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房八字形对捧好吗(八字与楼房的匹配)

樱花飘落 2024-02-07 00:00:26 网友分享

土房子的命运何去何从:落幕还是新生?

作者:搬螃蟹

阅读导览

迎来新生的杨氏土楼群

回归祖脉的董家山碉楼

何去何从的农家烂土房

残垣断壁甦生的綦走探讨

木屋、草房、竹蔑墙,早已经是过去时,在我的记忆里,非常少见。记事起,小时候,长大前,我家周围团转绝大多数都是黄土墙小青瓦,所以对土房子,产生了特殊的情节。当然,都是那种普通的假两层,也就是丈多高,最高一丈八。

记得2017年5月13日,第24次綦走,顶着烈日的下午选修路段,在古剑落井附近看到一貌似三层楼的小土屋,还啧啧稀奇。接着在2018年7月8日,第85次綦走隆盛顺山村,还把一座占地不到20m2的4层简易土碉楼“躲子弹飞”作为一个重要节点推介。

迎来新生的杨氏土楼群

巴南区石龙镇,有一座杨姓大地主建于晚清的土楼院落群,占地面积约5000 m2,建筑面积共约3000 m2。与传统的四合院格局不同,由四幢土楼相对独立合围而成,其中三幢都是四层楼高,最高的一幢共六层17.6米。门窗顶部装饰,或圆或尖还有其它变体,又是典型的欧式风格。

让人难以想象,土泥巴是怎样筑成高楼的?坊间传言是由黄泥巴、生石灰和糯米粉的混合物。綦走不明白的是,这样的不惜血本,为什么不选择工艺要求不高、牢固性更强的石头呢?

保存最为完好的那幢六层土楼,嵌有近30个整石开凿而成的内大外小喇叭孔,兼瞭望和射击功能,转角处那个颜值最高,呈桃心状,战乱时节的御匪装置也设计出这般浪漫情怀,主人家难道一直保持着一颗青年十八的情窦初心?

大门立柱为整石构筑。厚达15cm的木门外包铁皮,还横竖各插三根门杠,紧迫情况下,另设计有一根斜杠应急。给人易守难攻,固若金汤之感。在主人家的提醒下,綦走还发现,大门框顶黑黢黢的横梁和以下的八字形石刻配饰下面,居然有“多此两举”——一根简易的横木+两截竖顶的短木。原来当年土匪久攻不下,放火烧门也没有得逞。时间久了,才发现顶上的石头被烧炸了,主人家只好另类修补排险。

当地的解释是,石龙地处巴南、涪陵、南川交界,山高林密中藏有多股实力强悍的土匪,于是当地富人纷纷筑楼御匪自保,比如附近的大连村、柏树村等都有,人们称之为碉楼。但大多数碉楼都不是用来居家的,不开大窗,我们看到的窗户其实是兼瞭望和射击功能的孔洞。往往伴生着其它面积更大,更低矮的传统房屋供主人日常起居。同一院落一般只有一幢碉楼,且选择其中地势较高一角或御敌前锋一角。就算同一个院落有多幢碉楼的,往往都在四角。虽有居住功能,但防御功能更明显。这与杨氏土楼有明显的不同。

杨氏土楼群由四幢围成类似三合院的结构。每一幢相对独立,多处开窗,采光良好。最高的幢顶楼墙外还有挑木廊道(綦江俗称彩楼,现在通用说法叫阳台),适合远眺,显然是供主人闲暇观山看水望风景。黄泥土墙还涂抹一层青灰保护,白线勾缝,摇身一变“青砖砌”,就像现在的假古镇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房屋外立面那样。

楼内装修之奢华,现在都不过时。各层均吊满顶,还绘有飞鸟、蝙蝠、山羊、貔貅等立体浮雕天花,中间还设计了挂马灯的挂钩。内部功能齐全,有厨房、厕所、粮仓,设计的烟道还一通到顶。

其中两幢石门框上还有阴刻门联:清白绍遗徽家风宛在、文章绵雅范世泽依然,横批“五福临门”;护宅龙层层曲抱、临门客步步高升,横批“四知名范”。

以上多个特点叠加分析,特别是面积规模、设计和装修投入,更偏重居住功能的完善和主人起居的舒适。是一般碉楼所不具备的。所以綦走把它命名为杨氏“土楼”而非杨氏“碉楼”了。

也正因为如此,杨氏土楼群才吸引了綦走团,第262次徒步才选择了这里。“护宅龙”很热情:主人家吕大哥一直长住鱼洞,给了联系开门的电话,放心让我们进屋“东看西瞧底朝天”;陈村长也爽朗答应迎接綦走“临门客”,我们才得以分批上楼“步步高升”逐层安全参观。小桥流水农家乐(李老板13896022679)180农家菜真实惠,綦走2020第一餐美味享。

