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帝八字(玉皇大帝八字命理)

稳走感情路 2023-11-13 06:08:05 网友上传

苏轼去世前路过南华寺,拜谒六祖真身后大哭,临终留八字总结一生

公元1101年7月,抵达常州一个月的北宋文豪苏轼,在临终之际留下了八个字,算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吾生不恶,死必不坠。”

他的三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跪倒在病榻前,听到父亲的这句话泣不成声。苏轼回顾自己的一生,觉得十分坦然,他认为自己一辈子都没伤害过别人,死后一定不会坠入地狱。而且,他还交代身旁的三个儿子,叫他们千万不要哭泣,任由自己平静地离去。

倒是其好友维琳和尚在一旁十分紧张,大声地嘱咐气若游丝的苏轼。

“你千万别走错路,忘记了去西天呐!”

东坡居士听到这句话后十分平静,回答说:“能不能去也由不得我啊,要是我刻意追求,那就肯定去不了了。”

说罢,他的眼睛就慢慢合上了,长子苏迈见状连忙上前询问有无其他嘱咐,老居士再无一语。顷刻之间,一代文豪巨星就此陨落,整个北宋的天空因此变得黯淡。

佛教诗词系列第六章

而在短短的半个多月之前,苏轼面对常州百姓的围观欢迎,还十分豁达地自嘲:“可不要把我看死了呀!”(按:莫看杀轼否)

这样的一个人,的确如同他自己所总结的那样,一辈子都没干过伤天害理的事情。

“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这不仅是苏东坡内心深处的独白,也是他一生磊落洒脱的真实写照。然而,苏轼的真实境遇并非像他笔下的诗词那般美好,反倒是险象环生、杀机四伏。在悲欣交集的过往中,这位伟大的人物也不断地成长着,直到寻找到人生的归途。

曹溪大师惠能真身所在的南华寺,无疑是苏轼人生旅途中至关重要的一站。他晚年先后三次到此拜谒,留下了禅宗史上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1094年,年近花甲的苏轼被贬到了惠州,他在外放途中第一次来到了南华寺。在住持重辩长老的带领下,东坡居士见到了曹溪大师的真身,俯身拜谒后不禁泪如雨下。

苏轼

那么,初到南华的苏轼为何在拜谒后大哭?他到底感悟到什么呢?这首《南华寺》其实就说明了问题。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

“宋端明学士苏公轼,绍圣元年甲戌八月过南华,作书《苏程庵铭》。”(《曹溪通志·卷五》)

在北宋高级官吏中,并非只有苏轼一人被贬到岭南,上上下下加起来超过了30人。原因就是1094年宋哲宗亲政后,章悖、安焘等人掌握了朝中大权,他们抛弃了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和内容。

由此,包括苏轼在内所谓“元祐党人”,自然而然地首当其冲。他们给东坡定的罪名是“讥讽先朝”,这其实纯属子虚乌有,但官场的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苏轼一行人过大庾岭后抵达今天的广东境内,在黄昏时刻抵达曲江北部的韶石,传说此地因舜帝南巡而得名。正好他的表弟程德孺在韶州做官,因此苏轼趁此机会到了南华寺,他受到了住持长老重辩的热情招待。

宋哲宗

众所周知,南华寺是惠能大师弘法的道场以及化身地,被誉为“岭南禅林之冠”。苏轼一直与佛教尤其是禅宗,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他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主动提出拜谒曹溪大师真身。

重辩长老与一行人作为陪同,举行了十分庄重的仪式,众人斋戒沐浴后顶礼膜拜。已经年近花甲的东坡居士十分激动,他跪倒在地后嚎啕大哭,并写下了著名的《南华寺》一诗。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练。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六祖真身面容安详地端坐于塔中,问我苏东坡这一生到底有什么感悟。我苏轼之所以要拜谒祖师,就是为了识得自己的本来面目啊。真是羡慕惠明和尚那样的人,能得到大师的亲自指点,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体悟大道。

苏轼啊苏轼,你也本是累世修行的佛子,只因一念之差而堕入凡尘。如今一睹祖师尊容,我感动到眼泪和雨水一样流个不停。愿您哀悯如此愚顽的我,用潺潺流动的曹溪之水,洗去我对这红尘俗世的眷恋和执著吧!

