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玲玲(麦玲玲2023年运势测算免费)
一路向北
“双城”元故事: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系列之五
▃
我确实想约麦玲玲在茶餐厅采访。
虽说作为发源地,香港的茶餐厅文化最为正宗,但近年来商家们都把新阵地往大湾区放了,首选自然是一河之隔的深圳。新发、翠华、敏华、太兴、银龙、阿飞……名头一个比一个响亮。
怀旧和港味是茶餐厅的特色,最能抚慰都市人肠胃的食品都偏向“重口与速度齐飞,奶茶共咖啡一色”。
那茶餐厅跟TVB有什么关系?你可能会问。
记得小的时候去茶餐厅,每台电视(是的,店家时兴在餐厅显眼处安装多台电视)都在播着香港的电视频道,主要是无线电视翡翠台(TVB的主要播出频道)。伴着粤语声进餐,应该是不少80后深二代的集体回忆。早年翡翠台依靠着不大的免费无线功率,覆盖包括深圳在内的大湾区城市,以粤语为沟通语言,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
6月14日20时许,去茶餐厅吃饭,港味一如从前,只是墙上电视播着的,已经是央视新闻。
手机和网络,以及内地文化的兴盛,使得曾经的主流文化渐渐没落。2010年之后,内地制作力量的崛起对TVB形成虹吸效应。
TVB高层、助理总经理乐易玲掌管着旗下800多名艺人,他们从先头部队试水,到大举北上进入内地娱乐市场:拍电视剧、拍电影、上综艺、搞歌唱比赛……试图复制曾经的辉煌。
TVB也如茶餐厅一般,一路向北,马力全开。
港风向北吹
“港剧和港产片在华人世界很有影响力,我希望发挥传承,提供娱乐及正面讯息给观众,而且这里是我成长的地方,我视TVB为娘家,我有使命也有责任将TVB搞好。”
这是曾志伟对“为何接下TVB重任”时的回答。
对他而言,“娘家”这个充满人情味的称呼,也是很多演艺人对TVB关系的定义。
像我这样的深二代,都曾受TVB的滋养。上世纪80年代初,从潮汕地区来深发展的父母,立下了个不成文的家规——只要对着孩子,都讲粤语。那个时候的深圳,坐中巴行经部分路段时,没座位的乘客还要“踎低”(maudai,粤语“蹲下”),倘若不懂粤语,不仅沟通受限,可能还会因为超载被罚。
为了融入这座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城市,我的父母用 “咸淡水交界”的塑料粤语,创造了家中的母语环境。那个时候,全家人的免费老师就是TVB。
追剧、看卡通,是那个没有网络和手机的年代,最大的乐趣。广东的孩子们不一定看过《大风车》,但大概率看过或听说过《叮当》《七龙珠》《百变小樱》。
当然,那时的我不可能想到有一天,会一边吃着茶餐厅,一边想着采写“TVB北上”的选题。
“今个月底就要返香港拍台庆剧。”见到我的头几分钟,麦玲玲就已经告诉了我,她当天晚点要出席活动,一会要补妆,拍摄视频的话,需要增加灯光,她可以让人去拿,“几个字(粤语‘十几分钟’)就到”。
采访约在了刚开张没多久的深圳文华东方酒店内,落地玻璃窗显得很是开阔。
麦玲玲的身份很多元,我之前也采访过,不过那个时候,她是以传统民俗文化专家的身份接受的电话采访,选题有关过年民俗。如今,大部分时间定居深圳的她,也是TVB基本艺人合约艺员之一。
TVB曾有一段任何公司都无法比拟的辉煌年代,其作品在全球华人地区被普遍推崇,成为一代人的记忆。1967年11月19日,TVB正式开业,至今已55年。其中诞生了《上海滩》《大时代》《创世纪》《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刑事侦缉档案》等等无数家喻户晓的经典剧集。
