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公八字(关公八字戊午)
武圣关羽生辰八字真伪考辨
关羽(160-219):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围襄樊,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生:汉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廿四日辰时(儒略历160.08.13)。
卒:汉献帝建安廿四年己亥十二月初七日(儒略历220.01.29)。
关公一生,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众所周知,关羽未得善终,死后还身首异处。根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公元263年魏灭蜀,庞德的儿子庞会杀死关彝,尽灭关氏家族,关羽没有留下后人。所以关羽应该是个悲剧性的人物,而且不是一般性的悲剧。他的生卒,《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以及三国魏晋时期的其它史料等,并没有可以被用来推测关羽出生年月的相关信息,唯一牵涉到年龄长幼的信息,是关羽比张飞年长数岁,遗憾张飞的年龄,也无任何记载。但是,从宋朝至清朝,统治者为了宣传忠君思想的需要,开始神化关羽,于是关羽摇身一变成为神灵,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此后关于其出生时间和八字开始出现了多种不同版本,直到今天也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个版本:庚子、甲申、戊午、庚申。
源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儒略历160.08.13)”说。
此造源于袁树珊《命谱》。而其所引生日,见于元代巴郡胡琦所编《关羽年谱》“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解州州守王朱旦据传在浚修古井时发掘出关羽的墓砖,砖上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还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而写了《汉前将军壮缪侯关圣帝君祖墓志铭碑》。依铭所记,关羽生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遇害。此后,光绪13年复印的《山西通志》,清康熙三十二年的《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山西解州关公故里均持此说。宋朝此说即已提出,流传广,范围大,加之有墓志铭,此说可能性最大。直到今天,中国民间每年都将农历六月廿四日定为关圣帝君诞辰纪念日,民间这日都会通过收集百家米、吃百家饭、参加放生、上香来向关帝圣君祈福、庆祝关帝寿诞,表达对关帝的崇敬,并以祈福平安。
袁树珊《命谱》采用“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说,八字为:庚子、甲申、戊午、庚申。庚申时,是袁树珊先生推定的。袁说“延熹三年,岁在庚子,六月节过立秋,月应甲申,二十四日,乃是戊午。其生时《碑记》虽未详载,然以圣帝之正大光明,夺北魏、东吴厉气,忠诚义通,开睢阳、武穆先声,种种经历推之,当为庚申,其他十一时,断难如是。盖月甲、日戊、时庚,三奇顺布,四柱纯阳,始有此至大至刚,乃文乃武之魄力,维持世教,翊赞皇猷之丰功。”可以看出,袁并未按子平法去推断一个人格局高低与文武职别,而仅凭四柱纯阳、三奇顺布这个特征,就定了庚申时。可惜,袁树珊先生把关键的生日干支给弄错了。相也详考其生日干支,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儒略历160.08.13),干支是庚子年、甲申月、丙辰日,并非“戊午日”。戊午日是六月二十六日(160.08.15),而非六月廿四日。即非戊午,何以有庚申时乎?袁树珊《命谱》分明列出了生日为六月廿四日,又为何把日干支推为“戊午”了呢?相也怀疑,袁树珊先生是直接取《三命通会》所载关羽“四戊午”八字的日干支,配了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的年月干支而成的。
第二个版本:庚子 甲申 甲寅 □□。
源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儒略历160.08.11)”说。
此说源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立于石磐沟关羽祖茔的《祀田碑记》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清张镇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编修的《解良关帝志》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文化关羽》、光绪十三年付印的《山西通志》等,都尊此说。那时,解梁州守鄞山王朱旦还没有在浚修古井时发现关羽的另一块墓砖。他所撰的《圣帝祖墓碑记》还没出世,所以只能采集石磐沟关羽祖茔的《祀田碑记》说。这个日子,比“二十四”日早了两天。八字是:“庚子 甲申 甲寅”
当代有人,也有尊“甲寅”为关帝之造者,如盲派段建业等人,即尊甲寅日说,并定时辰为“乙丑”,并写博文《忠义英雄关羽》析之,看上去析之圆满。实则硬伤难解,不值一驳。因为“庚子、甲申、甲寅、乙丑”造,为煞印相生格。1.年时干支遥合,乙庚合,子丑合,劫财合煞,财星累印,断然不符关羽性格之气傲。2.此造日柱甲寅,至庚寅运己亥流年,亥子丑三会水局,印星强旺,化煞生身,有力有情,且甲己合,乙庚合,断然不会惨遭敌手杀害。3.刘备死于公元223年癸卯年,癸卯年乃木之旺地,刘备怎么会死于该年呢?可见,段建业拿本身不靠谱的甲寅日说事,又自定乙丑时,纯属自娱自乐。也有人认为是甲寅日丁卯时,同样毫不沾边,不值一驳。
第三个版本:庚子 壬午 丙子 □□。
源于“汉桓帝延熹三年五月十三日(儒略历160.07.04)”说。
袁树珊《命谱》载“旧书,有谓圣帝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五月十三日(160.05.23)”。乾隆二十一年(1756)刊印的《关帝志》,又说关羽出生于五月十三日。到后来,尊此说者,亦就不管生于何年,只记“五月十三日”了。郭茂泰《荆州府志》、赵衍《东阳新志》、《燕都游览志》、《玉匣纪》等都不加辨别地尊了此说。《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六合》:“(五月)十三日乃关帝诞辰,官民祭享,演戏建酿,龙舟游舫如五日。”清许起《珊瑚舌雕谈摘抄》云:“关圣帝君,早载祀典,顺治元年沼建庙,岁以五月十三日遣官致祭。”道教亦尊其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每逢五月十三,都举行“关帝庙会”,祭祀关帝,祈其显灵,驱邪避灾,普降甘霖,以解民忧。故这天又称“关公磨刀日”, 一般此日降雨,称“雨节”,民间有句农谚:“大旱不过五月十三”,若逢降雨,被称为“关老爷磨刀雨”。此日降雨,主全年风调雨顺。
此说,实在是个天大的误传,因为“五月十三日”是关羽之子关平的生辰。这一点,史载是很清楚。《关帝志》载:“(关羽)稍长娶妻胡氏,于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历代神仙通鉴》卷九·第八节“(关毅)夫妇欲妻子易养,乳名寿。幼从师学,取名长生。及长,膂力敌万夫,读书明《易象》,尤好《春秋》。娶妻胡氏,于光和戊午岁五月十三日,生子名平。”《关圣太子事略》载:“关圣帝君之长子也。名平,字坦之,祖籍山西省河东解梁州常平村宝池里。生於汉灵帝光和元年戊午(西元178年)五月十三日。年少时随帝君任事,躬矢石,临阵不离左右,被执於汉献帝建安廿四年己亥岁(219年)十二月初七日,同帝君於临沮(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北)全忠孝,享年四十有二。”如是,关公19岁戊午生关平,公元219年,关平和关羽父子同时被擒遭斩,关公六十岁,关平四十一岁。
第四个版本:戊午 戊午 戊午 戊午。
源于《三命通会》“六戊日戊午时断”“四戊午”造。
此造,是关公最早的一个八字。早已被史载否则。相也只所以放在最后来评,就是要揭示这个关帝伪造的真相。关平的生辰一清,亦就自然解开了《三命通会》所载关羽“四戊午”造的真伪之谜了。《三命通会》载关圣帝君四“戊午”造。“戊午年”即汉灵帝光和一年(公元178年),正是关羽之子关平的诞辰之年,父与子同庚生,岂不成天大的笑话。且“四戊午”造本身并不存在,因为是年戊午月,芒种后、小暑前,压根没有“戊午”日。故汉灵帝光和一年“四戊午”造并不存在。这一点,袁树珊老先生也明确指出来了:“旧书又谓圣帝为四戊午者,更谬。查戊午乃灵帝熹平四年(即汉灵帝光和一年),是年芒种后、小暑前,并无戊午日,安有戊午时耶?”
