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的意思(桓的意思和含义取名)
“桓”本意是啥?刘备“痛恨”的桓帝为啥得此美谥?听我说“桓”
诸葛亮《出师表》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如果不了解桓帝、灵帝这爷儿俩,单从谥号上看,就很怪异,灵帝一定是昏君,“乱而不损曰灵”,虽然还没有亡国,但是也是个把国家折腾得乱七八糟的昏君。
“桓”就不然了,齐桓公,那多英明神武啊;罗荣桓,这个“桓”字肯定是好意思啊。
桓这个字是形声字,形旁是木,声旁是亘。有的朋友会说,亘跟桓的读音声母韵母都不一样,怎么可能是声旁呢?请听我细细道来。
中国古代字典有注音吗?有,但不是汉语拼音,也不是注音字母,主要是用反切,就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红楼梦里两个老人精,贾母和刘姥姥见面。贾母要解释一下没有照顾老亲戚的原因,说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话,我都不会。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会子就完了。”
刘姥姥怎么回答呢?
yes or no,都挺傻。
刘姥姥情商在线,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不能。”
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老废物罢咧!”说得大家都笑了。
贾母把“福”(fu)字用反切拆成两个字——废(f)物(wu),又谦逊又幽默,真是个大家出身的聪明伶俐人。
还说“桓”字
【集韻】【韻會】说“亘”是“荀緣”切,【正韻】说是“息緣切”,总之就是读旋,好啦,古代这个亘就是读作“旋”,所以是桓的声旁。
那么这个“桓”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字最早是指一种树,【山海經】“袟(至)周之山木多桓。”【郭璞云】“葉似柳,子似楝,皮黄白色。”传说桓木可镇鬼祛邪。 唐代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说,“无患木,烧之极香,辟恶气,一名噤娄,一名桓……世人竞取此木为器,用却鬼,因曰‘无患木’。”
大概因为桓木镇鬼驱邪的特质,汉代县衙门前,立两根打木头,貫以方板,名曰桓表,就是华表的前身。是不是桓木做的,咱就不知道了。
因此“桓”就有了形容词的意思,大,或勇武的样子。
因为它的美好的形容词含义,所以“桓”字进入谥号的行列。
谥号是对死去的皇帝、后妃、诸侯、大臣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是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像陶渊明这个级别的是不可能有谥号的,所以他私谥靖节,不是官方授予认可的。)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范仲淹和曾国藩的谥号都是文正,欧阳修谥号文忠,王安石谥号文,而苏轼刚刚去世时的地位是没有资格获得谥号的,直到南宋赵构才给他追了一个谥号“文忠”,跟他老师欧阳修一个级别。
《周礼·谥法》把“桓”作为上谥,美谥,给“辟土服远,克敬勤民”的君主盖棺定论。像幽王,厉王这样的谥号自然是恶谥,是批评性的喽。
这个“桓”字在谥法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谥,那汉桓帝又是为什么让刘备叹息痛恨呢?
