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的成语(忆的成语)

龙行天下 2023-06-09 07:08:28 互联网

成语“虚与委蛇”我们都听过,“蛇”为啥读“姨”,未必人人清楚

“虚与委蛇”,可能应该算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交常态。

对人对事假装热心殷勤,实际上都是应酬敷衍。

其实,多数人都会默认这份“应付”,大家心照不宣,各自保持着表面上的和谐。毕竟在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中,谁也没有多少耐心,去互相推心置腹、坦诚相对。

信息化的时代,真诚的成本越来越高。为了工作或社交需要,与并不喜欢的人和圈子虚与委蛇,客观来说,并不算什么“手段”。

回到成语本身,“虚与委蛇”,其实是一个徧贬意的词,“虚”,是表面的意思,委蛇(wēi yí),指虚情假意、将就应付。

比如《红楼梦》第11回,贾瑞“见熙凤起淫心”,躲在假山后突然冒出来,假装偶遇凤姐,说了如“也是合该我与嫂子有缘”等不上台面、不合礼数的话。

凤姐虽然不悦,但仍然假意含笑,与他好话:

“怨不得你哥哥时常提你,说你很好。今日见了,听你说这几句话儿,就知道你是个聪明和气的人了。这会子我要到太太们那里去,不得和你说话儿,等闲了咱们再说话儿罢。”

一句“等闲了咱们再说话儿”,为后续王熙凤“约”贾瑞埋下伏笔,贾瑞‬在穿堂里冻了一夜,最终‬命丧‬于相思局。

凤姐假装亲善,虚与委蛇,不得罪地将贾瑞打发掉,内心的台词却是:“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

成语中有不少容易读错的多音字,比如心宽体胖(pán指‬安泰‬舒适‬),会经常被错读成(pàng指‬体态‬丰满‬);便宜(biàn yí)行事‬,容易错读为(pián yi)……

但少有人把虚与委蛇(wēi yí),读成委蛇(wěi shé),不过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委蛇”的读音差异这么大呢?且跟着笔者一起,来了解成语背后的知识。

从名词解释“委蛇”

《庄子·应帝王》中写道:“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战国时期,列子跟着壶子学习老庄之道。郑国的神巫季咸,看相就能判断别人的生死气运,列子觉得,这人比他师父厉害。

壶子就约了季咸斗法,故意改变面色,季咸老马失蹄,接连看错三次,最后愣是被壶子高深莫测的表情,吓得落荒而逃。列子一拍大腿:“我肤浅啊!还是我老师最牛!”老老实实学手艺,最终得道。

上文那句文言,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壶子斗法赢了后,对列子“显摆”:我显示给他看的,都没有超出我的大道根本。我配合他的变化去变化,他压根啊,就看不懂我究竟是什么鬼。

没错,这里‬的‬委蛇,是个名词,就是“鬼”的一个品种。

《山海经》中的委蛇(又名延维)

咱可不是‬信口开河‬,《庄子·达生》中‬有记载‬:

“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

委蛇身躯像车轮那么大、车辕那么长,平常穿紫色衣服,戴个红帽子。它特别怕打雷,一打雷就吓得抱着头不敢动,只要见过它的人,最终都能成就霸业!

管仲有次陪齐桓公去打猎,齐桓公突然紧张地拉住管仲的手说:“仲父,你见到了什么?”管仲回答啥也没看见。

齐桓公回去后就病倒了。皇子告敖去看望他,细问之下,得知齐桓公在打猎时见到了“鬼”。

一番描述之后,告敖安慰他,这是传说中生活在草泽里叫“委蛇”的大鬼,只有你能看见它,说明你要成为霸主啊!齐桓公豁然开朗,不药而愈。

齐桓公心生暗鬼,告敖曲意开解,从这个角度再去理解,就简单明了多了。对于见鬼的事,自然只是敷衍相待而已,所以是“虚与委蛇”。

其中‬,“蛇‬”‬的‬繁体字‬写作‬“虵”,声从“也”,在古音中类似“姨”。

后来逐渐演变为多音字,北宋时期的韵书《广 韵》里‬,有‬具体‬解释‬:

当“蛇”表示“曲折通过”时,读为“弋支切,音 移 ”。

从形容词解读“委蛇”

委蛇用作形容词时,同“逶迤”(wēiyí)一个意思。形容道山脉、河流或者‬道路‬蜿蜒曲折‬、绵延不绝。

《庄子·庚桑楚》中‬有‬云‬:

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

行动时随性‬自在, 安居时无挂无碍, 顺应自然, 同波共流。这就是养生之术了。

这‬里的‬委蛇,按照‬随‬顺‬、顺应‬‬(的‬样子‬)理解‬。

“虚与”作为修饰“委蛇”的状语,形成前偏后正结构的‬成语‬,表面上‬对‬人‬(事‬)虚假‬地‬去‬应‬顺‬,这不就是‬虚情假意,敷衍应酬的意思嘛!

