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看八字(北京时间八字为什么准)

龙行天下 2023-11-30 01:37:08 互联网

算命也要“倒时差”?听听大师们怎么说

小云云春节的时候去了一趟白云观祈福,期间也遇到了不少的外国友人,看他们虔诚的样子不仅感叹,原来歪果仁也信这个呢!突然联想到,如果他找观外的郎中们算八字的话,会不会是一副滑稽的场面呀?(笑)

于是由此情景小云云联想到了,如果真的要帮外国人算命的话,我国的传统测算方法是不是也要把外国人对应的出生时间给调个时差转换成中国的时间才能测算正确呢?抱着这样的疑问小云云在微博上展开了提问,也获得了玄学爱好者与大师们的帮助!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各位所给出的答案产生了分歧。双方各持己见各有道理,引发出了一阵思考。

不需要“倒时差”的阵营:

@庭中奇树双鱼座结合自身曾经给外国人算命的实例,分别选取了北京时间和出生地时间都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还是采用当地时间更为接近准确。而且就算是在异国出生的中国人,也应该采用出生地的时间进行测算。

小云云总结:事实胜于雄辩。切身实际的体验让结果更令人信服。

@忱是-Serene则是表明,虽然八字测算是否需要转换成中国的时间不清楚,但是对于自己最擅长的七政四余测算,是不需要更换时区的,就采用当地的时间、地点进行测算就可以了。但是下断语的时候要注意当地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够做到准确性。

小云云总结:七政四余都这样,更说明不用倒时差了。

不需要“倒时差”,但是要校对的阵营:

@玄势道人的观点看来,需要根据外国人所在的时区进行一定的调整。他认为一个人八字需要看的是命理时间,而校对命理时间有一个公式,简单的可记为:命理时间=北京时间+地区时差+流日时间。

小云云总结:玄势道人的观点比较精密,既不是按照北京时间也不是按照地区时间,而是推算出了这么一套公式进行精准的命理时间测算。

@玄一堂易经风水也同样指出,需要根据出生地的命理时间为准。对求测者的命理时间,也要用校对时辰的方法来确定。同样给出了上面的公式。

小云云总结:看来这个公式的权威性得到了肯定啊!

需要“倒时差”的阵营:

@周易李秋雨、@算命牧羊和@风水涛声三位则明确的说明要更换成中国的对应时间。

@算命牧羊认为,所有的八字理论、命理,都是根据北京时间来测算,因为周易诞生于中国,因此也必须遵循中国的时间。

@风水涛声也认为需要转换成中国的时间,并指出,即使是中国人,必要的时候也必须应用真太阳时来测算。

@周易李秋雨虽然只单纯地说明了需要更换中国时间,并未给出解释,但是作为一名自身的周易风水专家,说的话在业界中也有着相应的重量!

小云云总结:不过根据这三位大师的观点看来,周易确实是我国灿烂优秀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的祖先运用了智慧和心血完成的体系,因此基础必定是按照我国的时间、空间体系来运转,所以外国时间转换成中国的时间这一说法也不是毫无根据呢!

看到这儿小云云自己也觉得糊涂了,这些道理都有相关的依据,小云云也不能相惜地说谁对谁错。那么各位读者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呢?也欢迎有自己想法的读者给我们能留言告诉我们想法哦!

分析生辰八字时间是以北京时间为准吗?

在分析生辰八字时候,一个最为基本的要素就是时间问题,如果时间搞错了,可以说“全盘皆输”!

我国幅员辽阔,从东至西横跨了五个时区,但是我们全国统一都是用的北京时间,因此就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分析生辰八字时候,就某一特定的地区,时间该按照什么标准来确定呢?到底应该按照北京时间来计算,还是应该按照当地时间来确定呢?