TVB催化着香港文化事业。
1970年代后期,一批受欢迎的无线电视制作人进军影业,例如徐克、许鞍华等,推动香港进入新浪潮电影年代,如今著名的导演、编导例如杜琪峰、王家卫、韦家辉、王晶等,很多都是无线电视出身。
演员方面,如周润发、周星驰、张曼玉、梁朝伟、刘德华、刘嘉玲等,以前是无线电视的演艺人,离开无线后成为了香港影视界的知名巨星。
TVB也培育了电视界的大哥大姐,如沈殿霞、汪明荃、郑裕玲、曾志伟等。
如此多耳熟能详的艺人,都来自香港这座城市,实在是让人称奇。
跨界成为艺人,麦玲玲最初也有顾虑。但随着参与的电视节目和电影越来越多,颇受导演、监制喜爱,有戏瘾的她,渐渐爱上了这个新身份。
作为艺人,麦玲玲见证了不少TVB系艺人北上发展的过程。
“TVB像一个温室。”麦玲玲形容TVB的工作模式——像几百个台前幕后工作人员在工厂流水作业一般,每天拍摄着大量素材和节目,忙碌中自带条理。突然间让他们放下所有,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艺人们一开始是有担忧和顾虑的。
语言障碍、饮食文化是一方面,能否成功相较而言更加重要。要取舍,艺人们也需要信心,或者说,必须有人先吃螃蟹。
“最早一批艺人在内地的成功,很能给到其他人信心,无论是做生意还是拍剧。”相比起原来在香港,内地几倍的工资和广大的受众,也促使更多的人陆续北上发展。
▲跨界成为艺人,麦玲玲最初也有顾虑,但颇受导演、监制喜爱,有戏瘾的她,渐渐爱上了这个新身份。
港“乐”咏港韵
英语“To beat them at their own game”意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指运用同一规则打败对手。内地的资本在香港这个资本主义城市玩得风生水起,是近些年的事。
随着内地经济、文化全方位发展,TVB在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后,虽然获得了正式入网资格,但已显得有些后劲不足,融入大湾区势在必行。
内地演艺事业呈现爆炸式发展,电影、电视剧、音乐、综艺,每一项都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受资本追捧,快速扩张。
香港市场的小,凸显内地市场之大,如何在这片蓝海分一杯羹,是每个从业者的课题。
疫情以来,麦玲玲已经先后5次来往香港和内地,经历多次不同规格的隔离待遇,“7+7的也有,14+7的也有”。业务繁多、时间成本的考量,以及大湾区的快速发展,让她最终决定定居深圳。
提及和我的采访结束后,还要出席一项珠宝商业活动,麦玲玲顺手拿起了胸口前的钻石项链晃了晃,告诉我,在内地工作期间,这串项链已经不小心丢过两次了,每次又都失而复得,让她对内地好感倍增。
而说到TVB,绕不开TVB高管、人称“乐小姐”,粤语谐音“620”的乐易玲,她掌管着旗下800余名艺人,包括制作团队,台前幕后。
不久前,乐易玲到内地公干,人前,出现在湖南卫视《声生不息》节目录制现场,支持艺人;人后,通过高铁网络穿州过省,时刻保持线上办公状态,俨然成了内地业务的移动中枢。
说这么多,是因为“仅仅”两周,我申请的采访就被排上了日程。
“我真的很高兴能接受你的采访。”尽管没有见面略有遗憾,但通过微信电话,听到她和善的声音,我依然觉得很激动。
“马不停蹄”是她给自己这段时间的总结词——《声生不息》刚忙完,就得回公司处理股东大会,以及新一届《香港小姐》《星梦奇缘》的制作拍摄,还有新一届的艺员培训班招募工作……
大热综艺节目《声生不息》,是芒果TV、TVB和湖南卫视联合推出的港乐竞唱献礼节目,由何炅主持,王祖蓝担任金曲推荐人。节目召集来自香港和内地的16位歌手或组合,分为男女两队,通过6场主题竞演的对抗,改编演唱港乐传世金曲。节目一经推出广受关注,除了请来一众知名歌手外,节目也捧红了炎明熹、曾比特等新生代歌手。