綦走一行,既看到了另两幢土楼石门框上的“突出政治”“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万岁”“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等毛主席语录阴刻的另类对联,又看到了“造反有理,打倒石龙公社党委”等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雷人标语。

至于之前文宣中提到曾经的“护成河”,綦走笑了。从现场地形来看,土楼院落前曾经三面有水,有桥、有小湖、有亭子。但这只可能是风水局。试想,要达到“护城”的功能,得有多深?多宽?又得有多少带枪的家丁阻击渡“河”的土匪?果真如此的话,石龙杨氏一族在这一地区的乡土史志上,应该有浓墨重彩的篇章才对了。但据綦走了解,土楼群主杨氏,仅有富足,并非权贵,在当地并没有强大的政治势力,仅靠工事坚固自保。

路上,还偶遇路边人家,正好是杨氏土楼院落的第三代,他家原住在六层土楼右边那幢。他们家族在重庆大坪经商的后人中,有早就参加了革命的,完全了解时事政治的发展变化。所以1949年底解放军打过来时,他们家族非常配合,所有枪械全部上交政府武装,没留半支给负隅顽抗的兵匪,所以得到了宽大处理。1952年土改财产充公离开土楼时,他已有5岁。也因为旧社会并没有苛刻佃农,后来的历次运动中,并没有被揪出清算再次打倒,也是得到了善待。

现任房主吕大哥还告诉我们,因为其父亲是抗美援朝二等功复员返乡军人,得以分配入住杨氏土楼这么好的房子。陈村长说,解放后,杨氏土楼群部分被作为绍兴村小使用,所以得以相对完好保存至今。稍有遗憾的是,因石龙镇政府房子被烧毁(不是之前文宣中写的杨氏土楼其中一幢被烧),重建需要木料,而拆掉了杨氏土楼其中一幢的右半侧的上半部分(第三四层)。

綦走非常幸运。政府回购已谈妥,旅游开发箭在弦。如果施工队一旦进场,怕是外围打望都不得行了。又恰遇难得的伏前30度以下阴雨凉爽天气,綦走才得以抢先安排。如果等待修复开业后,收过三五十的门票,愿者上钩了。

不过,这也说明,杨氏土楼群的新生,已经指日可待了。

回归祖脉的董家山碉楼

古村之友创始人/理事长汤敏先生认为:乡土精神的自强内涵,概而言之就是国脉、文脉、善脉、祖脉、地脉。其中的祖脉,即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家风精神。中华历史上,每一个成功的家族,都是通过祖祠族谱、家风家训彰显着家族荣誉,传承着家族文明。

今天綦走的另一个节点,4层高的董家山碉楼,占地面积约60 m2。据说是董氏祖辈在在贵州做中药材生意致富回乡置办产业,一年之中土匪四顾,为求自保,于1910年前后才兴建起来的。虽没有杨氏土楼群的庞大与奢华,但它两易其主的故事,涤荡起伏,知者无一不会动容。

这第262次綦走真的是好运连连。出行前,因为綦江80年一遇的洪水,因为6.22、7.01的特大暴雨,因为这持续不断的连续大雨、暴雨,因为倒处垮方特别是綦万高速泥石流的破坏,因为行前的预警。綦走人忐忑不安。还好,綦走心中有数,计划中的徒步路段都属浅丘地带,不涉山崖、溪河,才胸有成竹宣布只要高速畅通,均可安全成行。即使发车时遇特大暴雨,还有备用安全性更高线路确保綦走。

确实,安全是留给有准备的团队和人;确实,幸运是留给风雨无阻坚持三年半、风雨无阻每周一徒的綦走团、綦心人。今天,原本只是想在董家山打个卡,留个痕的。没想到,还遇见了董家碉楼的第二功勋人——现年六十五岁的董际领老大哥(第一功勋人理应是始建祖)。

董大哥说,因为董家有多位后人在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因为尽孝老人留守祖业的他们这一房善待乡邻,解放时他们也没有受到任何冲击。就是1952年土改时,董家原有的大部分土地也得到政府确认归其后人耕种,祖宅也还是本家留居并有政府颁发的权证。

只是世事难料,1958年,董大哥的爷爷被打成右派,全家被赶出另寻住处,碉楼在内的祖宅由政府收回作为供销社使用,爷爷不到半年就郁疾而逝。伴随着无数次的抄家批斗,家中的命薄、族谱等稍违当时政治气候的物品均难逃厄运。但大字不识的老奶奶却悄悄地把土改时的权证裹紧塞进“老鞋”(人去逝后穿着入棺安葬的鞋)尖逃过一劫。直到1978年平反,才告诉了他们兄弟姐妹。

