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八字(康师傅八字食神制杀)

几分真心 2023-11-08 10:14:32 网友上传

品牌商与B2B的“八字不合”真的是天生的吗?

作者: 古月

您的「关注」,我们的动力↑ ↑ ↑新经销感谢有你!

快消品B2B这条赛道如今剩下的玩家其实已经不多了,各大品牌商对其的态度却依旧是大相径庭:有的如可口可乐、康师傅积极去合作,哪怕会牺牲原有渠道内的利益;也有的像几大啤酒巨头,坚持区域保护,维护现有经销体系。

易久批创始人王朝成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农夫山泉禁止所有渠道与易久批合作,可是易久批所有的地方都有农夫山泉卖。”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似乎有挑衅的意思,但是想着王总一贯的作风,感觉可能要反着理解。

虽然明令禁止合作,但不妨碍易久批卖农夫山泉。这个现象并不是只限于易久批和农夫山泉,而是整个行业存在的现象。

品牌商和B2B的关系也处于很微妙的状况,不管在明面上是否有合作,不管平台上面的销售数据是多少,双方对于销量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是心里没有底。

比如,农夫山泉在易久批上面卖了多少,这个数据是可以显而易见看到的,但是由于混乱的价格和不稳定的货源,这数字并不靠谱。那么,易久批上面到底能卖多少农夫山泉?双方都不知道,心里也都没个数。

是什么导致了品牌商和B2B之间如此混乱的交集?

品牌商和B2B天生八字不合

笔者选择易久批和农夫山泉来开始今天的话题,是因为这两家公司在各自领域都是行业翘楚。

易久批:目前国内B2B平台实仓销售额第一,在资本寒冬,且行业不再是风口的情况下持续拿下大额融资。

农夫山泉:在行业几乎没有增速的状态下持续高速增长,近期披露的36亿的年利润更是让同行眼红。

在笔者看来“能卖”多少双方都不得而知的原因,一方面是整体上天生八字不合;另一方面,可能还是更重要的,执行的层面双方并不够了解,充斥着误解,不信任还有装糊涂。

一方面,品牌商希望B2B能给自己带来增量,降低渠道内的成本增加利润;而B2B公司的目的是抢占二批这些存量市场同时挤走竞争对手。双方目的是不同且有冲突的,且天生的八字不合导致了目前要不不合作,合作了也有很多问题的境况。

另一方面,在执行的层面,双方不够了解是相互的:品牌商的人不清楚B2B公司的体量(销售额)、覆盖密度和深度(客户粘性)、公司战略及个人考核、公司和人员稳定性、技术手段等;B2B公司的人不清楚品牌商对于价盘与费用、区域保护、经销的体系与架构、销量考核(新品)、效率等的要求。

品牌商和B2B的不了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尽管目前双方互有人员流动,包括近年来许多高管从品牌方跳槽到B2B公司,但这些不了解还是普遍存在的,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对品牌方来说,不了解B2B公司的状况主要在这些层面:

1. 体量(销售额):易久批、零售通、美菜等年销售额超百亿,甚至宣称要到千亿的体量,虽然这些B2B公司的总体量是品牌商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这些体量往往分布不均。

本区域内的体量或许更有价值,比如中心城市B2B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就会远高于乡镇市场;不同品类的体量衡量指标也不可同日而语:有的公司擅长酒饮,有的则擅长休食、百货。

2. 覆盖密度和深度(客户粘性):月活数多少,客单价多高,门店类型,下单的频率,价格的敏感程度这些都能影响双方合作的价值。

比如美菜强势于的餐饮门店,往往品牌商地推人员不去的,所以品牌商会感兴趣,但是比如某地的可乐在餐饮已经做的很好了,就会排斥与其合作。

价格是最有效的检测手段,但边际在哪里一般很难量化,这里有个真实的数据,片面但或许能给个思路,易久批上东方树叶两种相似sku一个定价高于指导价1元,一个低2元,某两天内他们的销量大概是50箱和100箱。

3. 公司战略及个人考核:如今的创业公司往往会把传统行业一二十年的战略目标压缩至短短几年,所以各方面都变化非常快,包括kpi。

于B2B公司而言,比如早先有B2B公司扬言取代品牌方的经销体系,现在都不断抛出橄榄枝;一些品牌商的印象还是B2B都在不顾一切的烧钱,但其实易久批很在乎利润,美菜很注意现金流,零售通则是在打磨之后加速扩张。

此外,B2B公司对员工个人的考核也并不单一,划分也多样:活跃数,利润,销售额,缺货率,增长率等,有的分给采购,有的分给销售。

4. 公司和人员的稳定性:B2B公司的稳定性太差,近年来绝大多数公司已经消失,大都拖欠了供应方的货款,甚至拖垮品牌方的经销商,这对品牌方也是很不好的印象。

另外,人员的稳定性也是大问题,B2B公司的员工通常工作压力和强度很大,大都流动性很高,员工的频繁替换以及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品牌方与B2B沟通不顺畅。

5. 技术手段:B2B公司作为科技企业,基本能想到的需求都可以实现,数据、促销、展示。

有几点对品牌方很有用处:区域的划分可以具体到街道和每一家店,后文也会提到区域保护;有很多的展示位和曝光手段,效果不错;数据透明可控真实,也可共享,比如新通路愿意在不影响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与品牌方完全分享。

对b2b公司来说,不了解品牌方的状况主要在这些层面:

1. 价盘与费用:B2B公司如今更倾向于尊重品牌商的指导价,但是往往发现成为了厂家的价格平台,根本没有销量,于是又去调研采价,但经常采来诸如一块钱两瓶的农夫山泉。

原因也很简单,指导价基本是流通市场的最高价了,但厂家会有不定时的促销费用,还有补偿客户给予展示的陈列费用,采价时老板可能一起算了。

那B2B如何定价呢,个人认为应该参照批发市场和二批的价格,因为销售的逻辑是相似的,同样采购的价格也应按此参考,比如在渠道强势的市场只能挣个配送费,但有的地方还能采购到比进价还低的产品。

2. 区域保护:这大概是如今诸多品牌无法合作的主要原因了,首先区域保护是维护渠道利润的必要条件,渠道没有利润品牌也不可能好,所有不要指望品牌商会妥协。

每个品牌商划分区域的方式都不相同,B2B公司更是不会一样,就导致很难解决窜货的问题,虽然技术上每一家公司都能区分,但事情是人在做嘛。

3. 经销的体系与架构:有的公司都是直营非常扁平,有的省代、市代再到区代,各品牌的渠道相差非常大,比如可口可乐两个瓶装厂牢牢的掌握着大量的终端,娃哈哈则几乎都交给了经销商,所以业务是和经销商谈还是和厂家的谈,是在当地谈还是去总部谈,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4. 销量及新品考核:合作最重要的是了解对方的需求,品牌方员工的重担自然是销量,但细节也很重要:具体金额,时间节点,增长率,品类尤其是新品的考核等等。比如月底年底也不谈进货,肯定是完成了给下阶段留余地;新品上市要打开市场,做得好的会很出彩。

5. 效率:品牌商大都是有着成熟体系的老公司,内部流程规范,但未必没那么高效,可能你这急得要死,那边还很淡定。比如一个朋友告诉笔者,曾经找厂家拿一份文件,转发了将近10个人才到手上;还有如美菜,因为商品资质对方给不全,导致数个城市某“10亿”的大单品断货数月。

品牌商和B2B:多一些相互了解,合作起来才能效果加倍

易久批的发展影响了农夫山泉的利益,农夫山泉用严格的政策最大化保护了渠道内的利益,可现实中活下来的B2B公司大都干过低价窜货,不少品牌方也借助其壮大了自己。

这些不够了解是双方合作混乱的原因,当然即便有了了解,“能卖”多少还是一场复杂的博弈,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数据。

最后简单结尾,不敢妄言,对于大多数品牌商而言,基本切断B2B公司的货源是可以做到的,不过B2B这条路走得通也是可以预见的,巨大的流量与数据,对谁没有吸引力呢。

关于B2B平台与品牌商的合作,你怎么看?欢迎你给我们留言讨论!