但是,戊午年戊午月,却是关平的生年月。关平生于汉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儒略历178.06.16),八字前三柱为:戊午、戊午、壬辰。这样,“旧书,有谓圣帝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五月十三日(160.05.23)”的生日如何捏造出来的,就非常清楚了。是拿关帝“汉桓帝延熹三年”的生年,加关平“五月十三日”的生月日,配对而成的。用父亲的年,加儿子的月日,凑出了一个关帝的生辰。自然,第三个版本壬午月丙子日,属于无中生有之造。而民间流传的“五月十三日”关帝庙会日,也是以以关平生日为纪念的。由此,相也可以肯定,《三命通会》“四戊午”造,本意是关平造,但日时错了,非关羽八字。是错把儿子当老子,错把关平写成关羽了。因为“四戊午”造,对关平来说,年月是对的,唯一生日干支是错,关平是壬辰日生人,而非戊午日生。
通过以上分析,关羽的诞辰,就剩下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与六月二十二日两种观点了,现今仍未有确切可信的资料。如《关帝志》内容多出自《三国演义》,非严谨的史料;《祀田碑记》和《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又未经严格考究。学术界的考证仍旧在继续,但比较倾向的意见是六月二十四日。诸如田福生就认为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六月二十四日最可信。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出生年相关的资料首次出现的时间相距三国时期都超过一千年,可信度有疑。等正史再出铁证几无可能。但是,中国命理学,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神秘文化。我们可以用命理的方法反证这两个诞辰,看六月二十二日“甲寅”与六月二十四日“丙辰”,这两个八字,何者更象关公“武圣”。相也认为六月二十四日之八字,最符合关羽一生也。也就是说,袁树珊先生在《命谱》中所载关公生日是正确的,可惜,他把日干支“丙辰”,错成了“戊午”。至于时辰,袁树珊先生定申时,周易玄先生也定申时,认为是庚子年甲申月丙辰日丙申时。周易玄先生在易学界的影响颇大,所以他的这个关羽八字,在今天流传也最广。但相也经过仔细推敲,认为“壬辰”时最确。所以,关公的八字是:庚子、甲申、丙辰、壬辰。若不武断,当留丙申、壬辰两说,最为妥当。
“财神”你请对了吗?
财神是民俗和风水中的旺财之物。但是,众所周知,财神种类繁多,那么,究竟你供奉什么样的财神才能最旺你的财呢?自然是最适合你的财神才能最旺你的财!那又如何知道哪种财神适合你呢?自然需要了解方舟周易对人们生活中常供奉的文财神、武财神以及五路财神的适用群体、适合方位等方面的阐释了。
一、文财神:
1、文财神范蠡:字少伯,虽出生贫寒,但博学多才。一生艰苦创业,积金数万;善于经营,善于理财,又能广散钱财。曾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以其进退得宜,不执着于名利的态度,及出神入化的经营手法而被世人奉为文财神。故,方舟周易建议儒商旺财敬请供奉文财神范蠡。
2、文财神李诡祖:又称财帛星君、增福财神。财帛星君李诡祖是一位身着锦衣,腰扎玉带,左手捧着一只金元宝,右手拿着写有招财进宝的卷轴,相貌厚重,乃富贵无限之相的官员。相传他是天上的太白星,号称金神,在天上的职衔是“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专管天下的金银财帛。他样子和祥,有求必应,是人们最喜供奉的一位“通用性”财神。当然,如果你有公职而想旺财,方舟周易建议你供奉文财神李诡祖。
3、文财神福禄寿三星:福星根据人们的善行施赐幸福;禄星掌管人间的荣禄贵贱;寿星又叫老人星,主管君主和国家寿命的长短,也可给常人增寿。常见的福星手拿一个“福”字,禄星捧着金元宝,寿星托着寿桃、拄着拐杖;此外还有一种象征画法,画上蝙蝠、梅花鹿、寿桃,用它们的谐音来表达福、禄、寿的含义。如果家居同住老人、小孩者,方舟周易建议你供奉文财神福禄寿三星,可增添小孩的福气、你的财禄,老人的寿愿。
二、武财神:
1、武财神关羽:又称关公,丹凤眼卧蚕眉,威风八面,一生忠义勇武,坚贞不二,不为金银财宝所动,被佛、道、儒三教所崇信。关羽在中国道教的神仙中被尊称为关圣帝君、关二爷;在佛教中被尊称为伽蓝菩萨、护法神将。商贾们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把关公作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奉为武财神。从周易命理上讲,红脸关公五行属火,故方舟周易认为南方“火”地及中原“土”地的民众旺财最适宜供奉武财神关公。
2、武财神赵公明:又称赵公元帅,当今道教宫观中所供奉的武财神赵公明神像,多为黑面浓须、骑黑虎,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全副戎装的形象,即赵公元帅像。民间认为赵公明手下所掌管四名与财富有关的小神,其分别是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因而成为财神。从周易命理上讲,武财神赵公明黑面骑黑虎五行属水,故方舟周易认为,北方“水”、西方“金”地以及东方“木”地的民众旺财最适宜供奉武财神赵公明。
3、武财神钟馗:又称 “赐福镇宅圣君”。钟馗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武财神钟馗一手拿元宝,一手拿剑,民间盛传:“赐福镇宅,唯尊钟馗;拜请钟馗,中榜夺魁;供奉钟馗,驱邪祛恶,护福积财,添禄增寿”。如果你常犯小人,并因此而事业受影响、财运受阻滞,方舟周易建议供奉武财神钟馗以镇小人旺财运。