六祖法身

“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连六祖当年也说不清楚,他只用了“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比喻,表达“指月得月”之后的感悟。

然而,这并非是苏轼的境界,此时的他虽欲寻求“本来面目”,但实际上仍有着“勃勃野心”。无论是从这首诗中国的末尾一句,还是从其被贬惠州时留下的诗文,都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被人称道为豁达洒脱的荔枝诗,描绘少女天真而脍炙人口的蝶恋花,都透露着对抗与不甘。你把我贬到岭南惠州这样瘴气遍布的地方,我偏偏要饱尝美味的荔枝,还写诗广而告之。你以为我在写少女吗?其实我写的是不得志的苏轼啊,无情的人儿啊,怎么就看不懂一片真心?

南华寺

其实,此时的苏轼,还与早年被贬黄州时的心境一样。所谓豁达,不过是外物刺激之下转移了注意力,“东坡居士”其实并未悟到佛法三昧。

在黄州城东暂住之时,他说自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然飘逸卓绝,但心中块垒仍分明,可谓是不吐不快。翌年春暖花开,工资微薄的他带着一家人到城东散步,发现一块荒地后便向当地官府申请,开荒种地以补贴家用,故而号为“东坡居士”。

东坡在黄州闲暇时戴着斗笠、挥舞着锄头种地,日复一日的风吹雨打、烈日暴晒,使其皮肤黝黑成古铜色,两鬓斑白又瘦弱异常,老百姓根本认不出这样的农夫竟是苏学士。他攒到钱后就拿去买酒,每次都喝得伶仃大醉,醉后就将一腔心事诉诸笔墨。

料峭春风吹酒醒、夜饮东坡醒复醉、一樽还酹江月......这些脍炙人口的句子,都离不开一个“酒”字。除了饮酒之外,苏轼还每天吃肉,写下了著名的《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成了“东坡肉”的烹煮秘诀。

东坡饮酒

当然,他还享受美人陪伴的生活,大言不惭地宣称“万般皆可戒,唯戒色最难”。自己好色就算了,苏轼还“连累”了汉朝时期的古人苏武。

“苏武当年出使匈奴,不怕冷、不怕饿、不怕死,是一条铁铮铮的汉子。然而,他毕竟按捺不住寂寞,与匈奴女子生了孩子。由此可见,女色这件事情,我们这样的凡人是戒不掉的。”

除了诗酒、美食和佳人之外,苏轼甚至还学会了“嗑药”,也就是效仿魏晋时期的名士服用“热药”。这些都是古代文人聊以慰藉心灵的倚仗,然而,东坡居士也深知自己无从顿悟,因此才会在拜谒六祖真身时痛哭流涕。

而他真正意义上臻入化境,还要在7年以后,也就是结束了漫长的岭南(含今海南)流放之旅后。

契阔死生,亡丧九口

苏轼在惠州生活了近3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他最爱的侍妾朝云病逝。34岁的朝云相伴苏轼长达23年,两人的感情十分深厚。

王朝云像

朝云虽然是封建社会身份低微的侍妾,但她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不单是因为其与苏轼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她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才女。朝云擅长书法,尤其在楷书上十分有造诣,而且精通佛学。

临终之时,她诵出《金刚经》中的“六如偈”,覆盖其墓穴之上的亭子也就被称为“六如亭”。朝云墓和六如亭如今还在,且按照宋代风格修葺一新,两侧的楹联为苏轼所作。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一肚子不合时宜”,是朝云对苏轼最好的总结,两人相知相悦,本是神仙一般的眷侣。如今王朝云也因感染时疫离世,晚年的东坡陷入了无比的落寞当中,他为这位陪伴自己万里的爱人写下了墓志铭。

