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八字(黄元御八字真言哪8个字)

趾高气扬 2023-09-05 14:00:46 网友投稿

什么是阴阳辨诀?阴阳辨诀最关键的就是:一切诸症,一概不究

什么叫阴阳辨诀?它有什么作用?它有什么意义?运用阴阳辨诀的关键是什么?

大家知道我归纳的火神派最基本的学术观点就是阴阳为纲,判分万病。“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郑钦安把百病都归纳为阴病、阳病。阴证亦阳,阳证亦阴。他的两本专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通篇都是在讲怎么用阴阳辨别。既然要分阴阳两纲,那么前提就是要分清何为阴、何为阳。

Y

《黄帝内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如何辨别阴阳,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郑钦安说,医学一途,最“难于识阴阳”。张景岳说:“伤寒纲领,惟阴阳为最,此而有误,必致杀人。”陈修园说得更明白:“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良医和庸医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辨别阴阳两纲。 为了辨识阴阳,郑钦安总结了“辨认阴虚阳虚要诀”,亦即“阴阳辨诀”,作为辨认阴证阳证的纲领,他又称之为“阴阳实据”。

在郑钦安的概念里,阴阳辨诀和阴阳实据是完全等同的概念,他称之为“辨认阴虚阳虚之切法”。《医理真传》《医法圆通》通篇都是在关注用阴阳辨诀和阴阳实据来辨认疾病。

他非常重视这个辨诀,临床认证,每次都强调以此为准,“总在考究阴阳实据为要”,“定阴阳实据治之,发无不中”。什么是阴阳辨诀?郑钦安在《医理真传》的“辨认一切阳虚证法”“辨认一切阴虚证法”及“钦安用药金针”章节中做了详细论述。为了节省时间,我以舌、脉、神、色、口气、二便为纲给大家解读。

阳虚:

舌——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浅黄润滑,强调舌润滑不燥,即使舌红也不需在意,

就是阴证,就是阳虚。

脉——脉浮空或细微无力。

神——目瞑倦卧,无神,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色——面色唇口青白,爪甲青。

口气——必口吐清水,饮食无味,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

二便——二便必自利。

阴虚:

舌——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

脉——脉息有神,六脉长大有力。

神——其人烦躁,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

色——面目唇口红色。

口气——口臭气粗,口渴饮冷,饮水不休。

二便——尿黄便秘,二便不利。

两相对比,确如郑钦安所说,“阴阳二症,判若眉列”。

这一阴阳辨诀,等于给了我们衡量阴阳的一把尺子。

即使用高校讲义衡量,阴阳辨诀都没有出格的地方,阴证什么样,阳证什么样,舌、脉如何,

气色如何,哪本讲义都这么讲,绝非火神派标新立异,更未离经叛道,所以我们说阴阳辨诀是“中医正统正脉”,大家记住了这一点,承认了这一点,下面的立论才有基础。

我们下面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大家认同阴阳辨诀这个看法的基础上。

那么,这一阴阳辨诀有什么作用?可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郑钦安对阴阳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临床上如果能确定阴阳实据,治疗没有无效的。更甚之,用郑钦安的原话来讲,掌握了阴阳辨诀,“便可超人上乘,臻于神化”。毕生研究火神派的唐步祺先生十分看重这一点,他称赞郑钦安:“阳虚阴虚辨证纲要,最切实用。”喝早茶的时候我和杨志敏院长一起聊天,杨院长对火神派理解得很深,她说阴阳辨诀使她真正开窍。

我自己也是学过阴阳辨诀才真正有了登堂入室的感觉,才真正会看病了,会分阴阳了,治病时也有信心了。

我本人体会,若要学习火神派,首先要学会分清阴阳,辨明真假。

学习掌握阴阳辨诀后会发生质的变化。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阴阳辨诀的重要意义、运用阴阳辨诀的关键是什么。

第一个方面是阴阳辨诀在阴火方面的应用。

我们临床上见到的“满身纯阴”之证,例如尿清、便溏、舌淡、脉沉,证候单纯,辨证一点儿都不难。难辨的是有阴火的阴证,李东垣的弟子说过,阳证易辨易治,阴证难辨难治,说的就是这个。

关键是阴证特别复杂,复杂在哪呢?

