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农历和阳历怎么看(生日农历和阳历怎么看1月7)
阴历、阳历、公历、农历之间的关系与区别,以及正确的书写方式
日期,是每个人天天都离不开的,但关于“阴历”、“阳历”、“公历”、“农历”之间关系与区别,真正不知道的人并不在少数。
在民间一些重大事情书写日期上看,不伦不类者多见。
如2021年四月初三。这还好些,知道前边写的是公历年,后边写的是农历月日。
如2012年三月五日,真不知道他后写的是公历还是农历。
下边,我们就谈谈“阴历”、“阳历”、“公历”、“农历”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先说一下阳历:
阳历的一年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来确定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把太阳公转一周均匀分成十二等份,每一份就是一个月。每个月平均是30.437天。
(每一天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来论的,月亮又叫太阴星,阴历月又称“太阴月”。
月亮在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直线时,月亮在地球与太阳的中间,为阴历的初一。初一前后这几天,月亮几乎与太阳同一位置,所以我们看不到月亮。
到了阴历十五前后,月亮转到了太阳的对立面,所以月亮接近圆月(有时十六圆)。
阴历月是月亮的一个朔望周期,并不是完全是月亮围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因为月亮围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并不等于一个朔望周期。
月亮围绕地球转一周的时间是27天多(27天7小时43分11.5秒),因为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太阳与月亮同方向公转(由西向东转)。月亮在围绕地球一周后,地球相对与太阳已不是原来的位置,角度变了,月亮再转到地球与太阳中间,还要再赶两天的路,就成了29.53天。月亮围绕地球转一圈再回到地球与太阳正中间,就是一个朔望月。12个朔望月,就是阴历的一年,大约是354天多。
日月与地球的运动
一个阳历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久而久之,就与节气有了差距。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在制定一个平年为365天的同时,多出来的5个多小时每凑够一天,就加在一年里,这一年就叫闰年,闰年366天,多的那一天加在2月份。
2月份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这样,阳历年与二十四节气基本就相符了。这就是当今通用的公历年。
关于为什么2月份是28天,而1、3、5、7、8、10、12月份是31天,说来就话长了。因为公历最初是由古罗马儒略历演变而来,与凯撒和奥古斯两位古罗马帝王的霸气有关系,不想自己出生的月份成为30天的“小月”,就改为“大月”,从2月份拿来一天。因为处决犯人就是在2月份,他们认为2月份是个不吉利的月份,希望尽快过去。
公元纪年的元年,是以耶稣诞生之年开始的。但据后来考究,与耶稣实际诞生之年差了四年,因为已经通用后来无法再改了。今年是2022年,就是人们理解上的耶稣诞生的第2022年。
阳历的问题解决了,阴历的一年是354天多,与365天差了11天。与二十四节气几年就差远了。
我国是以农耕为主,二十四节气是严格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确定的二十四个节点,决定着春夏秋冬冷暖变化。总不能过年赶在农忙三夏吧!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也把多出来的天数闰进去。每凑够一个月,那一年就闰一个月。于是就成定了“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这样,基本上每一年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差距就不太大了。这便是农历。
因为阴历与阳历的历法基准不一样,一个是以地球公转来定的,一个是以月亮朔望而定的,每一年的阳历和阴历赶不上同一天。每十九年是置闰循环的最小周期,每十九年,阴历和阳历会重归同一天。也就是,每十九年,一个人生日的阴历和阳历又赶在同一天。
严格的说,我们用的历法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公历与农历。
公历与农历规范的书写方式:
公历与农历规范的书写方式
关于公历与农历的书写方式,规范的写法是,公历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农历用“大写”数字书写。农历年,依然用干支纪年。
如公元2022年1月30日,或直接写:2022年1月30日,
农历辛丑年腊月廿八,或直接写:辛丑年腊月廿八。写成腊月二十八也行。
如今年立春那天,是公历2022年2月4日,
农历壬寅年正月初四。要写“初四”,不要写成“四日”!
