岙是什么意思(岙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隐身守侯 2023-06-13 23:52:15 网友分享

“象山话”与“宁海话”

象山与宁海同属宁波南三县(现应该叫南部县,人家奉化变区了),象山的西周、泗洲头镇与宁海的大佳何、力洋、长街接壤。最有意思的是宁海长街的隔洋塘村还在象山的定塘镇地域里呢。据查宁海县志,隔洋塘原为海岛,处白礁水道(又称岳井洋)中,旧时常有土匪出没,附近水道称为强盗湾。因系悬水岛,故称隔洋塘。1973年该岛东侧南北两端筑堤以后,遂与象山陆地相连。此岛一直属宁海县。象山与宁海历史源远流长,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宁海县东大片区域划归至新建的象山县。解放后,1958年11月,宁海并入象山县,属宁波专区。政府驻地为原宁海县之沥洋(1962年更名为“力洋”),次年4月移至原宁海城关。1961年12月,恢复宁海县。象山话与宁海话基本接近,笔者是象山人,能听懂宁海城关话的百分之九十几。象山话与宁海话也有明显的差异,如宁海话内客是老婆,象山话是老女(老女办)才是老婆。如想了解一下象山话和宁海话,且听兄弟娓娓道来。

象山话概况

象山方言属吴语宁波方言与台州方言的过渡。解放以来,普通话的推广及与外地联系日益频繁,北方语音、语词虽有渗入,但本县语言体系仍无显著变化,县内地域性差异较明显。大致说来,可分三个方言小区:东乡方言小区 、南乡方言小区、西乡方言小区。

分区

东乡话

包括东乡小半岛各乡镇,以丹城话为代表。其语音较软和,接近宁波方言。句末常带拖腔,尾音略微上升。

南乡话

包括南乡小半岛及东门、南田、高塘、檀头山等海岛各乡镇、以石浦话为代表,属于吴语台州片。其语调较高亢,口音较重。南田、高塘一带,口音更重。东溪、旦门一片,鼻音特多,如“老酒摆在头缸头”,说成“老金摆在滕缸滕”。

西乡话

包括西乡地峡各乡镇,以西周话为代表,其语音与丹城话颇近。一个明显特点是舌尖中音与齐齿呼相拼时变为舌面音,如“天地良心”,说成“千奇羊心”。最典型的是:出摸出死(吃也吃死),条摸条死(跑也跑死),买块小糖出出呒白填(买一块小糖吃吃没有甜)。本人老家西周,工作后一直被象山的非西周人调侃。唯儒雅洋村无此处情形,泗州头、茅洋、南堡等地语音似南乡话。泗州头镇灵南及西周镇下沈柴溪则接近宁海话。

此外,尚有爵溪、沙塘湾两个“方言岛”。爵溪话仅限于爵溪城区内,实为北方方言,因长期受本地话影响,浊音较多。沙塘湾话,仅限于石浦镇沙塘湾村,系闽南话。两地居民对外交往时,爵溪人说丹城话,沙塘湾人说石浦话。

三个方言小区词汇亦有不同。

如丹城、西周称“我们”为“阿拉”,石浦则说“阿拉”“我等”“我拉”;

丹城、西周称“哪里"为“阿达”、“阿里”、“阿横长”,石浦则多说“挪搭”;

丹城称“地方”为“坞采”、“坞塘”,西周多说“坞赛”,石浦则多说“嬉界”;

丹城、西周称“上午“空嵩”、中午为“捏酒、“下午”为“麻嘎”,晚上叫“雅刀”,石浦则多说“早界”、“晚界”。

丹城称“什么”为“藻些”,西周说“阿些”,石浦则多说“嘎姆”;

丹城称“父亲”、“母亲”为“阿伯”、“姆妈”;西周说“阿大”、“姆妈”;

石浦则多说“阿爸”、“姆妈”;丹城称“小孩”为“嬉佬”、“小奼”;