↑ ↑ ↑喜欢我们内容的朋友记得点击文首上方红色按钮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推荐在此等着你.

盘点好吃的10大泡面,面好汤好分量足,你都吃过哪几款

为什么要盘点泡面,因为好吃。小编挑选出了来自不同国家的10款人气泡面,经过仔细品尝对每一款泡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评价,下面就来盘点下好吃的10大泡面,面好汤好分量足,定有一款你喜欢吃的。

其实,评测一款泡面,主要还是看以下三点:

其一:泡面好不好吃。其二:汤好不好喝?其三:分量足不足。

1、汤达人豚骨拉面

难得碰到一款全体一致好评的泡面,没错就是汤达人!浓郁的面汤飘着肉香,几颗枸杞浮于汤中,配上青绿的菜叶,加以筋道的面条,吸溜一口,好吃!筋道、Q弹,面饼做得非常好,很劲道,有嚼劲。面汤很浓郁的,很鲜,枸杞加肉香,可能稍稍有一点点腻,但是作为肉食动物来说,非常棒。

这款泡面不负汤达人的名号,搭配的汤底搭档和豚骨汤底包是此面的灵魂。面入口没有软塌塌,有一定的嚼劲,喝一口汤,简直美味的飞上天,有独特的猪骨汤味,带一点点微辣,让人欲罢不能。白色的汤里面有芝麻枸杞简直不能更棒啦,如果你喜欢吃辣的话也可以尝试酸辣味的汤达人,真的很不错。推荐指数5颗星。

2、日清合味道

这个泡面杯是防烫防滑的,不过真的倒入热水后还是有点烫手的。打开盖子我也是惊呆了,竟然连调味包都已经混合在里面了!绝对是懒人福星啊!料很足也很均匀,吃起来味道就是海鲜风味的。浓浓的海鲜味配上Q弹的面,更是让人回味无穷,喜欢海鲜味道的不妨入手。

外观来讲,杯子大小刚好够我一手握住,杯壁外层有透明的绝热泡沫层,可以感受到设计者的贴心。而且杯子的容量和它能加入的热水是一个完美的比例——吃到最后可以把面吃光,把汤也喝光,而不会感觉面少了或是汤多了。不过合味道的份量比较小,我一般是拿来当宵夜,吸溜吸溜的就吃完了。

3、出前一丁黑蒜油猪骨汤面

这款泡面是面条属于比较粗一点的,口感滑糯,汤是经典骨汤味,还不错,黑蒜油倒下去有明显的蒜香味。汤味浓厚,蒜香扑鼻,配上滑糯的面条,确实不错,让人回味无穷。汤好喝,面也不错,就是对于我这种重口味的人来说过于清淡了点。汤有很浓的豚骨汤味儿,不过稍微有些腻,油量比较大。

4、金皇品

没想到方便面里还能有这么多这么鲜嫩的肉肉!然而泡面碗是有点小污渍,而且面泡久了有点软软的,味道比较像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但不像康师傅油很大。面条很爽滑,绝不会一夹就断。有很多块牛肉,虽然都比较瘦,但看得见肉的纤味,有酱牛肉的味道。虽说面条口感一般,汤味也平平,但一整包酱牛肉绝对管饱!为了这酱牛肉,也得尝尝。

5、黑色辛拉面

辛拉面跟其他面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口感润滑弹牙,还有一些微微的黏性,果然一种面能卖25年也是有道理的。汤底醇正,面条滑弹,配以些许香菇丁和牛肉丁,辣椒圈、蒜片、葱段也是应有尽有。牛骨汤包,调味粉包,牛肉蔬菜包,这么充足的配料即便有些辛辣,仍旧让人入口难忘。

这款辛拉面是我试吃的所有泡面中味道最令我回味的。面的口感很筋道,浓缩的牛骨粉包给汤底增添了香浓醇正的味道,菜料包中加入了香菇、牛肉和大葱等辅料,充分满足了我的味觉,再加上辛拉面惯有的呛辣特点,实在惊艳了我的味蕾,味道太酸爽啦。

6、阿舍食堂外省干面

包装古朴却并不影响它独具特色,面饼是干燥的生面条(我吃了一下,真的是生面粉味),煮了5分钟才煮熟,而且吃起来也是真正的面条~酱汁也深得我意,辣中回甜,却不影响直爽的辣味。

虽然只有一包料,但完全顶得上3包料的功力!加入料搅拌,入口软糯粘,后味辣到嗓子眼里~但除了辣,还有咸香的风味。由于它骇人的份量(太少),我又加了一颗卤蛋一根火腿,才勉强封印了我咆哮的胃。

7、UFO干拌面

麻辣口味的UFO爱好者必备,作为一碗拌面,飞碟炒面有一个蔬菜包和一份拌面酱,蔬菜包有胡萝卜和葱,面圆圆得像拉面,拌好之后红红的一大碗让人很有食欲,麻和辣都比较够味,没有阿舍食堂辣但是比阿舍食堂要麻,是无辣不欢的小伙伴们的不错选择。

最后的口感是,比起包装略显平淡。面是普通的方便面,而火锅味酱料吃起来也是比较平常的香辣口,像是小浣熊干脆面的麻辣香锅味。

8、不倒翁芝士拉面

面条吃起来的口感有点像出前一丁的面,也是比较粗一点的面条,掌握好煮的时间就是筋道的,喜欢吃烂一点面条的小伙伴可以煮久一点。汤才是我的最爱啊,满满的芝士味道,口感浓厚,整个面散发出奶油的甜甜香味,个人非常喜欢,像是在吃甜点一样,但是又不腻,汤也是非常好喝的。

这款泡面喜欢的人,喜欢芝士香甜的美好,不喜欢的人,则无法忍受芝士的甜味和料包的咸辣味混在一起的诡异。面条倒是不错,滑弹而又筋道,入口感觉有点儿赞。

9、马来西亚槟城红酸辣汤面

据说是史诗级全球排名第一好吃的泡面,然而撕开调料包的那一瞬间我是拒绝的,味道闻着很奇怪十分黑暗——有点像塑料又有点像虾皮。第一口感觉味道很奇怪像在吃塑料,第二口就觉得还可以接受,吃完居然觉得挺好吃的,味道是酸酸辣辣有点甜,面条嚼劲恰到好处,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蔬菜包而且分量小。如果你是一个酸辣口喜欢尝试新口味的探险者,那么这样一份面很可能会是你的菜。

