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4月19八字(1987年4月19日是什么命)

孤僻成性 2023-11-12 11:34:21 用户分享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出生在1986~1991年间的人,生辰八字可能是错的

1988年4月10日早晨,上海的李大锤呼哧带喘地跑到公司,总算没迟到!可是公司所有人都说他迟到了1个小时,他被扣了全勤奖,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李大锤忘了,从今天开始实行夏令时。也就是从今天,一直到九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两点,都把时钟拨快一个小时。

李大锤狠狠锤了自己不记事的脑袋几下之后,垂头丧气地坐到了工位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一、那么夏令时是个什么东西呢?

夏令时,也叫夏时制,又称“日光节约时制”和“夏令时间”。

是一种为节约能源,而人为规定地方时间的制度。在这一制度实行期间,所采用的统一时间为“夏令时间”。

一般夏天早上,天亮得很早。人为的把时间调快一个小时,可以让人早睡早起,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从而节约照明用电,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我国在1986年4月的时候,有关部门下发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夏时制的通知,直到1991年结束,我国一共实行了6年的夏时制。

如果在这六年实行夏时制的时间段内出生的人,出生日期要往前提一个小时,不然你的实际出生日期就错了。

现在把这六年间,具体实行夏时制的时间段标识如下:

1986年5月4日至9月14日;

1987年4月12日至9月13日;

1988年4月10日至9月11日;

1989年4月16日至9月17日;

1990年4月15日至9月16日;

1991年4月14日至9月15日。

开始的时间都是从凌晨两点开始,把时钟拨快1个小时。到结束日期的凌晨两点,把时钟拨回1个小时。

二、夏令时的历史

据称,最早有夏令时构思的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被印在100美元钞票上的那个人。

富兰克林有早睡早起的习惯,他在任美国驻法国大使期间,早上散步时,他发现法国人十点钟才起床,夜生活虽然精彩,但是这样不健康。

于是他就在1784年,给《巴黎杂志》编辑写了一封信。

在信上,他说法国人晚睡晚起的生活习惯,浪费了大好的阳光。建议你们早睡早起,这样你们每年就可以节约六千四百万磅蜡烛(合二百九十多万公斤)。

这只是个构想,他只是建议人们早睡早起,并没有提出夏令时这个概念。

转眼到了1907年,英国有个建筑师叫威廉·维莱特。他正式向英国议会,提出了夏令时的构思。

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能源,以及有更多的时间训练士兵。你说士兵招你惹你了,平白无故的要多训练!

不过他的这个提议,被议会拒绝了。

因为这个英国建筑师的名气,远远小于富兰克林,所以很多人都将富兰克林,当做夏令时的发明者。

1916年,德国首先实行了夏令时,英国人一看,德国人实行之后,会不会节约出大量资源一飞冲天?不行!我们也不能落后,于是英国人也紧随其后实行了夏令时。

之后法国、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家也先后实行了夏令时。

有趣的是,英国实行夏令时节约了大约15%的煤气和电力,但是他们的电力和煤气公司,为了弥补损失,把价格也提了15%。

这一省一提看似跟没实行一样,但是苦了老百姓啊,我招谁惹谁了,得早起一个小时不说,电费煤气费还涨了15%,玩我呢!

三、夏令时的实施是有利有弊的。

先说弊端。

夏天大部分地区都是炎热的,尤其是三伏天的时候。晚上热得睡不着,睡着了,蚊子又给嗡嗡醒了,后半夜好不容易睡着了,指着清晨凉快的时候多睡一会。

可是实行夏令时后,提前了一个小时,相当于是剥夺了我一个睡眠时间,睡不够,一天都没精神。

再一个,夏令时开始和结束的时候,时间会凭空少一个小时,和多一个小时,容易造成时间混乱。

比如我是夏令时结束那天凌晨1点20的飞机,夏令时结束了,往前提了一个小时,飞机该什么时候飞?

