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铁扫把(八字铁扫把是啥意思)
从《闲情偶寄·洒扫》看中国古代生活美学及儿童礼学教育
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专讲“洒扫”二事的《洒扫》一文。洒扫,就是指洒水、扫地,也泛指打扫居室等一系列工作。李渔认为,洒扫二事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其中很有学问,一般人是不懂的。洒扫,不仅仅要扫去灰尘保持干净,还要考虑屋内的陈设、器具、空气质量等问题。因此,不同情况就要有不同的洒扫方式。可见,洒扫二事也是大有讲究的。
“精美之房,宜勤洒扫”,意思是说精美的房屋就应该常常洒扫。洒扫虽然人人都会,日日都进行,但其中的学问却鲜有人知。“欲去浮尘,先用水洒,此古人传示之法,今世行之者,十中不得一二。”这种古人传下来的除尘前先洒水的洒扫方法,现在却很少有人这样做了。为什么呢?因为扫地的僮仆偷懒,觉得打水洒扫太麻烦,就图省事把洒和扫两件事合二为一。久而久之,就养成习惯了。
“止扫不洒”,固然节省了力气,但是却没有考虑到“精舍之内,自明窗净几而外,尚有图书翰墨、古董器玩之种种,无一不忌浮尘”这一问题。 主人精致的房屋内,除了要保证窗明几净,其中收藏放置的“图书翰墨、古董器玩”,都非常忌讳沾染浮尘。如果不洒水就扫地,就会导致“红尘掺物,物物皆受其蒙”,不仅放置的物品都沾染灰尘,甚至“栋梁之上、榱桷之间亦生障翳”,连栋梁、屋椽也会布满灰尘。这样以来,本来洒扫就能打扫干净的屋子,“势必逐件擦磨,始现本来面目”,要一件一件地细心擦拭,不停手也得劳作半天之久才能擦完,非常辛苦。但是如果掌握了先洒后扫的技能,“则扫过之后,只须麈尾一拂,一日清晨之事毕矣”,即打扫后拿拂尘轻轻一拂就完成了一天的事情,这就是李渔强调必须要洒水的原因。
除了要求“先洒后扫”外,李渔还指出“轻扫”的重要性。“然勤扫不如勤洒,人则知之;多洒不如轻扫,人则未知之也。”人们只知道勤扫不如勤洒,却不知道多洒不如轻扫。为什么之前强调了洒的重要性,这里又说多洒不如轻扫呢?因为就算是常洒水,但终究不能把所有的角落都洒上水,如果打扫卫生的人以为到处都洒满了水,就毫不担心尘土飞扬而随意挥舞扫帚,那么整个屋子就会满是灰尘了。为了避免扬尘舞蹈而导致障翳,扫地时一定要注意轻扫:“故运帚切记勿重;匪特勿重,每于歇手之际,必使帚尾着地,勿令悬空,如扫一帚起一帚,则与挥扇无异,是扬灰使起,非抑尘使伏也。” 怎么样扫地才算轻扫呢?李渔详细讲解了轻扫的要点:首先,用扫帚时一定不要扫得太重,要轻轻扫地;其次,每次间歇时要让扫帚的尾部着地,不要让扫帚悬空。因为如果扫一下就把扫帚提起来悬空一下,那就像是在挥舞扇子一样,把满屋的灰尘都扬起来了。
“先洒后扫”、“轻扫”都是为了避免灰尘四溢,而另外一种方法也有同样的效果,那就是:“闭门扫地之诀”。“闭门扫地”,就是关起门来扫地。比如说先打扫了屋内,随后打扫台阶的时候就要将房门关紧。等台阶打扫干净后,稍等片刻再开房门,这样就不用担心灰尘进入屋内了。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打扫完屋内再扫屋外,就会有顾此失彼之患。尤其是在室外,“顺风扬灰,一帚可当十帚,较之未扫更甚。”因此,闭门扫地一诀,不可不知。
李渔强调洒扫二事“势必相因,缺一不可”,但有时,洒和扫则最好分开进行:“洒扫二事,势必相因,缺一不可,然亦有时以孤行为妙,是又不可不知。” 先洒后扫,这是一般情况下的做法。但如果每日都这样重复,尘土和水胶合一起积攒在地面上,非常难以去除。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故洒过数日,必留一日勿洒,止令童子轻轻用帚,不致扬尘,是数日所积者一朝去之,则水土交相为用,而不交相为害矣”。平日里可以先洒后扫,但是要在几天里隔一天不要洒水,只拿扫帚轻轻扫地即可。轻轻扫地不会扬起灰尘,又可以把积在地上的灰尘全部扫掉。这样一来,“则水土交相为用,而不交相为害矣”。
李渔在《洒扫》一文中细致讲解了洒扫的诀窍和方法,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的生活智慧与生活美学。“此皆世人所忽,故拈出告之,然未免饶舌。”李渔说,洒扫在很多人看来都不过是生活中的小事,所以常常被人所忽略,特意写出来告诉大家,未免显得琐碎唠叨。
孔子的弟子子游就认为洒扫是末节小事。据《论语》记载,子游评论子夏说:“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游认为,子夏的学生只可以做些洒水扫地、言语酬答和迎送客人之类的末节小事,却没有学到根本的东西,这怎么行呢?
