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胡子符号网名(八字胡子符号网名女)
追溯红胡子名字的来历
“红胡子”的“红”字前面讲过了,接下来,再讲一讲这个“胡”字,这里,“胡”字的含义很重要。“胡”原本是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自称。参见《汉书·匈奴传》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后来成为汉人对中国北方和西方(主要为蒙古高原和新疆中亚等地)外族或外国人的泛称。“胡人”的说法出现很早,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战国策》),既有胡服,那么穿胡服的一定是胡人了。西汉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也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句子。这里的胡人,指的是匈奴人,或者说主要是指匈奴人,也包括那些敢和汉室作对的其他少数民族,胡人成气候,是在十六国时期。彼时,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入侵中原,纷纷建立。所以,这一时期习惯上又被称作“五胡十六国”。汉语中由胡产生了一大批词语如胡萝卜、胡椒、胡瓜、胡豆、胡桃、胡床以及胡琴、二胡等,古代禁止胡汉通婚。
西胡是中国古代对西域各族的泛称。因在匈奴西而得名。西汉时仅指葱岭以东,东汉起亦兼指葱岭西各族。其中较著名的城国、游牧部落和民族有鄯善(原名楼兰)、车师(原名姑师)、龟兹、于阗、焉耆(亦作乌夷、乌耆、阿耆尼等)、疏勒(唐称去沙、伽师祗离)、姑墨、大宛、蒲类、狐胡(亦作孤胡)、乌孙、大、小月支等。以从事游牧为主。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府进行管辖,加强了汉族西域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秦汉以来,对来自这些地区的物产多加以“胡”字,如胡桃、胡椒等。《后汉书·西域传赞》:“逷矣西胡,天之外区。土物琛丽,人性淫虚。不率华礼,莫有典书。若微神道,何恤何拘。”李贤注:“逷,远也。”明陶宗仪《辍耕录·事物异名》:“毳布也罽也。《说文》曰:‘西胡毳布。’”唐人称印度为梵,此外西域诸国,包括波斯、大秦在内,皆称为胡。中原与西域的交通以汉、唐两代为盛,而就政治联系的密切,人民往来的殷繁,以及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看来,唐代达到全盛时期。当时西域诸族每遣子侄为质于唐,入充侍卫,因而久居长安,有的更入唐籍为民。昭武九姓胡自汉代以来即以长于经商闻名,东西方贸易为所垄断。唐时更聚居或散居中原许多地区,称为兴胡或商胡。唐代在民风物俗方面因袭隋朝的旧习,通常不问华夷,兼收并蓄。7世纪以来的长安几乎成为东西人才荟萃的都会,胡服、胡帐、胡乐、胡舞到处可见,卖酒为生的贾胡称为酒家胡,侍酒的胡女称为胡姬。胡食在魏晋时期已行于中原,至唐而转盛,有毕罗(即抓饭)、烧饼、胡饼等名目。
东胡是中国东北的古老游牧民族,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来,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秦末,东胡强盛,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实际上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山戎戎菽”。古东胡族曾是活动在滦河中上游及其东北部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它包括了许多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和匈奴一样,同属北方游牧民族。东胡,并非东胡族人自命之名,因《逸周书》记载了从周文王至东周周景王时期的事情,故成书时间最早是在东周。东周时期匈奴人自称胡 ,当时中原人把活动在匈奴(胡)之东的部族,皆称为"东胡",因此《逸周书》的作者把当时人们对东胡的称呼写进书中顺理成章。
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东胡从有史记载以来,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 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东胡曾打败过燕国,燕国的东北从上谷(河北怀来县一带)至辽东一带,经常遭受东胡的侵扰。东胡和赵国也是战事频繁。 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燕国曾大败过东胡,使东胡向后退却一千余里。燕国便从今河北怀来直到辽宁的辽阳一带修筑了长城,以防东胡。并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以防御东胡的南下。赵国的大将李牧在击败匈奴的同时,又一次战败东胡。
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匈奴刚刚兴起时,也受东胡的敲诈勒索。匈奴的冒顿单于刚即位时,东胡恃强向匈奴索要宝马、美女,冒顿单于采用麻痹敌人的做法,对东胡的要求一一满足。冒顿单于趁东胡王轻敌之际,向东胡发动进攻,大破东胡。从此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当然,东胡各族并未就此消亡,如后来退居乌桓山的乌桓族和退居鲜卑山的鲜卑族,就是东胡主要的部落集团。
东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民族非常多:如东胡、乌桓、鲜卑以及由鲜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秃发、吐谷浑各部,此外还有柔然、库莫奚、契丹、室韦、蒙古。
话说满洲入关的时候,满族人口区区300万,所以,他们担心征服不了中原人,就留了后手,寻思着,如果在中原站不住脚,还是回到东北自己的老家。满清就控制,不让汉人进入东北,用柳条边将东北封锁起来,其后果,我在下一篇中再说。
前面说了,历史上管东北土著居民叫东胡,而东胡是游牧民族,经常侵扰中原地带,跟土匪有许多类似之处,因此,就有很多人管东北的土匪叫胡子。北方的土匪多聚集在深山老林里,防止被官府武装清剿,隔一段时间就出来干打家劫舍的勾当,然后就回到自己的老巢里去挥霍,时间一长,脸上的胡子长长了,也没有时间打理,一个人都长着乱蓬蓬的大胡子,当地人一看这种大胡子的人就知道是土匪,都要赶快跑掉,这样,时间长了,“胡子”就成了这些土匪的别称了。既是后来各路土匪都知道了这一点,开始打理自己的胡须,不在是乱蓬蓬的样子了,注意自己的形象,以免被认出,但为时已晚,“胡子”的名称已经深入人心,被一直延续下来。
我们要了解东北的近代历史,就绕不开曾经活跃在白山黑水中各色不同的“胡子”。“胡子”贯穿了整个东北近百年的历史,同时,也影响了东北的历史走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