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姓起八字大全男孩(范姓起名字大全男孩名字)
百家姓 姓氏对联:云苏潘葛奚范彭郎,看看能否找到你家族的
姓氏联,是楹联百花苑中一个多姿多彩的品类。
姓氏对联代表的是血缘关系,家族史的来源和发展。
云(Yún )琼海观澜单却赠;
蓝桥捣药共升仙。
上联典指清代逸士云于熙(生卒年不详),字时纯,海南文昌人。少质鲁,苦学。不喜举业,面海筑一房屋,称:“观澜斋”,在斋中读书吟诗,经常有人到那里向他请教。他读书必求实践,检束身心常恐不及,设功过格逐教自警,又以“戒欺求弊、存心养性”八字书绅为铭。其家赤贫,岳父赠以嗜田,他焚券却之。所著有《心性图》。 下联典指唐人传奇的主人公裴航与云英的故事。《传奇·裴航》是唐代裴瑗创作的故事,传说裴航为唐长庆间(821-824年)秀才,一次路过蓝桥驿(今陕西蓝田县东南蓝溪),遇见一织麻老妪,航渴甚求饮,妪呼一女子云英捧一瓯水浆饮之,甘如玉液。航见云英姿容绝世,十分喜欢,很想娶她为妻,妪告:“昨有神仙与药一刀圭,须玉杵臼捣之。欲娶云英,须以玉杵臼为聘,为捣药百日乃可。”后裴航终于找到月宫中玉兔用的玉杵臼,娶了云英。婚后夫妻双双入玉峰,成仙而去。 【笔记】原古“云”姓与“雲”姓不同。云姓出自妘姓,为黄帝的子孙颛顼、祝融的后代,以祖号或封国为氏。而“雲”姓则源出于“縉雲氏”之后,是以“夏”官之名为氏。而今二姓合而为一“云”字。
苏(Sū )拜相楚齐联六国;
嘉文唐宋占三家。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公元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从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出游数年,裘敝金尽,憔悴归家,父母不认他,嫂子不为他做饭,妻子连织布机都不下。于是发奋读书,瞌睡时便拿锥子刺大腿(“锥刺股”的典故),终于学成。后入齐国从事反间活动,又联络六国合纵抗秦,身佩六国相印。《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早佚。 下联典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公元1009-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以文章名于世。其散文语言流畅,笔力雄健。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嘉祐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又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迭宕;能画竹,还喜作枯木怪石。诗文有《东坡七集》。文学家、宰相苏辙(公元1039-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苏轼弟。嘉祐年间进士,历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宰相)。著有《栾城集》。苏洵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之中,他一家占了三人,史上无出其右,真不愧文豪之家。
潘(pān)军遵令禁功尤显;
才胜江流运可嗟。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国将领潘璋(?-公元234年),字文珪,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东)人。潘璋天性放荡,喜欢喝酒。但家中贫穷,唯有赊账赊酒。债主上门讨债,他就说:“等我以后富贵了再还。”跟随孙权后得到其赏识,加上其作战勇猛,不断升迁,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战役、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但其为人奢侈贪财,使用物品的规格超出了规限。经常设立军市,又劫杀将士以获得财物,但孙权念其有功未予深究。孙权称帝时,任命潘璋为右将军。潘璋为人鲁莽勇猛,禁令严明,喜好建功立业,带领人马不过几千人,但所到之处常常可以起到上万兵力的作用。