金刚经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在《惠州荐朝云疏》这篇悼文中,白发苍苍的苏轼深情款款,追忆了侍妾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的情义,同时还表达了对其往生西方的祝愿。此后,苏轼还写下了多篇诗文悼念,文字中饱含对这位红颜知己的眷恋与不舍。

苏轼一生中爱过三位女子,第一任妻子名叫王弗,是他在四川老家迎娶的。不过王弗在26岁的时候就病故了,次年苏洵在开封病逝,苏轼与苏辙两兄弟扶灵回乡安葬父亲。三年丁忧期满后,苏轼就续娶了亡妻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同年12月两人出川后就再也没回过故乡。

王闰之与苏轼夫妻26年,在开封染病不幸离世,享年46岁。王闰之去世3年以后,王朝云又不幸离世,这对苏轼的打击可谓非常大。

然而,这还仅仅是磨难的开始,王朝云离去的次年,苏轼从惠州被贬到了儋州。他与幼子苏过6月渡海至海南岛上,接受着命运安排的一切。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句洒脱的诗句背后,其实饱含着一位白发老叟的血泪。从1094年到1100年,苏轼身边多位至亲好友先后离世,从惠州到儋州的贬谪之行,使其几乎放弃了自己生还的希望。不过终究是造化弄人,1100年1月宋哲宗病逝后,其弟弟赵佶继位,苏轼又被调离了海南岛。

他在6月份离开海南,7月中下旬抵达广西廉州赴任,不久后又改为舒州团练副使。由此,苏轼开始踏上了属于北归之路,他在同年十二月十九日第二次抵达韶关南华寺。然而,此次前来却是物是人非,住持重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之久了。

东坡居士只好在长老的舍利塔前,摆上各种瓜果香花祭奠,还写下诗文追忆了自己与重辩长老的因缘。除了追忆长老外,苏轼还回顾了自己这些年的境遇,在瞻仰六祖功德塔后写下了一段文字。

苏轼在黄州

“伏以窜流岭海,前后七年;契阔生死,丧亡九口。以前世罪业,应堕恶道,故一生忧患,常倍他人。今兹北还,粗生有望。伏愿六祖真空大鉴禅师,示大慈愍,出普光明,怜幼稚之何辜,除其疾;念余年之无几,赐以安闲。轼敢不自求本心,永离诸障,期成道果,以服佛恩。”

苏轼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没想到还能活着返回,这7年的经历令其百感交集。自贬谪到岭南以来,多位亲友相继离自己而去,他开始深信因果。原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宿世恶业现前的结果,故而自己一生才忧患多于常人。

现在北还有一线生机,年迈的苏轼向六祖大师请求,希望自己能够摆脱疾病的困扰。多年饮酒食肉的放荡生活,使得苏大学士患上了严重的痔疮,折磨得他痛不欲生。苏轼说自己反正也没几年寿命了,但愿能够安闲地走完余生。

当然,此时的他将佛教摆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以此作为自己晚年的归宿。而除了曹溪禅宗之外,远在千里之外的庐山东林寺净宗,也是苏轼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溪绝唱,东林遗风

遇赦北还的苏轼,在南华寺写品尝了曹溪水、观瞻了六祖袈裟,完完全全地将此作为“真依”。而“禅净合流”作为宋朝释教的风气,自然也深刻地影响到了苏轼,有诗为证。

曹溪绝唱

“扁舟震泽定何时,满眼庐山觉又非。春草池塘惠连梦,上林鸿雁子卿归。

水香知是曹溪口,眼净同看古佛衣。不向南华结香火,此生何处是真依”

毫无疑问,苏轼与庐山是有缘的,他早年曾写下著名的《题西林壁》,即“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一首。而西林寺与相隔不远的东林寺,同为庐山脚下的历史名刹,前者因苏轼名扬天下,后者则因庐山慧远大师遗风不绝。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出生与雁门楼烦的慧远大师,俗家姓贾,是家境殷实、学富五车的才子。他23岁的时候跑到襄阳释道安处听讲《般若经》,大受感动,于是便削发为僧,成为道安门下的弟子。

