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八字(姜太公80岁遇文王 年轻人别着急)
西瓜视频:姜子牙72岁遇文王,历经四代君王。他到底活多少岁?
姜子牙原名姜尚。先祖曾跟随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地,因此又叫吕尚。姜子牙出世时,家道已经没落了。他早年间干过宰牛卖肉的生意,也开过酒店,不过却一直穷困潦倒。西瓜视频上调侃姜子牙:勤工俭学,卖酒卖肉啥都干。但他人穷志不穷,无论做什么买卖,姜子牙都一直钻研着军事谋略、星象天文以及治国安邦之道。
相传在商纣王之时,姜子牙还曾经入朝为官,因为看不惯商纣王的所作所为,最终选择弃官归隐,悠闲地在渭水之滨垂钓。那个时候姜子牙已经72岁了,本打算颐养天年的他,此时迎来了人生的一大转机——遇见了周文王。《史记》当中记载:
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逢文王。
文王姬昌死后,其子姬发继位。姜子牙辅佐姬发东征商纣王,亲自率领军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牧野之战"。纣王见人心倒戈,大势已去,最后自焚而死。就这样,姬发建立一个新的朝代——周朝。姜子牙也因战功被封在齐地。武王姬发死后,姜子牙又经历过周成王和周康王二代,卒于周康王六年。从周文王到周康王,姜子牙可以说是实打实的四朝元老了。那么姜子牙到底活了多少岁呢?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说:姜子牙遇见文王时,其实30岁《史记》当中说虽然说,姜子牙72岁遇见周文王。但是近代学者顾颉刚却持有不同观点。顾颉刚在《太公望年寿》中说:
予意此皆战国时齐游士之妄谈也。
顾颉刚认为姜子牙72岁遇见文王,活到百余岁,乃是齐国游士的妄谈。姜子牙又叫"太公",故齐国人妄认为他是一个老头。另外顾颉刚还引用《诗经》当中对"牧野之战"记载;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如果姜子牙真的是72岁遇到文王,牧野之战时,姜子牙大约是80岁。对于一个80岁的老头儿来说,在战场上进行如此凶猛的搏击,显然是不合情理的。所以顾颉刚推断:姜子牙遇到周文王的时候,大约是30岁左右。康王6年,姜子牙去世,大约活80岁。
顾颉刚的观点虽然新颖独到,但是很多学者也并不赞同,笔者也对此观点持有异议。
首先,顾颉刚说"齐国人妄谈",但是《荀子》、《韩诗外传》、《尉缭子》、《说苑》,包括之前提到的《史记》,都说姜子牙是在70多岁遇见的文王。而这些人没有一个是齐国人。另外《诗经》当中记载: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是形容姜太公像雄鹰展翅一样,并没有说姜太公在战场上与敌人进行搏击,完全可以解释他为在战场上英勇指挥。并且自古以来老当益壮,出征沙场者不计其数,姜太公年近八十征战沙场,也未曾不可。
除史书典籍外,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也指出姜太公:行年七十而屠。所以,笔者认为姜太公在70岁左右遇见文王,并非是齐国人的“妄谈”。
顾颉刚
姜子牙到底活了多少岁?既然知道了姜子牙72岁遇见了文王,那么姜子牙遇见文王的这一年是哪一年呢?只要得出这个结论,再减去72,就能够估算出姜子牙的出生时间了。《史记》当中说:周文王打猎之前占卜了一卦,卦辞说会遇到一位能臣,结果周文王就遇见了姜子牙。而周文王打猎的这一时间不可考。不过,《史记》当中另一段文字,可以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说:
周西伯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
姬昌曾被商纣王囚禁在羑地,被释放回归之后与姜子牙谈论政事。这段记载说明:姬昌在被放出来之前,就已经认识姜子牙了。姬昌在狱中呆了7年,出狱的那一年是公元前1056年。那么姜子牙遇见他的时间,至少是在公元前1063年。所以,姜子牙的出生时间大约是1063+72=1135,也就是公元前1135年。再加上《汲冢书·竹书纪年》里所说,齐太公卒于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15年)。于是可以得出,姜子牙大约活了120岁。
有很多学者研究姜子牙的年龄,也都相信姜子牙“七十遇文王,寿过百岁”的说法。不过这并没有解答人们的疑惑。杜甫《曲江二首》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姜子牙比之杜甫的年代还要早上将近2000年。那么,那个时候想要活100多岁,真的可能吗?
