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生辰八字(郑源生辰八字)
扒一扒郑姓起源和郑姓祖先的故事
根据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郑姓人口在百家姓中排第23名,今天就来详细扒一扒郑姓起源和郑姓祖先的故事。
百家姓——郑
郑姓的主要来源郑姓最主要的来源是周朝时期郑国的姬姓郑氏,姬姓郑氏人口在当今郑姓人口中占据绝对的主流,被称为郑姓正宗。下面详细扒一下姬姓郑氏的起源和姬姓郑氏祖先相关的故事。
【郑国初封,桓公寄孥,郑国东迁】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分封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姬友到郑地(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建立郑国,爵位是伯爵,所以姬友也被称为郑伯友,死后谥号桓,史称郑桓公。虽是伯爵,但周朝礼制规定生前称爵位,死后无论生前什么爵位,都可以称公以示尊敬。此外,凡是在周王室中担任卿士的诸侯国君,无论爵位是什么,都可以称公。郑桓公生前在周王室担任司徒一职,主管土地和户籍,死后称公也合情合理。
公元前782年,周幽王姬宫涅即位,周幽王继位后,任命郑桓公为司徒,主管土地和户籍,郑桓公在受封郑地到担任司徒期间,广受周朝百姓爱戴,《史记·郑世家》中的原话是:百姓皆便爱之。
周幽王在位期间,昏庸无道,不思朝政,贪恋美色,到处找美女。而此时西边的游牧民族犬戎不时前来侵扰,郑桓公见此局面,预知西周快完蛋了,于是就找王室太史伯阳父商量后路。(注:太史主要职责是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精通五行八卦,擅长通过观测天象来预知未来。)
郑桓公问:周王室变故这么多,我担心受牵连,可以往哪里逃命呢?
伯阳父答道:周都城周围,南面有楚、申、吕、应、邓、陈、蔡、随、唐9国;北面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9国;西面有虞、虢(西虢)、晋、隗、霍、杨、魏、芮8国;东面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8国;这些国家不是周王室同姓的姬姓封国,就是母弟甥舅之类异姓外戚封国,其余的都是蛮、夷、戎、狄之类的少数民族。不是亲属就是凶顽之民,都不适合去。
能去的只有济水、洛水、黄河、颍水之间那一带,那一带以子、男爵位的小国家为主,最大的国家东虢guó国(今河南荥阳东北)和郐kuài国(今河南新密东南)也不大,这两国国君都贪婪好利,百姓不亲附。现在您深受百姓爱戴,如果您请求借住在那里,东虢、郐的国君看到您正在掌权担任司徒的份上,会乐于借给您土地。将来您如果真的住在那里后,东虢、郐的百姓最终都将会成为您的子民。
郑桓公觉得伯阳父的分析和建议很有道理,于是开始筹划郑国东迁事宜。公元前773年,郑桓公请示周幽王获得同意后,安排长子姬掘突(即郑武公)带上丰厚的礼物向东虢国、郐国的国君借地,虢郐二君贪图礼物,并且看在郑桓公是当朝司徒、周天子的叔叔,位高权重的份上,毫不犹豫各自拿出五座城池借给郑桓公。郑桓公随即下令郑国居民东迁至虢国和郐国借给的十座城池,并且遵照太史伯阳父的建议,将把家属和重要资产安置于虢、郐之间的京城(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史称桓公寄孥,孥,指妻儿。
桓公寄孥
【西周灭亡,郑桓公和周幽王被犬戎所杀】
周幽王即位刚两年的公元前780年,西周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国都镐京地震,周围的泾河、渭河、洛河都枯竭,西周祖地岐山也崩塌,压死百姓无数。岐山地方官上报周幽王,周幽王不以为然地回答道:山崩地震,再正常不过了,何需向我汇报?
作为太史的伯阳父看到这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善于观测天象预知未来的他,不无担心地对身为大夫赵叔带说:泾水、渭水、洛水都发源自岐山,岐山怎么可以地震呢?当年伊水洛水枯竭后夏朝灭亡、黄河枯竭后商朝灭亡。如今泾水、渭水、洛水都震动,水源地大概率要被堵塞,三条河都会枯竭,水源地岐山也必将崩塌,岐山作为周朝祖先的发迹地,岐山一旦崩塌,周朝还能安然无事?
赵叔带问他:如果国家出事,大概会在什么时间?
伯阳父答道:十年之内吧。(最终9年之后的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赵叔带问:您是怎么知道的?