10、yumyum冬阴功

这款面的味道和红酸辣汤的味道很像,但是要清淡一些,而且量特别少。闻起来是一股姜的味道,而我又超级讨厌姜,所以闻起来不舒服。面条的口感还是不错的,劲道爽滑,而且吃起来就没有姜味了,只是辣的味道。对于不怎么喜欢太重味道的我来说,这款Q弹的彰显浓浓泰国风味的冬荫功面还是俘获了我的味蕾,酸、辣、鲜、浓四个字足以可概括吃过这款泡面的终极感受。

最后,我们来为大家总结一下购买指导意见。

汤很好喝:汤达人豚骨拉面;

海鲜味道:日清泡面海鲜风味合味道杯装;

面条较粗,汤汁浓郁:出前一丁黑蒜油猪骨汤面;

分量十足:金皇品原汁牛肉面;

辣味十足:农心辛拉面牛骨营养拉面;

咸香麻辣,适合小煮:阿舍食堂外省干面;

麻辣口味:日清UFO干拌面;

创意口味:不倒翁芝士拉面;

重口味泡面:马来西亚槟城红酸辣汤面;

泰国风味:yumyum养养牌冬阴功方便面。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你喜欢吃哪款泡面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下,祝大家在2021年里身体健康,财源滚滚,再见!

刘奇:乡村振兴六问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三农为中国的革命、中国的建设和中国的改革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用三句话概括:战争年代,农村包围城市;建设年代,农业支援工业;改革年代,农民服务市民。战争年代,千千万万农民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建设年代,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原值的百分之九十多都是来自于农业的剩余。今天我们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2020年底,联合国调查设了41个大项、207个中项、666个小项,对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工业进行摸底,只有中国把这个表填满了,没有第二个国家。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工业体系是世界上最完备的,这都得益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贡献。中国的改革发源于农村,2.8亿农民工在给城市作贡献,城里现在那些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报酬最低的活,都是农民工在顶着。可以说一旦农民工从大中城市撤出,这个城市可能会难以运转,这些工作就没人干了。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已经结束了以农养政的时代。几千年以来,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每个王朝都是靠农业税养活这个国家,养活这个王朝。没有农业税,这个国家、这个王朝就不可能存在。今天我们已经结束了这个时代,2006年农业税宣告免除,我们已经进入了以工养政、以商养政的时代。因此今天我们要推进乡村振兴。国家已经出台了乡村振兴促进法,这个法可以说是国家宣誓、国家宣言。

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基本上是同步推进现代化;发展中国家有二元制度的可能就是中国和朝鲜,其他国家都没有城乡二元制度。和非洲、南美那些落后地区的乡村不一样,我们是文明型落后,他们是原始型落后。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活化传统、继承传统,又要发展现代、接续未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古今中外没有成例可鉴、没有成规可循,需要我们很好的探索。

第一问:重中之重有多重?

2003年首先提出三农工作是我们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后来又提出是全国工作、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天重中之重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口头禅,但要落实起来很难。总书记说,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发生战略性转移,转移到哪儿了?那就是转移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成为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个重究竟有多重?怎么看这个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应从两个层面上去看,一个是从纵向上看所处的历史方位,一个是从横向上看所处的时代坐标。从纵向看就是大历史观,改革开放以来,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起了很大作用,但个人认为最关键的,是4台威力巨大的发动机的推动。

第一台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岗村率先发起的家庭承包经营,不光是解决温饱问题,家庭承包充分释放家庭能量后,农民手里有了余钱,就走出第一产业,进入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最活跃的时候占据我们经济的半壁江山。乡镇企业的活力被城市国有经济发现,就借鉴了乡镇企业的做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也活了。高层智慧者就发现其中有一个奥妙,那就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所以就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么一个构架,过去的传统观念,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在那个时候要突破这个观念很难。同志非常伟大,一句话就把这个扣解开了,他说市场经济是人类共同的文明,社会主义也可以拿来使用,因此今天我们才得以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制度。小岗村的家庭承包经营,从逻辑上起到这个作用,有这么一个价值。

第二台发动机就是恢复高考。没有恢复高考的人才储备,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培养的几千万大学毕业生,1000多万研究生,这个人才储备带来的效果,就是各类人才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顶梁柱的作用。

第三台发动机就是对外开放。借鉴人类文明300多年的科技进步,我们的科技从跟跑到并跑,有些领域我们现在已经领跑,像量子、科大讯飞,这都是走在前沿的,特别是我们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也得益于引进,没有引进、没有弯道超车,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

第四台发动机就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效益,可以用“56789”概括。“5”就是财税贡献率50%以上,“6”就是占GDP的份额60%以上,“7”就是科技成果创新率占70%以上,“8”就是就业人数占80%以上,“9”就是企业的个数占整个企业个数的90%以上。民营经济的活力对于推进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需要新的动能转换,、国务院就给我们又打造了一台新的发动机,那就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将是推进中国发展的第5台发动机。乡村振兴带起来的消费能量,可以说不可估量。中国在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一个战略储备就是乡村消费,乡村有七八亿人,消费如果启动,将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一个力量。不管科技多发达、社会多进步,消费才能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美国20多年前就号召各州修高速铁路,中央拿90%的钱、地方拿10%,到现在没有修起来,原因在于没人坐、不赚钱。我们的互联网应用发达,就是因为人多,有这个消费能力。所以个人觉得,乡村振兴应当是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五台发动机。

从横向上看它的时代坐标。首先我们当前面临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就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乡村振兴就是关键战略。不平衡就是城乡的不平衡,不充分就是乡村的不充分,乡村振兴了,这个矛盾和问题就解决了。

第二是我们要建设强美富中国。总书记在2013年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深刻阐明了中国的强美富与三农强美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三农的强美富,就没有中国的强美富。所以要建设强美富中国,乡村振兴又是关键战略。

第三是我们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现代化强国,短腿就是三农,短腿不加长,第二个百年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所以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乡村振兴又是关键战略。只有乡村振兴了,这个短腿才能加长。

第四是前不久总书记提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把乡村振兴提到民族复兴的高度。中华民族要复兴,没有乡村的振兴不行。要实现民族复兴这个梦,乡村振兴又是关键战略。

第五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乡村振兴又是关键战略。世界格局现在风云变幻,作为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农业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产业,因为14亿人,一日三餐,顿顿不能少,这是铁律。农业这个压舱石不把它稳住,我们应对世界风云变幻就没有底气。守好压舱石,乡村振兴就是关键战略,这就是乡村振兴的时代坐标。

第二问:全面推进向哪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向哪推进?从宏观上看,就是要实现两高、两宜和两富,这是总的战略目标。两高就是农业高质高效,两宜就是农村宜居宜业,两富就是农民富裕富足,富裕就是物质生活,富足就是精神生活。要落实这个宏观战略总目标,微观实践上就是要开发三农三多,就是农业的多种功能、农民的多项技能和农村的多元价值。

农业有6大功能,中央一号文件2006年就提出来了,食物保障功能、就业收入功能、原料供给功能、旅游休闲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