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 下联典指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潘岳(公元247-300年),即俗称的潘安,字安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祖籍河南郑州中牟县大潘庄。为西晋文坛盟主,与陆机齐名,被时人誉为“潘江陆海”。潘岳美姿仪,少以才名闻世,年二十岁,时晋武帝躬耕藉田,岳作赋以美其事,洒洒千言,辞藻优美,为众所嫉,遂十年不得升迁。岳三十余岁初为河阳县令,令全县种桃花,遂有“河阳一县花”之典故。岳在任上有政绩,太傅杨骏引岳为太傅主簿。骏被诛,岳除名。岳性轻躁,趋于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与石崇、陆机、刘琨、左思并为“贾谧二十四友”,岳为其首。赵王伦篡位,孙秀,遇害夷三族。
葛(Gě)撰奏书文留姓氏;
求砂赴令慕神仙。 上联典指东汉官吏葛龚(生卒年不详),字元甫,梁国宁陵(今商丘宁陵)人。和帝时,以擅长文章、书记(即文奏,官府文书)著名。葛龚性情慷慨壮烈,勇力过人。安帝永初中举孝廉,为太官丞。上便宜四事,拜汤阴令。辟太尉府,因病不就。州举茂才,为临汾令。在所任的汤阴、临汾两县,都有政绩,为人称赞。《太平御览》卷四百九十六引《笑林》:“桓帝时,有人辟公府词者,倩人作奏记文,人不能为作,因语曰:‘梁国葛龚者,先善为记文,自可写用,不烦更作。’遂从人言写记文,不去龚名姓,府公惊,不答而罢归。故时人语曰:‘作奏虽工,宜去葛龚’”。葛龚代表作有文、赋、碑、词、书记等凡十二篇。原有集六卷,已佚。今残存《逐初赋》等少量作品。 下联典指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三国时方士葛玄的族孙。少年时喜欢神仙导养法术,随葛玄的弟子郑隐学习炼丹术。司马睿为丞相时,任他为官,后任咨议参军等职,曾受封为关内侯。听说交趾出产丹砂,便请求出任句漏令,携子侄到了广州,就在罗浮山炼丹。他把道家术语附会到纲常思想相结合,对化学、医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记载了当时流行的炼丹方法,保存了中国早期医学典籍和民间方剂。著作有《神仙传》、《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肘后方》等。
奚(Xī)制墨良工钦赐姓;
察奸明辨吏平冤。 上联典指唐末五代时期著名制墨专家奚鼐(生卒年不详),易水(今河北省易县)人。唐墨以李廷圭第一,所制的墨不但黑而发亮,而且还有香味,在墨上印有“奚鼐”或“庚申”二字。他的弟弟、儿子也因制墨著名,奚鼐被南唐皇帝赐姓李,专为宫廷造墨。奚鼐之子奚超携家眷至安徽歙县。因安徽多松树,取材方便,故而定居。他的孙子李廷珪青出于蓝,制的墨更好,世称“李庭圭墨”,极其精美,列入当时的文房四宝,即包括澄心画纸、龙尾砚、诸葛氏笔和李廷珪墨。“坚如玉,纹如犀,色如漆”,色泽黑润,历久不褪,气味馥郁。后世的佳墨,多仿其配料和制法。 下联典指唐朝官吏奚陟(公元745-799年),字殷卿,其先自谯亳西徙,故为京兆人。少笃志,通群书。唐朝代宗大历末,奚陟登进士第后,又登制举文词清丽科,授宏文馆校书至左拾遗。后历任吏部员外郎、左司郎中,中枢舍人,迁刑部侍郎。时有裴延龄嫉恨京兆伊李充,诬奏李充连结陆贽,数贿金帛。奚陟主审此案,他细察详勘,使李充冤案得以昭雪,并升任吏部侍郎。奚陟因此案声震朝野,死后加封礼部尚书。
范(Fàn )携美游湖兴国后;
为楼题记志忧先。 上联典指春秋后期越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范蠡(公元前536-前448年) ,字少伯,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献计于勾践,一举灭吴,终雪会稽之耻。越复国事成后乃急流勇退,携西施泛舟太湖隐居,后改名换姓于齐鲁等地经商,资产千万,称“陶朱公”,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祀之财神。著《范蠡》二篇,今佚。 下联典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八年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仁宗天圣初,任西溪盐官。