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新法(八字八法)
苏东坡:人生,十年一大运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洞见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作者:江 徐
最近一期《朗读者》的主题是“十年”。
十年,的确是一个可聊、可唱、可写的话题,它容易让人回想渐行渐远的往事,也会感慨越走越短的余生。
十年,正如董卿那句开场白:在我们的人生刻度上,有多少个十年,屈指可数,而在历史的长河里,十年只是沧海一粟。
是啊,人活一世,即便身长健,人婵娟,又能有多少个十年呢?
说起十年,让我想起苏轼。
读苏轼的诗词,发现不少作品关乎时间,诗人在似水光阴中叹喟青春易逝,人生苦短。
带有“十年”字眼的诗作,就有二三十首:“十年何足道,千载如风雹。”“十年尘土窟,一寸冰雪清。”“五亩自栽池上竹,十年空看辋川图。”等等。
十年,区区二字,寥寥数笔,既能蕴藏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景致,也能包含一个人的命途中阴晴圆缺风霜雨雪的困苦。
01
十年,时间对爱情的追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对于后世读者来说,这是再熟悉不过的悼亡诗,夫妻之间的深情厚意、幽幽思念,尽在其中。
对于苏轼而言,这是仕途不顺、沉浮不定的十年。
中国人自古讲究先成家后立业。苏轼、苏辙兄弟进京赶考前,父母为他俩娶妻成家。
苏轼娶的是同乡姑娘王弗。那一年,他十八才俊,她十五芳华。
史书对王弗记载甚少,通过苏轼所写墓志铭我们可以知道,她聪颖、文静、孝顺父母、处事端庄,是人生的佳偶良伴。
后来苏轼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在愿景之中,光明且无量的人生蓝图从此徐徐铺展开来。
公元1061年,苏轼二十五岁。他开始踏上仕途,上任的一份工作是凤翔判官。
王弗陪同前往那里。红袖添香,除了提醒丈夫读书遗忘的地方,她还会给出“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的处世经验。
苏轼为人豪爽,口直心快,容易轻信他人。在这一点上,王弗恰恰与他互补。
有时候,苏轼在客厅与人说话,她会站在屏风后面仔细听着,等人走后,将自己对对方的评价告诉丈夫,并且给予建议,什么人需要提防,什么人不可深交。事后,她的看法总能被验证无误。
十年婚姻,琴瑟相和。
王弗病逝世时只有二十七岁。她没有机会陪他走更多路。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从1065年到1075年。
苏轼被卷入党争,因为心直口快的性格,先后被贬杭州、密州,看过了官场黑暗、人间疾苦,想安邦济国,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用《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的原话来说,这是苏轼最沮丧的时期。
在这样的境遇下,有一天夜里,他梦见了去世十年的妻子。在梦里,他已回到故乡,妻子正对镜梳妆。离家多时,两人忽而相见,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等他醒来,回想其中滋味,只觉得梦里梦外,同样的凄凉孤苦,痛彻心扉。
有一种念念不忘,叫作不思量,自难忘。
有一种幽思在心,叫作无需想起,从未忘记。
这里的十年,是苏轼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十年,有对爱情的感念追忆,也有对人世的无奈回首。
02
十年,岁月对恩情的感念。公元1079年,苏轼已进不惑,他在徐州为百姓干了很多实事,之后被调往湖州。
从徐州向南去湖州,途径扬州,苏轼去了平山堂,瞻仰恩师欧阳修的手迹,缅怀恩师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为此写下词作: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遥想当年,娶妻成家之后的苏轼,还有弟弟苏辙,跟随父亲进京赶考。
那年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他热衷于育才举贤,深得文人敬仰。
从考生泥沙俱下的试卷中,欧阳修读到一篇文章,被其思想与文采深深吸引,对此赞赏不已。
他以为是自己朋友曾巩所写,为避包庇之嫌,把这份试卷第一名改为第二名。就这样,苏轼与本应得的第一名擦肩而过。
当欧阳修发现这篇文章由苏东坡这位年轻人所写时,更是兴奋不已,并且竭力荐拔。
欧阳修对苏轼的赏识毫不掩饰。有一次,他对同事说,读苏轼的书信,他会全身喜极汗下,自己应该退隐,让这位年轻人有机会出人头地。