食物保障功能今天比任何时候都严峻,因为人对吃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过去我们是吃饱就行了,后来要求吃好,好了之后还要求吃出营养。今天不光吃出营养,还要吃出健康,对身体、对健康没有直接好处不行,要实现这么一个社会的消费需求还是比较困难。食物保障功能任务越来越艰巨,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我们占世界人口的18%,但是耕地只占9%,淡水资源只占世界的6%,用9%的耕地、6%的水养活18%的人,压力非常大。满足我们现在的农产品需求,需要有35亿亩农作物播种面积,但即使算上复种面积,我国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也只有25亿亩,还有10亿亩缺口,这就是我们的现实。耕地资源的约束使粮食安全、食物安全成为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就业收入功能。中国是一个农村大国、农民大国、农业大国,不管到什么时候都需要有农业,就业收入对农民来说非常重要。城市化哪怕达到百分之七十、八十,还要有几亿人在乡村生活,更何况现在城市病越来越重、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城市里退休老人都可能要到乡村去找一个山清水秀、空气新鲜的地方生活。几亿人在乡村生活,他们的就业收入永远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原料供给功能。现在全世界的粮食消费结构为4:2:4,人的口粮有4成,畜禽饲料用4成,2成是工业原料。我们的医药、化工原料好多都是来自于粮食,汽车加满一箱乙醇燃料大约需要400斤玉米才能生产出来。饲料需求量比人的口粮增加速度要快得多,我们现在粮食消费已经越来越少,肉、蛋、奶直线上升,肉蛋奶都需要转化,对这个原料供给功能是一个无限需求。

生态保育功能。经济学家把产业分成一二三产,只有一产保育环境,包括城市的栽树种草,都属于大农业的范畴。从空间上看,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600多个城市占地只有6万多平方公里,加上县城、乡镇所在地建城区,面积大约是12万多平方公里,再加上许多开发区和其他建筑设施、水利等建设用地,也不过是20万平方公里,在960万平方公里这个份额中比例很小,其他都是乡村,生态环境保育面积非常大。

旅游休闲功能。旅游休闲是从100多年前的法国、意大利开始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到日本、韩国,包括我们的台湾,90年代中期进入大陆,现在已经是乡村中一个非常红火的产业。但不是到处都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全国调查只有5%左右的乡、村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村村覆盖。如果有这样的条件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养生养老,将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产业。未来老龄化率越来越高,城市退休的人都想到乡村去找个地方生活,所以这个产业未来会是一个蒸蒸日上的产业。

文化传承功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主体是乡村文化、载体是村庄。所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守好我们的传统文化。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三个都没有了,只有中国延续到今天,为什么,就是农业文明没有中断。农业文明时代,农业一中断,国家、民族、王朝就会消亡。我们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就是由于农业文明的薪火相传,文化传承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那些小事上的传承,应包括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和优秀制度三大方面:一个就是思想理念的传承。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中国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叫农业哲学思想,被西方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文明的黄金定律。不管做什么事,不符合这六个字就很难做成。这种思想理念我们一定要继承。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中国农民做什么,他都从一个基本的思路出发,要遵循自然规律,这是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世代积累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不遵循自然规律,不能适应自然,就会出问题。还有一个制度传承。几千年以来,乡村中积累了许多优秀的制度,这些制度的传承我们应该很好地挖掘。比如江西万载县有一条小河,100多年前河两岸的人就成立了一个用水协会,谁家几亩地用多少水,什么时候谁先浇、什么时候谁后浇,这个制度非常完善,100多年后的今天都还在用,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陕西大荔县有个“丰图义仓”,慈禧太后给它题名“天下第一仓”,粮仓的防火、防盗、防鼠、防虫、防潮、防雨、通风等综合功能设计得全面且科学合理,全县50多个村每村在这里都有一间粮仓,丰年的时候,大家把余粮放到粮仓,灾年的时候再下发给受灾的民众。历朝历代官家都设常平仓,像现在的国家储备粮库,丰年收储灾年放粮,从而实现有求有供平抑市场粮价。“丰图义仓”的价值就在于实现了民间自救,不单单依靠国家。这都是很好的制度,乡村社会在几千年的积淀中孕育了丰富的民间自治制度,把一些优秀的制度发掘起来、传承下去应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第二个就是农民的多项技能。为什么要培养农民的多项技能?年轻人现在都知道有种称呼,叫斜杠青年,向外介绍自己的时候,有几个斜杠,就掌握多少种技能。中国的农民因为人多地少,必须兼业,这将延续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不兼业,光靠一亩三分地难以发展起来,所以兼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今天必须培养农民的多项技能,农闲的时候要有地方去打工,能挣点土地之外的钱,这样他才能发展。三产融合,发展乡村二、三产业,不是为了增加GDP,就是为了使在家种地的农民,能够在农闲的时候就近就地打工,能够增加收入,使他们安心种地,不然光靠土地,收入难以增加。让种地的农民们能就近就地兼业的关键在于,一是发展二、三产业,二是培养农民兼业的技能。

第三个就是农村的多元价值。今天的乡村已经和过去的传统乡村不一样,今天的乡村具有多元价值,首先要保障三大安全,这是对全社会最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文化安全。所有食物都来自于乡村,这个量有多大?我们知道现在最热门的产业——房地产,每年的量有十几万亿,我们食物消费跟房地产差不多,每年都有十几万亿,但是买一套房子可以用三代人,三代人就消费这一次。而食物消费年年都需要这个量,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增速很快。可见乡村的食物保障功能潜力是多么巨大。第二生态安全。960万平方公里,城镇什么都加上才20万多一点,剩下的全是乡村,没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生活质量那么高。第三文化安全。有人说文化还有什么安全?文化安全非常重要,文化如果中断了,那么这个民族可能渐渐就会消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乡村文化建设可以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

除此之外,旅游休闲、养生养老功能越来越活跃,因为人类的消费或者叫财富积累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理论家研究人类的财富积累已经进入第五阶段,所谓财富积累就是有钱朝哪花。第一阶段是土地,有钱就买地,拥有土地资源,财富才能有更多的积累,第二阶段是机器,第三阶段是金融,第四阶段是教育开发智力,今天进入第五阶段健康养生。对有钱人来说,无论多贵,只要说对健康有好处,不惜代价。现在传销、推销保健品,受骗最多的就是那些离退休的老年人,健康养生已经成为财富集聚的新的潮流。想要找一个养生养老的地方,首先是环境要好,空气要新鲜,这个地方在哪?肯定不在城市,肯定在乡村,康养功能的凸显,应该做足文章。

再一个就是应对突发事件,只有乡村才有这个功能,特别是应对人类无法招架的、突如其来的新情况。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好多有钱人举家到山清水秀的地方生活,不住在城里。这应该是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的事,不要觉得就是玩笑,这种难以应对的突发性灾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从SARS一直到现在,有越来越多人类无法应对的问题。城市相比乡村承受这些灾难的能力非常脆弱,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载“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外界发生什么变化都不知道,但是人在那儿生活得很好。乡村就有这么一个自我封闭的内循环功能。

第三问:村庄定位靠啥定?