当时天下大乱,襄阳道安察觉到情况不对,就令弟子们分散到各处弘法。慧远选择南下,先到了荆州上明寺暂住,后来又看中了环境清幽的庐山,于是就将此处作为自己的修行地。他这个人非常有定力,《高僧传》称其“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是戒行精严的高僧。

许多人仰慕慧远的名望而追随他,庐山东林寺由此成为南方佛教中心,与北方的长安鸠摩罗什僧团平分秋色。不过,与罗什大师译经垂范后世不同,慧远大师的功绩在于净宗。

庐山慧远

公元402年,年近古稀的慧远在庐山般若云台精舍,与附近的虔诚居士120人结社。他们在阿弥陀佛像前供养香花且念佛,祈愿日后往生西方净土,这就是十分著名的“莲池结社”。由此,庐山东林寺被尊奉为莲宗祖庭,慧远被追为净宗初祖。

在唐朝中后期,“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已成为客观现实,净土信仰可谓是深入人心。包括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都从弥勒净土转向了弥陀净土,专心称念名号以求往生西方。而到了宋朝,禅宗和净宗的互相融合更是开一代风气,苏轼作为那个时代的人,肯定要受其影响。

他第二次来到南华寺的时候,就向寺中的僧人询问净宗理论,并且得到了非常专业的回答。而没过多久,苏轼又第三次来到南华寺,除了向僧众们道别外,他还完成了对自我的认知。

“善哉彼上人,了知明镜台。欢然不我厌,肯致远公怀。

莞尔无心云,胡为出岫来。一堂安寂灭,卒岁扃苍苔。”

东坡居士说,自己的内心就如同明镜一般纤尘不染,他要秉承慧远大师的东林遗风。同时代的陶渊明曾在《归去来兮辞》中,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来形容自己的境界,苏轼认为自己的境界比他还要高一些。

归去来兮

他并没有被生活的琐碎和磨难征服,而是放下了一切分别,走向更为完满的归途。7年之前,他第一次拜谒六祖时泪流满面,为的是寻求自己的“本来面目”。而如今,这本来面目就在咫尺之间,它与东坡居士一同走上了北归之路。

曹溪之水荡涤着风霜旅人的灵魂,东林之风指引着迷途游子的归途。

公元1101年农历6月15日,常州百姓倾巢出动,站在运河两旁等待着苏学士的到来。而苏轼则坐在船舱当中,向在座的朋友们打趣道:“可别把我看死了呀!”

结果一语成谶,7月14日之后的苏东坡高烧不退,牙齿间出血不止。以现代学者的考证,他当时患上了细菌性传染病痢疾,这在古代基本上是无药可救的。苏轼自己好像也知道治不好,停掉了一切医生开的药方,只喝人参、茯苓、麦门冬三种药材煮的水。

其好友钱世雄见苏轼日益衰弱,四处寻医找来了一副“神药”,结果东坡拒绝服用。18日,自知时日无多的苏轼将三个儿子叫到身旁,用八个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吾生无恶,死必不坠。

“我一辈子都没干过亏心事,死后必定不会堕入地狱。到时候你们可千万别哭,就让我安然地离去吧!”

苏轼终老之地

孩子们知道父亲的性格,也只好含着泪水点头答应了。3天以后,气若游丝的苏轼开始回光返照,居然能做起来与人交谈,还能勉强写一点字。他的好友径山寺和尚维琳,连续几天都来探病,同时还引导其做好最终的准备。

“死与生不过是很小的事情!”