优点也有。

在高纬度地区,夏季太阳升起的时间比冬天早。本来晚上11点睡,夏令时开始后,你还是11点睡,但是你以为的这个11点是夏令时,实际是晚上十点。所以无形之中节约了一个小时的电费。

再一个就是让人们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了,早睡早起是个好习惯,但是也因人而异。

有的人就是不愿意早睡你也没辙,关键是认识到早睡早起对身体好。认识到早睡早起的重要性之后,即便是没有夏令时,他也会早睡早起。

我国自从1991年夏令时实施结束后,就没有再实行。

不过现在世界上还是有不少国家会实行夏令时,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欧盟各国和俄罗斯等国家,还是会在一年中的某个时段实行夏令时。

四、关于夏令时的实施与否,一直都存在争议。

有的人认为,实行夏令时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相当于是维护环境了。

但是,也有的人认为,夏令时是硬生生减一个小时,再硬生生加一个小时,这样就把人的生物钟给扰乱了,每年给你搞乱两次,长此以往,对身体不利。

研究显示,在春天夏令时开始的那段时间,自杀率会大幅提高,心脏病的发病率也会明显提高。

夏令时实行的本意是早睡早起节约资源,但是这个夏令时是不是从根上就错了?根本应该是人们要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作息习惯。

这样看来,夏令时是不是有点掩耳盗铃的感觉!

如果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用什么夏令时?当然,把古人的作息,强加到娱乐生活极其丰富的现代并不合适。

但是,是否可以适当取之,早睡一两个小时,早起一两个小时?这样不仅你的工作娱乐时间没有减少,而且因为早睡早起,你的身体还更健康了。

这么一举两得的事情,相信聪明而又精明的你,一定会去做的。

从现在开始早睡早起吧!

-END-

贺子珍病逝,后事安排成难题,一句话定下葬礼规格

文/钟兆云

1979年6月11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增补缪云台、王光美、贺子珍三名政协委员的消息。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贺子珍,得以第一次踏上30多年来只能从电影或电视屏幕上看到的北京,瞻仰遗容并率女儿娇娇、女婿孔令华敬献花篮。

贺子珍的复出,引起世人瞩目,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因为她曾经是的夫人,她的名字,她的活动,在一个历史时期是同,同中国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在抗日战争初期,通过埃德加•斯诺和他原来的夫人韦尔斯等访问过延安的外国友人之笔,贺子珍已经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红军巾帼英雄。就连的一些报刊书籍,也星星点点发表过有关她的消息,对她的身世和经历,进行过种种的猜测或歪曲的报道。

自1938年突然从革命舞台上,从身边消失,在40年后贺子珍的名字又奇迹般地出现了,怎能不产生轰动效应呢?那些通过一鳞半爪、道听途说了解贺子珍片断人生的年轻一代,一直把她看成是传奇性的神秘人物。那些善良的人们为这位饱经磨难、坎坷一生的伟大女性落下伤心同情的泪水,发出衷心的吁叹。国人怀念“骄杨”,也尊尚健在的革命功臣贺子珍。如今,他们欣喜地看到,这个人物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来了。一时间,国内或者海外,熟识或者不熟识的人们都欢快地传递着同样一个消息:贺子珍的苦日子熬到头了,她终于出来重见天日了!

◆1937年春,和妻子贺子珍在延安。

贺敏学在政协会议上也成了热门人物,因为他是贺子珍的胞兄,一个原本也很具传奇性的名人。面对这些姗姗来迟的耀眼光环,贺敏学宠辱不惊,只是耐心地、点到为止地向热心人讲解历史的烟云和风雨。

1984年4月14日,在福建的贺敏学和妻子李立英接到女儿小平从上海打来的电话,说姑妈肚子疼得厉害,气色不好,高烧持续不退,大小便出血。贺敏学心里不觉一沉,对李立英说:我真怕出什么意外。李立英也感到眼皮直跳,说那我们赶紧去上海吧。当时贺敏学正受命筹组福建省顾委,说自己怎能随便离开岗位。后来省顾委筹备组说服他去,他才和妻子李立英匆匆赶到上海华东医院。