西周常说“小货”;石浦则多说“小端”。

象山话惯用语

坐冷板凳:旧时讥笑乡本塾师的清冷职位,后用以比喻久候不遇的冷落处境。

小老女生:比喻受轻视的工作式单位。

打鼻头铳:比喻受人轻视

眼睛孔浃:比喻妒嫉他人

嘴边饭糁:比喻极易办到 糁:饭粒

狗屁生活:比喻当面应允,背后不认账的行为。

气死鲑鱼:比喻生气不语的神态。

大水虾射:比喻无主见 虾射:海蛰的别称

轻脚猢狲:比喻做事不专一。

摆弗条直:安排不好

钻缸老鼠:机灵顽皮的儿童。

打窃语:义同“打秋风”

打边鼓:从旁肋势

塞后手:行贿

抱佛脚:本义为求佛保佑,后用以比喻平时不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摸皮头:手脚太慢

嚼舌头:无中生有

撮烂污:不负责任

刮皮刀:好贪小便宜

狗污粘:本指一种野生植物,用以比喻纠缠不休

挣面子:比喻维护荣誉。

倒彩头:比喻被破坏他人姻缘而说坏话

倒脚头:比喻说坏话以使他人不达目的。

拗脚头:比喻交通不便

倒死岙:交通不便的边远之处。

偷嘴头:背地做好的吃

戳眉头:受指责

蛐喷头:当面受批评

鬼摸头:遇到坏运气

倒门风:伤风败俗

倒牌子:损坏名誉

冲山东:到处乱跑

酿茅坑:比喻无用

发利市:说不吉利的话

翼膀硬: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撮白煞:趁混乱之机捞点便宜

打圆墙:为他人拆解纠纷,调和矛盾

头削尖:善于钻营

大尾巴:欢喜奉承自己

燥饭桶:无能

铳头子:好出头露面的人

看山色:善于观察情势

耳朵软:易听馋言

软心肠:富于同情心

褪裤嫂:穿戴不整齐

三弗象:学无成就

三脚猫: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精通

猪半仙:自以为什么都懂

忖弗出:想法出人意料

抢小旦:非常吃香

蛀竹蜂:专干坏事的人

见鬼对:捕风捉影

怨鬼叫:痛哭去骂人

面皮老:不知羞耻

无相干:没有用

空头对:没有的事

弗搭界:事不相关

要弗得:没有办法

老弗大:没有进步

宁海话概况

宁海话属吴语,是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跟台州片之间的过渡性方言,与南部三门县的方言较为接近,通话无碍。宁海话内部不一致,有比较明显的南北差异。北部以西店话为代表,接近宁波话;中部以城关话为代表,是正统的宁海话;南部以桑洲话为代表,接近台州话。北部宁海话属太湖片甬江小片,南部宁海话属台州片,宁海城关话归属有争议(太湖片或台州片),因太湖片方言和台州片方言在宁海城关话的词汇、发音、语法上均有所体现,出现两种方言的部分特点并存的现象。这种由北往南渐次变化的方言现象,多少跟境内的地理环境及过去的行政设置有关。 各处宁海话口音虽有差异,但全境人民皆可自由通话。

词语

日头(太阳) 天架(天气) 落雨(下雨) 今密(今天)

年加年(每年) 旧年(去年) 下来年(明年) 天亮(明天)

ěn(男孩) 囡(女孩) 老倌(丈夫) 内客(妻子)

济手(左手) 顺手(右手) 年年好(很好) 道地头(院子)

苞芦(玉米) 寒豆(豌豆) 天罗(丝瓜) 辣茄(辣椒)

菜头(萝卜) 天萝丝(油条) 归家(回家) 好相(好看)

装扮(捉弄) 吉甜(疼爱) 讲白谈、搓白谈(闲聊) 嬉(玩耍)

杀甲(厉害) 讨饭头(乞丐) 隔壁邻舍(邻居) 八月、jia13卵、痴卵(蠢材)

老师头(师傅) 拐子(骗子) 贼骨头(贼,小偷) 绿寇(强盗)

牢监犯(囚犯) 两老倌(二口子) 夜结力(夜宵) 摘日头(晒太阳)