古人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事实上,千里马只有得到伯乐赏识,才可能发挥潜能,向前奔腾。否则只能是郁郁不得志的黑马。
懂得自己、看见自己光芒的人,就是我们的知己与伯乐,值得一辈子铭记在心。
苏轼遇到欧阳修这样的伯乐,实属人生大幸。所以,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前去平山堂拜访恩师。
十年,从人物传记的年谱上看,只是很短的一段距离,还原到苏轼的人生旅途,实在是山重水复,沧海桑田。
苏轼去过三次平山堂。上一次去,是在十年前,欧阳修尚在人世。这一次前往,恩师已经去世多年,只有墙上留着他气势磅礴的墨宝。
静立平山堂,面对恩师留下的字迹,回首刚刚过去的十年,乃至过去的半生,远离眉山,待过凤翔、杭州、汝州、密州、徐州等地,父母双亲、结发妻子,还有恩师,都已先后去世,而自己,依然走在贬谪的路上……
十年,说起来弹指一挥间,人生却会遭遇很多拐角,发生很多转折,距故乡渐行渐远,从不知道前方还有怎样的柳暗花明等着自己。
真正的乐观,来自深刻的悲观。看透人生如梦、到最后万事皆空,才能坦然面对人生种种困苦。
03
十年,光阴对梦想的渴望。公元1085年,苏轼向朝廷请辞归隐,获得批准。
走在从河南回常州的路上,再次途径扬州。这一次,他在竹西寺驻足逗留,为抒发多年愿望终将实现的快慰心情,在寺庙题诗一首,名为《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其中有这样两句: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苏轼最大的偶像是陶渊明,在贬谪期间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借助文字与自己精神领袖隔空对话。
他和陶渊明一样,都在心里做着归隐梦。他在词作中写道: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不同之处在于,陶渊明四十岁那年,因为不甘为五斗米折腰,决然裸辞,从此归园田居,安贫乐道。虽然有时困顿到揭不开锅,至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违心,不苟且,随心而活。
苏轼以儒家思想为本,一直犹豫着不告别仕途,并非迷恋功名,而是想以己之力,大济苍生。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这是苏东坡特有的人格魅力。
不妨在人生刻度表上后退十年——从1075年到1085年,这十年,苏轼活得既精彩又惊险:
调离密州后,担任徐州太守,从此成为行动派,兴建工程,积极赈灾。
林语堂认为,这一时期,诗人找到了自我,变得完美、圆整、成熟、活跃忠贞、幽默练达,成为百姓的朋友和斗士,也成为伟大人格的伟大人物;
因为嫉恶如仇,又是反对新法的活跃分子,苏轼经历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来峰回路转,从这场无妄之灾中死里逃生,从此被贬谪黄州;
在黄州的四年,躬耕东坡,自食其力。从此,他多了一个名字:东坡居士。
就像网上一句话:前半生,苏轼;后半生,苏东坡。
苏东坡带领家人种植黄桑、搭建雪堂、筑水坝、造鱼塘,闲下来时,他登赤壁、游庐山、月夜访友,还因地制材钻研美食,发明了东坡肉、东坡羹等佳肴。
从这时候开始,苏东坡关注佛道思想,还闭关炼丹,为此,他后来写有诗句: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林林总总,依然借用林语堂的话:这是苏东坡最可爱的时期。
公元1085年,他上表请求归隐太湖畔的宜兴。获得批准后,自以为从此终于能够结束东飘西荡的生活,归去做个闲人,任天边云卷云舒。
却不知,世事难预料,变化总比计划快。还没来得及成为田舍翁,接到复官消息——被任命为登州太守。
于是,一家人又要重新上路出发。
这样的十年,苏东坡从四十不惑到五十而知天命,过得大概就像一生。
04
十年,流年对人生的回首。苏东坡似乎注定是颠沛流离的命。
一辈子不断遭受贬谪,去往各地,年轻时候如此,到了年老依旧如此。
公元1097年,苏东坡六十岁,陪伴他在岭南谪居的朝云已经去世,现在成了鳏寡老人。
因为这里除了优美风光,还有荔枝等带水果,他本打算,在此定居终老。在给朋友的信件中,他这样写道:南去北住定有命,此心亦不念归。明年筑巢做惠州人矣。
新居刚落,新一轮贬谪调令传来,这一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荒蛮的儋州,只有儿子苏过陪同前往。
古时的天涯海角,没有今天的热闹浪漫,那是被抛弃被忽视的一座孤独。
关于那里的生活环境,苏东坡有一段文字: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唯有一幸,无甚瘴也。
一个人,要有一颗多豁达多知足的心,才能从这番疾苦中找出幸运来?