与普通话中穿插粤语的《大风吹》《野狼Disco》等仿港风不同,《声生不息》关注的都是纯正港味经典老歌的新时代表达。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怀旧是门好生意,并不断被新商业模式所融合,激发出特有的时代价值。
当抓耳的旋律响起,即使未必能跟唱,大小屏幕前的观众,也能哼出那些青春。
当然,怀旧虽好,不可贪杯。
面对大蛋糕,与其让艺人北上单打独斗,不如公司组团北上发展。除了怀旧港乐,经典IP二次开发,TVB系艺人也在参与新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而这些连同已经部署在北京、广州、上海、宁波多个城市的众多员工,形成了TVB大举北上之姿。
上一篇内地媒体专访乐易玲的报道是在2016年,当时的她已经对TVB在内地的庞大业务进行了一些介绍,“从2016年到现在,我想大家都看到了内地和香港更加紧密的关系,内地成了我们香港的大后方。”
无论是平台、制作、资源还是审核,她都认为相比之前有了长足的进步,收效甚丰,“发展得好好”。
▲说到TVB,绕不开TVB高管、人称“乐小姐”,粤语谐音“620”的乐易玲,她掌管着旗下800余名艺人。
故事在湾区
一直以来,TVB并不是以高薪高回报著称的,由于艺人数量众多,只有部分头部艺人能得到较好的资源,其余的要么是找好自己的定位甘当绿叶,要么就是俗话说的“捱”(熬)。
香港人引以为傲的“狮子山精神”,其实就是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TVB的内容制作量很大,需要庞大的演员阵容。”
乐易玲随口就报出一组数据:剧集每年需要拍摄600至700个小时,戏剧和综艺要两万至三万个小时,甚至还有资讯类节目。800多名演职人员需要一刻不停地运作,才能保证内容需求。
如此高的制作密度,才能填满越来越多的平台需求。“即便是这样的情况,我们公司也有规定,要尽量给演员一年留三分之一的时间让他们发展,不管是上内地商演或者拍摄电视剧。”
也就是说,除了不断培养新鲜血液,TVB也不断通过资深演员北上,给新演员机会在本地培育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皆大欢喜。“所以其实艺人北上,有时也是老人带新人,加深了解制作模式和训练团队生活”,是谓练兵。
对于TVB北上发展,乐易玲认为绝对是正确且必要的选择。
只是新冠疫情成了新的变数。
“早年如果能空出两天时间,艺人就可以北上去广州做个商演,或者去做一下综艺节目,拿个奖,一两天就回来了,但现在不是这样了。”作为大管家,乐易玲和她的工作团队要在疫情期间给艺人北上创造良好的条件,小到买电话卡装微信、支付宝(目前香港手机号码并不能直接安装申请账号,而这些软件在内地的数字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大到安置家中宠物和协助家人生活,里面的故事并不少。
“孩子跟妻子要随同北上的有,协助办理孩子转学的也有。”从离家数天,到如今离家数个月,起居饮食和生活模式的适应,也是他们面临的问题。光一天吃饭的时间上,内地和香港就大不同,而且疫情因素还时刻影响着艺人们的行程。
“我们要时刻提醒他们,在内地要注意行程码、绿码,一组戏跟另一组戏之间的空当不要随意走动。人在内地的手机,比在香港的重要。”乐易玲笑道,北上需要学习以及适应的,还有很多。
以语言为例,“其实我们现在每一个艺人签约的时候都会提醒尽量去学好普通话,”比起早年的“鸡同鸭讲”,新生代的艺人已经普遍过了语言关。“当然有需要我们也会请老师恶补,不过他们始终没有京腔。”说到这里她笑了笑。