三、五路财神:又名五姓财神,藏名为瞻巴拉色波、赞布禄嘎尔布、赞布绿那布、占巴拉沃波、藏哈玛波。这五财神的身色,分别是黄、白、黑、绿、红财神。
1、黄财神,诸财神之首,主司财富,能使一切众生脱离贫困,财源广进。黄财神一面二臂,五佛冠为头饰,矮小肚大,双臂劲力,右手持布拉噶如意宝,左手提着吐宝鼠,身着天衣,蓝莲花及珠宝璎珞作装饰,胸前挂念珠,左足屈,右足踩着海螺宝,以如意姿安座于莲花月轮之上。因其身相黄色,故称黄财神。黄色为土,故黄财神最宜中原及四隅之方的善男信女供奉旺财。
2、白财神,相传为观世音菩萨悲心所化现,主司智慧、功德及财富,以身为白色,表示能使一切众生具足洁白妙好之财宝。白财神头戴五骷髅冠,头顶有象征愤怒的火焰,三只眼,张着大嘴,左手持三股戟,右手拿一根短棒,坐在一条龙身上,为舒坐势,龙张牙舞爪,头尾高高翘起,龙有四脚,前面右脚踩一个圆形物。白色为金,主西方,故西方民众旺财最宜供奉白财神。
3、黑财神,是五姓财神中施财立即见效的财神,故人称财神王。此尊身形矮胖,大肚福相,红发黑肤,三目圆睁,发须眉赤红如火,头戴宝冠,以珠宝璎珞、以八龙王为饰,上竖,辉光靠背,粗体大腹,右手擎盈血颅器于胸,左手捉吐宝鼠,两足以右曲左伸姿威立, 踏于黄色持财天之背,安住莲花月轮座上。黑色为水,主北方,故北方民众供奉黑财神最旺财。
4、绿财神,为东方不动佛所现的应化身,受释迦牟尼嘱托,赐予世财、法财。绿财神的形象为上身穿红色的铠甲,一面二臂,二目善怒面,以各种宝物为饰,头戴白色的盔甲,宝璎珞作为报身庄严,右手持宝刀,象征断掉穷苦的缘故,左手抓吐宝鼠,象征增添福宝,骑着绿色的神马右脚伸做脚曲,立于宝座莲花上。绿色为木,主东方,故东方民众旺财最宜供奉绿财神。
5、红财神,源自莲花生大师的伏藏传承,能招聚人、财、食等诸受用自在富饶的功德。此尊三面六臂四足,二目亦喜亦怒,正面红,右面白,左面蓝;双手当胸执吐宝鼠,从其口中不断吐出珍宝;右边其余两手分别持三宝和铁钩,左边两手持充满珍宝的颅碗和绳索;以八龙与珍宝为饰,头戴丝冠,身挂花束;腿右屈右伸,以展立姿踩踏住男女财神,立于莲花月轮上。红色为火,主南方,故南方民众供奉红财神最旺财。
方舟周易温馨提示:目前供奉较为普通的财神有:五姓财神中的黄财神,武财神中的关公、赵公明,文财神中的财帛星君、福禄寿三星、范蠡。【转发此博文到你的空间,功德无量,福星高照,并可得财神佑庇,财源滚滚……】
武圣关羽生辰八字真伪考辨
关羽(160-219):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围襄樊,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生:汉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廿四日辰时(儒略历160.08.13)。
卒:汉献帝建安廿四年己亥十二月初七日(儒略历220.01.29)。
关公一生,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众所周知,关羽未得善终,死后还身首异处。根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公元263年魏灭蜀,庞德的儿子庞会杀死关彝,尽灭关氏家族,关羽没有留下后人。所以关羽应该是个悲剧性的人物,而且不是一般性的悲剧。他的生卒,《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以及三国魏晋时期的其它史料等,并没有可以被用来推测关羽出生年月的相关信息,唯一牵涉到年龄长幼的信息,是关羽比张飞年长数岁,遗憾张飞的年龄,也无任何记载。但是,从宋朝至清朝,统治者为了宣传忠君思想的需要,开始神化关羽,于是关羽摇身一变成为神灵,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此后关于其出生时间和八字开始出现了多种不同版本,直到今天也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个版本:庚子、甲申、戊午、庚申。
源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儒略历160.08.13)”说。
此造源于袁树珊《命谱》。而其所引生日,见于元代巴郡胡琦所编《关羽年谱》“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解州州守王朱旦据传在浚修古井时发掘出关羽的墓砖,砖上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还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而写了《汉前将军壮缪侯关圣帝君祖墓志铭碑》。依铭所记,关羽生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遇害。此后,光绪13年复印的《山西通志》,清康熙三十二年的《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山西解州关公故里均持此说。宋朝此说即已提出,流传广,范围大,加之有墓志铭,此说可能性最大。直到今天,中国民间每年都将农历六月廿四日定为关圣帝君诞辰纪念日,民间这日都会通过收集百家米、吃百家饭、参加放生、上香来向关帝圣君祈福、庆祝关帝寿诞,表达对关帝的崇敬,并以祈福平安。