平反只是个政治交待,碉楼在内的祖宅仍没能物归原主。董大哥不服,从此接龙(区公所)、渔洞(巴县政府)、重庆(市政府)、成都(四川省政府),层层反映、反复反映,踏破铁鞋有觅处,费尽功夫也不得,走上了漫长的官司打到底之路。就是当时在巴县任职的文强(终被打黑除恶)、张文彬(后升任重庆市政协主席),都被他多次“缠访”。

董大哥只有一个信念:祖业,不能失去!80年代,上级也拿出了3800多元现金补偿的方案了结这历史积案。如果以价值计算,应该是一笔不菲的数目,足够补偿。但他不为所动,再多的钱也不要,只要祖宗留下的心血!

整整13年的官司,“状纸都有几箩兜,加在一起我们(指綦走团中任何一人)都背不起”。直到1991年,才要回1952年土改就确认的祖宅产权,碉楼也重新回到了董家人手中。

炮楼仍旧在,董氏家不败。董大哥还说,他们几兄弟分家时有个约定:将来不管是谁及后人得到这碉楼,都不准变卖或拆除!如有损坏,必须修缮、加固!

綦走认为,董际领老大哥的“讨宅”之路,其精神特质就是“坚守祖业不忘本”的质朴表现。董家山碉楼,已经演化为一种文化符合,成为了石龙董氏一族的精神象征。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诗书传家递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董际领老大哥重塑的孜孜不倦不达目的不罢休,坚韧不拔撞了南墙必撞穿的精神接力,与綦走团的不忘初心,与綦心人的不事二主,何尝不是同一种人生智慧,不断启迪后人蒸蒸日上。

何去何从的农家烂土房

有关土墙房子,这两天因为农村整治残垣断壁,我家土墙老屋的命运何去何从,让我们很是纠结。

正如兄弟多次拒绝复垦时的理由——“念想”。可要想留下这个“念想”,现在至少也要一两万维修吧。以后每隔三五几年,又得重复维修的故事。如果重建,估计至少也要二十来万。这对拖儿带女的兄弟,是笔难以承爱的负担;对已经不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我,又是一笔没有产出的投资。

究竟该从何选择?难!难!难!

父母自力更生的土墙老屋始建于1979年,起本于当时父亲争先进,响应只生一个好,我是独生子的国家奖励,现金两百元,粮食三百斤。恰好喂的猪有八九十斤了,生病要死,杀了请人干活也有肉吃。

当时还是大集体,工钱是筑墙师傅1.5个工分(15分),其它的1个工分(10分),主人家管三顿饭。结果绝大多数都没有收,叫换活路,互相帮忙。

因为资金链断,也断续两、三才得以完工搬家。

当年,土墙两间立起后,在外婆家的私人柴山中砍了几根松树棒棒,另外买了几根杉树棒棒作梁,把第一间盖上了。

恰好父亲又从大队的华阳桥打米房调整到社办企业,当时的柏杨湾猪场、茶山上班。高山上木料多,父亲心好嘴甜,与老乡关系融洽,东拼西Pian,凑齐了第二间的横梁。紧接着父亲所在的社办企业解体,工房拆除后,优先贱买了那些瓦角板。

正房两间和猪圈盖好后,准备搬家时,相邻相块的又说,厨房都没得,住起不安逸。马上又想办法修厨房。堂屋与厨房间的门洞,因为当时没预设横梁,到现在都看得出来是没有请师傅各人随便挖的,完全不圆范。

父母曾自豪地说,我们的土墙老屋,是一丈四的开,二丈二的进深,在当时算是最大的了。当时修房子时,我们吃的是包谷饭,稍迟两三年的某家,吃的是尽光红苕,一个生产队帮忙的,同样干活不拉稀摆带。

当然,不是说我们家庭条件好,而是父亲一直在大队或社办企业上班,有口粮补贴,特别是在柏杨湾上班时,山上洋芋多,够他吃,就把粮食省回家了。其实我听父亲说过,一起上班的是轮流做饭一起吃,一样多的粮食,别人做的饭总是量不足。而他,也不傻,会悄悄的耍点手脚,但做出来的饭,大家都够吃,他说他有什么办法填挪出来的粮食亏空。多轮几次后,好像就推他煮午饭了,大家都服气。我到现在都记得,土地下放后,父亲又回到大队的王井沟面房上班,值夜班时,会顺一把湿漉漉的面条回家的。

我还在想,如果最终选择重建父母的老屋,应该会留下基石、木瓦及少量成垛的土墙,以及老屋的照片,线刻在石头上,嵌进新屋中。这个情节,这样选择,不是谁都能理解的。也许这就是土墙老屋的新生,也是父母艰苦奋斗一生精神的新生!