难相(难看) 屋里(家里) 拉涴/屙(拉屎)洋芋(土豆)睏觉(睡觉)

蚊虫(蚊子) 蚊虫老虎(蜻蜓,说明蜻蜓以蚊子为食) 惬意(舒服)白药酒(家里自制的米酒)

欧包(都是菜的意思)箸(筷子,吴拼dzy213)凫茈(荸荠,吴拼bu zy)

猢狲(猴子)老角麂(麂) 豺狗(豺) 昏猪(獾)

部分词语音译

吃饭—— 邱饭

傻瓜——家卵[qia] [rle]

你—— 尔侬;是你啊——了尔啊

我——我侬;是我啊——了我了

他——自 ;是他啊——了自那

舒服——狭意;

蛮舒服——噶狭意,蛮狭意

油条——天类丝 [tian] [lai] [si] (会不会说“天类丝”, 这是鉴别是否土著宁海人的最佳方法,说“天类丝”肯定是土著,不说的不一定);

明天——天亮 [ti] [niang];

明天上午——天亮酷醒;

等别人年糕当夜饭——忙宁郭模斯当牙饭 [mang ning guo mo si duang ya fe] ;

例句

你张张相,其来的呒不?——你去看看他在不在?

格本书捉得你还。—— 这本书还给你。

外面雨大得猛,等一计再次。 ——外面雨很大,等一会儿再去。

你先带头次,我慢点来。—— 你先去,我等会儿来。

宁海话的一个特征

宁海的俗语通俗、生动又充满着地域性,除此之外,它还保存着一些古汉语词汇。“娘忖儿,路样长;儿忖娘,箸样长”中的“箸”,是筷子的意思。还有“六月蛏,剩根筋;八月鳎,壮如鸭;八月廿三蝤蛑棕”中的“鳎”和“蝤蛑”,“鳎”是指“箬鳎”,人们称之为比目鱼,而宁海人的说法“鳎”则是它的真名。宁海的青蟹名气很大,三门青蟹节的青蟹大多数取之于宁海的越溪、一市等三门湾地区,宁海人叫青蟹就是“蝤蛑”(本人一老同事阿魁他老娘是宁海人,说她姑娘时下海捉“蝤蛑”当时一直搞不懂),而这恰恰就是青蟹的真名。再如至今未进化的远古野生海洋动物“鲎”,所有人都不知其为何物,而宁海人将“雨后复斜阳”时天空中所出现的彩虹叫做“鲎”(与象山话一样),非常正确,意指彩虹和“鲎”的一些相似点。

(笔者是学理科的,非研究中文或方言也,利用国庆长假休息之际搜集些许资料写成此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即删),仅供象山人在宁海或宁海人在象山工作、生活的参考,或作茶余饭后娱乐,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觃口、岘口,傻傻分不清?富阳这些地名你都读对了吗?

自上期刊登《考试啦!这些富阳地名,你都读对了吗?》一文以来,众多网友纷纷留言,希望把自己家乡的地名与大家分享。本期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有趣的地名,也许您还能抓住国庆假期的尾巴,去当地看看。

1

觃口、岘口 &棠棣、何埭

傻傻分不清

地处大源镇,曾是有名的造纸之乡。明万历七年(1579)《杭州府志》附图记载“岘口”,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富阳县志》始称觃口。觃口这个地名很有意思,是富阳独有的。当你翻开《新华字典》,找到“觃”字,唯一的解释就是:“[觃口]地名,在浙江省富阳”。关于这个村名,民间相传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亲赐,萧衍是前几年热播电视剧《琅琊榜》中梁帝的原型。他在一次战争中负伤,被富阳的一对父女所救(父亲叫李昌林,女儿叫李翠云),在调养期间,萧衍和李翠云产生了感情。但心怀大志的萧衍在身体康复后,重回军队,李翠云怀着身孕回到老家--富阳燕口村。公元501年,萧衍攻占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并于次年称帝,国号梁。待坐稳江山后,梁武帝亲自到燕口村寻找妻儿,可惜李翠云早已病故,幸好找到了儿子,梁武帝一高兴,写下了村名,把“燕”字写成了“见”、“子”二字合成的“觃”字。从此,燕口村就成了觃口村。这样凄美的爱情故事,孔笙导演要不要考虑再拍一部《琅琊榜前传》?