“我看到你出镜《声生不息》了。”我紧接着又开了个新话题。
“对,早年综艺我们都是派艺人去参加而已,现在这么大的制作已经变成了互相合作去制作。单说你们看不到的幕后摄影摄像机就有50部(之多),这样的制作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借鉴和学习的过程。”
讲到这里,乐易玲分享了一个小插曲——和湖南卫视的台长开会,总归是要相互寒暄一番。看着财大气粗、定位精准的内地制作,经历过多年内容制作的乐易玲自然是敬佩的,可台长褒奖的点反而是TVB对预算的精准控制。其实所谓控制预算,只是源于抓得很紧的有限资金,可以说是香港小市场倒逼决定的。
“机会其实很多,也都有好多的合作和发展空间。”提到深港未来文艺合作发展的空间,乐易玲也关注到了深圳房价,“我们好多艺人都有去深圳‘睇楼’(看房子),如果将来没有疫情,真的会有很多艺人和制作人想到在深圳置业,“就是房价也不便宜了”,她又笑了笑。
相比起来,已经在深圳置业的麦玲玲,在微信朋友圈时不时也晒自己在绿道跑步的截图,仿佛这样的双城生活已成为一种新的日常。
“我们这一代小的时候读书没有学过普通话,早年北上还要带个翻译,有两三年都是我讲一句广东话,翻译一句普通话。”
看到了内地发展的巨大变化,像极了早年我父母那代人为了融入这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市场,麦玲玲特意请来专业播音员老师补习,现在已经可以用较熟练的普通话接受采访了。
“有机会请你去茶餐厅。”回想起采访临别时,我跟麦玲玲的约定。
“好啊好啊,哪间好吃?”说起港味,她兴趣骤起。
“罗湖新发怎么样?”
“好,新发算挺好的了。找一天出来,然后晚上打个边炉(打火锅)。”对深圳的茶餐厅,麦玲玲语气中透露出一种再熟悉不过的感觉。
采访结束后,与我们合影罢,她整理好妆容,看了眼窗外这个城市的景色,转身,往背对着香港方向的电梯口走去。
▌本文为晶报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线索征集
好的故事需要有人去挖掘,好的风景需要有人去发现。@故事发现者,如果有感动到你的故事、你闻所未闻的故事,让你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有所思考的故事;如果有能让你感受到深圳文脉跳动的景象,让你大开眼界的创意空间,欢迎联系晶报提供“元故事”“观文脉”选题和线索。根据选题和线索的价值,晶报将为故事发现者提供100-1000元不等的报料费。
填写报料线索或故事简介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 | 李岷
记者 | 王子键
制图 | 勾特
编辑 | 叶辉 邹振民
2023水兔双春年,年景如何?地母经癸卯年的预兆是否可信?
#头条创作挑战赛#2023水兔双春年,年景如何?地母经癸卯年的预兆是否可信?
在民间自古以来办大事都有看黄历的习惯,比如,破土动工、婚葬嫁娶、店铺开业、出行乔迁等等。
黄历相传是由轩辕黄帝创制的,是一种能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等,是非常亲民的一种历法。其中,包括了天文气象、时令季节以及旧时人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等等。由于黄历能够,指导农民耕种时机,故又称农民历。
《地母经》是《皇帝地母经》的简称,相传也是轩辕氏皇帝创制的。下面来了解一下《地母经》对癸卯的说法,看看是否可信!