苏轼倒是非常坦然,没有抗拒也没有哀戚。7月28日,他的上身变得无比燥热,下身却冰凉无比,整个人连呼吸都十分吃力。眼见东坡居士无力回天,维琳等人昼夜守在他身边,终于挨到了28日。

“千万别忘记了西方的事!”维琳大声地提醒着,让苏轼记得临终一念。

“西方不是没有,但用不得力。”气若游丝的东坡回答道,维琳和尚听后就不再出声了。不过,他的好友钱世雄依旧不解,凑到其耳畔大声说“那你就更该用力了。”

“用力就错了。”苏轼回答。

“你一辈子都在学佛,怎么紧要关头反而糊涂了呢?”钱世雄十分不能理解,依旧凑到其耳边询问。

“这句话我也不要听!”说完后没过多久,苏轼就与世长辞了。

12年后,苏轼的弟弟苏辙也离开了人世,又过了15年,北宋王朝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中,国祚168年。尘归尘,土归土,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不复存在,时代的车轮继续向前滚动着,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随缘赞赏

正月初九,恭迎玉皇大帝之圣诞,这天许愿最是灵

玉皇大帝 明代壁画(毗卢寺 石家庄市新华区上京村)

中国人历来就有“帝王思想”。所谓“天不可一日无日,国不可一日无君”。有了国君,也就有了秩序与归属,天下不再大乱,国家才能安定。

既然,人间需要帝王,那么,天庭自然也需要帝王,而且,需要的是一位能够统辖万方的最高领袖,于是,玉皇大帝就被推上了神位,成为了天地间万物的主宰!

在道教神话中,正月初九不仅是玉皇大帝的圣诞日,而且也是玉皇大帝将要离开人间(腊月廿五下凡),率领下界的众仙重回天庭的日子。

因此,道门弟子会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以此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而普通百姓也会在这天许愿,据说这天许的愿望,最容易让玉帝听见,也因此最容易实现。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聊聊关于玉皇大帝的一些事,和拜玉皇大帝的注意事项。

玉皇大帝 永乐宫壁画

‬关于玉皇大帝的名称

根据史料记载,在上古时期,古人认为,日月风雨以及生死祸福都是由天上的诸神所掌管,而掌管这些诸神的最高领袖就是“神帝”。

在西周时期,人们把“神帝”称为“皇天”和“天帝”;汉武帝时期,在道家经典《道藏·玉帝圣号同异考》中,第一次出现了“玉帝”的说法。

《真灵位业图》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道教学者陶弘景所著的《真灵位业图》中,不仅出现了“高上玉帝”,而且还出现“玉皇道君”的称呼。

到了隋唐时期,对于玉皇大帝的信仰已经很普遍了。很多唐诗中都出现了“玉皇”的身影。

到了宋朝,道教大兴,道教将玉皇道君与高上玉帝融合,就有了玉皇大帝这位神灵,而且玉皇大帝还成为了朝廷供奉的至高神。

《上清灵宝大法》

‬关于玉皇大帝的神权

玉皇大帝,全称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大帝”,简称“玉帝”,也是我们俗称的“老天爷”,他居住在玉清宫。

玉帝在道教神阶中虽然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却是最大,在道教典籍《上清灵宝大法》中记载:

“玉皇上帝,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尊之主,掌万天升降之权司,群品生成之机……”,可见,玉皇大帝是道教神仙谱系中的众神之首。

他不仅上掌“三十六天”,下辖“七十二地”,而且还统领三界、四生、五天、六道,十方的一切阴阳祸福,他权力无边,法力莫测。

‬关于玉皇大帝的祭祀

玉皇大帝的祭祀起源于上古的天地崇祀,古人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也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本源,所以不可不敬天。

殷商时期,人们称最高神为天帝,认为这是一位可以支配天上、地下、文武众仙的大帝。

周朝及其后世统治者利用百姓对天帝的崇拜,鼓吹“君权神授”,宣称自己是“天”派遣来人间执政治民的“天子”。

既然天子是奉“天”之命来治理人世的,所以天子必须崇拜“天”。

因此,从商周时始,历代天子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郊祀”。这种“国之大典”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结束。

可见,这种敬天的思想,是君王必须履行的职责,因为它是皇权的象征。

关于玉皇大帝的来历

由于玉皇大帝信仰在民间流传较广,因此关于玉皇大帝来历的说法就有很多。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流行于道教的一种说法。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据《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记载:远古之时,有一个叫光严妙乐国的地方,国王净德王和王后宝月光一直年老无子。