袁树珊《命谱》采用“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说,八字为:庚子、甲申、戊午、庚申。庚申时,是袁树珊先生推定的。袁说“延熹三年,岁在庚子,六月节过立秋,月应甲申,二十四日,乃是戊午。其生时《碑记》虽未详载,然以圣帝之正大光明,夺北魏、东吴厉气,忠诚义通,开睢阳、武穆先声,种种经历推之,当为庚申,其他十一时,断难如是。盖月甲、日戊、时庚,三奇顺布,四柱纯阳,始有此至大至刚,乃文乃武之魄力,维持世教,翊赞皇猷之丰功。”可以看出,袁并未按子平法去推断一个人格局高低与文武职别,而仅凭四柱纯阳、三奇顺布这个特征,就定了庚申时。可惜,袁树珊先生把关键的生日干支给弄错了。相也详考其生日干支,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儒略历160.08.13),干支是庚子年、甲申月、丙辰日,并非“戊午日”。戊午日是六月二十六日(160.08.15),而非六月廿四日。即非戊午,何以有庚申时乎?袁树珊《命谱》分明列出了生日为六月廿四日,又为何把日干支推为“戊午”了呢?相也怀疑,袁树珊先生是直接取《三命通会》所载关羽“四戊午”八字的日干支,配了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的年月干支而成的。
第二个版本:庚子 甲申 甲寅 □□。
源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儒略历160.08.11)”说。
此说源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立于石磐沟关羽祖茔的《祀田碑记》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清张镇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编修的《解良关帝志》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文化关羽》、光绪十三年付印的《山西通志》等,都尊此说。那时,解梁州守鄞山王朱旦还没有在浚修古井时发现关羽的另一块墓砖。他所撰的《圣帝祖墓碑记》还没出世,所以只能采集石磐沟关羽祖茔的《祀田碑记》说。这个日子,比“二十四”日早了两天。八字是:“庚子 甲申 甲寅”
当代有人,也有尊“甲寅”为关帝之造者,如盲派段建业等人,即尊甲寅日说,并定时辰为“乙丑”,并写博文《忠义英雄关羽》析之,看上去析之圆满。实则硬伤难解,不值一驳。因为“庚子、甲申、甲寅、乙丑”造,为煞印相生格。1.年时干支遥合,乙庚合,子丑合,劫财合煞,财星累印,断然不符关羽性格之气傲。2.此造日柱甲寅,至庚寅运己亥流年,亥子丑三会水局,印星强旺,化煞生身,有力有情,且甲己合,乙庚合,断然不会惨遭敌手杀害。3.刘备死于公元223年癸卯年,癸卯年乃木之旺地,刘备怎么会死于该年呢?可见,段建业拿本身不靠谱的甲寅日说事,又自定乙丑时,纯属自娱自乐。也有人认为是甲寅日丁卯时,同样毫不沾边,不值一驳。
第三个版本:庚子 壬午 丙子 □□。
源于“汉桓帝延熹三年五月十三日(儒略历160.07.04)”说。
袁树珊《命谱》载“旧书,有谓圣帝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五月十三日(160.05.23)”。乾隆二十一年(1756)刊印的《关帝志》,又说关羽出生于五月十三日。到后来,尊此说者,亦就不管生于何年,只记“五月十三日”了。郭茂泰《荆州府志》、赵衍《东阳新志》、《燕都游览志》、《玉匣纪》等都不加辨别地尊了此说。《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六合》:“(五月)十三日乃关帝诞辰,官民祭享,演戏建酿,龙舟游舫如五日。”清许起《珊瑚舌雕谈摘抄》云:“关圣帝君,早载祀典,顺治元年沼建庙,岁以五月十三日遣官致祭。”道教亦尊其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每逢五月十三,都举行“关帝庙会”,祭祀关帝,祈其显灵,驱邪避灾,普降甘霖,以解民忧。故这天又称“关公磨刀日”, 一般此日降雨,称“雨节”,民间有句农谚:“大旱不过五月十三”,若逢降雨,被称为“关老爷磨刀雨”。此日降雨,主全年风调雨顺。
此说,实在是个天大的误传,因为“五月十三日”是关羽之子关平的生辰。这一点,史载是很清楚。《关帝志》载:“(关羽)稍长娶妻胡氏,于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历代神仙通鉴》卷九·第八节“(关毅)夫妇欲妻子易养,乳名寿。幼从师学,取名长生。及长,膂力敌万夫,读书明《易象》,尤好《春秋》。娶妻胡氏,于光和戊午岁五月十三日,生子名平。”《关圣太子事略》载:“关圣帝君之长子也。名平,字坦之,祖籍山西省河东解梁州常平村宝池里。生於汉灵帝光和元年戊午(西元178年)五月十三日。年少时随帝君任事,躬矢石,临阵不离左右,被执於汉献帝建安廿四年己亥岁(219年)十二月初七日,同帝君於临沮(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北)全忠孝,享年四十有二。”如是,关公19岁戊午生关平,公元219年,关平和关羽父子同时被擒遭斩,关公六十岁,关平四十一岁。
第四个版本:戊午 戊午 戊午 戊午。
源于《三命通会》“六戊日戊午时断”“四戊午”造。
此造,是关公最早的一个八字。早已被史载否则。相也只所以放在最后来评,就是要揭示这个关帝伪造的真相。关平的生辰一清,亦就自然解开了《三命通会》所载关羽“四戊午”造的真伪之谜了。《三命通会》载关圣帝君四“戊午”造。“戊午年”即汉灵帝光和一年(公元178年),正是关羽之子关平的诞辰之年,父与子同庚生,岂不成天大的笑话。且“四戊午”造本身并不存在,因为是年戊午月,芒种后、小暑前,压根没有“戊午”日。故汉灵帝光和一年“四戊午”造并不存在。这一点,袁树珊老先生也明确指出来了:“旧书又谓圣帝为四戊午者,更谬。查戊午乃灵帝熹平四年(即汉灵帝光和一年),是年芒种后、小暑前,并无戊午日,安有戊午时耶?”