伯阳父答道:善事做多了就会带来福报,恶事做多了就会带来灾祸,十这个数字就是满的意思,不出十年,西周必遭大祸。
赵叔带说:天子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我作为臣子,有责任劝谏。
伯阳父答道:虽然你有这个劝谏的职责,但是恐怕说再多也没用。
两人私下的对话,被奸臣虢石父的耳目听到,回去转告了虢石父。虢石父怕赵叔带去劝谏周幽王不利于自己,恶人先告状,转告了周幽王赵叔带和伯阳父的对话,周幽王说:愚蠢的人乱议国政,就像在田野里放屁一样,根本不值得听。
后来赵叔带找机会对周幽王劝谏说:现在这反常的天象,是不祥之兆,特别是周朝先祖的发家之地岐山崩塌,绝非小事,大王应该勤政抚民、求贤辅政,或许还能消除劫难,怎么能不找贤才而是到处找美女呢?
一旁的虢石父回怼赵叔带说:国都定在镐京,千秋万岁,岐山就像丢弃的草鞋,还有啥关系呢?你这是借题发挥,诅咒我王,请大王明察。
周幽王最后总结道:石父说得对。随后下令将赵叔带罢官。
赵叔带从此离开周王室去了晋国效力于晋文侯。赵叔带的后代与韩氏和魏氏一起瓜分了晋国,建立赵国并最终被封侯,这是后话。
赵叔带被赶走后,同为周王室大夫的褒国国君褒响,为赵叔带求情,劝谏周幽王,周幽王听不进去干脆直接将褒响关了起来,一关就是三年,3年后褒响的儿子褒洪德为了救父,寻得美女褒姒献给周幽王(另一种说法是说美女褒姒就是褒响的女儿,主动献身救父),周幽王才同意释放褒响。周幽王沉迷于褒姒的美貌,对他百般宠爱,可是自从得到褒姒后,从没见她笑过一次,试了各种方法都不能让她笑一次,最终干脆张榜悬赏求计,凡是能献计让褒姒笑一次的人,赏赐一千两黄金。
周幽王的心腹,奸臣西虢国国君虢石父这时献出一计,说道:之前西周为了防范西戎来犯,修了20多个烽火台来进行预警,现在天下太平,不如点烽火试一试能否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拍手称赞,马上叫人去点烽火,一座座烽火台被点燃,诸侯们看到国都附近浪烟四起,纷纷快速组织军队前来勤王,等到了骊山脚下一看,并无任何敌情,只见周幽王和褒姒在高处,看着慌慌忙忙赶来的诸侯们狼狈的样子,褒姒不由得放肆大笑起来,最终周幽王按照承诺赏赐虢石父千两黄金。此后诸侯们连续被戏弄2次以上,再也没有诸侯相信烽火了。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典故。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除了烽火戏诸侯只为美人褒姒一笑之外,还更进一步,废掉了原来的皇后申后,然后立褒姒为皇后;废掉原来的太子申后的儿子姬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是当时申国国君申侯的女儿,原太子姬宜臼是申侯的外甥,申侯听说女儿皇后被废、外甥太子被废后,非常生气,打算教训一下这个女婿周幽王,申国长期与西戎游牧民族有联姻关系,彼此之间关系很好,在周幽王之前的周孝王时期就曾凭此关系威胁过周孝王。这次申侯联合缯国国君缯侯,以及犬戎,一起发动叛乱,进攻西周都城镐京,为自己的女儿和外甥讨回公道。最终攻下镐京,姬姓郑氏始祖郑桓公,作为周幽王的叔叔,周王室的重臣,虽然已经把百姓和老婆孩子们东迁到虢国和郐国借给的地盘上了,但是自己还在周王室上班,在此次犬戎之乱中,郑桓公未能幸免于难,跟周幽王一起被犬戎所杀。
【周平王东迁护送有功,郑武公重建郑国】
周幽王和郑桓公在犬戎之乱中被杀后,联合犬戎发动叛乱的申国国君申侯等人在申国拥立已被周幽王废掉的原太子姬宜臼为新的周天子,史称周平王,正因为这个拥立关系,很多野史也在诟病周平王跟外公申侯串通联合犬戎弑杀了父亲周幽王,虽然周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废长立幼废掉姬宜臼的太子本就不对,但史官们认为串通外敌弑杀父王的做法也不可取。
同时,周幽王的旧臣西虢国国君虢石父,认为周平王有里通外敌弑杀父王的嫌疑,不承认他的周天子地位,在携地拥立了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为周天子,史称周携王。于是,从公元前770年开始,东周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直到20年后公元前750年(另一说法是760年),晋文侯为了讨好周平王,攻伐并杀掉了周携王才结束二王并立的局面。但是这一杀其实让周朝初期制定的周礼更加快速的崩坏,毕竟一个诸侯国君竟然敢杀周天子,这在礼制上是完全不允许的,即便有些诸侯不承认这个周天子。