“岘”意指小而险峻的山口,村庄位于山口,故名。岘口村下辖周家、徐家、邵家、柘(zhè)州、金家等5个自然村,有着丰富的矿石资源,自古以来商业贸易非常兴隆,是渌渚镇政府驻地。

地处胥口镇东部,下辖棠棣汪家、朱家坞、漆树湾、十字路口等10个自然村。棠棣是一种植物,属蔷薇科落叶灌木。《诗经·小雅》中将棠棣比喻为手足之情,“棠棣之华,鄂不韡韡(wěi),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关于棠棣村的出处在地名资料中没有特别的说明,也许是曾经种过棠棣,也许有着一个兄弟情深的故事,这有待于考证,场口镇华丰村唐棣自然村的由来便是朱氏兄弟的情义。

植物小百科

棠棣花(上)与棣棠花(下)不是一种花

地处东洲街道,西南隔富春江与新沙岛相望,下辖长沙、何埭2个自然村。长沙自然村建于明朝,由于地处富春江冲积沙洲,且沙洲较长,故名。何家埭自然村也建于明朝,何姓迁居此地,故名。“埭”意指土坝,多用于地名,富阳用“埭”字命名的地名有很多,如屠家埭、华家埭、许家埭、羊家埭等。

2

岙 沃

一读就错

很霸气的名字,它是新登镇半山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因地势高、风势猛,常年风大,由此得名。初年有尹姓人、史姓人来此拓荒定居,后繁衍成村。“岙”,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多用于地名。

注:猛风岙的梯田

是新登镇松溪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元末,沃姓人氏从绍兴、萧山迁入,繁衍成村,以姓名村。富阳人因一种美食--沃豆腐,常常把沃读成ao,沃是单音字,只读wò。

3

阆、磉、甑、钿、䃮、、蓼、碓

这些生僻字,恐怕只有本村人会念

地处渌渚镇,据现有资料记载,在十一年(1922)之前,此地叫郎坞村,何时改为阆坞村,没有确切的记载。在阆坞村和桐庐县交界处有一个石灰石溶洞,洞口海拔279米,洞缘直径50米,周围怪石嶙峋,洞内泉水充沛,相传是神仙住所,故称阆苑仙人洞,又称龙洞。

“磉”念sǎng,意指柱下的石墩,磉石岭是一个自然村名,位于大源镇青山村,原为管山的房屋,史姓人在清同治年间从史家山迁入建村。

位于常安镇沧洲村,因坐落于甑山脚(现名景山),故名。

位于东洲街道紫铜村,清咸丰、同治年间,这一带有近千亩沙滩,滩中多潭,每当潮水涨落时,潭中多鱼,渔民常在此地捕鱼,后来把这些潭称“铜钱眼”,又因地处沙洲,故名“铜钱沙”,又称“铜钿沙”。

是湖源乡新三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因石得名,特产元书纸,是富阳竹纸制作工艺的源头。䃮即指岩石,为了书写方便,我们常常以“塔”代之,如自然实体中的白石塔山、鸡冠石塔。

注:冠形䃮造纸基地

位于湖源乡石龙村,由于壶源溪在此拐了一个大湾,水流湍急如蛟龙回头,故名。20世纪40年代,孙姓、洪姓先后迁此,后渐成村落。“”是古百越语的孑遗字,按字形“不、直”可以知晓字义为弯曲,当地人读作“kuò”。

位于万市镇众缘村,坐落于山坞,村前沼泽地中有很多蓼草,故名。村里有一口千年古泉,泉水清澈甘冽、寒气逼人,泉后有石壁高丈余,宋代有两位县令在石壁上刻了“寒泉”二字。