3000多年前,没有医疗可言,姜子牙真能活100多吗?现在有人研究古人的寿命,得出古人的年龄平均30多岁,50多岁等等很多说法。在这些貌似权威的数据资料面前,人们普遍都以为古代医疗技术不发达,人的寿命较之今人为短。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谬误。
文化人类学中有一种考察原始人类的方法,就是研究现在的一些处在深山密林中的部落文明。就有人因此提出:人类并非是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而是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并行不悖。我们也不妨借用此法来研究一下。
首先现在的医疗技术和设施较之古代为先进,并且各式各样的养生思想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层出不穷,大行其道。然而现在长寿者的聚居处却并非是信息、医疗高度发达的城市,而是一些古朴的村落。例如,重庆、湖北、浙江等地都有"百岁村",那里的老人大都能活到百岁以上。虽然远离城镇先进的医疗,但并不会影响他们寿命的长度。这些老人的生活环境更接近自然,更接近淳朴。畅饮自然之清泉,呼吸密林之清气。再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副良好的心态,绝世独立,悠然自得,才能颐养天年。
古代的生活显然与那些"百岁村"的环境更为接近,更为自然安逸,不同于甚嚣尘上的高速发展的城镇。姜子牙即便早年不仕,但却有着“闲来垂钓碧溪上”的闲情和雅致,因此活到100多岁也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医疗设施能够影响人寿命的长短,但不能决定人寿命的长短。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规律,积极乐观的心态,才是人长寿的亘古不变的秘诀。这一方法虽浅显易懂,但比之那些欺世盗名的养生保健秘方,可要实用得多。
笔者在西瓜视频创作人混知那里,看到关于姜子牙的视频,顿时颇有感悟。如果你也想像姜子牙那样,有一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可以上西瓜视频搜索混知。他讲的每一段历史不但风趣幽默,细细品来,却又大有深意。有时间的时候,翻翻西瓜视频,既能放松心情,还能有所收获。
太公八十遇文王?这可能是失意文人的想象
某些励志鸡汤里时常说:“太公八十遇文王”,以此来勉励人们:人生有起落,行时有迟早。老大遇伯乐——有才就不怕,总有出头之日。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姜子牙真的是八十岁被文王找见,从此发迹的吗?
文史爱好者唐封叶在其著作《简说西周史》中,对姜子牙的身世有不同的看法。
姜子牙钓鱼
姜子牙的姓氏与称呼我们所俗称的姜子牙,是因《封神演义》而得。《史记》称他为“吕尚”。
姜子牙为何却叫“吕尚”?
上古时期,称呼一个男人,是以氏+名的方式,比如孔子,孔原本也是他的氏,后来才变成姓,孔子的父亲,又唤作叔梁纥,叔梁却是字,纥才为名,故此,孔子和他父亲看上去不像一家人,皆是因为,先秦人氏,称名、称氏、称字,并无定规。倒是称姓名的方式几乎是没有的。
而我们俗称的姜子牙,事实是把他的姓与字连在一起叫了,这其实是后世的一种叫法。
在姜子牙生活的年代,他应该被称作吕尚或吕子牙。
吕尚确实姓姜,但起源于西部的姜姓是一个大姓,姜姓古国较多,其中一个是吕国,所以姜姓有一个分支是以“吕”为“氏”的,姜子牙是姜姓吕国的一支,按“氏+名(字)”的先秦男子称谓格式,姜子牙在当时应被称作“吕尚”或“吕子牙”。
为方便理解,在这篇文里,我们还是按照后世习惯的叫法,称吕尚为“姜子牙”。
姜子牙是八十遇上文王的吗?人们经常念叨的“太公八十遇文王”,从“太公”这个称呼上看,似乎姜子牙遇文王的时候确实是个年纪大。
但太公这个称呼,应该是姜子牙受封齐地后的称呼,(见《齐太公吕望表》),后世人称呼先人时,往往以其身后名呼之,如“汉武帝”之类。因此,呼姜子牙为“姜太公”,并不代表他遇文王之时就已经是个“太公”了。
在《诗经.大雅.大明》中云: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车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描述牧野之战时,姜子牙在战场让像雄鹰一样勇猛。
