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赞40岁女人最经典句子(夸赞40岁女人美丽有气质的诗句)

落荒而逃 2023-08-12 13:39:03 网友分享

女人五十,正是最美的年龄

文/万红云

图/平台免费正版图片

读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这首描写秋天的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绚丽浓厚的《秋》的油画。

秋天的水静且深,流动无痕;秋天的云高且远,蓝得炫亮,白得洁净;秋天的山,深红浅黄,层层相叠,五彩斑斓。

此时,谁不说,秋是最美的季节。

女人五十,如此深秋,亦是最美的年龄。

女人,不要总是惋惜18岁如桃花儿一般娇嫩的年龄,转眼消失了; 30岁怀念20岁;40岁怀念30岁;50岁怀念40岁;60岁怀念50岁……

如此焦虑的心情,多么愧对眼前的美好。女人的焦虑,多半来自对于容貌的不自信。其实,最美的容颜,就是当下的自己。

对于女人来说,每一个季节都是美的,妙的,欢喜的。这些,需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有内心的自信。

五十岁,这个似乎被人喻以秋的人生季节,却是最美的年龄阶段。虽然没有了桃花儿的娇艳,却酝酿着醉人的酒香;虽然没有夏花的热烈,却沉淀了丰富的智慧,结出了硕果。

女人五十,经历了少女的浪漫,一路成长轻轻走来,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席慕蓉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浪漫诗《一棵开花的树》,打动了多少少男少女的心:

多么浪漫的少女心事啊。来,我们一起细品:

在佛前求了500年,只为了在一树繁盛的花下,遇见心爱的少年。此时的欢喜、憧憬、浪漫,像花开一样清香。多么动人又美妙啊。

而一个五十岁的女人,已经历过这个美妙的少女时代,一路成长,从浪漫过渡到了成熟,同时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女人五十,经历了纯真的爱恋,爱人深情相伴左右,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曾经的爱恋,如同三毛与荷西一般,像珍珠镶嵌在人生的长河里。曾经拥有最爱的人,内心不再漂浮,天下除了他之外,再也没有值得深爱的人。

当如今,看着伴在身边的他,在半生无数的日夜携手相依相偎的日子里,做一个幸福可爱的小女人。

女人五十,经历了世间的冷漠,亦见证了有情有义,选择真诚温暖释怀。

世人的心有多么冷漠,亦会有多么热情。命运不仅会让你遇见冷漠无情,还会让你遇见真诚、热情、温暖。

不要做锦上添花,烈火烹油之人,那些太虚假,只是为了利益而戴着人间假面具。

做一个雪中送炭之人,在寒冷的雪天为朋友及需要帮助的人奉上热忱的心。

女人五十,走过了人生半辈子,阅尽人间无数冷暖,拥有了无价的阅历。

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人生;温暖的心,悲伤的情,这些都是无价之宝。

阅历就是最昂贵无价的财富,任凭花费多少银子,走多少后门,也换不来的啊。有人说过,你即使用千两黄金,休想换我10年的阅历。我那流逝的时间已无追处,只有阅历像五彩的画棒,永久融入了生命里。

如果,你已踏入了女人五十这个浓郁重彩的秋季,恭喜你!此时,你正散发着硕果的芳香,成熟的韵味,不凡的魅力。像枝头红彤彤的苹果,多么傲娇!

飞花令——兰。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兰,香草也,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是高洁典雅的象征,与“梅、竹、菊”合称“四君子”。

中华兰文化源远流长,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深厚的兄弟情感、坚贞不渝的爱情和热烈的爱国情怀。

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以“兰心”喻女子心地纯洁。

屈原将兰喻为君子,故后人将兰理解为君子高洁有德泽。

1、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行 / 客中作》 唐·李白

2、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3、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春别曲》 唐·张籍

4、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美女篇》 魏晋·曹植

5、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长干行二首》 唐·李白

6、芝兰此日不倾倒,南山白石皆贤人。《将进酒·金尊莫倚青春健》 唐·陈陶

7、兔苑词才去不还,兰亭水石空明月。《将进酒·金尊莫倚青春健》 唐·陈陶

8、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无题二首》 唐·李商隐

9、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10、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11、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秋风辞》 汉·刘彻