于是,净德王令道士们为其举行祈祷。有感于国王夫妇的诚心,太上老君将一名婴儿赐予睡梦中的王后。

王后梦醒之后便有了身孕。怀胎一年后,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下太子。

太子自幼聪慧,年长时辅佐国王,勤政爱民。在国王净德王驾崩后,本该继承王位的他,却选择去普明香严山中进行修道。

修行三千二百劫后,成为大罗金仙,又经亿劫,最终成为了宇宙的共主,执天道的神主。

《朝元图》永乐宫壁画

关于玉皇大帝的妻子

说到玉皇大帝的妻子,有的朋友立刻就会想到王母娘娘,而事实上,他俩只是同事关系。

那玉皇大帝的妻子是谁呢?是后土娘娘。

后土娘娘也是道教中的神仙,在天庭当中地位和玉帝差不多。我们平时提到的“天公地母”就是指玉皇大帝与后土娘娘。

不过,玉帝一般和王母娘娘一起管理天庭事务,而后土娘娘主要管山川河流和大地,一般在下界工作,所以和玉皇大帝的交集也不多。

‬正月初九的禁忌

正月初九,因为是“天公日”,为了表示对天公的尊敬,我们不能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和晾晒内衣物。

还有就是,正月初九夫妻之间不要吵架。传说,这天是玉皇大帝会见各路神仙的日子,也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这个时候争吵会给自己的家庭在新的一年里带来不和谐因素。

‬如何在家正确祭拜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在汉族民间信仰中是众神之最,所以“拜天公”的仪式也比一般神明来得隆重。

一、祭拜的时间:从初九的凌晨,一直到天亮为止。

二、祭拜的地点:

1.家中正厅有吊天公炉者,可把供桌设于天公炉下向大门外的方向,表示向天恭迎驾临。

2.若是家中无天公炉者,可将一张挂有吉祥图案桌裙的八仙桌设于大门口或中庭向天的方向。

三、祭拜前的准备:

01.供桌上摆置:

设一香炉在其两旁,放红烛一对,鲜花两束。

香炉左边:清茶三杯、米饭三杯。

香炉右边:米酒三杯、面线三杯。

三牲: 鸡、鱼、猪等。

五果:橘子、黄梨、菠萝、香蕉、甘蔗。

六斋:金针、木耳、香菇、白果、腐竹、红枣。

02.献给玉皇大帝的纸钱:

天公金,包括顶极金、太极金、天金、盆金、高钱(长钱)等,其中高钱可撕开拉成长条状,挂于供五果的甘蔗上。

四、祭拜程序;

1.祭拜前夕,祭拜人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庄严敬畏之心。

2.祭拜时,打开大门,全家整肃衣冠,并依长幼顺序上香,行三跪九叩礼。

(期间,可以说一些吉祥的话,或者是许愿的话,据说这天许愿最是灵验。例如“下民,诚心迎接玉皇大帝圣诞千秋,祈求合家平安,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等,切记心诚则灵。)

3.当祭拜完成后,先烧金纸,口念:拜请玉皇大帝神明领受,然后再放鞭炮。

4.最后,一定要吃红枣和酒。“枣〞与“早”谐音,所以这天吃红枣就是希望玉帝早点到来,希望自己的生活圆圆满满,甜甜蜜蜜,红红火火。

再就是“喝酒〞,因为“酒〞与“九”谐音,一是庆贺“玉皇大帝”的圣诞,二是祈求上天保佑五谷丰登,幸福久久。

老一辈人常说:天公为大。所以,拜神明都要先拜天公,祭天公的前期准备虽然繁琐,但是正因为有了这种繁琐的过程和仪式,才让人们内心更加敬畏神明,敬畏生命。

另外,正月初九也是还愿的日子,在过去一年里,很多人为了自己或家人许下了大愿,当愿望实现后,在这一天一定要进行还愿。

宫廷风格铜鎏金玉皇大帝 清康熙

记得道教有一句名言:“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扶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

可见,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的神仙归根到底都是“道”的显化,因此玉皇大帝也是代表着道教信仰的根本,是大道的本源。

正月初九,许下您的愿望,期盼您早日实现。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