其实,唯一的标准就是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视角,即:真太阳时。

真太阳时 = 平太阳时 + 真平太阳时差

因此,在分析生辰八字时候,确定时间必须按照所在地的当地时间来计算才是正确的。

其实,根据当地的经度推算出来的时间,还不是真正的太阳时,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迹是椭圆的,而并不是标准的圆形轨迹,所以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自传周期并不是十分均匀的,有时候会快一些,有时候会慢一些,平均下来一天24小时,但一年365天或多或少,还是有些差异的,这一点也不可忽视的。

四柱排盘,快速确定四柱八字

一、年柱

干支纪年法是从公元4年开始的,把公历年减去3,除于10,余数为天干的字;减去3除于12为地支的字,这样合起来变成了该年的年柱

例如:公元1988年,

年干=(1988-3)%10=5==戊

年支=(1988-3)%12=5==辰

二、月柱

月干公式:月干=年干x 2+月支 (如果和超过10,直接取个位数;如果和为20,则取10)

根据节气查表:

三、日柱

日柱公式: 日干支序数=年数+月数+日期 (和大于60,则减60。1月、2月用上一年的年数)

四、时柱

时干的确定与日干相关,具体如下表所示:

另外,十二时辰与时间对应表如下

李学勤:周人占卜 有什么特点?

#历史开讲#考古学上关于古代卜用甲骨的认识,是从殷墟开始的。殷墟所出甲骨是商代的,因此长期以来,一谈到甲骨,特别是甲骨文,人们总是联想到商代。实际上,用甲骨占卜的习俗早在商代以前已有滥觞,商亡以后延续未绝,在某些少数民族间甚至存在到现代。周人典籍有很多有关卜法的记载,有些学者曾据以研究殷墟甲骨,但周代甲骨的实物,一直到解放后才得到发现和鉴定。

根据现有材料,最早发现的一片西周卜骨,是1951年在陕西彬县获得的,是胛骨的骨臼部分,存钻灼十三处,陈梦家先生认为是“殷末周初之物”[1]。这块卜骨没有文字。1954年,山西洪洞县坊堆村南发现两版卜骨,较完整的一块系左胛骨,刻有八个字[2],当时我们曾据其字体判断为西周卜辞[3]。这是第一次发现西周的甲骨文。

迄今为止,西周甲骨文已陆续在四个地点发现,除洪洞坊堆外,有陕西长安丰镐遗址、北京昌平白浮和陕西岐山、扶风间的周原遗址。其中周原发现的甲骨最多,卜辞内容丰富,引起学术界的普遍重视。现在,对西周甲骨的研究已成为甲骨学新的重要项目。

一、较完整的西周甲骨

和殷墟甲骨一样,西周甲骨无字者较多,有字而完整的比较少见。西周卜甲因卜兆排列很密,尤易破碎。昌平白浮出土的卜甲、岐山凤雏先后发现的大量卜甲,都已碎成小片,难于缀合复原。我们要了解西周甲骨原貌,辨明其卜辞的体例,首先应观察现存少数较完整的有字甲骨。扶风齐家村甲骨(编者按:简报见本刊本期)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实例。

扶风齐家村H3:1卜甲,虽已断去两桥和尾部,不失为目前所见唯一较完整的西周字甲。这版腹甲形制上的特点,是甲首经过掏挖,留下半圆形的前边。同坑出上的无字腹甲,形制与此相同,可见有很宽大的甲桥。1952年河南洛阳泰山庙发现的半版腹甲[4],甲首部分的修治方式与此完全相同,其中央有一浅圆穴。同样的圆穴也见于齐家村H3的无字甲。在周原其他地点,还出过类似的卜甲,可见上述特点是西周腹甲的定制。

H3:1卜甲的凿都是方形的,其一侧加刻纵槽,用以形成卜兆的身部。泰山庙腹甲也是同样的。齐家村H3的无字甲有个别圆钻,但未必是用钻钻成的。这些腹甲的兆都排列有序,卜兆的枝部向内。卜辞刻于相关兆的枝部一侧,顺着兆枝的走向,也就是朝着腹甲的中线“千里路”横向纵行,这是商代卜辞没有见过的。H3:1共五辞,可分三组,试释为:

(一)囟(思)

(御)于永冬(终)?

囟(思)

(御)于休令(命)?