汉桓帝叫刘志,他老爷爷是汉章帝,爷爷就没机会当皇帝了。按说这么远的支脉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但是机会来了,他的同族兄弟,当了一年的汉质帝(他的谥号质就是“忠正无邪”的意思)9岁的小皇帝因为在朝堂上说太后的兄弟梁冀“此跋扈将军也”,就被毒死了。
梁冀左挑右挑,挑了个自以为好管的小孩,15岁的刘志,做他自己的掘墓人。
刘志一共在位21年,在前13年的时间里,他并没有实权,只好乖乖忍着。把太后熬死了,汉桓帝开始策划诛杀外戚梁氏,干脆利落地干掉了权臣梁冀、孙寿,百姓莫不称快。
除了诛杀权臣之外,刘志还彻底结束了羌人之患。
汉羌矛盾由来已久,从东汉开国光武帝的时候,就已经不可调和,到了汉桓帝时期,双方打打和和一百多年,一直是东汉政府的心头之患,汉桓帝提拔段颎、皇甫规、张奂等三位年轻将领,杀死三万多西羌人之后,汉羌战争结束,羌人之患在汉桓帝治下彻底解决。
东汉从第四个皇帝开始就是少年天子,太后临朝,就任用外戚,皇帝长大夺权,就任用宦官,所以不是外戚当权就是宦官当权,(造纸专家蔡伦是当权的宦官,王莽就是外戚啊)。
刘志是靠宦官诛杀梁冀,却没有给宦官实权,这些宦官当中最大的单超,所得的车骑将军的官职是唯一一个实权官职,这也是在单超临死前,桓帝为了安慰这个帮他除掉奸臣的功臣的安慰举措而已。
汉桓帝统治的后期,其实也到了东汉末年了,统治集团腐朽,财政困难,汉桓帝一面下令增加百姓赋税,一面通过自己独创的方式创收——卖官鬻爵,这项政策更加为他的继任者——汉灵帝发扬光大,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卖官鬻爵的先河。
从诛杀外戚梁冀、平定汉羌矛盾来看,汉桓帝像是一个明君的作为,不像是一个昏君。如果要说宠幸宦官及卖官鬻爵的事来看,确实又是一个昏君。
诸葛亮跟刘禅说“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其实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刘禅这个小孩,16岁当皇帝,人又……怎么说呢?又比较没主意,我估摸着大概他娘甘夫人智商一般,所以这小孩既没有遗传他爹的智商情商,从小生活在军中,也没有耳濡目染了他爹的枭雄气质,倒是很有向桓帝灵帝那样亲近太监的迹象, 这令准备出师伐魏的诸葛亮非常不放心,所以,《出师表》里诸葛亮花了好大力气给后主掰开揉碎了说:你要亲近谁,信任谁,你得怎么办,你不能怎么办,哎呀,操碎了心。
怎么样呢?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没有这位相父镇着,这刘禅还不如桓帝,灵帝呢,人家好歹没有亡了国啊,刘禅可好,都乐不思蜀了。
所以说啊,不管是家里有皇位继承的,还是家里有矿的,子孙的教育工作,都是最重要的工作,遇到桓帝灵帝甚至刘禅这样的,祖宗留下多少都不灵,您说是不是?
“桓”本意是啥?刘备“痛恨”的桓帝为啥得此美谥?听我说“桓”
诸葛亮《出师表》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如果不了解桓帝、灵帝这爷儿俩,单从谥号上看,就很怪异,灵帝一定是昏君,“乱而不损曰灵”,虽然还没有亡国,但是也是个把国家折腾得乱七八糟的昏君。
“桓”就不然了,齐桓公,那多英明神武啊;罗荣桓,这个“桓”字肯定是好意思啊。
桓这个字是形声字,形旁是木,声旁是亘。有的朋友会说,亘跟桓的读音声母韵母都不一样,怎么可能是声旁呢?请听我细细道来。
中国古代字典有注音吗?有,但不是汉语拼音,也不是注音字母,主要是用反切,就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红楼梦里两个老人精,贾母和刘姥姥见面。贾母要解释一下没有照顾老亲戚的原因,说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话,我都不会。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会子就完了。”
刘姥姥怎么回答呢?
yes or no,都挺傻。
刘姥姥情商在线,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不能。”
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老废物罢咧!”说得大家都笑了。
贾母把“福”(fu)字用反切拆成两个字——废(f)物(wu),又谦逊又幽默,真是个大家出身的聪明伶俐人。
还说“桓”字
【集韻】【韻會】说“亘”是“荀緣”切,【正韻】说是“息緣切”,总之就是读旋,好啦,古代这个亘就是读作“旋”,所以是桓的声旁。
那么这个“桓”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字最早是指一种树,【山海經】“袟(至)周之山木多桓。”【郭璞云】“葉似柳,子似楝,皮黄白色。”传说桓木可镇鬼祛邪。 唐代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说,“无患木,烧之极香,辟恶气,一名噤娄,一名桓……世人竞取此木为器,用却鬼,因曰‘无患木’。”
大概因为桓木镇鬼驱邪的特质,汉代县衙门前,立两根打木头,貫以方板,名曰桓表,就是华表的前身。是不是桓木做的,咱就不知道了。
因此“桓”就有了形容词的意思,大,或勇武的样子。
因为它的美好的形容词含义,所以“桓”字进入谥号的行列。
谥号是对死去的皇帝、后妃、诸侯、大臣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是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像陶渊明这个级别的是不可能有谥号的,所以他私谥靖节,不是官方授予认可的。)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范仲淹和曾国藩的谥号都是文正,欧阳修谥号文忠,王安石谥号文,而苏轼刚刚去世时的地位是没有资格获得谥号的,直到南宋赵构才给他追了一个谥号“文忠”,跟他老师欧阳修一个级别。
《周礼·谥法》把“桓”作为上谥,美谥,给“辟土服远,克敬勤民”的君主盖棺定论。像幽王,厉王这样的谥号自然是恶谥,是批评性的喽。
这个“桓”字在谥法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谥,那汉桓帝又是为什么让刘备叹息痛恨呢?