郑桓公被杀后,儿子郑武公姬掘突继任郑国国君,联合秦国、晋国、卫国一起击退来犯的犬戎。并护送新拥立的周平王东迁至洛邑(今洛阳),因护送有功,周平王任命郑武公担任周王室的卿士。在周平王的默许下,周平王东迁3年后的公元前767年,郑武公在从东虢国、郐国借来的10座城池基础上,率军攻占灭亡东虢国和郐国,随后扫灭周围8个子男爵位的城邦小国,定都在京(今河南荥阳市京襄城),同时营造新都郑(今河南新郑市),建好后迁新都郑,此后一直定都于新郑市,直至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
【郑庄公独揽周室朝纲,成为春秋早期无冕之王】
郑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儿武姜为妻,公元前757年,武姜难产生下嫡长子寤wù生,因为经历了难产的痛苦,武姜就很厌恶这个长子。3年后公元前754年,武姜顺产生下次子叔段,此后武姜一直溺爱幼子叔段,而不喜欢长子寤生。武姜想说服郑武公立小儿子叔段为太子继承王位,郑武公没有同意。最终还是立嫡长子寤生为太子,并顺利继位,史称郑庄公。
郑庄公继位后,母亲武姜要求他把制邑(原东虢国所在地,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封给弟弟叔段。郑庄公以制邑雄踞虎牢关的险要地势的战略要地为由拒绝了母亲的要求。随后母亲武姜又要求把京邑(今河南荥阳市京襄城,原郑国都城,此时郑国都城已经搬到新郑了)封给弟弟,郑庄公这次没有拒绝。
不久以后,大臣祭仲上报说:一般一个国家大的城邑都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不能超过都城的五分之一,小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现在叔段所封的京邑比国都郑还大,完全僭越了礼制,对大王不利啊。
郑庄公无奈的回答道:这是母亲的要求,我不能反对,有什么办法避免呢?
祭仲说:不如及早给叔段换一个封邑,不要让他的势力扩张,否则后患无穷啊。
郑庄公回答道:多行不义必自毙,野心膨胀终会给自己带来灾祸的,我们走着瞧。
后来叔段得寸进尺把北边和西边的边塞城池都纳入自己管辖范围,郑庄公的叔叔兼大臣公子吕非常担心,对郑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如果你想把郑国交给叔段,我就去辅佐他了。否则早日铲除祸患啊,不要让大臣和百姓疑惑。
郑庄公不以为然地回答道:不用铲除,他会自取灭亡的。
叔段不收敛,继续将更多的城邑纳入自己管辖范围,公子吕担心地说:他的土地更多了,要行动了,否则他就会成为新王。郑庄公答道: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大了也照样会灭亡。
直至叔段地盘足够大,在城池内开始打造兵器盔甲准备起兵反叛进攻都城时,郑庄公得知后才说:时机成熟可以动手了。于是派兵讨伐叔段,最终叔段的封地京邑被攻破,叔段先后跑往鄢邑、共国,最终还是被杀。平定弟弟叔段的叛乱之后,郑庄公对一直偏爱弟弟的母亲武姜心怀怨气,再也不想见母亲,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
结果,不到一年就反悔了,最终大臣颍考叔出了个下台阶的办法,在地下挖掘出一个通道来代表黄泉,让母子相见,最终和好。
郑庄公掘地见母
郑庄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小霸主,虽然不及后面的春秋五霸影响力大,但是在东周初期,凭借郑国与周王室密切的关系,以及在朝中担任重要岗位,并且有很强的军事实力,早期尊王攘夷讨伐不尊敬周天子的诸侯国,屡战屡胜,维护了周天子的声望。后来逐渐权利膨胀,一度独揽朝纲,周天子也不放在眼里,让周天子都担心起来。