乡村振兴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就是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村庄,这是乡村振兴的元问题。元问题就是根本问题、基础性问题,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其他问题白研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村庄都没搞清楚,那怎么建?因为村庄建设不是儿童垒积木,可以推倒重来,建了之后要管几代人,所以村庄的定位非常重要。那么靠什么来确定这个村庄的定位?笔者觉得有三个方面:按功能定位、按价值取向定位、按发展走势定位。乡村振兴,首先要给农民一个宜居宜业的地方。什么样的环境才算宜居?绿树、池塘、荷花;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篱笆;蔬菜、瓜果、鸡鸭,有这么一些元素组合起来,这么样一个美好的环境就应该是比较宜居的,有一个农家小院,就是非常宜居的,做到这样的宜居不难。农家小院就是农民宜居的必备条件,和城市人不一样,城市人生产工具就是一个包,工具、电脑、本子什么都装在里面,农民不一样,农民要放置农具,要晾晒农产品,要搞一些家务活动。房前屋后种瓜种豆,这是传统农家小院的特色。因为农民没有那么方便的超市,城市人下了班到超市,买什么都有,农民要解决他的日常需求,就必须在房前屋后种点瓜果蔬菜,随时可以拿来使用。煮面条锅开了,到小院里拔一把菜,水管一冲下到锅里,新鲜又方便。因此农家小院对农民来说非常重要,不要赶农民上楼。宜居宜业有两个必备条件,一个就是种地不能太远,一些地方搞大规模的拆迁,赶农民上楼,有的开车跑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去种地,收的庄稼还不够油钱,农民怨气很大。第二个就是能够就近就地就业,这样才能宜业。光种那一点地肯定不行,想发展没有就近打工这个条件发展不了,这是“九园之乡”的第一个园,农民宜居宜业的家园。

第二个就是农品高效生态的田园。未来的田园产出的农产品高质高效。高效比较好做,就是把现代元素注入。说起来很复杂,其实化繁为简,就是像工业像城市那样把现代元素注入农业,就能高效。什么现代元素?把现代技术、现代设施、现代管理、现代人才、现代金融、现代服务等等这些现代元素注入到农业,农业就高效了。但是要做到高质很难,自从100多年前石油农业(从石油里面提炼出化肥农药)出现,就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内循环格局。传统农业就是在一个自我封闭的内循环里面不断向前发展,农药化肥的注入,打破了这个内循环,导致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再加上水污染等其他因素,我们的农产品质量越来越差。按国际标准,一亩优质土壤应有16万条蚯蚓,300公斤真菌细菌,5%~12%的有机质含量,我们现在许多地的有机质含量不到1%了,大家都用化肥,土杂肥有机肥没人再用,水的污染越来越厉害,在土、肥、水都有问题的条件下,就种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今天应该从源头上做起,改良土壤,治理水污染,至少这两个方面解决了,农产品的高质问题,才能有起色。

中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就是我们现在的农产品不适合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要的是高品质的、没有污染的农产品。农业发展方向,应该走的路就是以低端传统产业对接高端现代需求。所谓高端现代需求,就是绿色的、有机的、高品质的东西,鸡蛋可以5毛钱一个,也可以5块钱一个;大米2块钱一斤可以,20块钱一斤也可以;猪肉一斤可以10块钱,也可以100块钱。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做文章,农业的价值就上来了。农产品要实现高质高效,最关键的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现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太少,从中央层面上原来是1500元一亩,现在可能提高到2000多元,那还远远不够。据笔者个人调查,一般可能都要在五六千元,有的恐怕要花上万元改造土壤,低投入肯定建不出高标准的农田。

第三个就是市民休闲养生的逸园。乡村振兴不光是为了乡村,还为了城市市民休闲养生,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是现在最现实的需求,特别是未来的养生养老,更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发展方向。

第四个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乐园。人与自然各得其所,都快乐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人不破坏自然,自然也不再惩罚人类。全世界现在都关注南极北极的冰山融化,作为中华民族,除了关注南北极,还更应该关注的是我们的水塔——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专家研究,不少地方的雪线每年都以十几米的速度在上移,这样下去三五十年之后,冰都化完了,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大环境问题。去年澳大利亚课题组研究,全世界每人每个礼拜吃进的塑料微颗粒达到5克,5克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一张银行卡。每个人每个礼拜都吃进去这么多,对身体会带来什么危害,现在还很难说,诸如此类的环境问题都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环境质量优劣,关键在乡村。

第五个就是游子寄托乡愁的留园。乡村振兴不少地方都在推进村庄改造,现在中国的村庄有三种类型,一个就是住的都只有老年人,这些人去世之后,村庄可能就消亡了。还有一种就是需要新选一个点,建设一个新村,这两种都是少数,最多的可能就是旧村改造。在村庄建设上一定要记住总书记的话,“留住乡愁”。为什么要留住乡愁?因为乡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五千年文明史,主体在乡村,载体是村庄,这是其一。其二,我们高速推进的城镇化,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90年代,跨越半个多世纪,从乡村走进城市的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都有一个对于村庄的集体记忆,一定要给他们留下一个回忆的场景,要不然是对这个群体的情感伤害,这就是为什么要留住乡愁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要让这个庞大群体找不到回忆的场景。对旧村的改造,要“外面五千年、内里五星级”,所谓外面五千年,就是保住传统,尽可能多地保持传统;所谓内里五星级,就是引入现代,这应该是我们遵循的一个基本思路。

第六个就是农耕文化传承的故园,五千年农耕文化留下了丰富的精华,宝贵的资源。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名字的农业著作有600多部,可以读到原著的有300多部,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遗产,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没有的宝贵资源,这些农耕文化的传承不能丢失。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立体农业等等,我们的祖先早就作出实践,并且总结出成套的经验。

第七个就是民间矛盾调处的谐园。美国的乡村是有农庄无农村,中国的乡村不一样,几千年以来世世代代聚族而居,形成了一个熟人社会。这个熟人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守诚信、重感情。乡村解决矛盾靠什么?靠诚信和情感。在乡村面对矛盾和问题,遵守的是情、理、法,西方社会是法、理、情,首先是打官司。中国的乡村不是先打官司,先找熟人说说,就是找村里边德高望重的人出来协调,这是中国乡村特有的一种解决矛盾问题的方式。当然有它的弊病,但是也有很多的好处。如果乡村的矛盾和问题都靠打官司,我们每个村办一个法庭,每天12小时开庭可能都处理不完、解决不了,有些事就靠那些有权威的人,几句话就摆平了,这个是留下来的一个传统,应该继承。

第八就是应对新型灾难的后园,新型灾难就是像新冠肺炎这种,乡村就是我们应对这些新型灾难的后园。

第九就是累积家园红利的福园。什么是家园红利?那就是长期在一个地方生活,生成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又特别起作用的一种社会福利。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互相之间情况非常了解,这个家园红利对于资源的配置、矛盾的调处、邻里的互助、应急事故的处置都非常有好处,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着影响。为什么家虽穷却故土难离?为什么中国人都想找一个熟人圈,就是家园红利带来的这个社会福利,比如资源配置,跟邻居关系很好,向邻居借钱不会写借条也不会要抵押物,更不需要信息搜索。家园红利随着人口的流动越来越淡化。家园红利是一个优秀的文化传承,是我们乡村的优质资源,对于社会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它具有提高效率、节省成本、节约资源等多项优点。

个人觉得乡村振兴应该把这九园作为我们村庄建设总体格局框架,因地制宜,从这些方面去着手谋划,给我们的村庄建设定位在这么一个范围,这样的乡村才是未来我们理想中所需要的。

第四问:产业兴旺何以旺?