汉桓帝叫刘志,他老爷爷是汉章帝,爷爷就没机会当皇帝了。按说这么远的支脉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但是机会来了,他的同族兄弟,当了一年的汉质帝(他的谥号质就是“忠正无邪”的意思)9岁的小皇帝因为在朝堂上说太后的兄弟梁冀“此跋扈将军也”,就被毒死了。
梁冀左挑右挑,挑了个自以为好管的小孩,15岁的刘志,做他自己的掘墓人。
刘志一共在位21年,在前13年的时间里,他并没有实权,只好乖乖忍着。把太后熬死了,汉桓帝开始策划诛杀外戚梁氏,干脆利落地干掉了权臣梁冀、孙寿,百姓莫不称快。
除了诛杀权臣之外,刘志还彻底结束了羌人之患。
汉羌矛盾由来已久,从东汉开国光武帝的时候,就已经不可调和,到了汉桓帝时期,双方打打和和一百多年,一直是东汉政府的心头之患,汉桓帝提拔段颎、皇甫规、张奂等三位年轻将领,杀死三万多西羌人之后,汉羌战争结束,羌人之患在汉桓帝治下彻底解决。
东汉从第四个皇帝开始就是少年天子,太后临朝,就任用外戚,皇帝长大夺权,就任用宦官,所以不是外戚当权就是宦官当权,(造纸专家蔡伦是当权的宦官,王莽就是外戚啊)。
刘志是靠宦官诛杀梁冀,却没有给宦官实权,这些宦官当中最大的单超,所得的车骑将军的官职是唯一一个实权官职,这也是在单超临死前,桓帝为了安慰这个帮他除掉奸臣的功臣的安慰举措而已。
汉桓帝统治的后期,其实也到了东汉末年了,统治集团腐朽,财政困难,汉桓帝一面下令增加百姓赋税,一面通过自己独创的方式创收——卖官鬻爵,这项政策更加为他的继任者——汉灵帝发扬光大,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卖官鬻爵的先河。
从诛杀外戚梁冀、平定汉羌矛盾来看,汉桓帝像是一个明君的作为,不像是一个昏君。如果要说宠幸宦官及卖官鬻爵的事来看,确实又是一个昏君。
诸葛亮跟刘禅说“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其实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刘禅这个小孩,16岁当皇帝,人又……怎么说呢?又比较没主意,我估摸着大概他娘甘夫人智商一般,所以这小孩既没有遗传他爹的智商情商,从小生活在军中,也没有耳濡目染了他爹的枭雄气质,倒是很有向桓帝灵帝那样亲近太监的迹象, 这令准备出师伐魏的诸葛亮非常不放心,所以,《出师表》里诸葛亮花了好大力气给后主掰开揉碎了说:你要亲近谁,信任谁,你得怎么办,你不能怎么办,哎呀,操碎了心。
怎么样呢?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没有这位相父镇着,这刘禅还不如桓帝,灵帝呢,人家好歹没有亡了国啊,刘禅可好,都乐不思蜀了。
所以说啊,不管是家里有皇位继承的,还是家里有矿的,子孙的教育工作,都是最重要的工作,遇到桓帝灵帝甚至刘禅这样的,祖宗留下多少都不灵,您说是不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