周平王为化解朝中郑庄公一家独大的局面,不计前嫌地启用了西虢国国君虢公忌父(此时西虢国已经从陕西凤翔县东迁至河南三门峡市了)担任朝中卿士,将郑庄公的一半权利分给了虢公忌父,形成权力制衡。(注:西周时期,本来一直在周王室担任重要卿士职位的西虢国国君,在犬戎之乱后,西虢国国君虢石父认为周平王里通外敌弑杀周幽王而篡位,所以不承认周平王而拥立了周携王,所以得罪了周平王,虢国国君因此就失去了周平王的信任而失宠。后来为制衡郑庄公,周平王不计前嫌,重新启用了西虢国国君虢公忌父)
郑庄公本来一人独揽朝纲,一家独大,被分掉一半权利本就不爽,对此次人事安排颇有意见,认为周平王不信任自己,刻意引入竞争对手来打压自己。周平王辩解说,没有这回事,表面上的说辞还是为了国家社稷任用贤能,并非为了打压郑庄公。
郑庄公不信,提出干脆互相交换人质来强化彼此的信任关系,周平王不得不和郑庄公交换儿子质押给对方,以取得对方的信任,史称周郑交质。这件事又是一件让周朝初期制定的周礼崩塌的关键事件,作为周天子,儿子居然要质押给下属的诸侯国来取得对方的信任。
公元前720年,新任周天子周桓王姬林继位后,对周郑交换人质事件深感耻辱,重用继任的虢国国君虢公林父,而郑国作为回应,当年连续两次收割周王室领地内的禾和麦等庄稼,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后来周恒王为进一步限制郑庄公的对朝政的掌控,干脆直接通知郑庄公别来上朝了。
本来被分了一半权利,郑庄公已经很生气了,后来通知不让郑庄公上朝,郑庄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从此之后再也不去觐见周桓王了。不来觐见,周桓王又怪罪郑庄公,派了虢公林父率领周王室军队加上蔡国、卫国、虢国组成的联军前来讨伐郑庄公。公元前707年秋,双方在在繻葛(当在今河南长葛市东北二十里)大战一场,拥有极高军事才能的郑庄公通过排兵布阵,大胜联军,周桓王还被郑军的箭射中肩膀,经此一战,周王室灰头土脸,从此声望一跌再跌,诸侯们越来越不把周礼和周天子当回事。
繻葛之战
郑庄公在位43年后,于公元前701年去世,享年57岁(公元前757-701)。郑庄公在位期间,重农兴商,远交近攻,尊王攘夷,是郑国立国431年时间内最辉煌和最强大的一段时间,虽然没有达到春秋五霸的诸侯盟主地位,依然被后人评价了春秋五霸之前的小霸王,在春秋五霸之前,在各个诸侯中,拥有极高的地位。
【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公族后人从此以郑为姓】
战国时期,周朝初期的诸侯国经过不断兼并已经只剩下战国七雄等少数诸侯国了,郑国作为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春秋时期还算稍微大点的国家,兼并了周围不少小国,到了战国时期跟兼并了更多国家的其他七雄比起来还是稍显弱小,加上内部,根本无法与七雄抗衡,哪怕七雄中相对较小和较弱的韩国。
韩国吞并郑国的想法由来已久,公元前423至375年,韩国通过一系列对郑战役,一步步消耗蚕食,加上郑国内部权利和领土成几块,不能一心,最终在公元前375年,韩哀侯彻底灭了郑国,韩国将都城从阳翟(今河南禹州)迁移至原郑国都城新郑。
郑国被灭后,郑国公族后人们以故国郑为姓,这就是姬姓郑氏,尊郑国开国国君郑桓公姬友为始祖。
河南荥阳市的郑氏三公像: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
郑姓的其他来源郑姓的其他来源包括:
1.商朝子姓郑氏:商朝中兴之主商高宗武丁(本名子昭)的后代,武丁有个儿子叫子奠,专门负责主持祭酒而被封为奠侯,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在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中,郑与奠的写法完全一样,所以商朝时期子奠所封的奠国奠侯,就等同于郑国郑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将子奠的商朝郑国遗民被迁居到陕西渭水上游宝鸡一带,子奠的封国郑国(奠国)的公族后人从此以故国郑为姓,这就是子姓郑氏,尊子奠为子姓郑氏的始祖。
2.周朝姜姓郑氏:话说商朝郑国的遗民被周武王下令迁居至陕西渭水上游的宝鸡一带后,依然叫郑国,史称西郑。周武王安排姜太公姜子牙的小儿子井叔(姜姓吕氏)来统治这个西郑国,定都在陕西宝鸡市凤翔县一带。周武王的4世孙周穆王姬满时期(公元前977至922年),周穆王灭了这个西郑国,将西郑国的领土划归周王室管辖,定为周王室的下都,从此之后西郑国的公族后人,也就是姜姓吕氏的井叔的后人,以故国郑为姓,这就是姜姓郑氏,尊井叔为姜姓郑氏的始祖。