位于新登镇乘庄村,村中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水碓,村民又以王姓为主,故名王家水碓头。1954年1月,主席到此视察农业合作化工作。

水碓始于汉代,是一种借水力舂米的工具,富阳的村落里也曾经建了很多水碓,几千年来为人们省了不知多少力气,从水碓头、黄纸碓坞、水碓门、下水碓这些地名中就可见一斑。随着农业产业的调整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水碓基本退出了农民的生活,只有在一些山区造纸作坊里,还能依稀听到水碓捣纸声,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地名有故事

说出您想了解的地名故事

我们期待下期为您分享

“衣以文绣”的齐国,是如何把图案纹样,运用到服饰上面?

早期图案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最常见的有三种说法:一种是人类源于自身对自然界的感悟和与生俱来的天赋说;第二种是对自然界万物的模仿与照抄并用简单的笔划来体现其特征的模拟编织说;第三种是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编织技术再现的模拟编织说。

无论是哪种说法,图案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应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它在不同程度上受地理环境、生产技术以及人类思想意识的影响,阶级产生以后又被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信仰以及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所左右,是人类思想、情感、崇拜的载体。

将这种具有象征意义和寓意的图案体现在人类工具、器具、建筑甚至服饰面料上,来寄托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上的多重愉悦。

齐国的图案形式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出土了一批楚国的丝织品,其丝织品中绢、罗、纱、锦上的编绣、刺绣等工艺较为突出,图案纹样有几何纹、菱形纹、S形纹、龙风纹、麒麟以及人物纹等,显示了春秋战国时期高超的手工艺技术和复杂的图案纹样。其利用辫针绣出的龙、凤、虎、三头鸟、草叶、枝蔓、花朵最为引人注目,其高超技艺可见一斑。

齐国的丝织物图案因年代久远,其出土实物非常稀少,但据有关史料记载,由于各诸侯国之间交往频繁,齐国的丝绸图案基本特征与造型应与当时各诸侯国的图案形式有许多相似之处。

早期古人的图案纹样来源,主要是对自然界中动植物形态的模仿和崇拜,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社会和历史变迁的认识过程。

中国的图案从其造型特征的角度分析,主要分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器物法宝纹、祥禽瑞兽纹、吉语文字纹、风景纹、几何纹等几大类,还有将多种纹样巧妙组合的综合性图案纹样。

以动物为题材的图案形式

齐地先人对动植物的崇拜,如蛇、鹿、熊、龙、凤凰、龟、以及鳄等动物。所有这些都与齐国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齐地,是多丘陵之地,沿海地区草木丛生,齐地人以狩猎、鱼虾贝类为生,决定了齐地先民对水陆动物的崇拜。

地处齐国境地的山东省莱阳县曾出土了一个古人用来调和酒的岙,上面印有诸多图案,据有关专家考证,应是图腾蚕和蛇,其他图案从造型上看,是鳄、鹿、龟等。而运用到面料或服饰中的动物图案在冕服上最为突出,如“龙”、“华虫”(雉鸡)、“宗彝”(虎和长尾猴)是忠孝廉义、聪明才智的象征。

栩栩如生的龙凤图案纹样造型在齐国常服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玉海·急就篇》有“齐国给献素缯帛,飞龙凤凰相追逐”的佳句。

以植物为题材的图案形式

以植物为代表的纹样多来源于齐人赖以生存或被认为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植物。如体现人类生存根本的粟、稻、粉米等。浙江余姚出土的河姆渡新时期的陶钵上就刻有稻谷的纹样。

植物纹样在古代服饰中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以冕服中出现的藻、粉米的植物纹样最具有代表意义,取“藻”的洁净、“粉米”的滋养,来象征着装者的高洁以及带给百姓饮食无忧的文化喻意。后期还有象征根深蒂固的柿蒂纹和象征长寿的茱萸纹等等。

以日、月、星、山川、宗庙、神稷为题材的图案形式

在织物、器皿等物件中出现的日、月、星、山川、宗庙、神稷的图案纹样,表达了古人对大自然的认识与崇拜,他们希翼通过面料、服饰或器皿上的纹样表现,来表达对大自然的崇尚之情和希望获得超自然能力的迫切愿望。