但是,戊午年戊午月,却是关平的生年月。关平生于汉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儒略历178.06.16),八字前三柱为:戊午、戊午、壬辰。这样,“旧书,有谓圣帝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五月十三日(160.05.23)”的生日如何捏造出来的,就非常清楚了。是拿关帝“汉桓帝延熹三年”的生年,加关平“五月十三日”的生月日,配对而成的。用父亲的年,加儿子的月日,凑出了一个关帝的生辰。自然,第三个版本壬午月丙子日,属于无中生有之造。而民间流传的“五月十三日”关帝庙会日,也是以以关平生日为纪念的。由此,相也可以肯定,《三命通会》“四戊午”造,本意是关平造,但日时错了,非关羽八字。是错把儿子当老子,错把关平写成关羽了。因为“四戊午”造,对关平来说,年月是对的,唯一生日干支是错,关平是壬辰日生人,而非戊午日生。
通过以上分析,关羽的诞辰,就剩下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与六月二十二日两种观点了,现今仍未有确切可信的资料。如《关帝志》内容多出自《三国演义》,非严谨的史料;《祀田碑记》和《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又未经严格考究。学术界的考证仍旧在继续,但比较倾向的意见是六月二十四日。诸如田福生就认为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六月二十四日最可信。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出生年相关的资料首次出现的时间相距三国时期都超过一千年,可信度有疑。等正史再出铁证几无可能。但是,中国命理学,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神秘文化。我们可以用命理的方法反证这两个诞辰,看六月二十二日“甲寅”与六月二十四日“丙辰”,这两个八字,何者更象关公“武圣”。相也认为六月二十四日之八字,最符合关羽一生也。也就是说,袁树珊先生在《命谱》中所载关公生日是正确的,可惜,他把日干支“丙辰”,错成了“戊午”。至于时辰,袁树珊先生定申时,周易玄先生也定申时,认为是庚子年甲申月丙辰日丙申时。周易玄先生在易学界的影响颇大,所以他的这个关羽八字,在今天流传也最广。但相也经过仔细推敲,认为“壬辰”时最确。所以,关公的八字是:庚子、甲申、丙辰、壬辰。若不武断,当留丙申、壬辰两说,最为妥当。
诚信:河东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
来源:运城新闻网
■秦建华
诚信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社会是人交往关系的产物。要使这种交往关系能够正常运行,社会就必须确立一些基本的规范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诚信就是其中一个最基本的规范。
从词源上讲,“诚信”乃是由“诚”与“信”两字所组成的一个合成体。“诚”是真实无妄,不自欺,不欺人。在《中庸》里,“诚”是一个最高范畴,是“天之道”,又叫“至诚之道”,是天赋予人的本性与道理。至诚的人,不仅自己取得成就,而且自觉及于万物,行于他人。求诚的人,择理明善,执着坚守,不懈追求生命的崇高境界。《说文解字》上说:“信,诚也”;“诚,信也”。可见,诚、信二字都有诚实不欺之义。二者的区别在于,“信”略重于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方面;“诚”则着眼于反省自身的人性存在。在“诚信”这一概念中,二者相辅相成,互训互证,表现出一种内外一体的整体意义结构。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中,从来不乏诚信思想。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互相驳难,却一致倡导诚信的道德规范。在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已出现关于诚信的记载,《书·康王》中有“信用昭昭明于天下”,《周书》中有“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等等。历经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一直坚守着诚信的道德准则。可以说,诚信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化为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
一、虞舜——诚信思想的始创者
《史记·五帝本纪》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而明德则以修身为先,修身又以正心为前提。人之“心”,乃是“德”的主宰,所以“正心”则最为重要。据《尚书·大禹谟》,舜帝不仅把帝位让给了大禹,还把治理国家的“十六字心传”授予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段话的意思,宋人蔡沈在《书经集传》中解释得颇好:“心者,人之知觉,主于中而应于外者也。指其发于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于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人心易私而难公,故危;道心难明而易味,故微。惟能‘精’以察之,而不杂形气之私,‘一’以守之,而纯乎义理之正,道心常为之主,而人心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而信能执其中矣。”这说明,“人心”与“道心”的差别主要就是“私”与“公”的差别,也是“正”与“邪”的差别,修身正心,也就是要让“道心常为之主”,让人心听命于道心。
在“十六字心传”中,虞舜在中华文明史上首先提出了“诚信”之思想。“允执厥中”之“允”,《说文》的解释是:“允,信也。”《辞海》的解释是:“应许、公平、诚信。”《汉语大字典》的解释有多种,其中包括“诚信、公平、答应”等。在“诚信”含义的例句引用中,《汉语大字典》引用了《尚书·舜典》的一句话:“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辞海》则在“允执其中”的条目中直接引用了“允执厥中”。当然,“允执其中”与“允执厥中”虽有一字之差,其含义则完全一致,前者是尧传给舜的“四字心传”,到了舜传给禹时,则扩展为“十六字心传”。舜的扩展,重点是强调了“心”的作用,强调要保持“道心”的精纯和“道心”守护上的专一;而“精”与“一”的结合,就是正心诚意,二者的统一就凝聚在“允”字上,亦即诚信之上。
那么,什么是“诚信”呢?《尔雅》和《广雅》都训“诚”为“信”,《说文》则“诚”与“信”互训。也就是说,“诚”与“信”含义相同,与“允”的含义相通。在“祖述尧舜”的儒家经典中,最早对“诚”进行论述的是《孟子》。《孟子·离娄上》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在孟子看来,“诚”是自然(天道)和人类社会(人道)的最高道德原则。其后的《荀子》则认为“诚”既是养心修身的根本原则,也是大自然运行变化的规律,《荀子·不苟》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夫此有常,以至诚者也”。《孟子》之前的《论语》,虽然没有提到“诚”,但多处提到了“信”,这说明孔子是很重视“信”的。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在曾子的“三省”中,也有一条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也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从孔子及其门人的语言中可以看出,所谓“信”,首先就是待人接物的表现。人与人之间,是以言语和行为来互相交往的,口里怎样说,行动上就怎样做,这就是诚实的态度;这一刻怎样说,下一刻一定要兑现,这就是诚信的品质。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子贡曾经问孔子:“何如斯可谓之士?”孔子认为“士”可分为三个等次:其一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其二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其三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子路》)。第一等次的士人是干大事的官员;第二等次的士人道德修养好,至少在他所生活的圈子里是小有名气的;第三等次的则是普通人,“硁硁”是谦虚而坚正之貌,“小人”既指人品低下之人,也指地位低微之人,这里是指后者,意思是说,即使地位低微,也应该谦虚而坚正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由此可见,“言而有信”是对所有人的基本要求,所以孔子又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这是强调在待人接物中要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不欺人是诚信的第一要义。但欺人者在欺骗人的同时,往往也是在自我欺骗。所以诚信的要义除了“不欺人”之外,也包含有“不自欺”的意思。