到儋州第二年的元宵节,当地太守张中设宴邀请苏过饮酒、赏灯。苏东坡兴许已无兴致,宁可独处。
枯坐家中,看窗外明月,朗朗月光下,蜥蜴爬行,风帷飘动。
此情此景,激起种种回忆,去国离家,佳人已逝,如今,面前的灯火已无人去挑,自己也懒得去挑,结了的柑橘无人可赠……
幸好还有文字相伴。苏东坡就此情境,提笔写下诗作《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戊寅年)》,其中有这样两句:
搔首凄凉十年事,传柑归遗满朝衣。
从1088年到1098年,在这十年中,几经贬谪,一直飘荡,流离失所 ,朝夕相伴的朝云去世,庇护他的太后驾崩,精神上的依靠逐一失去。
行至暮年,日薄西山,苏轼为自己画像题了一首诗,是自嘲,也是自谦,更是其坎坷又精彩的人生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活到六十五岁,死在从儋州回常州的路上。
生命中那些十年,坎坷苦难时,苦中作乐,际遇不顺时,随遇而安,每一个十年,每一流年,应该说都没有辜负。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苏轼是在苦难中完成自己的一个人物。
05
十年,一大运。世人喜欢讲“命运”,好事、坏事,但凡想不通的地方,就归咎为命运,叹一声,命中注定,运之使然。
《易经》上说,一年一流年运,五年一小运,十年一大运。
所谓运,跟缘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紧跟我们人生,从不停歇。
苏东坡生命中那些十年,组成他人生的盛宴,多姿多彩,品味不尽。
很喜欢一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错过了十年前,固然遗憾,至少还能把握现在。因为现在,终会成为将来的十年前。
人生百年,没有多少个十年,身为凡人,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辜负时间,珍惜每一流年,走好每一步大运,像苏东坡那样,不负己心,诗酒趁年华,活出真实的自己。
全真道龙门派宗师的《神室八法》,八字决与我们能力的关系!
《神室八法》原文见此:清代著名道士悟元子,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的《神室八法》
探究:
清代著名道家刘一明,其部分著作编撰成《道书十二种》,在道教和社会上产生深远影响。《神室八法》就是其中的一种,篇幅很短,但却“尽其生平所得”之作
《神室八法》其序以“刚”、“柔”、“诚”、“信”、“和”、“静”、“虚”、“灵”八字为纲,点名个中要点,也令全文有所层次。
也在序中表面撰写此书的立意所在,即期望能为有志修道者提供方便法门。此文,探讨八法与我们本身意志之间的关系。不单言修道,其实也是为人处世之本。
其一、“刚”法与意志力
书中言“刚”为神室梁柱。其本身代表了坚强、果断等。如缺少则会六贼搬弄,三尸张狂等。这些皆是修道之中的困难。
而修“刚”法,便是培养自身意志,当意志坚定,其实也就是奉行了老子所说的“慎终若始”。这本身也是修习道法的关窍之一,许多道法,初期看似枯燥,唯有以意志力坚持下去,才能拨开云雾,见得明月。
而常人修之,亦可得到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斗志,让我们的心中,真正有所“刚”。
二、“柔”法与应变力
“柔”是神室的木料。如果以老子的话来说,可以说是:“柔之胜刚,弱之胜强”之意。何为柔?不强求,如果梁柱是刚,那么木料则必须柔,才会做到稳固,举个有趣的例子,古代建筑防震,甚至有的胜于现代科技打造的大楼,其实正是应用了刚柔并重之本。
当然柔并非是说‘软’而是要审时度势,懂得应变,正若道法中许多关节,当无法突破时候,不要强行突破,那样非但不能存进,反而有害,这时候该柔,也就是缓且变通,自有通关之处。
也就是说,常人修“柔”法,其实本身也有益于应变能力的锻炼。而这样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之中,尤其有用。