(二)保贞宫,吉。

(三)用由逋妾。

此由亦此亡。

第一组两辞彼此关联,但不像殷墟卜辞那样是正反对贞的。两辞的卜兆在”千里路”两侧,也不对称。辞首的“囟”字是西周甲骨常见语词,读为“思”或“斯”[5]。“御”,义为进、致。这两辞都是问句,大意是:能得到永终吗?能得到休命吗?为企求福佑之辞。第二组一辞,”吉”字刻于兆枝另一侧,是判断吉凶的占辞。第三组两辞也不是正反对贞,”由”疑读为占繇的”繇”,”逋妾”即逋逃的女奴,所以内容与奴婢逃亡有关。这两辞和第二组一辞一样,都不是问句,与殷墟卜辞大多为问句不同。

齐家村NH1:1胛骨,形制与殷墟卜骨有明显的区别。此骨以臼部向下为正,恰与殷墟的胛骨相反。至少有三行圆钻,与卜辞有关的两行,兆枝彼此相向,在殷墟卜骨上亦属未见。卜辞刻在两行兆的下侧,辞为:

王以我牧单兕?□卜。

“以”,义为从。“我牧”,我之郊野。“单”,疑为“

”(狩)字之省。全辞系卜问王是否自我邑的郊野狩兕,可见辞主并不是王。

齐家村采112胛骨,也以骨臼向下为正。其臼部仅削去一半而未切除臼角,和NH1:1也是一致的。采112同样有互相对向的卜兆,卜辞在兆的下侧,辞云:

□□贞

卜曰:其衣车马,囟(斯)又

按殷墟卜辞常卜“衣逐”,即合逐之意,这里的“衣车马”指聚合车马。“又

”可能读为“有遇”,也是有关田猎的卜辞。这一胛骨与NH1:1出土地邻近,当非偶然。

采94胛骨的形制、修治及钻的形伏,均同于以上二版,也有相对内向的兆。不一样的是,此骨四条卜辞各守一兆,横向纵行,可惜文字都很模糊,只有一”骊”字可以确认。NH1:1和采112都是一辞多兆,而采94是一辞一兆,殷墟甲骨也有这样的差别。

齐家村T1:1胛骨,仅存骨的宽面一部,仍能看出是臼部向下放置的。从所余部分可见肩胛冈已被削掉,露出了骨的疏松质,与殷墟多数胛骨一致。不过,此骨在原肩胛冈的位置上加钻灼兆,在殷墟却极罕见。卜兆的左侧刻字一行,应分为两辞:

(下)又(有)言?日:既丧疑乃融。

(上)毋又(有)言?日:弗食

(诞)佳(惟)平(厥)御(?)饫。

字细小不易辨识。推测两辞是对贞的问句,而”曰”字以下是占辞。

采108是臼部向下的胛骨中心部分,两边皆已断去。正面一辞守着相关的兆,反面可见四辞,有关的兆当在已失去的部分。另外反面左上角原尚有一辞,今存一”五”字。此骨的肩胛冈未削平,而与正面辞相关的圆钻恰在肩胛冈的位置上,上面讲过,这是与殷墟卜骨不同的。

1956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发现的两块胛骨,辞例与采108相似。它们没有切去臼角,骨臼向下,钻形也同于采108。

洪洞坊堆出土的卜骨,修治和钻的形态俱与上述一致。其白角未切去,肩胛冈削平,白下的颈部有十六个分布不规则的圆钻,骨扇右侧有一行五个圆钻,刻卜辞一行八字。原摹本有不准确处,经观察,可能读为:

北宫

三,囟(斯)又(有)疾?贞。

将贞问之”贞”置于辞末,同齐家村NH1:1骨辞尾有”

卜”近似,殷墟卜辞未见此例。坊堆卜骨的特殊处,是它以骨臼向上为正,与其他西周卜骨相反。

二、商周甲骨的对比

上面我们依据当前所能见到较完整的西周有字甲骨,对西周甲骨的特征作了初步讨论。这些特征,由于标本较少,不一定都有代表性,需要结合各地发现的西周甲骨,主要是岐山凤雏的出土品,作进一步考察。

已经知道,周人卜法在取材方面是龟骨并用。龟除腹甲外,有时也兼用背甲,在昌平白浮就可看到背甲的碎片。岐山凤雏F1房屋基址中的H11窖穴共出甲骨一万七千余片,其中卜骨仅三百余,这可能是由于龟骨分别存储,并不意味当时多用龟甲。著名的殷墟小屯YH127坑,也发现了一万七千多号龟甲,胛骨只有八片,与凤雏H11一样,骨上都没有文字。经过研究证明,有不少与YH127的龟甲同时占卜的同文胛骨,散见各种著录之中,龟甲的集中发现只说明它们不与骨存放在一起。周人卜甲所用龟的种属,还没有经过科学鉴定。卜骨限于胛骨,且以牛骨为主,则与殷墟的商代卜骨相近。