冕服中所绘的日、月、星、晨、山、宗彝(宗庙)纹样使物化图案具有了超自然的象征意义,着装者也因服其服而包含了“人神共存”、“天人合一”特殊隐喻,成为统治平民百姓的合理借口。

以人物为题材的图案形式

人物作为一种纹样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古今名士先人为纹样题材,如伏羲、女娲、精卫、后羿、嫦娥等神话人物以及尧、舜、禹等圣贤之人。

精卫是双鸠氏曾居住于齐,是炎帝之女,因游于东海,溺水身亡,化为鸟,有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

后羿原是东夷人的首领,住在“寒”,今潍坊一带,夺得夏朝的,却不理朝政,好射猎。《孟子》认为,舜起家于齐地西南隅的历山,属“东夷之人也”等等。

这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圣人成为人们崇尚敬仰的榜样,而以图案的形式或刻或绘或绣在器皿和织物上,逐渐成为图案的一种特殊形式;另一种是将人类日常生活中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场景,如狩猎、祭祀等活动,以图案的形式体现在器具或服饰面料上。

以吉语为题材的图案形式

吉语文字纹饰是由吉祥文字组成的,并配以图案纹样,从西周开始就有了大量的吉语印出现,形状上除了方、圆、矩等规则型外,还有三圆相连形、三花瓣相连形以及一方一圆三角形的不规则造型,其寓意为富贵、长寿、吉祥“等。

它以笔触的悠扬顿挫、长短、稀疏以及巧妙的转折,使其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并被后世逐渐演化为中国特有的书法题材。与吉祥图案相结合,布局完美复杂多变,是齐国服饰图案的主要形式之一。齐国的文字图案还雕刻在青铜器上,主要是用来称颂先祖的“金文”和“铭文”。

以几何纹样为题材的图案形式

几何纹样是战国时期的典型纹样,它以精巧细腻的造型特点建构出题材丰富、寓意深刻的抽象纹样。体现“神人共天”、“天命神权”。粗壮的商朝图案纹样和春秋战国时期体现“天人合一”、“人能胜天”的纤细精美的几何图案形成鲜明对比。

冕服中的几何纹样是黻黼纹,它的造型特点为两个背面相向的“弓”,线条简洁干练,有明辨是非、背恶向善以及君臣离合之义。它从另一个角度来体现着装者的英明果断,是国家的开明圣君的美好寓意。几何纹样在服装中多与动植物纹样结合穿插来实施其造型。

图案在丝织物中表现形式

织绣

织绣是古代图案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与刺绣和绣绘不同,织绣图案的形成受纺织技术水平的高低限制,所以无论是动物纹样还是复杂的植物纹样在织绣过程中,多以简单的织纹表达,具有特定的几何造型。

因此,几何纹样就成了早期织物上纺织图案的基本风格。

从编织手法上看织绣还包括丝编和镂刻。齐国的丝织图案延续了商周时期的图案造型的特点,多用简单的直线条构成条形的骨架,然后在其中填以简单的几何纹,如回纹、S形雷纹、点纹、十字形纹等。

《管子·轻重丁》记载了百姓无力还,管仲就请齐桓的公命令前来朝拜贺献的人,必须用一种织有“镓枝兰鼓”(镰,古乐器的一种,像钟)的花纹锦来献贺,由此这种“鲸枝兰鼓”的织锦每匹其价万钱,来带动经济的发展,由此也看出齐国织锦的繁荣。

再者,虽然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真正的齐国出土的织物实物来体现其织绣的特点,但其“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与发达的纺织业和销售策略不无关系,因此齐国丝织物成为其他诸侯国的出土文物也不足为奇。

丝编

丝编又称为手编,通常分为单系统编织物和双系统编织物两大类。单系统编制物是指由一个系统的丝线,如一根连续的丝线或一组平行的经线通过自身的编织或是相互的编织而成的产品,其中一根连续的丝线亦可看作是一组连续的平行丝线,我们都把它们称作是一个系统丝线的编织物,如环编织物和纠编织物。