3.朝鲜族郑姓:朝鲜半岛东曾经有个新罗国,始建于公元前57年(汉宣帝时期),最初就是个部落联盟,后来改国号为新罗,唐朝时期归附唐朝成为唐朝诸侯国,以大唐新罗国自称。唐高祖李治仪凤元年,即公元676年,新罗借助唐朝力量一度统一了朝鲜半岛。后来唐末唐朝衰弱自顾不暇以后,新罗也发生内乱成新罗、后百济、泰封等后三国。唐朝灭亡后的935年,新罗归附高丽后灭亡。新国罗的第3任国君朴儒理在任期间(公元24-57年),效仿汉朝的制度,将其中一个叫珍支的部落改为汉姓郑,成为现在朝鲜半岛上的郑姓分支。
一度实现过统一的大唐新罗国(公元676年)
4.蒙古族郑姓:世代生活在内蒙赤峰一带的蒙古族喀喇沁旗的宝里吉特氏,清朝中后期都改为郑、李、吉等单字汉姓。世代生活在河北张家口一带的蒙古族正讷鲁特氏,在清朝中后期基本都改为单字汉姓郑。
5.裕固族郑姓:生活在我国西北甘肃省的游牧民族裕固族,将繁杂的本民族姓氏增斯恩氏(增斯恩氏、赠坷斯氏)改为单字汉姓郑。
6.哈尼族郑姓:产生于秦汉,盛行于唐宋的羁縻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由当地部族首领实现自治,只要承认承认中原王朝的正统和宗主性即可,中原王朝完全不会插手当地行政。后来元朝时在唐宋羁密政策基础上诞生了土司制度,除了少数民族自治和承认中原王朝的正统和宗主性之外,当地领土也完全属于中原王朝,划入版图,当地地方自治政府也要服从中央管理。土司制度产生于元朝,兴盛于明朝,最终在清朝走向衰弱。明朝朱孝宗朱祐樘时期,公元前1488年,有个知府陈晟将《百家姓》中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赐给少数民族土司,于是哈尼族有了郑姓。
7.满族郑姓:清朝时期,满族的纪里氏(济礼氏)、郑佳氏、必禄氏(碧鲁氏)在清朝中后期都改为单字汉姓郑。
郑字的起源和含义郑字最早可见于商朝的甲骨文中,甲骨文中的郑字写法等同于祭奠的奠字,是个典型的会意字(下图字1),上面一个酉字表示酒器和酒;下面一横,表示祭台;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一个酒器放在祭台上以表示祭祀之意。到了西周时期,字形略有所变化(下图2),上面的酒器酉的写法形似一个酒坛,下面的祭台下面多了两点表示将酒洒在地上祭祀鬼神。春秋战国时期,受尊字影响在酉字上面加八字两点,同时在旁边增加了一个象征城邑的偏旁,以表示在城外举行的祭祀。最后旁边表示城邑的象形字最终简化为耳朵旁,左边的奠字简化为关,就形成了现在的郑字。
郑字的演变
郑姓的祖地和祭祖活动正宗姬姓郑氏的公认的祖地是郑国在西周时期公元前806年的初封之地,也就是陕西华县,2015年的时候,华县撤县改区,变成了现在的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世界郑氏宗亲同时也把东周时期郑国东迁之后的所在地,河南省荥阳市作为祖地。在这两个祖地每年的11月11日附近,都会同时会举办世界郑氏宗亲祭祖大典等活动。陕西华州区的祭祖大典地点通常是华州郑桓公陵园文化广场,河南荥阳市的祭祖大典地点通常是荥阳市盘龙山上的郑氏始祖殿。
现有两个世界郑氏宗亲组织,一个是1974年有台湾郑氏宗亲郑彦棻(1903-1990)发起成立的世界郑氏宗亲总会,总部设在台北。另一个是近年2013年在河南荥阳成立的世界郑氏联谊总会,总部设在河南荥阳。
近三年尽管疫情肆虐,两个祖地的全球郑氏宗亲祭祖活动照旧举行。
2021年11月9日上午,在陕西省渭南市的华州郑桓公陵园文化广场,数百名郑氏宗亲一起参加了中国.华州第七届郑桓公文化旅游节暨2021年祭祖大典。
中国.华州第七届郑桓公文化旅游节暨2021年祭祖大典
2020年11月11日上午11时11分,在河南省荥阳市盘龙山上的郑氏始祖殿,庚子年世界郑氏拜祖大典隆重举行。
2020庚子年世界郑氏拜祖大典
始祖殿内的郑氏三公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
#大有学问##历史开讲##头条创作挑战赛##百家姓##姓氏##郑##姓##历史##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