在甲骨的形制上,商周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西周的腹甲,甲首经掏挖后留有宽厚边缘,一望可知与殷墟、济南大辛庄等地的商代卜甲不同。西周的胛骨修治比较简陋,一般不锯去臼角,不如殷墟多数卜骨精致,但殷墟也有一些修治简单的类似标本。西周甲骨的突出特征,是在钻凿形态上。其卜甲绝大多数有排列规则而密集的方凿[6],这是商代甲骨所没有的。其卜骨则具圆钻,钻孔规整,平底,应当是用钻钻成的,不像有些殷墟甲骨的圆“钻”实际是挖出来的。方凿和圆钻都加刻一纵槽,方凿的槽在一侧,圆钻的槽则在中央,呈所谓猫眼状。

在龟甲上做出钻凿,古籍称为“开龟”。《周礼·卜师》云:“掌开龟之四兆,一日方兆,二日功兆,三曰义兆,四日弓兆。”“开龟”即《诗·绵》的”契龟”,毛传云:“契,开也。”孙治让《周礼正义》卷四十七:”开龟,盖谓开发其兆,包钻凿

灼诸事言之,毛氏传则专据钻凿为训,义得通也。”《龟卜通考》指出毛传的说法是对的,“开龟”的意思就是钻凿:

“《周礼·卜师》所谓四兆,非谓兆诉,而是开龟之形象也。‘方’、‘弓’、‘义’、‘功’谓钻凿之状也。‘方兆’,谓方形,‘弓兆’,谓半圆形,‘功兆’,‘义兆’,则不可知矣。”[7]

《通考》的作者只见过殷墟甲骨,所以无法说明方凿是什么样子。现在我们在西周卜甲上普遍看到的方凿,应该就是《周礼》四兆中的第一种“方兆”。

商周甲骨上的刻辞都是守兆的,也就是说总是和一定的兆联系的。有些西周甲骨字刻得小如粟米,便是为了把辞局限在相关的兆旁边,不与其他的兆相混。殷墟甲骨大都有兆序,在兆侧刻上“一、二、三、四……”等数字,容易看出兆与兆和兆与卜辞间的联系,所以卜辞可以刻得大一些。同时,殷墟甲骨上面常有勾勒的界线,把无关的兆或辞分解开。西周甲骨也有一些把卜辞隔开的界线。前节提到过1956年长安张家坡出土的胛骨之一,一兆外侧刻有“

”形线,用以标记与“六八一一五一”一辞相关的兆的位置。与此相仿的刻线,也见于岐山凤雏H11:22卜甲[8],这种标记的线不见于殷墟甲骨。

据文献载,占卜有时查看有固定辞句的繇书,有时则随事而占,没有固定的辞句。已发现的商周卜辞,都属于随事而占一类,但西周卜辞的格式比商代简略得多。殷墟甲骨的刻辞,一般分为署辞、兆辞、前辞、贞辞、占辞、验辞等项。西周甲骨只见有前辞、贞辞和占辞,而且大多数只有贞辞。

只有贞辞的,如凤雏H11:20:“囟(斯)亡音?”H11:132:“王饮秦(臻)……?”有前辞、贞辞的,如凤雏H11:1辞首有“癸巳彝文武帝乙宗贞”前辞。有贞辞和占辞的,如前举齐家村T1:1。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商周的甲骨有许多根本性的差别,应该认为是两种不同传统的卜法。西周甲骨不是殷墟甲骨的直接延续。

殷墟的甲骨细分起来,其实也有不同的卜法传统。用我们最近提出的分组法[9],殷墟甲骨至少有两大系统:

第一系统:宾组、出组、何组、黄组。

第二系统:

组、历组、无名组。

前一系统龟骨并用,后一系统由并用发展到专用胛骨,是最显著的区别。西周甲骨和这两个系统的差距都很远。值得注意的是,殷墟也发现有类似西周的卜辞,即1950年在四盘磨西区出土的胛骨。查报告,胛骨出于SP11小探坑,“在这坑中,出有磨石一块,带窗格陶火炉一个,红色陶罐一个,灰色陶罐一个,陶兽头一个,大卜骨三块”[10],估计是一处居住遗迹。卜骨中有卜辞的一版,字体辞例与西周相同,只是与其他殷墟卜骨一样切去了臼角。由此可见,到晚殷时殷都已有周人那种卜法存在。