双系统编织物是指由两个系统的丝线如一组经向、一组纬向通过互相的交织来形成织物的,如斜编织物、绞编织物和绕编织物等,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体现丝绸的图案纹样。

刺绣

刺绣是指将针引线在织物上反复穿插形成图案的一种装饰手法。因其不受经、纬丝线的约束,故其表现手法上复杂多样。冕服中的刺绣纹样是“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在常服中的运用也开始屡见不鲜,为了适应当时经济形势的要求,促使纺织、刺绣工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在丝织品交流的同时,丝织、刺绣的技术也获得了空前的交融,使面料纺织、刺绣等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达到长足的繁荣。

由此而出现了许多大花纹的刺绣品,如龙风大花文采绣、龙凤户文采绣、鸟型纹彩绣、对龙风大串枝彩绣、车马田猎纹那修等等,大大开启人们对古代画绩五色文绣之事的向往与热爱。

“画绘之事,杂五色。”这里的意思是:面料上色彩斑斓的绘画效果可以通过刺绣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特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精湛刺绣工艺的无所不能。齐国的刺绣技艺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有“齐都世刺绣,桓女无不能”的佳传。

绣绘

绣绘是将刺绣和绘画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图案表现形式。制作方法是将毛笔蘸着朱砂、丹黄赭石等各种染物中图案造型勾勒出来,然后在线迹勾出的图案里进行涂绘的图案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冕服以绣绘来体现其造型的有同、月、星、辰、山龙、华虫。“予欲观古人之象,同、月、星属山、龙、华虫作缋”这里的“缋”同绘即画的意思,应是在用丝线勾勒以后的纹样中进行涂绘的图案形式。

结语

绘染方法在常服中的运用也屡见不鲜。在陕西宝鸡茹家庄中出土了西周时期带有明显织纹的印痕泥块,被肯定为一些动物纹样及一些装饰性的边饰,而且,织物上施以朱砂和石黄的染料,是按照用丝线进行刺绣勾勒出的线条局部绘制的船舶。以时尚为美的齐国服饰,决定了它的图案纹样也必定丰富多彩和绚烂辉煌。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觃口、岘口,傻傻分不清?富阳这些地名你都读对了吗?

自上期刊登《考试啦!这些富阳地名,你都读对了吗?》一文以来,众多网友纷纷留言,希望把自己家乡的地名与大家分享。本期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有趣的地名,也许您还能抓住国庆假期的尾巴,去当地看看。

1

觃口、岘口 &棠棣、何埭

傻傻分不清

地处大源镇,曾是有名的造纸之乡。明万历七年(1579)《杭州府志》附图记载“岘口”,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富阳县志》始称觃口。觃口这个地名很有意思,是富阳独有的。当你翻开《新华字典》,找到“觃”字,唯一的解释就是:“[觃口]地名,在浙江省富阳”。关于这个村名,民间相传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亲赐,萧衍是前几年热播电视剧《琅琊榜》中梁帝的原型。他在一次战争中负伤,被富阳的一对父女所救(父亲叫李昌林,女儿叫李翠云),在调养期间,萧衍和李翠云产生了感情。但心怀大志的萧衍在身体康复后,重回军队,李翠云怀着身孕回到老家--富阳燕口村。公元501年,萧衍攻占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并于次年称帝,国号梁。待坐稳江山后,梁武帝亲自到燕口村寻找妻儿,可惜李翠云早已病故,幸好找到了儿子,梁武帝一高兴,写下了村名,把“燕”字写成了“见”、“子”二字合成的“觃”字。从此,燕口村就成了觃口村。这样凄美的爱情故事,孔笙导演要不要考虑再拍一部《琅琊榜前传》?