靠什么让产业兴旺起来?今天中国的农业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产业变革,农业产业急需变革,怎么变革?

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9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个就是要变革产业链。我们长期以来搞农业目标就是产量高不高、质量好不好,就是在一产里做文章。所以过去叫东西少了办法多、东西多了办法少。发达国家长期与过剩作斗争,人家积累了许多与过剩作斗争的经验,我们长期与不足作斗争,积累的都是怎么样来生产。今天应该把眼光放得更远,除了在一产里面做好文章,高质高效,还要把产业链拉长,发展二产三产。我们的二产严重不足,发达国家都是增值四五倍,我们才增值两倍多,潜力巨大。乡村拉长产业链,发展二产重要的是农产品加工,还有一些手工业。再一个就是三产,为农业农村服务的服务业。我们长期的二元制度使社会生成了一个二元文化,轻农、弃农、厌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二产、三产都很难发展。从事农业工作的同志都知道,美国的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百分之一点多,3亿多人口,300多万农民。但美国为农业农村服务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7%~20%,一个农民身后都有十几个人给他服务,肯定赚钱,不赚钱没人愿意干。所以我们要发展乡村二三产业,首先要在观念上有改变,不要认为从事农业就低人一等。农业是一个永远的朝阳产业,只要人需要吃饭,就需要有农业,只要需要有农业就需要有农民。这样乡村的二三产业才能发展起来,一二三产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再一个就是三次产业要融合发展。什么是融合发展?那就是三次产业要互相支撑、互为作用,这才叫融合。农业哪里都有,一个地方再办个窑厂,这就是二产,开个饭店开个商店,这就是三产。这三次产业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这就不叫三产融合,一定要互相支持、互相关联,这样才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对于农村来说,那就是主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些手工业和为农业农村服务的服务业。

第二个就是要变革供应链,疫情使许多地方的供应链中断,带来许多问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疫情期间,美国出现了一个叫本地化运动,有些城里的市民买不到自己需要的农产品了,所以他们就联合起来到当地农场,找农场主说以后你的东西先满足我们当地的需求,然后你再向外卖,这个现象对我们也很有启发。供应链首先应该开发当地的需求。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日本,日本出台了一个食育基本法。内容很多,其中有一条就规定机关学校食堂的消费,本地的农产品占多例,并且要逐年增长。那就省了许多事,运输储藏,包括能源、保险、价格都会有很大改善。供应链的立足点,首先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当前的供应链问题,就是因为基础设施和一些服务有很大缺陷。比如有些农产品,就需要冷库建在地边上,一摘下来就进库。安徽省蒙城县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未来这个供应链的整体完善上,要在中央提出的双循环上做文章。对于中国来说,农业主要是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像美国是地多人少,它的农业主要是卖钱,我们是人多地少,首先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所以我们的供应链要把我们自己的供应做好,像日本那个做法,我们也应该学习借鉴。

第三个就是变革生态链。传统农业就是在一个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物封闭内循环的状态下向前发展。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还原者,它把动植物的残渣废料包括人畜粪便,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还原作为一产的肥料,传统农业就是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内循环圈里向前发展,有了农药化肥之后,这个循环圈被打破了,微生物被排除到循环之外,这就带来了问题。

今天我们变革生态链就是要变过去的“二物思维”,只重视植物动物的开发,为“三物思维”,植物、动物、微生物同时开发,三物并重。让微生物参加这个循环,我们的土壤质量才能提高,我们的农产品的质量才能提高,我们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

微生物不光是解决分解植物、动物,包括人畜粪便、残渣废料作为一产肥料的问题。微生物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食用菌,我们吃的蘑菇,包括高端的灵芝、虫草都是菌物产品,这是一个后起之秀,现在已经被称为第五大农产品,粮食、油料、蔬菜、水果之后的第五大农产品就是菌类。改革开放以来,菌类飞速发展,产量涨了多少呢?700倍。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作物能有这么快的增长速度,现在已经4000多万吨年产量。营养学家建议每人每天应该吃250克以上食用菌,现在我们平均大概摄入60克,差距还很大。如果按照这么一个需求,还要翻4倍,那就是一个万亿级的产业。世界卫生组织给人类未来餐桌的建议,叫“一荤一素一菇”,一菇就是食用菌,因此这个产业潜力非常大,它对人体非常有好处,它是个有机的东西,不是靠农药化肥生产出来的,它的发展前景应该说是相当可观。变革生态链就是指的把二物变成三物,让微生物参加循环,把我们的有机肥用起来,我们的农产品质量才能提高。

第四个就是变革组织链。世界上让农民走进现代化,融入大市场的道路,比较成功的有两条,一个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人少地多的西方“大农”,一下就是几千几万亩地,他们的做法就是建立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使农民与现代化大市场融为一体。第二条成功的路子就是东亚的“小农”,日本、韩国包括我们的台湾,它靠的是综合性的农协组织,就是我们过去说的从摇篮到坟墓全包揽农民的一切,一个农协组织就全做到了。

这两个路子我们都走不了。第一个路子,我们是小农户,种十来亩地,参加这个组织那个组织,成本太大不划算。第二条路子,制度上还有一些没有疏通,现在还不可能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那么我们现在面临的就是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第三条道路。个人认为就是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发力,带农民进入现代化、融入大市场,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我们的供销合作社,本意设计就是这么一个意图,后来没有起到这个作用,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候,没有做好转化,中国乡村的集体经济分纵横两条线,纵向的即从乡镇到国家层级型的供销合作系统,横向的即以乡村或乡镇为单位的社区型集体经济组织,如果让供销合作社下沉到村,就可以打通纵横两条线,盘活乡村集体经济。

第五个就是变革知识链。今天我们的农民面临的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要读三本大书。从阅读史上看,人类农业文明时代就是读天地之书,工业文明时代就是读文字之书,今天信息化时代就是读视频之书。从事其他职业今天只要读两本书,文字之书、视频之书就行了。只有农民还需要三本大书一起读,不了解自然,不掌握自然变化规律,就没法种庄稼,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么简单,有个手机在城里指挥就可以种田了。今天我们需要的是全科农民,全科农民什么都要懂,不懂的话肯定当不好农民。