我曾经把阴证归纳为三个层次,“满身纯阴”之证,没有一点儿热象的,这是第一个层次。

关键是阴证的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它们都有一些假象,就是阴证引起的阳虚外浮,郑钦安称之为“肿痛火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肿热痛。

阴证的第二个层次是阴盛格阳,第三个层次是阳虚欲脱,都会出现假热、假火的局面。

如果我们掌握不了阴阳辨诀,就会把这些假火、假热辨成真火、实热或阴虚内热,那治疗起来只能越治越糟。

所以阴阳辨诀的重点在辨阴证的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

明·陶节庵云:“自然阴证人皆可晓,及至反常则不能矣。如身不发热,手足厥冷,好静沉默,不渴,泄利腹痛,脉沉细,人共知为阴证矣。至于发热面赤,烦躁不安,揭去衣被,饮冷脉大,人皆不识,认作阳证,误投寒药,死者多矣。”

他说的“阴证”当指纯阴之证,“及至反常”则指有阴火之阴证。

刘渡舟教授亦说:“少阴寒盛之极则有格阳之变,而见反常之象,往往使人难以辨认。”“三阴上逆外越”引起的种种假热之象,“变证百出”,对于这个我们怎么辨别?

郑钦安勘破阴霾,去伪存真,创立阴火之说,这是他学术经验中最独到、最精华的部分。大家都知道火神派崇尚扶阳,其精华就在于对阴火、假火的辨认。对阴火、假火的辨认,我们唯有阴阳辨诀可恃。让我们重温“钦安用药金针”,

这是郑钦安在三本书中写得最精彩、最深刻的一段话,辨别阴阳要诀的关键就在这段话的八个字里。

“予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

无论一切上中下诸病,不问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

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

他强调在阴证的前提下(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等),“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

不被这些假热、假象所迷惑,一律专主扶阳,反之,专主益阴。

我认为阴阳辨诀最关键的就是这八个字:

一切诸症,一概不究。

这是勘破阴火的八字箴言,也是贯彻阴阳辨诀的心法。

我们通俗点儿说,在阴证、阴象的基础出现一点红肿热痛,你不要被它迷惑,你要看它的基础是阴证、阴象。

形象点儿说,一片大草原上,有几朵红花不意味着整个草原都是红色的,整个草原是碧绿的。

结合病例来讲,我诊治过一个病人,

李某,男,55岁。病人口腔、舌边、嘴唇处溃疡反复发作3年多,此起彼伏,伴有鼻腔燎灼感,咽痛、色红,偶有耳鸣,目赤。大家看他五官几乎没有一处好的地方,通通是我们老百姓常讲的在“上火”。

病人时有胃部胀痛,大便黏,小便黄,舌淡胖润,脉浮滑无力、寸弱。

舌象、脉象是阴象。

在舌、脉、神、色、口气、二便中有两项存在的话,这就是一个阴证。

这个病人是一个中医“票友”,多年来研究中医,能给别人开方,我去给他家老爷子看病的时候,发现他订阅了《中国中医药报》。

三年里他一直给自己开方,多是滋阴降火之品,治之不效,经人介绍找到我。

我跟他说:“你所有这些所谓阳证的表现都是假象,舌胖润、大便黏、胃胀等通通是阴象,你这是假火,滋阴治法是南辕北辙,我给你开个方试试。”

我以温潜之法治之,处以潜阳封髓丹加味:

砂仁25g,附子30g,龟甲10g,黄柏15g,肉桂10g,炮姜20g,牛膝15g,磁石30g,麦芽30g,茯神30g,炙甘草30g。

病人服用7剂后,口舌、嘴唇处溃疡及咽痛均消失,余症亦减,自觉精力增加。

他跟我说,因为他懂得中医,他就觉得自己是阴虚,所以服药时战战兢兢,但是没想到最后效果这样好。

守方调理半月,病人诸症若失,以附子理中丸善后。

这种方法的治疗不仅疗效很好,而且不易复发。

我曾提出“头面五官多阴火”的观点,即头面五官出现老百姓所说的上火的象,如目赤、牙痛、口疮、咽炎、舌疮、鼻炎等,绝大多数是假火、阴火,我不能说没有阳火,但是大多属阴盛逼阳上浮所致,尤其久病、久治不愈、病程很长的,百分之百是假火,绝少因阴虚阳热所致。

本例病人目舌口鼻耳和咽喉等皆现肿痛火形者确属典型,是他自己把自己治坏的,因为他一直都是滋阴降火,所以其症此起彼伏,缠绵不愈,与阳虚体质固然有关,但主要是屡服滋阴之药所致。

因为五味中苦味属心,所以口苦一般按心火论治,治以清心泻心之剂;

口苦在六经病中亦为少阳病主症之一,多从少阳证入手治以柴胡剂。

曾治侯某,男,40岁。口苦半个月,没精神,容易发怒,余无异常,形瘦,自幼手足发凉,畏冷,经营鲜蘑生意,偶尔需要出入冷库。

病人舌淡胖润,苔略黄,脉左沉、关浮,右弦滑、寸弱。我辨为阴盛阳浮,处以大回阳饮:附子30g(先煎1小时),炮姜30g,炙甘草60g,肉桂10g,7剂。

病人药后复诊:口苦明显减轻,手足已转温,精神转旺。在原方基础上,附子增为45g,另加红参10g,生麦芽30g,10剂。3个月后,其妻因病来求治,谈及侯某口苦未发。

我们医院口腔科一个主任有一天过来跟我切磋,他说:“我经常遇到很多牙周炎、牙龈炎病人,我用了很多消炎药,也用了牛黄解毒片,但是效果一直不好,你能提供一些办法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是所有口腔科医生的困惑,因为五官是阴火的重灾区,他们限于专科的范围,只看到头面五官所谓的上火症状,他们看不到全身的症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们只知道牙龈肿痛,其实病人全身已经是阴寒一片,所以降火、清火通通是南辕北辙。

我跟他讲这个道理,他有点儿明白了,然后他说:“我恰好舌边起溃疡,一年要发作两三次,每发作一次都灼痛难忍,影响饮食,我现在就是发病期间。”

我就给他开了7剂药,吃了5天,他告诉我好了,过了两年,再也没发作。

因为我是治病求本,所以就不太容易发作,我的意见是一旦再发作,就是因为没有调理好、保养好。

再说一个和眼睛有关的病例,我爸爸的一个同学,女性,眼睛干涩疼痛一年多,一直治不好,后来就找到了我。

我看她眼睛胀疼干涩,但她舌、脉、神色的表现是阴象寒体,毫无疑义,用潜阳封髓丹,但是吃了5剂后没有什么效果。我反复琢磨,我想起黄元御治疗眼病有一个乌肝汤,和潜阳封髓丹有所不同,但它的方义也是温阳潜纳。乌肝汤的方药就是茯苓四逆汤加桂枝、白芍、何首乌。我决定改用乌肝汤,病人服用后目疼干涩都消失了。后来我用乌肝汤治愈了好多目胀疼痛,我治头面五官症状,或者用潜阳封髓丹,或者用乌肝汤,效果都很好。

所以我看到这些病例,就像前面提的第一个病例,他有咽痛、目赤、口腔溃疡这些所谓热证,

你要知道在阴阳辨诀下,一切诸症,一概不究。

这八字箴言在这里就能体现,所有上火症状都属于一切诸症的范围内,所以就要一概不究,你要看看病人全身的表现,有热象的都属于一概不究的范围,不要跟着它走,要从整体而言。