12、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老将行》 唐·王维

13、柏台多半是狐精,兰省诸郎皆鼠魅《秦妇吟》 唐·韦庄

14、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忆江南·春去也》 唐·刘禹锡

1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16、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17、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戏为六绝句》 唐·杜甫

18、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 唐·李贺

19、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木兰歌》 唐·韦元甫

2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 唐·王昌龄

21、珮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初夏》 唐·李世民

22、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忆江上吴处士》 唐·贾岛

23、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从军行七首》 唐·王昌龄

24、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踏莎行·情似游丝》 宋·周紫芝

25、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唐·骆宾王

26、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江上吟》 唐·李白

27、莫道颜色如渥丹,莫道馨香过蕖兰。《花》 唐·黄滔

28、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重过圣女祠》 唐·李商隐

29、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鹦鹉洲》 唐·李白

30、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天上谣》 唐·李贺

31、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题遗山诗》 清·赵翼

32、花径不通新草合,兰舟初动曲池平。《春雨二首》 唐·李建勋

33、若待秋霜来,兰荪共何有。《花》 唐·戴叔伦

34、夕阳秋更好,敛敛蕙兰中。《夕阳》 唐·郑谷

35、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咏雪》。 唐·骆宾王

36、寂寞草中兰,亭亭山上松。《短歌行》 唐·冯著

37、若至兰台下,还拂楚王襟。《风》 唐·李峤

38、闲荡木兰舟,误入双鸳浦。《生查子·长恨涉江遥》 宋·晏几道

39、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庭前菊》 唐·韦庄

40、踏遗兰署迹,听起石门思。《雪》 唐·李洞

41、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饮酒·幽兰生前庭》 魏晋·陶渊明

42、桐露珪初落,兰风佩欲衰。《秋思三首》 唐·陆龟蒙

43、桃蹊牵往复,兰径引相从。《蝴蝶》 唐·齐己

44、兰萎残此夜,竹爆和诸邻。《除夜作》 唐·薛能

45、堪恨兰堂别离夜,如珠似泪滴樽前。《蜡烛》 唐·罗邺

46、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莫愁歌》 南北朝·萧衍

47、扬芳历九门,澹荡入兰荪。《嘲春风》 唐·温庭筠

48、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 唐·李贺

49、玉酒泛云罍,兰殽陈绮席。《帝京篇十首》 唐·李世民

50、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51、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帝京篇十首》 唐·李世民

52、移时宿兰影,思共习芳馨。《月夜》 唐·卢殷

53、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唐·李白

54、兰灯吐新焰,桂魄朗圆辉。《早春夜宴》 唐·武则天

55、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南北朝·谢灵运

56、气浮兰芳满,色涨桃花然。《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唐·李白

57、言石曾非石上生,名兰乃是兰之类。《石兰》 宋·梅尧臣

58、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59、方领蕙带折角巾,杜若已老兰苕春。《南园》 唐·李贺