三、凤雏甲骨的年代

现已发现的西周有字甲骨,有些时代不难确定,如白浮龟甲出于西周前期墓葬,齐家村甲骨出于西周中期地层。凤雏甲骨原存于窖穴,片多而零碎,需要仔细加以分析。

殷墟甲骨绝大部分也是在窖穴中发现的,“因甲骨大部分都是当时用过后的废弃之物,所以多是碎片,出在灰土坑中。”[11]少数出大量完整甲骨之坑,如YH127,甲骨也是倾入的,坑中有杂物甚至人骨。褚少孙补《史记·龟策列传》云:“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善久则不神。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从凤雏的窖穴看,西周时用过的甲骨仍有予以废弃的。因此,凤雏H11一坑,其中卜甲的年代已有早晚的差异。

1979年,作者在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年会上提出:“有些周原卜辞中的‘王’不是周王,而是商王帝辛。同辞的‘周方伯’指后来被称为文王的西伯昌。这些卜辞,从其辞主而言,是确实的帝辛卜辞。”[12]后来我们高兴地获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吉德祎(David N. Keightley)教授也主张同片卜甲的制作者不是周君,而是他的敌人。这一类卜甲在凤雏H11有好几片,文字细小而规整,与其他有别。卜辞多为祭祀商先王,且多在文武丁或文武帝乙宗庙占卜,文例比较接近殷墟最晚的卜辞。我们认为这些是周人替商王占卜的龟甲,其年代可定为周文王时,是这坑卜辞里面最早的。由殷墟有类似周人的卜骨发现看,这些片龟甲有可能是从商朝都邑带回的。

凤雏卜甲中的太保、毕公,是武王、成王、康王三朝的人物。H11:83的楚子,我们曾指出应即成王时受封的熊绎。

卜甲有“征巢”、“伐蜀”等辞。蜀在今成都,武王时曾随从伐纷,见《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载,武王克商后,“庚子,陈本命伐磨,百韦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乙巳,陈本、新荒、蜀、磨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十两,告以馘俘。”这是另一个蜀,是商朝的诸侯国,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疑在山东泰安西蜀亭。卜辞的伐蜀、克蜀,很可能指的是后者。

巢本为商朝诸侯,武王克商后来朝,见《尚书序》。巢是南方之国,在今安徽巢县[13]。长安张家坡所出铜鼎,有“彖侯获巢,俘厥金胄”的铭文[14],系周初器,应与“征巢”卜辞同时。穆王时班篡铭云“秉蜀、繁、巢”,三者均为边远方国。

凤雏卜甲屡见地名密,徐锡台同志释为今甘肃灵台西的密须[15],是很对的。密或密须本为姞姓国,被周文王攻灭。西周的密则是周的同姓封国,簋铭有密叔,《大系》定为穆王时。恭王时有密康公,被王所灭。近年灵台白草坡发现的西周前期墓地,大概即属于密国,其器物铭文中的径伯(旧释潶伯)、

伯,应为密的卿大夫。

以上所论凤雏卜辞史事和人物,大抵属于西周前期。卜甲中还有一个人名,见于扶风出土的方鼎,同出在周原,应该是一个人。鼎的时代是穆王,故该卜甲恐不早于昭王,这很可能是H11甲骨年代的下限了。

所以,凤雏甲骨的年代上起周文王,下及康、昭,包括了整个的西周前期。

四、卜与筮的关系

西周甲骨有一种由数字组成的辞,近年引起了学术界的浓厚兴趣[16]。张政烺先生解释这种数字符号为八卦,对探索《易》的起源及文化史、思想史都有很大意义。

卜和筮是中国古代两种占卜吉凶的方术。卜用龟骨,依卜兆的形状判断吉凶;筮用蓍草,按揲蓍得数排列卦艾,从而决定休咎。《左传》僖十五年云:“龟象也,筮数也。”杜预注言龟以象示,筮以数告。后世的卜法虽有以龟卜与《易》牵合附会的(如胡煦《卜法详考》所引《吴中卜法》),一个卜兆也不可能产生西周甲骨那样的六个数字。然而,甲骨上的数字符号又确实是与一定的兆关联的。何以如此,需要说明。