再一个,还需要遵循三大规律,一个是市场规律,一个是自然规律,还有一个是社会需求规律。所谓自然规律,春种夏管,秋收冬藏,这就是自然规律,农作物超越不了这个规律。所谓市场规律,那就要赚钱,不赚钱种地没法再延续。所谓社会需求规律,不论赚钱不赚钱,都需要种,这是社会的刚性需求。同时,今天的农民还需要“士农工商”一肩挑。“士”的角色就是要熟悉、理解和掌握各级各类涉农方针政策,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每年都出台一个三农方面的文件,仅一号文件就出台了23个,中央各涉农部门又出台同样的配套文件,各级又出台相应的文件,这40多年以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策体系。领导干部对这些政策的把握要了解,当农民也得知道,不知道每年的政策变化,就会吃亏。“农”就不要说了,是农民本身的职责。“工”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工就是农产品加工,过去农民卖农产品有一个很幽默的顺口溜,“披头散发”(不加整理),“赤身”(没有包装),“没名没姓”(没有牌子),“来历不明”(不知产地),现在还用这种方法卖农产品肯定不行。今天需要至少粗加工,精深加工更好。第二个工就是要打工,光种地收入跟不上,所以要有多项技术。再一个就是“商”,应该懂线上线下怎么销售,你要不会这东西就得吃亏。郎咸平曾经做过这个计算,农产品的整个价值生产端只占10%,剩下90%都在后续环节。比如像设计、包装、加工、储藏、运输、销售这些环节,利润比生产环节高得多。今天不变革知识链,农民就要吃大亏。

第六个就是变革价值链。每一个环节都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让它增值。这里我特别要说的就是一个县一个乡,应该想方设法培养一个产业的价值链链主,一个龙头企业它具有左右调控整个产业链的能力,我们叫做价值链链主,每个环节怎么增值,全产业链怎么增值,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这是产业变革必须做好的功课。

第七个就是变革动力链。人类农业从人动时代到畜动时代,那就是驯养家畜,驯养牛、驯养马,让它来作为动力。到后来的蒸汽机发明之后,到了机动时代,今天又进入智动时代。智能机器人在农业领域已经有了很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像无人机,在喷洒农药化肥、施肥、调查农作物产量、病虫害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有些山区丘陵地方的小型机器人,耕种收都在发挥作用,新的这个智动时代,应该加快进入我们的农业领域。当然我们在农机研制上差距还很大,农机专家认为我们的农机和发达国家可能还要差30年的距离,这个肯定需要一个过程,国家正在加大力度研发新型的智能化农机具。

第八就是变革食物链,我们今天要保障粮食安全,更要保障大食物安全。今天我们应该有一个大食物观念,不光要向耕地要粮食,还应该向江河湖海、草原沙漠要食物。现在不仅要主食安全还要副食安全,肉蛋奶、蔬菜水果,包括薯类,品种越来越多。不仅要保障人的口粮安全,还要保障畜禽饲料安全;不仅向动物植物要食物,还要向微生物要食物,比如食用菌,这都是大食物观提出的要求。

第九个链就是变革思维链,农业的思维方式经历了六个层面,第一个就是温饱思维,温饱思维探索的是品类,那是为了吃饱肚子。在那个时期就是尝试植物和动物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当然这个现象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在原始森林里的那些民族,他们还在探索。第二个阶段就是小康思维,这个阶段追求的是优化品种,今天我们已经实现全面小康。所谓优化品种,现在探索出来植物大概有2000多种可以吃,3000多种可以作为药用,总量就是这么一个总量,但是要优化品种,什么样的东西容易种植、产量又高、营养又好,把这样的品种优化出来。现在我们的主粮就是小麦、大米,再加点玉米,这就是优化品种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丰裕思维,东西多了看品牌,这个阶段就是崇尚品牌,不是那个牌子,消费者就不买。第四个阶段叫健康思维,不是光看牌子,主要强调品质,并且它已经扩展到生产的日期、周期、产地、时令、鲜度等等,这些都是消费者考虑的,只有这样的东西追求健康的人才会消费。第五个阶段就是味道思维,主要是欣赏品味,味道不好,他不吃。现在有些企业在做三原农业的文章,叫原种、原法、原味。原种那就是过去的土种,我们今天吃黄瓜不是黄瓜味,西红柿不是西红柿味,菠菜不是菠菜味,通过改良味道变了,有些企业就正在找原来的那个土种,用传统的办法生产,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只有这样生产出的东西才具有原味。最后一个就是生态思维,生态思维追求的是品行,要求生产者必须是品正行端,要树立生态道德的理念,不能弄虚作假,说是有机的就要用有机肥把它生产出来,不能偷偷上农药化肥。

第五问:精神富足咋满足?

所谓精神富足就是精神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就是文化建设。在基层常听到这么一个说法,文化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又虚又空,没得抓,不知道怎么办。什么是文化?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理解不一样,一般老百姓眼中的文化,那就是懂古文、会外文、有文凭,宣传部门的同志理解的文化,就是宣传加娱乐。考古学家眼中的文化最大,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都叫文化。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个文化?笔者觉得文化就是除了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生活,这就是我们乡村振兴要抓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应该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只有文化建设才能提升人们的精气神,没有精气神,什么事都干不成。两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靠什么?就靠那一股精气神,没有那一股精气神,肯定过不了雪山,也过不了草地。乡村振兴同样需要一股精气神,这股精气神就是靠文化建设,那么文化建设具体来说抓什么?笔者觉得有十大方面,很好地抓起来,乡村文化就能活跃起来。

第一个就是兴教育。乡村教育这样衰败下去肯定不行。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支撑靠的就是乡村教育。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乡村教育,哪怕只有一个孩子都要把这个学校办下去,所有的教学设施都要配齐,这是政府的基本责任义务。全世界的义务教育两个特点,就近和不要钱,这是政府必须做到的。乡村教育必须抓起来,这是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基础。

第二个就是续文脉。所谓续文脉就是延续农业文明之脉,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耕读传家。总书记说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耕读传家,耕是为了小家,读是为了大家,耕是为了生存,读是为了发展,它透现的是“修齐治平”的大格局、高境界,是农业文明时代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源泉。

第三个就是集器物。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很多东西都被现代化的工具代替了,我们得赶快把它们收集起来,建立博物馆,乡村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我们14亿多人,只有6000个博物馆,美国3亿多人,3万多个博物馆,美国才200多年的文明,我们是5000年的文明,差距太大了。我们应该重视起来,赶快把这些生产生活用品收集起来。

第四个就是修村志。安徽人很骄傲,《四库全书》里面收录了唯一的一部村志,就是池州杏花村村志,能收入乾隆皇帝亲自主编的《四库全书》,说明它的价值不同一般。今天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中国的村落的裂变与分化,重构与再造,可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像今天这样剧烈,不光是量的增减,形的重塑,关键是人的大流动,一个村庄的人到多少个地方打工,这个村庄的虚拟空间就会延伸到那个地方。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澳大利亚,通过视频随时都可以与村里人对话,这都是很值得记录的现象。志书太重要了,村、乡、县、市、省都应该有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应包括四大方面: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家有信。这四大部分,才能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历史完整。法国有一个科学家叫法布尔,说历史赞美把人们引向死亡的战场,却不屑于讲述人们赖以生存的麦田。盛世修志,今天应该组织那些退休教师、文学爱好者、退休干部,有这些方面能力的人,包括出去的大学生,组织他们开展这种文化活动。

第五个就是承技艺。把那些传统的技艺传承下去,有些技艺是相当有价值的,特别是有些开发成旅游产品能卖大价钱,能使一个地方致富。芬兰小学生有一个必修课,就是必须掌握一门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然毕不了业。这个做法应该在我国推广,让这些非遗传承人进学校,教孩子。