60、锦里芬芳少佩兰,风流全占似君难。《有赠》 唐·崔珏

61、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兰》 唐·无可

62、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塞下曲五首》 唐·张仲素

63、倾盖金兰合,忘筌玉叶开。《游兖部逢孔君自卫来,欣然相遇若旧》 唐·骆宾王

64、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春游曲》 唐·长孙姓

65、苏小慵多兰渚闲,融融浦日鵁鶄寐。《春洲曲》 唐·温庭筠

66、疏兰尚染烟,残菊犹承露。《山阁晚秋》 唐·李世民

67、松倚苍崖老,兰临碧洞衰。《无题》 唐·李德裕

68、兰衾犹有旧时香,每到梦回珠泪满。《木兰花·初心已恨花期晚》 宋·晏几道

69、桂燎熏花果,兰汤洗玉肌。《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 唐·白居易

70、醉来扶上木兰舟,将愁不去将人去。《踏莎行·芳草平沙》 元·张翥

71、芦洲生早雾,兰隰下微霜。《楚江怀古三首》 唐·马戴

72、花蝶自飘舞,兰蕙生光辉。《咏风》 唐·董思恭

73、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伤心行》 唐·李贺

74、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唐·李白

75、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唐·李白

76、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三闾祠》 清·查慎行

77、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听赵秀才弹琴》 唐·韦庄

78、桂楫木兰舟,枫江竹箭流。《扬州送人》 唐·刘绮庄

79、终古兰岩栖偶鹤,从来玉谷有离鸾。《青帝》 唐·王初

80、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赋得残菊》 唐·李世民

81、野风吹蕙带,骤雨滴兰桡。《楚江怀古三首》 唐·马戴

82、待得江餐闲望足,日斜方动木兰桡。《江南二首》 唐·陆龟蒙

83、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出自蓟北门行》 唐·李白

84、欲寻兰蕙径,荒秽满汀畦。《春草》 唐·齐己

85、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 唐·李群玉

86、上兰门外草萋萋,未央宫中花里栖。《听百舌鸟》 唐·王维

87、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唐·孟浩然

88、别馆觉来云雨梦,后门归去蕙兰丛。《少年》 唐·李商隐

89、中馨称兰佩,外饰匪玉冠。《次韵酬吴德夫去秋送行之作》 宋·赵蕃

90、晚金丛岸菊,馀佩下幽兰。《寒夜独坐游子多怀简知己》 唐·骆宾王

91、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唐·李白

92、桂楼椒阁木兰堂,绣户雕轩文杏梁。《美女篇》 唐·王琚

93、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 唐·杜甫

94、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席间咏琴客》 唐·崔珏

95、谢却兰桡信杖藜,千峰盘磴入花畦。《玄墓看梅》 清·德元

96、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望鹦鹉洲怀祢衡》 唐·李白

97、一言芬若桂,四海臭如兰。《咏怀》 唐·骆宾王

98、时来真可惜,自勉掇兰芳。《春兴》 唐·齐己

99、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唐·虞世南

100、不共春兰并,悠扬远蝶来。《菊》 唐·无可

101、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戏题木兰花》 唐·白居易

102、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唐·柳宗元

103、名播兰簪妃后里,晕生莲脸君王侧。《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宋·王清惠

104、兰汀蕙浦入平芜,天远孤帆望中灭。《白云楼》 宋·滕宗谅

105、万瓦清霜夜漏残,小舟斜月过兰干。《梅花绝句》 宋·陆游

106、台府官醅岁岁新,兰亭春胜镜湖春。《湖上今岁游人颇盛戏作》 宋·陆游

107、兰蕙芬香见玉姿,路傍花笑景迟迟。《和三乡诗》 唐·刘谷

108、种柳醉翁书甲子,纫兰骚客赋庚寅。《解官归汴初度日作》 明·李濂

109、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牡丹》 唐·唐彦谦

110、蕙炷炉薰断,兰膏烛艳煎。《夜意》 宋·欧阳修

111、谢兰潘璧少年场,玉麈金罍度夜央。《八月十二日夜偕客赏木犀八首其一》 宋·陈造

112、崇兰梅蘂竝时芳,更得春风为发扬。《取兰梅置几上三首其一》 宋·张嵲

113、纫兰为佩桂为舟,北渚云飞发櫂讴。《再赋七言》 宋·刘筠

114、兰芷溪头子曾子,日饭兰花饭溪水。《题曾无疑云巢》 宋·杨万里

115、贤哉昔鲁山,心地出芝兰。《送严心传鄞县学教任满》 宋·陈著

116、蜂蝶不知春已去,又衔花瓣到兰房。《夏词》 明·智生

117、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赠宣城赵太守悦》 唐·李白

118、蕙兰不可折,楚老徒悲歌。《秋思二首》 唐·马戴

119、慵为香兰读楚骚,俊游不惮着鞭劳。《友人远游》 宋·蔡士裕

120、早蝉清暮响,崇兰散晚芳。《游清都观寻沈道士得芳字》 唐·赵中虚

121、弱蔓滋野援,兰叶长芳畦。《徐氏南园对雨》 元·倪瓒

122、治粟久持肤使节,握兰归喷望郎香。《送胡吏部赴阙》 宋·高斯得

123、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郊兴》 唐·王勃

124、二月二十二,木兰开坼初。《木兰》 唐·李商隐

125、金缕黄龙扇,兰芽翠釜汤《端午内中帖子词·夫人阁》 宋·王珪

126、夏木才结阴,秋兰已含露《村居卧病三首》 唐·白居易

127、贺兰山顶草,时动卷帆风。《送李骑曹(一作胄)》 唐·贾岛

128、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先秦·屈原

129、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先秦·屈原

130、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 木兰辞》 南北朝·佚名

感谢阅读,欢迎转发收藏。

精美内容每日更新,请持续关注。

感谢图片提供者 。

「语言基础常识」句读

古人写文章是不断句、标点的。过去给古文加标点称为“句读”。“句”,是指一句话完了,在末尾这个字的旁边用“.”断开;“读”是指在一句话之内,语气上需要稍作停顿的地方用“、”隔开。它跟我们现在给古文断句所使用的标点符号并不是一回事,不过内涵上也有某些相通之处。要想提高断句能力,关键在于多诵读一些古文,多阅读一些古书,从而增强文言文的语感,积累较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并从中体味古人行文的某些规律,做到触类旁通。下面提供一些最基本的辅助方法。