小编按:本文摘自《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三)》。版权所有归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请联系小编删除。

阴阳五行的解释

黄元御遭受了一系列的艰难困苦,终于在乾隆的庇护下,在太医院相较安稳的环境中,静下心来总结自己的行医经验和利用太医院丰富的医疗资源研究新医术,最后创立了中国医学史上重要的“尊经派”,成为了一代宗师,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用另一种方式,造福了多方百姓。

黄元御能够被称为一代宗师,与他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有非常重的关系。这个开创性的指导思想,后来总结成了八个字:培植中土,扶阳抑阴。这八个字对于我们今天各种疾病的一个调理,尤其是现在中老年人普遍面对的一些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之前我们都在讲黄元御的生平,从他坏了眼睛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然后下定决心学医救人,一直讲到他凭借自己高明的医术前后多次受到乾隆的赏识,一步一步在太医院站稳了脚。从黄元御曲折的医学之路上我们不难看出黄元御的医术真的是非常的神奇。

每一句都概括了我国历史上一位名医的过人之处,不学汉朝大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连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jue二声)阴这六经都搞不清楚,就没有办法去辨证,就不会诊断看病。

郑钦安,晚清道光光绪年间名医,火神派创始人,被认为是对阴阳理解最深刻的一位大医学家。要学习中医,就必须要向郑钦安学习,否则就搞不懂什么是阴阳。

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中,出了多少位名医大家,但其中只有黄元御的五行理论是最完善的也是最容易懂的,学中医的人,如果不读黄元御,那么关于五行的知识可以说是迷糊的。

阴阳五行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理解起来确实会有点困难,毕竟在我们日常里听到五行阴阳总会觉得和迷信沾上一点关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日常在路边能见到的那种算命先生,张嘴闭嘴就是阴阳五行,什么名字里五行缺土五行缺水,硬是把阴阳五行这么科学的东西给搞成封建迷信了。中医所讲的五行是有依据的,是非常科学的。

中医认为,人体当中存在着一股非常重要的气,就是元气,它也可以叫阳气、真气、真元等等。那么这个元气,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无法具体描述出它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关于“气”和“能量”,两者有所相同,但也有所不同。中医所说的元气还有更多的功能,不仅仅是能量这么简单。中医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气,包括我们所说的阴阳五行,也都是在研究气的运行。

在过去,没有那么多精密的仪器去分析,所以关于人体的一切活动都只能通过动脑筋去分析现象的本质,所以古人是怎么发现气的存在的呢?

泰山有一条山谷叫做桃花峪,山谷那个口子上有一座道观叫做元君庙。一进门的那座影壁上,画着一个大大的阴阳鱼,旁边就写着一个字:上面是一个无,下面是四个点。

这就是古人最早对气的解释:无就代表没有,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四个点代表有东西存在。所以从字面上来分析,什么是气,就是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那么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我们常说中国人擅长思考,古人观察到人为什么能活动能说话?为什么睡着了就不能走路不能做别的事情?睡着了能醒过来,为什么死掉了就永远也起不来了?我们远远地看见一个人倒在地上,到底是晕了还是死了,都必须要走到跟前才能知道。这些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

人睡着了和死了,其实就差了那么一口气的存在。人从出生到死去,气会随着身体的成长和衰败而变得逐渐强大到慢慢衰落。气活跃了,人就会醒,气蛰伏下去,人就睡觉。气与生俱来,刚出生比较弱,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强,它变强人就变强,随着人体的衰老气也会越来越弱。

我们对于气的来历,是在一些很古老的书籍中找到的,对于能量和元气的感悟,都是郭老师从古人的书中和现代医学的学习中提炼出来的知识。人的一切生理变化其实都是气的变化。

我们中医里平时说的肾气、肝气、脾气、心气、肺气其实都是关于气的变化。只要是学中医,就是在学习元气的运转规律。我们的祖先不仅发现了气,而且还发现了它是在不断地运行,还总结出了气的运行规律。