委蛇也可以单独使用,按照语境,既可以表示曲折蜿蜒、行止迂回,也可以直接表达“虚与委蛇”的整体含义。

比如《史记》中的这句“大直若诎,道固委蛇”:

为人刚直的,做事也有委屈自己、顺从他人的时候,因为道路本来是弯曲的,人只能顺着它走。

这句中的“委蛇”,有道路曲折的意思,同时也有顺应的意思,表达人要‬看清趋势‬,与时变化。

成语的使用,有时候也不要刻板拘泥,不 破坏本意、灵活运用,更能体会到咱们中华语言文化的魅力精深。

写在最后

众人皆说,成之于语。

成语作为汉语言传承的瑰宝,是我们文化延续的重要枢纽。短短数字却蕴意广博、内含乾坤,承载了厚重浩瀚的历史脉势。

成语中的历史记忆,代代相承,如同时照见古往和今来的一面镜子,映照世事浮沉、规矩方圆、身性德行……

使用成语,不仅仅可以修饰文辞,更能够让同宗同源的中国人,产生深刻的文化认同感,外人难以窥全貌深意,增加民族凝聚力。

类似虚与委蛇这种,在特定语境里有特定读音的,在成语结构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成语的本义或者读音也发生了改变,不过文化本身也是服务于人,越下沉越具有普适性,但不变的,是我们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与推崇。

-End-

看古今世事,读书中天地,欢迎关注@沁说

从“一”到“十”的成语,让你大开眼界

【一】

一唱一和、一呼百应、一干二净、一举两得

一落千丈、一模一样、一曝十寒、一心一意

一败涂地、一本正经、一臂之力、一目了然

一窍不通、一视同仁、一泻千里、一草一木

一成不变、一帆风顺、一鼓作气、一哄而散

一如既往、一丝不苟、一言难尽、一衣带水

一朝一夕、一针见血、一知半解、一表人才

一波三折、一步登天、一筹莫展、一触即发

一刀两断、一技之长、一蹶不振、一劳永逸

一鸣惊人、一念之差、一贫如洗、一气呵成

一穷二白、一扫而空、一息尚存、一厢情愿

【二、两】

二话不说、别无二致、言无二价、接二连三

数一数二、梅开二度、二桃杀三士

两败俱伤、两虎相斗、两面三刀、两全其美

两小无猜、两袖清风、进退两难

【三】

三长两短、三顾茅庐、三令五申、三生有幸

三头六臂、三心二意、三言两语、三人成虎

三从四德、三缄其口、半夜三更、入木三分

三足鼎立、三教九流、退避三舍、约法三章

韦编三绝、狡兔三窟、绕梁三日、火冒三丈

【四】

四海为家、四分五裂、四面楚歌、四通八达

四平八稳、危机四伏、四海升平、家徒四壁

四面受敌、四大皆空、文房四宝、四大皆空

【五】

五彩缤纷、五光十色、五湖四海、五花八门

五颜六色、五体投地、五脏六腑、五谷丰登

学富五车、五雷轰顶、铭感五内、五世其昌

学富五车、五谷丰登、

【六】

六神无主、六亲不认、六月飞霜、六根清净

六畜不安、六朝金粉、身怀六甲

【七】

七零八落、七拼八凑、七上八下、七手八脚

七嘴八舌、七窍生烟、七情六欲、昂藏七尺

七月流火、七步成诗

【八】

八面威风、半斤八两、胡说八道、八仙过海

才高八斗、八拜之交、横七竖八

【九】

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九霄云外、九泉之下

数九寒冬、九曲回肠、九死未悔、含笑九泉

箫韶九成、九天揽月

【十】

十拿九稳、十年寒窗、十全十美、十万火急

十指连心、神气十足、十室九空、十恶不赦

十面埋伏、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百】

百无禁忌、百川归海、百读不厌、百发百中

百废俱兴、百感交集、百花齐放、百口莫辩

百炼成钢、百年不遇、百年大计、百思不解

百战百胜、百依百顺、百折不挠、百孔千疮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千】

千变万化、千差万别、千锤百炼、千方百计

千呼万唤、千军万马、千钧一发、千里迢迢

千门万户、千难万险、千篇一律、千千万万

千秋万代、千言万语、千真万确、千奇百怪

千姿百态、千虑一得、千虑一失、千载难逢

千难万险、横扫千军

【万】

万水千山、万无一失、万众一心、万紫千红

万死不辞、万籁俱寂、瞬间万变、万马齐喑

鹏程万里、万劫不复、万念俱灰、万夫莫当

万古留芳

来源:唐宋诗词古诗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