“岘”意指小而险峻的山口,村庄位于山口,故名。岘口村下辖周家、徐家、邵家、柘(zhè)州、金家等5个自然村,有着丰富的矿石资源,自古以来商业贸易非常兴隆,是渌渚镇政府驻地。

地处胥口镇东部,下辖棠棣汪家、朱家坞、漆树湾、十字路口等10个自然村。棠棣是一种植物,属蔷薇科落叶灌木。《诗经·小雅》中将棠棣比喻为手足之情,“棠棣之华,鄂不韡韡(wěi),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关于棠棣村的出处在地名资料中没有特别的说明,也许是曾经种过棠棣,也许有着一个兄弟情深的故事,这有待于考证,场口镇华丰村唐棣自然村的由来便是朱氏兄弟的情义。

植物小百科

棠棣花(上)与棣棠花(下)不是一种花

地处东洲街道,西南隔富春江与新沙岛相望,下辖长沙、何埭2个自然村。长沙自然村建于明朝,由于地处富春江冲积沙洲,且沙洲较长,故名。何家埭自然村也建于明朝,何姓迁居此地,故名。“埭”意指土坝,多用于地名,富阳用“埭”字命名的地名有很多,如屠家埭、华家埭、许家埭、羊家埭等。

2

岙 沃

一读就错

很霸气的名字,它是新登镇半山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因地势高、风势猛,常年风大,由此得名。初年有尹姓人、史姓人来此拓荒定居,后繁衍成村。“岙”,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多用于地名。

注:猛风岙的梯田

是新登镇松溪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元末,沃姓人氏从绍兴、萧山迁入,繁衍成村,以姓名村。富阳人因一种美食--沃豆腐,常常把沃读成ao,沃是单音字,只读wò。

3

阆、磉、甑、钿、䃮、、蓼、碓

这些生僻字,恐怕只有本村人会念

地处渌渚镇,据现有资料记载,在十一年(1922)之前,此地叫郎坞村,何时改为阆坞村,没有确切的记载。在阆坞村和桐庐县交界处有一个石灰石溶洞,洞口海拔279米,洞缘直径50米,周围怪石嶙峋,洞内泉水充沛,相传是神仙住所,故称阆苑仙人洞,又称龙洞。

“磉”念sǎng,意指柱下的石墩,磉石岭是一个自然村名,位于大源镇青山村,原为管山的房屋,史姓人在清同治年间从史家山迁入建村。

位于常安镇沧洲村,因坐落于甑山脚(现名景山),故名。

位于东洲街道紫铜村,清咸丰、同治年间,这一带有近千亩沙滩,滩中多潭,每当潮水涨落时,潭中多鱼,渔民常在此地捕鱼,后来把这些潭称“铜钱眼”,又因地处沙洲,故名“铜钱沙”,又称“铜钿沙”。

是湖源乡新三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因石得名,特产元书纸,是富阳竹纸制作工艺的源头。䃮即指岩石,为了书写方便,我们常常以“塔”代之,如自然实体中的白石塔山、鸡冠石塔。

注:冠形䃮造纸基地

位于湖源乡石龙村,由于壶源溪在此拐了一个大湾,水流湍急如蛟龙回头,故名。20世纪40年代,孙姓、洪姓先后迁此,后渐成村落。“”是古百越语的孑遗字,按字形“不、直”可以知晓字义为弯曲,当地人读作“kuò”。

位于万市镇众缘村,坐落于山坞,村前沼泽地中有很多蓼草,故名。村里有一口千年古泉,泉水清澈甘冽、寒气逼人,泉后有石壁高丈余,宋代有两位县令在石壁上刻了“寒泉”二字。

位于新登镇乘庄村,村中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水碓,村民又以王姓为主,故名王家水碓头。1954年1月,主席到此视察农业合作化工作。

水碓始于汉代,是一种借水力舂米的工具,富阳的村落里也曾经建了很多水碓,几千年来为人们省了不知多少力气,从水碓头、黄纸碓坞、水碓门、下水碓这些地名中就可见一斑。随着农业产业的调整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水碓基本退出了农民的生活,只有在一些山区造纸作坊里,还能依稀听到水碓捣纸声,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地名有故事

说出您想了解的地名故事

我们期待下期为您分享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