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真言和八字真言(六字真言和八字真言哪个好)
《咒》8字咒语和祝福背后的恐怖含义:所有阴谋原来都环环相扣
以台湾省本土邪教为题材的恐怖片《咒》目前观影人次逼近70万人,显示观影人数超3000万次,这部电影更成为台湾历年来恐怖片票房亚军,2022年台湾电影票房冠军。
《咒》的故事改编自2005年在高雄发生的真实惨案,电影使用大量的互动桥段,包含记住符号、默念8字咒语“火佛修一,心萨呒哞”,让观众身历其境、体验一场仪式的感受。
并跟着主角若男一同化解女儿所遭受的诅咒。
所以以下有14个《咒》的问答或争议,希望能将观众9成以上的疑惑做出解释。
被打碎的镜子与小泥童大黑佛母好食女童,即使需要肉身祭品但不会将其杀死。
因此陈家地道内摆设镜子是为了干扰、反射佛母的咒力(行进路线),不让其出地道洞口。
泥童则指向祭品(牙齿、头发),期望佛母在地道内不断绕行但又能满足,以上为陈家村封印佛母的手段。
片尾中,若男打碎镜子、移动祭品和泥童,为的是释放佛母所有咒力出洞、让世间的人一起分担诅咒。
由于陈氏家族血脉业力纠缠,祖上阴德难以与佛母断绝,推测若硬性灭神或逃避会让佛母使出杀手锏,地道奉(封)神算是半推半就的方式。
在风水学中,镜子有镇煞纳福的作用,若将咒力比作能量、镜子也同样有反射能量的作用。
若使用八卦镜则太道教化且意图明显,地道内许许多多的小镜子才能让人脑中产生诅咒在封闭空间乱弹漫射的画面,而地道入口的门后也有一面镜子挡在那。
以上编排隐晦而细腻,相当佩服导演的创意,而镜子与泥童的象征则在导演访谈内有直接解释。
送女阴谋论:朵朵是若男准备献祭的人吗若男一开始至幼儿园接朵朵时,就是要把朵朵献祭?
(1)庙婆中邪后对朵朵说“你妈妈一开始不要你是要把你献给神明!”
(2)带朵朵回家后马上教她念自己的名字(然后马上被佛母追踪到)
(3)录像时想对朵朵说的话“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你”,表示自己在这过程有转变
(4)生下来马上弃养、过6年才接回,因为自己不堪被诅咒且要等女儿成长到能献祭
有不少观众认为上述四个线索证明了若男因母爱渐增、意图从一开始要牺牲朵朵保全自己,转个弯变成最后牺牲自己。不然她为何没事要接回女儿、还一开始就拿DV拍摄纪录呢?
“送女阴谋论”仔细想想没什么出入,但总有点说不出的抗拒感。但我再次观影时观察人物表情后决定持反方论点,先针对上述四点做回应:
(1)阿清婆中邪后可能是佛母在说鬼话、刺激人心。若阿清婆是活着说真话,心态上:六年前恐慌的若男≠六年后经过治疗的若男
(2)教朵朵名字是很正常的行为,表示过了6年后她接受治疗已经远离恐惧与禁忌
(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你”这句话可以解释成母亲天性与愧疚到真实母爱的过程
(4)过6年重建身心状态再接回女儿,恐惧褪去后是母亲的天性。更何况之前神庙婆婆是告诉她们是每10年要回来祭拜。
从若男于剧情当中的表情推敲,就不觉得这是阴谋论了。
(1)若男沿途关心着朵朵:小狗汪吉、食物、安全等
(2)朵朵与同学吵架,若男并非安抚同学就好,还进一步送礼物促进关系
(3)若男发现朵朵看了DV后的反应很大:让祭品看到需要这么惊慌?