但小事并不就是不重要的事。像洒扫这样的末节小事,也是古人自幼起须用心学习的礼仪。宋朝朱熹《〈大学章句〉序》里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在当时,上至王公贵族子弟,下至平民百姓的孩子,到八岁时都要进入小学学习,主要的课程包括洒扫、应对、进退之类的礼仪,此外还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知识。
洒扫之礼在许多流传甚广的家训中都有所强调。比如明朝朱伯庐所作的《治家格言》中写道:“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在天刚亮的时候就要起床,打扫庭院和台阶,要让屋内外都整洁干净,这是一个家庭治家严谨的重要表现。晚清时曾国藩家里刻有治家的家训“八字家诀”:早、扫、考、宝、书、蔬、鱼、猪。要求子弟早晨要早起,不可睡懒觉;考即祭祀祖先,要心怀敬意;要勤于读书,学会种菜、养鱼、养猪等。其中的“扫”,即为洒扫之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曾家子弟都要亲自打扫自己的屋子,这样才当得上一个“勤”字。
由此可见,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尤其是在儿童的礼仪培养方面,洒扫决非末节小事。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做人处事的教育应从“洒扫应对”开始。根据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真正的儿童教育主要学的是 “洒扫应对”。儿童入小学即开始学习的“洒扫应对”,实则是“学做人的基础”,因为“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南怀瑾先生也从来不把“洒扫”看作是末等小事,他认为这是一种“生活的教育”。少年时如果接受了这种生活教育,成年后再去做事自然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基本的教育都没有学好,就算去读书,也只是学知识而已。有知识而没有做人的基础,那么这样的教育其实就是失败的。所以,南怀瑾先生说:“洒扫、应对、进退”六个字,是古人的教育,包括生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是中国文化三千年来一贯的传统。
“洒扫、应对、进退”之事,除了作为生活日常内容和儿童教育基础外,还被赋予了形而上的意义。梁漱溟先生曾在《如何才能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一文中写到:“有的人每每看轻自己的工作,觉得粗浅而不足为,这是一个错误。须知虽然是粗浅的事情,如果能集中整个精力来做,也都能做到精微高深的境界。古人云:“洒扫、应对、进退,即是形而上学”,又云:“下学而上达”,都是指此而言。在事情本身说,表面上只有大小之殊,没有精粗——这件事比那件事粗浅——的分野…”梁先生认为,洒扫不是粗浅的末节小事,是只要用心去做就可以有所得、有所悟(上达)的“下学”。梁先生以洒扫为例,告诉人们如何才能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要点,那就是:“集中精力,多用心思,去掉懒惰。能如此,才算握住生命真谛,才算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和儿童教育中,甚至在整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洒扫都有着不同层次但同样重要的意义。在佛教中,洒扫象征着清扫自己内心的污垢,因此,洒扫被认为是一种大有功德的自我修行方法。佛弟子日常就非常注重洒扫,有清明节扫塔的习俗,认为扫塔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唐代神秀禅师有一首著名的谒子,就是以洒扫为主题:“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其中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句,具有非常深厚的宗教哲学意味。而六祖慧能的谒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为高深巧妙地阐述了佛法教义和修行法门。佛经中关于洒扫的功德有很多论述,《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中有“扫地五胜利”即扫地五功德的说法,它们分别是:“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 扫地的五种功德是:第一,可以令自己的心地清净;第二,可以让他人心地清净;第三,让诸天天神心生欢喜; 第四,来世会得到端正的相貌与德业;第五,死后可以升天。
关于洒扫的功德,可谓无量数,但也有不少禁忌。 《增壹阿含经》中记载,世尊告诸比丘:“夫扫地之人有五事不得功德。云何为五?于是,扫地之人不知逆风,不知顺风,复不作聚,复不除粪,然扫地之处复非净洁。”就是说扫地的人有五种情况下是没有功德的:不知道逆风、不知道顺风、不把脏东西集中在一起、也不清除污秽,即使打扫了地面可还是不干净。如果出现这五种情况,扫地的人是得不到大功德的。“知逆风、顺风之理,亦知作聚,亦能除之,不留遗余,极令净好。”扫地时必须考虑是逆风还是顺风;要把污秽之物集中在一起,并且清除干净,不遗留脏物;打扫后的环境十分干净清洁。满足这五种要求,就可以得到扫地的五大功德。
对佛弟子扫塔的要求与扫地的情况类似,佛经记载,世尊曾开示弟子如何扫塔:“若有人扫偷婆(偷婆:塔)不得五功德。云何为五?于是,有人扫偷婆不以水洒地,不除去瓦石,不平整其地,不端意扫地,不除去秽恶。”即,在扫塔时,如果不先用水洒地、不除去瓦砾石子、不将地面打扫平整、不专心致志对待扫地、不清除污秽,这样的话是得不到扫塔的功德的。那么如何才能得到扫塔的五功德呢?世尊开示:“扫偷婆之人以水洒地,除去瓦石,平整其地,端意扫地,除去秽恶。” 要在扫塔的时候,先把清水洒在地面上,然后细致地清理那些瓦砾碎石,将地面整理平整,扫地时专心致志,并且把污秽之物处理干净。做到这五件事情,就可以获得扫塔的大功德了。
洒扫,在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是追求精致生活的智慧,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是修身之本的礼仪,在佛教中是清净身心以明心见性的修道法门。可见“洒扫”之事,既非小事,亦非易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