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阳历8月3日八字(1992年8月3日什么命)

万物皆甜 2023-11-22 00:11:13 网友投稿

钱学森的这些预言,正一个个成为现实

新华社上海10月31日电(记者潘旭周琳)2009年10月31日,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逝世。近日,记者重访位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翻看钱学森生前所写书信和文章发现,在做出“两弹一星”的科研贡献后,钱学森学习、思考和研究的脚步不停:他写信建议发展“电动汽车”,将虚拟现实翻译为“灵境”,甚至大胆提出“人类渴望的宇宙航行的时代真正开始了”,不少科学预想在今天正逐渐成为现实。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如今穿梭于大街小巷,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早在30年前,钱学森就写信向国家建议:下定决心搞电动汽车。

汽油和柴油都属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钱学森认为,21世纪,环境保护将是十分重要的问题。1992年,钱学森写信建议发展新能源汽车。

1992年8月22日,钱学森写信,探讨汽车工业。钱学森图书馆供图

信中说,“在此形势下,我们绝不应再等待,要立即制订蓄电池能源的汽车计划,迎头赶上,力争后来居上。”

钱学森还结合当时电池工业现状,分析了氢化物—镍蓄电池汽车的行驶里程,充一次电后,“可达250至300公里,是可以进入实用的。”

1993年,钱学森又再次提出,“民用汽车一定要电气化,用蓄电池。而在‘863’中我们已突破氢化物,镍电极电池,已在开发中。那为什么不立即下决心搞电动汽车,跳过汽油车这一阶段?”

1993年,钱学森的信中再提新能源汽车。钱学森图书馆供图

虚拟现实

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如今已为人熟知。早在30多年前,钱学森就已关注到VR技术,并为VR取名为“灵境”。

1990年11月27日,钱学森将VR翻译为“灵境”,还解释说此译名“中国味特浓”。

1990年11月27日,钱学森在信中将VR翻译为“灵境”。钱学森图书馆供图

1998年6月18日,87岁的钱学森写了一篇短文《用“灵境”是实事求是的》,其中写道:“我们传统文化正好有一个表达这种情况的词‘灵境’;这比‘临境’好,因为这个境是虚的,不是实的。”

1998年6月18日,钱学森写的短文《用“灵境”是实事求是的》。钱学森图书馆供图

钱学森图书馆的研究人员说,从20世纪80年代起,钱学森就关注人工智能领域,90年代起,又在研究人工智能基础上关心VR技术的研究进展,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观点可总结为“人机结合、以人为主”。

在1990年的一次系统学讨论班上,钱学森提醒当时进行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具体处理的还是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说不上什么智能。“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人与机器的结合。”

量子信息

1998年,我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研究的开创者郭光灿筹办“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香山科学会议。当时,作为新兴学科,量子信息在国内的研究者寥寥。

郭光灿立刻提笔给钱学森写信,诚挚邀请他来主持香山科学会议。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钱学森的回信。

图为回信截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供图

信中写道:“我很同意您说的我国应统一组织全国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此事关系到国家大事”,还就如何“组织全国力量”表达了看法。

最后因为年龄、身体原因,钱学森未能参加当年的会议。但如今已如钱学森所言,全国力量被组织起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接续深入量子“无人区”。

21世纪以来,中国量子研究取得多项重大原创成果:多次刷新量子纠缠数量的世界纪录、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显微镜、量子计算原型机……

钱学森在一篇名为《谈宇宙航行的远景和从化学角度考虑农业工业化》文中说,“我想以任务带学科的精神向物理学家们提出这么一个任务:创造能释放能量当量为静质量几分之一的超高能燃料,并提出利用这种超高能燃料的火箭设计原理。”到另一个恒星附近去,发现新的太阳系……

这些大胆的“预言”,还有待更多科学家“揭榜挂帅”!

来源: 新华社

历史上的今天——9月3日

历史上的9月3日

主要事件:

1:1783年9月3日——英美签订《巴黎条约》,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2:1866年9月3日——第一国际的日内瓦会议召开

3:1941年9月3日——中队收复福州

4:1990年9月3日——“风云一号”卫星升空

5:1992年9月3日——大陆记者首次正式组团赴台湾采访

1783年9月3日——英美签订《巴黎条约》,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在239年前的今天,1783年9月3日(农历1783年8月7日),英美签订《巴黎条约》,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巴黎条约》于1783年的9月3日签订,并于1784年由美国国会批准通过,从而正式结束了英美间自1776年起由反抗英国统治而爆发的独立战争。英国与法国和西班牙签订了附带的凡尔赛条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必须把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以东的地区(当时有一部份不是美国领土)送予这个新兴国家。

1866年9月3日——第一国际的日内瓦会议召开

在156年前的今天,1866年9月3日(农历1866年7月25日),第一国际的日内瓦会议召开。

第一国际从1864年成立以来,在马克思的领导下,和各种机会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其中与无政府主义蒲鲁东主义者的斗争是一次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斗争。