以上的这些感觉让人觉得偏向若男处于逃避与挣扎的思想更多:
毕竟6年前太可怕,她要逃避所有当时的人事物。这女孩跟神婆和陈家事件的连结性太强了,精神溃散的状态一定会送养、毕竟她只是个单亲小妈妈。
6年间,陈家事件应该是集体妄想症,父母和阿东都死了、DV镇压在旧家又搬新家了、恐惧渐渐淡忘了,医师说得对、不要想、不怕了。
这时回归母亲的天性与愧疚、想找回女儿的思想也是很正常。
之后一连串的灵异事件让她确信佛母不但还在,还很积极地诅咒着朵朵,想逼她做出某些事情。
至于“送女阴谋论”与否都没有很直接解释为何一开始就要拿DV拍摄?献不献祭都和拍摄无关。我猜测导演并没有想特别介入这个线索,毕竟若男不拿DV拍就没有电影的剧情了。
合理化解释就是:若男从一开始就在算计观众。
从霞姨协助拍摄、启明的访谈,她一直都尝试拍摄有可能替她一起稀释诅咒的人。
科学和超自然当然不是单选题,就像她将朵朵交给庙公和医院那般,双管齐下如同买保险一直都很符合人性。
若男的人设与意图有很大的解释空间,是《咒》中值得观众讨论玩味的一大亮点。
救女儿奋不顾身的伟大母亲为逃避诅咒不择手段的自私鬼知道最多但也是隐瞒最多的人自愿牺牲令人动容的单亲妈妈以上叙述并没有冲突,人性与信仰本来就不是若A则B,黑白分明的。
即使若男有既定阴谋,但一开始接女儿回家的种种互动,实在感受不出是打算一开始就要献祭的意图。
献上名字的意涵与限制喊出名字是最直接诅咒的方式。
在传统庙宇都有许多时候需要详记姓名、将消灾祈福的力量导入当事者身上。
对着神像默念、光明灯上登记、将名字夹入护身符然后在炉上过三圈,都是相同的概念。
而在亚洲的都市传说中,常有深夜山中不要喊名字、拍肩等禁忌。其他也有名字不能用红笔写、名字不能贴在某些地方的习俗。
一旦开通,人或神的想法(咒力)会循线导入当事者身上。
本片则是将开通用在了佛母的负能量,手印、诡异图案也有类似功效。
八字咒的含义电影中详述手印由来,是“八方天”手印的相反。
八方天手印象征汲取福德,而陈家村的手印反转则为共业承担、传递诅咒的用意。
八字咒“火佛修一,心萨呒哞”类似对佛母的臣服或入教意愿,达成某种契约。
诡异图案如同一个识别器,一旦你认得、记得就在无形之中受到它的影响。
符文类似经文,通常依据内容有不同的用途。
电影中则是祭品献祭时所需,佛母引导朵朵找到仙童、让若男有机会记录使用(但用错人了)。
女仙童是恶意还是善意“女仙童心机论”是:仙童从一开始让若男喂食蟾蜍就是下蛊的开始,再让若男喝了蟾蜍水来完成注入蛊毒的仪式。
从此若男成为大黑佛母候选、腹中朵朵成为下任仙童。
仙童这么做可能是可以逃过她将被献祭的命运?
所以以至后续若男要割掉她的耳朵。
其实看了全片之后,仙童引导若男的一切可以说是基于保护她的过程,她没有选择权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朵朵被佛母看上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个陈家族人该有的行为,她只是在做她该做的事情(被大人或佛母赋予)。
从她没有揭发探鬼三人偷窥仪式、疑似帮若男保胎、疑似阻止若男带走DV等行为,很难直观认为她有相当心机。
而且仙童一直都在用她懂的方式保护族人、安抚佛母。
大黑佛母的真实面目尽管《咒》6年前那段地下室禁忌拍得很恐惧,让大家对黑佛母这个角色感到一丝神秘。
佛母的尊荣不是一张裂嘴或邪魅长眼,只是一个黑洞。
在那仿若深不见底不知内有何物的灵异空间,传来阵阵不详的音频。
未知的恐惧最难解,当人看见这个画面时感官自然绷紧,无须将视线用在搜索画面细节、只需直观感受。
就像是”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导演在设计上就是要让观众产生未知的恐惧、也带有了无限延伸的黑暗、通往冥界之意。