这里的心肝脾肺肾不是平时我们说的脏器,他们代表的是整个系统之间“气”的运行

气的运行规律和自然界中水的运行规律有点像,水一直处在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地面和地下水受热会变成水汽蒸发,南北极热量少,所以水分蒸发不但不会蒸发,而且还会凝固变成冰。

喜欢爬山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山下可能是夏天,山顶可能就是冬天了,像珠穆朗玛峰的山顶终年都是被冰雪覆盖着的,所以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达一定高度后遇冷凝结,又会变成雨水落回地面,这就是水的循环过程,有上有降,运行的轨迹变成了一个圈。元气在我们身体内也是如此,不断地运行,遇热上升,遇冷下降。

所以不管是水循环也好,元气运行也罢,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部分,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把这两个对立面称之为“阴阳”上行为阳,下行为阴。

说阴阳时不能忽略的一个点,所谓的阴阳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面,人体内元气的阴阳,是指任何一个人体内的元气分为上升和下降的两个部分,它们是一股气,而不是像现在有的半吊子医生是的那样,阴是一股气阳是一股气,一共两股气,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就像一座山,山北为阴,山南为阳,但它必须是同一座山,河流有阴阳,河南为阴河北为阳,它必须是同一条河。

人,前胸为阴,后背为阳,它必须是同一个人的前胸和后背,这个道理才说得通。黄元御的治病八字方针:培植中土扶阳抑阴,后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在治病的时候,首先得先分清这个病人是阴虚还是阳虚,阳虚就是升不上去了,需要借助药物让他升上去,阴虚就是降不下来了,就需要我们去抑制它,帮助它降下去。

人的本质是元气的运行,而运行的规律就是阴阳五行,把阴阳五行弄明白了,就知道怎么样才能获得健康。我们要了解本质,才能更好的去了解生活中我们相关的一些症状。虽然阴阳五行听起来很难懂,但是我们会用最简单的语言带大家去认识去学习。

黄帝内经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法于阴阳是健康生活第一步,那么第二步是什么呢?

阴阳五行的解释

黄元御遭受了一系列的艰难困苦,终于在乾隆的庇护下,在太医院相较安稳的环境中,静下心来总结自己的行医经验和利用太医院丰富的医疗资源研究新医术,最后创立了中国医学史上重要的“尊经派”,成为了一代宗师,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用另一种方式,造福了多方百姓。

黄元御能够被称为一代宗师,与他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有非常重的关系。这个开创性的指导思想,后来总结成了八个字:培植中土,扶阳抑阴。这八个字对于我们今天各种疾病的一个调理,尤其是现在中老年人普遍面对的一些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之前我们都在讲黄元御的生平,从他坏了眼睛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然后下定决心学医救人,一直讲到他凭借自己高明的医术前后多次受到乾隆的赏识,一步一步在太医院站稳了脚。从黄元御曲折的医学之路上我们不难看出黄元御的医术真的是非常的神奇。

每一句都概括了我国历史上一位名医的过人之处,不学汉朝大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连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jue二声)阴这六经都搞不清楚,就没有办法去辨证,就不会诊断看病。

郑钦安,晚清道光光绪年间名医,火神派创始人,被认为是对阴阳理解最深刻的一位大医学家。要学习中医,就必须要向郑钦安学习,否则就搞不懂什么是阴阳。

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中,出了多少位名医大家,但其中只有黄元御的五行理论是最完善的也是最容易懂的,学中医的人,如果不读黄元御,那么关于五行的知识可以说是迷糊的。

阴阳五行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理解起来确实会有点困难,毕竟在我们日常里听到五行阴阳总会觉得和迷信沾上一点关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日常在路边能见到的那种算命先生,张嘴闭嘴就是阴阳五行,什么名字里五行缺土五行缺水,硬是把阴阳五行这么科学的东西给搞成封建迷信了。中医所讲的五行是有依据的,是非常科学的。

中医认为,人体当中存在着一股非常重要的气,就是元气,它也可以叫阳气、真气、真元等等。那么这个元气,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无法具体描述出它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关于“气”和“能量”,两者有所相同,但也有所不同。中医所说的元气还有更多的功能,不仅仅是能量这么简单。中医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气,包括我们所说的阴阳五行,也都是在研究气的运行。

在过去,没有那么多精密的仪器去分析,所以关于人体的一切活动都只能通过动脑筋去分析现象的本质,所以古人是怎么发现气的存在的呢?