贺子珍神情衰弱,但脑子还是清醒的。见兄嫂来了,脸上的肌肉动了动,似乎在微笑,好半天干裂的嘴唇才吃力地开了口:“哥哥嫂子,我可能不行了。”李立英心里一痛,赶紧俯在她身边,紧握着她的手强装欢颜道:“大姐,上一次我们来也是这个情况,以后慢慢就好了,不要紧的。”

听医生介绍,贺子珍除中风偏瘫外,还有肝炎、糖尿病、肝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所以造成持续高烧数月不退。贺敏学毕竟有经验,建议服用安宫牛黄丸,说这是退烧急救良药,如果医院认为这种药太贵不能用,那由我来付药费。贺子珍服了兄长买的安宫牛黄丸后,烧果然退了下来。有两天,神智更清楚了,大家一颗心逐渐放了下来。谁知这是回光返照,18日,她的病情突然加重,体温再次升到40来度。4月19日17时17分,贺子珍怀着太多的遗憾和难了的心绪,在亲人的泪眼中走完了她一言难尽的坎坷人生,终年75岁。

◆贺子珍晚年和女儿、孙女的合影。

命运给贺子珍以太多的不幸和不公,但她却以自己顽强的生命与之战斗了一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奋斗者之歌、革命者之歌。她的后事怎么办,骨灰安葬在哪里?上海市委有领导人提出要把骨灰放上海,贺敏学提出不同意见:贺子珍在上海时间是不短,但基本上没工作过,不是上海干部,是中央管的干部,你们这里也没有她的档案,主席本人(遗体)在北京,女儿女婿也在北京,把她的骨灰放北京,让她靠近主席,女儿女婿平常也方便去看;至于是不是放八宝山,放哪一室,由中央决定。

这些事上海市委做不了主,专电请示中办,中办又请示了。最后拍板:“我们中央的领导人都要送花圈,贺子珍的骨灰放八宝山一室。”一室是八宝山革命公墓存放中央领导骨灰的地方,的话给贺子珍葬礼的规格定了调子。贺敏学听后,神情有些激动,说:中央没忘记贺家,小平同志对贺家是了解的。

贺子珍的遗体在上海火化后,中央派了一架专机,把她的骨灰运送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安放。因为贺敏学悲伤过度,在追悼会上几番痛哭流涕,滚烫的泪水像泉奔涌,半天缓不过气来,差点休克过去,最终没有到北京为贺子珍送葬。

4月25日,新华社发表电讯通稿,全国各大报纸均报道了贺子珍逝世的消息。历史给贺子珍的盖棺论定是:“中国优秀党员、长征过来的老干部贺子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84年4月19日17时17分逝世……贺子珍同志是坚强的主义战士,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贺敏学对此感到欣慰。

报纸在发表通稿时,还登了贺子珍的照片,白发苍苍,眉毛浓黑,面庞丰腴,双目和嘴角含着笑意。看到报纸后,贺敏学情不自禁地又一次老泪纵横。

贺子珍去世后,海内外想了解她和写作传记的人很多,贺家兄妹的唯一幸存者贺敏学是他们必须要访谈的人。贺敏学每和他们谈一次,都要沉浸在缅怀胞妹的情感中。1987年,贺敏学赴京参加全国政协六届五次会议,期间接受香港记者采访,在短短的20分钟内,他竟两次老泪纵横。第一次是回忆革命年代全家族有20多人遇害,第二次是谈及贺子珍的不幸遭遇。此时贺子珍已去世3年多了,可贺敏学仍沉浸在失去最后一个妹妹的哀痛中。

文章《贺子珍胞兄贺敏学家事》节选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