一、干支历法和农历的区别1、农历
农历是阴阳历,是以月相的周期变化为基础,并结合地球环绕太阳运动之规律来制定的历法。 比如,二十四节气就是农历中阳历的表征部分,能够反应出一年四季的变化,能够指导农民耕种时机。
农历和干支历不同,它不是以立春为年的起始,而是以正月初一日为一年之始。
农历的示例:癸卯年 正月 十八。很多人会把这种表示形式和干支历混淆了,因此,在万年历中为了避免人们给弄混淆,便注明为“农历年”。
农历在清朝时宪历的时候是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法,直到辛亥革命后,为了与国际通行的历法相衔接,便改用了西历,就是我们现行的公历。
2、干支历
干支历又叫节气历、甲子历,是以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
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按甲子、乙丑、丙寅的顺序依次配对,从甲子到癸亥共60组,叫作一甲子,用来记日子。比如,癸卯兔年就是干支历中第40组,上一个是壬寅虎年,下一个是甲辰龙年。
干支历是以立春为岁首,这和农历不同,这块别搞混了。表现示例为:癸卯年 甲寅月 丁酉日和农历癸卯年 正月 十八是同一天,但表现出来形式并不一样,虽然前面都是癸卯年,但后面的月和日就不一样了。
这块一定要弄明白,要不很容易引起年是从哪天开始的对立。其实,只是历法不同而已。
二、地母经可信吗?《地母经》就是根据干支循环排列,每年配一诗一卜,用来预测当年不同种类作物收成和牲畜饲养以及天气情况对农作物耕种关系的总结。
古人在很早就发现,农作物的生长和太阳角度的变化息息相关。并且,他们认为农作物的种植和自然灾害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所以,地母经里就有了预防瘟疫和自然灾害的内容。
《地母经》中一诗一卜,用简短的内容,把情况说的明明白白,并不花哨,主要是为了方便老百姓理解和口口相传。
总之,《地母经》是一本预言自然灾害和瘟疫发生,进而对古代农耕和百姓生活进行知道的一本书。
那么地母经可信吗?这个不好回答,毕竟,这是古人长期经验的一个总结。但,按照现在的说法又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只能是作为了解和参考!
2021年地母经对辛丑年描写:“太岁辛丑年,疾病稍纷纷。吴越桑麻好,荆楚米麦臻。春夏均甘雨,秋冬得十分。桑叶树头秀,蚕姑自欢欣。人民渐苏息,六畜瘴逡巡。”
2022年地母经对任寅年描写:“太岁壬寅年,高低尽得丰。春夏承甘润,秋冬处处通。蚕桑熟吴地,谷麦益江东。桑叶不贵,蚕丝半丰。看三秋,稻穗重重。虽然人民富乐,但六畜尽遭凶。”
上面的这些内容是《地母经》对辛丑年和壬寅年的预测,这两年的情况,大家是深有感触的,可不可信,我们可以自己去对照一下,就能看出来了。
按干支历法的算法,到了立春才算是进入了2023癸卯兔年。其中,癸为水,又称水兔年。还有一种说法是,水代表黑色,又称为黑兔年。
2023年是双春年,也就是会有两个立春节气,第一个立春是在2023年2月4日,农历癸卯年正月十四。另一个是在2024年,农历癸卯年腊月二十五。看到这,大家已经能够看出来,在2023农历癸卯年年头和年尾各有一个立春,故称双春年。
对于癸卯年,《地母经》是这样描述的:太岁癸卯年,高低半忧喜。春夏雨雹多,秋来缺雨水。燕赵好桑麻,吴地禾稻美。桑叶枝上空,天‘蚕’无可食。蚕妇走忙忙,提篮泣泪悲。虽得多绵丝,尽费人心力。”
从上面的内容来看,2023癸卯兔年是喜忧参半的。春季和夏季的时候雨水和冰雹会比较多,春天雨水多虽然有利于作物补充水份,但是如果过多的话可能会影响播种。并且,雨水过多的话,说明光照会相应减少。而到了夏季又冰雹比较多,秋季又可能比较干旱,可谓是喜忧参半的。
不过,从上面的内容来看,虽然人们比往年更辛苦一些,但最后的收成还是不错的。
从《地母经》中也能看出来,卜曰:“癸卯兔头丰,高低禾麦浓,耕夫皆勤种,贮積在三冬,桑叶虽然贵,丝棉却已丰。”
写到最后:《地母经》里的内容只是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和生活条件归纳总结,而现在的气候条件已经大不同了,简单作为了解还可以,但不能全盘去相信,还是要以天气预报为准。
总之,我们只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收成和生活还是不错的。
您认为,地母经癸卯年的预兆可信吗?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年初六“开工日” 香港劳福局局长:上班不只为赚钱 更为健康
这是香港一家店铺销售的百家姓利是封。(新华社图片)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6”本身是象征吉利的数字,所以从古至今,大多数餐厅、商家也会选择在大年初六正式营业(即“启市”),老板和店员们会在这一天猛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让店内发出很多响声,意指“响响当当,大吉大利”。
