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入门书(李居明八字入门书)

行尸走肉 2023-12-05 07:00:17 互联网

四柱八字预测的几本经典著作

自伏羲创造八卦以来,预测学逐渐传承和发展,鬼谷子创造六十甲子纳音给后学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唐代李虚中继承发展,形成了三柱论命之法,后经宋朝徐子平发展成为四柱,四柱预测学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也相继涌现出了众多预测书籍,较为经典的有以下几本。

1.《渊海子平》:这是第一部系统完整论述四柱学的著作,是四柱学的开山立派之学说,为宋代徐升根据当时著名的命理学家徐子平的批命方法记录而成的。这部书中第一次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四柱算命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命书的一部集大成之作,深为后世研习命理的人士所宗奉。它也有其不完善之处,但其基本概括了四柱学的基础理论框架,书中的歌赋和诗决,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2.《三命通会》:此著作有着很高的官方地位,作者为明朝尚书万民英,清朝的四库全书将其收录,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书中除本人长篇高论外,还汇集了众多名家八字算命的精华论断,内容较为庞杂,是一本命理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3.《神峰通考》:该书原名《神峰张先生通考命理正宗辟谬大全》,为明朝中医郎中张楠所著,他生平研究子平命学四十余年,此书是他晚年七十多岁时才写的。该书和《渊海子平》《三命通会》《星平会海》《子平真诠》为传统子平命理学五大名著,是传统子平格局命理之正脉。

4.《穷通宝鉴》:《穷通宝鉴》原名《栏江网》,取“横江置网,一网打尽”之意。原书未署作者姓名和著作年代,但从书中大多列举明朝名人宰辅的命例分析,大致可以判断此书作于明朝末年。此书成书后,当时仅作为一种“私人密录式的抄本”在江湖上流传。后清朝南余春台进行编辑,并更名为《穷通宝鉴》。书中以阴阳五行为经,月令为纬,辅以寒暖调候来论命。此书如同字典一样,人们可以按图索骥找到答案,如“某日干生育某月,干透或支藏某物,即为富贵或贫贱”,这大多数根据实践经验总结而来,有一定的验应性,但要灵活运用需要深厚的功底。

5.《星平会海》:为明代人所写,但是未署撰写人姓名,只有一笔名“水中龙”。此书在明清时期即有很大的影响,全书所采不只一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五星禄命(卷一至卷五)和子平命理(卷六至卷十)两个体系,在卷十精论命局几十种,多是命学不传之秘,是术数学中少有的命学典籍。

6.《子平真诠》:是中国传统命理学著作,为清代乾隆进士沈孝瞻先生所著,全书共四十八章,现据考为明代《耕寸集》命理笔记。《子平真诠》是传统子平命理学“前三本”(子平真诠,渊海子平,三命通会)中分量最少,但是理论最为精辟,论述最为恰到好处的著作。此书算是一本完备的入门书,对命理理法讨论得非常细致。命理学大师徐乐吾说:“吾生平最服《滴天髓》《子平真诠》《穷通宝鉴》三书”。

7.《滴天髓》:相传为宋朝人京图撰,也有人说是明初刘基所作。四柱预测分为理法和技法两部分,此书算是理法的巅峰之作。《滴天髓》之名最初见于《明史》,其《艺文志》录有《三命奇谈滴天髓》一卷。后世能以严肃的治学精神,注解《滴天髓》的,功劳最大的当属任铁樵、徐乐吾。清代道光年间,任铁樵针对当时命理学偏离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正理,偏重于格局和神煞的问题,结合一生命理实践分篇增注,正本清源,并以大量的命例作为例证,内容更加成熟。

8.《千里命稿》:此书是时期上海的韦千里先生所著,作者复旦大学文学系毕业,有着深厚的命理学功底。该书是他主讲的命学培训班的讲义,成书时间在1935年。该书语言简练、述理清晰,是讲述子平命学概念的佼佼者,尤其是对五行、六神的性质讲解,让初学者非常容易理解、掌握。

对于命理爱好者,以上经典著作初学者可先看《千里命稿》,次看《子平真诠评注》,然后是《滴天髓》《渊海子平》《神峰通考》,然后融会贯通,再博采众家之长,定会有所收获。

八字指的是什么,八字入门至深入学习需要读那些书籍

八字,即生辰八字,是一个人出生时的干支历日期。八字在中国民俗信仰中占有地位,年干和年支组成年柱,月干和月支组成月柱,日干和日支组成日柱,时干和时支组成时柱;一共四柱,四个干和四个支共八个字,故又称四柱八字。

八字一词命理界无所不知,但是八字到底有多少种?大部分人认为八字总共有一百一拾二万三千二百种。其实这是没有掌握当代完整预测模式的误会;因为深入到四柱或六柱太阳律月亮律,自古到今包括今后都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同的八字。

对八字有感性认识之后,如果还对八字有兴趣,可以读邵伟华《四柱预测学入门》,推此书,在于此书对基础理论的讲解,基本都有涉及,而且一些掌诀还算全面,有助记忆。八字基础方面的理论,基本都是大同小异。这个阶段,是在确认你对八字是真的有兴趣后的进阶,是要记不少基础理论的,记得越熟,对后面的帮助就越大,这是没法跳跃的,必须沉下心来。