康定元年(1040),以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积极防御西夏,注意联合羌族,颇受羌人尊重。工诗词散文,文章富于政治内容多为阐述其政治主张,《岳阳楼记》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表达其忧国忧民的心情。庆历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改知颍州,卒于上任途中,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笔记】范、范二姓本不同源,范姓的人占大多数,晋士会的后人都姓范。范姓据《康熙字典》载,汉有范依,宋有范昱。现在范、范二姓都简化作范了。
彭(Péng)明理通经诚可恃;
首朝陈策义当先。 上联典指西汉官吏彭宣(生卒年不详),字子佩,号玉徵,行君一,淮阳阳夏(今属河南省周口市)人。他师从张禹,深通易经,学识渊博,很有名气。张禹向汉成帝推荐彭宣说:“宣通经明理,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可参之政事”,被招为右扶风,后升任廷尉,又迁升为太原太守。数年后,任大司农、光禄勋、右将军。后来哀帝刘欣即位,彭宣任左将军年余,后因故免官,以关内侯衔返家。数年后,经谏议大夫鲍宣屡次推荐,元寿元年任光禄大夫,后升御史大夫,又转任大司空,封长平侯。哀帝死后,大司马王莽专权,彭宣上书辞官:“三公鼎足承君,一人不仕,则覆乱美实。臣资性浅薄,年齿老眊,数伏疾病,昏乱遗忘。愿上大司空长平侯印绶,乞骸骨归乡里,埃寘沟壑。”后病逝于家中,谥“顷侯”。宋时陈普有诗《咏史上·彭宣》云:“法度名儒奉束修,帝师礼数亦宜优。公卿股栗朱云剑,白首门生忍不羞。” 下联典指北宋直谏名臣彭汝砺(公元1041-1095年),字器资,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祖籍江西袁州。宋英宗治平二年状元,历保信军推官,武安军掌书记,潭州军事推官。被王安石举荐为国子直讲,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不久,神宗以汝砺为监察御史。首次上朝便上书,陈述“正己、任人、守令、理财、养民、赈救、兴事、变法、青苗、盐事”等十件事,指陈利害,多是当时朝中大臣所不便说的。时宦官王中正受宠,神宗甚至让其统兵,彭汝砺知道后,直言极谏,朝野叹服。后历官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因被人弹劾,降为江州知府。他以气节相尚,膺有士望,为官处世,言行必合于大义;与人结交,则尽诚尽敬,当时人称他有“古人风”。著有《易义》、《诗义》、《诗文》共五十卷,《鄱阳集》等。
郎(Láng)术继京房精易卜;
名齐钱起擅诗文。 上联典指东汉易学家郎宗(生卒年不详),字仲绥,安丘人。学京氏《易》,善风角、星算,能望气占候吉凶,以占卜为生。安帝曾征召他,拜为吴县令。曾占京师大火,应时而验,诸公欲表以博士征召他,他却耻以占验见知,夜悬印绶而遁,遂终身不仕。 下联典指唐代诗人郎士元(公元727-780年?),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天宝十五年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善写诗,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之说。有《郎士元集》 二卷,《全唐诗补编》补诗五首。事迹见《新唐书·艺文志》、《唐才子传》等。
未完待续,更多姓氏对联敬请关注(许愿阁)
李家泊子――记忆古老的农村习俗
今天继续讲述《黄岛村庄系列》――青岛市黄岛区辛安办事处李家泊子村。
李家泊子村,位于辛安街道办事处驻地以东2公里处。东临团结路;西与西泊子村毗邻,距辛安集贸市场0.5公里;北与大泊子村相连,距淮河路0.5公里;南隔河与薛家泊子村相望,距黄河路0.5公里。总面积2.25平方公里。2006年,全村有305户、1051ロ人,居民有李、宋、范、刘等姓氏,均为汉族。