泰山有一条山谷叫做桃花峪,山谷那个口子上有一座道观叫做元君庙。一进门的那座影壁上,画着一个大大的阴阳鱼,旁边就写着一个字:上面是一个无,下面是四个点。

这就是古人最早对气的解释:无就代表没有,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四个点代表有东西存在。所以从字面上来分析,什么是气,就是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那么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我们常说中国人擅长思考,古人观察到人为什么能活动能说话?为什么睡着了就不能走路不能做别的事情?睡着了能醒过来,为什么死掉了就永远也起不来了?我们远远地看见一个人倒在地上,到底是晕了还是死了,都必须要走到跟前才能知道。这些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

人睡着了和死了,其实就差了那么一口气的存在。人从出生到死去,气会随着身体的成长和衰败而变得逐渐强大到慢慢衰落。气活跃了,人就会醒,气蛰伏下去,人就睡觉。气与生俱来,刚出生比较弱,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强,它变强人就变强,随着人体的衰老气也会越来越弱。

我们对于气的来历,是在一些很古老的书籍中找到的,对于能量和元气的感悟,都是郭老师从古人的书中和现代医学的学习中提炼出来的知识。人的一切生理变化其实都是气的变化。

我们中医里平时说的肾气、肝气、脾气、心气、肺气其实都是关于气的变化。只要是学中医,就是在学习元气的运转规律。我们的祖先不仅发现了气,而且还发现了它是在不断地运行,还总结出了气的运行规律。

这里的心肝脾肺肾不是平时我们说的脏器,他们代表的是整个系统之间“气”的运行

气的运行规律和自然界中水的运行规律有点像,水一直处在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地面和地下水受热会变成水汽蒸发,南北极热量少,所以水分蒸发不但不会蒸发,而且还会凝固变成冰。

喜欢爬山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山下可能是夏天,山顶可能就是冬天了,像珠穆朗玛峰的山顶终年都是被冰雪覆盖着的,所以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达一定高度后遇冷凝结,又会变成雨水落回地面,这就是水的循环过程,有上有降,运行的轨迹变成了一个圈。元气在我们身体内也是如此,不断地运行,遇热上升,遇冷下降。

所以不管是水循环也好,元气运行也罢,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部分,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把这两个对立面称之为“阴阳”上行为阳,下行为阴。

说阴阳时不能忽略的一个点,所谓的阴阳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面,人体内元气的阴阳,是指任何一个人体内的元气分为上升和下降的两个部分,它们是一股气,而不是像现在有的半吊子医生是的那样,阴是一股气阳是一股气,一共两股气,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就像一座山,山北为阴,山南为阳,但它必须是同一座山,河流有阴阳,河南为阴河北为阳,它必须是同一条河。

人,前胸为阴,后背为阳,它必须是同一个人的前胸和后背,这个道理才说得通。黄元御的治病八字方针:培植中土扶阳抑阴,后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在治病的时候,首先得先分清这个病人是阴虚还是阳虚,阳虚就是升不上去了,需要借助药物让他升上去,阴虚就是降不下来了,就需要我们去抑制它,帮助它降下去。

人的本质是元气的运行,而运行的规律就是阴阳五行,把阴阳五行弄明白了,就知道怎么样才能获得健康。我们要了解本质,才能更好的去了解生活中我们相关的一些症状。虽然阴阳五行听起来很难懂,但是我们会用最简单的语言带大家去认识去学习。

黄帝内经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法于阴阳是健康生活第一步,那么第二步是什么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