周边的棱角像是室内风水常客——紫水晶。
紫水晶用于风水有挡煞、聚人气纳福气的功用,用在这里也是恶意满满的反向作用。
猜测,紫水晶原先是椭圆形的矿石,是将其剖半后才成为摆设品。
会不会最初的大黑佛母有完整的头,而是陈家祖先为了某些目的而剖半供奉呢?若导演有思索过类似的设定,真期待能在第二部能有所解释。
阿东与阿原两兄弟6年前在陈家村的片段中,阿原一直是白目天不怕地不怕的冒险派,阿东是相对稳重内敛的保守派。
但阿东得知自己让若男怀孕后便一直有心事重重、多虑的反应。
冲进地道时阿东就如同观众的视角一样:我们走吧,不要再进去了。
但佛母使用小孩的声音来引诱阿东进入,让即将成为父亲的阿东产生了同理天性或愧疚感、进而控制他向内继续探索。
异象产生后让铁齿的阿原退缩,这才是正常人的反应。
阿东直击诅咒核心且被呼喊名字后、让佛母完成全面控制,让这个不敬之人受罚。
画面中阿东毁容不完全是外伤、也有象征咒力蔓延的孔状溃烂。
阿原没有看到佛母的脸,诅咒在他身上作用较浅而久。
直到他逃出后大喊“不要问啦”还保有着自我意识,最后精神难以承受而坠落死亡。
两代仙童的交接手续?仙童:符文女孩→朵朵
神婆:看手相老婆婆→若男
当破鬼三人组在偷窥仪式时,仙童带若男至别间投食头发给蟾蜍,后来又喝了蟾蜍水,神婆备取身份应该在此登记,至此若男已被安装GPS定位。
朵朵重病后虽被导引至外面找到符文女孩,但应该还是维持被佛母看上而非完成祭品仙童的身份。
第二部的《咒》或许会是朵朵要逃离这个身份有关?
陈家村是不是灭村了?根据导演于访谈中的证实:陈家村并未全族灭亡。
陈家应该也有分核心、非核心血脉,主要核心成员操办献祭仪式大小事宜以及固守在村内。
阿东阿原及他们的上一代应该非核心血脉,以至于重要的事情都不知道傻傻拿摄影机来乱拍,还能在大城市生活。
猜测穿内裤被吊死的是核心男性成员,在焚烧阿东乞求原谅后未果而被咒杀。
若陈家未全灭,第二部或许会有逃出的族人加入剧情?
依照佛母喜好多半为女性。而前一代神婆、仙童或许还未死。
但这里有个逻辑不通是,陈家村这么重要的习俗与仪式,但陈家的成年人阿东跟阿原竟完全不知晓,连仙童这么小都知道许多仪式行为了。
照理来说,阿东阿原不知道习俗禁忌的原因是:他们这一血脉不需要知道。
但他们不但知道这里有地道、还奉上了名。
舅公和神婆已经看得出年轻人的浮躁,似乎对他们的叮咛不够多?
让三人组这么轻易就将偷窥仪式、锁起来后又闯入地道。
灭村之后,应该也有警察来搜索,但佛母雕像与祭品不是被挪动到某个地窖关起来,却还是依然在原地。
其实伪纪录片的手法难免有这类的硬逻辑,不然就拍不下去了,特别是恐怖片类型必须硬冲。
但还是觉得大黑佛母如此厉害邪门,而陈家族人却没有该有的戒慎恐惧与防护措施。
庙工的叶子是什么意思?庙公阿清师给朵朵的叶子类似法力媒介,试图对抗已深入体内的佛母咒力。
好处是本人不需要时时刻刻陪伴在朵朵身旁、可以远端设坛作法,但一旦被破法就会遭受反噬。
因若男未能遵守规定:叶子VS蛆虫大战结局是蛆虫获胜。
连神像都转过去回避了,阿清师和阿清婆注定死亡、神佛难救。
其实在东方文化的系统中,植物为大自然之灵,某些至阳之植物有驱邪避凶之效。
端午节的菖蒲艾草、道士所用的桃木剑桃符、屋檐下的柳枝、日本祭司所用的杨桐均为类似的象征。
但这些植物通常仅为辅助或媒介,使用上更有一些零碎的禁忌,比方不能受潮碰水、不能晒太阳、仅能用一次之类。
电影中的设定是七天七夜不能让当事人进食,可能是须净身、避免将秽物影响媒介物的状态有关。
但事实上,一个6岁的小女孩怎么可能不吃不喝撑得过7天,导演如果把7天这个时限缩短至3天,反而更有说服力一些。
义工霞姨为何自杀?朵朵生病后,霞姨拜访若男并拿出要给朵朵的护身符。
仔细看就会发现若男当下的反应是迟疑了一下才收。
护身符有什么不能收的?