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李茂郎、李茂良兄弟二人从胶州城东小麻湾迁至镰湾河西岸一高台处,支起卧棚居住,逐渐繁衍成村。当时,镰湾河下游是一片水泊地,在这片泊地高处形成的村落都叫泊子村。因村里最早为李姓人居住,所以叫李家泊子村。据传,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宋姓由山西“小云南”密云县迁入野珠村(属胶南),不久又迁至胶州南山壑立村“山宋家”(现红石崖街道山宋村)。后来,其中两户宋姓人迁至李家泊子,一户住村西头,一户住村中部。另一宋姓,由附近大泊子村迁入,住村东头。范姓于清朝时从东北迁来。解放初期,迁来于、张、韩三个姓氏。1979年划归黄岛区后,先后从外地迁来杨、薛、吴、孟、胡等四十多个姓氏。
镰湾河,发源于辛安村西北的七甲山,流经窝洛子村、殷家河村、泥沟泊村、辛安村,由村南流入黄岛前湾。全长10公里,河床宽50米,属季节性河流。20世纪70年代,在河上游修建了山陈水库。
村东头有一通往东洼的两孔石桥,建于1905年。村中排出的水,经此流入镰湾河。解放后,此桥在道路改造时被拆。
解放前,村西头街南有座关帝庙,内供关公、周仓、关平三座神像。村东头、桥东路北有一土地庙,与大泊子村同祭。村北山有一山神庙,与大泊子村、西泊子村同祭。解放后,庙宇均被拆。
约在1911-1923年,村民宋自殿、李云风与下庄村的李永明在辛安开办“源祥恒”商号,以贩卖花生等土产品为主,资本很小,主要是靠出“混票”(自己印的纸币,每张票面额一吊,只能在当地使用)做本钱,没几年就倒闭了。后宋自殿又回家开设黄酒铺,两年后又倒闭了。
村里有两处木匠铺,一处为宋连田于1919年开设,以做棺材为主,其余时间打短工挣钱;另一处为宋成善于20世纪30年代初开设,同样是买树做棺材。李振茂从事的家庭小作坊,专门做木车轮。还有宋可周、李振田、李德福等几户机匠,用土法织布。1923-1942年,宋可信开办花坊,靠手工弹棉花,每年弹棉花十五六包(每包一百斤)。
自清朝到年间,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们每年要纳田地税,一般把银钱交给本地的“乡约”,由其交到县里,“乡约”从中谋利。除征粮外,还有救灾捐等附加捐税。日伪时期,人们的负担更加沉重。当地辛安薛嗣昌伪自卫团、柳花泊薛小七伪自卫团、辛安伪据点西大楼的郭立茂等,天天要粮、要钱、要柴。真是“猛虎满街走”,村民无法度日。
解放前,全村共有可耕地1113亩。贫农51户,仅有土地203亩,人均8分2厘。地主、富农、中农共39户占有其余大部分土地。贫困农民人多地少,无法维持生活,常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靠扛长活、打短工、借、逃荒要饭为生。当时,扛长活的有9人,常打短工的有15人,要过饭的有6人。还有一些户租种地主的土地,不管年景好坏,每亩地都要交地租两斗好小麦,后交三斗。
1945年解放后,贫苦农民翻身做了主人,分到了土地,生产热情高涨,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起来。解放初期,人们在田间打了6眼小井,灌溉附近的田地。建国后“合作化”时期,深翻土地一百多亩,用沙压盐碱地一百多亩,新打小井7眼,建小塘坝2座。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后,实行“农业八字宪法”。整地改土,使土地连成片,深翻及开垦山岭地等达二百多亩。“农业学大寨”时期,兴修水利,打大口井1眼、机井4眼,整修大寨田六百多亩。将原小河进行改造,造田十多亩。修筑机耕路4条,长3.7公里。将村南河即辛安后河进行改造,河两岸进行了绿化。新河长达1600多米。1970年,村民参加了公社组织的黄岛拦海筑坝工程。同时,造田万亩,建设了一批养鱼池和养虾池。
那时,实行深耕细作,进行合理密植,间种套作;增施土杂肥和化肥,并开始使用农药;用上了拖拉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逐步引进了扁穗、“四三八”、济南一号”、“泰山一号”、“普六三”等小麦优良品种。小麦亩产量从解放初期的160斤,增至500多斤。引进了“大粒红”、“金皇后”、“方杂四号”、“群丹一号”等玉米新品种,“小红种”、“小白种”、“小白沙”、“大白沙”、“六八一四”、“海花一号”等花生新品种,“一窝猴”、“胜利百号”、“六九六”、“青农”、“丰收白”等地瓜新品种,产量年年增加。
(地瓜品种)
1977年,村里办起刺绣厂,开始时有十七八人,后达二十多人,用缝纫机加工绣花枕头、桌布等,年利润七千余元。1962-1982年,设有代销店一处,年营业额万元左右,1983年改由个人经营。