一、通观全篇,弄清文意,先断后点

认真复校拿到文言文后,要先细心地读它二三遍,做到通观全篇,弄清文意。这样,即使对文中个别或少数地方的句读,一时还拿不准,但决不致将全篇文章的意思弄错,出大错误。在粗明文意的基础上,按照文章的内容和语气,先用“句读”将句子断开。在断开句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语气,确定断开处用什么标点符号最为合适。这时,要特别注意:

1分清顿号、逗号和句号,至于分号,在无绝对把握时,以少用为宜;

2分清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尤其要分清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

3注意引号的起讫以及点号放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的问题;

4再次通读全文,看看有无点漏、点错之处,及时纠正。

二、探求词义,注意语序,借助句式

1在断句时,一个词应当属上还是属下,往往取决于对词义的理解。而文言词往往一词多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还能活用、变性,因此必须认真探求,正确理解。例如“后”这个很普通的词,在下列各句中,因词义不同,标点就不一样。

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②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三个“后”字前面都有“而”字,形式差不多。但是①句中两个“后”字,都是表时间的副词,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止”的,显然,它的后面不能加任何标点符号,而应点在“止”字的后面。②句的“后”是动词,意为“落在后面”,“而”字起连接前一动词“从”的作用。全句意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③句的“后”也作为动词,意为“把(私仇)放在后面”,“而”字起着连接前一动词短语“先国家之急”的作用。因为“后”这个动词后面紧跟着宾语“私仇”,当然也不能把它断开。由此可见辨明词义同断句关系非常密切。

2文言文的语序和现代文的语序基本相同,但是古汉语中有一些倒装句(或称“倒序句”),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如“何哉,尔所谓达者?”“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两例均见《论语》)前句是表疑问的主谓倒装句,不仅要将问号点在“达者”之后,即被倒置在主语的后面,而且要在前置的谓语“何哉”后面加上逗号,稍作停顿,以引起读者注意(但不能加问号)。后句是个谓宾倒装(或称“宾语前置”)句,“异”(别人)和“由、求”(孔子的两个学生名,这里又牵涉到对词义的理解和古代文化知识问题)这两个宾语都前置在动词“问”之前,标点时就应将逗号和句号点在动词之后,而不能死扣一般的点法,点在宾语之后。

3古汉语的特殊句式,除了上面提到的倒装现象外,还有其他一些现象,有的可以作为标点时的参考依据。例如各种形式的判断句,用“……者……也”形式表示的,总是在“者”后加逗号,在“也”后加句号;单用“也”表示的,主语为名词及人称代词时,一般应在主语后加逗号,而主语为“此”“斯”“是”等指示代词时,则主语后不能加任何标点;用“为”“即”“是”“则”“乃”等词表示判断或强调判断的,主语后也不加标点。又如,凡是省略主语的句子,它的前面一般要加逗号或句号;各种形式的被动句,在表示被动的词的前面和后面都不能加任何标点,等等。

三、参考表示对话的标志以及各类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

1文言文中表示对话的标志的词,主要是“曰”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字(或“说道”),它的后面一般是对话的内容,因此,它的后面往往要用冒号、上引号(下引号则加在一句或一番话完了之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曰”有时作“称为”“是”解,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尚书》)这里的“曰”后就不能加任何标点。这就得同前面所说的“探求词义”结合起来,详加辨析。此外,还有一个“云”字,如果它的前面由人名、书名、篇句作主语,那么也经常作“曰”解,它的后面可加冒号、上引号。如:昔人云:“……”,《诗》云:“……”。在文言文中,“曰”字多用于对话中,而且“曰”的主语往往承上省略;“云”字多用于引用别人或书上的话,且主语必须出现。这是“曰”和“云”都作为“说”的解释时,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 。