根据经验:她预料到做这件事情的霞姨会有灾祸。陈乐瞳之名已在6年前献给佛母、不能外用。
护身符恐怕还包了朵朵的本名,霞姨触犯禁忌必死无疑。
启明这个角色说到启明,感觉他挺惨,是挺悲剧的一个大好人。
(1)恐怕从若男一开始对启明的访谈录影……就是在设局了
(2)深夜往阿清师宫庙的路上,若男讲出八字咒引导他一起入咒
(3)让其取走DV调查而不试图联系或阻止
(4)知道他去找云南大和尚,隐瞒自己去过
其中从观影后我就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启明的片段是特别访谈形式、又特别要讲出本名谢启明呢?
若男一开始接朵朵回新家不断拍纪录,是否就在盘算这些录像未来的用途?
这部分见仁见智难以下定论。
观众看到结尾就知道:云南大和尚其实被咨询了两次!
佛母只有一位,DV只有一台。
照理来说,和尚应该会告知这位第二次从台湾省飞过来的人:先前已有一位孕妇遭受诅咒、并提醒她要封印此咒物。
但从启明对镜头的诉说情境与不传地道影片的行为,看似他不知情?但我在这里相当期待第二部的开头是启明的删减片段。
不知道这部分导演会怎么润色下去。
若男最后遮住眼睛孤注一掷,成功了吗?若男回到陈家村后打算与佛母和解、希望以献祭者的身份释放佛母。
打碎地道镜子、献上仙童耳朵、并且借由欺瞒大众的影像将咒力散播出去。
她应该也没有把握这样做是否对,只是能多做一分是一分,任何能救朵朵的方式她都要尝试。
若男遮眼不看佛母脸应该是侥幸心理:或许自己没看到让观众看到,自己就不会出事?
很可惜,仙童长大后肉质不符期待、若男自身年龄过大。
佛母一怒之下咒杀她。
至于这则假设成不成功只能靠导演于第二部解释了。
朵朵若能活到第二部不代表有成功,朵朵可能还是没有被放过,但咒力就这样散布出去了。
——END——
甘南藏族节日民俗风情
(一)春节(洛萨)
“洛萨”即过年,是新年之意,和汉族的春节相同,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一进入农历腊月,迭部农牧区群众就开始做过年的准备。首先在腊月二十七或二十九日要清扫房间灰尘,把过年穿的新袍子从木箱里或衣柜中拿出来,同其他的一些大件衣物到房上或院子里搭晒,以示辞旧迎新。
扫尘必须要彻底打扫室内外,还要清除院内四处的垃圾,然后用黄土泥刷灶台、煨桑台等。期间,根据天气,还要将搭在绳上或木杆上的衣物用小木棍敲击抖去积尘。其次,要准备过年用的油馍。在炸油馍前,要在大门上插一枝柏树枝,或者大门从里面顶上,以示人们不要带上不干净的东西随意进门冲了油锅。炸油馍还有讲究,新炸的第一锅要炸一个发面捏成的牛羊或獐子一类的动物,视所上火色判断来年的年景运气。所炸之馍大多为油饼,也可炸一些形状各异的馓子或密果等。下迭部分地方腊月二十四日修补锅灶,既便是新灶也要抹一把泥,然后在灶膛内燃烧些柏松枝,似乎在敬灶神。
大年三十,外出的家人都要赶回来过年。堂屋的佛龛前挂上自制的四方型灯笼,佛龛上披挂各色哈达、彩绸布条、吉祥结等,供上净水碗,点燃酥油灯,摆设供祭品,清还借物。一切准备就绪后,等除夕晚上天黑时,有些地方将用簸篮端着白天清扫的垃圾到村口固定的倒垃圾的地方鸣枪或燃放鞭炮倒垃圾,口中念驱邪除魔之类的咒语,以求来年平安。
很早以前除夕晚上还有抛朵玛赶“鬼”的活动,后来藏传佛教在迭部兴起后,赶“鬼”的的活动逐渐被寺院的一些活动所替代。倒去垃圾后全家人团坐在炕上或火塘边一起吃年夜饭,喝青稞酒。有些地方专吃猪脊梁骨肉过除夕。除夕一般没有守岁之俗,但有守鸡鸣的习惯,男人们要等到初一凌晨鸣叫头遍时鸣枪或燃放鞭炮争头响,吼叫欢呼,以示祝贺新年,然后户户人家一齐起来,穿上节日新藏袍,屋里屋外点燃灯笼,香炉烧香。
