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如泰山八字打一肖(安如泰山是什么意思)

鹰视狼顾 2023-08-18 13:10:03 网友整理

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怎样?刘备对言听计从,对诸葛亮略逊一筹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君臣的印象必定非常深刻。刘备早年虽被人尊称为“刘皇叔”,但其境遇比较悲惨,颠沛流离了大半生,却始终没能开辟出自己的根据地。后来刘备在隆中“三顾茅庐”请出了不世之才诸葛亮。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迅速咸鱼翻身,相继拿下了荆州、益州,并建立了蜀汉,与北方的曹魏、南方的孙吴呈三足鼎立之势。

那么,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真如《三国演义》和影视剧中说的那样好吗?实际上,刘备对谋士言听计从,而对诸葛亮则略逊一筹。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刘、关、张三位同国异姓的兄弟之外,还存在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和躬耕中立的诸葛钧等四位同姓异国兄弟。总体而言,两大兄弟集团的关系是先精诚合作,后貌合神离;瑾与亮的关系则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也是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的“蜜月期”,前者言听计从,后者鞠躬尽瘁。

历史上的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共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并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战略构想。不久后,曹操大军南下,诸葛亮亲赴江东促成了刘备与孙权的联盟。

诸葛亮在刚出山时,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的战略战术。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阐述的战略主要分两步:一是先取刘表的荆襄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横跨荆、益,形成三足鼎立;二是待天下有变,联吴抗曹,从荆州和秦川同时进兵北伐中原。

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的第二阶段时间跨度比较长,从刘备打算夺取益州开始,直至刘备白帝城托孤。

许多人认为,刘备之所以能成功入蜀,主要也是靠诸葛亮在背后出谋划策,其实这是个误解。刘备夺取益州的主要战略规划制定和军事行动参与都是另一位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庞统(214年在攻打雒城时战死)。而刘备夺取益州和汉中的首要功臣则是从益州刘璋阵营中反叛的谋士——(220年病逝)。

那么在这个阶段,诸葛亮去哪了呢?答案是退居二线。刘备每次亲自率军出征,都安排诸葛亮留守后方,但庞统和则一定要带在身边帮他出谋划策。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忠诚是毫无质疑的,但对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能力恐怕并不太看得上。

因此,从赤壁之战到白帝城托孤的十几年时间中,诸葛亮在史书中的出场次数极少。刘备阵营中的几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比如刘备亲率大军征讨东吴,诸葛亮都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因为说了也白说,所以干脆不说。

后来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诸葛亮叹息地说道:“如果孝直()还活着,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从诸葛亮的这句叹息中可以看出,当时刘备只听的,病逝后,刘备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包括诸葛亮在内。

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的第三阶段就是白帝城托孤。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打败后,心力交瘁,很快就病倒了。此时,刘备知道自己已时日不多,于是就要开始安排后事。当时刘备的长子刘禅年仅16岁,还没什么治国理政经验,因此为他找一个合适的人选辅政就成了头等大事。然而,此时庞统、、关羽、张飞等人都已经相继离世,剩下能扛起蜀汉大旗的只有一个诸葛亮,所以刘备也只能选择诸葛亮托孤。

这就是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的第三阶段,也是这对君臣的最后交集时刻。

但最后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为什么没能实现呢?一是诸葛亮压根儿就没想让刘备兄弟完全实施;二是诸葛兄弟也没有预料到会有高人半路杀出。

实际上,提出“隆中对”战略的战术,诸葛亮无非是想以表面的“赤诚”和“智慧”先赢得刘备的信任,再借他的力量为自己打天下。诸葛亮早就料到刘备不会直接取荆州,必定从曹操手中反夺荆州和天下。所以,当刘备不采纳他的意见时,他顺势将第一步战略做了调整:首先放任曹操占领荆襄,再联吴抗曹,最后与东吴公平竞争,拿下荆州。调整后不但迎合了刘备的“新儒家”思维,还将他和刘备从“双死”盘成了“双活”。如果照搬原定的方案,就不会有赤壁之战,不会有三足鼎立。

但刘备没有想到。诸葛亮与哥哥、东吴的权臣诸葛瑾兄弟俩暗中联手。诸葛亮和诸葛瑾之间有隐性合作,且看他们是如何暗中相助的。

当初,诸葛亮到荆州的治所为刘表吊丧,而诸葛亮又远在荆州,他是如何精准预测他这一次行踪安全的?毫无疑问是哥哥诸葛瑾私通情报。诸葛瑾是孙权信任的权臣,诸葛亮相信哥哥对孙权和鲁肃的操控能力,所以他明明厕身于周瑜的刀光剑影之下,还敢对刘备说:“亮虽居虎口,安如泰山。”。此间微妙,稍加意会,即可言传。

鲁肃死后,诸葛瑾顶替鲁肃,从幕后走到了幕前。虽然诸葛瑾是讨回荆州的首功之臣,但孙权却偏偏委派新人陆逊担任镇西将军、荆州牧。诸葛瑾竹篮打水一场空,没能得到荆州兵权,与诸葛亮没有形成在秦川形成伐魏的犄角之势。

诸葛亮第二步战略的本意是想以自家兄弟取代刘备兄弟完成两路伐魏。由于在第二步战略上失败,诸葛兄只好舍弃掉刘备兄弟,将关羽置于孤军之地。如果诸葛亮真心帮助刘备,他就不会让关羽一人长期而对魏、吴两方虎狼。况且诸葛亮明知关羽与孙权的关系闹僵,出现了与“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八字方针不相符的变化,随时可能导致他所说的“荆州危矣”的局面,也不建议刘备发兵相助。

所以,在危急关头,诸葛亮既没有按照第二步战略设想去秦川牵制曹魏,也没有派人去支援关羽,只安坐在西蜀评选五虎大将、封官赐禄。

原来,诸葛亮正在与诸葛瑾悄然实施对关羽东西两面的夹击。后来,在孙权杀关羽时,殷勤帮助关羽招婿东和的诸葛瑾却不见了踪影。可见诸葛兄弟一直在竭尽全力相助!

当初,诸葛亮之所以敢于孤身进入江东舌战群儒,完全得益于兄弟的悉心关照。

概括起来,根据历史真实记载,刘备和诸葛亮二人并非像《三国演义》和影视剧中所说那么的亲密无间,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从三顾茅庐后到白帝城托孤前,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并非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亲密无间,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也并非是第一人。因为在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刘备只是让诸葛亮守住荆州,只以以庞统、作为主要谋士,辅佐自己西取巴蜀,后来才调诸葛亮率兵入川。

第二,在夺取汉中的战争中,刘备只以为谋士,诸葛亮却只是留在后方做点儿后勤工作而已,在此战役中,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参谋作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的排名也在诸葛亮之前。

第三,众所周知,刘备对二弟关羽是非常信任的,而且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他,但是最终却导致了惨败的局面。如果刘备当时把关羽调入川中,而把诸葛亮和赵云留在荆州的话,那可能又会是另一种结局了。

第四,当关羽失掉荆州后,刘备举兵伐吴,也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而且刘备并没有理会诸葛亮的意见。蜀军被火烧连营、一败涂地之后,诸葛亮感叹地说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话语中足以见得刘备对才算称得上是言听计从,而诸葛亮则还是略逊一筹。

「国学经典启蒙」成语故事《安如泰山》用法词义出处经典故事

安如泰山

解释:

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

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于途中。

请动动您勤劳勇敢的手指三连击点赞关注我们。您的小小关注点赞是我们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