牧野之战离传说中的文王得姜子牙有十余年,那么,此时的姜子牙年已九十,像雄鹰一样战斗似乎不太可能呀。有人提出异议,说这是文学夸张,说不定当时姜子牙只是坐在战车里羽扇纶巾而已。
但唐封叶提出,除了诗歌文学,先秦的《逸周书.克殷解》也记载了姜子牙在牧野之战中冲锋陷阵:
周车三百五十乘,阵于牧野,帝辛从。武王以尚父与伯夫致师。
致师,就是两军对垒,各派猛将出阵。周武王派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致师”,这应该是不现实的。
唐封叶提出这些疑问后,从《史记》的“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岁”假定姜子牙死时有一百一十岁,此时正是周康王六年,牧野之战距此四十七年,那么姜子牙上战场时就是五六十岁,算他老当益壮,能上阵杀敌。
那么,再往前推,他在距牧野之战的十几年前遇见文王,应该在四十岁左右。并不是传说中的“八十遇文王”,白须白发。
姜子牙的身份大众熟知的姜子牙,在遇到文王之前,穷困潦倒,干啥啥不成,卖面粉被风吹走,卖肉遇上禁屠,好不容易娶个老婆还被出夫。真可谓是“背时倒运“的典范。
事实上姜子牙此前真是如此卑贱吗?
唐封叶在《简说西周史》中探讨了商纣王的失败,其中之一是用”贱民”,这可能是他瓦解贵族权力的一种手段,但同时,他利用这些“小人“聚敛财富,与贵族平民争利。得罪了全国上下。因此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而西周文王,跟刘备一样,凡是敌人反对的,他就加以利用,因此,周文王的用人策略,是亲贵族旧臣,远贱民小人。(此处的小人,指的是地位低下的人,以贵族时代的价值观,君王依靠贵族老臣才是对的。)
在这样的方针政策下,周文王即使遇上姜子牙,以他贱民身份,是很难入他法眼的。
我们来推测下姜子牙的真实身份。
世传姜子牙写过《太公兵法》,这说明,他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上古时期,”学在官府”。平民没有机会学知识文化。如果姜子牙身份低下,吃了上顿没下顿,是绝没有闲钱去学习的,况且当时并不是孔夫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时代,他即便有钱,没有身份,去哪里学?
唐封叶还提出一个有力的佐证,证明姜子牙身份其实高贵。
唐封叶指出,《左传.昭公元年》中有一句:
武王、邑姜方震(娠)大叔
在这一句之下,有晋杜预的一个注脚:邑姜,武王后,齐太公之女。
姜子牙后来被封于齐,人称“齐太公“,这么说,姜子牙其实是周武王的老丈人。这个信息不仅说明了姜子牙并非八十遇文王(那么老,还有年轻女儿吗?),而且说明,姜子牙的出身高贵!
有人可能会说了,就不能是姜子牙发达之后当老丈人?
这不太现实,这不比后世贫寒士子中了状元,众家抢女婿。上古时期,贵族之间联姻,尤其讲究门第,若是姜子牙乍贵,背后没有庞大的政治势力,周王室不会与之联姻。因为周王室正图灭商,不可能错失联结政治势力的机会。
周武王娶了姜子牙的女儿为王后,只能说明,姜子牙出身绝非泛泛,他本人应该是吕国当权贵族,极有可能是吕国公子,甚至国君。
唐封叶推测,姜子牙的真实事迹应该如此:商周之时,姬姓周人与姜姓国家关系密切,吕国离周国更近,二者联系紧密。而西伯昌很早就认识姜子牙,知道他很厉害。后来西伯昌被纣王拘禁在羑里,姜子牙参与过营救,在营救期间,姜子牙可能以各种身份打入朝歌,故而后世传说中留下了他许多贱民身份的踪迹。
正是由于姜子牙个人能力突出,身份显贵,与周王室关系密切。为报答他的营救,为笼络他的势力,周武王娶其女儿为正妻。
如此看来,姜子牙的真实身份与际遇与我们的认识大相径庭。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里面,可能夹杂着后世大量不得意文人的意淫:咱不是没有才,咱只是没有遇上伯乐。
而姜子牙在渭水边钓鱼,钓到了文王,也揭示了知识分子的那一份矜持:虽说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但我不会上赶着,我得让”愿者上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