敬请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作揖]
通俗历法——公历 农历 阴历 阳历 闰月
如果中国古代人有现代天文知识,那么汉字“日”“月”“年”有可能就是“土”“月”“日”。
日 月 年
作为时间单位的“日”/“天”,古今中外绝大部分历法都是指地球自转一圈的耗时,一日之内,由黎明到暗夜又再到黎明转为次日,耗时24小时。
而“月”,所有阴历/月亮历体系,以及很多太阳历体系,均是表示地球上观察到的月亮盈亏1个周期时长——大约29.5天。阴历不用说,而多种太阳历体系一年分为12个次级单位(月),就是因为1/12年与1个月时长相近。
至于“年”,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1个周期时长——大约365日5小时48分46秒,一年之内,由春到夏到秋到冬又回到春转为次年。
日
由于古代中国与大多数古代文明一样,直观判断一日之内的日升日落是太阳在运动,于是就用“日”来作为历法的基本时长单位。但实际其原因是地球自转,所以本文开头谑称“日”应作“土”。
月和阴历
“月”没有疑义,所有以月为历法单位之一的历法,均观察到了月亮的周期性盈→亏→盈这一现象,将这1个周期时长作为基准周期的历法,就是纯粹的阴历/月亮历。伊斯兰历是现代少有仍在使用的纯太阴历,其年周期为354或355天,分12个月。由于不做与阳历的对应调整,任何一个月会在不同的年份里分别处在春天、夏天、秋天或冬天。
年和阳历
地球绕太阳公转1周期时长365天多一点,冷/暖、雨/旱和大多数植物开花结果随该周期规律性变换,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这种周期现象对于人类生产谋生极为重要,因此,“年”成为了绝大多数历法的长基准周期。当今世界通行的以儒略历为基础的公元纪年,就是纯太阳历。
阴阳合历
“日”/“天”循环是人们每天最直观的感受,“月”的周期不太长且月相极易观察,“年”又直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很多古代文明都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制定历法。这其中,如果既把“年”作为1个太阳公转周期时长,同时又把月亮公转周期“月”作为年的次级单位的,就是阴阳合历。
我国传统农历是典型的阴阳合历,在按月相计月(初一朔日无月亮,十五望日月正圆)的同时,用“二十四节气”并行太阳历。可以注意到,二十四节气对应公历(太阳历)的日期总就是固定的那一两天,但对应农历日期,年与年之间可以差到1个月以上。今年(2023年)的清明节是4月5日,农历闰二月十五;去年则是4月5日,农历三月初五;明年会是4月4日,农历二月二十六。
阴阳合历置闰
29.5天与365天之间不是整数12倍,因此,很多以阴历计月的历法通过置闰调整形成阴阳合历。调整的目的要把12×29.5≈354(天)同365天进行适当同步,实现既可以按月相“过月”,又保持农时日期稳定。
我国农历的置闰方式是无“中气”之月为上一个月的闰月(解释起来字数有点多,不解释了)。闰月在上一月的月份数上加一个“闰”字,月份数同上月。这样,虽然有闰月的年份月份数和天数都突然加大,但长期来说,固定月份对应的季节不会出入太大,本质上是把阴历阳历巧妙结合在一起了。
不知道您看懂了吗?您是农历生日的话,一年可以庆两次生,收两次礼哦[可爱]
彻底让你搞懂“农历”“阴历”“阳历”“公历”等概念
很多朋友对“农历”“阴历”“阳历”“公历”等概念总是分不清楚,对过“什么历”生日有分歧,对生肖怎么算不明白。基于此,吴总给大家简单捋一下,保证谁也能看懂,如果看不懂你来打我。
先说结论:
一、顾名思义,“阴历”是根据“月亮”制定的历法,“阳历”是根据“太阳”制定的历法。
二、“公历”属于“阳历”,但“阳历”不一定是“公历”。
三、“农历”并不等于“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历”。
四、我们中国人传统过生日为农历生日。
五、“十二生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按“农历”算,古人实际上是从“立春”作为生肖交替的时间节点。
具体来看:
一、顾名思义,“阴历”是根据“月亮”制定的历法,“阳历”是根据“太阳”制定的历法。
阴历:我们都知道,“月球”围绕“地球”转,古人经过观察月亮,根据月亮的圆缺发现一个朔望月大约29.5天,接近30天(我们现在一般还说“一个月30天”),朔望月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即为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就是说,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朔”就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望”就是农历每月的十五,这在文言文中我们见到就知道表示的时间。所以,“阴历”就是根据月亮周期制定的历法。月亮也叫“太阴”,所以“阴历”也叫“太阴历”。
阳历: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阳历”就是根据太阳周期制定的历法。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一圈大约365.24天,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阳历经过古埃及、古罗马等的发展、精确,慢慢演变成了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历”。所以“阳历”就是“太阳历”,“公历”是“阳历”的一种,中国的阳历有四种:汉族的干支历、十二气历、天历和彝族太阳历。