清宣统年间至初年,村里无学校,学生要到外村上私塾。1916年,村民宋可钦借用民房开办私塾,有学生十五六人。1919年,宋华鹏借用民房开办私塾,也有学生十五六人,教师的报酬和办学经费均由学生负担。1923年,西泊子村设有小学一处,学生多到此校上学。那时因贫困,农民子弟无力求学,上学的人较少。到1934年,全村只有高小毕业生3人。1939-1947年秋,西泊子小学只有一个班。解放后,学校仍设在西泊子村,学生上学的越来越多。目前,全村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达数百人。
宋云鹏,为清朝秀才。李德顺,1948年参加解放军,1953年在贵州剿匪时牺牲,时年23岁,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宋云胜,1968年参加解放军,1977年因公牺性,时年27岁,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20世纪70年代,全村开始打旧房换新房,建起了一片新瓦房。80年代,又进行了统一规划,村西头盖起了整整齐齐、宽敞明亮的新瓦房。1981年,通上了电,结束了用小煤油灯照明的历史。1983年,取直并加宽了村北大街。1993年,扩建了南大街。1997年,与大泊子村、西泊子村联合,在大泊子村东头建起了水源井,村民用上了自来水,结束了祖辈吃水靠肩挑手提的历史。2001年,街上安装了路灯,两边砌了排水沟,栽种了花草树木。
随着开发区的发展,村周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8年,在村东头修筑了团结路,北接淮河路,南到西于家河村。2002年,青岛建国建筑公司在村南建起了5栋商住楼。2003年,山东兴华建设集团在村南路西建起了8栋商住楼,在村南兴建了7栋旧城改造搬迁楼。如今,全村80%的青壮年到工厂做工。还有开出租车的、开小卖部的、贩卖小杂货的、开木匠铺的、开饭店的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大部分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有的还盖起了两层小楼。部分户买上了摩托车、农用车或汽车。电话、有线电视普及。有数百村民参加了养老保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589万元,人均纯收入7638元。
《农村习俗》
早年,婚嫁都由父母包办,男女双方无自主权。女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般经“定亲”、“下媒契”、“送日子”后,才可“将娘妇”(娶新娘)。结婚时,男方用四人抬花轿到女方家去接。新媳妇到婆家出轿前,先由嫁女客手捧一火盆让其烤手,再由嫁女客扶出。所走之道铺着席,走时不能踏两席的接头。新媳妇过门槛时,要大步跨过放在上面的马鞍子。拜天地后人洞房。当晚,喝“合婚酒”。第二天晚上,新娘到男方邻居家住一宿。第三天回婆家,名“叫三日”。
除夕的前一天人们要上坟、贴对联。除夕晚上,在院子中放一些谷草,在正堂摆供品。烧纸烧香,迎财神。放鞭炮,吃饺子,拜年。黎明时到关帝庙、土地庙、山神庙送香。初二晚上“送年”,意思是欢送祖宗。
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吃饺子。儿童放“滴滴金”,大人放鞭炮、焰火。二月初二到土地庙送香,用草木灰在院子和场院里撒圆圈,曰“打囤子”,预兆大丰收。清明节时每人戴松柏、杨柳枝,打秋千,扫墓。五月初五端阳节时吃“合叶”、“粽子”,戴“艾子”、香荷包,拴五色线。七月十五“鬼节”时扫墓。
(过年风俗打囤子)
八月十五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全家聚在一起吃顿好饭,供西瓜、月饼敬天。冬至时吃饺子,上坟。腊月二十三“辞灶”,也叫过小年,在锅台上供枣、糖果,贴“灶马”,烧纸烧香。
三月三、九月九人们赶庙会,得病许愿的人会到老母庙(位于北山薛村北山)烧香烧纸还愿。四月初八是“老君塔”山会,人们会去“赶山”。山会声势较大,搭台唱戏,买卖各种商品。
后记,《黄岛村庄系列》中的文章,其内容资料来源于2006 年以前。涉及到的村庄,其面貌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平房可能已拆除,人们或许已住进了楼房。但是,那些还没有拆迁改造的村庄,现在看来弥足珍贵,期待着读者朋友拿起笔、举起相机,把这段历史记忆下来。
《清平乐》里的大文豪范仲淹 28岁前都姓“朱”?