男人们在佛龛桌上再次供上净水,点亮佛灯,摆放五谷斗、斗内插一小箭,箭头扎五彩布条。再到屋顶或院内的桑台或桑墩里燃烧起香柏枝,撒上炒面等香料,浇上酥油,让煨桑的香烟缭绕升上天空,同时要吹螺号或牛角号、口中念诵煨桑祭词,祈求神佛保佑,在新的一年里人寿年丰、万事如意。初一凌晨有些地方还习惯去寺院供灯朝拜,去村里的嘛呢静房煨桑转锅拉,有些人还要去神山祭神台上插箭、煨桑、放风马、鸣枪欢呼。
(二)开播节
在迭部由于受不同海拔高度,地理位置的影响,这里的春天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来。下迭沿江一带的山谷已是麦苗青青、桃红柳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上迭高山阴湿地带依旧气候寒冷,大地才开始解冻。
迭部上迭的一些地方把农历正月十八为开播节。这天一大早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吃过早餐后带上一套传统的二牛抬扛犁地工具,带上五谷籽种来到村子附近的一块农田里,由人工驾犁拉套,播撒粮种做个开播仪式。这项活动是由村里的民间田间管理小组牵头组织,并非正式开播。对于农桑稼禾的农户来说,择吉日开播,则意味着当年收成的好坏,因此,一年只有一季作物的上迭一带的农村在正式开播前,总要请当地懂藏文天历算法的人择吉开播日期,算在那一天,就在那一天开播。
开播的这一天,凌晨鸡叫三、四遍时,村里人都早已起来,先做早餐,同时喂饱牛、马。早饭后,再将牛马打扮一番,又让孩子们穿上新衣。此时大人扛上农具,小孩牵着牛马,从各自家门走出,陆续向开播祭祀的地方集中。在开播祭祀处,祭坛点燃香柏枝,人们将准备的各种祭品撒向燃烧的祭坛,主持人念诵开播祈祷词。这时,外村的亲戚们也牵着牛马、扛着农具来帮忙,播种完后,主人家要盛情款待前来帮助春播的亲戚们,开播节的饮食与春节一样丰盛,酒肉油馍一样不少。尤其是电尕、益哇一带,春播在一派热闹和谐、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开播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也体现出人类顺应自然的文化理念。
(三)娘乃节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日,迭部各寺院都要举行娘乃节。“娘乃”汉译为“守饥行、禁食斋”之意。所谓娘乃节,亦称禁食斋戒,俗称“四月会”,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降生诞辰的日子。相传释迦牟尼于农历四月十五日降生、成道、圆寂。此节日,既是寺院的一个重要宗教节日,也是藏族信教群众参加的一个节日。节日期间,僧俗均以闭斋,转经轮和念嘛呢经为主要活动内容。闭斋是在此日早晨,全体僧俗用过早餐后,当日不饮不食不说话,直到十六日黎明时方可进食说话。转经轮,又称转“锅拉”,指绕寺转经轮。经轮有大有小,式样及质量各不相同,种类较多。寺院经堂、佛殿周围的大经轮多为木质,也有铜质的,手推即转。
手摆小经轮有木质、有牛皮质彩绘的,有铜质的、手摇即转。无论是佛殿周围的大经轮,还是手摆经轮,都是内装经卷。格鲁派(黄教)、萨迦派(花教)的经轮向右(顺时针)旋转,苯教则向左(逆时针)旋转。除了以上两种大小不同的经轮外,还有架在屋顶上的风经轮和村前河边的水经轮以及摆放在屋里神龛前的拉绳经轮(靠皮绳的拉力转动)。多儿然子寺还在四月初举行加持嘛呢药丸会8天。在此节日期间,很多信教群众身着节日新装去参加这项活动,烧香火、燃柏枝、转经轮,诵吟“唵嘛呢叭咪吽”得六字真言,有的中老年人则以村为单位,集中于本村的嘛呢静房内,请一喇嘛领头念嘛呢经。