对初学者,并不建议一开始就看古籍,这样很枯燥,不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

接着,可以读三大命师韦千里的《千里命稿》,这也是基础方面的书,能解决心中很多的疑问,比如量化天干五合的条件,一般格局的判断及喜忌等。

初阶过后,就可以研读古籍了,进阶的书籍是《子平真诠》,《神峰通考》、《渊海子平》、《穷通宝鉴》,这是中阶进阶书籍,建议都看,不要人云亦去,看多了,你才更有判断力!把这些书读透后,对现代人写的书,可以选择性读,增进视野,就可以进入实战阶段验证了,

高阶就是《三命通会》、《滴天髓》,读这些书,基本是三五年过后了,到时自然知道怎么读。

学八字,重点在于保持兴趣,没有兴趣是无法耐得住长期的枯燥,一开始功利心太强,肯定是无法坚持的!

八字命理入门必读——命理书籍点评

自唐代《李虚中命书》以来,历经一千四百多年,关于四柱命理的书籍,在数量上虽然比不上易卜之类,但亦不在少数。现就对其中比较著名的典籍作一简评,让初学者得一书山捷径。

《渊海子平》 ——这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地论述四柱命理学的著作,是宋代徐升根据当时命学大宗师徐子平的论命方法记录下来的。可以说《渊海子平》是四柱命理学的开山立派之作,所以四柱命理学就此被称为“子平八字”。作为一种学术的第一部系统著作,肯定有其不完善的地方,但《渊海子平》基本上概括了四柱命理学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书中大量的论命歌赋和诗诀,为四柱命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里程碑式的基石。

《三命通会》 ——该书在子平命理学的历史上拥有非常高的官方地位,因为:其一,作者万民英(育吾山人)是明朝的尚书;其二,清朝编修的四库全书将其收录,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实际上,这是一本命理学的大杂烩,作者的意图是想把该书写成其另一部著作《星学大成》一样的命学集大成者,故此广泛采集,兼收并束。但从效果看,并没有达到原来的设想,由于过分庞杂,缺乏主导,更没能提出一些超越前人的新东西,而且将太多笔墨着落于纳音和神煞,所以全书显得没有重点,给人以缺少自身思想神髓的感觉。“比较完整的命学参考资料”是该书恰当的评价。

《滴天髓阐微》 ——四柱命理学可以分为理法和技法两部分,而《滴天髓阐微》可以说是理法方面的高峰之作。子评论命的根本原理在该书中得到了完整、充分的阐述,而且作者在列举大量实例引证的过程中,将各种不同的取用神方法渗透展示,体现了灵活、辨证论命这一子平八字的重要思想。

《穷通宝鉴》 ——是明代余春台将江湖旧籍《拦江网》加以整理、归纳而成。该书以阴阳五行为经、月令为纬,辅以寒暖调候,以官为首、以财为次。此书在命理学界拥有相当高的地位,被称为“子平之模范”,其根本原因在于:八字共有约五十万种变化,而学命的人一直想找到一种简捷的方法可以概括所有的命例,而《穷通宝鉴》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形式,如“某日干生于某月,干透或支藏某某物,即为富贵或贫贱”,就象是一部命学字典,只要按图索骥,既省时又省力。由于该书是根据实际操作中总结而来的,所以肯定有相当的应验性,但若以此为标准,则就大大地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渊海子平》提出“命要活看”这个非常重要的论命原则,因为八字搭配变化万千,所以论命一定要灵活。而《穷通宝鉴》的方法则是死法,书中很多论述都是很片面的,稍有基础的命学者都会对书中的内容提出很多疑问:“某日干生于某月,真要干透或支藏某某物,才能成为富贵吗?难道没有其它的变化和格局吗?”书中很多立论都经不起仔细的推敲,但不知道为什么很少有人站出来提相反的意见。时期,徐乐吾先生对该书作出评注,由于徐先生自身的命学工夫不到家,所以错上加错,以致令后学者越加糊涂,读之如堕五里雾中,殆误不少子弟。

《子平真诠》 ——民初该书再版时的序言中,把该书的高度提至与《滴天髓阐微》齐名,实际是过誉了。从书中内容看,充其量只能是一部比较完备的入门指导书,该书在理论高度方面远比不上《滴天髓阐微》 ,只不过是对普通的理法问题讨论得比较细致而已。再版时徐乐吾先生对其进行评注,但其自身工夫有限,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而实际操作水平不高,所以其列举的不少例子的取用方法都是错误的,如果学者没有一定的分析水平,则会误入歧途了。

《神峰通考》 ——该书有点类似于《渊海子平》,但在正格方面的论述更加详尽精辟,同时作者用非常平白的语言对许多古籍歌赋进行了注解,令当今读者读起来非常容易理解,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但可能是文字较为粗俗浅白,所以在学界的地位反而不高。

《千里命稿》 ——韦千里先生为其命学训练班所写的讲义。该书语言简练、述理清晰,是讲述子平命学概念的佼佼者。

初学者应该先看《千里命稿》,次看《子平真诠评注》(林君毅补注版),然后是《滴天髓阐微》、《渊海子平》、《神峰通考》,五书读完后,再看一遍《滴天髓阐微》,则基本可算是入门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