1 范仲淹原来不叫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一个不以贬官为耻,反以贬官为荣的人,
一个抠得要死,即便公款回京,也舍不得花钱的人,
一个让后世学生叫苦不迭,
称为“北宋背诵天团”中重量级人物的人。
▲《清平乐》中的背诵天团
读了《大家精要·范仲淹》才知道,
范仲淹原来不叫范仲淹。
公元989年10月1日,
范仲淹生于河北成德军节度掌书记官舍。
因为他父亲范墉当时担任的就是
成德军节度掌书记,
这个官,相当于真定府军事长官的秘书。
▲《大家精要·范仲淹》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范墉原配陈氏,继室谢氏,一共生了五个孩子,
三个男孩早殇,
只剩下仲温与仲淹活了下来,
范仲淹就是谢氏夫人所生。
本来是圆满幸福的一家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范仲淹两岁时,他的父亲范墉染病去世。
▲范仲淹
突逢变故,家道中落,
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孤苦无依,
不知未来该怎么办。
后来,范仲淹的哥哥,六岁的范仲温,
被范氏族人带回苏州抚养。
他母亲没法子,为了活下去,
就带他改嫁了淄州长山人朱文瀚,
范仲淹也改从朱姓,取名叫朱说(yue)。
直到1017年,朱说奉母亲命令,
上书皇帝,请求皇帝批准他恢复姓范。
他在《奏请归宗复姓表》中,
博征善引,说明了姓朱的苦衷。
皇帝同意后,他这才重新改名范仲淹,字希文。
▲宋神宗
也就是说,从991年开始到1017年
这二十多年间,范仲淹不叫范仲淹
而叫朱说。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范仲淹改回范姓,要上书皇帝呢?
其实,范仲淹两年前,也就是1015年,
就带着母亲去了苏州,
请求族人,让他恢复范姓。
那一年,范仲淹可不是毛头小子,
而是刚刚中了进士,
然而,还是被范氏族人给拒绝了。
按说,中了进士,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呀!
范氏族人,怎么会不同意呢?
因为,其中有一部分人认为,
你范仲淹回来了,肯定是来瓜分我们家产的。
范仲淹反复说:
我什么都不图,我就只要改回范姓就行了。
族人才勉强答应。
1017年,范仲淹上书皇帝,
才得以改回范仲淹。
2范仲淹与范氏义庄
范氏族人如此对待范仲淹,
他后来出将入相,官高位尊,
又是怎么对待范氏族人呢?
皇祐元年(1049)八月,
范仲淹前往杭州赴任途中经过苏州,
与仲兄范仲温商议,
决定拿出多年的薪俸积蓄,
购置良田十顷,
在姑苏老家创设义庄,以赈济宗族。
十月,范氏义庄建成。
为了保证义庄的正常管理和良性运营,
范仲淹还自制定了《义庄规矩》。
比如每人每日白米一升,
每人每年冬衣布一匹;
嫁女给三十贯,再嫁给二十贯,
娶妻给二十贯,再娶不给;
子弟当官了,如果遇到待选、丁忧等,
照样给米、钱;
丰收年,必定要储备三年以上的粮食,
以防备灾荒。
有穷亲戚的,甚至活不下去了的,
各房商量着资助。
这样一来,范氏义庄救助的
就不只是范氏族人了
还连带着有了社会福利性机构的意味。
范氏义庄在范仲淹去世后,
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他第二个儿子范纯仁由布衣做到宰相,
家风不坠,廉俭如一,
得来的俸禄,都拿来增广义庄。
《义庄规矩》也在实践中得到
不断完善,日趋严密。
范氏义庄的政治地位和
社会声望也在不断提高。
创置和经营义庄,让范氏家族,
在两宋时期没有彻底衰败,
维持了较为长久的世家大族地位。
而且,自范仲淹首创义庄后,
吴中士大夫多效仿。
自此以后,族田义庄几乎推及全国,
数量大为增加。
义庄的设立,
在家族发展史上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
它在客观上发挥极大稳定社会和
经济的作用。
其实,在杭州任官时,
家中子弟们知道范仲淹有辞官退休的念头,
就乘机劝他在洛阳
盖私宅,修园圃,用来养老。
他却说:一个人如果有道义之乐,
就不在乎外表,何况居室?
我已年过六十,所剩时间不多,
不担心退下来没地方住。
况且士大夫们在洛阳修建的园林很多,
谁会阻拦我去游览呢?
范仲淹对朱氏家族,也不遗余力地回报。
庆历五年(1045),仲淹任职邠州时,
曾以所授功臣阶勋恩命回赠继父一官。
平素对朱氏子侄也多加关照,
严格要求,恩荫入仕,与家人一视同仁。
乐善泛爱,博施济众,
有这样伟大的胸襟,伟岸的格局,
也无怪乎,范仲淹能提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欧阳修曾评价范仲淹:
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
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纪晓岚,也这样评价范仲淹:
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