“言而有信”即“守信”,是“诚信”的第二要义。《中庸》说:“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中庸第二十章》)这里,从获乎上、信乎朋友、顺乎亲到诚乎身、明乎善,同《大学》的“三纲八目”一样,显然是有着逻辑递进关系的,而“信”与“诚”则表现在不同的层次上。获得皇上(或上司)及朋友的信任,这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来证实,而“明乎善”与“明明德”的涵义相同,是“诚乎身”的思想前提,“诚”正是“善”的内化,通过对“善”的理解和把握,使之融入人的心灵,内化为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然后再外化为道德行动,从孝顺父母开始,再到获得朋友、皇上(或上司)的信任,从而治理好民众,这也就是孔孟“祖述尧舜”所指出的修齐治平的思维路径。
二、盐商——诚信思想的接力者
盐商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人之一。后来从盐商起家的晋商沿袭着经商脉络,发展成中国“十大商帮”之首,赓续着盐商的“诚实守信、重义轻利、俭约克己”的经营理念。经营理念和经营之道是不同的,经营之道在商业体系运营中细化为具体的措施、办法和路径。经营理念是无形的,是经营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当今所谓的企业文化。诚实守信是盐商文化的灵魂,是经营理念的基础和核心,它应用于生意买卖上,贯穿商业活动中:以诚信为本,质量第一,不弄虚作假,以信用为上,取信于人,大小顾客一律平等相待,以诚相待。
传说,猗顿是盐商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史记·货殖列传》中有“猗顿用盬盐起,而邯郸郭纵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的记载。猗顿长途运盐、贩盐东向齐鲁,西向秦界,“十年之间,其息不可及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太史公称赞道:“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其猗顿谓乎?”猗顿的名字也作为“猗氏”一个县名镌刻历史得以流传。明清时期运城盐商将“用盬盐起”而成为巨商富贾的猗顿视为当然的商业之鼻祖,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和道光十七年(1837),当地商人对猗顿墓冢进行了两次大的募捐重修,前来凭吊的商贾明贤不计其数。清代诗人郭为观在《过猗顿故居》“中条山绕涑水潴,猗顿当年有故居。豪富昔曾侯伯拟,姓名今仅商贾知。散金岂解陶朱术,畜牛字空传货殖书。寂寞古城原下路,千秋过客几踌躇”,不无表达对猗顿这位大商人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猗顿祖居鲁国(今山东)肥城,为耕读世家。猗顿年幼时,家境贫寒,过着“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的苦难生活。正当猗顿贫困潦倒之际,听到“三致千金”的陶朱公大名,他决心向这位商贾巨富又仗义疏财的陶朱公请教致富门路。
陶朱公,名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越国为吴败时,跟随越王勾践赴吴为质三年,回越后助越王卧薪尝胆,灭了吴国。当越王勾践大获全胜,凯旋的时候,范蠡却急流勇退,辞别勾践,隐姓埋名,浪迹天涯。后在齐国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定居下来。他以为,陶地居天下之中,诸侯四通,为经商有利之地。故十年之中,三致千金,能聚能散,时为巨富,人称“陶朱公”。
陶朱公早闻郇瑕之地,地沃饶而近盬,是可居之地。故巨富之后,隐居来到古郇。据说,陶朱公当年就隐居在孝义村(今临猗太范村)。现太范村范家巷大门上“陶朱故里”巨幅匾额尚在。死后葬在陶村(今盐湖区陶村镇),在陶村镇陶家巷前有一座坟墓,立有石碑,上写“越名臣陶朱公大夫之墓”。陶朱公看到河东大地,荒原沃野,平坦无际,气候温和,草茂水聚集,又有盐池之利,不由感叹道:“真乃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天赐宝地。”
猗顿登门向陶朱公讨教致富之道,两人一见如故,促膝长谈。陶朱公向猗顿传授了致富经验,并根据河东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传授他八字真经:“了欲速富,当畜五牸。”即你想很快致富,那就是畜养五种(牛、马、猪等)母畜。猗顿听后,茅塞顿开,连声称赞。
俗话说:“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头牛;母羊生母羊,三年挤倒羊圈墙。”不出几年光景,猗顿靠诚信经营将畜牧业迅速发展壮大。
畜牧业得以壮大,农耕得以恢复,有了雄厚的资本时,猗顿又计谋差制盐、贩盐,大搞长途运输事业。古郇地靠近运城盐池,他自己又有成群的骡马,运输脚力当是最有利的条件。如将本地的池盐贩至运城以外,那将是一本万利。一方面可以缓解池盐的积压与滞销,另一方面可使畜力人力投入新的行业,扩大经营,真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运城盐池,南接中条山,北依郇瑕地。因受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不需煎熬盆煮,自然结晶成熟,资源丰富,运输便利。猗顿组织人力,垦地为畦,向畦内浇灌卤水,扩大晒盐面积,缩短晒盐周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五六天便可成盐。
池盐晒出来之后,如何运出去?猗顿经勘察后,开辟了两个运输主线。一是组织人力在中条山开辟出一条运输出路,使畜驮车载池盐,从山的北脚下运往山南,销往齐、晋、豫各地;二是修筑了一条由禹都经过郇向西经黄河渡口的百余里长的盐运古道,也称“盐车路”“官道”,把池盐运过黄河,输往秦蜀各地,并通过秦界通向西域,首开“国际贸易”先河,真正成为中国古代商业鼻祖。
由于猗顿晒盐、制盐、贩盐,诚信至上,遂取得巨大成就,堪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因此,运城盐池也称作“猗氏盐池”。《左传》记载:“鲁成公六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国利民乐,不可失也。”
三、关公——诚信思想的践行者
关公,作为汉末群雄争锋时代叱咤风云的战将,生前为将为侯,死后却被封王封君、称圣称帝,登上中国神坛,罩上神中之神的光环,被奉为万能的华夏第一神,以致“庙食盈寰中,姓名走妇孺”,千余年来,为历代统治者和普通民众上下共仰,为儒、释、道三教共崇共尊。从泱泱神州到五洲大地,中外同供同奉关公,关公逐渐成为世人尊崇的偶像,海内外形成了内涵丰赡、覆盖面极广的关公文化现象,确为史上所罕见。
历稽二十四史载籍,中华名将如云如雨,不胜枚举。然则何以唯独关公为史家公布为“古今名将第一人”,为世人“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以致“显当时而且神后世,耀光炳灵,赫著千载”?