迭部是个全民信教的地区,藏族群众认为勤于念经是修行悟道的最重要条件。因此,不仅老年人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念经上,就是中年人、青年人也勤于念经。他们坐着歇息的时候不停地念经,起程走路的时候不停地念经,甚至在坐车出行的路途中也要念经。可以说,除了张口说话,饮食睡觉的时候外,其余时间都在尽量念经。信奉格鲁派黄教和萨迦派花教的人所念最多的是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哞”。而这六字真言具体代表的含义是:“唵”表示“佛部心”,身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即身、口、意都要与佛成为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二字,梵文意思是“如意宝”,表示“宝部心”。信奉苯教的人所念最多的是阿弥陀佛咒“明灯八字真言”,即“嗡嘛吱咪叶嗄嘞嘟”。
在苯波教典中说“阿弥陀佛是报身佛,阿弥陀佛有红、绿、蓝色等”。各色阿弥陀佛的法器也不同。在座修时,明灯八字真言变成光浸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变成光浸进普贤佛、普贤佛也变成光浸进行者心中,行者得到诸佛加持和功德。在起座时,把“明灯八字真言”的功德回向法界众生,祝愿众生脱苦得乐。不论黄教信徒还是苯教信徒,都各自把六字真言或八字真言看成是一切经典的根源,循环往复不断念诵,既能消灾积德,又不致堕入六道轮回中,免受轮回之苦,还认为勤于念经是修行悟道的最重要的条件。实际上这是一种群众口诵文化现象,娘乃节就是对这种文化现象的集中反映。
(四)插箭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四,迭部部分地区各村寨都要按照当地风俗,举行祭山神的插箭活动。插箭台建造在离村子较近的山头平缓处,插箭之地藏语称“拉哉”。形式和规模大同小异,有石块垒起来的,也有用嘛呢箭杆插成堆的,还有用硕大木框装上石头再插上箭杆的,无论哪种形式,其上都有经幡、三色线、五色绸带布条、哈达、白羊毛细绳等祛邪吉祥饰物。
插箭之前,每户人家都要制作一个绘有云景图案的像扇子模样的彩色翅板,并将其钉在一根约5米左右的木杆上,木杆着红黑色相间,木杆头上再扎白羊毛细绳或哈达。这天清晨,人们就开始出行参加插箭仪式,参加这个仪式的全是清一色的男性,无论年龄大小,都要穿戴一新,青年人有枪地背上枪,没枪的在系腰间斜插上长刀。他们高擎木制彩箭,带上香柏枝,酥油、乳汁、糌粑、糖果、茶叶等祭祀品,同时也带上一颗虔诚的心走出村寨一路前行,汇聚到插箭台下。
在来参加祭祀仪式的队伍中,有父子同行,有兄弟结伴,其壮观的人群与宏大的场面更让人感动。他们的身影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便道逶迤而上,手中的木质彩箭和台前迎风飘舞的五彩经幡交相辉映,构成迭部地区特有的神秘的风景线。其实,插箭仪式祭祀的是保护一方水土的英雄神灵。如“赞神”、“敬神”、“阳神”等,而这些保护神无一例外都是男性的化身,他们不但是藏民族崇拜的英雄,更是藏民族男性崇拜的偶像。因此,插箭节也就成了清一色的男性的祭祀祈祷日。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普遍要过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迭部的藏语称它为“俄吾吾佳节”。它和春节、中秋一样构成我国民间最为隆重的三大节日,藏区也不例外,迭部亦然,仍为乡村群众所重视。端午节是整个夏季唯一的节日,因此,节日活动的内容,往往带有夏季的特征。
因为此节日带有普遍性,各地方各民族在活动中的形式与内容虽不相同,但基本意义与主题相似相近。迭部藏族群众这天的活动中上迭主要是插箭祭山神活动后的浪山游玩,而下迭的部分群众赶往黑水沟朝水洗浴,还有早晨打露水,采艾蒿,插柳梢,喝黄酒等习俗。
