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八字型大门怎么修(农村八字大门图片大全)
四川南充:农村老的四合院,朝门八字形结构,周边非常少见
南充市西充永清南岷山彬哥向我们提供了一条很有价值的信息。在永清乡村有一处古老的院落,它的布局保存相对完整,特别是朝门仿过去官府的八字朝门结构,周边少见。最近我们专程前去走访, 从西充到永清沿途历经艰辛。
刚到西充,彬哥就与我们联系,并帮助提供了相关的联系电话。我们的本次行程受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何国斌及村民的热情接待,他们有着深厚的家乡情,对宣传家乡的事情非常重视。
经过一路艰辛,我们终于来到张家院。张春大哥向我们讲述了大院的一些情况。整个院落历史非常悠久,它的布局让人大开眼界。
据张春介绍,从现在的公路下来,就是过去的朝门。朝门外还有马房等建筑。外面靠水塘那边也有房子。这部分是以前整个院落的前院,前院与八字朝门之间是过厅,可惜这一排房子,现在已只有几间保存下来,大部分已拆毁。
最让人感叹的是这里的八字朝门,它的结构周边少见。内外两道大门,里面的大门旁边还有两道小门。这样的结构完全是按古代的礼仪规则来修建,一般是官宦人家才有的。在我们西充这样一个小山村,实在是难得。
后院保存相对完整,堂屋及两边厢房齐全。堂屋走廊上的柱头要一个成年人才抱得完。大门门槛的高度有50公分左右。堂屋是典型的穿斗式建筑,中间四根巨大的柱头,比堂屋走廊上的还要大一点。这样古老的建筑还保存至今,实在是幸运。
古老的张家大院,历经几百年岁月,保存至今非常不容易。现在人们大多离开农村,家乡只有老年人在守候。这些院落再不保护,可能以后就看不到了。如今张庙沟的村民们都有了保护的意识,大家集资将大院子重新修复。从以前的荒草满院到现在的样子,让人好像又见到它当年的辉煌。希望更多的人来重视保护农村的古建筑。大家都来建设家乡,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
各地老乡,看了现在的家乡,你有什么感想?欢迎留言讨论。你老家也有这样的古建筑吗?欢迎留言,我们有机会前去记录。各位看官,南充家乡《走遍南充》,个人力量宣传家乡不易,你们的关注分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更多南充信息,请关注头条号:南充家乡。带你行走南充,看家乡山水人文!
京山八字门:新四军第五师的摇篮!红色山村推开“幸福之门”
京山市八字门村是豫鄂边区的首创之地、新四军第五师的摇篮。
1939年12月,豫鄂边区首脑机关陆续从豫南转移到八字门,在鄂中建立新的敌后抗战指挥中心。当月下旬,豫鄂边区党委在八字门组建完成。
1940年1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八字门正式建军,统一领导豫南、鄂中、鄂东三地抗日武装,共9个团10000多人,任司令员。此纵队就是新四军第五师的前身,纵队的成立进一步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
抗战时期,鄂中抗日烽火率先在京山燃起,豫鄂边区首脑机关和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驻扎在八字门,、陈少敏、陶铸等革命先辈在这里领导边区军民铁血征战,很多有识之士、热血青年投奔到此参军。据记载,共有11200名京山英雄儿女在抗日烽火中英勇牺牲。
2020年,八字门村被纳入全国第一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
农旅融合促古村焕新生
“八字门前气势雄,一泓水绕熊滩松。山花水月忙中过,辜负青峰日照浓。”当年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张执一战地写诗,描绘了八字门的壮丽景色。
如今,在一处青山环绕的山坡下,一排古民居格外隐蔽,这里就是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豫鄂边区驻地。旧址为一幢四合院式建筑,面阔3间12米,进深3间16米,硬山顶砖木结构。
“正中间的客厅就是司令部的作战指挥室,司令员曾在此指挥作战。”八字门村党支部书记胡元红介绍,如今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还保持着原貌,天井的两侧一边是厨房,一边是办公室。
八字门村红色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得到党员和村民的大力支持。红色遗址遗迹修复保护工作启动后,党员田学龙得知村里正在收集红色物件,便将家中珍藏了几十年的石门坎捐出来。
“这是当年野战医院房屋的石门坎,这些年我们家将它留存,想做个纪念,用革命烈士的故事和精神激励子孙后代。”田学龙说,“把石门坎捐出来,就是要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八字门的红色故事,继续发扬革命传统。”
在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支持下,八字门村以“红色教育研学、游学”为主题,打造“一轴一心四区”红色教育群,以乡村主道为空间发展主轴线,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建军旧址”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修建了一批红色景点景观,建成八字门村口形象展示区、村委会党建引领教育区、水漾泉湾军民融合区、司令部旧址红色旅学研学教育区。
随着红色研学基地的建成,八字门村开发了“永远跟党走”“新四军的一天”等研学项目,前来接受红色教育的游客越来越多。
源源不断的游客,让这个百年古村焕发出新的活力。生态采摘、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多种业态发展壮大,八字门村“红+绿”的农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八字门“蝶变”幸福门
依托产业,乡村发展才有生命力。地处大洪山脉腹地的八字门村有山地2万余亩,植被茂密、品种繁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八字门村“两委”班子因地制宜,积极响应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号召,发动党员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党员带头兴产业,大力发展本土生态种养业。
村里的老支书、老党员王章亮养了80多箱中华蜂,年产蜂蜜近千斤,他肯学肯钻,是村里的养蜂“土专家”。在他的带动下,20余户村民投入中华蜂养殖产业,全村共养殖中华蜂2000余箱,“不起眼”的小产业成了村民心中的“甜蜜大事业”。
在距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三公里远的地方,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房整齐漂亮。
提起搬迁后的生活,党员熊理会十分满意:“搬到安置房后,生活便利了很多。我还学习到先进的种植技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今年的40亩水稻,预计收入能达到5万元。”
在村“两委”的帮扶下,熊理会成了远近闻名的优质稻种植大户,他将自己的选种经验和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周边农户。“我们一家通过双手过上了好日子,作为一名员,我有责任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熊理会说。
通过党员群众的接续奋斗,八字门村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备,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民收入年年增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6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延展红色资源产业链,持续壮大生态种养产业,让八字门村的‘红色底蕴’和‘绿色生态’蝶变为‘美丽经济’,共同缔造美好家园,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活力,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谈到未来,胡元红信心满满。(据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尹璇通讯员: 李哲、许梦瑶)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