其实太极之中,因势利导,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妄为之道,也是柔的道理。
三、“诚”法与自制力
“诚”是神室的基址。其许多人认为诚便是诚实,对,但不尽然,其实诚更多的是儒家“诚明”思想的近似,所谓不诚则心不纯,心不纯则疑惑生,疑惑生则妄念起,妄念起则根不实,一行一步入于虚假,一举一动俱是烦恼。这其实才是诚的本意。
常人修“诚”法,为什么说是自制力呢?因为诚一时容易,常为诚则难,所以修诚法本身要运用刚法,从始至终,锻炼我们的意志力,这其中都是相辅相成的。
四、“信”法与信念力
“信”是神室的椽瓦。信若不立,四象不合,五行不和,两仪各别,三宝俱漏,大业废矣。
其信本身是做到彼我如一,身心不二的关键。而道家的信与儒家的信,其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家之信为无德,可见道家之信亦是重要。
如若常人言,其实信不是修,而是本身一种信念。人生在世,欲成就自我,离不开信仰、信念等组成的自信力。酒色财气,喜怒哀乐,视听言动皆是考验,唯有信,可定己身。
五、“和”法与亲和力
“和”为神室的门户。《中庸》言:“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诚不我欺也。
和能无人我寿者之相,无贵贱贫富之分,化气质之性,消嫉妒之心,言行相顾,动静随时。当做到和,则入静自来,修行随身,无时无刻不是道法,也才能够最终做到法自然。这也是老子所说的和其光同其尘吧。
常人修“和”法,自然有助于亲和力,古人常说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都是如此。
六、“静”法与专注力
“静”为神室的墙壁。静是修习道法,最初就要追求的境界,也是贯彻始终的内容,其静应该是身在事中,心在事外,这样就是道心现。如果用丹法之词来说,便是:“致虚极、守静笃”。如此内修就能达到真静。
常人修“静”法,为什么能够锻炼专注力?因为常人往往动多静少,终日为各种欲望纠缠,忙忙碌碌,荣辱得失恒于心中计较,无一刻安宁。只有静,才可以让心思沉静,专注一事,这也是为什么静室养生根本,只有静才能养精气神、生心性慧。
七、“虚”法与创造力
“虚”是神室的堂中。所谓虚,其实与佛家之中四大皆空近似,要无眼耳舌身意,无声色香味触法,无恐怖烦恼,无好恶爱憎,无谄无骄,无矜无诈,无狂无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爱一物,不纳微尘,有无不立,身心无累。
当然,道家所言更为简洁,这就是道门的无为之道。
那么“虚”法既然是无为,为何又说对于常人来说有创造力之用呢?君不知我们时常灵光一闪,却难以抓住,其实正是因为没有进入虚的境界,身边种种信息其实正是干扰我们抓住那灵光的阻碍,唯有虚,灵光自现,种种想法随之而来,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艺术家的灵感都来源于没有外人打扰的环境,正是需要虚的状态。
八、“灵”法就是我们的境界
“灵”为神室的主人。灵本身不一成不变的,但又是圆通无碍的。每一个境界,我们都能体会不同的灵,而不同的灵到最后就会发现它们本身就是一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动静有时,刚柔并济,也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内容。所以“灵”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它既不是有心,也不是无心。
常人修“灵”法,无需如此玄妙,这种无形变可循的东西,无需刻意追寻,但是其本身又是一种对于自我本真的发现,也就是说,所谓的灵,其实是找寻属于自我最本真境界的一种方式。当感受到了,也就真的感受到了‘身心自由’的意味了。
综上所述,《神室八法》其本身不只是道家之法,同时对于常人来说,也是我们的各种能力发现与锻炼的方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