第六个就是订乡约。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非常有价值,宋代就有一个蓝田乡约,吕氏兄弟写了一个小册子,提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建立起中国最早的乡村自治制度,后来许多州官、县官把它推广到各地,治理非常有效,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相当起作用。今天我们应该广泛发动县乡村,制定合乎当地实际的乡规民约。

第七个就是立家训。有言之教谓之训,无言之教谓之风,有了好的家训和家风才能形成好的家教,良好的家教是社会文明的基础。什么叫有言之教?那就是用文字表述写在纸上挂起来。什么叫无言之教?那就是家长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做给子孙看,用行为影响后代。有了这两条才能形成一个好的家教,好的家训在家族传承史上相当起作用。中纪委网站前几年不断推出一些好的家教家训,中国最有名的家训就是浙江钱氏家训,1000多年了,每个朝代这个家族都出了许许多多的人物。今天大家都知道的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穆、钱钟书,这些名人都是钱氏出来的。全世界各个国家院士级的科学家,钱氏有200多个,就是因为那个家训写得好,600多字,一直传承到今天,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上海郊区一些村庄正在推广立家训,这是建设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

第八个就是开夜市。宋朝以前所有城市一律实行宵禁,只在几个节日开市。宋朝开先河取消宵禁,城里人就有夜生活了,今天城市夜生活非常丰富,乡村特别是留守群体,叫月光下的孤独。5000人左右的村有条件都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开办夜市,对于活跃经济、增进友谊和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络都非常有好处。

第九个就是革陋习。一些落后的不好的习俗,应该把它革除。笔者在整个华北地区调查,这几个省都流行这么一个彩礼,叫“万紫千红一片绿、一动不动”,“万紫”指一万张5元钞票,“千红”指一千张100元钞票,“一片绿”指若干张50元钞票,为什么没数?就是根据你的家庭情况,一张也行,无数张也行,最要命的是“一动不动”,“一动”是汽车,“不动”是房子,什么样的家庭都会被这个彩礼给搞垮,诸如此类的种种陋习要革除。

最后一个就是办赛事。让乡村的文化活跃起来,歌舞比赛、书法、绘画和体育,包括农产品生产、劳动竞技,都可以经常因地制宜举办赛事。特别是美食,中国的美食太丰富了,专家调查,仅面条现在就有1200多个品种。靠面条发财的很多,台湾的顶新企业在台湾就濒临倒闭,到大陆弄了一个康师傅就发大财了。我国方便面年销量最多的时候有400多亿碗,现在大概还有200多亿碗,全世界每年销量有1000多亿碗,现在靠面条发财的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青海化隆县兰州拉面在全国有8万多家门店,在国外还开了100多家连锁店。很多美食,像沙县的小吃、缙云的烧饼、太和的板面、怀宁的包子大馍,各地都有很多品牌,许多地方都在创造这些美食价值,这些东西如果推向国外,那就可以更加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文化积淀最厚的就是中国人的舌尖,中国人做美食、品美食的本事可能比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水平都高,我们现在到处办孔子学院,推广中华文化,如果让我们的美食走出去,推广舌尖上的中国,可能比推广哲学上的中国更方便、更有效。

第六问:乡村治理从哪理?

三个方面:即识人、识物、识势。乡村治理非常复杂,乡村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县乡村的干部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他们自己开玩笑说,叫“5+2、白加黑、梦加醒、”。“梦加醒”就是做梦想得是工作,醒了还是工作;“”就是总是在夜里开会。不管多繁重的任务,多复杂的问题,乡村治理重在把握三个方面,就能提纲挈领,乱中取胜。所谓“慧眼三识”,就是识人、识物和识势。识人就是把各方面的能人都找出来,让他充分发挥作用,在乡村建立一个“能人丛”,让各类能人都能施展才智,各种能人的智慧都能充分涌流。懂经营的带领农民发展产业致富;道德水平、文化水准比较高的,让他成为道德标杆引领乡风文明;会协调矛盾的,帮助化解各种纠纷;会组织文体活动的,让他经常开展一些文体竞赛,诸如此类。把这些能人组织起来发挥作用,这就是识人。

所谓识物,有三个层面,一个是物产,当地出产什么有价值的物产,要研究好。有的同志可能发现不了当地的物产价值,这需要有慧眼。最经典的故事就是青茅之谋。当年周天子分封诸侯,100多个诸侯国不听他的指挥,天子没钱了,财政有问题。周天子找管仲问计,管仲马上给他想了个主意,说那个地方产一种茅草,以后让诸侯国祭祀,都得用这种茅草。周天子回去,就把茅草地都围起来,谁要买都得到这儿来,钱就源源不断地跑到他的腰包里,一种普通的草,被管仲的慧眼发现了它的价值。这样的典型很多,湖北蕲春近些年开发艾草,已经把这种田边地头到处生长的野草做到了几十亿的年产值。一个普通的物产,不是它没有价值,要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它的价值。金子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是金子。第二个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善于发现它的价值。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有价值,怎么开发、怎么利用都是问题。用得好,变成有特色的文旅产品,经济效益、社会知名度、文化影响力都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效应。第三个就是要挖掘现代科技的价值。山东曹县前一段时间热到发烫,“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有些网友还很幽默,提个问题说,你家住在曹几环,北京分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你家住在曹几环,曹县变成这样的中心了。曹县10年前还是一个贫困县,后来利用互联网发展淘宝村,现在每个乡都有许多淘宝村,大概有五六个乡全部都是淘宝村。全世界的演出服,有1/3是从曹县出来的,现在女孩子喜欢穿的汉服,大部分也都是从曹县出来的。同样,曹县还卖给日本人棺材,日本人的风俗是死了之后,棺材和人一起烧掉,棺材雕刻都很精美,据说90%的日本棺材都是曹县做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很快就让一个贫困县翻身翻到这种地步。

再一个就是识势。第一个是形势,现在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要随时把握形势的发展走向,特别是乡村的变化,我们要紧跟着形势。第二个就是地势,研究清楚所处的地理方位,这个地方不通高速,突然通了高速,还有一个出口,会带来什么;村子在城郊,可以发挥为城市人做服务的优势;山清水秀的地方,应该发展旅游、养生养老。没有条件也别瞎折腾,以免劳民伤财。条件可以创造,但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最后一个就是顺应趋势,趋势就是规律,要适应规律,要跟着规律走。比如当年小岗村大包干,谁先跟着他学,顺应这个趋势,谁就先吃饱肚子。再如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做扎实,不顺应这个趋势,会给未来留下无尽的隐患。再如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就是家庭经营为主体,尤其是大田作物,古今中外的农业,概莫能外,奴隶社会奴隶主,不管有多少奴隶,决策经营都是奴隶主。封建社会,不管地主有多少长工,决策都是地主家庭。资本主义时代,家庭农场是资本主义为了适应工业发展,创造出来的一个名词,还是家庭为主体。当年苏联想改变这个规律,搞了一个集体农庄,失败了,我们学习集体农庄,搞人民公社也失败了,不得不回头,再走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路子,这就是规律,农业就要顺应这个规律。有些资本下乡,到农村跑马圈地,结果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就是因为不懂这个规律。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乡村发现转自:《农村工作通讯》2021年第18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