在朝代兴亡的中国战史上,辅佐君王横刀立马、创建天下者有之,功勋盖世者有之,精忠报国者有之,帝业大成晋爵封号为侯、为公、为王者有之,但多在当世,如关公死后为历代王朝屡予谥封者则史所未见。这些异乎寻常的史实成因,时有论者断言为封建王朝愚民的统治手段,或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借封谥关公以笼络汉族人心、软化汉族反抗的一种策略。这样对神化关公这一史所罕有的历史现象的判断未免过于草率和片面。其实,关公精神乃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承载。
诚信,是关公文化的核心。守信用、重然诺,这是关公的重要品质。关公与刘备一日结义,终身恪守,无论环境如何艰险,诱惑多么强大,从未动摇。关公在曹营虽受厚恩,然“常怀去心”,曹操对此感到不解,派张辽去探问。关公则明确回答,他曾与刘备“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对于曹操的恩义,则“要必立效以报曹公,然后去耳”。在解白马之围后,毅然决然离曹而去,五关六将也难以阻挡。在辞曹书信中,关公曾许下诺言:“尚有余恩未报,俟他日以死答之。”《关帝圣迹图志·圣帝文辞》中的“帝归先主谢曹书”云:“他日幸以旗鼓相当,退君三舍,意亦如重耳之报秦穆者乎。”
又云:“窃以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内。日在天上,普照万方;心在人内,以表丹诚。丹诚者,信义也。羽昔投诚之日,有言曰,主亡则死,主存则归。新受明公之宠顾,久蒙刘主之恩光。丞相新恩,刘公旧义。恩有所报,义无所断。今主臣得会,觅迹求功,斩颜良于白马,诛文丑于南坡。丞相之恩,满有所报。其留所赐之物,尽在府库封缄。”
关公这些关于信义的表白及郑重许诺,字字真诚,掷地有声。后来,在赤壁之战中,关公果然宁愿违犯军令状被杀头,也要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在三国人物中,关公可以说是“信义卓著”的名将,作为关公敌对势力的曹操,对其信义也深信不疑。当关公降曹时要曹退兵,别人怕其中有诈,曹操却坚信关公“必不失信”。如果说关公的义到了超越敌我的程度,那么关公的信同样超越了敌我。纵观关公的生平活动,诚信是其思想行为的重要准则,关公已成为诚信的化身。换言之,诚信精神,是关公文化中闪光的亮点,受到世人的普遍赞誉和推崇,有着永恒的生命力。
四、诚信——河东人永远的基因
如果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滋养,那么,关公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无论怎样的政治原因和地域原因,都是动摇不了的,都是取消不了的。人们崇拜关公,实际并不是或者说并不完全是信服他的神异的灵验,乞灵于他的神力,而主要是敬佩他的道德人格,他的伦理品质。他的诚信精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他的仁勇品质就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集中体现。他所坚持和践行的春秋大义,是我们民族生命的DNA,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遗传因子。崇拜关公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的见证。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两岸三地的民众中,在华人世界的人群中,这是大家共有的文化向往,是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认知,是所有中国人民和所有华裔一致的民间意识形态。
试想,若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无诚信,那么就难以和谐。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弘扬关公文化正逢其时,因为关公的诚信精神,是立国之本、和谐之本;立业之本、经营之本;立身之本、做人之本。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和谐是一个动态、有序的状态。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虽然因出于生存的压力产生了过度的竞争,但人们对谋略的热情总不能遮掩其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大同社会的向往。仁政、民本思想的提出,“天人合一”理念和兼容并蓄方法的运用,都具备和谐理念的闪光。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各项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的环境中,社会失信现象十分严重,我国社会诚信道德成为相对紧缺的资源,可见诚信是和谐社会的道德根本要求。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和普遍价值,诚信要求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另一方面诚信又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准绳,是公民的一种道德品行,在公民个人道德品行的养成及其人生历程中起着基础的作用。诚信是友爱的前提。缺少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信任,就会猜疑,人际关系就会处于紧张和摩擦之中,自然就谈不上友爱;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友爱,其伦理关系就不会和谐融通,就不会互相帮助。一个缺少诚信友爱品性的国民组成的社会,绝对不可能和谐。关公文化的社会力量很大程度上维持了正常社会的某种良好秩序。有了这种对正义和品格价值的认同,社会才不至于在贪欲等诱惑中完全沦陷。因此,关公文化的核心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这是因为,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综览当代河东大地,诚信的人与事不胜枚举,“还债局长”胡丙申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胡丙申原为夏县某局局长,因扶持农民脱贫,担保近百万元。后因农民无力偿还,自己便与妻子节衣缩食,退休后靠给别人打工,把银行贷款如数还清,谱写了一曲当代河东人的“诚信之歌”。
武圣关羽生辰八字真伪考辨
关羽(160-219):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围襄樊,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生:汉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廿四日辰时(儒略历160.08.13)。
卒:汉献帝建安廿四年己亥十二月初七日(儒略历220.01.29)。
关公一生,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众所周知,关羽未得善终,死后还身首异处。根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公元263年魏灭蜀,庞德的儿子庞会杀死关彝,尽灭关氏家族,关羽没有留下后人。所以关羽应该是个悲剧性的人物,而且不是一般性的悲剧。他的生卒,《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以及三国魏晋时期的其它史料等,并没有可以被用来推测关羽出生年月的相关信息,唯一牵涉到年龄长幼的信息,是关羽比张飞年长数岁,遗憾张飞的年龄,也无任何记载。但是,从宋朝至清朝,统治者为了宣传忠君思想的需要,开始神化关羽,于是关羽摇身一变成为神灵,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此后关于其出生时间和八字开始出现了多种不同版本,直到今天也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个版本:庚子、甲申、戊午、庚申。
源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儒略历160.08.13)”说。