2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组合、连接、修饰和传达语气等诸多作用,熟练地掌握它的用法,大致弄清它所在的位置和作用,对于断句、标点会有很大帮助。

3虚词用法及标点情况简表

(1)常用于句首的虚词(这些虚词后面,不加任何标点)

夫(fú) 放在全段或全句之首,表示下文将有所议论,“夫”前句断。

a夫战,勇气也。

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盖 ①基本上同“夫”。②承上文申述原则,“盖”前加逗号或句号。

a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b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惟(唯)(维) ①用于全文或全段之首,后面为时间词。②用于全句或分句之首,表示祈使、希望。

a维治平四年七月……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故 承上作出结论性的话,“故”前或为句号,或为逗号。(“故”还有其他用法,此处略)

a故治国无法则乱。

b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然而 用于全句之首,表示转折,“然而”前句断。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若夫、至若 多用于全段之首,表示下文有所叙述,它的前面必须句断。

a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b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2)常用于句中的虚词(其中有的词有时也用于分句之首,除“者”字外,其余的词,后面一概不加标点,它们的前面看情况)

者 ①相当于“的”字结构,用作主语或修饰成分时,后面不加标点,用作宾语时,后面加逗号或句号。②助词,表示提顿,无义,后面一般加逗号,偶或不用。

a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b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c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d蔺相如者,赵人也。

e今者项庄拔剑舞……

所 ①放在动词前,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前大多无标点,偶有用逗号的。②“所”和“以”连用,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它的前面多无标点,偶或句断。

a余在患难中,间以诗纪所遭。

b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c所以不报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d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于 ①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它的后面是名词或名词短语,除个别情况外,它的前后都不加任何标点符号。②放在形容词后面表示比较,它的前后都不能加标点。③放在动词后面,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前后都不能加标点。

a汝生于浙而葬于斯。

b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c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d(鲁)肃追于宇下。

e业精于勤荒于嬉……

f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g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h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以 ①作介词用,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或其他,或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或引进时间、处所、对象等。“以”前一般不加标点,偶有用逗号的。②作连词用,连接词或短语时,它的前后都不加标号,连接分句时,“以”前加逗号。

a君何以知燕王?

b秦亦不以城予赵。

c余船以次俱进。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e即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f挟泰山以超北海。

g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乃 ①用于分句之间,主语承前省略时,前用逗号。②用于单句或分句之中,前面有主语,它的前后都不加标点。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c臣乃敢上璧。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即 ①作连词用,义为“即使”时,前为逗号或句号。②作副词用,义为“立即”“就”时,或放在句中,前后都不加标点;或放在后一分句之首,前加逗号。

a即或不死,而离散不相见……

b其伤于缚,即幸留……

c(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d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

且 ①用作连词,表层进关系的,放在句首,前为逗号或句号。②用作连词,表并列关系的,放在句中,前后都无标点。③用作副词,放在句中,前后都无标点。

a且焉置土石?

b且相如素……

c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d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e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为 作介词用,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替代、对象,或表示被动,它的前面一般不加标点(少数除外)。(“为”常作动词用,此处不涉及;也作助词用,见下表。)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c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d不足为外人道也。

e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f公为我献之。

而 ①连接词或短语时,它的前后都不加标点。②连接(包括顺接、反接)分句时,它的前面为逗号。

a蟹六跪而二螯……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吾恂恂而起,……

d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e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则 ①多用于分句之间,前有逗号。②用于紧缩复句之中,前后都不加标点。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c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e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放在句末的虚词与标点(这些虚词后面,一般要有标点)

也 ①主要表示陈述语气(包括判断、肯定语气)。②间或表疑问、祈使、感叹语气,要靠句中别的词帮助。③有时放在句中,表提顿语气或用逗号,或不用。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独五人之,何也?

c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矣 ①主要表示陈述语气。②借助句中别的词,也可表示疑问、祈使(命令)、感叹等语气。

a是心足以王矣。

b敬诺。年几何矣?

c豹曰:“廷掾起矣!”

d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

耳 表示陈述语气(限制语气或判断语气)。

a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b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焉 ①表陈述语气。②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或“之”的作用,并表陈述语气。③借助句中别的词,也可表示疑问及反问语气。④有时可作词尾,放在句中加逗号。

a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

b微波入焉。

c青麻头伏焉。

d“既富矣,又何加焉?”

e则牛羊何择焉?

f盘盘焉,囷囷焉,……

乎 ①主要表示各种疑问语气(包括是非问、选择问、反诘问、测度问等)。②借助句中别的词,也可表示感叹语气。③有时放在句中相当于介词“于”或作为词尾,都不加标点。

a儿寒乎?欲食乎?

b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c皆出于此乎?

d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e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f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欤(与) ①主要表示疑问语气,用法大致和“乎”相同,但语气较委婉。②借助句中别的词,可表感叹语气。

a然则废衅钟与?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c其可怪也欤!