同时,这天店铺要贴上正红对联“开市大吉,万事亨通”,并在店门口大放鞭炮,象征今年生意会红红火火。
此外,“启市”的鞭炮声一响,也代表着所有春节禁忌即告结束,一切恢复如常。换句话说,初六就是古人的“开工”日,人们要在这一天真正开始工作,旧时农民也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在港台地区,对于新年“开工”则有更多讲究。例如要根据运程,选出最好的“开工吉日吉时”,他们相信,只有在吉日吉时开启电脑,处理工作事宜,才能催旺来年工作运。
很巧的是,根据香港麦玲玲师傅最新的运程书《麦玲玲2023兔年运程》,今年的首选开工吉日,就是正月初六(1月27日),吉时则为上午7时至9时,或上午11时至下午1时。
不过对于初六“开工”,当代打工人还是有些话要说的。
不少网友将上班视作“洪水猛兽”,认为“工作是头秃之始,加班是万恶之源”,并声称自己“如果有钱,一定不上班。”
他们指,上班不仅要承受工作对心理造成的压力,上班后身体也确实大不如前,抵抗力差了不说,还因为久坐等原因,降低了活动量,损伤了颈椎。
此外,上班还时常需要承受加班对私人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带来的困扰。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5月表示,超时工作每年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光是在2016年,就有将近75万人死于与长时间工作有关的中风和心脏病,而有研究显示,每周工时超过55个小时以上,中风的机率会增加35%,死于心脏病的机率增加17%。
然而对于“上班”这件事本身,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则提出了不同看法。
孙玉菡日前在电台节目上表示,“人到底是喜欢上班或不上班?其实上班不只为了赚钱,上班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健康都重要,你见香港很多人很有骨气,他会告诉你,我也接触很多,他宁愿工作,他不想拿社会福利,因为他认为这样更有人生价值,可以贡献更大,所以两者之间不能比较,一个是福利、一个是工作。”
简言之,孙先生认为,上班有利健康。
新年开工忙,图为工人在重庆市黔江区工业园区一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加工电子元件。(新华社图片)
其实这个结论并非他的主观臆断,小编查证资料后发现,不少调查都表明:人在失业的时候,心理状态确实比较糟糕,而在找到工作后,这个问题就会明显消减。
有调查显示,除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工作对我们还有其他的积极影响。比如,工作一般都有对工作时间的具体要求,相比于无业者,上班族的生活更加规律,一日三餐亦可随之固定,避免了“无业人士”每天不知晨昏、拖延度日的可能性。
此外,根据科学期刊《社会科学与医学》发布的一份来自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研究者们设计的问卷,(参与者需要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生活满意程度等作出评价,并提供就业状况、工作时长之类的信息。这项研究从2009 年一直持续到2018 年,一共有超过7 万名年龄在16 到64 岁之间的英国人参与。)在控制了家庭收入、年龄、疾病、是否有小孩等因素之后,问卷显示只要有工作,人们落入“最糟糕的心理健康状态”的风险就能降低30%。
也就是说,工作的确有益心理健康,因为不管是工作带来的薪水,还是劳动转化为成果带来的成就感,都能增强人的自尊与自我认同,此外,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也减少了人们陷入负面情绪的可能性,从而避免人们落入最糟糕的心理健康状态。
那么,既然工作确实有利于心理健康,那我们打工人最少需要工作多少时间,就可以获得这种“心理健康”的状态呢?
上述问卷还真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即:只要我们工作了,就能获得“心理健康”这项工作带来的附加“好处”,哪怕我们这周只工作了很少一段时间,即:一周只工作0到8小时。
所以小伙伴们,小编在此祝大家来年工作运势越来越旺,每人都能拥有一份有合理工作时长,并让自己有获得感的工作。
(文/本刊记者 沈雨青)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