1866年9月3日,第一国际在日内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第一国际的22个支部和11个其他工人团体的代表,共60人。法国蒲鲁东主义者为了与国际总委员会对抗,派出一个拥有17人组成的庞大的代表团。企图依靠人多势众,把蒲鲁东主义的观点强加给大会,从而实现其篡改国际的性质和任务的阴谋。为此,他们狂妄地向大会提出了共有十项原则的《备忘录》。在《备忘录》中,他们公开兜售蒲鲁东反对罢工、反对妇女解放、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反对民族解放运动的谬论,竭力鼓吹通过建立合作社等和平方式使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这一蒲鲁东主义的教条。

马克思由于从事《资本论》第一卷的最后定稿工作,无法分身参加日内瓦大会,但是,马克思预见到大会将有激烈的斗争,所以在会前写好了《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作为大会主要议程的正确决议的基础。在《指示》中规定了各国工人在罢工斗争中应该互相支持:提出了8小时工作制的口号;确定了工会和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和革命任务;主张吸收妇女和少年儿童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支持民族解放斗争等重要内容。马克思在《指示》中明确指出合作制度“决不能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依靠无产阶级掌握武装,进行暴力革命。因此,马克思认为:“代表大会不应该宣布任何特殊的合作制度”。在日内瓦代表大会上,拥护国际路线的代表以马克思《指示》为武器,与蒲鲁东主义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通过了各项正确的决议,马克思主义取得重大胜利。

1941年9月3日——中队收复福州

在81年前的今天,1941年9月3日(农历1941年7月12日),中队收复福州。

1941年9月3日,日军在中队的猛烈进攻下退出福州。日军占领福州后,福州各种形式的抗日群众组织相继袭击敌人,有力地配合驻福州地区军队的反击战。十三补充兵训练处处长李良荣率装备团子弟兵请缨出发,第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陈仪命第一纵队司令李良荣由南平出发,分两路打击日军。李命教导团警卫南平,自率装备团沿闽江东下,以机动的形势阻击白沙、桐口的日军,进而发动大湖战役,使日军伤亡700余人,大湖全部克复。

8月19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电令驻防福建的第二十五集团军,对日军占领地区进行突击。日军由于大湖战役失败,福州、长乐、连江、福清等县抗日游击队又奋起抗击,加上福州地区物资奇缺,使之不仅无法继续扩大占领区,而且对已占领的地区也难于固守,被迫进行撤退的准备。

李良荣率部于8月28日向桐口突击,迫使日军于31日退回福州,李部又于9月1日由桐口分兵两路:一路从上寮、下素、新店到马尾、闽安;一路从洪山桥到峡兜。与此同时,领导的各县游击队和福州地区的驻军,也从各自的防地向日军反击,终于迫使日军于9月3日分路全线撤退,福州等地光复。

1990年9月3日——“风云一号”卫星升空

在32年前的今天,1990年9月3日(农历1990年7月15日),“风云一号”卫星升空。

1990年9月3日9时53分,我国第二颗“风云一号”试验气象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进入太阳同步轨道。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将这颗卫星准确送入了预定轨道。之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卫星进行了控制。当前,卫星工作正常,13时14分,乌鲁木齐卫星地面站收到第一幅甚高分辨率可见光云图,云和地表图像清晰,云层层次丰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国家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正在按计划对卫星进行在轨测试。

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获取国内外气象云图、海洋探测资料和大气物理资料,提高我国大气探测和天气预报能力,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同时,向全世界气象卫星地面站发送气象资料。

中国科学院搭载的两颗用于大气观测的气球卫星同时升空进入预定轨道。

9月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对第二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成功的贺电。

1992年9月3日——大陆记者首次正式组团赴台湾采访

在30年前的今天,1992年9月3日(农历1992年8月7日),大陆记者首次正式组团赴台湾采访。

应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邀请,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团一行18人,1992年9月3日清晨乘飞机离开北京,踏上了赴台采访的行程。

这次活动是海峡两岸分隔43年后,大陆记者首次正式组团赴台采访。

前来机场送行的海峡协会副秘书长奇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王哲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一番曲折,此次大陆记者赴台采访,为两岸新闻界双向交流迈出了一大步,也是海峡协会成立9个月来,所促成的大陆记者首次组团赴台采访。他们对台湾有关方面为此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并希望以此为开端,今后两岸新闻界双向交流能够更加扩大。

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团由人民日报,新华社、全国记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了望周刊、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半月谈杂志,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现代中国杂志、团结报、台声杂志、福建日报等17家新闻单位的18位记者组成。

隔绝40多年的海峡两岸新闻双向交流9月5日迈出第一步,由几名大陆记者组成的赴台采访团中午12时10分抵达台北桃园机场,一时镁光灯闪烁,话筒“林立”,台湾同行热忱地录下这发展中新的一瞬。

来自17家新闻单位的18位大陆记者在机场受到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热情迎接。采访团团长翟象乾对守候在机场的台湾同行说,此行将为两岸新闻双向交流打开大门。通过为期一周的采访,采访团将实事求是地报道在台湾的所见所闻,让大陆人民了解台湾。增进两岸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他称此行“来之不易”希望两岸交流的大门越打越开,更多的大陆记者能赴台湾参观、访问和采访。

邀请和推动此行的“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下午在接受大陆记者拜会时说,两岸消除疑虑,建立共识,需要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海基会”愿成为两岸交流的桥梁,他认为,两岸加强新闻交流,“对发展和改善将会产生正面的重大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