耶(邪) 表示各种疑问语气(包括是非问、选择问、反诘问、测度问等)。

a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为 放在句末时,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前面常用“何”“奚”等词相配合。

a何辞为?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哉 ①表感叹语气。②表反诘语气(兼有感叹味)。③借助疑问代词,表疑问语气。

a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b相如虽驽,岂畏廉将军哉?

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夫 放在句末时,表感叹语气。

a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b逝者如斯夫!

句末语气词的连用

也者 重点在“者”,表停顿语气,用逗号。

a是芙蕖也者,……

者也 重点在“也”,表陈述语气,用句号。

b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者乎 重点在“乎”,表疑问语气,用问号。

c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矣哉 重点在“哉”,表感叹语气,用感叹号。

d呜呼!亦盛矣哉!

也与 重点在“与”,表疑问语气,用问号。

e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已矣 重点在“已矣”,表感叹语气,用感叹号。

f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也与哉 重点在“哉”,表反问兼有感叹语气,用问号。

g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还有“也哉”“也已”“焉耳”“耳矣”“已矣”“矣乎”等等,不一一举例,其语气重点,总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根据最后这个语气词的语气确定标点。

(4)几个用法复杂且又经常用到的虚词

之 ①作代词用,释为“他、它”,在句中作动词宾语。“之”后无语气助词时,一般加逗号或句号,当“之”后还有其他成分时,则不加标点;在句中作兼语或作介词宾语时,“之”后也不加标点。

a吾视其辙乱……故逐之。

b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c爱之不以其道……

d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e孔子下,欲与之言。

②作代词用,释为“这”,在句中作定语(后为名词)时,“之”后不加标点。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之二虫又何知?

③作助词用,释作“的”,或只在结构上起作用(提宾及取消句子独立性)时,“之”的前后都不能加标点。

a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b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c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④作助词用,放在形容词、副词和表时间的词之后,起着衬音节作用的,“之”后加逗号。

a怅恨久之,……

b顷之,烟炎张天……

⑤作动词用,后面为处所名词,“之”后不加标点。

吾欲之南海,何为?

⑥作动词用,与“何”结合时,“之”后加问号;与“所”结合时,“之”后加逗号或句号。

a王曰:“牛何之?”

b诸将请所之。

其 ①作代词用,释为“他的(它的)”或“那”,在句中作定语时,或释为“他(它)”,在句中作为主谓短语里的小主语时,“其”后一律不加标点,“其”前看情况而定。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其后秦伐赵,取石城。

c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作副词用,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劝勉、婉商等语气时,放在句首的,“其”前有标点,“其”后不加标点;放在句中的,前后都无标点。

a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

b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

c汝其勿悲。(表劝勉)

d吾其还也。(表婉商)

③作连词用,表示假设或选择关系,放在句首,“其”前有标点,“其”后不加标点。

a其若是,孰能御之?(表假设)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

然 ①作转折连词用,放在全句或分句的句首,“然”前一般为句号或逗号,“然”后不加标点。

a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b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

②作代词用,释为“这样”时,放在句末,“然”前不能加标点,“然”后加逗号或句号。“然”后有语气词时,“然”后不加标点。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使之然也。

③作助词用,放在一个单纯的词的后面时,“然”前不加标点,“然”后或不加标点,或加逗点、句号;放在“若(如)××”之后,“然”前不加标点,“然”后多为句号。

a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

b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c近抚之,气息然。

d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e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④作为应对之辞,释为“是的”“对的”,常独用,“然”后或为逗号,或为句号。

a孟子曰:“然,诚有是言也。”

b太后曰:“然。”

⑤“然”活用为意动词,后带宾语时,前后均不加标点。

成(名)然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