上述数字符号的西周甲骨已发现不少例,但在殷墟,如果不算四盘磨那一版,甲骨上就没有这种符号。这样的现象不能解释为周人流行筮法而商人不行筵法,因为《世本·作篇》载“巫咸作筮”,巫咸是商王太戊时臣,可证筮法为商人所固有;同时在殷墟和其他商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已找到一些数字符号[17],证明不是没有筮法存在。何以如此,也需要说明。

我们觉得,这两个问题都可从文献记载获得解决的线素。

据《尚书·洪范》等书所述,古代占问祸福,卜与筮作为两种独立的方术,每每并用,即《礼记·曲礼》所谓“卜筮不相袭”。古人常在卜以前揲筮,如《周礼·筮人》郑注所说:“当用卜者先筮之,于筮之凶,则止不卜。”特别是在占问大事的时候,应先筮而后卜。《筮人》云:

“凡国之大事,先旅而后卜。”

这时为了参照,就可以将筮得的数刻记在有关卜兆旁边,表明其间的关系。估计西周甲骨上的数字符号,都是卜前所行关于同一事项探筮的结果,与卜兆有参照的联系,却不是由兆象得出来的。

凤雏H11:85卜甲:“七六六七一八,曰:其矢□鱼。”前面的数字,张政烺先生据《周易》释为蛊卦,可据此查阅筮书,定其休咎。后面“曰”字以下,则是卜后的占辞。矢鱼,参看《春秋》隐十五年“公矢鱼于棠”,《左传》释之为“陈鱼而观之”。

卜与筮虽然并行,在古人心目里却有不同的地位。所谓“筮短龟长”或“筮轻龟重”,卜法被认为更为重要。这一方面由于卜法手续繁杂,如《仪礼·士丧礼》注所言“龟重,威仪多”,“筮轻,威仪少”,同时更是由于卜用甲骨比较贵重,不易取得。殷墟的卜甲多来自贡纳,有的龟种产于南方,甚至个别来自南洋地区[18]。就连牛胛骨,也不是平民能随意使用的。因此,人的身分越尊贵,所卜问的事越重大,便更多采用卜法;相反,便多用筮法。《礼记·表记》说“天子无筮”,注云:“谓征伐、出师若巡守,天子至尊,大事皆用卜也。”殷墟为商王旧都,所出甲骨大多数是王卜辞,主要用卜而罕用筮,与文献的记述是相符合的。

过去的学者因为只了解殷墟的商代甲骨,误以为甲骨是商文化特有的因素。陈梦家先生在《解放后甲骨的新资料和整理研究》一文中,尽力想把各地甲骨与殷人联系起来[19]。到《殷虚卜辞综述》,他便提出了周初甲骨存在的可能。现在我们知道,商周都有有字甲骨,并各有其卜法传统,这对于研索商周文化的关系,认识商周间历史变革的意义,是有帮助的。

目前昌平白浮、岐山凤雏的甲骨尚未全部公布,不少重要内容有待将来讨论。我们对西周甲骨的观察,曾得到各地考古界同志的宝贵协助,在此一并志谢。

注释

[1]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图版捌,左。

[2]畅文斋、顾铁符:《山西洪洞县坊堆村出土的卜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7期。

[3]李学勤:《谈安阳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1期。

[4] 同[1]图版捌,右。

[5] [12] 李学勤、王宇信:《周原卜辞选释》《古文字研究》第四辑。

[6] 徐锡台:《周原出土甲骨的字型与孔型》,《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

[7] 沈启无、朱耘庵:《龟卜通考(续)》,《华北编译馆馆刊》之三。

[8] 《文物》1979年第10期图版伍:3。

[9] 李学勤:《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文物》1981年第5期。

[10] 郭宝钧:《一九五O年春殷墟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

[11] 胡厚宣:《殷墟发掘》第二章。

[13]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二)》以巢为《说文》之鄛,在今河南新野,但鄛乡系汉代地名。

[14] 考古研究所沣西考古队:《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第9期。

[15]徐锡台:《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见人名、官名、方国,地名浅释》,《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16]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徐锡台、楼宇栋:《西周卦画试说》,《中国哲学》第三辑。张亚初、刘雨:《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考古》1981年第2期。

[17] 同上张亚初、刘雨文。

[18] 参看吉德祎:《商史资料集》(英文)第一章第二节。

[19] 陈梦家:《解放后甲骨的新资料和整理研究》,《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5期。

(此次刊载李学勤由《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见《文物》1981年第9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