这天清晨,家家户户都要早起,青年男女及孩童提前约好,三
五人成群地去山泉边洗脸,提水。说这天的天神在所有泉水里撒上了仙药,特别清凉、甘冽、用之煮茶、茶味特香,用之洗脸,心明眼亮;或者去村外田地与草坡上,轻轻地把禾叶上的一滴滴露水珠聚到手心,然后用这清纯的露水擦洗脸蛋、胳膊,有的直接用手在禾叶间荡来荡去,用沾满露水的手洗理头发。此后,还要去渠边、路旁、林间折回柳枝、白杨枝条、拔来艾蒿,插在各房门和屋檐上。
插柳枝习俗,在汉族地方传说这是用柳枝为爱国诗人屈原招魂,而迭部藏区似乎与此无关。所插的艾蒿任其风干后再摘下备用,尤其是风干的艾叶留为针炙之用。这天,家家户户要打扫庭院,有些地方人们还背上背篼去上山采药,说五月五所采之药最好,药味大,质量好,拿回家后晾干备用。有的人家还要在白酒里加上少量雄黄,让全家老少饮上几杯,有的则饮用自家酿制的黄酒。这天,中上迭的有些村寨还在山上扎帐篷浪山,年龄相当的青年男女在浪山期间,可相约在山间嬉戏,唱山歌,跳舞,还可谈情说爱等。
五月五,是我国各族人民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就像一首古老的民歌,不逝的电波,传承着民族幻想,浪漫、典雅的古老文化,暗示生命逃离灾难,祈求到生活希望的一种朴素观念。
(六)香浪节
五月的迭部山乡,正值春花谢尽,夏果初挂的季节,呈现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景致来。届时,迭部藏族群众和其他藏区一样,尤其是
迭部电尕一带的群众,每年在农历五月十五日总要欢度传统民俗节日——春节。
藏语“香浪”二字,是采薪之意。而本地汉语的“浪”字,又含有游玩的意思,故人们俗称浪山节。
浪山节起源于何年已难以考证,但浪山节在广大藏区流传已久,迭部也不例外。尤其迭部电尕、益哇两地的群众就五月十五浪山节过得十分隆重,其形式不亚于春节。在此期间,村上的妇女们还带上祭祀供品供奉土地神,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在迭部,普遍的说法是,浪山节源于寺院,是僧侣们为解决寺院燃料问题,每年在特定的时间赴野外采薪而逐步形成的习俗,后来确定每年三至八月份为采薪季节,每次出外采薪为三至五天。每逢采薪之际,僧侣们纷纷携带帐篷、灶具和食品,前往山林峡谷,在绿草如菌的草地扎下帐篷,进行采薪活动,这一活动后来演变成为如今的浪山节日。
也有一种说法:迭部过去为洮迭、岷迭古商道,那些长年累月穿行于古商道上的人们,在路途间搭起帐篷,采薪炊事,等待山上居民前来购物这一情景演变而来。还说是古戎者巡山打猎采薪野炊时的习俗遗留等等。
浪山时,因为夏日优美的野外风光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好心情,在草坪、在森林、在河边到处可见扎起的一顶顶帐篷,升起的缕缕炊烟,地上草茂花繁,林间鸟鸣不断,阳光明丽,空气清爽,亲朋好友,同窗知己,或集体组织,或老乡聚会,在草滩上野餐,在旷野中高歌,在醉态中嬉闹,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的演泄,在天与地间手舞足蹈,人们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心灵似乎回归了自然。
文莱黑棋|六字真言 双排手串
沉水,油脂饱满,蜜花香浓郁,层次分明,用料厚实,雕刻六字真言,线条简洁大气,佩戴雅致。
#我要上 头条##我要上微头条##今日头条##我要上头条#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