此造源于袁树珊《命谱》。而其所引生日,见于元代巴郡胡琦所编《关羽年谱》“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解州州守王朱旦据传在浚修古井时发掘出关羽的墓砖,砖上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还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而写了《汉前将军壮缪侯关圣帝君祖墓志铭碑》。依铭所记,关羽生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遇害。此后,光绪13年复印的《山西通志》,清康熙三十二年的《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山西解州关公故里均持此说。宋朝此说即已提出,流传广,范围大,加之有墓志铭,此说可能性最大。直到今天,中国民间每年都将农历六月廿四日定为关圣帝君诞辰纪念日,民间这日都会通过收集百家米、吃百家饭、参加放生、上香来向关帝圣君祈福、庆祝关帝寿诞,表达对关帝的崇敬,并以祈福平安。
袁树珊《命谱》采用“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说,八字为:庚子、甲申、戊午、庚申。庚申时,是袁树珊先生推定的。袁说“延熹三年,岁在庚子,六月节过立秋,月应甲申,二十四日,乃是戊午。其生时《碑记》虽未详载,然以圣帝之正大光明,夺北魏、东吴厉气,忠诚义通,开睢阳、武穆先声,种种经历推之,当为庚申,其他十一时,断难如是。盖月甲、日戊、时庚,三奇顺布,四柱纯阳,始有此至大至刚,乃文乃武之魄力,维持世教,翊赞皇猷之丰功。”可以看出,袁并未按子平法去推断一个人格局高低与文武职别,而仅凭四柱纯阳、三奇顺布这个特征,就定了庚申时。可惜,袁树珊先生把关键的生日干支给弄错了。相也详考其生日干支,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儒略历160.08.13),干支是庚子年、甲申月、丙辰日,并非“戊午日”。戊午日是六月二十六日(160.08.15),而非六月廿四日。即非戊午,何以有庚申时乎?袁树珊《命谱》分明列出了生日为六月廿四日,又为何把日干支推为“戊午”了呢?相也怀疑,袁树珊先生是直接取《三命通会》所载关羽“四戊午”八字的日干支,配了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的年月干支而成的。
第二个版本:庚子 甲申 甲寅 □□。
源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儒略历160.08.11)”说。
此说源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立于石磐沟关羽祖茔的《祀田碑记》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清张镇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编修的《解良关帝志》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文化关羽》、光绪十三年付印的《山西通志》等,都尊此说。那时,解梁州守鄞山王朱旦还没有在浚修古井时发现关羽的另一块墓砖。他所撰的《圣帝祖墓碑记》还没出世,所以只能采集石磐沟关羽祖茔的《祀田碑记》说。这个日子,比“二十四”日早了两天。八字是:“庚子 甲申 甲寅”
当代有人,也有尊“甲寅”为关帝之造者,如盲派段建业等人,即尊甲寅日说,并定时辰为“乙丑”,并写博文《忠义英雄关羽》析之,看上去析之圆满。实则硬伤难解,不值一驳。因为“庚子、甲申、甲寅、乙丑”造,为煞印相生格。1.年时干支遥合,乙庚合,子丑合,劫财合煞,财星累印,断然不符关羽性格之气傲。2.此造日柱甲寅,至庚寅运己亥流年,亥子丑三会水局,印星强旺,化煞生身,有力有情,且甲己合,乙庚合,断然不会惨遭敌手杀害。3.刘备死于公元223年癸卯年,癸卯年乃木之旺地,刘备怎么会死于该年呢?可见,段建业拿本身不靠谱的甲寅日说事,又自定乙丑时,纯属自娱自乐。也有人认为是甲寅日丁卯时,同样毫不沾边,不值一驳。
第三个版本:庚子 壬午 丙子 □□。
源于“汉桓帝延熹三年五月十三日(儒略历160.07.04)”说。
袁树珊《命谱》载“旧书,有谓圣帝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五月十三日(160.05.23)”。乾隆二十一年(1756)刊印的《关帝志》,又说关羽出生于五月十三日。到后来,尊此说者,亦就不管生于何年,只记“五月十三日”了。郭茂泰《荆州府志》、赵衍《东阳新志》、《燕都游览志》、《玉匣纪》等都不加辨别地尊了此说。《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六合》:“(五月)十三日乃关帝诞辰,官民祭享,演戏建酿,龙舟游舫如五日。”清许起《珊瑚舌雕谈摘抄》云:“关圣帝君,早载祀典,顺治元年沼建庙,岁以五月十三日遣官致祭。”道教亦尊其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每逢五月十三,都举行“关帝庙会”,祭祀关帝,祈其显灵,驱邪避灾,普降甘霖,以解民忧。故这天又称“关公磨刀日”, 一般此日降雨,称“雨节”,民间有句农谚:“大旱不过五月十三”,若逢降雨,被称为“关老爷磨刀雨”。此日降雨,主全年风调雨顺。
此说,实在是个天大的误传,因为“五月十三日”是关羽之子关平的生辰。这一点,史载是很清楚。《关帝志》载:“(关羽)稍长娶妻胡氏,于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历代神仙通鉴》卷九·第八节“(关毅)夫妇欲妻子易养,乳名寿。幼从师学,取名长生。及长,膂力敌万夫,读书明《易象》,尤好《春秋》。娶妻胡氏,于光和戊午岁五月十三日,生子名平。”《关圣太子事略》载:“关圣帝君之长子也。名平,字坦之,祖籍山西省河东解梁州常平村宝池里。生於汉灵帝光和元年戊午(西元178年)五月十三日。年少时随帝君任事,躬矢石,临阵不离左右,被执於汉献帝建安廿四年己亥岁(219年)十二月初七日,同帝君於临沮(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北)全忠孝,享年四十有二。”如是,关公19岁戊午生关平,公元219年,关平和关羽父子同时被擒遭斩,关公六十岁,关平四十一岁。
第四个版本:戊午 戊午 戊午 戊午。
源于《三命通会》“六戊日戊午时断”“四戊午”造。
此造,是关公最早的一个八字。早已被史载否则。相也只所以放在最后来评,就是要揭示这个关帝伪造的真相。关平的生辰一清,亦就自然解开了《三命通会》所载关羽“四戊午”造的真伪之谜了。《三命通会》载关圣帝君四“戊午”造。“戊午年”即汉灵帝光和一年(公元178年),正是关羽之子关平的诞辰之年,父与子同庚生,岂不成天大的笑话。且“四戊午”造本身并不存在,因为是年戊午月,芒种后、小暑前,压根没有“戊午”日。故汉灵帝光和一年“四戊午”造并不存在。这一点,袁树珊老先生也明确指出来了:“旧书又谓圣帝为四戊午者,更谬。查戊午乃灵帝熹平四年(即汉灵帝光和一年),是年芒种后、小暑前,并无戊午日,安有戊午时耶?”
但是,戊午年戊午月,却是关平的生年月。关平生于汉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儒略历178.06.16),八字前三柱为:戊午、戊午、壬辰。这样,“旧书,有谓圣帝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五月十三日(160.05.23)”的生日如何捏造出来的,就非常清楚了。是拿关帝“汉桓帝延熹三年”的生年,加关平“五月十三日”的生月日,配对而成的。用父亲的年,加儿子的月日,凑出了一个关帝的生辰。自然,第三个版本壬午月丙子日,属于无中生有之造。而民间流传的“五月十三日”关帝庙会日,也是以以关平生日为纪念的。由此,相也可以肯定,《三命通会》“四戊午”造,本意是关平造,但日时错了,非关羽八字。是错把儿子当老子,错把关平写成关羽了。因为“四戊午”造,对关平来说,年月是对的,唯一生日干支是错,关平是壬辰日生人,而非戊午日生。
通过以上分析,关羽的诞辰,就剩下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与六月二十二日两种观点了,现今仍未有确切可信的资料。如《关帝志》内容多出自《三国演义》,非严谨的史料;《祀田碑记》和《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又未经严格考究。学术界的考证仍旧在继续,但比较倾向的意见是六月二十四日。诸如田福生就认为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六月二十四日最可信。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出生年相关的资料首次出现的时间相距三国时期都超过一千年,可信度有疑。等正史再出铁证几无可能。但是,中国命理学,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神秘文化。我们可以用命理的方法反证这两个诞辰,看六月二十二日“甲寅”与六月二十四日“丙辰”,这两个八字,何者更象关公“武圣”。相也认为六月二十四日之八字,最符合关羽一生也。也就是说,袁树珊先生在《命谱》中所载关公生日是正确的,可惜,他把日干支“丙辰”,错成了“戊午”。至于时辰,袁树珊先生定申时,周易玄先生也定申时,认为是庚子年甲申月丙辰日丙申时。周易玄先生在易学界的影响颇大,所以他的这个关羽八字,在今天流传也最广。但相也经过仔细推敲,认为“壬辰”时最确。所以,关公的八字是:庚子、甲申、丙辰、壬辰。若不武断,当留丙申、壬辰两说,最为妥当。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