残垣断壁甦生的綦走探讨

想来,农村这样闲置起的烂土房,还有很多。只是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果断决策其落幕或新生呢?还是与我们兄弟俩一样,患上了选择困难综合症。

2019年11月10日,第158次綦走打卡渝中区鹅岭二厂文创公园,见识了陪都时期的印钞厂(专印钞券、、邮票等有价证券和政府文件),解放后的重庆印刷厂(重庆彩印中心和西南彩印巨头,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重庆,但凡是带色的纸片儿,差不多都从这里出来),80多年荣耀到落幕后的甦生。

我们农村的残垣断壁整治运动,能否尊天重地,道法自然,保留原始风貌、保持乡土味道,避免走进闲置土墙就不安全一律拆,民宿全是钢筋水泥的误区,防止农村变成城里小区的异地版,城市的缩小版?

我们綦江,可否借鉴鹅岭二厂模式,或者学学今天探寻的第一个节点——接龙镇新湾村碉楼外墙,一个被关牛棚的美术老师画了一幅规格为1m*1.2m的,不管从左面右面还是下面,或者其它任何角度看,都会转过头来冲着你微笑的毛主席头像,探索残垣断壁的美学化加固排危措施及长期保存方式,拒绝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打造綦江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另类品牌,邀请城乡居民在“养眼洗肺、解乏去累”中游“绿水青山”,看“田园风光”,寻“快乐老家”,忆“游子乡愁”。

10年后,房子“争相抢购”还是“无人问津”,宗庆后“八字”解答

10年后,房子“争相抢购”还是“无人问津”,宗庆后“八字”解答

在本次调控中,楼市降温始于2018年下半年,截止至今,有不少反转现象接踵而至,例如LPR改革表面是为了放开房贷利率,但不排除为了央行定向降准;开发商开启“自救”的道路,打折、专场最低价等宣传手段层出不穷,目的就是吸引购房者买房入场。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同时发声强调“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很多人不禁疑问高房价的时代终于要结束了?或者说未来10年楼市到底是怎么样的?在失去政府主动刺激楼市的背景下,单纯的靠供需关系来平衡,未来房价究竟是涨还是跌?

从当前楼市多个维度来看,各方面数据都是急剧收缩,2019年棚改总计划套数为285万套,跟去年的588万套减少了一半,与此同时土地市场溢价率下滑至7.7%,信贷、信托等均受到压缩,开发商手上的现金流并不充足。这一些数据来看,以后楼市想达到以往的增速几乎是痴人说梦。这也是当前购房者最真实的想法,既然房价要下跌,为何不等一等?购房者在乎的不是趋势,而是下限到底是多少。那10年后,房子是“争相抢购”还是“无人问津”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人与地是否匹配。当前最真实的现状往往是30%的土地支撑70%的住房需求,不仅仅体现在一线城市,甚至部分省份中心城市依然如此,例如北上广深、西安、武汉、杭州。这一部分现象反馈到市场就是空置率极高,据数据显示我国房子已经够30亿人居住,空置房够16亿人住,这就是人和土地分配不均匀的结果。但随着供地结构改革、房产税的落地,三线以下城市现状会得到极大缓解,但以教育、医疗、交通和商务圈为核心的超级城市群,也许说房子争相抢购都似乎显得不足。

二是购房者的购买力还能持续多久。据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9年,我们居民杠杆率从18.93%上升到54.28%,增速每年仍保持在3.5%。而在国际上把杠杆率70%称之为极限,极限背后什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日本楼市。所以10年后楼市的重点不在于房价有多高,房子是否物有所值,而是居民钱包还剩下多少钱。在面对限价房、公租房、租赁房等多元化的自住形式,买房成本还得货比三家。

三是真正需要房子的人到底有多少。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出生率和结婚率都持续下滑,在未来几年后,人口将面临负增长的问题,所以10年后住房需求增速远远低于房源增速,由此造成供大于求的状态,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年轻人一般直接继承上一辈的房子,并不会硬着头皮买房,而且难道你会相信90后00后会比80后70后更加执着买房吗?

其实针对这个问题,曾经的首富宗庆后给出“八字”解答,那就是“关注刚需群体需求”,高房价使得年轻人不能安居乐业,背负太多的债务,影响社会稳定。现在买地是银行的钱,造房子是银行的钱,买房也是银行的钱,这样一来房地产和银行捆绑在一起,一旦楼市有所动荡,最后亏得还是老百姓的钱。10年后房子争相抢购还是无人问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优先保障老百姓的需求,降低贷款利息,供地优先,对于刚需来说有一套房自住足以,只有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楼市的长效机制才会真正的落地实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