二、“公历”属于“阳历”,但“阳历”不一定是“公历”。
公历:也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元纪年”,公元,即公历纪年法,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原称纪元,又称西历或西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公历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纪年法并行。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所以,我们的国庆节“10月1日”就是公历的10月1日,很多国际性的节日都是公历,如“2.14情人节”“3.8国际妇女节”、“4.1愚人节”、“5.1国际劳动力节”、“6.1国际儿童节”等,也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所谓的“过得快”的这个“历法”,就是“公历”。
但不能说“公历”等于“阳历”,“阳历”的范围广,“公历”可以说是“阳历”的一种或者说在“阳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
三、“农历”并不等于“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历”。
农历:农历,是中国现行的近现代历法,“农历”并不等于“阴历”,农历属于阴阳合历,也就是阴历和阳历的合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也就是说,农历是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成分的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
为什么又出现了“农历”这一说法呢?这还得看我国古人的智慧了。前边提到了“阴历”大大概一个月是29.5天,一年乘以12个月为354天,与太阳周期365天差11天呢!时间一久过年可能力就去了“秋天”了!这对我们古代农业为主靠天吃饭的百姓来说是不友好的,于是古人结合“阴历”和“阳历”发明了“阴阳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农历”,月份按阴历,年份按阳历,但是又出现了时间不匹配的问题,聪明的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设置“19年7闰”来平衡时间,这样“农历”和“阳历”时间就基本对上号了!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弥补了单纯阴历和单纯阳历的缺点,可见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关于“农历”的具体问题后边我会附上2017年“国家标准”制定的“农历标准”,大家一看便明白。
四、我们中国人传统过生日为农历生日。
“农历”这种“阴阳历”是我国传统历法的结晶,可以说是一项伟大“发明”,我们古人传统上显然是过农历生日。“公历”是1949年一届政协会议提出我们采用公元纪年,所以现在我们新闻报道也好还是身份证上的生日均是按“阳历”,“法定年龄”固然也是按“阳历”,如你是阳历2005年1月24号出生,那么到2023年阳历1月24号才属于18周岁。但我们应该知道,传统是按“农历”过生日。当然了,现在来说,您愿意过什么生日您开心就好,两个生日都过也不是不行。
五、“十二生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按“农历”算,古人实际上是从“立春”作为生肖交替的时间节点
我们都知道,“十二生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个固然也是按照“农历”来算,古人实际是从“立春”作为生肖交替的开始,例如今天为2023年农历正月初三,而正月十四才是“立春”,也就是说十四立春之前出生的仍然是属“虎”,而过了“立春”后才算属“兔”,相面算卦生辰八字等都是按此算。我们看日历上在“立春”之前仍然标注“壬寅年”,并不是标注错误,过了立春后就是“癸卯年”了。但由于大多数人一直很混乱分不清怎么算,也为了方便,在2017年颁布实施的《农历的编算和颁行》统一为:从农历的正月初一就开始干支纪年和生肖交替了,也就是说正月初一后不管立不立春你都可以“属兔”了。那么对于此事你是愿意在正月初一后还是愿意在立春后呢?
总结:我们现在甚至可以不用管“阴历”“阳历”,只知道我们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就是“公历(公元纪年)”,也就是所谓“过得快”的日期,当然,习惯上你硬是把它说成“阳历”也可以,因为它就是阳历的一种,公历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今天为公元2023年1月24日;我们国家现在用的“农历”,也就是所谓“过得慢”的日期,一般用汉字表达,如今天是正月初三,元宵节是正月十五,中秋节是八月十五等。再如,我们看《新闻联播》开头就是“今天是1月24号,星期二,农历正月初三”,1月24就是“公历”,正月初三就是“农历”。
这下,你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你来打我,如果明白了赶快分享给你身边不明白的小伙伴吧~如有不恰当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感激不尽。祝大家农历新年快乐!
附:2017年发布并实施的最新版《农历的编算与颁行》(“农历”也有“国家标准”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