鸡皮,出自北周庾信的《竹杖赋》,“子老矣,鹤发鸡皮,蓬头厉齿。”是形容一位老人非常衰老的样子;
鹤发童颜,出自唐代田颖的《梦游罗浮》,“自言非神亦非仙,鹤发童颜古无比”。形容一位老年人气色好,精神旺。
6、虎视鹰瞵/虎视鹰扬。
虎视鹰瞵,指的是好像老虎和鹰那样,凶狠锐利地注视着,比喻遭到强敌的窥视;
虎视鹰扬,则指的是如同鹰一样翱翔,如同虎一样雄视,形容一个人非常的有气势,也写作鹰扬虎视,清代的黄叔琳有一句诗,“李家父子俱天人,鹰扬虎视空一世”。
7、一己之见/一孔之见。
一己之见,指的是一个人的意见;
一孔之见,指的是从一个小孔中看到的,比如狭隘片面的见解。
8、山高水长/山高水低。
山高水长,出自刘禹锡的《望赋》,“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指的是像山那么高,像水那么长。比喻的是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影响深远。
山高水低,则指的是遭遇不测的事件或不幸。大部分时候,指的是人的死亡。
9、毋庸置疑/毋庸置喙。
毋庸置疑,指的是用不着怀疑;
毋庸置喙,指的是用不着别人插嘴。
10、化零为整/化整为零。
这两个成语很简单,一看便知其意。但却表达的是完全相反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讲“零”和“整”弄反了。与此类同的还有像“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醉翁亭记》课件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吉水(今属江西省)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北宋诗新运动的领导者。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代表作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声赋》《卖油翁》《采桑子》《踏莎行》《蝶恋花》等。
二、故事背景
欧阳修因支持韩琦、范仲淹等人的革新运动,遭到保守派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后,欧阳修被贬到滁州。《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写的。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大力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滁州又有令人陶醉的山水,这些都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但是当时的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奸邪当道,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三、课文翻译
1.环滁 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注释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环,环绕。
诸:各个,众。
尤:格外。
蔚然:茂盛的样子。
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回,回环,曲折环绕。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坐落在高处。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辄:就。
号:取别号。
意:情趣。
乎:相当于“于”。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领会。
寓:寄托。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树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注释
而:就,连词,表顺承。
云归:云聚拢。
暝:昏暗。
晦:阴暗。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秀:草木茂盛。
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水落而石出: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
往:上山。
穷:穷尽。
译文:又如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就散了;云气聚拢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之时,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春夏秋冬四季。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3.至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注释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应:应答。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
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
临:在……旁。
渔:钓鱼。
洌:清澈貌。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前陈:在面前摆着。前,在面前,名词作状语。
酣:尽兴地喝酒。
丝、竹:泛指音乐。
中(zhòng):射中。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
苍颜:脸色苍老。
弈:下棋。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译文: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 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玩。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在举行宴会。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而在于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在尽情地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
已而:不久。
从:跟随。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去:离开。
乐:欢乐。
乐:乐趣。
乐:以……为乐,意动用法。
述:记述。
谓:为,是。
译文: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
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够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四、问题解疑
1. 开头对醉翁亭周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引出本文描写的对象;②点明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③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的美,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两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
3. 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了什么方式?
都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朝暮之景”分写的是从早到晚的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的是“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四时之景”分写的是由春到冬的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的是“山间之四时也”。
4. 这幅“太守与民同乐图”可以分为几个画面?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其余是陪衬。
5.从滁人出游的场面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为什么先从滁人游写起?
①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政绩斐然。②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为写后面的三幅图画作铺垫,引出了下文的太守醉。
6. 结合全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
①不胜酒力;②与民同乐;③陶醉山水;④为自己的政绩而陶醉。
7.“醉能同其乐”,请你谈谈醉与乐的关系。
“醉”与“乐”是统一的。因“乐”而“醉”,“醉”增其“乐”;“醉”是表象,“乐”是本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五、课文主题
本文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百姓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以及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课后思考探究
一、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写景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这 样写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二、若夫:句首语气同,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 另提一事,可以翻译为“至于”,并无实际意思。至于: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作用 与“若夫”相同。
已而:朱熹集注:“已,止也。而,语助辞。”意思 是,前面的行为或现象完结以后,再接下来是……可 翻译为“不久,后来,紧接着,随后”。
第2段写山间,先是描写四时之美景,而“乐亦无穷”, 自然地过渡到第3段写滁人、太守游山玩水的快乐, 第4段围绕“乐”,以禽鸟及滁人之乐衬托太守是a 快乐的,其乐是a高层次的,从而点明文章的中心。由此可见这三段从意思上是层层递进的。
三、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 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是“宴酣之乐”,近取“山矜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太守既能同醉,又能作文以叙其事。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感。
四、1.表示判断。
2.表示判断。
3.表示判断,
4.表示判断。
5.表示陈述。
6.表示陈述。
五、示例:《岳阳楼记》
1.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现在常指一种豁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2.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风浪。现在指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自乱阵脚。或比喻局面平静、形势稳定。
《醉翁亭记》
1.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用来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峰冋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现在常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3.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显露出来。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真相大白。
4.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现代汉语中语义没变)
5.醉翁之意不在酒:本义指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现在用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图文解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